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感言英语中文:净慧法师开示 四禅八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25:37
淨慧法師開示 四禪八定 (節選自《水月道場》)

10-09-12 22:57  發表於:《歲月靜好》 分類:未分類

  我們曾經把禪分為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等幾種。這幾種禪都離不開四禪四定。什麼是四禪?四禪是怎麼引發的?怎麼才能到達四禪的境界?這些問題都應該弄清楚。進入四禪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要訶五欲,棄五蓋。所謂五欲,就是六塵中的前五塵,即色、身、香、味、觸。五蓋就是:貪慾、嗔恚、睡眠、掉悔、疑法。五欲是誘惑我們身心、使我們沉溺其中的一種障道力量,它使我們不能夠專心致志地來修定。修定之前,要深刻地認識到五欲對於修定所產生的危害,從而將它們徹底地排除掉。五蓋也是我們修習禪定的一種障覆力量,好比我們呆在一個封閉的水泥屋子裡,視線被遮住了,無法看到月亮,五蓋就像這個水泥屋子,若不把它除掉,你的禪定、智慧就根本無法顯露出來。
  大家都知道,欲界是沒有禪定的,只有到了色界、無色界,才有禪定。欲界只有一種定,那就是要發初禪的時候,有一種未至定,或者叫未到定。未到定是進入四禪定的一個門,或者說是一個準備階段。這個階段很短。根據南傳佛教的講法,這個階段最長只有三剎那,一般是一剎那。四禪的體是什麼呢?就是心一境性,這是四禪所共有的。在進入四禪的時候,每一禪的開始都有一個未到定。正式進入四禪,那就叫根本定。經書上說:正受初禪的時候,言語止息;正受二禪的時候,覺觀止息;正受三禪的時候,息心止息;正受四禪的時候,出入息止息。這四個止息就是我們驗證自己是否進入了四禪的標誌。以上是對四禪的概括說法,實際上,四禪中的每一禪都有一些特別的狀態,在經書上被稱作支分。剛才提到的心一境性,四禪中的每一禪都有這一支。初禪除了心一境性之外,還有四個支分:尋、伺、喜、樂。具備了這五個條件,就算進入了初禪。初禪是離生喜樂地,就是遠離五欲、五蓋而生起喜樂。
  尋伺本來的意思是覺觀。尋是心的粗分別,伺是心的細分別。尋就是找到處所,伺就是安住於所找到的那個處所。尋伺不是胡思亂想,它是善分別,不是惡分別;或者說它是善覺觀,不是惡覺觀。靜慮以慧為體,讓你的智慧安住在似出似進的善法因果上,這就是尋伺。喜樂是由於尋伺善法、安住善法而產生的一種愉悅的心情。總的來說,初禪的境界有尋,有伺,有喜,有樂,還有禪定。剛才是說從欲界進入初禪,未到定是一個門。未到定的時間很短,未到定是欲界的定,是進入初禪的前階段。進入了初禪,就進入了色界。
  二禪具備四個支分,也就是四個條件:內等淨、喜、樂,再加上心一境性。內等淨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內心達到了一種平等清靜的狀態。正因為內心有一種平等清靜的狀態,所以它還有喜樂的感受。但是二禪已經沒有了尋伺,沒有了粗細的分別。二禪是定生喜樂地。
  三禪具備五個支分:行舍、正念、正慧、受樂,還有心一境性。所謂行舍,就是說在禪定深入的過程當中,對原來的境界不滿足,把上一級淺顯的禪定舍掉,進入到較深層次的禪定境界。這就是行舍。正念就是念善法。正慧就是能夠抉擇善法。由於有行舍、正念和正慧,所以就有了一種受樂的狀態。尋伺雖然滅了,分別雖然滅了,但是感受還沒有滅。三禪是離喜樂地,就是說沒有喜,只有樂受,
  四禪具備四個支分:行舍、正念、不苦不樂,還有心一境性。行舍與三禪的行舍是一樣的意思。第四禪是舍念清靜地,就是說連念頭都沒有了。
  四禪中的每一階段對於整個修行有什麼重要性。經典上面講,釋加牟尼佛悟道的時候,就是在四禪中。釋加牟尼佛涅槃的時候,也是在四禪。可見四禪是產生一切禪定的基礎。我們只有在禪定上一步一步地達到了四禪的境界,這樣我們講開悟、講了生死才可以說真正有基礎了。現在的修行人不要說四禪的境界全部都能達到,就是能夠達到初禪的人也不是很多。
