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批量压缩图片大小:解读弟子规-张健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3:54:09
简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专门教导做人做事,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和做人首要以“孝”为本。具体列举出为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工作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编成1080个字的《弟子规》,成为教育子弟忠厚仁义、孝敬感恩、修身行礼、启蒙养正和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同时也是各企事业单位、教育文化部门提升管理、打造凝聚力与执行力及赋予责任感和诚信度的不可多得的范本。
“解读”中同时提出了父母的四种意义:
一、生养我们的人,把我们带到世界上并一生奉献、不求回报的父母;
二、老师,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老师给了我们“第二条生命”,没有人能够生而知之,老师含辛茹苦地教我们学习与做人、认清是非和美丑,我们才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作为学生理应敬仰和感恩老师;
三、提供工作机会与创造生活财富的单位、领导和客户,他们也如同父母一样重要,生活中经常说起的“衣食父母”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得以经济上的保障和富有;
四、国家和所在的城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国家和所在的城市做出贡献,是胸怀大志的大孝与大爱。
“解读”中十分详尽的为《弟子规》加了注解、译文、分享和反思,不但是对原文进行解释,同时对内容进行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论证,加入更多古今中外的生活和工作中的故事,耐人寻味、道理明晰。让贴近生活、让朗朗上口的《弟子规》更加通俗易懂,再通过反思的点睛发人深省,令人茅塞顿开。还特别把《弟子规》全篇翻译成英文,共外籍人士一同与国人分享先贤智慧,有知名学者乐称为:“这是一本国际化的《弟子规》”。中国著名书法家、中国楷书第一人何俊田先生义务将《弟子规》书成楷书字帖,为初学书法者提供了绝好的临摹书帖。
张建云先生的《解读弟子规》异彩纷呈、内涵深蕴,在家庭、学校、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广为学习与传诵,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解读弟子规》中首次提出“天下人人皆弟子”的观点,如在家里,子女是弟子,在学校,学生是弟子,在单位,员工是弟子……都应该按照《弟子规》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团结同学、尊敬同事、敬奉领导,面对责任勇于承担,遇到困难智慧对待,虚心谨慎有格局,努力执行有耐心。在以创建和谐社会为主旋律的大氛围之下,人人都以“弟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社会的文明程度将会极大提升。
解读弟子规(1)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父母呼唤时,回答不要迟缓;父母指派做事时,行动不要偷懒。父母教导时,要洗耳恭听;父母责备时,要顺从地接受。
从我们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父母花去了多少心血与汗水,煎熬了多少日日夜夜;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以及走入社会,开始面对人生的风雨,父母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儿女莫忘父母恩。当父母身体还好的时候,时常回家看看,叫一声“爸、妈”,听到父母回答是多么幸福和惬意。如果有一天父母离我们而去,再像以往一样叫“爸,妈”的时候,却听不到回答,会有一种凄凉的感觉油然而生,因为失去了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随意买点吃的,什么都行,只要父母爱吃;为父母做一顿饭,做好做坏无所谓,只要与父母同桌。陪母亲逛逛街、唠唠家常,帮父亲捶捶背、揉揉肩乃至一句亲切的问候,这些都会让父母感到欣慰和幸福。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父母却愈来愈老。眼睛不好使了,变得有些昏花;手脚不好用了,走起路来有些笨拙;动作迟缓,思维迟钝,记忆力有点差;说过的话以为没说,重重复复,唠唠叨叨,甚至患上老年痴呆,像三岁的小孩儿;说话时,会突然想不起要说什么,重复着教过我们的故事和儿歌,沉醉在那些和我们一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回忆之中;有时也会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时手还会不停地抖;还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痴呆地望着远处……人们常说父母恩最难回报,愿我们能以当年父母对待小时候的我们那样,耐心、温柔地对待渐渐年老的父母,体谅他们、关心他们,以反哺之心和感恩之心孝敬父母。哪怕只为父母换洗衣服、喂饭送汤,为父母搽搽风湿油,按摩酸痛的腰背,握着父母的手,搀扶着他们慢慢地散步……让我们的父母在一个充满爱与和谐的家庭中安享晚年。父母的幸福,就是我们的幸福。
“入则孝”的开篇四句,出现了四个“父母”,可见孝敬父母的重要性。父母的意义有四种:
一、生养我们的人,把我们带到世界上并一生奉献不求回报的父母;
二、老师,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老师给了我们“第二条生命”,没有人能够生而知之,老师含辛茹苦地教我们学习与做人、认清是非和美丑,我们才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作为学生理应敬仰和感恩老师;
三、提供工作机会与创造生活财富的单位、领导和客户,他们也如同父母一样重要,生活中经常说起的“衣食父母”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得以经济上的保障和富有;
四、国家和所在的城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国家和所在的城市做出贡献,是胸怀大志的大孝与大爱。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赡养父母是“孝”;老师给了我们知识,尊敬老师也是“孝”;国家给了安全和保障,尽己所能为国出力还是“孝”;领导与客户给了我们财富和发展的机会,理应倍加珍惜,视如“父母”,这同样是“孝”。常怀感恩之心,“孝”对有恩之人,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呀!
反思:作为儿女,问候爸妈辛苦了吗?与父母讲话时(有时在电话中)是否有语气生硬和不耐烦的时候呢?作为学生,能理解老师的付出是为自己好吗?当成绩差或作业没有完成时,不觉得愧对老师吗?作为员工,对待领导的安排部署努力执行了吗?背后讲过单位和领导的坏话吗?享受单位给你带来的荣誉和薪金的时候,为单位承担责任了吗?想到过肩上的社会责任感吗?
解读弟子规(2)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冬天要照料父母使其温暖,夏天要让父母清凉,早晨要去问候父母,晚上要让父母安静地休息。出门一定要告知父母,回家时要和父母见面,以免父母挂念,居住要有固定的地方,职业与工作稳定,不要随意变故。
一个人来到人世就要孝敬父母、保护父母。让父母生活幸福是做儿女的责任,也是义务。冬天让父母温暖这件极其微小的事情,我们是否做到了呢?是否也像父母叮嘱年少的我们“天冷了要多穿衣服”一样,而心系他们的温暖呢?是否给父母打个电话满怀温情地说:“爸妈,天冷了要多穿衣服呀!”是否为父母买双手套、买双棉拖鞋送到手中呢?
有些人到了天冷的时候,早早为自己的孩子、爱人准备了高档皮衣、羽绒服,有的人甚至抱着某种目的,花成千上万元给客户或领导的父母买高科技取暖产品,还大言不惭地说:“孝敬父母是我们晚辈的责任。”而对自己的父母呢?却恰恰忽视了看望,忘记了孝敬。天冷了要让父母温暖,天热了要让父母清凉舒适。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学习黄香给父母扇扇子驱蚊蝇好像有些苛刻,但给父母买好蚊香点上,调好空调温度和风口角度的时间和精力还是有的。就是这一点点事情,为人子女的我们做到了吗?不管走得多远,家永远是我们温暖的归宿。因为家里有我们最亲最爱的人——父母。父母为我们奔波劳碌一生,变得苍老憔悴,怎能不尽己所能回报父母呢?怎能不亲手向父母捧去一份孝心呢?回家为父母洗碗,帮着父母洗衣服,给父母唱一首歌,送父母一份精致的贺卡,为父母亲手献上一顿家常便饭,剥个香蕉、削个苹果……无论用什么方式回报,无论厚重还是微薄,只要心里时刻想着父母,父母就会感到无比快乐。
有人却过早地懂得了“享受”的含义,而忽视了“回报”的分量,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宇宙,比宇宙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而父母就有这样的胸怀,即使儿女犯了错误,他们也依然深深地爱着我们。做子女的有些时候太自私,给予父母的太少了,以至于为父母做一丁点儿事情,父母就会感动不已。仔细想想,在学校里、生活中得到同学或同事的细小帮助,就会感激半天,在马路上,看到陌生人微微一笑,也会还以友善的笑容。可这一切放在父母身上,我们也许会熟视无睹……社会上有的人把“孝敬父母”当作一种社交手段,对领导或客户的父母关爱备至,孝敬有加,为其做寿、送礼,嘘寒问暖,却把自己父母的生日和身体健康抛在脑后。这便是孔子在《孝经》中提到的“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既悖德又悖理,这不是表面上满嘴仁义道德,实则是虚伪的孝敬吗?
“冬温夏凊”看似小事,与工作和学习的大事相比,我们做得如何呢?有的人在学习上不努力,在工作中不积极,不肯吃苦,只愿享受。老师教育时心生叛逆,受到领导批评就大闹情绪,甚至调换工作、跳槽走人,殊不知到了任何一个新的环境,都要重新开始。不安稳、不踏实、不听话的人,总会让父母牵肠挂肚,父母会因此操心甚至生病,这是对父母大不孝啊!天下没有哪个父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犯错误、走弯路,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学会宽容、学会团结,让感恩之心陪伴我们成长,同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反思:今天替爸妈干活了吗?有一段时间没回家了吧?给父母打电话了吗?出差或旅游之前告诉父母了吗?回来的时候为父母买礼物了吗?因为不负责任而被辞退或被批评,不觉得是在给父母的脸上抹黑吗?
解读弟子规(3)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没有充分的把握证明一件事情的正确与否时,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和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私自作主很容易出错,会有失为人子女的本分,错误的决定会让自己的道德受损。不属于自己的物品,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东西也不能私藏和占为己有,不然会染上恶习从而品德缺失,父母知道了一定会非常伤心。擅自作主和私藏物品都是不孝敬的行为,父母的伤心是为人子女的失败。
有一对姐妹,父亲去世了,只剩下老母亲一个人过日子。她们心疼母亲孤单,自己的家离母亲家不远,一有空闲就到母亲家,帮母亲干点儿活,说话聊天。有一天,姐姐正在母亲家准备做饭,妹妹风风火火地进门,高兴地说:“姐,楼下有收旧缝纫机的,咱们把妈的旧缝纫机卖了吧。”姐姐说:“那怎么行,咱妈不在家。”妹妹说:“这缝纫机起码有十年没人用了,现在都买衣服穿,谁还自己做?放在这儿除了占地方就是碍事!”
母亲回来了,姐妹俩告诉母亲把缝纫机卖了,并把卖缝纫机的钱交给母亲。谁知母亲非但没有接钱,还泪眼曚曚地问:“谁让你们把它卖了?”妹妹看到母亲眼中含泪,吓了一跳,怯怯地说:“妈,我想您肯定会同意的,放在家里不是没用吗?”
母亲坐在沙发上一个劲地叹息,抹着眼泪,一句话也不对姐妹俩说。无奈,妹妹推搡着姐姐去问母亲生气的原因。母亲这才哽咽地开口:“以前买什么都困难,要凭票。我和你爸好不容易攒够了能买一台缝纫机的'工业券’,可是又没钱买,还是你爷爷知道后,晚上拿来150块钱,第二天一大早,我和你爸爸才高高兴兴地去了商店,把缝纫机抬回了家。现在,你爸爸不在了,我看到那台旧缝纫机就能想起你们的爸爸,想起从前的日子。你们可好,不吭声就把它卖了。”
母亲的一番话,使父亲的音容笑貌又呈现在姐妹俩面前。失去父亲,一直是姐妹俩心中的伤痛,母亲的话没听完,眼泪早已顺着两人的面颊无声地流了下来。姐姐终于忍受不住思念父亲的痛苦,趴在床上抽泣,妹妹也抑制不住心头的伤悲,一把搂住了母亲,泣不成声地道:“妈,以后我再也不惹您生气了!”
