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新版双珠凤:蓖麻脱毒工艺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44:26
2010-06-12
蓖麻(Ricinus communis L.)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蓖麻属植物。其经济价值较高,蓖麻籽(Castorbeau)含约50%的南麻油,蓖麻油富含ω-羟基化脂肪酸——蓖麻醇酸(Ricinoleic acid),为12—羟基十八烯酸甘油酯,其含量达90%左右,性质独特,是一种难得的可再生的化工原料(傅福勤,1998a)。 蓖麻籽取油后剩下的残渣称为蓖麻饼(Castorbeau meal)。蓖麻饼中含丰富的蛋白质,粗蛋白质含量为33%~35%。蓖麻蛋白组成中,球蛋白占60%,谷蛋白占20%,清蛋白占16%,不含或含少量动物难以吸收的醇溶蛋白,所以动物可消化吸收绝大多数的蓖麻蛋白。蓖麻饼的主要成分含量;粗蛋白34.90%;粗纤维33.87%;粗脂肪7.37%;粗灰分6.51%;钙1.10%;磷0.62%;主要氨基酸含量:赖氨酸0.87%;蛋氨酸0.57%;色氨酸1.24%;亮氨酸1.70%;异亮氨酸1.20%;苏氨酸0.90%;苯丙氨酸1.13%;缬氨酸1.79%;组氨酸0.61%;精氨酸3.20%。蓖麻饼中粗蛋白含量比豆饼(43.00%)低,与菜籽饼(36.40%)相近。蓖麻饼的赖氨酸含量比豆饼(1.98%)低56.06%,蛋氨酸含量比豆饼(0.45%)高21.05%,如果二者配合使用,可达到氨基酸互补的作用(史志诚等,1996)。虽然蓖麻饼营养价值较高,但由于其含有蓖麻毒蛋白、蓖麻碱、CB-1A变应原和血球凝集素4种有毒物质(于炎湖,1992;史志诚等,1996),未经处理不能直接饲喂动物,所以长期以来蓖麻饼被当作肥料施用于农田。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蛋白质饲料缺口越来越大,据预测到2010年,全国蛋白质饲料缺口将达3800万吨(饶应昌等,2000)。另一方面,我国饲料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率低。作为一种新型的蛋白质饲料资源,蓖麻饼资源的开发是解决蛋白质饲料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将蓖麻饼中有毒物质去除,使之成为可利用的蛋白质饲料资源,提高其利用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蛋白质饲料的不足。
1 蓖麻饼中的有毒成分及其毒性 蓖麻籽的有毒成分为:蓖麻毒蛋白、蓖麻碱、变应原和血球凝集素。蓖麻饼中的有毒成分随着制油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冷榨取油后饼粕中毒素含量较高,在机榨取油或预榨——浸出取油过程中,由于温度超过100℃,使饼粕中的蓖麻毒素和血球凝集素变性,失去了活性,但蓖麻碱和变应原很少遭到破坏(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情报资料室,1981;于炎湖,1992;史志诚,1996,1997)。
