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还珠格格收视率:入画:淑女无罪 怀亲其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40:57

入画被撵具有什么寓意?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典故,应用在入画的身上,似乎并不贴切。应改为淑女无罪,怀亲其罪比较妥切(怀亲,指亲情,入画的兄妹亲情。入画被撵事件告诉世人,人间亲情是怎样被打击的)。然而,为了表示尊重华夏民族文化的完璧性,且入画的命运,从普世性的角度上说,此典故具有更广泛的概括性。因此,应该是适用的。事实上,怀亲如怀璧,怀亲胜怀璧。古为今用,早已有之,非自今日始。

她那短暂的故事,和犹如朝露般的人生历程,才一正式登场,就随着一场噩梦走到了终点。而她的终点如果与大观园的一场因果相联系(联系是必然的),恰恰就是大观园之春结束的象征。留下了“刹那温柔、刹那了无痕、刹那芳华遗世”似的倩影。

入画被撵,是两府夫人(邢夫人、王夫人)斗争的牺牲品吗?

是惜春“廉介孤独僻性”造成的吗?

她被冤枉了?或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

谁之过?

表面文章,她是邢、王夫人斗争的牺牲品,事实上,她的悲剧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延伸性。关于这一点,从入画看似犯了家规,实无过错上透射出来,何以见得?抄检大观园时,任何人都有冲突的一方,或者说,都有对立面,唯独入画,大家反倒向她(入画)一边,尤其是两府夫人的代言人(代理人)凤姐、尤氏竟不谋而合,无处罚入画之意。可见,入画被撵是何等的冤枉,正是这种冤枉,把她的悲剧普世化了,似乎具有“莫须有”的味道。

彼时李纨犹病在床上,他与惜春是紧邻,又和探春相近,故顺路先到这两处。因李纨才吃了药睡着,不好惊动,只到丫鬟们房中,一一的搜了一遍,也没有什么东西,遂到惜春房中来。因惜春年少,尚未识事,吓的不知当有什么事故,凤姐少不得安慰他。谁知竟在入画箱中寻出一大包银锞子来,约共三四十个,为察奸情,反得贼赃。又有一副玉带版子,并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凤姐也黄了脸,因问:“是那里来的?”入画只得跪下哭诉真情,说:“这是珍大爷赏我哥哥的。因我们老子娘都在南方,如今只跟着叔叔过日子;我叔叔婶子只要喝酒赌钱,我哥哥怕交给他们又花了,所以每常得了,悄悄的烦老妈妈带进来,叫我收着的。”惜春胆小,见了这个,也害怕说:“我竟不知道,这还了得。二嫂子要打他,好歹带出他去打罢,我听不惯的。”凤姐笑道:“若果真呢,也倒可恕,只是不该私自传送进来。这个以传递,怕什么不可传递?这倒是传递人的不是了。若这话不真,倘是偷来的,你可就别想活了。”入画跪哭道:“我不敢撒谎,奶奶只管明日问我们奶奶和大爷去,若说不是赏的,就拿我和我哥哥一同打死无怨。”凤姐道:“这个自然要问的。只是真赏的,也有不是,谁许你私自传送东西呢?你且说是谁接的,我就饶你。下次万万不可。”惜春道:“嫂子别饶他,这里人多,要不管了他,那些大的听见了又不知怎么样呢。嫂子要依他,我也不依。”凤姐道:“素日我看他还使得。谁没一个错,只这一次。二次再犯,两罪俱罚。但不知传递是谁?”惜春道:“若说传递,再无别人,必是后门上的老张。他常和这些丫头们鬼鬼祟祟的,这些丫头们也都肯照顾他。”凤姐听说,便命人记下,将东西且交给周瑞家的暂且拿着,等明对明再议。谁知那老张妈原和王善保家有亲,近因王善保家的在邢夫人跟前作了心腹人,便亲戚和伴儿们都看不到眼里了。后来张家的气不平,斗了两次口,彼此都不说话了。如今王家的听见是他传递,碰在他心坎儿上,更兼刚才挨了探春的打,受了侍书的气,没处发泄,听见张家的这事,因撺掇凤姐道:“这传东西的事关系更大。想来那些东西,自然也是传递进来的。奶奶倒不可不问。”凤姐儿道:“我知道,不用你说。”