仅仅一件小事,就令母亲如此伤心。母亲对子女宽容忍让,只知自己伤心,也不会把子女如何。假如因为一件小事而触犯了法律呢?后果便可想而知。生活中的伟大,都是从小事和细节积累起来的,一个小错误,就可能蒙受无法挽回的损失。
古人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而善与恶的辨别需经过父母、老师、领导的教诲和自己经验的积累才能形成。身为儿女、学生与下属的自己,要懂得父母的心意,要理解老师的辛苦,要领会领导的意图。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我以为……”、“我认为……”,这些话大多是在出现问题之后,为自己开脱的借口。学会充分沟通,搞清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苟擅为,子道亏”之事就会避免了。
私藏别人的物品是坏习惯。生活中美丽可爱的东西太多,但不可能都属于自己。如果欲望强烈,生活奢侈,又力所不及的时候,就会产生不光彩的行为。当为了追求不属于自己的物品、名利和情感,受到法律法规的惩罚时,就会吃尽苦头、身败名裂。因为不检点、不克制,不但自己追悔莫及,父母也会为我们而伤心落泪,这还是对父母的孝敬吗?
反思:当为一件小事情自作主张的时候,请先思考一下是否合适。一件好的物品、一束鲜花、一种荣誉、一种美丽的情感,当我们为之心动的时候,请先思索——这属于我吗?如果不属于自己,请马上放弃!
解读弟子规(4)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父母需要的东西,儿女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厌恶的事物,要谨慎地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以免让父母忧虑和心痛。要时刻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有辱家风的事,否则会使父母蒙受耻辱。
对父母、老师或领导都要孝敬和尊重(生活中也有个别的父母、老师和领导有坏习惯和低级趣味,我们非但不能主动满足,还要有方法地加以劝阻和引导),而他们所厌恶的应该谨慎而且恭敬、无怨言地去除。天下父母没有一个跟自己的孩子过不去的,也没有一个想把孩子带入歧途。老师从来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进步,从而取得优异成绩。他们厌恶坏习惯、坏情绪和坏作风。我们改掉了,也就能看到他们的笑脸了。
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是呀,我们的身体、头发和皮肤都是父母给的,不可以随意毁坏伤害,才是孝敬父母的开始。有人为了追求“时尚”而文身刺青,有人因为情感问题或无法忍受工作、学习压力而采取非常手段,甚至自残、自杀,这都是对父母心灵的戕害。毁坏身体、毁灭生命的人,痛苦的不只是自己,还有生养我们的父母,他们会因此而伤心欲绝、痛不欲生。
作为子女,爱惜身体、注重健康是必须的。只有自己的身体好,才有资格谈到孝敬,才有资格谈论理想和报效社会,也才有资格爱人和被爱,也只有这样,父母才会喜欢。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才是孝敬父母的开始。
有的同学上课捣乱,不按时完成作业,对于所学知识不求甚解,还有的同学打架骂街、抽烟喝酒,这些都是伤害自己的行为,也是有伤风化的事情。为了让父母安心,我们不妨检查一下自己的行为,想一想自己的做法父母会高兴吗?
有一篇《读懂父母》的文章,在网上传诵,文章非常感人,让人看了柔肠寸断。那一个个震颤的文字,拨动着每个人的心弦,读后不禁让人热泪盈眶:“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令我怀念不已,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极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我也一并忘记。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去回答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为什么’吗?所以,我常常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体谅我,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中吧!希望你,也能陪着我闲话家常!孩子,现在我常忘记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地抖,不要催促我,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只要与你在一起,就会有很多温暖涌上心头。孩子,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所以,请你紧紧地握住我的手,陪着我,慢慢地,就像当年一样,我带着你一步一步地走。”
反思:你了解父母吗?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父母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父母最大的爱好是什么?父母的工作内容是什么?父母最容易感到高兴的事是什么?父母有没有什么疾病?父母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父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解读弟子规(5)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敬是很容易的事。父母发脾气或管教过于严厉时,也应该一样孝敬,而且还能够自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敬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如父母有了过错,应劝导其改过,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要柔和,并且表情要温悦。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若父母仍不接受,可以动情地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到责罚,也无怨言,以免陷父母于不仁不义中,使父母一错再错。
父母的形象随着孩子的年龄和阅历而发生改变,但无论如何,父母毕竟是父母。在《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中,看到如此评论父母的话:“当我6岁时,父母在我心中什么都懂,是世上最伟大的人。”“当我16岁的时候,父母什么都不懂,是世上最烦我的人。”“当我26岁的时候,发现父母所讲的话有些还是蛮有道理的,是世上最关心我的人。”“当我36岁的时候,才发现父母这辈子真不容易,是世上最值得我要报答的人。”“当我46岁乃至更大的时候,父母或已不在人世,每每想起以往的点点滴滴,才发觉父母是这个世上唯一对我只求付出不问回报的人。”……
父母慈祥,儿女孝敬,是一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也是很多人追求的天伦之乐。父母喜欢、疼爱我们,我们对他们好、孝敬他们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而当父母过于严厉甚至责打我们的时候,还一如既往的孝敬才算得上真正的孝敬。
父母对子女的好不是一味地顺从和溺爱,也不是局限在对物质的满足上。让子女有所作为就一定要严格管教,俗语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家庭里具有严厉身份的父母,往往有时得不到子女的理解,而孩子恰恰不知只有经过历练的人才能成为有用之才。为孩子制造快乐固然重要,但让其受一些苦、早一点独立,更是父母的明智之举。孔子讲:“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真正的爱就要让其受一些苦,真正对一个人好一定要指出其缺点,哪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呀!
对于父母、老师和领导正确合理的教导,当然应该接受,不合理或不适于采纳的,则应采取合适的方式向他们说明,在尊重他们的前提下展开讨论。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与其意见不一致时,为避免冲突,不妨暂时做一些让步,然后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与他们沟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也有可能犯错误。但对待父母的错误并非冷言冷语或置之不理,而是要有方法并且和颜悦色地去表达。如果父母听不进去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父母改。文中所说“号泣随,挞无怨”是真心表白也是方法。默默流泪甚至号啕大哭都可以,只要父母能够改正,与含辛茹苦的父母相比,我们这样做又算得了什么呢?回想一下自己犯错误的时候,父母是怎样苦口婆心地教育我们呢?
确实有父母打孩子,而父母打孩子是出于一时的怒气,哪个父母不是打后心疼,黯然垂泪?为人子女要明白父母生气的缘由,看到父母真的生气、动怒和咆哮时,千万不要等挨打,如果顽固死扛,宁被打死也不跑掉不是孝敬的表现。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也强调要“小杖受,大杖跑”,就是说父母轻打自己时要忍受而且不能有怨言,一旦大怒大打就要智慧喽!
反思:作为学生,你是怎样对待老师过错的?作为下属,你是怎样对待领导过错的?作为儿女,你是怎样对待父母过错的?作为儿媳,你是怎样对待公婆过错的?作为女婿,你是怎样对待岳父岳母过错的?
解读弟子规(6)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孝道就在其中了。生活中把金钱与物品都看轻一些,不斤斤计较,哪还会有怨恨和不愉快产生呢?言语包容忍让,做人宽容大气,不说气话、大话、诳话,不一时冲动,彼此的冲突和怨恨自然就消失了。
《魏书·吐谷浑传》讲述了一个名叫阿豺的部族首领,纠正孩子不和睦相处的故事: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20个儿子,他这20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领,难分上下。可是他们自恃本领高强,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认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时,20个人常常明争暗斗,见面就互相讥讽,在背后也总爱说对方的坏话。
阿豺见到儿子们这种互不相容的情况,很是担心,他明白敌人会利用这种不睦的局面来各个击破,那样国家的安危就悬于一线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苦口婆心地教导儿子们停止互相攻击、倾轧,要相互团结友爱。可是儿子们对父亲的话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表面上装作遵从教诲,实际上并没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纪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会很久。可是自己死后,儿子们怎么办?再没有人能教诲他们、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了,那国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吗?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们团结起来呢?阿豺越来越忧心忡忡。
有一天,久病在床的阿豺预感到死神就要降临了,他也终于有了主意。把儿子们召集到病榻前,吩咐他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儿子们不知何故,但还是照办了。阿豺又叫过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说:“你随便拾一支箭折断它。”慕利延顺手捡起身边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断了。阿豺又说:“现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来,把它们捆在一起,再试着折断。”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很大的力气,脖子上青筋凸起,满头大汗,始终也没能将箭捆折断。
阿豺缓缓地转向儿子们,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也都看得明白了,一支箭,轻轻一折就断了,可是合在一起就很难折断。
儿子们终于领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为,都悔恨地流着泪说:“父亲,我们明白了,您就放心吧!”
阿豺见儿子们真的懂了,欣慰地点了下头,闭上眼睛安然去世。这个故事就是“阿豺折箭”的典故。
我们已经长大,离开了父母的怀抱,面临着要与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打交道。从上学到工作,都要遵守兄友弟恭的原则。对同学、朋友和同事都要尊敬友爱,不可傲慢无礼、目中无人。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当你改变了思维模式,会发现这世界原本属于你,热情、真诚、负责任地对人,是我们生活快乐的一剂良方。兄弟和睦、家庭幸福、与同学或同事友好相处,是父母最希望看到的,也是对父母孝敬的延伸。有的人不遵守规矩而且经常挑拨关系,把一个团体搞得离心离德、乌烟瘴气,这是小人行为。伤害自己的同时也是在毁伤父母,是与孝敬的背离,父母会伤心甚至哭泣,只是你暂时没有看到罢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是打造凝聚力的必要法宝,而对于财物的取舍,却能体现人的品德和为人之道。
不要与人斤斤计较,当你与人计较的时候就已经输给了人家,人家与你计较的时候你已经胜利在其中了。
反思:从现在开始,对你身边的人好一些,给他们一个微笑或一句赞赏。从现在开始,对你身边的人多付出一些,因为那是快乐的源泉!
解读弟子规(7)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良好的家庭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而有危险或长辈不精通、不方便的事情另当别论)。长辈有事呼唤,应迅速地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衣食住行都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行为,生活里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壮举,小事情小细节体现出一个人的礼貌与素质。长幼有序是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用餐的时候要礼让长辈、老师和领导,一起出门、上车时要有一个谦让的礼节,示意长辈先走,而进出有门帘或者弹簧门的公共场所及上电梯时,应走在前面为长辈用手挡一下或用手扶一把。吃东西、买东西不应只顾自己,要时刻记着长辈,不能一放松就完全没了礼节。
乘车时,总会看到“老、弱、病、残、孕”的专席和宣传标语,可是有些人却不能真正起身让座。敬老爱老的风尚在有的地方做得有些偏差,原因在于人们的意识薄弱,所以我们要提高认识,发扬传统美德。社会上有这样的家庭,饭熟了,孩子盛的是第一碗,菜上桌子了,孩子夹的是第一筷。一个母亲和8岁的儿子坐在一块儿用餐,孩子将自己所不喜欢的食物当成垃圾,毫不客气地甩到母亲盘子里,然后筷子一伸,大模大样地从母亲那儿将他喜欢的食物取过来,毫不顾及母亲的感受。
有一个人曾在大街上见到一位老领导,打招呼说:“老爷子,去干什么?”老领导笑了:“我去接爷!”那人说:“开什么玩笑,您这么大年纪了,爷还活着,那不成怪物了?”老领导哈哈一笑:“我说的这个爷啊,辈分比我小,按理应该是我的孙子,可是现在,他上学,我得按时接送,早了不行,迟了更不行。不仅得给他背书包,还得给他买好吃的。哪天不小心,伺候不周了,他就发脾气。他这一发脾气,我是重不得轻不得,你说,我接的不是爷是什么?”
