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时评文章:10——博客对公共舆论构建的外在性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6:25:17
博客对公共舆论构建的外在性影响
时间:2009-5-22 14:52:48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方维 胡春阳 阅读21次
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方维 胡春阳
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虹梅南路5800号
邮编:210032
【摘要】:博客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网络平台,更是一个虚拟的公共论坛,其在引导,构建公共舆论时扮演着重要角色。博客的诞生不仅仅是给予了公民话语空间,在更大意义上是为公民提供了参与公共事件讨论,影响公共舆论的舞台。它可以对公共事件的结果产生影响,影响公共事件本身进程,还会对公共舆论和公众本身产生巨大影响。本文着力分析博客对公共舆论构建的这种外在性影响,围绕“有何影响”“如何影响”“影响特征”三个方面,结合案例洞悉博客对公共舆论构建过程中的外在性影响的表现,方式和特征。文章最后就如何使博客对于公共舆论的影响趋于理性地表达了担忧。
【关键词】:博客     公共舆论    外在性影响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技术生成的博客载予了多元的民众价值观,它如何能正确反映和影响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呢?而同时公共舆论作为一种强大客观意识形态力量,博客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既可能是天使,也可能是魔鬼。所以探讨博客对于公共舆论的影响,这个话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博客诞生至今,我们可以从一系列诸如“孙志刚事件”、“哈尔滨宝马车撞人事件”、“华南虎事件”、“家乐福事件”等事件中,看到博客在这些基于网络而形成的舆论事件中表现出不容忽视的力量,博客已从原先简易的日志功能扩展衍生了更多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在公共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于我们和谐社会建设,博客舆论场已成为重视和分析公共舆论调控必须关注的重要公共舆论场所之一。
“中国博客之父”方兴东说道:“博客的意义在于源代码的释放,其提供了零成本,零技术,零时差,零许可,零编辑的个人意见平台,无论其是叫个人网站,博客或其他名字,都肯定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影响,干预,骚扰,破坏社会,它可以是一种全方位的积极力量,也可以是一种毁灭性的破坏力量,而新技术提供的种种前所未有的可能,正在不断强化这样一种力量,对于这种力量视而不见是荒唐的”①。据此,博客是技术促成的一次革命,是一次真正发自草根力量的浪潮,一次具有自由,个性,创新特点的浪潮。
如果说出版业是人类权力史上的一次革命,那么博客的出现就是又一次权力革命,它更大程度了分解精英话语权,并借助其肥厚的土壤---互联网,来实现自己的权力欲望。无形中其与公共舆论有着天然关系,博客对公共舆论形成具有什么样的外在性影响?又是如何实现这些外在性影响的?这些影响又具有那些独特特征呢?我们将在下文逐一分析:
博客对于公共舆论构建有何外在性影响
我们知道,博客早期雏形就是个人网站,后来一些网站借助简单易用的主页生成软件,以此人人可用来创建个人网页而形成现今的博客。由于其突破了以往个人网站建设的技术和资金限制,因而以极快速度流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有比其他网络传播方式更为完备的社会功能,不但可以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的独立空间,还可以面向公众,进行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博客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正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网络传播力量。毫无疑问,在过去的几年里,博客的应用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传统综合性网站在博客服务方面的积极推广,使博客的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延续着高速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博客对于公共事件的关注程度,公共舆论的影响也日逐增大.博客世界是一个众生喧哗的评论场,来自各方的信息在这里品评分析,质疑校正,其言论声浪常常反馈到现实空间,以此来影响舆论风向。