  四禪是一切禪定的根本。但它不是修行的根本。這還要看你修禪的動機是什麼?如果你帶著外道的邪見去修禪,那你所得的果也就是外道的有漏果。如果你是以無漏心來修禪,你就能得到無漏果,從而出離三界。如果你以大乘的菩提心、度眾生的心來修禪,依領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那麼你所證得的果也就是大乘的果位。修禪究竟要取得什麼樣的效果完全取決於你的發心。所以不要認為與世間所共的禪定,我們就可以輕視它。真正要達到四禪的境界,也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如果想修四禪定,就必須先把四禪定的這些理路、特徵、支分弄清楚,這樣你才能夠有個正確的指導思想,不至於盲修瞎練。教義的重要性就在於它能夠指導我們正確地去修行。除此之外,講佛法有多麼重要,也沒什麼意義的。佛法不是僅供討論的知識、理論,它是一個救世、救人的方法,只有如實地按照這個方法去做,救世、救人的目標才能夠真正落實。
  說到禪定,一般都講四禪八定。四禪我們已經講過,也可以稱作四定,加上四無色定,就成了八定,所以叫做四禪八定。四無色定是從色界修到無色界所獲得的禪定,重點在定上,當然也包括禪。所以一般只把四無色定才叫四定。四無色定包括: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所謂空無邊處定,就是在修完色界四禪之後,想要進一步提高禪定功夫,覺得修四禪還有色法,而色法對定來講,還是一個障礙。為了徹底排除色法的干擾,於是在四禪的基礎上,讓思維空間無限擴大,這時四禪的微細色法就會逐步減弱,直到進入空無邊處定,這時色法的影響、色法的成份就完全沒有了。在這兩者之間,也有一個過度階段叫近分定,還有一些色相、色法的成份在內。在四無色定中,只有空無邊處定有近分定。進入到無色界以後,無色界整個是一種禪定的境界、思想的境界,既沒有國土,也沒有宮殿,更沒有由色法四大組合的肉身存在,只有意識存在。在空無邊處定的基礎上,又繼續往前修,覺得空無邊處定依然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因為它還想得空,想得空就還有厭倦的成份在內。修四禪八定都是欣上而厭下,都對原來的定境不滿足,都追求一種更新的境界。所以能思維的主觀的識就無限擴大。識的作用、識的體是不受任何東西限制的。在這之間又要經歷一個近分定,然後正式進入識無邊處定。進入識無邊處定以後,還不滿足,還覺得定功、定境不夠深入,於是在此基礎上繼續修無所有處定,這就需要排除心法和心所有法。因為識無邊處定還在心法和心所有法上面用功夫,到了無所有處定的時候,就把第六識的心法和心所有法完全排除乾淨,就連心識的作用也要擺脫掉。這時,定境就能進一步提高。雖然心識的作用排除了,心法、心所有法的作用排除了,但這並不等於沒有想,不等於沒有意識。如果是完全沒有意識了,那也就無所謂修禪定了。所以還是有心識的影響,還是不能完全自由自在。於是又進一步修,修到四禪八定的頂端非想非非想處定。沒有想,也不是沒有想,所以叫非想非非想。有時也叫非有想非無想。作為世間的禪定,到這個境界就到了最高的層次。能夠獲得四無色定有兩種情況,一是報得,二是修得。所謂報得,是由於我們眾生在人間修各種善法,最後感生到無色界天,在無色界天投生之後,自然就得到無色界定。報得是與生俱來的,不假修練。所謂修得,就是我們欲界的人,通過修四禪,一步一步地提升,然後達到了四無色定的境界。
  四禪八定是一切禪定的基礎,修它們同樣也可以達到無漏定。無漏定包括小乘禪和大乘禪。經書上沒有提到有最上乘禪,最上乘禪是中國祖師提出來的。佛經上說到過如來禪,中國的祖師把禪宗的禪有時稱作如來清淨禪,有時稱作祖師禪。如來禪和祖師禪本質上是一個東西,不存在誰超過誰的問題。因為佛法是一味的,到了佛的境界,一切都是平等的。之所以又叫做祖師禪,是因為它是從達摩祖師一代一代地傳下來的,並且有祖師的心法加以印證。另外,它不是根據經教的次第而修,而是根據祖師所設定的證量而修,所以稱作祖師禪。