老领导的话似乎在很多场合都有人讲过,大家都是哈哈一笑。可是,仔细思考,如此毫无礼法地发展下去,将本末倒置,未来堪忧,我们还能笑得出来吗?
从小,我们就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视为掌上明珠,他们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爱不求回报,是无私的,如此的默默付出,难道不值得我们去给予尊敬和关爱吗?
作为学生,虽然没到赡养老人的年龄,但为父母和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是义不容辞的,为父母洗一次脚、捶一次背、梳一次头、做一次饭,这样简单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只是小事,但只要用心去做,相信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定会非常开心,感到由衷欣慰。
随着时代的发展,尊老、敬老的主题也在进一步升华,让我们伸出双手,送出真心,让敬老爱老成为一种风尚。我们还要积极地做到:长辈、老师与领导呼唤或者安排事情的时候,应立刻去做和代为传唤,并迅速领会、努力执行,如果所呼唤的人没有在场,该勇于承担或者问清交代事宜做特别转告。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是生活中、学校里最基本的礼法,不知先后、不懂轻重的人没人喜欢,而且会失去发展和成功的机会。而“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则是一种对长辈、老师和领导的尊敬行为,这是一种替人分忧的胸怀和帮助他人的美德。无论何时,让我们牢记: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
反思:吃饭、乘车、上下电梯或一起游玩,做到长幼有序了吗?父母、老师与领导的心意你能理解多少?
解读弟子规(8)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或者绰号,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要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见长辈,应快走几步,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情交代,立刻恭敬地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吩咐或者谨慎离开。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辈离去之后,才可以离开。
有诗这样形容:“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列宁的故事》中,描述了列宁身为伟人却以身作则的高风亮节: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等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这不就是文明和礼仪的体现吗?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则会影响自身形象,大则会影响国家声誉。
有的家庭里,孙子直呼爷爷的名字、儿子直呼父母的名字,长辈非但不加以管教反倒引以为乐,夸奖孩子聪明伶俐,还有的家庭对长辈的称呼是“你”而不是“您”。有的人在背后更愿意直呼老师和领导的名字,指指点点评论其缺点与不足,还津津乐道。人前一面,人后一面,不是真正的尊敬,这样是让人唾弃和厌恶的不良行为。
有的人心高气盛,爱张扬、不内敛。俗语说:“贪叫的鸟没肉,好吹的人无知。”古人讲:“气忌燥,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这足以说明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做人一定要少说话、多思索、不逞能。
对待老师、领导和长辈要有恭敬心,知道见面行礼打招呼,有些学生明明看到老师走过来却视而不见,甚至躲藏起来,这样的行为怎能叫尊敬老师呢?连自己老师都不尊敬的人是连动物都不如的呀!人要有敬畏之心,对别人有礼貌,别人才会尊敬你。见到老师和领导要快步走上前去打招呼,离开的时候恭敬地后退几步,切忌慢慢腾腾地上前,而离开的时候却比猴子还要快!目送尊长离去之后或者等其上车后再离开。在背后送别一定要垂手目送,不能戳戳指指、嘻嘻哈哈,如果长辈偶然回头正好看见,该多么尴尬?
古人所讲的“骑下马,乘下车”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古代的交通没有现在发达,乘坐的车辆大多是马车,可以随时随地停下,而如今的汽车速度很快,随便停车不但危险而且违反交通规则,我们要视情况而定,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放慢车速,摇下车窗来表达问候。骑自行车的时候,如有时间要尽可能的下车,也可以推着自行车与长辈并行,切忌飞速而过,拍一下肩膀就走,待到长辈回过神来,你已经骑得很远!
反思:对身边的尊长、老师有直呼其名的时候吗?从家里或单位送别客人的时候是如何表现的?请时刻把“谦受益,满招损”记在心里
解读弟子规(9)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每天早晨要定点早起,不可贪睡赖床,夜晚可以适当晚睡,这是学习与工作的态度。青春容易老,岁月不待人,必须珍惜现在的时光呀。早晨起床后,务必洗脸、刷牙、漱口使精神清爽,有一个好的开始。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确保健康。
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喜欢星期六的早晨。几周前的一个星期六早晨,我像往常一样,一手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一手拿着晨报,向我的地下操作间走去。我把收音机调到谈话节目波段,想要收听一个晨间的谈话节目。不经意间,我听到一个男人苍老的声音。他正在讲《一千颗弹珠》的故事,我被吸引住了,停下手中的活儿,专心致志地听起节目。
老人说道:“我来讲一件事,这件事使我懂得了自己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我给你们算一个简单的数学题:假设一个人的寿命有75年,75乘以52(一年有52个星期)得3900个星期六。我花了55年时间才弄清楚这件事,而我已经过了2800多个星期六。此时,我才意识到,即使能活到75岁,我也只剩下大约1000个星期六了。我去了一家玩具店,买下了那里所有的弹珠。我又去了另外两家玩具店,总共凑够了1000颗弹珠。我把这些弹珠放到家里透明的塑料瓶中。从那时起,每逢星期六我就扔掉一个弹珠。看着弹珠日益减少,我开始比以前更关注生命中重要的事情。只有当你亲眼看见自己在这世界上的日子所剩无几时,才能真正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今天早上,我扔掉了最后一颗弹珠,如果我能活到下个星期六,上帝就多给了我一点时间。很高兴与大家谈话,希望每个人都能有多一点的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再见!”
节目播完的时候,安静得连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见。他的故事引起了听众的思考……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是东晋陶渊明的诗句。人的一生的确短暂,《一千颗弹珠》的故事,似乎让我们明白了一些道理。
有心人做过计算,每天比别人早起一个小时,一年便比别人多学习45个工作日(8小时工作时间),10年便是450个工作日。而450个工作日恐怕已经可以完成一两部长篇小说和几个科研成果了,这恰恰就是自己付出的结果。
我们是否已经走在同学、同事和竞争对手的前面了呢?有的朋友不喜欢早晨起床,让时间一分一秒地从床上过去,等到快要上学或上班的时候,才慌乱地从床上爬起来。于是用最快的速度刷牙、洗脸,甚至没有时间吃早点,为了赶时间在路上也很慌乱,人多车多太危险了!一天当中的美好时光,就这样在懒惰与慌乱中开始了。
晚上可以适当晚睡,但一定不要超过十二点,十二点是人们睡眠的分界线,是子夜的时间,经络和细胞也到了休息的时间,不然亚健康和疾病就会慢慢找上来。晚睡是为了学习与工作,而有的人是在玩游戏、打麻将,甚至在歌厅唱歌到天亮。
不务正业是玩物丧志的表现,暂时的欢乐会给生活种下苦果。人只有经过学习才能明理和幸福,也只有工作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解读弟子规(10)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穿衣服需注重整洁,没有必要完全讲究名牌和昂贵,要以自己的身份和场合确定穿着,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和父母意愿,决定穿着与打扮。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不挑食、不偏食,避免过量,不得暴饮暴食,以免增加身体负担,危害健康。
在着装中,存在着一个“TOP原则”,这是三个英语单词的缩写,分别代表时间(Time)、场合(Occasion)和地点(Place),即着装应该与当时的时间、所处的场合和地点相协调。黑色、白色、红色,是职业女性衣橱的主要颜色,称为基础颜色。
由于亚洲人黑发、黑眼睛、黄皮肤的特点,特别适合这三种颜色。这三种基础颜色可以相互搭配,经久不衰,光彩照人。三种单色,每一种都至少能和你衣橱中的三件衣服搭配。红色一定要正,砖红、紫红、粉红都不是女行政人员的色彩。另外还有四种中性颜色:米色、深咖啡、灰色、海军蓝,根据个人肤色选择职业套装。
作为职业女性的穿着应该大方得体,优雅端庄。沈宏是纽约时尚评论家,旅美华人,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官及联合国国际职员,在《周总理的国宴与联合国秘书长的午餐》一文中,回忆第一次参加国宴时的情景:临近尾声,周总理向来宾敬酒,走到外交部工作人员桌前时,见到她扎着两条辫子、素面朝天,便幽默地说:“你们外交部怎么把孩子都带来了?”参加国宴应是正装出场,当时她穿着灯芯绒的裤褂,因没赶上外交部的专车,一双布鞋还沾了点泥……这件事让沈宏刻骨铭心。
后来,在她任职联合国期间,一次有机会参加联合国国际职员日的午宴。如此重要的场合也是一场时装秀的较量,大家都会争着穿出自己国家的风采。沈宏特意用中式的黑色丝绒面料做了一件西式礼服裙,用平日收藏的一些红木珠串成一条项链,打个结佩戴在脖颈上。结果,那一次的宴会上,她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在克林顿当选总统之前,曾是女权运动者。她的服装无意识中就展示了女权运动者的形象,戴着学究式的黑色宽边眼镜,穿着具有女权主义形象的大格子西服。这种形象违背了国人心目中高贵、优雅的第一夫人形象,曾一度影响了克林顿的选票。
后来,她的形象设计班子顺应国民的心理,用充满女性韵味的色彩时装代替了男性化、乏味的女权主义服饰,为她设计了时尚的发式,并用隐形眼镜换掉了迂腐、学究式的黑边眼镜。转型成功的希拉里,不但为克林顿加分不少,也使自己获得了大众的好感,为她日后的政治道路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高端场所一定不能低级庸俗,如条件艰苦、经济拮据,也要整洁朴素。
有虚荣心作怪,就会有无谓的开销出现。
穿衣服会体现出一个人的内涵,不是越贵越好,牌子越大越好。一个有修养的人追求的是品位,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整洁大方、舒适贴身的衣服不但自己穿着舒服,给别人也有亲近的感觉。
子曰:“士志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和远大抱负的人是不应该挑剔衣食的,他一定专心致志地工作,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这种人是不足以与他交谈和交往的。
反思:你的穿着与你的身份、所在环境匹配吗?请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和工作上,自然就不再为吃饭、穿衣服、买车和享受而伤脑筋喽,因为这些一定会来到你的身边!