1.1 蓖麻碱(Ricinine) 1864年,Tuson从蓖麻籽中单独分离出一种类似吡啶酮的生物碱,定名为蓖麻碱。其学名为3-氰基-4-甲氧基-l-甲基-2-吡啶酮,分子式为C8H8N2O2,分子量为164.16。 蓖麻碱纯品为白色针状或棱柱状结晶性生物碱,熔点201~205℃,在170~180℃、2.667kPa时升华。蓖麻碱易溶于热水和热的氯仿中,在热乙醇中有一定的溶解度,难溶于乙醚、石油醚和苯。水溶液呈中性,与酸不易形成盐。其碱性溶液能使高锰酸钾还原,同时生成氢氰酸。 蓖麻碱存在于蓖麻的种子和茎叶中,在幼芽特别是子叶中含量较高。植株不同部位的含量(%):种子0.l~0.2,幼嫩绿叶0.7~1.0,籽壳1.5。蓖麻饼中约含0.3%~0.4%。 小白鼠腹腔注射的最小致死量MLD为16mg/kg。中毒后,引起动物呕吐,血压下降,呼吸抑制,并对肝。肾有损伤。 蓖麻碱对家禽毒性较强,是一种导致甲状腺肿的潜在因子(Pahuja,1978)。据国外报道,饲料中蓖麻碱含量超过0.01%,抑制鸡的生长;含量超过0.1%时,鸡麻痹中毒死亡(Vohra等,1976;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情报资料室,1981;于炎湖,1992;史志诚,1996,1997)。雏鸡蓖麻碱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1.24μg/g体重,其中毒症状为神经中枢麻痹,呼吸急促、困难,全身痉挛,步态不稳,最终倒地死亡(阎建华等,1990)。
1.2 变应原(又称蓖麻变应原或过敏素) 1914年Alilcire从蓖麻籽中分离出一种使人过敏的物质,命名为变应原。蓖麻变应原是由少量多糖(2%~3%)与蛋白质聚合而成的糖蛋白,属于腺类。变应原的多糖增强了变应原的致敏性(SPies等,1964)。 变应原存在于蓖麻籽位内不含油的胚乳部分,含量占籽实的0.4%~5%;在蓖麻籽壳、茎和叶中也有少量存在。蓖麻饼中变应原含量为3%~4%。 变应原为白色粉末状固体,溶于水,在沸水中稳定,在水溶液中可用玻璃纸膜渗析。它溶于25%的乙醇,不溶于75%的乙醇。 变应原具有以下显色反应:双缩脉反应一紫色;米隆反应—红色;水合茚三酮反应—深蓝色;莫利胥反应—紫红色。它与一般蛋白质不同的是,它不被乙酸铅沉析。 变应原具有强烈的过敏活性,并具有抗原性,1mg/kg浓度的变应原水溶液对过敏患者会有阳性皮肤反应;将它注入动物体内会产生抗体。其毒性对人只过敏不会致死,过敏反应的典型症状是鼻子烫痛,眼睛发红,气喘。对动物危害重些,但不会致死,对小白鼠注射1.5μg/kg体重的变应原不会致死,8.4μg使豚鼠产生致命性过敏(SPies等,1943,1951;Jenk-ins,1963;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情报资料室,1981;于炎湖,1992;史志诚,1996,1997)。
1.3 蓖麻毒蛋白(又称蓖麻毒素,Ricin) 1887年Dixson从蓖麻籽中提取出毒蛋白。蓖麻毒蛋白是由全毒素、毒类素、凝集毒素3种物质组成的蛋白质。蓖麻毒蛋白有数种类型,均为高分子蛋白质,分子量为36000~85000。目前已发现的类型有:结晶型(2种),B1型,Tb型,C1型,D型,其中以D型 毒性最强(比其它型的毒性强10~20倍)。 毒蛋白为白色粉末状或结晶形固体,无味。不溶于乙醇、乙醚、三氯甲烷、甲苯等有机溶剂,溶于酸性稀释液或盐类水溶液,在饱和硫酸铁溶液中,能沉淀析出。在水中煮沸或加压蒸汽处理即凝固变性,失去毒性,但干热时变性很小。 毒蛋白是蓖麻毒素中毒性最强的一种,对各种哺乳动物都有毒。家畜中,兔和马较敏感,羊和鸡等较不敏感。兔(肌肉注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4.1μg/kg,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10μg/kg(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情报资料室,1981;克拉克等,1984;华惠伦等,1985;于炎湖,1992;史志诚,1996,1997;孙友富等,2000)。
