王鸥拍的床戏视频:消息称国务院拟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养老金投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4:41:07

消息称国务院拟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养老金投资

2012年02月04日07:42 来源:经济观察报

  欧阳晓红 胡蓉萍

  养老金入市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本报获悉,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酝酿成立一家基本养老保险投资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的养老金投资运营工作。

  去年12月以来,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全国社保基金会理事会会长戴相龙在不同场合公开表示将积极推动养老金投资股市,戴相龙亦称,引进养老金按一定条件、一定比例投资股票,本身就是完善股票市场的一项重要措施。消息人士透露,目前,有关部门已提交设立一家养老金投资管理机构的材料;相关部门正紧锣密鼓研究可行性方案。

  有社保专家分析称,基本养老保险具财政性质,由财政部社会保障司统一监督管理,新机构应该由财政部牵头设立,不过,目前证监会方面倒是多次公开提及此事。财政部国有经济研究室主任文宗瑜博士则认为,养老金入市“保值增值的大方向没有问题,但具体操作难度很大。”

  进展

  “如何运用养老金的方案正在设计,不排除用设置机构的方式。”2月2日,接近证监会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另一位央行接近人士也透露,有关部门正在酝酿设立养老金投资管理公司,具体负责基本养老保险的投资运营。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1.92万亿元,大致分为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商业保险和个人储蓄。其中补充养老保险、由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等在证券市场已有投资。

  目前讨论入市的主要指由各地政府负责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这部分在养老金中所占比例最大。据称,由中国地方政府管理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保持滚存,至2011年的结余或逾1.8万亿元。

  但由于只能存入财政专户,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10年以来扣除通胀后的年均投资收益率是负数。

  对于设置机构专门负责养老金投资,社保专家张钢认为,最大的焦点难题是,具有财政性质的基础养老保险基金是“现收现付”机制,属于临时钱;除非转为“财户积累制”。实际上,人保部对养老金的投资运用已研究论证数年,其在上报相关方案中,曾提议养老险以类似全国社保基金的方式进行运作,但决策层一直未对此表态。

  2011年中国股市令人印象深刻。纵观全年,上证指数暴跌21.68%;深成指暴跌28.41%;中小板跌37.09%;创业板跌35.88%,沪深A、B股总市值缩水5.4万亿。戴相龙上个月曾公开表示,养老金投资股市,应该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客观上有利于股市稳定,但不是被动的托市、救市。

  华泰联合证券分析师穆启国认为,“基本养老保险扣除已经委托社保基金管理”的部分存量资金对市场有影响,在2010年,此部分资产规模约为14798.6亿。

  难点

  在文宗瑜看来,入市并非单指权益投资市场,而是广义的资本市场概念。他认为,不可操之过急。他称,在没有解决省级统筹的前提下,地、市、县级的养老金入市一说无从谈起;再者是管理制度,得先有办法,否则没有哪级政府敢把“养命钱”拿出来。此外是预算机制,必须保证正常账户的收支;以失业金为例,每年都有一个经济周期的波动;至于再保险机制,作为基础养老保险,保值是第一位,像国外涉及养老保险的投资都无一例外安排了再保险制度。

  而张钢认为,症结还在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本身都不够,现有的1.92万亿养老金规模相对正步入老龄化国家的十几亿人口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仍需要地方财政补贴,且资金缺口很大;这些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目前,国内基本养老保险由企业和职工共同负担,企业以职工上年度月均工资总额的20%缴纳,职工以上年度月均工资收入8%缴纳。此外,因当前基本养老保险由各地方自行管理,各级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进行补贴,据穆启国分析,2005 年来该部分占比约为总收入比重的13%-15%。如以2010年为例,基本养老保险期初余额12526亿,当年基本养老保险收入11110亿,而各级财政补贴收入为1954亿,其他收入(如投资收益等)356亿,减去当年基本养老保险支出10555亿后,年末结余15391亿。

  其实,“国家财政系统内有专门的机构在管理养老金的运作,也有一套管理机制,不要以为他们不懂;地方政府除投资国债与银行存款外,有时也会有一些特别目的资金理财安排,旨在让基本养老金保值增值。”张钢说。

  事实上,保值增值是各有关方面共同的心愿。人保部社保基金监督司近日发布的《2012年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要点》称,今年人保部将研究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问题,并明确要研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模式、管理机制、政策措施、监管办法等,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议,促进基金保值增值。“总之,作为政策导向没有问题,但真正落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宗瑜称。

(责任编辑:罗为加)

以多元养老体系为中国“减负”