解读弟子规(11)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未成年人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绝对不可饮酒;而成年人饮酒要适量,饮酒过度有害健康,如醉酒就会胡言乱语,丑态百出,让人贻笑大方。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各个组织器官的发育尚未完善成熟。而饮酒对正常的生理功能及发育会带来严重影响。经科学家实验证明,酒精能使生殖器官的正常机能衰退,如果经常饮酒,会使性成熟的年龄推迟2年至3年。青少年的食道黏膜细嫩,管壁浅薄,经不起酒精的刺激,可引发炎症或使黏膜细胞发生突变。同样,胃黏膜也比较嫩,酒的刺激可以影响胃酸及胃酶的分泌,使胃壁血管充血而导致胃炎或胃溃疡的产生。酒精进入人体后,要靠肝脏来解毒,而青少年的肝脏分化尚不完全,肝组织较脆弱,饮酒会给幼嫩肝脏难以胜任的负担,这样会破坏肝的功能,甚至引起肝脾肿大。
青少年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健全,饮酒会造成头晕、头痛,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记忆力减退等,这对青少年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很多国家把法定饮酒年龄限制在16岁至19岁之间,但美国却把最低的饮酒年龄限制在21岁,即21岁以下的年轻人一般情况下是不许饮酒的,至少不能在公共场所饮酒,同时也要求商家不能向21岁以下的青年出售含有酒精的饮品。尽管我国在法律、法规方面也有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然而执行效率不高、监管的缺失、商家的无德、教育的偏失、家长的纵容、媒体及影视剧的误导等,都是导致未成年人饮酒得不到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
饮酒低龄化趋势十分堪忧,因饮酒导致未成年人斗殴、死亡事件时有发生,饮酒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需进一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家长要管好孩子,商家应该提高法律意识、加强道德修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和宣传力度,一个有利于未成年人远离酒类商品的良好氛围才能形成。
作为成年人过量饮酒带来的危害也不少。每年有太多人因喝酒造成意外,把命断送在酩酊酣热之际,健康消失在瓶罐之间。 世界卫生组织一组数据显示,由酒精引起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是麻疹和疟疾的总和,而且也高于吸烟引起的死亡率和发病率。
一位患急性黄疸型肝炎后,肝功能刚恢复正常出院的中年患者,适逢新春佳节,婚宴接二连三,开始他还能牢记出院时医生的嘱咐,做到了不管什么酒,也不管什么人劝说,确实一滴不沾。可就在一次特殊的餐桌上,一位挚友问他闻到什么味道时,他终于拒绝不了扑鼻而来的茅台酒香气的诱惑,心想只饮一小杯尝尝总该不会出事吧!可就是在喝下这杯酒后的第二天,他发现自己小便发黄了,并且感到乏力、恶心……就是这杯酒引起他肝炎复发,并很快发展成急性重型肝炎,终因抢救无效而丢掉了性命。
过量饮酒不仅酿成了不胜枚举的悲剧性事件,而且还严重影响到个人甚至国家的形象。1994年9月的一天,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从华盛顿飞回莫斯科,按计划他将在途中与爱尔兰总理雷诺兹进行40分钟会谈。就在离开华盛顿的前一天,美国总统克林顿宴请他,尽管餐桌上没有烈酒,但葡萄酒应有尽有,叶利钦只吃了一小块肉,却频频举杯,杯杯见底。当飞机抵达会面地点善农机场时,叶利钦醒酒了,夫人把衬衫递给他,但他扣纽扣的手总不听使唤。陪同的官员经过一番讨论后,决定让副总理代表总统与雷诺兹举行短暂会谈。当副总理下机后,叶利钦掉下了眼泪,对陪同官员羞愧地说:“你们这么做,让我在世界面前丢尽了脸”。
反思:青少年,请坚决不要饮酒!成年人,请一定控制饮酒
解读弟子规(12)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走路时步伐应当从容稳重,不慌不忙,不急不缓;站立时要端正,须抬头挺胸,精神饱满,不可以弯腰驼背,垂头丧气。问候他人时,不论鞠躬、拱手以及敬礼都要真诚恭敬,不能敷衍了事。进门时脚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时身体也不要站得歪歪斜斜甚至靠在物体上,坐的时候两腿不可以平直伸出,腿更不可以抖动,这些都是很轻浮、傲慢、随便的举动,有失君子风范。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也不会真正懂礼。谦让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这个故事不但强调了礼貌的重要性,还用更多的语言阐述了做人的行为规范。
学生的坐姿男生女生是不同的:女生如果穿裙子,入座时应将衣裙向前收拢一下,立腰挺胸,两手自然搭握在两腿之间;男生就座时,双膝可以略为分开,双手放在膝盖上或交叉放在两腿中间,腰背挺直给人沉着稳重之感。切记在公共场所或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两腿不能毫无顾忌地平伸出去,更不能双腿抖动,旁若无人,像个簸箕一样坐着,这给人一种傲慢和轻浮的感觉,一定要引以为戒。
在站姿上男女也有不同,女生站立时脚跟紧靠,脚掌分开呈“V”字形,右手搭在左手上,贴于腹部。男生站立的时候两脚与肩同宽,抬头挺胸,双手体前交叉或自然下垂,总之要像“青松”一样端正、挺拔。走路不能歪歪扭扭,更不能斜靠在某个物体上,尤其女人更要注意,旧社会电影中风尘和烟花女子的形象,就是靠在门边上的低俗形象。
“勿践阈”是说不要踩在门槛上。门槛的本意是挡雨水的,后来引申了,既挡财气又挡命,所以在说一个人不顺利时就说“遇着槛了”。当我们外出旅游去寺庙时,过门槛一定不能踩,门槛被誉为佛祖的肩膀,踩门槛是对佛祖大不敬。古代的门槛象征着地位和身份,所以不能踩,踩门槛意味着把地位和身份踩在脚下。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踩在门槛上的样子总有些头重脚轻根底浅的感觉,父母也一直认为踩门槛是不尊敬和不吉利的行为,所以《弟子规》才对“勿践阈”的要求极为严厉。
反思:见面与人微笑了吗?打招呼真诚吗?自己站、立和坐姿标准吗?如不标准请调整一下吧,别给人留下笑柄!
解读弟子规(13)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惧辛苦与困难而犹豫退缩,更不可以草率答应,随便应付了事。
2010年9月,《东方早报》报道,小王在本市一自动柜员机上存款再转账后便匆匆离开,将银行卡遗留在了自动柜员机内。随即,老张来到同一自动柜员机前,直接将其1万元存入。存款后,老张才发现自己的银行卡仍在手中,而钱已存入小王的账户。当即,老张找自动柜员机所属银行反映。事后银行致电小王,告知其银行卡留在自动柜员机里及老张误将现款存入其账户这一情况,并提出希望小王来银行将此钱款归还老张未果。老张将小王诉至法院。
审理中,原告老张表示,事发当天自己的事情特别多。当时自己心情焦急,根本没意识到机器里的银行卡不是自己的,只想着按提示操作,误把自己的1万元存入了小王的账户。等发现自己的银行卡仍在手中而钱已进入了机器里时,赶紧核对了账单上的银行卡号与自己手上的银行卡号,才发现自己的钱已进入小王的账户中。于是赶忙与银行负责人取得联系,并告诉其整个事情的经过,希望通过银行与小王的交涉,小王能把此钱款归还自己,但当时银行给出的回复说,小王拒绝了。  这就是忙中生错的典型案例,给双方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影响到工作和生活。
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很有数学天赋的19岁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前两道题在两个小时内就顺利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另一张小纸条上,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画出一个正17边形。他感到非常吃力。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困难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我一定要把题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一边思索一边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寻求答案。当窗口露出阳光,青年长舒一口气,他终于完成了这道难题。见到导师时,青年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竟然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
导师接过学生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是你自己做出来的吗?”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导师,回答道:“是我做的。但是,我花了整整一个通宵。”导师请他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让他当着自己的面再做出一个正17边形。青年很快做出了一个正17边形。导师激动地对他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桩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决,牛顿也没有解决,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是一个真正的天才!”
原来,导师也一直想解开这道难题。那天,他是因为失误,才将写有这道题目的纸条交给了学生。每当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道,我可能永远也没有信心将它解出来。”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所谓“真正的很扰人的困难”实际上并不存在,“畏难”,是一味闪躲、一腔托词,拈轻怕重、好逸恶劳;“轻略”,是不重视,是不当回事,是敷衍了事。做了没做好,比不做更糟糕。每个人都会从不同的方面对自己有一个认定,如智力方面“聪慧与愚蠢”,性格方面“坚强与懦弱”,办事方面“果断与畏缩”,事业方面“成功与失败”,容貌方面“美丽与丑陋”等,将压力变动力、化自卑为自信比任何心态都重要,希望我们都做一个既不“畏难”,也不“轻略”的人!
反思:心安为福,心劳为祸,不要让忙碌占据了整个生活。还在为自己的懦弱找理由吗?请迅速拿出你的勇气去面对。责任当头,细心第一,敷衍了事的学习与工作比不做更糟糕!
解读弟子规(14)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花言巧语的欺骗、不切合实际的非分之想与毫无原则,怎么能够让人尊敬与信任呢?
做人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在生活中,答应别人的事情要经过考虑,没有能力办到的不要轻易答应,不一定能办到的慎重答应,一旦答应的事情必须要办到。
在纽约的河边公园,矗立着“南北战争阵亡战士纪念碑”,每年有许多游人来祭奠亡灵。美国第十八届总统、南北战争时期担任北方军统帅的格兰特将军陵墓,坐落在公园的北部(战争结束后三年,1868年,格兰特当选为美国总统,1872年11月获得连任)。
格兰特将军的陵墓后边,在靠近悬崖边的地方,还有一座小孩子的陵墓。那是一座极小极普通的墓,在任何其他地方,你都可能会忽略它的存在。它和绝大多数美国人的陵墓一样,只有一块小小的墓碑。在墓碑和旁边的一块木牌上,却记载着一个感人至深的关于诚信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两百多年以前的1797年。这一年,这片土地的小主人才5岁,不慎从这里的悬崖上坠落身亡。其父伤心欲绝,将他埋葬于此,并修建了这样一个小小的陵墓,以作纪念。数年后,家道衰落,老主人不得不将这片土地转让。出于对儿子的爱心,他对后来的土地的主人提出一个奇特的要求,他要求新主人把孩子的陵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不要毁坏它。新主人答应了,并把这个条件写进了契约。这样,孩子的陵墓就被保留了下来。
沧海桑田,一百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不知道辗转卖过了多少次,也不知道换过了多少个主人,孩子的名字早已被世人忘却,但孩子的陵墓仍然还在那里,它依据一个又一个的买卖契约,被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到了1897年,这片风水宝地被选中作为格兰特将军陵园。政府成了这块土地的主人,无名孩子的墓在政府手中完整无损地保留下来,成了格兰特将军陵墓的邻居。一个伟大的历史缔造者之墓和一个无名孩童之墓毗邻,这可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观。
又一个一百年以后,1997年的时候,为了缅怀格兰特将军,当时的纽约市长朱利安尼来到这里。那时,刚好是格兰特将军陵墓建立一百周年,也是小孩去世两百周年,朱利安尼市长亲自撰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并把它刻在木牌上,立在无名小孩陵墓的旁边,让这个关于诚信的故事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信守承诺成为古今美谈,不在于身份与地位,而在于一个承诺数百年流传。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张纸,都重逾千钧。
信守承诺是人的美德,但是轻易答应别人,不守承诺将会带来何种后果呢?
明代的刘伯温在《郁离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不守诚信的人:古代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来。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他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账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鱼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到10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个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人们站在旁边袖手旁观,商人被淹死了。承诺是生命,诚信超万金。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让说话算数、固守承诺伴随我们一生吧!
反思:你在信守承诺吗?答应别人的事情做到了吗?你赴约时经常迟到吗?
解读弟子规(15)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说话要恰到好处,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不说,立身处世应谨言慎行,谈话内容实事求是,做人堂堂正正。奸诈取巧的语言,下流肮脏的话以及街头无赖粗俗的话,都要彻底戒掉。
民间流传着喜鹊虚伪的寓言,喜鹊到处自诩:“我是直筒子性格,心直口快,爱讲真话,从来不怕得罪人。”的确也是如此,喜鹊碰到不顺眼的,总爱唧唧一通,指责一气。比如,见了猪,它要斥责:“光吃不干的懒家伙。”见了狗,它要嘲讽:“尾巴卷上天的东西。”见了驴,它要戏谑:“蠢货,推磨还要蒙眼。”见了麻雀,它要讥笑:“小不点儿,能把人吵死。”
有一次,乌鸦总管大人下来巡视山林。喜鹊一听到这个消息,赶忙飞向前,笑脸相迎,喋喋不休地恭维乌鸦:“总管大人,我们太想念您了。见到了您,真幸运。总管大人,您的羽毛真美,您是天下最漂亮的鸟。总管大人,您的歌儿真好听,您堪称鸟王国的最佳歌星。”
乌鸦总管走后,一群鸟民围拢上来,七嘴八舌质问喜鹊:“爱讲真话的先生,今天怎么不讲真话了?”“乌鸦的羽毛真美吗?”“乌鸦的歌儿真好听吗?” 喜鹊窘态百出,支支吾吾,答不出一句话来。公正的猫头鹰出来替喜鹊作了回答:“喜鹊先生,恕我直言。你的所谓直筒子性格,爱讲真话,是有对象哇!在于自己无利害关系者的面前,你什么都敢说,什么都能说,而一旦到了关乎自己利害的对象面前,你就不敢讲真话了。”
这就是典型的虚伪,生活中不乏像喜鹊一样的人呀!