l.4 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s) 1960年船津胜和船津军喜将混在南麻毒蛋白中的血球凝集素单独分离出来。血球凝集素是高分子蛋白质,对一定的糖分子有特异亲合力,分子量为130000,其结构与蓖麻毒蛋白相似,遇热不稳定,100℃加热30min可被破坏,丧失活性。 血球凝集素对动物的毒性为蓖麻毒蛋白的1/100,但它对红细胞的凝集活性却比蓖麻毒蛋白大50倍。其对小白鼠的最小致死量MLD为1900μg/kg体重(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情报资料室,1981;于炎湖,1992;史志诚,1996,1997)。
2 蓖麻饼的脱毒方法与脱毒效果 蓖麻饼中毒素的含量随制油方法不同而各异,冷榨饼粕中毒素含量最高。机榨饼中篦麻毒蛋白和血球凝集素已失去活性,但蓖麻碱和变应原受到破坏的很少。 蓖麻饼脱毒方法有:化学法激理法、微生物法和联合法。所处理的蓖麻饼均为机榨饼,含蓖麻碱和变应原2种毒素。
2.1 化学法 化学法有酸水解法、碱处理法、酸碱联合水解法、酸醛法、碱醛法、石灰法、氨处理法等。 化学法脱毒工艺是:将水、蓖麻饼、化学试剂按比例加入到耐腐蚀并带有搅拌装置的脱毒罐中,开启搅拌,按照所需温度、压力,通(或不通)蒸汽,维持一定时间即可出料进行离。已分离(或压榨分离),使饼粕中水分低于9%(史志诚,1996)。
2.1.1 盐水浸泡 盐水浓度为10%,蓖麻饼与水的比例为1∶6,在室温下浸泡8h后,过滤后用水冲洗一次。脱毒效果:蓖麻碱、变应原的去除率分别为89.15%、78.80%(蒋万春,1988)。
2.1.2 盐酸溶液浸泡盐酸浓度为3%,饼粕与水的比例为1∶3,在室温下浸泡3h后,过滤后用水冲洗2次。脱毒效果:蓖麻碱、变应原的去除率分别为80.66%、98.22%(蒋万春,1988)。
2.1.3 酸醛法 用 3%盐酸溶液加 8%甲醛溶液浸泡饼粕,饼粕与水的比例为1∶3,室温下浸泡3h,过滤后用水冲洗3次。脱毒效果:蓖麻碱、变应原的去除率分别为85.78%、98.89%(蒋万春,1988)。Jenkins(1963)报道用0.9%盐酸和3%甲醛共同处理蓖麻饼,变应原被全部去除。
2.1.4 碳酸钠溶液浸泡 碳酸钠溶液浓度为10%,饼粕与水的比例为1∶3,在室温下浸泡3h后,过滤后用水冲洗2次。脱毒效果:蓖麻碱、变应原的去除率分别为83.56%、75.06%(蒋万春,1988)。
2.1.5 石灰法 饼中加3倍水,加4%石灰,100℃蒸15min,烘干。脱毒效果:蓖麻碱、变应原的去除率分别为71.38%、100%(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1981)。Mottola等(1968)将3信于蓖麻饼的水,占蓖麻饼0.8%的石灰拌入蓖麻饼中,将pH值调到5,然后在140℃下处理60min,变应原被去除。Fuller等(1971)用3信于蓖麻饼的4%石灰在100℃下处理蓖麻饼,变应原被去除,蓖麻碱脱毒率较低。Pultaraj等(1994)对从蓖麻饼中分离出来的蛋白质用2%的氢氧化钙并经热处理,变应原被去除。
2.1.6 氢氧化钠法 饼粕中水分含量为20%,加20%氢氧化钠,在0.14MPa压力下湿煮,过滤。脱毒效果:蓖麻碱、变应原的去除率分别为100%、100%(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1981)。Jenkins(1963)报道在蓖麻饼中加入1%氢氧化钠,在100℃下湿蒸15%,变应原减少了98.4%,用2%氢氧化钠和10%甲醛共同处理,变应原被全部去除。
