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跳水出发视频:乾坤诗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3:03:39

乾坤诗话--99个毛主席的诗话故事(51--60)

(2010-12-12 20:27:45) 转载标签:

杂谈

(五一)毛泽东南宁灯下看《楚辞》

诗曰:疏星淡淡月色迷,忽报空中有敌机。

面对险情无所惧,照掌明灯读楚词。

1958年1月中旬,中央工作会议在广西南宁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批示印发《离骚》给与会者。在1月16日的讲话提纲中,他说学《楚辞》,要先学《离骚》。在1月21日结论提纲中,又用《离骚》中的词句来说明文件写作中的“概念”和“判断”的问题。会议期间,还发生了毛泽东不顾安危挑灯看《离骚》的故事:1月18日凌晨,毛泽东正在南宁,于灯下看书。空军雷达部队发现国民党飞机向南宁飞来。李银桥等卫士涌进毛泽东的卧室,请他速进防空洞。毛泽东手一挥:“我不去,要去你们去,把蜡烛点着!国民党的炸弹扔到我脚底下它就不敢响!我什么时候怕过他们?” 此时,南宁全城实行灯火管制。蜡烛点燃了,毛泽东继续看书。他看的是《楚辞》,看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似的。

(《毛泽东与屈原跨越两千年的神交》2010-10-17 23:33| 发布者: 三槐居士原作者: 谭家斌)

 

 

(五二)毛泽东杜甫草堂前谈诗

诗曰:春到锦官郊外西,阳光明媚浣花溪。

草堂文化传千古,引得后人爱读诗。

1958年3月,成都会议期间,一天,小雨如丝似线,霏霏洒洒地,毛泽东高兴对李银桥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啊!走,我们到杜甫草堂去!”李银桥说:“主席,杨主任说不让你出去……”

“怕么事!”毛泽东出主意说,“你去叫杨尚昆,让他同我们一起去!难得在成都遇上春雨,‘花重锦官城’么。现街上人少,我们穿了雨衣出……”

毛泽东李银桥、封耀松、叶子龙,还有杨尚昆、罗瑞卿,一行人穿了雨衣,乘车去到西郊的浣花溪畔看杜甫草堂……

在杜甫草堂的史诗堂前,毛泽东淋着濛濛细雨,面对梅园楠林,千竿翠竹和溪流交错的座座小桥,不禁诵道:

去郭轩盈敝,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李银桥站在毛主席身旁说:“主席,你说慢点,我得记下来。”

毛泽东笑道:“这是杜甫的诗,回北京我拿给你看。”又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杨尚昆说:“主席,现在社会安定,人民群众发动起来了,我们可以‘大庇天下寒士’了!”

“不要太乐观呢!”毛泽东伸手接了濛濛细雨说,“我们还要努力,还要放手发动群众搞大跃进。”

李银桥说“主席,我也看了一首诗,说的就是大跃进。”

毛泽东很感兴趣地说:“说来大家听听!”

李银桥说:“那我可说了——‘春雨贵如油,不下也不愁;社员开油房,春雨遍地流!’

“是么!”毛泽东沐浴在细雨中高兴地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邱延生:《历史的真言——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纪实》第694——695页〉

 

(五三)毛泽东“江峡”轮上咏仿诗

诗曰:滚滚长江无尽期,一轮“江峡”顺水驰。

巫山“神女应无恙,” 即兴改吟李白诗。

1958年3月29日,毛泽东乘“江峡”轮驶出了三峡,过宜昌,江面开阔,奖水浩浩,船到江陵时,他凭船舷面对大江朗诵道: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听不见,汽笛一鸣到公安。  

杨尚昆听了,不由得笑着说:“主席把李白的诗,发展到社会主义了。”

毛泽东也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邱延生《历史的真言——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纪实》第697页)

 

(五四)毛泽东题诗赠蒋介石

诗曰:东风浩荡扫阴霾,海峡两边一线开。

中介往来传信息,题诗相赠盼归来。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与蒋介石再没有见过面。但这并不等于说二人之间再没有任何接触,只不过,他们之间的接触是以特殊方式进行的。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国共双方都努力寻找能够实现沟通的中间人。这个人终于被找到了,他就是曹聚仁。