“市井气”有“粗俗鄙陋”之意。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浅薄卑俗、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成长在“市井”环境,且没有好的教育,还与低级庸俗的人混在一起,自然就成了“市井无赖”、“市井小人”,这些人几乎都游手好闲,一事无成。
2010年夏季,广电总局连发两道禁令,对婚恋交友类、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严加整顿。文件规定,严禁伪造嘉宾身份,欺骗电视观众;不得以婚恋的名义羞辱或人身攻击参与者,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等。
至于某些报纸、网站也一味追求“市井气”,譬如特别钟情于明星绯闻,什么红杏出墙、移情别恋等,报道得津津有味,绘声绘色,甚至于不惜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将肉麻当有趣,那无非是为了报纸卖得好、追求点击量罢了。
追星,也容易追出“市井气”。某年,西班牙“皇马”来访,与世界一流球队过招,欣赏足坛巨星绝技,这本是“高级趣味”活动。可是,却出现了不少“市井气”的事情,让人哭笑不得。比如有人花费2800元高价买得贝克汉姆穿过的一件睡衣,还有人花3800元,买到了在北京饭店小贝住过的房间的“初次过夜”权,即要求是保持小贝住过的原状,不打扫不整理,原汁原味。小报上则用颇为煽情的语言描述说这是与小贝“同床”。这可能算是近年来最有“创意”,当然也最让人恶心的“市井气”了。
那么,怎样脱离“市井气”呢?一定要学习先进文化,追求精神文明,亲近道德楷模。多读好书,多学知识,文化底子厚了,自然就会“腹有诗书气自华”了;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奉献社会,也会“诚实守信品自高”;多与道德高尚、文化厚重的人接触,以他们为楷模,久而久之,耳濡目染,自己也会逐渐变得谈吐文雅、举止文明、情趣高雅,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反思:不做虚伪人,远离“市井气”!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
解读弟子规(16)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不合义理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允诺,会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自己进退两难。
有很多人因一时性起而轻易允诺于人。因为人们高兴时,心神会随之飘忽不定,判断力易生偏失,常常会把自己无法做到的事也承允他人,轻易允诺后,可能会因无法实现而失信于人。
一个人应该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不要为了争面子去许诺做不了的事,这样反而会失了面子;也不要碍于面子去应承办不了的事,让人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结果事办不成既耽误了别人,又落下埋怨;即使能做的事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也不要轻易说 “这事没问题!”“这事包在我身上了!”之类的话,防止事态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有教育专家特别举出类似案例:
同事的儿子“不太听话”,各方面表现都很一般。有一次,同事信口说了句:“如果期末你能考进班级前十名,再评上三好学生,暑假我带你到香港、澳门去旅游。”
当时,儿子并没什么反应。可考试成绩出来后,同事大吃一惊,儿子连中三元:排名第六、三好学生、进步最快奖。同事对儿子大加夸赞了一番后,儿子却问:“爸,您还带我去香港、澳门吗?”
同事好像才想起来,尴尬地说:“爸爸出去是单位组织的,你要去得自费,咱家经济状况并不好。”
儿子听了沉默不语。
同事旅游回来了,觉得自己的做法很不妥当,于是又和儿子“迂回”着谈了一次心:“儿子,你知道我为什么失信吗?”
儿子不作回答,显然还在生气。
同事说:“我知道你不高兴,可你想过吗,你不知说过多少没有兑现的话,爸爸不知被你伤害了多少回。这次,爸爸故意失信于你,想让你明白一个道理,说话不算数是会伤害别人的。”儿子听罢点了点头。后来,儿子再不做失信的事。
一项“亲子调查”显示:80%的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说话守信,而95%的孩子却认为,父母经常不履行承诺。一所学校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孩子最不满意家长的做法中,“说话不算数”排第一,其余依次为“逼迫自己干不喜欢的事”、“根本不了解我”、“爱唠叨”等。同时,学校也向家长发出了类似的问卷:在您最不满意孩子的做法中,“不听话”排在第一,“难于沟通”排在第二。
家长信口开河地随便一说,在孩子那儿很可能就是大事。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大人当然不同,他们的快乐往往就源于家长的一句“承诺”,他们甚至会为此兴奋好长时间,而家长却没把它当回事儿。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孩子不再相信家长说的话,而家长却觉得孩子不听话。
看来,教育和引导孩子还是要用心的,过于随意实在要不得。大人说话不算话,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信任危机,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所以,说话前得先思考,无法兑现的话别说,不利于人进取的话也别说,给别人带去潜在伤害的话更不要说。
有个成语叫“众口铄金”,意思是说,如果众口一词,即使是铁打的事实,也会被扭曲。由此可见,人言可畏,常与“群言淆乱”、“异说争鸣”、“积非成是”用在一起。
没有根据的话,没有看到的真相,不要去传播。不要在背后讲别人坏话,更不要议论、诽谤与诋毁别人。要做一个光明磊落的君子,遇到流言就一笑了之,在我们这里制止,不要让其继续流传!
反思:你在背后讲过别人的坏话吗?有轻易许诺而未兑现吗?
解读弟子规(17)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看见他人的优点或善行义举,要立刻想到向他学习看齐,纵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失。如果有,则要立即改掉这种恶习或缺点;若没有,则自我告诫,严加注意,不可随之而犯。
看到别人好的品行要努力学习赶上。一个人能走多远,决定于与何人同行。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大意为:看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到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对“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的诠释。生活里,三个人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值得学习的人,向他学习优秀品行,不对或错误的品行和做法要引以为戒。
东汉时期的官员陈寔,每次有人遇到纷争时,都会请他出来主持公道,因为大家都知道陈寔是一个忠厚诚恳的大好人,人们都很喜欢他、听他的话!有一年,陈寔的家乡闹饥荒,很多人都吃不上饭,有的人就到别的地方去找活干,也有的人因为没有工作可以做,便成了小偷,专门去偷别人的东西!
有一天晚上,一个小偷溜进陈寔的家,准备等陈寔睡觉以后偷东西,这个小偷不知道陈寔已发现他躲在屋梁上面,陈寔只是假装没看到,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喝茶。过了一会儿,陈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厅,对着大家说:“你们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几十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时间,等我们老了再努力恐怕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养成努力向上的好习惯,长大以后才能对社会、家庭有好的贡献!当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欢享受,这些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他们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才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坏事情,你们现在把头往上看,在我们屋梁上的这位君子,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一听,吓得赶快从屋梁上爬下来,跪在陈寔前面:“陈老爷,对不起,我知道错了,请您原谅我!”陈寔不但没有责骂小偷,还非常慈祥地对小偷说:“我看你不像是一个坏人,可能是因为生活困苦所逼,我现在给你一些钱,你不要再去偷东西了,好好努力,做错事情只要能改过,你还是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小偷感动得哭着对陈寔说:“谢谢陈老爷!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后来,这个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坏习惯改掉,努力做事,成为一个大家都称赞的好青年!
这则故事来源于《后汉书·陈寔传》,用小偷的恶性教育家人,并助其改正错误,这是真正的“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呀!
后人就把陈寔说的话变成“梁上君子”这句成语,如今是窃贼的代称,有时也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不积小善,不能成大德;不积小恶,不足以亡身。善恶不分最可怕。有人把善良看作是傻瓜,拿投机当精明,还自以为是,觉得聪明。包容、宽厚、仁爱、诚信、忠恕,这是几千年来老祖先告诉我们的处世智慧,学会这些,能使我们一生享用不尽!
反思:与优秀者为伍,寻找自己的不足,马上学习,开始工作,开始改变!远离恶习,远离损友,时刻警醒!
解读弟子规(18)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砥砺、奋发图强。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
人的品行需要历练,只有坚持不懈、勤奋坚韧,时刻注意自我修养,才可以达到完美的人格。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忧患。在埃塞俄比亚阿鲁西高原上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小男孩每天腋下夹着课本,赤脚跑步上学和回家,他家离学校有10公里远的路程。为了上课不迟到,他只能选择跑步上学,每天小男孩都一路奔跑。
若干年后的今天,这个曾经夹着课本跑步上学的小男孩在世界长跑比赛中,先后15次打破世界纪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长跑运动员,他就是海尔·格布雷西拉西耶,由于早年经常夹着课本跑步,以至于他在后来的比赛中,一只胳膊总要比另一只抬得稍高一些,依然保留着少年时夹着课本跑步的姿势。
他18岁时进入国家队,19岁参加1992年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一举夺得男子5000米和10000米跑双项冠军。1993年,他在德国斯图加特举行的第四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又夺得了10000米跑冠军。从此,他成为世界田坛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新星,成为闻名遐迩的“飞人”。此后,他连续保持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00米跑冠军,夺得第二十六届亚特兰大和第二十七届悉尼奥运会10000米金牌。
格布雷西拉西耶成了世界田坛夺得金牌和打破世界纪录最多的运动员之一,成了为其祖国升起国旗和奏响国歌最多的选手。为此,1998年,他被国际田联评为最佳男运动员,2001年被国际奥委会授予奥林匹克勋章。如果不是贫穷与苦难,也成就不了今天的世界冠军。格布雷西拉西耶如果有条件而且一味地追求吃穿、玩乐和享受,他会成为世界冠军吗?答案不得而知。
《世说新语》记载了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阮咸的故事,他常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七人一同聚会,当时在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被称为竹林七贤。阮咸年轻时家里穷困,吃穿都很平常,但他在有钱人面前却泰然自若。每年六月六有个晒衣服的风俗,这一天,各家都要将自家的箱子打开,把衣服拿到太阳下晾晒。阮咸也把自己的衣服晾出来,人们见阮咸在晾晒自己的旧衣服,纷纷围观。但是阮咸并不在意,他认为,富贵不是可以夸耀的资本,贫寒也不是耻辱,人活着关键在于德行和学识。
任何人经过拼搏奋斗都可以从穷变富、从弱到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奋斗和上进心。谁都不希望贫穷,谁都希望过上幸福生活。可当我们别无选择地遭遇贫穷时,要学会把握贫穷给予我们的力量,因为贫穷可以创造奇迹!
做人要有学、才、艺,这是一个人活在世上赖以谋生的东西,并且学高、才高、艺高还能给人增加财富,让人提高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有了高学、高才、高艺还要有德,正所谓德高才能望重。
反思:此刻的你,可能正遇到人生的麻烦,请记住:这是考验与磨砺。一个人除非学会清除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不惜一切代价去克服成功路上的障碍,否则他将一事无成。通往成功路上的最大障碍就是你自己,自私自利、贪图享乐是所有进步的阻碍。懦弱、怀疑和恐惧是最大的敌人,警惕自身的弱点,征服自己,就会征服一切!