可巧这日尤氏来看凤姐,坐了一回,又看李纨等。忽见惜春遣人来请,尤氏到他房中,惜春便将昨夜之事细细告诉了,又命人将入画的东西一概要来与尤氏过目。尤氏道:“实是你哥哥赏他哥哥的。只不该私自传送,如今官盐反成了私盐了。”因骂入画:“糊涂东西!”惜春道:“你们管教不严,反骂丫头。这些姊妹,独我的丫头没脸,我如何去见人!昨儿叫凤姐姐带了他去,又不肯。今日嫂子来的恰好,快带了他去,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入画听说,跪地哀求,百般苦告。尤氏和奶妈等人也都十分解说:“他不过一时糊涂,下次再不敢的。看他从小儿伏侍一场。”(第七十四回)

“为察奸情,反得贼赃。”对执法者而言,似乎是意外之喜,而对于所有当事人而言(包括执法者和违法者)事情的严重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意料之外,连“凤姐也黄了脸,”待到入画跪下哭诉真情后,凤姐就转怒为笑了。这又是一个意料之外,因为看似一场即将骤降的暴风骤雨,顷刻间,就化为云淡风轻了。至少,在贾府众人看来,凤姐的态度,就是晴雨表。

事实上,凤姐确实掌握着她们的生杀大权。凤姐的态度已经表明,此事“可恕”,入画可赦。道理很简单:真相大白,非奸非赃。而此事总要有一个说法的。如何了结此事?不了了之即是最好的了结,或者说,在凤姐看来,不需要她做什么,自有人出来了结此事。算的真准确。

又是无巧不成书的俗套,而这种俗套有时却具有不俗的作用,它在事情的发展变化中,成为人的转折点。“可巧这日尤氏来看凤姐”,怎么这么“巧”,它就是这么“巧”!透过凤姐态度的变化,就可以不得而知为什么会这么“巧”了,说凤姐对此事心知肚明也未可知。从后文尤氏的态度上判断,凤姐已是洞若观火,有把球踢给尤氏或惜春的嫌疑。否则,好大喜功、精明强干的凤姐,有什么慈善事业,要做给入画这样一个丫头呢?观后文可知,那不是作者的伏笔,那是凤姐的心机。

尤氏道:“实是你哥哥赏他哥哥的。只不该私自传送,如今官盐反成了私盐了。”因骂入画:“糊涂东西!”

“你哥哥赏他哥哥的”这句话传神,它的弦外之音是:你(惜春)哥哥赏他(入画)哥哥的东西,与你(惜春)赏她(入画)东西,有什么不同吗?应该是一样呀。按常理说,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是啊,“你(惜春)哥哥赏她(入画)哥哥”什么东西,交给她(入画)保管,即:哥哥交给妹妹东西保管,一般而言,本来也不是什么问题的问题,你(惜春)犯得着撵她出去吗?你(惜春)这样做,是不是毫无道理可言呀。

这句话明白无误的证明着入画的清白,这是经过调查后的口吻,当然也是调查结果。至于骂入画“糊涂东西”也因此应该是含有亲昵的语气,正如今天,上级对下级调皮时的教训,或者说,长辈对子女的责骂,无非怪其办事不周之意。尤氏作为主子,对无辜受过的女奴,只能用这种看似呵斥,实则爱昵的语句,责备一二句。尤氏那种似嗔无怪的神情,跃然纸上。

这是一种特犯不犯的文法、笔法。特犯不犯是什么意思呢?原指类似事件却存在着差异,同中见异,异中见同,类似事件,结果不同。绣春囊、累金凤事件与入画代哥哥保管物品事件类似,都涉嫌“私自传送”,按常理说,绣春囊、累金凤事件要比入画代哥哥保管物品事件要严重的多,而结果却大不相同,这就从一笔糊涂账中引出了无解.从无解中隐藏了必解.说白了,《红楼梦》像一座迷宫,表面文章属于谜面,它的背面就是谜底。是迷宫就有出入口!这个出入口就是从反面看,此处的意思就是:不是问题的背后,大有问题。没有道理的背后,大有道理。莫名其妙的背后,因为莫须名。