曹聚仁是个有一定政治活动能力的文化人,过去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上层人物都有密切接触,国共两党都把他视为上宾,他本人对国共两党也表现出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正是因为这个关系,他在中国共产党解放大陆时,没有留在大陆为新中国政权工作,也没有跑到台湾去为国民党政权工作,而是跑到了香港。他想做一个“不在此山中”的观察者。

1958年,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北京会见曹聚仁并请他吃饭。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告诉曹聚仁:“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和他合作。我们赞成蒋介石保住金、马的方针。如蒋撤退金、马,大势已去,人心动摇,很可能垮。只要不同美国搞在一起,台、澎、金、马都可由蒋管,不管多少年,但要让通航,不要来大陆搞特务活动。台、澎、金、马要整个回来。”毛泽东还说:“我们的方针是孤立美国。他只有走路一条,不走只有被动。要告诉台湾,我们在华沙不谈台湾问题,只谈要美国人走路。蒋不要怕我们同美国人一起整他。”“他们同美国的连理枝解散,同大陆连起来,根还是你的,可以活下去,可以搞你的一套。”当在场的有人提出,美国人一走,美国对台湾的军援会断绝时,毛泽东说:“我们全部供应。他的军队可以保存,我不压迫他裁兵,不要他简政,让他搞三民主义,反共在他那里反,但不要派飞机、派特务来捣乱。他不来白色特务,我也不去红色特务。”曹聚仁问:“那么,台湾人民还可以保留原来的生活方式吗?”毛泽东答道:“照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1965年7月,毛泽东与曹谈话中间,毛泽东亲笔写了一首词《临江仙》,其中有两句是:“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表达了毛泽东希望蒋介石回大陆安度晚年的诚意。7月20日,回到台湾的曹聚仁在台北日月潭的涵碧楼,向蒋氏父子介绍与毛泽东谈话的情况,并且向蒋介石转交了毛泽东题的诗。蒋介石看了毛泽东的诗后表示,十分感谢毛泽东的好意。同时,蒋氏父子根据他们与大陆沟通的结果,拟出了六个条件。蒋氏父子要曹向毛泽东转达这六个条件,然后双方再进一步商量。这六个条件是:1、蒋介石偕同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在浙江以外的任何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北京建议拨出江西庐山为蒋介石居住与办公的汤沐地(即封地)。2、蒋经国任台湾省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外,北京只坚持农业方面耕者有其田,其他内政完全由台湾省政府全权处理。3、台湾不得接受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照美国支援数额照拨补助。4、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四个师,其中一个师驻在厦门、金门地区,三个师驻在台湾。5、厦门与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此一师长由台北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其资格应为陆军中将,政治上为北京所接受。6、台湾现任文武百官的官阶、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保证只可提高,不可降低。

(转自《世纪风采》姜毅然)

 

(五五)毛泽东转交李白手迹诗墨宝

诗曰:《上阳台帖》四言辞,李白当年写下时。

稀世奇珍无价宝,千年手迹千年诗。

公元701年~762年间,唐代大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师张旭草书,书为诗名所掩。《李白墓碑》云:“翰林字思高笔逸。”黄山谷题跋云:“李白在开元天宝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盖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欤。”又《宣和书谱》载:“白尝作行书,字画尤飘逸。”尽管李白书迹所见仅《上阳台》—件,然观帖面目,与古人评论相一致,诗如其人,书亦如其人也。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行草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纸本,纵28.5cm,横38.1cm。草书5行,共25字。款署“太白”二字。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此帖曾入宣和内府,后归贾似道,元代经张晏处,明藏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再入内府,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被收藏家张伯驹收藏,建国后张伯驹交中央统战部部长徐冰转呈毛泽东的信中,特别写明其中李白《上阳台帖》是赠送给毛泽东个人的。毛泽东自己立下规矩,党和国家领导所收礼品一律缴众,所以毛泽东在1958年还是割爱把《上阳台帖》送给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上阳台帖》清安岐《墨缘汇观》、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有著录。