解读弟子规(19)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一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失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退却了。反之,如果听到他人的称赞,不但没有得意忘形,反而会自省,唯恐做得不够好,继续努力;当别人批评自己的缺失时,不但不生气,还能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信的人,就会渐渐喜欢和我们亲近了。
批评不恼怒,赞扬不兴奋。这是一种超越常人的智慧,能够做到并坚持,则成功就在眼前了。有修养的人要勇于接受批评,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从而由小错到大错,由大错到不可救药。
《增广贤文》中关于勇于接受批评、知错必改的内容还有不少:“凡是自是,便少一是;有短护短,更添一短。”“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谁都知道“多栽花,少栽刺”的道理。一般而言,人们都喜欢听好话,而不愿意听批评意见,有些人还会错误地对待批评,甚至把提批评意见的人当成仇人。
《墨子·耕柱第四十六》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和他的弟子耕柱之间的故事。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不过,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非常委屈,因为在墨子的许多门生之中,耕柱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但他却经常遭到墨子的批评,这让他觉得很没有面子。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门生中,我竟是如此差劲,以至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
墨子听后反问道:“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之见,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耕柱回答:“理由非常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而老牛差矣。”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是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教导与匡正。”听了墨子这番话,耕柱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从此再也不以遭受批评为耻,而是更加发奋努力,终于成为墨子的继承人。
能够得到智者的批评委实不容易,所以我们要珍惜批评。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以宽容对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了改过的机会。相反,一旦自己有了过错,也会得到别人的宽容与谅解。
胸有大志,就不会计较小事,不争一天中的利与弊,也不会为了一句话而动怒。能体谅别人、容忍别人的缺点是美德。古人讲:“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
做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中为什么有人被误解还能宽宏大量、泰然处之?而有人却为一句话、一件小事而耿耿于怀?是胸怀的力量。没有洋溢着爱的博大情怀,宽容就丧失了存在的可能。宽容包含着理解、谅解与同情,为人宽容,就能解人之难,补人之过,扬人之长,谅人之短;为人宽容,就能消除隔阂,化解误会,赢得友谊,广交朋友。真正的朋友是看到他有不足的地方善意地提出来,帮助其改正。每个人都能这样做,优秀的人就能够与我们在一起了,这是交朋友的最好方法。
反思:稍受批评和指责就勃然大怒,认为别人的意见是对自己有意冒犯,甚至是在公开侮辱自己,这是缺乏自知之明,对自己没有自信的表现。衡量一个人的力量,必须看他能在多大程度上克制自己的情感,而不是看他发怒时爆发出来的威力。
解读弟子规(20)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无心之过称为错,若是明知故犯,有意犯错便是罪恶。知错能改,是勇者的行为,错误自然慢慢地减少消失,如果为了面子,死不认错,还要去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2009年央视春晚,主持人董卿为马东参与的“五官评说”报幕时,由于误将“马先生的儿子马东”,说成了“马先生的儿子马季”,她公开向郎昆导演、马东及全国观众道歉。作为央视著名主持,为一句主持词出现口误而公开道歉,她的做法就具有“知错就改”的精神。
央视春晚虽然是一个娱乐性综艺晚会,观众娱乐轻松,主持人却无法轻松。值得为出了差错虚心致歉的董卿鼓掌,这是对央视和观众的一种高度负责的精神,她的道歉无疑是又一枚无形的奖牌。
温家宝总理的“有过则改”精神,更值得全国人民学习与感动。2009年10月12日,温家宝总理给新华社总编室发来了一封更正信,更正信中称:“贵社昨天播发我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文,其中岩石学的分类,应为沉积岩、岩浆岩(也可称为火成岩)、变质岩。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以歉意。”
一国总理专程为文章中的疏漏而郑重地发出更正信,这是绝无仅有的事。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温家宝总理对科学、对学术一丝不苟的态度。其实,这种可贵的认真态度和“纠错”精神,不但是为民服务的官员应该具备,广大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也应该像总理那样身体力行。
没有人不犯错,错后能改,善莫大焉。让我们再来分享一则让人落泪的故事。国内最早的邮政系统管理不是特别严密,一个邮政局员工,在18前年挪用了别人寄的钱,是一名军人寄给一个农村女孩上学所用的几年的学费,可由于家里穷,那个女孩没有得到这笔款辍学了。因钱寄出去查无此人被退了回来,而邮局的那个人家里当时很穷,就动了贪念,挪用了那1500元钱。在那个时候,这笔钱还算是蛮多的,改善久违的经济压力,生活轻松了不少。
那军人没有等到女孩的回信,女孩也不知道有人寄钱给她。一晃18年过去了,那个邮政人员已经老了,病危前,他把这个埋藏了18年的秘密说了出来,说给了她的孩子们听,让孩子们帮她完成未了的心愿。她说这18年里,她的内心充满了内疚,道德上的煎熬让她好累,现在要走了,她要孩子找到真正的主人把钱还了。妈妈病故后,儿女们就写信到报社和电台,引起了全城的轰动。当主持人念完那封道歉信时,电台里静悄悄的,很多人都哭了。
通过媒体,找到了那个汇款的军人和那个学生,她的儿子因为自卑和自责没有来到节目现场,而是用电话连线说了内疚和诚恳的话,请求他们原谅他母亲当年的做法。最让人感动的是大家的平静与宽容,没有任何的埋怨,因为我们都知道,其实死去的那个人内心并不安宁。是啊,谁都有错误的时候,关键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如果明知故犯,将不会得到任何人的原谅,下场不堪设想!
反思:人的一生是由无数个错误装点着的瑕玉,虽不完美但很真实。错误是我们走向成功的起点,使我们品格坚毅,性情坚韧,于是我们在错误中得到警醒,又在改正错误的路上学会执著。让我们鼓起勇气,直面错误,不被身边的冷语所退缩,因为我们相信,错误的背后是成功,是精彩!
解读弟子规(21)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有才能的人,处理事情的能力卓越,声望自然不凡,然而人们之所以欣赏佩服,是因为他的处事能力和人格的力量,而不是因为他很会说大话。当有能力可以服务众人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对于他人的才华与品德,应当学习和尊敬,而不是嫉妒与毁谤。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路透社联合国1月9日电:为了哀悼中国总理周恩来,联合国旗今天下半旗,联合国会员国的国旗没有升起,一位联合国发言人说,这种哀悼方式将持续数天。
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确实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周恩来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一个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的外交官个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瓦尔德海姆机敏而锋利的谈吐,不仅表现了他机智无比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尚品格举世无双!
人的威望与德行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有道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人喜欢夸夸其谈,只对自己的成绩孤芳自赏,不向身边优秀之人学习,这样将会一事无成。
春秋时期《管仲拜相》的故事,让我们感觉到古人大公无私、任人唯贤和高风亮节的美德。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即齐桓公)当上齐国国君后,齐桓公欲拜他为上卿,并委以国政。但鲍叔牙不贪图权位,而是推荐了一个更有才干的人——管仲。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了一方霸业。后来,管仲病重时,齐桓公考虑到他可能不久于人世,便问是否可以让鲍叔牙接替他为相。管仲不赞成这样做,他说:“鲍叔牙是一位君子,但不可以委以国政。他对善恶过于分明,以善待善尚可,以恶对恶,谁忍受得了?鲍叔牙见人之一恶,终生不忘,这便是他的短处。”
有人将管仲的这些话告诉了奸臣易牙。易牙以为这是离间管仲与鲍叔牙的好机会,便到鲍叔牙面前挑拨离间。没想到,鲍叔牙听了易牙的话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道:“这正是我推荐仲父(即管仲)为相的原因。仲父忠于国家,没有私心。若让我为司寇,必驱逐奸佞之徒,肯定做得很过火。若让我为相,哪里还有你们这些小人容身的地方?”一番话说得易牙狼狈而退。难怪管仲曾发出这样的感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哉!”
有为者心胸宽,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远大的志向,心胸开阔,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拼搏,就一定能从似乎无路可走的脚下,走出一条远行的光彩人生之路!
反思:提高成绩、增强实力,别吹嘘,不炫耀。“天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身边永远有比我们强的人,应谦虚,莫嫉妒,尊敬有本领、有仁德之人,这应是永远不变的人生信条!
解读弟子规(22)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或者轻视他们。不要贪恋新朋友而忘记老朋友。不要去打扰正在忙碌的人,也不要当别人心情不好、身心欠安的时候,闲言闲语地去干扰,增加别人的烦恼与不安。
在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声音讨论钱,人们的视野里经常出现的是“世界首富”、“世界500强”等众多以拥有财富的多少来衡量的价值观。但很少有人记得住哪个企业家为国家上税最多、谁为灾区捐款最多、哪位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最多。在马路上过了一辆豪华汽车,就连孩子们也要争议一番车的品牌与价格,而很多年轻人的择偶标准,更多的是注重家庭背景、房产和金钱,而忽视了仁德与抱负。
宝马、奔驰汽车肇事案在各地频有出现,富二代打女大学生、富二代砸钱门等事件此起彼伏,这似乎都是因为资产富有却精神贫穷落得的下场。太多的人忘记了雷锋、袁隆平、华罗庚、钱学森等一系列的科学家和为社会倾尽毕生之力的人,做人的理想、气节被忽视了,各种各样的诱惑迷乱在生活里。
“勿厌故,勿喜新”,告诉我们不要厌弃老友只顾新交的同时,还提醒众人做事情要持久,坚持不懈比一时的冲动更有功效。
子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告诫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切忌盲目与盲从。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多下工夫把刀磨快,才能砍出更多的柴。
我们要相信水滴石穿的道理。在学习和工作中,只要全身心地投入,按部就班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坚持下来,就是胜利者。因为别人在看到没有希望或希望不大时,人就会选择放弃与离开,而最后取得成功的人都是坚持下来的人。所谓剩人者,即圣人也。我们所选择的事业,没有成功与失败之分,只有放弃与坚持之别。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坚持就是胜利,放弃就是失败。不要羡慕一时的鲜花、荣誉与激情,而应考虑全面,以大局为重,做人就该厚重忠诚!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阐明了为人处世要懂得合时宜的道理。在别人学习、工作很忙碌的时候或者情绪不佳时,不要去打扰和开玩笑。有很多电话营销业务员,无论在任何时间都会把电话打给别人,也不问对方接听电话是否方便,只顾在电话的这一头没完没了地介绍自己的业务,不但产品卖不出多少,还会遭受很大的心理挫折,给接电话一方制造了许多不便。太多的垃圾短信,没头没脑、不分白天黑夜地发送不知真假的广告,这都是一种没有教养的打扰。
有的妻子有时不理解自己的丈夫,只要一见面就跟你唠叨一大堆话,也不问问丈夫的心情和压力,一股脑儿地把自己的情绪抛给丈夫,日积月累、久病成疾,夫妻感情日趋遥远。很早就有心理学家指出:唠叨是女性普遍存在着的不遵从理性的个性特质的一种表现,但是男人们不是了解人性的心理学家,也不是宽恕一切的神父,所以,男人们很难承受女人的唠叨,唠叨很可能成为他们在情感上分离的重要因素。很多喜欢唠叨的女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唠叨对其身边人的伤害。据悉,生长在一个爱唠叨的母亲家里的男孩子,很容易成为软弱无能、缺乏个性的人。
反思: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到了何时,请记得帮助过你、对你有过恩德之人。请不要忘记同甘共苦的亲朋、患难与共的亲情,不要忘记来时的路。
解读弟子规(23)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对于别人的缺点,不要当众去揭穿,对于他人的隐私,切忌随意张扬。赞美他人好的行为、品质,宣扬其心地仁爱、性格淳厚是道德的行为,当对方无意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勉励自己。
经常看到一些私密性话题较强的电视节目,有时候特意把现场被采访人的脸做成马赛克,目的就是不让观众看到真人。因为每个人都有隐私和短处,每个人也都有虚荣心。指责或批评别人的时候,尽量不要说到他的短处或涉及隐私,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尴尬与麻烦。人犯错的时候,最不愿意被人当面揭短,使其蒙羞,这容易伤害人的感情。也许他会承认错误,但无法接受这种批评方式。
若希望批评取得好的效果,就要在方法上下工夫,一定要打动对方的心,使其回到正确的航向上来,而不是去贬低他的人格。即使你的动机是高尚的,是真心实意的,也要注意场合。当有外人在场时,哪怕是最温和的方式也很可能引起被批评者的怨恨,不论是否辩解,他都会感到自己在同事或朋友面前丢了面子。因此,最好采取单独面谈的方式,只要认识到错了,就没有必要当着众人的面做公开检讨,最好是在私下里面对面地交谈就足以使其反省了。
遇到一个人有错误或者缺点,正确的处理方式有两个:一是存放在心里消化掉,不要去和别人讲;二是找到其本人当面对他进行善意提醒。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也都会有缺点和隐私,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宽容为怀,一旦有机会就要助其改正,而且要有一定的谈话艺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坐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长老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睛一看,才知道原来他跳在长老的身上。小和尚仓皇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地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修炼,若干年后成为这儿的长老。
“不揭人隐私,不念人旧恶”,是一种做人的豁达和管理的艺术,那么做一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的人,更是一种对社会的奉献。一个小女孩因为长得矮胖而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之外,小女孩躲在公园里伤心地流泪。她想:为什么我不能去唱歌呢?难道我真的唱得很难听吗?想着,小女孩就低声唱起来,她唱了一支又一支歌,直到唱累为止。“唱得真好听!”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来,“谢谢你,小姑娘,你让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说话的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说完后便走了。
许多年过去了,小女孩变成了大女孩,长得美丽窈窕,而且是小城有名的歌星。她忘不了公园靠椅上的那个老人。一个冬天的下午,她特意到公园找老人,但她失望了,那里只有一张孤独的靠椅。后来才知道,老人早已死了。
“他是个聋子,都聋了20年了!”一个知情人告诉她。姑娘惊呆了:那个听她唱歌并热情赞美她的老人竟是个聋子!人人都渴望被人赞美,因为这是人的心理需求。试想:如果小女孩没有耳聋老人的赞美,也许她会一直自卑下去,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赞扬是认知行为的催化剂,它能刺激大脑皮层兴奋,调动人体各系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人体潜能。如果我们经常去赞美别人并给以真诚的微笑,社会将会更加美丽、和谐!