什么叫“私自传送”?什么又叫“官盐反成了私盐”?这是尤氏对这一事件的定性。兄妹往来,人之常情。况且,入画兄妹与惜春兄妹又是两对主仆关系,于情于理,都与旁人无关,纯属于个人私事,他人要管,岂非多事?然而,世事就是这样不可理喻,真正的罪恶,总是在权势的旗帜遮掩下,成为冠冕堂皇的正常行为!这个“私自传送”是个什么阿物?谁能说的清楚?本来它就是对世事是与非颠倒的玩意儿。正如尤氏所言“糊涂东西”。也不知是入画“糊涂”,还是是非颠倒,总之,它是莫名其妙的“东西”,如果和“莫须有”媲美,叫它莫须名倒是恰如其分,名副其实的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似乎历史上,谁使用这种罪名处罚“人犯”都没有好下场。尤氏岂能冒历史之大不韪?冒天下之大不韪?她对此事的处理意见,就是一句“糊涂东西”了之。谁糊涂?谁明白?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入画“私自传送”东西,是触犯了家规。孰不知,家规自是触犯不得的,对一个女奴而言,家规不似国法胜似国法。似乎这是《红楼梦》把贾家命名“荣国府”、“宁国府”的一层寓意也未可知。又不知,这“官盐反成了私盐”的严重性,在改变着事情的性质,它既是两府上下人等争权夺利的把柄,又是“谁把秋捱过?”的导火索(入画的宿命,与惜春的宿命似有相通之处,从惜春处意会入画的宿命,也许更靠谱,她应该有惜春的影子成分。从入画不能“把秋捱过”的情节上看,她的结局也许和惜春一样,“独卧青灯古佛旁,”如果她逃不出宁国府的魔爪,更可能是另一种命运,“春荣秋谢花折磨。”从被撵事件所遭受的际遇里,她的命运更接近于被“折磨”)。更是对绣春囊、累金凤事件的交代(详见第七十三回),用入画被撵平息了各种矛盾,而入画却是被冤枉的,作者的笔下辛酸乎?辛辣乎?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大荒山下问顽石去吧。

人人都糊涂,偏偏惜春不糊涂,所以“怪道人人都说这四丫头年轻糊涂,我只不信.你们听才一篇话,无缘无故,又不知好歹,又没个轻重.虽然是小孩子的话,却又能寒人的心。”(尤氏)尤氏的这一番话,表明当球传到惜春这里,事情的发展才到了高潮。

那么,到底谁糊涂呢?

惜春执意不顾入画的最低诉求及众人的不解撵走入画,其真实原因在于:东西是从东府(宁国府)“传送”的,也就是说,无论是任何人,哪怕是哥哥,只要是东府的东西,都是肮脏的。多种因素导致了入画必然被撵。而这一切一切的问题,全在于东府(宁国府)。撵入画,拒东府。因东府,惜春就惜不得入画,就要以牺牲入画为代价。是惜春必撵入画的唯一释义。

那么,惜春真的是“心冷口冷”吗?

兄妹之间,相互往来,本是人之常情,于情于理,都无可厚非。这在凤姐、尤氏和奶妈等众人的态度里已经表现出来了。如此说来,只能说是惜春有悖常情了,那么,惜春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不近人情的事情呢?答案就在惜春为什么如此“心冷口冷心狠意狠”上。