2.1.7 氨处理法 饼粕300g加6N氢氧化氨73ml搅拌,80℃反应45min,在80℃下烘1h,蓖麻碱、变应原的去除率分别为65.52%、50.97%(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1981)。 Hinkson等(1972)研究了蓖麻碱经氨处理后的产物,这些产物为:4-氨基-3-氰基-N-甲基-2-吡啶酮(4-amino-3-cyano-N-methyl-2-pyri-done),4-氨基-3-酰基氨基-N-甲基-2-吡啶酮(4-amino-3-carboxamldo-N-methyl-2-pyri-done)和蓖麻碱酸(ricininic acid),蓖麻碱的去除率为23.94%。Mottola等(197)在适度的加热条件下用氟处理蓖麻饼,并和高压蒸汽处理相比较,两者都有较好的脱毒效果。
2.2 物理法 物理法脱毒工艺是通过加热、加压(或不加压)、水洗等过程,将蓖麻饼中的毒素从饼粕中转移到水溶液中去,然后通过分离、洗涤等过程将饼粕洗净(史志诚,1996)。
2.2.1 沸水洗涤法 将蓖麻饼用100℃沸水洗涤2次,蓖麻碱、变应原的去除率分别为79.31%、68.71%(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1981)。
2.2.2 蒸汽处理 通入120~125℃蒸汽处理饼粕45min,蓖麻碱、变应原的去除率分别为65.52%、96.87%(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1981)。Fuller等(1971)对蓖麻饼在0.703kg/cm2的压力处理蓖麻饼10min,变应原被去除。Mottola等(1971)用高压蒸汽的方法对蓖麻饼进行脱毒,分别在0.703kg/cm2、1.41kg/cm2、2.81kg/cm2、5.62kg/cm2的压力下,对南麻饼分别进行15min、30min和60min的处理,认为如在外703kg/cm2下处理60min等适宜的蒸汽处理条件下,相当多的变应原被去除。
2.2.3 常压蒸煮 饼粕加水拌湿,常压蒸1h,沸水洗2次,蓖麻碱、变应原的去除率分别为86.90%、93.87%(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1981)。蒋万春(1988)研究了在100℃、常压下,分别蒸煮蓖麻饼1h、2h、3h,蓖麻碱的去除率分别为16.34%、69.58%、75.18%,变应原去除率分别为33.72%、40.59%、52.62%。Jenkins(1963)报道蒸煮蓖麻饼15min,变应原减少50%~75%。
2.2.4 加压蒸煮 饼粕加水拌湿,通入120~125℃蒸汽处理饼粕45min,80℃水洗2次,蓖麻碱、变应原的去除率分别为82.76%、98.45%(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1981)。 余伯良等(1998)采用“加压蒸煮—洗涤—混合加压蒸煮”工艺,利用畜禽屠宰残渣和蓖麻饼生产复合蛋白饲料,结果表明,蓖麻碱、变应原的去除率分别为92.48%、5.35%。
2.2.5 热喷法 饼粕加水拌湿,在压力罐中经0.2MPa蒸汽,120~125℃进行处理0.5h、1h、5h,然后喷放。蓖麻碱的去除率分别为32.69%、88.78%、90.03%,变应原去除率分别为48.31%、7O.91%、73.O6%。在压力罐中经0.6MPa蒸汽,155~160℃进行处理2min、5min、8min,然后喷放。蓖麻碱的去除率分别为30.75%、80.70%、93.77%,变应原去除率分别为32.86%、47.05%、69.42%(蒋万春,1988)。