我们可以看看博客对于公共舆论的构建到底存在哪些外在性影响。首先我们把视线放在互联网科技最为发达的美国。回溯到2001到2004,那在美国是一个博客普及年代,更是一个政治博客领衔主流的时期:1998年首发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丑闻的德拉杰,可以被看成做是第一个成功地影响美国政治的博客,德拉吉在他的网站上发布了“克林顿徘闻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报道克林顿和莱温斯基啡闻的人,在整整半年时间内,引领了美国的“舆论导向”,使传统的主流媒体蒙羞,让世人第一次感受到了博客的力量。2001年的发生的“9•11”事件,博客群体更显示了他们参与政治的巨大潜力,恐怖袭击催生了政治博客,这个事件使得博客成为重要的新闻来源,从而使其成为不容忽视的舆论潜流。其后发生的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洛特的倒台,这是第一个由博客推动的争论,以及《纽约时报》丑闻,约翰•克里的谎言,“拉瑟门”事件等。如今,博客的舆论潜力早为美国政治精英所看重,并很快被运用到竞选活动中,04年后更加扩张走向社会各阶层。可以看出博客作为一种新闻的发布方式,总是与一些突发事件或者公共事件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这些事件,博客们不会坐视不管,他们会努力地触及所能够及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同样在中国,博客参与许多公共事件所反映出的舆论力量,也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除去前面我们提到的一些事件,它在中国,不仅通过其传播方式展示了对公共舆论的重大影响,而在其中,其更扮演了“调查新闻”的角色。比如,博客借助于网络举报,采取更加深入的分析,调查,而使公众呈现更加理性分析,以致导致政府采取相应行为。比如通过网络爆料博客跟踪的徐州区委书记董锋“一夫二妻”的种种劣迹,最后就连徐州市委也承认网上的帖子促使市委加快对董锋采取措施。在互联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中纪委、监察部都鼓励群众网上举报,甚至已被认为是推进反腐工作的重要措施。就在08年年底,博客爆料的周久耕的天价烟事件更凸显了博客的在一些事件上的敏锐嗅觉,截止事件发生的短短十几天,通过Google博客搜索网络相关博客就有万篇之多。另外,诸如博客场的轰骂范跑跑,发动停止去家乐福购物事件都充分反映了博客对民众的影响。还有在博客传播范围内,还出现了许多先锋人物。如被称为中国第一个通过博客关注并参与公共事件的‘公民记者’ 周曙光等等。
而在世界其他各地,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对公共舆论所体现的巨大影响力。特别是在2003年的“美伊战争”中,更大程度上催生了博客的探索能力,许多关于战争的信息都是从博客中得来的。还有如2004年的印度海啸发生后,人们借助博客寻找失散者信息和救济行动信息,2005年的英国伦敦“七七”地铁爆炸案中,伦敦市民获取最新动态的渠道就是博客。可见博客在世界各地的舆论影响力已经占尽风头。
博客如何实现其对公共舆论的外在性影响
在面对利益相关或共同兴趣的公共事件时,博客对于公共事件所体现的公共舆论也会随即产生。博客作者和博客读者是如何让博客实现对公共舆论的影响呢?首先我们不得不探讨下这个影响的主体——博客自身,这个自身包括博客的内容,作者和读者群。值得注意的是,博客作者和读者对公共舆论的外在影响程度效力不一。正如CNNIC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所说:“在博客领域,同样存在著名的‘二八法则’:百分之八十(多数)的博客内容是由百分之二十(少数)的活跃博客创造的。”②当然随着网络灌水化和网络暴民的出现,跟风成为博客场内一种主要现象,但这绝不意味意味着这群博客作者和受众对于公共舆论就毫无影响力,流量统计,评论数量,链接这些所庞大的数字在这个数据为理的天下,足以体现这部分网民也占据其中重要力量。