“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我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派上了。”尤氏道:“谁议论什么?又有什么可议论的!姑娘是谁, 我们是谁.姑娘既听见人议论我们,就该问着他才是。”惜春冷笑道:“你这话问着我倒好。 我一个姑娘家,只有躲是非的,我反去寻是非,成个什么人了!还有一句话: 我不怕你恼,好歹自有公论,又何必去问人.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你我二人之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尤氏听了,又气又好笑,因向地下众人道:“怪道人人都说这四丫头年轻糊涂,我只不信。你们听才一篇话,无缘无故,又不知好歹,又没个轻重。虽然是小孩子的话,却又能寒人的心。”众嬷嬷笑道:“姑娘年轻,奶奶自然要吃些亏的。”惜春冷笑道:“我虽年轻, 这话却不年轻。你们不看书不识几个字,所以都是些呆子,看着明白人,倒说我年轻糊涂. "尤氏道:“你是状元榜眼探花,古今第一个才子。我们是糊涂人,不如你明白,何如?”惜春道:“状元榜眼难道就没有糊涂的不成.可知他们也有不能了悟的。 ”尤氏笑道:“你倒好。才是才子,这会子又作大和尚了,又讲起了悟来了。”惜春道:“我不了悟, 我也舍不得入画了。”(第七十回)

这便是惜春“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原因。即所谓入画因哥哥受牵连,乃是因东府(宁国府)受牵连,换言之,入画被撵,乃是代东府(宁国府)受过,这叫入画如何承受的了?惜春撵入画只是形式,撵入画是假,拒东府是真。这个片段的经典之处在于:在众人眼中(俗眼)惜春是那样的不近情理,在惜春撵入画等于撵东府。

道理及其简单:惜春因东府的东西撵入画。而入画却要对东府的东西承担它(东西)所承载的全部信息内容。入画之所以 “跪地哀求,百般苦告”,内情及其复杂,其重要的原因不在东西本身,而在东西隐含的另一层意思。那么,惜春之所以撵入画,也就是不是她真正的目的了,她撵入画的本意,不是撵入画,而是撵东西所带来的涵义(从入画与哥哥之间“私自传送”东西事件,写出宁国府的肮脏,前因后果,具有微妙的联系)。这是多么令人心酸的事情啊,辛酸之至。从入画的辛酸之处,写出大观园众儿女的辛酸,写出天下儿女的辛酸,写出春意的辛酸。惜春撵入画,拒东府。并非只是入画一个人的悲哀,而是惜春、入画主仆二人的无奈与辛酸。惜春者,惜不得,故息之。

惜,痛也。——《说文》

(形声。从心,昔声。本义:哀痛,哀伤)

惜者,哀也。——《楚辞·惜誓序》

她舍不得入画心境,偏从“不要入画”中写出。她的哀伤偏从“心冷口冷”写出。

这种痛惜之情,从惜不得的语境中写出。“我不了悟,我也舍不得入画了。”一语道破天机。盖因惜春、入画主仆二人来自于东府,现居住在大观园,入画“私自传送”东府的东西到大观园,无论对错,都将对她带来嫌疑,甚至于威胁到她的“租界”安全,她意识到了这种潜在的巨大危险,所以,撵走入画是她唯一自保的办法。因此,是荣国府在逼迫她撵走入画。

而所谓“自保”,是《红楼梦》“女儿清净”立意上最有力的力证。惜春“自保”并非是明哲保身!她要保护的是清白。“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惜春)。尽管主观上惜春未必做如是想,从客观上却反映着这种事实,她与贾宝玉“女儿清净”的主题相对应。所以,惜春客观上所表现出的保“清白”,就成为了《红楼梦》主题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反映出在浊世要保持清白,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的成本损失,有时是难以估量的,甚至于要做出自我牺牲!惜春放弃了入画,就意味着失去了笔、墨、纸、砚等一切绘图工具,用自己的心灵,独自完成清白的画卷。这有何尝不是一种牺牲呢?

保清白,才是惜春嘛。她需要付出一生一世的性与命,又有谁知道呢?惜春保清白——性命双修。

这一段姑嫂对话的精彩之处在于:惜春哪儿是撵入画?分明是在撵入画的同时撵尤氏!“何况你我二人之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惜春说得何其明了!在众人眼中的入画“私自传送”事件,到了惜春这里变成了尤氏和惜春之间的事情了,变成了大观园和宁国府之间的事情了!既是入画冤枉的原因,又是惜春拒东府的结果。

入画为什么“跪地哀求,百般苦告。”?