2.2.6 膨爆法 先将蓖麻饼中的壳与粕分离(王建民等,1991),往所分离得到的粕浆中通人蒸汽加温135℃~142℃、压力0.3~2MPa,恒温30min后,通入高压气体,以0.7~3MPa的压力突然膨爆,离心去水,粕蛋白在经热水反复冲洗,离心去水,烘干可得无毒的蓖麻蛋白(詹彩琴等,1991)。
2.3 微生物发酵法 蒋万春(1988)将血粉发酵菌按5%、10%、15%添加到蓖麻饼中,饼粕与水的比例为1∶1,在28~30℃下,分别发酵24h、36h、48h,结果表明,蓖麻碱的去除率分别为4.80%、55.08%、59.14%,变应原的去除率分别为32.48%、50.42%、72.52%。 用微生物发酵法处理蓖麻饼的研究,目前较少见到报道。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可分解利用有机物和无机物,也可合成某些物质。不同的微生物可分解利用不同的物质以供自身所需,有些微生物可以降解或转化有毒物质。同时微生物具有繁殖快,要求条件低,不受天气影响等特点。微生物发酵法在棉籽饼、菜籽饼等有毒饼粕中均有应用。聂宇燕等(1997)筛选出4株菌种AE2、AE3、AE4和AE6对棉籽饼进行脱毒,脱毒率AE2达91.5%,培养物最终粗蛋白含量为52.1%。黄玉德等(1997)利用微生物发酵对棉籽饼进行脱毒研究,结果表明,脱毒后,游离棉酚含量在300mg/kg以下,粗蛋白含量比脱毒前提高1%~3%。杨景芝等(1999)经反复发酵脱毒试验,筛选出了一株棉酚脱毒菌(S9606),试验结果表明,用该菌发酵脱毒后,游离棉酚残留量在0.026%以下,脱毒率49%~85.3%,棉籽蛋白中有6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增加。刘纹芳等(1994)用两种微生物菌种对菜籽饼发酵脱毒后,菜籽饼中恶唑烷硫酮、异硫氰酸酯含量显著降低,达到GB13078-91要求。李延海等(1997)用白地霉K对菜籽饼发酵脱毒,结果表明,总脱毒率在85%以上,蛋白质含量由33%提高到40%左右。因此,筛选出合适的微生物菌种对篦麻饼进行发酵脱毒,应是比较有前途的研究方向。
2.4 联合法 挤压膨化法是物理法和化学法的联合使用,通过添加脱毒添加剂(如石灰),经过技压膨化以去除毒素(史志诚,1996;刘大川,1991;周岩民,1992;梁平,200)。高昌舜等(1999)采用联合脱毒的技术路线,经机械、物理、化学3种脱毒工艺对蓖麻饼进行脱毒,结果表明,蓖麻碱、变应原的脱毒率分别为95.7%、98.4%。王建民(1986)先将蓖麻籽壳与粕相分离,籽仁和乙醇经过一磨、二萃、三压萃取后,经水化处理。静置分离、水溶液浓缩、油脂驱除水分,加活性炭和硅藻土进行脱色、脱臭、离心分离、真空过滤,则依次获得磷脂、工业级蓖麻油、医药用蓖麻油。渣添加石灰水后,用蒸汽煮沸、离心脱水、烘干为去毒蛋白。
3 脱毒蓖麻饼的动物饲喂试验 未脱毒的蓖麻饼不能饲喂畜禽,否则会造成畜禽中毒。为了检查脱毒后蓖麻饼的安全性,需要在其脱毒后进行动物饲养试验,观测其安全性、适口性,以及对畜禽生长、生产性能的影响。
3.1 小白鼠(或大白鼠)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 北京医学院卫生系营养卫生教研室和中心实验室用脱毒前后的蓖麻饼饲喂大白鼠,进行亚急性喂养试验(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1981)。结果表明:大白鼠体重增长率随掺入蓖麻饼的增多而相应降低,食物利用率也随之降低。在试验中期和末期,从大白鼠尾部作血象检查,结果表明,掺入不同比例的脱毒蓖麻饼对大白鼠无明显影响,各项血液指标正常,脏器病理组织解剖检查无明显病变。 刘晓松等(1991)报道,5只小白鼠灌服未处理蓖麻饼后,其临床表现为精神木振,食欲下降,眼角有粘稠分泌物;100%蓖麻饼组5只小白鼠在饲喂19d内全部死亡;5只灌服热喷蓖麻饼的小白鼠生活正常。小白鼠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未经处理的蓖麻饼10%、100%饲喂组小白鼠的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眼角出现分泌物直至失明,被毛粗乱,易脱落。有的衰竭而死,尸检剖检脾脏明显萎缩,部分肝、肾出现出血及坏死灶。肾脏随蓖麻饼饲喂量增加而趋肿大。