虽然博客对于公共舆论的外在性影响是全民所致,如同上段所述,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扮演统一角色。由于博客的“知识管理工具”性质和日益普及应用,少数人得以成功地发挥他们自身原有的专业知识、社会阅历等优势资源的价值,使自己从一个草根网民升级为精英网民.显然,这会在更大层面上是吸引巨大数量的博客读者,使之发挥效力。并且,博客在公共舆论形成过程的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影响力,有时候是扮演酝酿器的角色,有时候扮演激活器的角色,有时候扮演控制器的角色,还有时候扮演代言人的角色。在这里,笔者借于“周老虎事件”事件案例来揭示博客在公共舆论的每个阶段是如何实现其的外在性影响。
我们从2007年10月12日起追溯此事件,在这一天,陕西省林业厅宣布陕西发现华南虎,并公布据称为陕西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文采村村民周正龙2007年10月3日拍摄到的华南虎照片,事件持续到2008年11月17日,“周老虎事件”尘埃落定,周正龙犯诈骗罪、非法持有弹药罪,被陕西旬阳县法院判刑两年半缓刑三年,并处罚金2000元③,这个历时整整一年的“周老虎事件”落下帷幕,我们可根据事件全程将其分为五个阶段,详细见下表:
图表一:“虎照风波”案例各变量比较分析④
时间
类别 2007年10月12日至11月7日 2007年11月8日至08年2月3日 2008年2月4日至9月26日 2008年9月27日至11月17日 2008年11月17日至12月31日
博客数量 1,814 25,996 36,218 3,298 10,106
标志性事件 陕西省林业厅宣布发现华南虎,公布虎照。 郝劲松在向国家林业局发出行政复议申请。 陕西省林业厅发出《向社会公众的致歉信》 “周正龙案”在陕西旬阳县法院开庭 周正龙所犯诈骗罪、非法持有弹药罪罪名成立
博客主要观点动态 多数对公共事件表示接受。代言人角色。 搜集证据,跟踪事件。酝酿期到激活器角色。 趋于考量政府行为,舆论施压。激活器角色。 就事件处理方式发表观点。控制器角色。 反思和评析为主。直至公共舆论平息。
公共舆论动态 多数平静,少数质疑。 公共舆论激化,“挺虎”“打虎”斗争 公共舆论趋于明朗,舆论方向偏向“打虎” 不再就事论事,舆论焦点上升至政府公信力。 公共舆论逐而平息。
在这个事件的整个博客场内,我们还要注意到博客是从最初的个体舆论,即呈现出分散无序、不规则、游移不定的局面上升到第二阶段的公共舆论的初期状态——群体舆论。在这个过程中,博客酝酿并蕴藏着一种社会力量,此时聚则加压、散则减压,此时往往酿成群体性事件,有时人们往往会以法不责众的心态一聚而起,又一哄而散,继而,如果继续发展进入下个阶段,在强大的博客聚集下,博客场很快形成团体舆论,博客们按一定虚拟组织结构组织起来,结合事件到导致的共同社会利益或共同兴趣,形成强势的代表社会势力的公共舆论。当然,在博客场内,这种公共舆论的发展取决于博客们获知真实消息的能力,公开讨论其关切问题的程度,以及其民主和法制意识的强弱,我们不得不注意到的是,博客场内具有更为自由的空间,且博客作者大多数具有更佳的民主和法制意识,它有着比现实公共领域促进公共舆论形成的更为便利的公共环境,因而更易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而且,我们可以发现,博客的反映度与公共舆论的反应度有着密切关系,下图所表示的就是在公共舆论发展各个阶段,博客的数量变化。
图表二:“虎照风波”事件各阶段博客数量分布④
从图表中,可以很容易发现在公共舆论激发和高潮期,博客的数量明显占据更大的百分比。从而有力证明,博客场的数量发展趋势与公共舆论形成过程呈正比例关系。根据陈力丹所提到到的舆论发展过程:问题出现到社会讨论(其中社会精英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再到形成强大舆论,最后会以舆论的名义促进社会改革或明主化的进程。以及刘建明所提到的将舆论形成过程分为:个人的意见的多样化及相互靠拢到无数意志的配合(社会讨论和舆论圈的出现),再到舆论领袖的评价指导,直至舆论最后形成。同样,我们可以看出博客在构建公共舆论时有着几近相似的形成过程:一般情况下博客构建公共舆论的起点是公共事务引发的信息刺激,从而利用博客公共论坛的舆论扩张作用进行公共舆论的意见整合,此时确定公共舆论中心,博客们进行认同沟通,调整反馈或固定成见的过滤,在博客场内形成正反双方和中立者,然后得出主流意见,且大多数情况下会以一个简单化的名词表明,直至最后博客意见趋同停止。