红楼者,通俗的语义,是贵族和地位身份的象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宅门。这种大宅门,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生活目标,为了实现这种荣华富贵的愿望,凡人间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却不知,在这深宅大院里,既有崔莺莺与张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会真”,又有杜丽娘和柳梦梅“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寻梦”绝唱。既有“情痴情种”的不了情,又有“风月债”的真应怜;既有“须眉浊物”的种种不堪,又有红颜薄命的叹埋香。庭院深深深几许?甘苦两茫然,冷暖自知。一言以蔽之:大宅门,具有红楼之贵和青楼之贱两面。红楼其外,青楼其内。用柳湘莲的话说: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第六十六回)。这是一个涉及家、国、天下的社会学课题,它的延伸寓意早已经到了人类学的领域了,古今多少梦,一春一秋中。这才是它的魅力之所在。

从红楼到青楼有多远?说近则近,说远则远。红楼的龌龊与青楼相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世人只知《红楼梦》的“儿女之情”,却不知贾府(宁国府)把红楼变青楼。

因此,入画“跪地哀求,百般苦告”真正原因,尽管有和惜春的主仆情分难舍,实因宁国府即青楼。从大观园到宁国府,无异于从清到浊、从情场到淫窝、从天堂到地狱的区别。关于这一点,从尤氏与惜春的对话里写出来了,想来,入画应该懂得它的严重性的。正所谓:知主莫过仆。

当用她(入画)与黛玉进行参照时,却出现了一个惊人的告白:她们都是为哥哥而赴汤蹈火。黛玉因宝玉,入画则不需要多言了。层次有别,大同小异。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不得不枉担罪名。百口莫辩的痛苦,难以诉说,甚至于比上断头台还难过。

这样,从累金凤到绣春囊,再至“私自传送”,从凤姐到尤氏,再到惜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入画的一段“家庭琐事”,一波三折,就把一段“私情”变成“公案”了,入画个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这种变数,正是《红楼梦》文笔的精华之所在,它把一个极其普通的人、物、事巧妙的与社会生活融和在一起,说大则大,说小则小,收放自如。即:本来无关紧要的一件小事,却反映出事关人的命运生死攸关的大事。也就是说,入画“私自传送”事件,原本就与任何人无关,仅仅属于兄妹之间的私事,当它变成“公案”时,就成为了伤风败俗的社会生活大事了。其中的精妙之处在于:与当事人毫无关系,从与当事人无关的冤情中,写出大寓意。这种一石二鸟的文法,在作者不露痕迹的运用下,遒劲有力,力透纸背。深得“藏锋露意”之精髓。

为方便欣赏、阅读这一段传奇故事,简单勾勒一下入画“私自传送”事件引起的一场风波,看凤姐、尤氏、惜春等众人的态度及入画的命运,虽近荒唐,却耐人寻味。

从凤姐处得出的结论:非奸非赃。

尤氏处的定性:莫须名。

惜春的“糊涂”:撵走。

入画的命运:进青楼。

如果说大观园是天堂,那么,宁国府就是地狱。至少在入画看来是这样。那么,既然天堂之路已到头,地狱之门已打开,她(入画)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别无选择。那么,这种人生道路,仅仅是入画的宿命吗?

红尘滚滚,欲海横流,谁能躲过这灭顶之灾?世人同样是围绕着大火坑飞舞的灯蛾,同样心有不甘、情所不愿的自取灭亡,然而,往往事与愿违,既在火边飞,难免坑中亡。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明知是火坑,也要铤而走险,直到走投无路。正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种人生历程,在《红楼梦》中,叫做“葫芦庙”。脂砚斋认为是“末世心态”,评曰: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末世,是对穷途末路的概括。

经典是创新的定格,创新是经典的延续。《红楼梦》使用了大量的故典,对芸芸众生相进行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比拟、设譬,旨在唤醒世人不再去“谋虚逐妄”。既是对经典的延续,又做出了创新,所以,被定格为经典。

问世间,亲为何物,直教人出生入死?

问世间,怀亲何罪?直教人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