3.2 家禽的饲喂试验 Okoye等(1987)在鸡日粮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经热处理的蓖麻饼(0、10%、15%、20%、25%),进行病理学研究。临床主要发生在20%和25%实验组。在饲喂第2周开始出现水样粪便、流涎、翅下垂,羽毛蓬松,消瘦直至死亡。死亡鸡肉眼观察病变主要为内脏严重充血和出血性损伤,而屠宰鸡主要表现为脏器的萎缩。组织病理学变化:肾脏上皮细胞变性;死亡鸡的肝脏有灶状坏死,肝细胞稀少,而且有大量巨噬细胞,脾脏呈现坏死,淋巴细胞衰竭并有许多巨噬细胞。 朱云南等(1991)报道,在日粮中加入5%的脱毒蓖麻饼后,产蛋鸡的采食量、体重、健康状况、产蛋率、蛋重、蛋品质、种蛋受精率、孵化率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日粮中蓖麻饼的比例超过5%时,降低鸡的产蛋量。用未脱毒的蓖麻饼来直接饲喂产蛋鸡,可使鸡受到慢性中毒侵害,表现为脱毛,停产,机体消瘦、内脏器官发生病变。 在肉鸡日粮中加入4%脱毒蓖麻饼,日粮中干物质代谢率、氮存留率及周增重与对照组(玉米—豆粕型)日粮无显著差异(P>0.05)。当加入13.6%与23.2%的脱毒蓖麻饼时,干物质代谢率比对照组分别下降11.65%、17.08%,氮存留率比对照组分别下降17.76%、17.55%,试验肉鸡的周增重也低于对照组(刘卫红等,1992)。陆亚墀等(1996)用脱毒蓖麻粕代替部分豆饼饲喂肉鸡的研究结果表明,肉鸡全价饲料中以8%脱毒蓖麻粕代替等量豆饼,肉鸡成活率、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均最高。 日粮中添加未脱毒蓖麻饼饲喂的雏鸡,在饲喂3d后开始大批死亡。死亡鸡经剖检,内脏器官大部分出血,属急性中毒死亡。饲喂脱毒的蓖麻饼的雏鸡,其平均体重、耗料、料重比、成活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不显著(P>0.05)(卞克明等,1993)。 刘宗政等(1996)在肉鸭饲料中分别添加 5%、10%、15%、20%的脱毒蓖麻粕,木发现中毒现象,各试验组肉鸭排粪随蓖麻粕的增加而变黑、加深以外,无拉稀和血便现象。
3.3 猪的饲喂试验 蒋万春等(1989)用脱毒蓖麻饼替代日粮中大豆饼饲喂生长肥育猪,饲养试验分为前后2期。结果表明,在前期日粮中比例控制在10%以内,后期控制在20%以内,可获得较高的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并且机体没有受到毒素侵害,降低了饲料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未脱毒蓖麻饼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开始第2d出现中毒症状,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不安,食欲废绝等,病理学检验结果为肝、肾、胃肠道出血坏死。 杜德伟等(1992)在生长肥育猪日粮中用15%盐溶法脱毒蓖麻饼替代豆饼正常量的50%,猪能正常生长,经解剖观察,其机体组织无任何异常现象。
