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穿内裤上街番号:井冈山市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的调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7:51:35

井冈山市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

建设情况的调研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方针、政策以及调研通知,结合井冈山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情况,现就井冈山市几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以及今后如何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新                                                                                                                                       亮点进行了调研。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和阐述如下。

一、 从井冈山的农业综合开发来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作用

自实施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至今,井冈山市农业综合开发已走过了光辉历程。特别是在结合丘陵山区的特点,始终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科学运用开发机制,积极探索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综合开发新路子,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加快了山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

一是从1997年实施的江家垅园田化工程项目开始,十多年来,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2万余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余亩,新建和修建了拿山灌区渠道6.3公里,引排水渠等渠系120.6公里,修建水陂水坝18座,库坝塘坝13座,桥涵闸等配套建筑物488座,修筑机耕道43.6公里,种植经济防护林和机耕道两旁的绿化林4万余株,高标准农田基本上形成了“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桥涵闸配套齐全”的格局,大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

二是高标准农田区内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项目区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已调整到5.5:4.5,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畜牧等主导产业的作用突出,花木、蔬菜、畜牧的增加值占项目区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到76%。目前在园田化建设格局内土地的流转速度也比没达高标准农田的快,如江家垅园田化区内的供港蔬菜生产基地、茅坪的科技示范园、厦坪菖蒲区的葡萄园、木槿花生产基地、井冈紫薯种植基地、草菇和特色蔬菜的生产等等,各产业生产基地基本上是在高标准农田区内。

三是科技含量明显向高标准农田区倾斜。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一些良种的引进推广、各类技术推广和培训,根据产业基地和群众需求,基本上也是安排在高标准园田化示范区内,使高标准示范区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项目区种植业、养殖业的良种率分别达到98%和9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68%以上。在改善项目区自然面貌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农民的科技水平、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四是以高标准园田为基础,发展“乡村游”。井冈山是一个集风光旅游、传统教育于一身的理想旅游避暑胜地。依托这一经济增长点,我们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中,充分借助旅游资源优势,在建设园田化农田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的发展,建好“绿色家园”,尝试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比如实施种植油菜的“金花长廊”工程、葡萄园、木槿花、井冈紫薯等,在结合农田、道路、绿化的综合配套整治,捆绑其它支农资金,对原有的比较古朴的村庄进行了道路硬化和庭院绿化,美化村庄周边环境,融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为一体,形成一个个的“井冈乡村游”村庄。让游客吃上了绿色安全放心食品,并开展游客自采自炊活动,乐于农家之中,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快了农村城市化步伐。

五是突出山区特色,拓宽融资渠道,延伸了农业综合开发内涵。随着我市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发展,几年来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扶持下,通过招商引资,成功的发展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旅游农业,如与花卉苗木有关的大井兰花生产基地,领袖峰景区,百竹园以及自然管理局的珍稀植物园等项目。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经验

本着项目规划是前提,组织是保证,质量是关健,效益是目的的原则,为将示范区的园田化建设达到“田块平整化,排灌自如化,道路硬质化,农田格田化,耕作机械化,种田科学化”的目标,促使粮食高产,产业发展,我们侧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在项目立项规划设计中,我们组织专业人员进村入户,调查摸底,考察评估,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坚持“五高”“四化” (即: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科技、高效益;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科技普及化、管理规范化)的原则。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粮食生产、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等作了全面的规划设计。

2、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农业开发部门积极主动的与市委、市政府衔接,取得领导的高度重视 ,将规模较大的园田化建设工程列为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在每年项目实施中,都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农业开发办公室、财政局、农业局、水务局、审计局、建设局、交通局、当地基层政府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园田化项目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将工程阶段任务进行细化和分解,确定时间,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做到“目标化规范项目,项目化推进工作”。

3、严格管理,力求实效。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农开办的同志经常深入工地检查督促和指导,适时进行工程进度和质量评比,对工程进展缓慢的施工单位,限期改进,质量不符合要求的,责成返工。强化资金管理,严格财务手续,项目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存储、专帐核算”,按照工程进度预付工程款。实行工程监理与群众督查制,一方面委托中标的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全程监理,对隐蔽工程采取“双向制”,即必须由监理单位的监理人员和农开办的一名工作人员现场验证和签证方为有效。另一方面积极发挥群众“监理”作用,聘请村、组干部为项目工程施工监督员。使其能及时发现施工中的质量、进度等问题,及时反映群众的要求和建议,及时调解处理工程施工中的矛盾和纠纷,有效地确保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4、做好项目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的衔接。一是注重修筑机耕道与村组进出道路修建工程相衔接。在规划设计园田化修筑机耕道时充分考虑与村组通道相结合,目前修筑的22条近43.6公里的机耕道及26条61.1公里的板车道,条条与村组通道相连接,在此基础上,群众采取投工投劳的方式,水泥浇筑硬化道路8条,计17.6公里,既给农业生产提供了方便,又解决了群众“路难行”的问题。二是注重田间灌溉与村庄用水相衔接。在项目规划设计时做到农田引水灌溉、排涝与村庄的改水工程相结合,引水主渠道与排水渠相分离,并全部进行衬砌,保证水源排灌自如,确保农户用水卫生,整治了原来的脏、臭、乱现象。三是注重农田防护林与村庄环境美化相衔接。在防护林的建设上我们选择了在机耕道两旁、田埂、主渠道边以及村庄旁种植木槿花和桂花等行道树,即起到了防护和观赏效果,又达到了食用和创收之目的。四是注重粮食生产与农业产业发展并举。在稳定和壮大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推行和发展优质稻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充分利用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项目资金,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并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多业并举,为农民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

