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朋友强吻我:中国博物馆让世界领略中国建筑风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0:48:13

2010年11月7日~12日,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在上海圆满举行,作为一次具有极高国际代表性的多元文化的业界盛会,它吸引了来自12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近3600名代表,就“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这一主题展开热烈的研讨。

  大会期间,中国国家文物局推出了《中国博物馆建筑》一书,成为一大亮点。与会各国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是全面展示中国博物馆建设最新成就的作品集,中国文博专家则将其视为“新中国以来以建筑的视野纵观中国博物馆建筑的‘第一书’”。笔者作为该书的策划者,借此文就该书的出版编撰谈几点感受,旨在从建筑文化视角展开文博界与建筑界的对话。

  带人们领略博物馆世界的中国成就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特为《中国博物馆建筑》作序,他写道:“博物馆建筑要经得住历史的考验,要成为一座座经久不衰的未来历史建筑。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日益重视中国的博物馆建筑设计项目,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建筑正以其引人注目的设计而形成超越地域的文化影响力……我相信,这本图文并茂的出版物将带给世界博物馆界一个惊喜,因为通过它大家可以品味各具特色的中国博物馆建筑,感受东方文化及中华文明的深邃魅力。”

  梳理世界博物馆历史可以得知,博物馆建筑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亚历山大时代。中国博物馆的建设起步较晚,从1905年张謇创建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开始,距今仅有百年时间。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旧中国只留下了21个博物馆,而到今年中国博物馆数已达3020个,发展之快,被公认为世界博物馆的“样本”,引发了世界博物馆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

  事实上,博物馆的“双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正是让世界了解一个国家的窗口,这不仅体现在博物馆的展览展陈和珍品内容上,更可由博物馆建筑的文化气质传达出来。笔者曾与文博界专家交流,发现很多人尚不知晓国内博物馆建设的发展形势,更不知建筑文化视野下的博物馆建筑创作的最新信息。据此,在这本奉献给第22届国际建协的《中国博物馆建筑》一书中都给予了尽可能充分的展示和解读。如果说博物馆是城市的灵魂所在,那么博物馆建筑就更是体现城市形象及城市历史与当代文化品质的重要载体。

  作为历史大国之首都,在北京的城市文化塑造中,首推当是故宫博物院。故宫也称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唯一实例和最高典范,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在1961年3月即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保”单位,1987年12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故宫博物院正是在这样著名的皇家宫殿范围内建立的以宫殿建筑为载体、宫廷史迹与皇家收藏并重的综合型国家级博物馆。

  具有代表性和富有创意的省级博物馆建筑还有:面向21世纪的大型现代化文化设施首都博物馆、2005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山西博物馆新馆、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担纲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于2010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对外开放的广东省博物馆等。

  博物馆是传递建筑文化的载体

  1873年法国卢浮宫向社会开放,此举成为博物馆社会化的标志。101年后的1974年,第10届国际博协大会给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今年11月12日落幕的国际博协大会发表《上海宣言》,其核心观点是:当人们还在强调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一个城市的文化灵魂时,发达国家已经在强调博物馆的社区化和无边界化,旨在使博物馆无声地融入到社会的和谐中,消弭当今世界存在的价值断层及文化裂缝。

  博物馆建筑告诉人们,它由内及外留下的是精神和历史,其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复制,更是对一种精神的传承。纵观世界,被称作“终生学校”的博物馆建筑已成为建筑热潮中的典型代表,是焦点建筑类型之一。建筑历史发展到现在,博物馆早已从一种“储物柜”建筑,演变成了具有开放性和复合性的复杂建筑。它所提供的,不仅是纯粹的功能性需要,而且是思想和理念的集大成者。建筑师设计一座博物馆,必会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将创意、风格、理念融入其中。

  长期以来,就算博物馆建筑设计富于创意,但相比于其内部展品,依然难以得到重视。而今天,博物馆不再是展品的简单容器,而是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建筑本身就成了展品。如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其设计是建立在尊重文脉的基础之上的。德国汉堡的GMP建筑师事务所的设计师,对该项目的大部分翻新都参照了能够在紫禁城里找到的中国式的庙堂建筑样式,其设计之魂是使创作集中体现对天安门广场的关注;再如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完成的盱眙新四军军部博物馆,平面布局采用“九宫格”的变形体,建造纪念长墙分隔出室内外空间。从尊重新四军军部旧址的建筑风格出发,同时突出新乡土气息。墙面材料为土墙及当地青石,格调传统且有现代感。入口圆廊采用仿树皮圆柱,顶部为毛竹构架,斜向的青石纪念墙,强调横线条,庄重典雅。《中国博物馆建筑》一书的可贵之处在于用建筑实践展示了博物馆的文化视野,它向世界文博界打开窗户,放飞中国建筑师与文博专家合作的理想与成果,向世界作出介绍:哪些最新的中国博物馆建筑设计是值得去看的,它们是观念、智慧、形式合力的法宝,它们是连接城市过去与未来生活的桥梁,它们更记载着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文化心态。

  作为《中国博物馆建筑》一书的编者,我尤其以为它更体现了建筑文化视野下的艺术形式,因为在这些博物馆建筑中,思想点化作品,情怀赋予着力量。它们让空间与展品融为一体,给出了穿越历史、渴望和谐、重述人本、还原自然的现代城乡综合文化建筑发展的建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