  我們說過,通過修習四禪八定,我們也有可能獲得無漏定。那麼,什麼時候才能夠獲得無漏定呢?那就是在四禪的近分定、初禪以前的未到定、四禪的根本定(四禪的根本定有四個)、還有無色定的前三定(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在這九個層次上,每個階段都存在兩種可能,一種可能就是突破四禪八定的次第,直接進入到無漏禪、無漏定;另一種可能就是循著四禪八定這麼修下去,若在其中的某一個階段有所突破,那就是無漏定,或者是小乘的禪定,或者是大乘的禪定。在這裡大家要記住,在四無色定的非想非非想處定,沒有進入無漏定的可能性。因為它已經定性了,而前面那幾個階段都沒有定性,定性了就只能成為次第禪。在非想非非想處定中,能夠享受禪定的安樂,但經過一定的時間以後,還會落入輪迴的,它不能出三界。而在前面的九個層次上,有出三界的可能。
  在禪定裡面,還有兩個定:無想定和滅盡定。無想定是屬於外道所修,它沒有出離三界。滅盡定則是佛和阿羅漢在類似於涅磐的時候所進入的一種禪定。佛和阿羅漢在人間度生的活動當中,覺得需要休息一下,這時他就入滅盡定。滅盡就是使心、心所法全部都停止,呼吸也停止。入滅盡定的時間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很多天。經書上講,入滅盡定最長的時間可以達到七天。雖然入滅盡定連呼吸都停止了,但應該還有暖氣,如果連暖氣都沒有了,那就是圓寂了。所以你們修行的時候要注意,萬一有哪個人入了滅盡定,別以為他往生了,馬上送到化生窯燒掉了,那就完了。虛云老和尚在中南山修行的時候,煮著芋頭等著吃,一邊等,一邊打坐,一坐就入定了,一入定就是半個月的時間過去了。他旁邊還有住茅蓬的人,看到這個和尚好幾天沒有出來,就去看看是怎麼回事?一看他正在打坐。看到別人打坐時,不要去推他,也不要喊他,只要用引磬一敲,他就出定了。老和尚出了定,那人就問:「你在打坐嗎?」他說:「我煮著芋頭,先打打坐,等著芋頭熟。」打開鍋一看,芋頭已經長毛了。你看,這一坐多麼自由自在!不吃不喝,任何凡間的事情都沒有了。但是他的命根還在。我想,虛云老和尚所入的那種定,按照經教上的說法就是滅盡定。不是滅盡定,就不能這麼持久。
  前面說過欲界無定,即使有定也是極其微弱的,定的時間極為短暫。所以經書上把欲界的定取了一個有趣的名字,叫「電光定」,就像打雷時的閃電一樣,轉眼即逝。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修行要想真正獲得禪定,那只有把我們的定力修到未到地定,然後再進入色界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所謂未到地定,就是未至定或未到定,它是在沒有獲得根本定之前所得到的一種定,所以叫未至定。未至定的境界原則上是不能夠持續很長時間的,它僅僅是一種初級的定。
  有了發定的條件,就會產生觸、癢、涼、熱等十八種生理、心理現象,並且在打坐的時候會有身體消失的感覺,或者覺得好像是在云裡、霧裡一般。很多人打坐時,都可能短暫地體會到了這樣的境界,但是它往往很短暫,不能重複,剎那間就沒有了。真正到了發定的時候,情況不是這樣,它會頻繁地出現。只要你進入了那個境界,就會覺得身心四大不存在了,這時就入定了。這種定相是在欲界發生的,如果能進一步對障礙禪定的五欲、五蓋產生一種極端的厭離想,並把它們排除乾淨,那時你就有可能進入初禪了。
  通過修習止觀,如果真正達到了息相,綿綿密密,若存若亡,若能再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不受五欲、五蓋的影響,循此前進,就有可能到達未至定和初禪。也有可能在未至定這個境界遇到機緣,你就開悟了。或者進一步到達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你才有可能開悟。
  以上所講的有關四禪、四定的次第並沒有出離三界(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當然,如果你在這當中的某一個階段獲得了突破,進入了無漏的禪定,那你就出三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