反思:不要再对别人的私生活感兴趣,不要在别人的背后戳戳指指,把心态放阳光一点,多赞美身边的人并真诚地给予微笑!
解读弟子规(24)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如果在众人面前宣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就有失君子之风,如同做了坏事一般,毫无顾忌、谴责的太过分,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朋友之间应该彼此欣赏优点,真心地指出不足并相互劝告,改正过失,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有了错误,包庇纵容,不能互相规劝,那么品德和事业都会受到损伤。
古人言:“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喜欢听到别人的过失,不如喜欢听到自己的过失,这样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便于改正错误从而得到进步。然而,现在很多人一听别人说自己的过失就闷闷不乐,甚至还想寻机报复对方。既然你不愿别人说你的过失,那又为何爱说别人的过失呢?要知道,语言的伤害力相当大,如果说话不善巧、方式不得当,即使表达的是同一件事,也会引发不同的结果。
《朱元璋传》中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时生活窘困,常和一些穷孩子放牛砍柴。后来做了皇帝,从前的一些穷朋友都想跟他沾点光,弄个一官半职,于是有两个人结伴去京城找他。见到朱元璋后,一个人先开口说:“还记得我们一起割草的情景吗?有一天,我们在芦苇荡里偷了些蚕豆,放到瓦罐里煮。没等煮熟,你就抢豆子吃,把瓦罐都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你抓一把就塞到嘴里,却不小心被一根草卡住喉咙,卡得你直翻白眼……”他还在那儿喋喋不休讲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当即下令把他杀了。然后,朱元璋又问另一个人:“你有什么要说的?”那人连忙答道:“想当年,微臣跟随陛下东征西战,一把刀斩了多少‘草头王’。陛下冲锋在前,抢先打破了‘罐州城’,虽然逃走了‘汤元帅’,但却逮住了‘豆将军’,遇着‘草霸王’挡住了咽喉要道……”朱元璋听了,顿时心花怒放,封他做了将军。
可见,同样一件事情,以婉转的语言表达,不但不会得罪对方,还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如果说话方式不当,就算是让人欢喜的事,也可能弄巧成拙,达不到预期的结果。一个常常看到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没有时间检讨自己。如果讨厌一个人,但却还能挖掘他的优点,这样做才是真正有修养的人。处事的原则中有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自己。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无论到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切记: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口下留情!
这里重点提到的是“扬人恶”,“扬”的含义是显示、夸耀,在众人面前称颂和传播之意。也就是说,把恶行当做好事情说出来,那就是自己的恶行了。要勇敢地指出朋友的错误,劝其改正。如发现后不加以规劝,还帮助其把错误和谎言完成,那么双方都将受到伤害。敢于说“不”的朋友越来越少,真心提意见的也凤毛麟角。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赞美别人,投其所好,甚至不惜送礼、行贿。很少有人对朋友劝善规过,“朋友”这个概念范畴似乎太松散、太宽泛了,被用到了泛滥的地步。人们动辄以朋友相称,而不知对方姓氏或者何方人士者也不在少数。
反思:荀子曰:“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说:批评我而且批评得恰当的人,是我的老师;赞扬我而且赞扬得恰当的人,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是害我的敌人和贼子。话锋犀利,立场鲜明,告诉我们该怎样辨别善恶,谁是谁非、谁敌谁友,你能分清了吗?
解读弟子规(25)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宁可多给别人,自己少拿一些,才能分明立场,与人和睦相处。事情要加到别人身上之前,先要反省问问自己:换作是我,喜欢不喜欢,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就要立刻停止。
小的时候,妈妈曾经讲过“九两秤”的故事。有个卖馒头的人,一心想赚大钱,于是就找到一个星秤的人说:“师傅,您能不能给我星个九两的秤,我可以多出钱”。
星秤的人一听心里就火了,心想我非要教训一下这个缺德的家伙,竟然想靠缺斤短两牟取利润。于是他便当面答应了,但是最后他星的秤不但不是九两秤,相反却是一个十一两的秤。两年后,这个卖馒头的人真的发财了,他带着厚礼来看望这个星秤的人:“多亏了您当初给我星的九两秤,我今天发财了,特来致谢。”
星秤的人却茫然了,心想:我明明给他星的是十一两的秤啊!原来,由于他星的十一两秤比同行每斤多给一两,他卖的馒头都比别人的个大,所以他的顾客越来越多,人们争相要买他的馒头,于是他就发了。
给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从这里获取,是从事政治经济工作的法宝。这就是政治经济学中被现代人称为著名法则的《管子定律》。《管子定律》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国相管仲提出的,为了齐国的霸业有一次向桓公进谏的中心思想,它的核心是“为政之法,先予后取;予之有道,取之有度;民富国强,霸业可成”。
人们都喜欢利润、荣誉、社会地位和成功之后的欢愉,于是想方设法、费尽心机地去获得,却很少有人思考如何先让别人获得利润、荣誉、社会地位以及成功之后的欢愉。
一位抱着柴禾的人坐在寒冷的夜里,冲着一只因缺柴而即将熄灭的大火炉叫道:你什么时候给我温暖,我什么时候才会给你添柴。显然,这个人是不会得到温暖的,因为他没有付出。这就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态度,甚至有时的表现还不如这个人。火炉不仅要给我温暖,而且要给我许多温暖,让我对它产生足够的信赖,确认它会恒久给予之后,才会添柴。
孔子早已经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论,这句话道出了“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的真实意义。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能通达。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理解他人、对待他人是处世之道。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的道理是一样的。
商道(天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理念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公司领导人把帮助别人看成自己的快乐,整个公司上上下下为社会公益着想、为自己和别人的父母着想,为同事、朋友着想,并秉承“修身、乐观、责任、利润、回报”独特经营氛围来创造更多的价值。经常友善地考虑到他人与客户的感受,因为他们懂得真正的“商道”是君子之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
“推己及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道德,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反思:每天送出一个微笑和祝福、一个赞赏与鼓励的目光,坚持一周,你会发现自己变得快乐、豁达而且智慧。你不愿意做的事,请不要强加到别人的身上;如果你认为是好事,请与身边的人分享!
解读弟子规(26)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受人恩惠要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应该宽大为怀把它忘掉,怨恨不平的事不要停留太久,过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至于别人对我们的恩德,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多思报答。
美国有个《一杯牛奶》的故事,看后让人倍加感动。一个出身贫苦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而挨家挨户地推销产品。这天傍晚,他奔走了一整天,又累又渴又饿,可身上只剩下一毛钱。他决定向一户人家讨口饭吃,可是当一位天使般的姑娘打开大门时,他有点不知所措了,不好意思张口要饭,只求姑娘给他一口水喝。姑娘看出了他的疲惫和饥饿,微笑着给了他满满一杯牛奶。男孩喝完牛奶后,不好意思地说:“我应该付给你多少钱?”姑娘微笑着对他说:“你不用付钱。妈妈经常教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
泪水涌出男孩的眼眶,他轻轻地说;“那么,就请你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
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如今他仿佛看到上帝在朝他微笑,他觉得浑身有劲,男子汉的自强又迸发出来了。若干年之后,有一位来自小城的女人,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束手无策,只好把她送到大城市去,请专家会诊。一个有名的医生参加了会诊,当看到病历上记载的家庭地址时,他马上直奔病房。来到病床前,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位病人就是当年给了他满满一杯奶的天使。回到办公室,他决心竭尽全力回报这位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的姑娘。
经过艰辛的努力,手术成功了,女人渐渐康复。这位医生要求把她的账单送到他的办公室,他付清了所有的费用,姑娘坚持要知道她应该付多少医药费,可是当账单送到她手上时,她又不敢看,因为她确信:这笔费用将会花去她所有的积蓄,或许还不够。最后,她还是鼓起了勇气,颤抖着手翻开了账单,末尾的签字吸引了她的目光,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医药费:满满一大杯牛奶。霍华德医生。”
人不能缺少感动,更不能缺乏感恩。没有感恩的人,他们的人格魅力会大打折扣;缺乏感动的人,其情感世界苍白得可怜!
感恩常在心,怨恨常相忘。那么怨恨到底是什么?忘记仇恨,才能心理平衡、解放自己。你宽恕了,怨恨、责怪、愤怒就没有了。宽恕是消除怨恨、责怪、愤怒的良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呢?这样的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疯狂的结果是自我毁灭。
林肯冲破重重阻碍当上总统之后,仍任用了一个能力很强的原先的死对头任部长之职,幕僚和随从们都十分不解。“他是我们的敌人,应该消灭他!”大家愤怒地建议。“把敌人变成朋友。”林肯解释说,“既消灭了一个敌人,又多得了一个朋友。”
忘记仇恨,才能提高自己、开阔自己。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仇人”的,未必就真是什么“仇人”。退一步说,即使是“仇人”,对方心存歉意,诚惶诚恐,你不念旧恶,礼仪相待,进而对他格外地表示亲近,也会使为“仇”者感念其诚,改“仇”为善。把“仇人”看作朋友,坚持感情的投入,坚持礼让,这样不好吗?