据上分析,我们可以将博客场对于公共舆论的外在性影响进而梳理,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公共议题的出现。前面我们提到一般情况下博客构建公共舆论的起点是公共事务引发的信息刺激,但有时博客是由自身导致和挖掘事件,从而上升到公共事件层面,形成公共议题,比如,08年的苏州工业园区博客门事件⑤,范跑跑事件都属于此类案例,此事件是由人物自身的博客公开或被公开从而引起公众关注,也就是因博主个人挖掘信息源的博文或博主自身博客得以公开是博文中人物或博主自身上升到公共层面。这里要提下的时,不是所有的公共议题都是博客对象,这其中有个选择过滤过程,博客作者充当一个把关人的角色。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之为博客影响公共舆论的萌芽期。二是博客场的舆论领袖的出现。在这个阶段,博客场的舆论领袖有时具有其政治经济地位的特殊性,当然地理条件,个人兴趣,个人及群体利益都是影响舆论领袖出现的至关重要条件。我们将这个阶段称之为酝酿期。三是博客行为扩展化。事件一旦挑起,利益共同体,兴趣共同体通过转载博客,评论,链接等行为使公共舆论形成,此阶段称为博客影响公共舆论的激活期。四是公共舆论在博客场内斗争中趋于明朗,公众较有可能形成相对统一的口径,此阶段为高潮期。五是最后公共事件的解决,公共舆论平息。但博客场内仍有不少博客对事件处理结果,处理方式或其他相关方面发表观点,更多博客会将此公共事件上升为一个非独立的层次,当然,博客场内的行为会随时间渐而平息,甚至全无,此阶段我们称之为平息期。博客正是在这五个阶段中不断交融,使舆论风声得以不断升华,从而实现对公共舆论的引导,调控,监督等各个功能。
博客对公共舆论外在性影响特征
博客对于公共舆论的外在性影响,不是杂而无章的,有其特殊性,这个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博客作为特殊公共论坛的虚拟空间,更首当其冲的是博客作为一种价值观,都着重共享,开放,自由,理想,而不喜欢控制,专有,封闭和过于功利,这是博客作者和博客读者在公共论坛中的观念趋向,从而为博客影响公共舆论构建创造了基本条件。
首先,我们可以从梅罗维茨在戈夫曼的“场景”理论下提出的媒介场景理论得出启示,梅罗维茨认为“地点和媒介同为人们构筑了交往模式和社会信息传播模式,他将戈夫曼的前区和后区的静态舞台改造成了前前区,前区,中区,后区,深后区的动态舞台,如果新媒体倾向于分割现存的社会信息系统,它容许个人形成”更深的“的后台和更前的前台的行为风格,而相反新媒介如果具有融合现存信息系统趋势,它会导致“侧台”或中区行为。梅罗维茨将20世纪60年的美国青年运动看做是媒介影响产物”⑦。这也正体现了博客作为新媒体的行为风格,更体现了博客影响公共舆论的动态舞台特征。
其次,博客场具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多重范式,博客报道新闻具有其独特样式,博客人际传播中的传播主体,传播文本特征以及博客之间的互动方式,使其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思想交互的公共领域特征。博客所影响的公共舆论至少接受三个层次的规律制约:事物本身运动规律,博客所影响的公共舆论自身内在规律,事物运动规律和博客所影响的公共舆论内在规律基础之上的对博客场的运作规律。这些规律在博客既有多重范式的影响下进行,且相互制约和调节,从而导致博客在影响公共舆论所具有的多重范式复杂性。
再次,我们知道目前国内的博客服务托管商(BSP)市场基本呈现三类并存的形式。一类是独立运营的BSP,比如Blogcn, Blogbus等;一类是基于传统的门户网站而建立起来的BSP,比如新浪博客、搜狐博客等;还有一类是借助关联产品建立起来的BSP, 比如网易空间、QQ空间、MSN Space等。就目前的市场占有率来看,腾讯QQ空间、新浪博客、网易、搜狐等占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这说明博客同一些即时聊天软件和大型门户网站的结合,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公共舆论。当然,一些专业博客由于其自身特征,博客作者,博客读者,博客内容上都体现更强的专业性,其影响自然甚大。在这种结合背景的情况下,博客内容其言也善,其言也真可得到更大程度上体现,这是博客对公共舆论外在影响的背景关联性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到博客场不会只重复同一份新闻稿或只对一件新闻加以简单评论,博客们进行表达时,会将他们现在正在读的内容与其他来源和其他观点的内容进行比较,这种历史性的和多来源的工作为我们每天多看到的新闻和评论提出了合适的背景,这就是大多数“新闻专线“所缺少的。李普曼就说:“由于我们的道德体系有赖于我们所认知的那种版本的事实,那么只要是否定我的道德判断或者我那个版本的事实,无论是谁,我都会认为他是错误的,异己的,危险地,我该如何对他做出说明?反对者总要得到解释,而我能找到的将来就是他看到了些不同的事实,我们一直在回避这样的解释,因为它会侵蚀我们自以为是冷静而全面地看待生活的信心的基础”⑧。鉴于博客场对于公共事件的整合能力和判断心理,所以博客场对于公共舆论的影响具有更大的批判性。
