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棍戴若男嫁人:清静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2:35:26
清静经


《清静经》

《清静经》简介《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或《太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又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说常清静经》。简称《常清静经》、《清静经》。

《清静经》年代考
《清静经》的作者,据经文起句为“老君曰”,系托称老君所著经末附仙人葛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跋语,称此经乃天人所习,由西王母授金阙帝君,金阙帝群授东华帝君,东华帝君授葛玄,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葛玄书而录之,因以传世。所以后世道教徒相信此经是严明葛玄所传,然而此段跋语既附在后,很可能是后人依托,难以证明其为晋代以前道经。宋代学者黄震在论《阴符经》文中说:“后世有伪为道书者曰《清静经》。”已肯定它不属早期道经。现存《清静经》注本,最早的是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注本。此外,《道藏》中还有无名氏注本,注中列举诵持此经的效验,其故事多出于唐代。因此,大致可以推断此经不晚于唐代。

《清静经》另有一种传本在《云笈七签》卷十七,有《太上老君清静心经》,此书并见《道藏》太清部,经文约余字(《清静经》凡余字)。其经内容和现在流传的清静经基本相同,两者的关系如何?孰先孰后?是谁因袭了谁?在此我们各举其中同一段文字作以考察。
《太上老君清静心经》中的一段:
人能清静,天下贵之。
人神好静,而心扰之;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而不能者,心未澄、欲未遣故也。能遣之者,内观于心,心无其心;外观于形,形无其形;远观于物,物无其物。三者莫得,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既无其无,俱了无矣,欲安能生?欲既不生,心自静矣;既常清静,与会其道;与真道会,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中的一段: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期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列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在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音,可传圣道。

以上两段经文,相比而言,《清静心经》较为粗陋难懂,而且拗口,《清静经》较为流畅易明,而且上口。显而易见,《清静经》是在《清静心经》的基础之上演变而来。因为即使编撰水平再次,也不可能把一部好读的《清静经》故意演变成为那么晦涩的《清静心经》,更何况此种经文,恐非等闲之辈可以造作。因而,我们可以肯定《清静心经》出现在先,后经其他人的润色加工而改进成为《清静经》,《清静经》是由《清静心经》因袭而来。

《清静经》内容大要《清静经》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无形”而定了全经格调。经文不讲有为的修养方法,而是要人从心地下手,以“清静”法门去澄心遣欲,去参悟大道。经中以发挥“清静”两字为主,简明地叙述了道家修心养性的基本原则。认为“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奇之。”要去除这些牵扰,获得“清静”,必须“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达到“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唯见于空”的境界。但是有“空”存在,还不究竟,还要“观空亦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才能“湛然常寂”。然后“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直至进入“常清静”的境界,如此“渐入真道”,“名为得道”。经文大旨,主要是根据老子“清静无为”的理论敷演而来。而且没有荒诞无稽的神话色彩,在道经之中不失为纯正之品。

《清静经》与道教《清静经》虽然字数不多,但是言简意赅,义理深刻,向为道教人士所重视,视为道教性功修持之准鹄。道教将其作为日常念诵的经文之一,编入《早坛功课经》之中。全真道士领受初真戒时,也必须诵习此经。因此,《清静经》在后来的道教中,被视为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经典。

《清静经》注本《清静经》由于在道教中占有重要位置,历来为此经作注者众多。明《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收有莹蟾子李道纯《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无名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海南琼官子白玉蟾分章正误、终南隐微子王元晖《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太玄子侯善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广成先生杜光庭《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混然子王道纂《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纂图注解》;洞神部赞颂类收有刘通微《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藏外道书》经典类收有《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八洞仙祖合注》(《重刊道藏辑要本》),混然子王道渊纂图、水精子增注《太上老君清静经图注》,汶水居士《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原旨》等。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形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静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学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一线产乃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仙;中士修之,南宫列官;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