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金融办公室:陳逸飛:作品20年重復拍賣238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35:15
陳逸飛:作品20年重復拍賣238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6-21 11:35:14  

陳逸飛  中評社北京6月21日電/理財一周報報道,重複上拍,在中國內地的藝術圈,不是一個新鮮話題。藏家、拍賣公司、炒家,乃至藝術信托、藝術基金、媒體、評論界,可以用“你懂的”來調侃重複上拍這件事。但願意且敢於舉例子、擺事實,再來講一番道理的,少之又少。 

  就在2011年中國藝術春拍市場又創...

  重複上拍,在中國內地的藝術圈,不是一個新鮮話題。藏家、拍賣公司、炒家,乃至藝術信托、藝術基金、媒體、評論界,可以用“你懂的”來調侃重複上拍這件事。但願意且敢於舉例子、擺事實,再來講一番道理的,少之又少。

  就在2011年中國藝術春拍市場又創一連串天價、破紀錄價之時,融藝網ART FUSEE上,新出爐了幾條關於陳逸飛的“安涅絲藝術指數”,給沸騰的市場灑了點涼水。

  據該指數統計,自1991年至2011年的20年間,已逝的當代藝術家陳逸飛(1946-2005)作品總計上拍643次,作品重複拍賣次數為238次,涉及的重複拍賣作品為100件,重複拍賣率為37.07%。

  5次上拍,2次流拍,價格連連走低

  該統計囊括52家拍賣行自1991至2011年所有上拍的陳逸飛作品。作品包含油畫、水粉及水彩原創,不包含版畫和仿製品。拍賣公司包含大陸、港台的51家拍賣行及紐約蘇富比。 
  “安涅絲藝術指數”數據表明,100件重複拍賣的作品平均持有年限為3年,重拍的流拍率為27.73%,重拍平均次數為2.38次。重複2-3次的作品有93件,重複4次的作品有6件,重複5次的作品有1件。

  作品重複拍賣次數最多的一件,是陳逸飛創作於2005年的《水鄉回望》。畫面中,日光斜照下的水鄉兩岸,呈現不同的冷暖主色,並沿河道呼應伸展,具有印象派風格。《水鄉回望》是當年陳逸飛應友人之邀而作,此後他趕拍電影《理髮師》,拍攝過程中不幸猝然離世,這幅畫成為其絕筆之作。

  陳逸飛於2005年4月10日謝世。相隔3個月,7月10日,《水鄉回望》就現身朵雲軒的拍場,以176萬元成交。5個月後,12月16日,又出現在浙江中財拍賣會,遭流拍。2006年4月9日,作品再現浙江南北拍場,二度流拍。當年12月3日,作品第四次出現,在中鼎國際拍賣會上,以幾乎等同於首次拍賣的價格成交。連續兩年4場拍賣,2次流拍,此後該作略有沉寂。目前錄得的最近拍賣是2009年12月18日西泠拍賣會,價格略微下修,成交價為173.6萬元。

  4次重拍,3改畫名

  記者從融藝網查找到了陳逸飛重複拍賣次數最多的7件作品。細看7件作品所有拍賣記錄,記者發現,除《水鄉回望》之外,其餘6作品均存在“更名”現象,一件作品重拍4次,少則2個名字,更甚者三易其名。例如,2003年的一件陳逸飛作品,在中國嘉德、北京匡時、富彼國際、廣州嘉德四場拍賣中,出現了《人約黃昏》、《梳妝台前的女子》、《鏡影舊夢》3個名字。

為何拍賣相隔不足5年,卻要頻繁更名?

  紐約摩帝富藝術顧問公司副總裁黃文叡先生對記者表示,理論上,成熟的拍賣公司在3年之內不願接受重複拍賣的作品。但現階段國內拍賣界需要大量收件,重拍間隔時間不是重要考量。只要買家願意拍,價格合適,拍賣公司便樂於收件。但一件作品反覆上拍並不是上策,因此更名便是常用的方法。對作品陌生的買家,就會忽略作品重拍現象。

  為進一步了解藝術品頻頻重拍現象,記者致電某知名拍賣公司當代藝術部主管,該主管一再表示:“重拍毫不奇怪,這是市場的需求,不值得詳加報道。當代藝術包括油畫雕塑在中國發展不過十幾年,在上海只有短短五六年,構不成一個完整的周期,無法用西方成熟市場的概念來衡量。這樣的現象,在現在的中國市場無可避免,必須用時間去改進。我們都期望中國藝術市場好起來,在初期發展的過程中,沒有必要總是提那些負面的東西。”

  重拍作品收益率低

  “安涅絲藝術指數”還收集了陳逸飛所有作品的持有時間,並發布了“陳逸飛持有時間最短的10件作品(下簡稱Top10)”。

  據統計,持有陳逸飛作品最長年限為17年,作品為《晨曦》,又稱《蘇州晨曲》,最短時間為4個月,作品是《雙面鏡》,該作被持有4個月後便再次出現在拍賣場上。Top10中剩餘的9件作品持有時間均沒有超過半年,數量上占100件重複拍賣作品的一成。

“安涅絲藝術指數”統計的陳逸飛作品總體平均收益率為143.1%,而上榜Top10的作品平均收益率為12.48%,其中將近半數的作品收益率在負數,遠遠差於陳逸飛作品拍賣的總體收益率。

  作品《琴韵》在2008年6月15日、12月19日分別上拍,錄得的成交記錄6月為341萬元,12月下探至201.6萬元,收益率為-40.88%;上文所提《雙面鏡》在2008年1月9日、5月10日分別上拍,錄得的成交記錄1月為260萬元,5月下探至201.6萬元,收益率為-22.46%。

  黃文叡在解讀這一現象時表示,2005-2007年,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高點,如果在那個時段,作品越拍越低,除非作品本身出現品質或真偽的問題,不然極有可能是藏家或炒家先前通過拍賣公司運作過頭。所謂運作,就是藏家先拿出手頭一批藏品中的某幾件,在市場上以自買自賣方式做高價格,然後再放出其他作品,逢高賣出。但自買自賣的炒家需承擔兩邊傭金(單邊約10%~15%),久了吃不消,如果市場不能接受虛高的價格,後續作品價格只能被迫下修。

  不過,記者注意到,上述《琴韵》、《雙面鏡》的拍賣價格下修,發生在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難免受到整體資本市場不景氣的影響。

  高流通率為偽作製造“身份證”

  在記者與黃文叡的交談中,他透露出另一個藝術市場中常被質疑的現象,即真偽問題。市場可以通過不斷重複拍賣,製造大量的換手率、流動性。一件偽作如能反覆流通,便獲得了一種“真身”證明,正如一千次的謊言成為真理一般。黃文叡將這種現象稱為“製作藝術品的身份證”。

  他坦言,這一現象普遍存在,不限於個別板塊。在鑒定難以確準時,只需要保證流通性,基本上“真偽之辨”不是排在首位的。相反,流動快、價格成長快,就有投資價值。現在,不是美學而是市場在決定“真偽”,只要高價頻出,就無人質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