(来源:《中国硬笔书法》)

 

(五六)毛泽东广州写仿诗

诗曰:河东卅载变河西,正是饕蚊肆虐时,

莫道害虫逢盛世,横行假药禁无期。

1958年12月21日上午,毛泽东在广州看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泽东诗词十九首》,随手为自已的部分诗词加注后,在《后记》中写道:“我的几首歪词,发表以后,注家蜂起,全是好心。一部分说对了,一部分说得不对,我有说明的责任。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在广州,见文物出版社一九五八年九月刊本,天头甚宽,因而写了下面一些字,谢注家,兼谢读者。鲁迅一九二七年在广州,修改他的《古小说钩沉》,然后说道:于时云海沉沉,星月澄碧,饕蚊遥叹,予在广州。从那时到今天,三十一年了,大陆上的饕蚊灭得差不多了,当然,革命尚未全成,同志仍须努力。港台一带,饕蚊尚多,西方世界,饕蚊成阵。安得起全世界各民族千百万愚公,用他们自已的移山办法,把蚊阵一扫而空,岂不伟哉!试仿陆放翁曰:

人类今娴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

愚公尽扫饕蚊日,公祭无忘告马翁。”

无独有偶,周恩来少年时也曾仿陆游《示儿》诗写过一说绝句:

战火洗劫万家空,吾侪争见九州同。

华师尽扫列强日,捷书飞传告鳌翁。

(鳌翁,指周当时结识的一位爱国人士何鳌峰)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第648——651页)

 

(五七)毛泽东故乡诗情

诗曰:远方游子盼归期,“黑手高悬”未有机。

三十二年还故里,激情写下故园诗。

1959年,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了趟故乡韶山。

从1927年初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已经整整三十二年了。 毛泽东深爱自己的母亲。

毛泽东的母亲,为人宽厚仁和,慷慨大方。正是母亲的慈爱,给了他一副眷爱天下穷苦人的心肠。

1919年10月母亲病故,毛泽东赶回韶山时,二弟毛泽民对他说:母亲临终时还在呼唤他们的名字。毛泽东听后心如刀绞。面对孤灯,他彻夜守灵,含泪写下一篇四言古体的《祭母文》: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噙大海。”

新中国成立之初,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不能回故乡,便让长子毛岸英代他探望父老乡亲

1950年,毛岸英按照父亲要求,回了一趟韶山。 可半年后,他就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朝鲜,并永远地埋在了那里。

如今,阔别三十二年的毛泽东回来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首《七律·到韶山》,毛泽东最早起的题目叫《归故里》。

这是对韶山和韶山人民的咏赞,何尝不是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咏赞?故乡变化如此,中国变化何尝不是如此。

1959年回韶山的时候,毛泽东在韶山水库游泳,看见对面一个风景秀丽的山谷,便对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说:小舟,这个地方倒很安静,我退休后,在这儿搭个茅棚给我住好吗?

于是,便有了这幢为来韶山的中央领导提供开会和休息场所的灰砖平房。早年这里因为有一个常年水滴不断的小山洞,人们便把它称为滴水洞。

1966年6月,毛泽东曾回韶山滴水洞小住。临走时,他仿佛预感到自己以后很难再回来了,竟久久不愿离去。当工作人员催他上车时,他说:你们先走吧,我再坐一会儿。

1976年,毛泽东病重时,用韶山话多次说:我要回滴水洞。

然而,毛泽东的这个愿望终究没有实现……

毛泽东于6月27日离开韶山,6月29日从九江下船上了庐山。登上庐山,正是红日方升之时,兴奋中的毛泽东,站在高处,极目望去,很是开阔。

生机勃勃的大好河山,装点了毛泽东的诗情,于是他又作了《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六天之内,连作两诗,这在毛泽东诗词创作中是不曾有过的,由此可见他当时的诗兴之高昂,可见他由故乡而全国的开阔胸怀。 。