3.4 反刍动物的饲喂试验 1930年Bate等报道,给母牛饲喂蓖麻饼渣没有不良影响。1967年Marion用含0.36%毒蛋白的蓖麻饼饲喂成牛,没有发现任何中毒现象。1974年Robb在奶牛日粮中添加10%~20%脱毒蓖麻饼时,在牛奶中发现有少量的蓖麻碱和变应原。1986年Reddy等在奶牛日粮中添加30%的蓖麻饼没有影响营养成分的消化率和瘤胃发酵。1986年Rao等绵羊日粮的精料中分别添加10%、20%和30%的脱毒蓖麻饼,饲养150d后,20%组和30%组绵羊尸检时发现肝脏充血,肠粘膜粘连等症状,在10%组未发现任何病理学病变,在精料中添加10%脱毒蓖麻饼是安全的。 绵羊在采食含30%蓖麻饼(毒蛋白含量为0.22%)的日粮6个月后,出现中毒症状,表现为粪尿是暗红色,病理解剖发现肾脏、肝脏和消化道发生坏死性病变和出血点(Purushotham,1986;Purushotham等,1985,1986)。 王学荣等(1989)研究结果表明,热喷处理蓖麻饼显著地降低了干物质在羊瘤胃内的消失率;对十二指肠食糜流通量无显著影响,但提高了进入小肠内氨基酸总量和赖氨酸数量。 王宏(1994)在泌乳奶牛精料中分别添加10%、15%的脱毒蓖麻饼进行饲喂试验,结果表明,奶牛精料中添加脱毒蓖麻饼,对乳品质无不良影响,乳中不含蓖麻碱和变应原,但蓖麻饼添加量高于15%时,有降低泌乳量的趋势。 金征宇等(1995)报道,蓖麻饼经高温处理后,在绵羊口粮加入10%、20%、30%均不影响其采食量、养分消化率、氮平衡和钙平衡,只是体重随蓖麻饼添加量的提高而降低,其中以10%添加效果最好。用经处理的蓖麻饼饲喂绵羊,日增重比未脱毒对照组提高16.97%,羊毛长度增加41.08%,蛋白质利用率提高15%~20%。 3.5 鱼类的饲喂试验 程汉良等(1992)在鲤鱼日粮中分别添加10%、20%、30%、40%代替日粮中豆饼的18.75%、37.50%、56.25%、73.25%,对鲤鱼进行饲喂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全期鱼的增重率除40%蓖麻饼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外(P<0.05),其余各试验组均达到或超过对照组。其中20%蓖麻饼组鱼的增重率(140%)显著高于对照组(101.4%)(P<0.05)。病理解剖未发现任何中毒现象。
4 小结 蓖麻饼粗蛋白质含量较高(33~35%),但由于其含有毒素(蓖麻碱、变应原、蓖麻毒蛋白和血球凝集素,因制油方法不同,其中的毒素含量不同),必须经过脱毒,才能饲喂畜禽。蓖麻饼的脱毒方法主要有化学法、物理法、微生物发酵法和联合法。化学法脱毒残毒量少,工艺较简单,易操作,但由于要添加化学品,蓖麻饼脱毒后,大多数需要用水进行冲洗,使蓖麻饼中的营养物质受到损失,降低了它的营养价值,同时也污染了环境。物理法工艺相对复杂,一般需要高温高压,才能取得较好的脱毒效果,同时耗能高,成本高。微生物发酵处理蓖麻饼的研究目前还较少,且脱毒效果欠佳,但在其它有毒饼粕(棉籽饼、菜籽饼等)脱毒方面均有较好的脱毒效果。同时,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可分解利用有机物和无机物,也可合成某些物质。不同的微生物可分解利用不同的物质以供自身所需,有些微生物可以降解或转化有毒物质。同时微生物具有生长繁殖快,要求条件低,不受天气影响等特点。因此,利用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出粗生快长(营养要求简单、生长繁殖快)、安全性高(自身无毒、无病原性)、降解毒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