博客的引导,构建公共舆论方式已改变了传统的民间参与政治或公共事件的格局,传统的听证,上访,书信,电话,不管怎么说,都只能有一小部分人群参与,而低门槛的博客出现,实现了更大程度上的全民参与,其给予了民间的权力空间,纵是虚拟空间,但其发挥的力量不可忽视,当今世界,没有那个实现互联网的国家不重视博客这份话语空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博客在构建公共舆论时所凸显的特殊性。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博客场的公共性实现的并不理想,无论是有理性批判精神的博客作者还是经深思明辨得出的博客读者均为未在网络社区中很好呈现,但有些依托一些专业网站诸如博客中国,东方财富,中国教育人,紫金网等单一具有相对开放性,较少出现极端的博客行为失范的现象。而这类博客对于公共舆论的影响更趋向理性。另外博客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其不断冲击传统媒体话语权,有欣喜有担忧,博客规范,函待健全!。
注释:
①方兴东,王俊秀:《博客 : e时代的盗火者》,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
③本处所指“虎照事件”截2008年11月17周正龙被判两年半缓刑三年,并处罚金2000元止,不包括此后周正龙2008年12月19日周正龙发声明称"虎照真的,没有作假" 要求再鉴定的事件情结。
④本数据为Google博客搜索所得,关键词为周正龙,截止日期为2008年12月31日。原本根据案例我们把公共舆论的构建过程相应地分为四个阶段。但鉴于在公共事件结束后,博客们对事件依聊兴未完,许多博客依对事件处理结果进行评论。所以在事情完全解决后,延伸个事后阶段。故在此我们采取了五阶段分析法。
⑤此事件涉及到的是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2008年7月改制为股份制公司,准备2009年辅导上市。网上传其董事会成员将会是4个男人和1个女人,而其中这个女的就是博客作者解静聆,时任苏州工业园园区管委会招商局副局长,它将它同时与其他4个男性领导保持的不正常关系和它如何做上了副局长等私人日记放到了博客上,后博客被网友解密,这是一个因博客解密而引发的事件,具有一定特殊性,事后相关人员被处分。
⑥程世寿:《公共舆论学 》,武汉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⑦(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⑧(美) 李普曼:《公共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6。
参 考 文 献
1、(美) 李普曼:《公共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6。
2、(美) 休?休伊特:《博客 : 信息革命最前沿的定位》,杨竹山、潘浩译,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
4、(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程世寿:《公共舆论学 》,武汉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6、刘津:《博客传播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7、方兴东,王俊秀:《博客 : e时代的盗火者》,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
8、廖永亮:《舆论调控学 : 引导舆论与舆论引导的艺术》,北京 , 新华出版社, 2003。
10、刘建明:《基础舆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1、陈力丹:《舆论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7月版。
12、庞大力:《传播学角度的博客研究》,《当代传播》, 2005年 02期。
13、邓涛:《关于博客的舆论学思考》,《新闻传播》, 2006年 11期 。
14、朱奇红:《高校BBS公共性硏究》,华东师范大学, 2008
15、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7-12/03/content_71886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