(《中国网》央视国际2009·9·30)

 

(五八)毛泽东为贺子珍吟诗

诗曰:淡淡疏星映翠微,清波荡漾晚风吹。

芦林湖畔初秋夜,月伴诗声送客归。

1959年7月,在庐山,毛泽东和贺子珍见面了,他们俩在芦林湖边散步,当走到黄龙潭时,被警卫员拦住了,他对贺子珍做了个毫无办法的神色说:“这下有个‘羲之洞’,是王羲之练字的地方,可惜看不成了。”他对着初秋时节疏星淡淡,明月在天的良辰美景,不禁吟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他和贺子珍告别时,又吟哦道: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何须过虎溪。

听了诗,贺子珍呆呆地想了想,才忆起这是李白的(《别东林寺僧》)。

(孔东梅的《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王行娟的《贺子珍的路》、《李敏、贺子珍与毛泽东》,郭晨、裘之倬的《贺子珍》以及曹西河的《贺子珍》)

 

(五九)毛泽东的“半字师”

诗曰:正是文风活跃时,高山流水论诗词。

艺坛自古多情趣,今日又传半字师。

1959年,毛泽东在庐山会议初期,印发《到韶山》一诗。主席虚心地向梅白征求意见。梅提出“别梦依稀哭逝川”这一句应改“哭”为“咒”更好。这样似诗意更积极深刻,感情也更鲜明强烈些;最后一句“要使人民百万年”有口号之嫌,不妥。毛泽东欣然接受了梅的意见,将“哭”改成了“咒”,将“要使人民百万年”改为“遍地英雄下夕烟”。改后,这首诗便成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连连称妙,并尊称梅白为“半字之师”。

梅白,(1922-1992年),学名国定,湖北黄梅人,作家。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某部宣传科长,中共地方组织的区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鄂东干部学校副校长,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还兼任武汉大学教授、《七一》杂志副总编、中共荆门县县委书记等职。

梅白少年时天资聪颖,智慧过人。相传,抗战初,有一位爱国志士被敌人装入麻袋沉江英勇牺牲,为了悼念这位烈士,群众自发组织祭奠活动,但预拟的挽联文字不够理想,而令主祭人颇费心思。当时还是少年的梅白自告奋勇要求一试,他铺开纸,磨好墨,凝神敛气,提笔写道:

每日开门时,怕见大江东去

终朝铭恨地,忍看孤雁南来

其笔力凝重,一气呵成。这副对联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大家对烈士的哀思,而此联出自一少年之手则更是难得,自然赢得大家一致喝彩。从此,梅白声名大噪。也正是从此时开始,他离开家乡跟着共产党走上了抗日救国之路。

毛泽东和梅白在赋诗填词中可谓是高山流水啊!

1958年,时任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的梅白随毛泽东视察三峡,梅白写了一首诗《夜登重庆枇杷山》:

我来高处欲乘风,夜色辉煌一望中。

几万银灯流倒影,嘉陵江比水晶宫。

毛泽东看了后,对梅白说,如果把“辉煌”二字改为“苍茫”则能显出夜色之动态,也为“水晶宫”作伏笔,显得“辉煌”而不那么露,诗贵有含蓄和留有余地。第三句“几万”改为“百万”以显示山城新貌,这里应鲜明,而不应含糊:“流倒影”则不如“摇倒影”,这也是为了显示夜影之动态。毛泽东又说,采取对比手法,写嘉陵江不平铺直叙,要写得风翻浪卷,以显示嘉陵江之性格。因此,第四句的“比”改为“似”好些。改后,这首诗就这样组合:

我来高处欲乘风,暮色苍茫一望中。

百万银灯摇倒影,嘉陵江似水晶宫。

毛泽东曾与梅白在庐山谈诗,他念道:“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接着便问梅白:“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梅白说:“是不是明代杨继盛的诗?”毛泽东高兴地笑着说:“是的,这是椒山先生的名句。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这两句,并照此去做。这几十年的体会是,头一句‘遇事虚怀观一是’,难就难在‘遇事’这两个字上,即有时虚怀,有时并不怎么虚怀。第二句‘与人和气察群言’,难在‘察’字上面。‘察’不是一般的察言观色,而是要虚心体察,这样才能从群众中吸取智慧的力量。诗言志,椒山先生有此志,乃有此诗。这一点并无惊天动地之处,但从平易处见精深,这样的诗才是中国格律诗的精品。”

诗词是中国文学的正宗源头,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路过来,由简到繁,有雅到俗。

毛泽东曾对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说:“(给臧克家的信)那是针对当时的青少年说的,旧体诗词有许多讲究,音韵,格律,很不易学,又容易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如新诗那样自由。但另一方面,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们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们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造,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嘛!”

(张炜)

 

(六0 )毛泽东手书《清平乐·六盘山》石屏

诗曰:贺兰山下是家乡,宁夏厅中挂上方。

墨宝诗词双合璧,千秋万代永留芳。

1959年9月,北京人民大会堂落成时,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意见,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计、命名了会议厅,分别由各省、自治区自己设计布置。国务院副秘书长、总理办公室主任齐燕铭同志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人民大会堂会议厅作为人民代表参政议政的殿堂,宁夏厅作为宁夏自治区与外省区交流的一个窗口,在制定方案时,广大干部群众都希望把宁夏厅布置得新颖别致,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并提出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宁夏六盘山,并写下了光辉诗篇《清平乐·六盘山》,57年《诗刊》公开发表后,已在全国人民中广为传诵,最好方案是用宁夏独有的贺兰石雕刻上毛主席亲笔写的这首词,再配上一幅毛主席长征过六盘山的画,这将是对宁夏回汉各族人民极大地鼓舞。这一方案得到了自治区党委、人委的批准和北京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的赞同。时任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秘书长的黑伯理同志(后任自治区主席),在当时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办公厅负责布置会议厅的黄文奎、王晓风同志先后到中国军事博物馆和中央档案馆,查找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诗词手稿无果的情况下,找到了董必武副主席,并由任建新、申德纯(董老秘书)、牛立志(任建新同志夫人)带领,亲自到董老家拜访,当面拜托董老请毛主席书写《清平乐·六盘山》一词,准备把这首词用贺兰石雕刻后挂在人民大会堂宁夏厅,还将立碑于六盘山上。董老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之后,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主席:我受了宁夏自治区人委一位同志之托,他要我转恳你把你在六盘山作的清平乐词写一纸给宁夏,那里的同志将把他刻石立碑于六盘山上以留纪念。受托很久了,总觉得这样的琐事麻烦你太不应该。日前,宁夏来信催问,无奈,只得请你原谅,费神随笔一挥为盼!我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你的诗词十九首中录出清平乐一词如另纸供阅,以省记忆!此致 敬礼!董必武 (一九六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董老还在另一纸上工笔录写了《清平乐·六盘山》一词。

1961年在江西庐山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主席在开会之余,于9月8日书写了《清平乐·六盘山》一词。并复董老一封信:"必武同志:遵嘱写了六盘山一词,如以为可用,请转付宁夏同志。如不可用,可以再写。顺祝健康!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九月八日" 。毛主席在董老给他的信竖排末行左上方用铅笔批注"已办"。毛主席书写的《清平乐·六盘山》词和给董老的信是写在8张大16开的宣纸上的。

 1961年9月30日 《宁夏日报》首先在头版套红刊发,配发了编者按语,并发表了题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社论。之后,并请了银川市制砚刻字合作社阎子江、阎子洋、关富强等工艺人员雕刻毛主席词《清平乐·六盘山》的石屏。他们到贺兰山采石,并把石料运往北京,在德胜门外找了个地方开始雕刻创作。历时数月,将毛主席词的手迹《清平乐·六盘山》精心镌刻于褐色贺兰石板上,凹进去的字呈紫红色,用楠木作框,一幅长3米,宽1米的贺兰石屏挂在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宁夏厅。

(喻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