宽容是博大,忘记仇恨是智慧。既往不咎的人,才可以放下沉重的心理包袱,大踏步地前进。只有忘记仇恨,宽宏大量,才能与人和睦相处,才会赢得他人的友谊和信任,才会赢得支持与帮助。
反思:你今天感恩了吗?你的心里还有怨吗?
解读弟子规(27)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对待家中的保姆和为自己服务的人,主人要注重自己的品行端庄,虽然品行端庄很重要,但是仁慈和善与宽大容人更为可贵。如果依仗势力、金钱和权力强逼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唯有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没有怨言。
古代官宦人家蓄养奴仆比较普遍,侮辱甚至虐待奴仆也司空见惯。现在已经没有婢仆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由于地位、职业、环境、贫富所形成的差别还在。有差别,绝不等于有高下,但很多人产生了鄙视甚至侮辱他人的“优越感”,令人心寒生畏。
如今,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任何行业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在为别人服务和服务别人。有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从事服务业,认为那是“伺候”人的行业,殊不知我们所有的工作岗位都是为人服务,也都在“伺候”人,服务与被服务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高低贵贱将会越来越淡化,我们宣称“同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同在一个蓝天下,同在一个家园里,和谐与团结标志着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我国北宋文学家石延年(字曼卿,文辞劲健,尤工诗,善书法),有一次游极宁寺,他的随从一时疏忽,马受惊了,将他从马上摔了下来。人们都以为他一定会责骂马夫,谁知他一边掸着身上的尘土,一边笑着对马夫说:“亏得我是石学士,若是瓦学士,还不被你摔碎了!”对待下属宽容是一种美德,同时能成为事业进程中的一匹快马。
《汉书·丙吉传》中记载:丙吉是汉宣帝时的丞相,他有一个车夫很喜欢喝酒。一天,车夫驾车载着丙吉外出,因为喝了太多的酒,就将秽物吐在车上。主管痛骂车夫,并打算辞退他。丙吉说:“因为喝醉酒的缘故而辞退他,那将来谁还敢收留他呢?你别生气,先忍耐一下,他不过是把车上的垫褥弄脏了而已。”就这样,车夫没有被辞退。
那个车夫来自边疆地区,经常目睹边疆发生的紧急情况。一次外出的时候,正好看见驿站的兵士手持红白相间、装有紧急公文的布囊奔驰而过。车夫就跟在其后,悄悄打探,终于探听到了敌人已经攻入了云中、代郡等地。于是,他马上来见丙吉,并说:“恐怕敌军入侵的边郡那里,有些驻防官员年纪又老又生病,难以担当抵御入侵的大任了。您最好先查看一下。”丙吉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召集相关官吏,逐个审查边郡官员。还没有审查完毕,宣帝召见丞相和御史大夫,询问边疆战事。丙吉对答如流,而御史大夫却因仓促之间无法详知情况,被降职使用。忠于职守的丙吉受到了人们的称赞。丙吉非常感谢那个车夫的真诚帮助,而车夫之所以有此举动,也全是因为丙吉的宽宏大量。
为了严格治军,训练一支有教养的军队,冯玉祥规定:“整个部队实行戒烟,谁要是吸烟,我就叫他把烟头吃了。”然而,数月之后,冯玉祥偶然发现一个士兵躲在角落里偷偷吸烟。他立即把这个士兵训斥了一顿,并让他当众吃烟头。谁知这个士兵不大情愿,嘴里不停地嘟囔。原来经查问,这个士兵说:“您那天接待客人时,我见您还吸了几口烟呢!”冯玉祥一回想,确有此事。于是,他从那位士兵手里抢过烟头,塞进自己嘴里,当众将烟头咽了下去。他对士兵们说:“以后待客,我也不吸烟了。”为了切实做到今后不再吸烟,他命令下属把屋里留着待客的烟卷全搬出来,当众烧了。
反思:在餐厅或服务场所,有对服务员大声呼来喝去的不文明习惯吗?发生问题、出现错误的时候,是在第一时间解释与自己无关还是客观对待、积极负责呢?
解读弟子规(28)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真是再好不过了,因为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过错也随之一点点减少。如果不肯亲近道德高尚的人,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品行不好、没有出息的人会乘虚而入,我们就会失去辨别君子与小人的能力,日积月累,言行举止都会受到影响,导致很多事情的失败。
一个人的理想和受教育程度,决定了他的习惯与生活方式。好习惯助人成功,坏习惯导致失败。“亲仁”与“不亲仁”所谈到的,就是一个人的思想与习惯对人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一种巨大而顽固的力量,一旦形成,没有十倍百倍的力量很难改变。好习惯是慢慢养成的,而坏习惯则如野草一般,每当疏忽时,就蓬勃地蔓延起来。人们常讲“性格决定命运”,谁都想拥有完美的性格,那么如何才能拥有呢?印度谚语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原来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
每一个成功人士,总有不同于常人之处,其中,具备良好的习惯则是关键一条。培根指出:“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正所谓:观念变行动就变,行动变习惯就变,习惯变性格就变,性格变命运就变,命运变人的一生就变。
1995年,有人做过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研究,发现他们之所以成为杰出青年,良好习惯与健康人格是最重要的原因。几乎在148名杰出青年的调研同时,他们还有一篇极有震撼力的调研报告,即《悲剧从少年开始——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追溯调查》。115名死刑犯,从善到恶绝不是偶然的,较差的自身素质和日积月累的诸多弱点,是他们走上绝路的潜在因素,是罪恶之苗,是悲剧之根。好习惯越多,离成功就越近,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会使你受益匪浅。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可以帮你成长,帮你走上成功之路,也会让你觉得人活得更有意义。
好习惯要从小培养,坏习惯要趁早根除。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从小就加以训练和培养。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西方有句谚语:“开始做得好,一半做到了。”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的养成,莫不由“渐”而来。做人,一定要从小就加以训练,养成种种优良的习惯和态度。
习惯培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培养得差,终身受其累。习惯就像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圈。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最后会粗到牢不可破。从这个意义上讲,坏习惯如果开了头,重复一次,缆绳就粗了一些,以后要去掉就困难了。习惯就是一点一滴、循环往复、无数次重复的行为养成的。好的习惯、坏的习惯莫不是如此,只是结果不同。因此,从现在开始,就要勇敢地采取行动,告别不良习惯!
反思:没有守时的习惯,会浪费时间、耗费生命;没有守信的习惯,会失去别人的信任;没有坚定的习惯,无法把事情坚持到成功的那一天;没有迅捷的习惯,良机与你擦肩而过,可能永不再来!坏习惯像锁链一样缠住人,只有靠坚定的意志,反复做出正确的行为,经过一个艰苦的过程才能加以纠正。凡是渴望成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平时的习惯做深刻的检讨,把那些妨碍成功的恶习找出来,要勇于承认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惯,并迅速地纠正它们。
解读弟子规(29)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地盲目埋头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着自己的偏见或错误的经验做事,蒙蔽了真理,违背了事理,也是不对的。
“纸上谈兵”的故事就是“不力行,但学文”的典型案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末期,公元前262—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山西省高平市)对峙。其时赵国大将赵奢已经去世,蔺相如也病重,赵王派廉颇率兵抗秦。当时秦军一再打败赵军,赵军便加强防御,不再出兵应战,即使秦军一再挑战,廉颇依然不理睬。秦国就派间谍对赵王说:“秦兵最忌讳、最害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做赵国的统帅。”赵王信以为真,让赵括代替了廉颇。
赵括其人,自小熟读兵法,自以为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自己。有一次他与父亲谈战阵布设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但赵奢也不因此就承认他懂得兵法,赵括的母亲问是何道理,赵奢说:“战争,是关系生死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轻松容易,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若果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不是别人,必是括儿了。”等到赵括率领的大军将要出发的时候,赵括的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宜做将军。”但赵王仍不听。
赵括一经取代廉颇的职权,立即全盘修改法令,调动官吏。秦将运用奇兵,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大败,赵括也被乱箭射死,数十万大军投降。明朝的刘如孙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朝野尤夸纸上兵”。“纸上谈兵”比喻只会空谈教条,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生活中有很多人只知道读死书,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那么他所学来的知识基本上等于浪费。
相反,有些人不注重学习与交流,只是凭经验办事,这种做法也不足取。汉朝的时候,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因为附近没有比夜郎再大的国家,国王也从没离开过国家,就以为自己统治的领土全天下最大。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说:“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地回答:“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了。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骄傲而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竟然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国王,竟然无知得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这则故事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后来人们用“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
一味地读书,不善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会被书本所连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甚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知埋头苦干不进行一定的文化知识积累,不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增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
反思:只知道读书,不懂得实践的人是在浪费生命;只懂得实践而不去学习和思考的人是一介武夫!知行合一,动静相融,用大脑思考,迈开双脚去行动吧!
解读弟子规(30)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都要信实地用到,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学问,要专一,要专精才能深入,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又欣羡那本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必须把这本书读完,再去读下一本书。
朱光潜在《谈读书》中说,生活中空闲的时间是很多的,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时候,在书桌前发呆的时候,玩疯了需要平静一会儿的时候,一个人闲着无聊的时候……那些细小的时间,要靠你去拾掇。
读书的方法在于心、眼、口结合,才能迅速进步。请看鲁迅读书五法:1.多翻法(也叫“随便翻翻”)。他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翻一遍目录,或者读几页内容。”他认为这样可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同时,还可以有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等诸多好处。2.跳读法。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此法可节省阅读时间,提高效率。3.设问法。就是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结构和内容,然后提出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再细读全书,达到融会贯通。4.“五到法”。所谓“五到”就是:心到,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口到,开口读书,读出声来;眼到,仔细浏览,目光专注;手到,边做笔记(正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脑到,善于动脑筋,勤思考、多分析。5.立体法。鲁迅说:“倘要看文艺作品,则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著作自己爱看,然后再看这一个作者的专集,最后从文学史上看看他在史的位置;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个人的传记,那即可以大略了解了。”此法,既有一般的泛读,又有重点的“深掘”;既有横断面又有纵剖面,这样就有利于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的组成了。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八面受敌”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年轻人钻研学问,每本书都要读几遍。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不要考虑其他方面。要探究事迹史事,或是典章制度,就换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学成以后,各方面都经得起考验。《孙子兵法》有个重要原则,叫做“我长而敌分”。如果八面受敌,则不应八面出击,而要集中优势兵力以众击寡。读书是伴随一生的好习惯,每天就是再忙,看三四页书的时间总是有的,慢慢积累起来,将是一个很惊人的数目。掌握好的读书方法,必定会受益终身。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体现在读书上,同时也是对学习与做事情专一性的要求。有的家长给孩子报学习班,钢琴、绘画、书法、跆拳道、唱歌、舞蹈等等,只要少年宫有的课就想让孩子学,美其名曰“全面发展”。殊不知此举非但培养不出孩子的兴趣,还有可能将真正的特长与踏实、专一的性格改变,就像有志学习国学的朋友,桌子上、书柜里摆满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道德经》、《易经》及《弟子规》、《三字经》等,一两年下来,因为哪本书都想读,拿起这本又想起那本,读一天《论语》,再读一天《周易》。结果,一年下来几乎没记住什么,还荒废了时间。
反思:请耐心读书、智慧读书。用大脑思考问题,用责任和担当做事,时刻牢记“此未终,彼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