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毅演过的港剧:《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41:48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怀古》360cm×92cm

这幅《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横轴草书书法作品,洋洋洒洒,蔚为大观。看到这幅作品,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袁海涌跃动不息、充沛饱满的精神和活脱圆通的笔触,全篇如浪花溅蕊、锦绣云霞般地展开,给人目不暇接其斑斓绚丽之意象。

看来袁海涌先生在书法这首经典诗词时,是已经融入诗词本身的气势之中去了。饱墨开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颇有气势,粗壮浑厚的笔调,展现了“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好似无数的英雄豪杰在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冲刷中,形成的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如果说开笔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接下来,就是江面风平浪静息声安宁的小场景,从 “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开始,笔触开始不激不厉,悠悠地前行,这个过度,在谋篇中作用极大,既与“人道是周郎赤壁”的叙说语气拍合,又为接下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情调的放任、高涨预伏一笔。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从“乱石穿空“开始。袁海涌的用笔再次走向大胆、放任,不再是缓缓而行,而是有分量地戳入,中锋、侧峰并用,静中有险,柔中有刚。把”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景观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泼墨,尤其中间的一个“涛”字,猛然突兀,好似一块巨礁,立于江中的某一个地方,把江水掀起翻飞的浪花。这种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观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书法作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可谓说是一幅绘声绘色、穿透纸背的力作。章法布局跳跃灵动,行与行之间的跨度都是随着作诗词内涵的需要,疏密有致。这得益于书法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深刻领会了宋时的江山、历史和人物,以万古之心引出怀古情愫,所以下笔如有神。从诗的下阕“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几句开始,袁海涌用纤细的笔锋缓缓起笔,与诗中“小乔初嫁”这句看似闲笔却不是闲笔的意思相吻合。但此后一直到全诗结束,便是大胆用笔,逸笔草草,运笔似乎不经意,转折自如一气呵成。用墨湿润饱满,最后两句的粗糙痕迹,不仅没使作品降低品味,反而给人自然、质朴、粗狂和坚实,使人几番寻味。

    《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 无前,而且大声铿锵,堪称一代经典杰作。而在袁海涌的这幅书法作品上,他用笔的灵活多变,大舒大卷是最为明显的特点,他善于在一字里互相借力、把拽、牵引,前仰后俯,时顺时逆,有如山之嶙峋,海之汹涌。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幅书法作品看做是书法家袁海涌的经典之作。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隶书)

 这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袁海涌先生用隶书表达的,与前一幅“关西大汉敲檀板,高唱大江东去”的行草作品相比,真可谓有“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之貌。同样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不同的书体,尤其这幅隶书,真乃让人耳目一新了。袁海涌的隶书出自性灵。比喻成美女簪花、春花照水。美则美矣,但不全面。袁海涌毕竟是在拿着一支如椽大笔在写着这些清雅、别致、秾妍、端岫、峭丽的隶书。以其有秋菊的高怀,春松的疏朗还是比较准确的。

袁海涌先生能在其所擅长的狂放、雄浑、峻迈、磅礴的行草榜书中,另辟蹊径,无疑是令人惊喜的。更令人欣慰的是,在固有的隶书体制下的创新。书法史上有“秦篆 汉隶”之说,程邈入狱十年,而首创隶书,开启了一座汉代隶书的高峰,大汉王朝融汇的民族盛气,儒家文化以苍生为己任的豪迈,都在隶书中有了淋漓尽致的表现,隶书生于西汉,盛于东汉。古拙端厚的《张迁碑》《衡方碑》;端雅秀逸的《曹全碑》《礼器碑》,具有中和之美的《史晨碑》《尹宙碑》等不胜枚举。海涌的作品尽脱习气,少了碑石棱角的做作与雁尾重叠呆板的暮气。融入了魏碑的峭拔与《兰亭》的行韵,靠过硬的笔墨驾驭功夫写出了一种清新灵动的美感,与诗中所表 现出的情致相得益彰,蔚为上品。

     只有一点与书法家商榷:汉碑毕竟久远,其行笔间融满的凝重朴拙之真气,是隶书的精髓。这一点,还需海涌先生加以甄别借鉴。否则,书如美人,徒有西施之貌, 而无西施之质,岂不憾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