5、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倾力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为进一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效应,积极探索扶持“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途径,充分发挥各类支农资金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聚合效应,提高项目建设标准和资金使用效益,井冈山市农发办确立了“综合、特色、窗口”的创建思路,积极与领导汇报,与有关单位联系,从项目立项开始,按照“规划指导、统筹安排、明确职责、项目带动、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思路和示范区建设要求,因地制宜,有效地整合支农资金,合理按排建设内容,不断地拓展农发项目外延。

6、加大投入,提高建设标准。建设高标准农田就是通过实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把中低产田建设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在丘陵山区,通过建设的高标准农田要比原有的普通农田增产300-400斤,节约管理成本达30—40元。2003年以前,井冈山市的园田化建设项目计划安排投资标准平均不足500元/亩,由于山区的工程量相对平原区大且难,为了达到高标准要求,每年的项目资金都要超支,亩实际投入近千元。到2008年,亩投资标准为1000元,在实际中,每亩还是增加了400元的投入资金,从而相继建设了一批高标准农田,成为井冈山市保证粮食安全的中坚力量、农业科技示范的样板、标准化生产的楷模、现代农业建设的亮点,也率先成为土地流转的“抢手货”。

三、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农业综合开发角度来讲,一是因项目区为丘陵山区,原有农田多为河滩地、冷浆田、山陂地,土壤层较薄,田块之间落差较大,在形成方格田块时,土少砂石多,土方工程量大,局部田块平整及肥土回填要达到400余方,亩平均土方量近180立方;二是在园田化建设之中,涉及到农民的果树、青苗、迁坟等补偿问题,协调难度大;三是在科技推广中,农民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接受的能力也不尽相等,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小农意识还比较强。四是亩投入标准偏低,建筑材料价格涨幅过大,影响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从资金整合的角度来讲,一是因资金整合涉及到各部门的工作关系和权利分配,少数部门对此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影响项目的平衡推进;二是还未建立对项目建设质量及效益的综合考评制度。从后期管护上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的管护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是按照统一规划设计,规模开发的原则进行,项目的量大而工期长,按照开发项目管护要求,需要一定的资金、设备和技术作保障。后期管护难于到位,影响了开发项目规模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实现。

四、对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主攻方向
    农业综合开发是我国政府支持保护农业发展,改善农业资源利用状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的战略性政策措施。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丘陵山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自然、经济、地域单元,发展具有其特定的规律性。一是自然资源丰富复杂多样,生态环境相对独立完整;二是地形地貌特殊,田块相对落差较大,气候垂直差异变化大等。三是山多田少人稀,经济落后,农业生产稳定性差。基于这些特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改土、治水、植树、修路、抓产业”。具体包括:①以基本农田建设为前提,实行农田格田化,大小要与实际相结合,灵活确定;②以库坝、蓄水池塘、引水渠,拦河坝等为主,可以实行排灌结合;③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修筑机耕道和便道,提高机械化耕作程度;④积极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以经济林为主,提高生态覆盖率,形成园林格局,⑤积极发展优势产业,提倡绿色食品的生产,加速丘陵山区产业化进程。
   二)、要正确处理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遵守山区发展基本规律,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追求区域社会发展全过程的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以优化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开发与治理相结合,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做到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促开发,防止造成生态破坏。解决山区开发中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脱节的问题。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实现资源最佳配置。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以“改土、治水、植树、修路、抓产业”为目标,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要调整山区经济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例。
    坚持以小流域开发和治理为单元,综合应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农艺措施,实行综合治理;要坚持集中连片建设,治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要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手段,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促进山区经济繁荣,提高山区人民生活水平。要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新机制”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组织引导农业科技企业进入园区,建立示范基地;要积极推广良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立体种植等新技术,积极推广各种立体种养模式;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三)、积极探索具有山区特色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格局
     一是山间盆地井字形路渠配套,田园化综合开发模式。其特点是集中连片的稻田规模较大。水源充足,地势平坦,田间路渠以“井”字形、“山”字形、“非”字形配套,做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排灌自流,旱涝保收。二是山丘区的溪畔冲垅立体开发模式。其特点是依山傍水的稻田集中连片,水源充足,梯田开阔,田间路渠以“梳子”形或“用”字形配套,实现山上树成行,山下田成方,山上山下,水库溪坝,立体开发,农、林、牧、渔全面发展。项目区内以农养林,以林促牧,以牧兴农,自然环境优美,达到山上山下立体开发,溪畔冲垅综合治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三是山系小流域梯级开发模式。其特点是拦溪筑坝,引水灌田,依山傍水,综合开发,溪畔田垅的路渠沿溪自上而下配套。防止山洪侵袭,做到排灌自流,旱涝保收。实施一年两熟,或水旱轮作。
    (四)、适当提高投入标准,确保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

