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粿粒:教育均衡:一场智慧与魄力的考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1:21:52
2009年11月04日 作者:叶飞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师报:继2008年的河北省教育均衡现场会在邯郸召开之后,11月5日,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经验交流现场会也要在邯郸召开。邯郸在义务教育均衡化方面,到底有哪些亮点?

  赵浩军: 回顾邯郸教育在均衡化发展上走过的路,我们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在城区,以打造一个“不择校的城市”为目标,探索实施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盟”、优质校兼并薄弱校、优质校异地建分校、新建一批高水平优质校等四种模式;在农村地区,我们实施了以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的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化工作,结合最近启动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我们力争在3~5年内,让邯郸市的所有农村中小学实现基本均衡;其次是以农村中小学学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农村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邯郸教育系统在全市的行风评议中,获得了一个比较靠前的名次,以及各级政府在邯郸召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体现了老百姓、各级政府和领导对邯郸教育的支持和厚爱。如果没有各级领导的关怀和重视,没有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邯郸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会这么迅速地见到效果。比如在邯郸市的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始终牢牢地确立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多次专题研究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市委崔江水书记曾连续走访各类学校,专题调研教育均衡发展问题;郭大建市长也多次强调教育工作“怎么抓都不过分、怎么投入都不过头”,要求各主管部门要给教育开绿灯。在财力异常拮据的情况下,大力支持薄弱学校改造、危旧校舍改造、不达标学校扩建,还在财政供养人员零增长的情况下,每年补充师资等等。市委市政府这么重视教育工作,作为全市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我们唯有敢竭鄙诚。

  打造一个“不择校的城市”

  中国教师报:请详细介绍一下主城区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四种模式。

  赵浩军: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我们提出了9字方针:“盟、扩、增、并、强、训、改、轮、扶”。我们探索实施的邯郸市城区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四种模式,其实就是这9个字中的前五个字。

  “盟”。就是实行城区的优质校与薄弱校结盟。在保持学校间法人不变、编制独立的前提下,打破校际界限,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成“盟校”,实行“一统筹、二交流、三共享、四统一”的管理机制:即实行由优质学校校长负责“盟校”整体规划和管理的统筹协调机制;实行校长和教师双向交流机制;实行管理模式、教学资源、科研成果三项共享机制;实行教学计划和进度、管理制度、教科研活动、质量考核标准“四统一”的管理机制。近两年,先后将市直7所优质学校与9所相对薄弱学校结成7个“盟校”。市内三区也分别组建覆盖全部薄弱学校的“盟校”,盟校间形成了共同的育人机制和办学体制,有力地促进了薄弱学校发展。

  “扩”就是扩张优质教育资源,鼓励优质学校异地建分校。2007年将市四职中整体外迁,其校址作为社会声誉较好的汉光中学南校区,一举解决了邯山区无优质初中和该区域学生不能就近接受初中教育问题,促进了优质资源的均衡分布,带动了区域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增”是扩张优质教育资源的另一做法,即新建一批优质学校。出台了《邯郸市主城区住宅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在人口密集区和新建住宅小区,分别高标准新建了广泰中学、广安小学、百花小学、亚太小学等6所中小学;在这些新建校的师资配备上,首先是从全市公开选拔校级领导班子,然后邯郸市教育局在2004年、2006年、2009年分别组织了统一公开招考,为这些学校选聘优秀教师。使该服务区域内的学生直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并”就是优质学校兼并薄弱学校。2007年,我们将薄弱校市24中与优质学校市11中进行了实质性合并,重组为市11中东西两个校区,统一领导班子、师资调配、教学管理和质量考核,在人事制度上,也进行了适当的改革探索。通过这样的兼并,24中甩掉了薄弱校的帽子,兼并的当年,就实现了片内学生招生上的大突破。原来这所招生十分困难的学校,现在已经成为当地的优质学校。

  另外,为充分挖掘优质初中的发展潜力,先后取消两所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的义务教育招生任务,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离;撤销了两所办学规模小、教育质量较低的薄弱初中,撤销了部分优质初中的戴帽高中部分,使优质初中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强”就是对城区偏僻地区的薄弱校进行高标准改造。在硬件建设上进行高标准配置,为每所薄弱校建了塑胶运动场,班班配齐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在配备新教师时,重点向缺编的薄弱校倾斜。这批学校的改造过程中,有的危房率高的学校,几乎是推倒了重建,比如10中,由于危房较多,最后总的投入加起来有6千多万元;有的是新建了实验室、体育馆等设施,比如26中、29中等。通过改造,这批学校的硬件和师资水平都有了脱胎换骨式的改善。

  在这批薄弱校的改造过程中,城区各区委、区政府也投入了很多,比如邯山区政府就为辖区内的15所学校建设了塑胶运动场,丛台区、邯山区、复兴区三个区加起来,政府投入的资金在两个亿以上。

  中国教师报:探索和实践这四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三年来,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赵浩军:通过“四种模式”,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趋于均衡,校际差距明显缩小,2007年~2009年,主城区中小学择校生分别减少2500人、3400人和3900人。

  我们在城区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的目标,是想把邯郸变成一座在公立学校无择校现象的城市。为此,我们还在城区大力扶持民办优质学校,这项措施就是我们9字方针里的“扶”字。近几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间力量参与办学的政策,吸引优秀企业家建设民办学校,并引导民办学校与城区优质学校结成帮扶对子,支持优质公办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到民办学校传经送宝。使得育华中学、锦玉中学等民办优质初中迅速崛起,在邯郸城区初步形成了“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校”的办学格局。 

 

  努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师报:说到义务教育均衡化,农村似乎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需求也更迫切, 难度也比较大,你们如何做的?