2012年02月06日00:11 来源:中证网-中国证券报 作者:国家信息中心 张茉楠   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劳动人口比重十年来首次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74.4%,比上年微降0.10个百分点。近期有关养老金是否入市的话题也争论不休。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养老“赤字”,如何填补这个缺口,并建立多元支撑的养老保障体系,有效防范债务风险,已经是摆在中国面前的战略性议题。

  “未富先老”冲击经济

  一直以来,老龄化被看作是与“人口红利”相对的“人口负债”。人口老龄化确实会给经济增长带来许多挑战和冲击。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将导致用于养老的资源总量增加,如需增加有关养老的财政支出、提高企业养老金的支付水平并配置更多与养老有关的公共设施等。这些都意味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及经济资源配置格局的改变。同时劳动力严重短缺也将带来经济总产出下降、储蓄率下降、投资减少等等。

  然而,我国老龄化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社会具有老化速度快、老龄人口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上海、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情况老龄化更加突出。一般而言,发达国家是在实现了经济起飞和工业化完成之后,才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时西方国家已开始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的新阶段,发展的目标开始逐步聚焦于人的自身发展。而中国是在低收入水平下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未富先老”已成为严峻现实。

  防范养老金赤字“黑洞”

  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力量的选择历来是社会养老保障模式关注的焦点。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建立了福利国家制度,并开始推行从出生补贴到丧葬费的一揽子福利计划,福利国家开始在欧洲等地风靡起来。在这种国家保障的模式下,政府承担了公民各种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养老、救济、失业)的资金来源与待遇支付职能,但是我们能否完全照搬西方完全福利化的国家保障养老模式?

  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养老保障方式相伴的是政府长期承诺的迅速扩大,这些承诺的最终承担者仍然是国家财政巨额赤字。由于政府对社会基本养老的承诺具有制度刚性,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推进,养老保障覆盖面扩大对财政的潜在压力将逐步显现。特别是金融危机后,长期财政偿付能力使一些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障更加不堪重负。

  据IMF统计,从2007年至2014年,20国集团中工业化国家的平均国债负债率(国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将上升至近25%。数据显示,当前深陷债务危机的欧盟国家中,国有养老金债务是其GDP总和的5倍左右。据弗莱堡大学研究机构报告,早在2009年,这些国家的养老金债务规模就已经达到了39.3万亿美元(30万亿欧元)。其中,德国占有7.6万亿欧元,法国有6.7万亿欧元。目前,欧洲年龄超过60岁的人口比例为全球最大,2009年这个数字为22%,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涨至35%。因此,沉重的债务负担正在吞噬着政府的财政资源,也使这些国家难以真正有效的削减债务。

  此外,处于人口危机边缘的日本,预计在2011财年养老金发放金额将出现2.5万亿日元(289.7亿美元)缺口。根据日本2005年人口普查结果推算,日本将分别在2012-2013年、2016-2018年以及2038-2041年三个时间段迎来退休高峰。其中,在2012-2013年和2016-2018年两个时间段,养老体系支付压力将达到顶峰。偿债高峰与退休高峰的重叠将令日本政府破产风险一触即发。

  建立多元化养老支撑体系

  同样的养老赤字也在逼近中国。2010年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14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全年基金总支出8894亿元,比上年增长20.4%。收大于支,但是支的增长速度大于收。2001年以来,在覆盖的城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中,参保人数平均增速为4.04%,已经低于离退休职工人数的平均增速6.64%,而养老金的筹集主要依赖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这意味着全国养老保险收支出现赤字并非是遥远的事。

  那么中国应该选取什么样的养老保障制度模式?笔者认为,中国的养老体制安排需要与“未富先老”的国情相一致。在较低收入水平下解决中国养老问题,既要考虑人口老龄化对现行养老保障体系的挑战,又要考虑量力而行,防止对长期增长带来冲击。因此,我们需要从可持续性的角度对中国养老保障体制改革进行评估,并结合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经济增长前景,兼顾“效率”和“公平”,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

  从社会发展规律看,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养老保障模式也有很大不同。就养老保障模式而言,分为家庭保障模式、国家福利保障模式和多元支撑的社会化共建保障模式三种。

  在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快速变迁、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功能萎缩、政府财政支付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推进社会化养老共建保障模式应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首选模式。而这种多元支撑的社会化养老保障模式就需要养老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化养老机构、社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等一系列制度设计的全面跟进。

  此外,养老金拓宽融资渠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拓展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私募基金以及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把养老基金做强做大,并使之成为中国人养老的“资金池”。

  老龄化赤字正在逼近,全方位启动多元化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为“未富先老”的中国社会减负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责任编辑: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