目前农业综合开发一方面在建设高标准农田上需要提高亩投资标准,另一方面又不能因为提高亩投资标准而减少开发面积。为此,如何确定投资标准,又能大幅度有效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当务之急。按照国家农发办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的思路,我们对丘陵山区的建设进行测算:一是按照现行的亩投入980元的标准计算,中央财政资金只有516元,现行投入标准只能进行土地平整、修筑机耕道、灌排水渠系部分衬砌、土壤改良、科技推广、防护林种植等内容,建设标准较低,很难达到永久性使用标准。因为仅土地平整这一项投入就将近400元,机耕道的修筑平均每亩摊到240元,除科技推广费、前期工作费、管护费,其它水利措施的投入还不到350元。二是按照亩投入1200元测算,建设内容在与现行投入标准相同的情况下,其它水利措施的投入可以增加到550元,建设条件稍有改善。三是从实际情况来测算,水利措施应投入760元,农业措施中改良土壤要投入60元、良种繁育投入40元、机耕道投入250元,农业机械投入100元,衬砌田埂投入80元,农田防护林投入20元,科技推广需要投入30元,其它费用摊5元,亩实际投入要达到1345元。为此,建成一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持续发挥效益20年的高标准农田,在丘陵山区的亩投资标准应比现行投入标准增加365元。

(五)、创新开发投入管理新机制。
    1、建立了项目“两论”机制,规划设计科学化。为提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和效益,坚持从规划设计抓起。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按照项目申报和项目实施两个阶段,分为前期的计划申报论证和后期的项目实施论证(简称“两论”)。“两论”办法是由县市农业开发办牵头,组织有关部门专家、技术人员及项目区党政领导和干部群众,深入项目区现场实地踏勘,综合调查了解地形、地貌、地质、水资源及其他农业资源情况,根据当地群众的经济条件、积极性程度,筛选确定项目区,然后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心设计,综合组装。在规划设计中,坚持做到水利骨干工程与田间排灌工程相结合,主体工程与附属设计相结合,精品工程与效益型工程相结合,土地治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实行综合组装,提高综合治理水平。
    2、建立协调的运作机制,开发行为政府化。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政府行为来保证开发工作协调运作,实现宏观上的有效调控,微观上的协调运作。要不断强化政府行为,逐步形成了“政府搭台,部门合唱,群众鼓掌”的开发格局。建立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以目标管理为辅佐,自上而下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把目标管理与领导干部的政绩、奖罚挂钩,增强了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在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农业开发办、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方面负责农技培训、推广和应用,项目区乡镇负责宣传发动、外部环境、田土调整、群众自筹等工作,水利部门从技术上、资金上向项目区倾斜。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按照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的“两个着力”、“两个提高”的前进方向,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围绕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创造条件。
    3、突出发展主导产业,以产业带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发展龙头项目,组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一方面是建基地,龙头企业先期参与,探索建立先建后补的民办公助机制,扶持各类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由企业先行投入建设,地方财政再安排资金进行扶持,然后立项申请中央财政资金补助。中央财政可以根据地方财政资金的配套、企业筹资投劳以及开发任务完成情况,制定补助标准,多筹多补,以奖代补。另一方面是要大力推行“业主负责制”。用公开、自愿、竞争的方式,对经营性工程,由农发部门和业主共同出资建设,业主负责完成农发政策规定的筹资筹劳配套投入,工程设施建成后由当地政府和工商部门颁发业主经营权证,业主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合理使用、依法经营。三是深化农田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对项目区内的机灌站、水库、池塘、树木及浇灌设施一律拍卖,谁购买,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拍卖所得用作筹资筹劳配套投入及工程设施管护。

    (六)、确立科技推广的新途径。

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提高科技含量作为克服山区产地条件不利因素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手段,结合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因地制宜地改进传统农业技术,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一是把实施项目与推广新技术结合起来。为提高项目工程质量,项目区应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渠道砌护工艺,提高渠道防渗率和水的利用率。如采用砼预制U型渠生产安装技术、U型渠人工或机械现浇技术、“六条线放样”渠道现浇技术以及预制空心砖衬砌田间排灌渠道技术、配套建设低压管灌溉节水技术等,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降低了开发成本。二是把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运用到项目区内。如绿色大米生产技术、稻-鸭共养技术、配方施肥技术、良种的推广等等;还有在项目区内重点培植农业产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井冈山市农业开发办公室调研组

                        二00九年四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