  赵浩军:从2007年开始,我们将全市原211个乡镇中心校撤并调整为131个学区中心校,学区中心校分设学区研训室,构建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区中心校和学校三级管理体制。实施学区管理,使800多名原中心校行政干部充实到一线,解决了办学成本过高的问题;农村中小学学区范围内的学校实行管理、课程、研训、资源配置、考核“五统一”,解决了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学区设立研训室,使教研真正植根于教学,解决了教研活动难开展的问题。同时结合农村办学实际,结合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因地制宜调整办学布局。从2007年开始,全市上下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调度下合力攻坚,拟将农村中小学由3211所逐步调整至1190所,到2012年基本消除不完全小学、1轨制小学和6轨制以下初中,基本实现区域内学校布局科学合理,总体规模适中。到现在为止,已有近80所农村中小学校达到标准化学校办学标准。今年又将标准化学校建设与“校安工程”相结合,力争三至五年内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质量的义务教育。

  让农村学生享受与城市学生同等质量的义务教育,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在教师队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邯郸市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政策推动。全市财政新增教育事业发展经费的70%以上用于农村;组织教师培训时,农村教师参训人数不低于培训总人数的70%,新聘任教师首先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接受社会捐赠的钱物优先分配到农村学校;评聘专业技术职称、评优评先优先考虑农村教师。二是城市带动。建立了城区学校对口支援农村教育的长效机制,每年选派1000余名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建立农村学校教师到主城区学校挂职学习、跟岗培训制度和省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巡回送教下乡制度。三是县域联动。将4个义务教育办学水平较高的县(市、区)与4个相对薄弱的县结成4个“盟县”,县域之间、校际之间实行对口帮扶,联动发展。四是信息化促动。近年来,投入8608万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实现了“校校通”,一半以上的教学班实现了“班班通”,促进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除此之外,为了促进优质校长资源的均衡,邯郸市还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了校长的轮岗制度,这就是9字方针中的“轮”字。比如现在城区很多薄弱校的校长,就是从优质校选调过来的。

  改革评价制度实现教育质量观的改变

  中国教师报:如何在制度层面上保证刚才提到的这些教育均衡化的措施,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得到真正的落实?比如说,盟校之间,都是城区内的初中,凭什么一所名校就一定要去帮助一所薄弱校?我想,仅仅靠政府的倡导和人道主义精神是不够的。

  赵浩军:是的,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化,是对政府及其组成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政能力的考验,需要智慧和魄力。在这些措施推行之初,我们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我们在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改革现有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希望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管理、中考等评价制度的改革实现教育质量观的改变。比如你刚才提到的优质校与薄弱校结盟这条措施,邯郸市教育局按照盟校“一统筹、二交流、三共享、四统一”的运行机制,提出了详细的考核方案,依照考核方案,对盟校的结盟双方,尤其是“盟主”,也就是优质学校的校长的工作业绩进行捆绑考核。

  在义务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出口——中考的评价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其主要指导思想是,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重点考核合格率、平均得分率、综合率,淡化优秀率、良好率,引导各中小学之间由“升学竞争”转向“办学竞争”,由“生源竞争”转向“管理竞争;引导“热点”学校向名校成长,薄弱学校向特色校行列迈进,实现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于校级领导班子考核,邯郸市教育局也主要依据新的中考评价方法进行,并依据综合率和进步幅度,进行奖励。

  与此同时,我们努力为每名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舞台,深入贯彻中央7号文件精神,实施了“平和安静、谦和大度、博爱真诚、感恩包容”的新时期邯郸人文精神教育和以“爱党、爱国、爱家乡、爱父母、爱同胞、爱自然”为主题的“六爱塑魂”系列教育活动;大力推进了让每名学生都至少有一项艺术爱好和一项体育爱好的“双爱好”活动,即要求通过学校的课内外体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较好地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从而培养学生个性特长,锻造坚韧毅力、坚强意志,增强创新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从2009年开始,邯郸市教育局把学生在 “双爱好”活动练就的特长本领列为中考加分的重要内容,并把“双爱好”活动开展情况与学校和教师的年终考核、评优评先、晋升职称等挂钩;全面推广了“太极拳进校园”和“太极推手进课堂”活动,大力开展了以书香校园、生态校园、平安校园为主要内容的和谐校园创建活动,拓宽了素质教育渠道,创新了素质教育载体,增强了素质教育实效。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中国教师报:无论是城区薄弱校的改造、新学校的建设,还是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钱从哪儿来?

  赵浩军:资金来源分几块:一是邯郸市教育经费的大头来自邯郸政府征收的教育费附加,还有每年的城市维护税中的一部分,以及市县政府预算内专列的学校危房改造资金等。农村学校建设方面还有一部分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各项专项资金和各县(市)区的配套资金。我们把这些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使用,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建一所学校就力图建好、达标。这样,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不用再重复建设了。

  除了硬件建设,在教师培训上,邯郸市也在资金使用上给予倾斜,这就是我刚才说的9字方针中的“训”字。比如近年来,我们每年都派出教师到山东的杜郎口中学、江苏的洋思中学等去挂职培训,有一年的长期培训,也有一个月的短期培训;我们还请了大批名师到邯郸来上示范课,作报告,开讲座;定期组织县(市)区的中心校校长、中学教师分学科到市区参加培训,这一块的投入每年都在500万以上。 (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