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心王巍:谈谈“同体对”与“合掌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4 00:57:15

谈谈“同体对”与“合掌对”

在对偶格中,有同体对,是指同义虚词的对举。如  王维的“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孤”和“独”对举两词同义,构成对举。《文镜秘府论》“二十九种对”中的“同对”说,“同对者,若大谷、广陵,薄云、轻雾;此“大”与“广”、“薄”与“轻”,其类是同,故谓之同对。同类对者,云、雾,星、月,花、叶,风、烟,霜、雪,酒、觞,东、西,南、北,青、黄,赤、白,丹、素,朱、紫,宵、夜,朝、旦,山、岳,江、河,台、殿,宫、堂,车、马,途、路。”这里说的同对,就是同体对。同体对的作用是:同义对举,可以在色彩、感情的指称范围大小方面做到同义词的互补。前后照应,首尾相连。

同体对可分为

一, 语义同体对

由同义、近义词构成的对偶格式。

1.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2.晓日临窗久,春风引梦长。(梁锽《美人春卧》)

例1中的“返”“归”,都有归之义。出句中的“返”是自近而返,对句中的“归”是马从由远而驰骋而归。例2中的“久”“长”都有长久之义。出句中的“久”,是强调时间之长久。对句中的“长”是强调梦境的深远。由此可见,语义同体对,是同中见异,须要细微辨别词义。

二.语境同体对

是在一定语言环境中,

 

 是对仗的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对。

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纵观古今,对于诗联中的“合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同义对举或两句一义都是“合掌”,  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同义对举不可称“合掌”,而两句一义才是“合掌”。

认为同义对举或两句一义都是“合掌”的观点有:

冒春荣《葚原诗说》(冒春荣:1701—1760,清代如皋人)说,“对法不可合掌,如一动必一静,一高必一下,一纵必一横,一多必一少,此类可以递推。如耿氵韦‘冒寒人语少,乘月烛来稀’,‘ 稀’、‘少’合掌。李宗嗣‘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皆’、‘尽’合掌。贾岛‘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流’、‘走’合掌。曹松‘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行’、‘动’合掌……此皆诗之病也。”

《中国楹联学概论》(谷向阳著,昆仑出版社2007年版)说,“合掌,把左右手掌合起来,掌心对掌心,指尖对指尖,指根对指根称为合掌。合掌处处吻合谓之全合,部分合或一处合谓之半合或一处合。此理用之于楹联就是,上下联意义完全相同称之为全合掌,部分意义相同或个别词义相同称之为半合掌或一处合掌、二处合掌。楹联制作中应尽量避免合掌,尤其全合掌是楹联之大忌。避免合掌,应注意上下联对仗的语句的意义尽量避免雷同。如‘神州’对‘华夏’,‘千古’对‘万年’,‘秀’对‘昌’”。举例的联为,

神州千古秀

华夏万年昌

并说,“同义词反复使用,其结果使上下联内容完全相同,犯了合掌的毛病。

云泽清光满

洞庭月色新

‘云泽’本是‘洞庭’的古称,‘清光’ 本是‘月色’,‘满’和‘深’都形容月光的朗彻。同义词的重复运用,上下联的意义雷同,犯了全合掌的讳忌。”又举例,                            晨昏三叩首

早晚一炉香

分析道,“此联犯了半合掌之忌,‘晨昏’和‘早晚’是一回事。

有些楹联中出现个别非中心词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也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词语相对,亦未尝不可。如‘万里长征欣比翼,百年合好喜同心’,其中‘欣’和‘喜’同义,合掌,但在全联中所占比重很少,可以通融过去”。

但是,即使是认为同义对举即为“合掌”的人,也提出了在某些情况下,不可认定为合掌。《中国诗学》(汪涌豪、骆玉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说,“意义相同的动词、形容词与虚词相对,不作合掌论。如杜甫《赠韦赞善别》中之‘江汉古人少,音书从此稀’一联,‘少’与‘稀’两字虽然意义相同,但属形容词不犯合掌病;又如唐代诗人秦韬玉《贫女》诗‘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一联,‘将’与‘把’属虚词,也不犯合掌”。

由上可见,冒春荣认为‘冒寒人语少,乘月烛来稀’,‘ 稀’、‘少’是合掌的;而《中国诗学》认为杜甫《赠韦赞善别》中之‘江汉古人少,音书从此稀’一联,‘少’与‘稀’两字虽然意义相同,但属形容词不犯合掌病。同是‘稀’与‘少’,而观点相左。

认为同义对举不可称“合掌”,而两句一义才是“合掌”的观点,可见下面的议论。

《汉语词格大全》(汪国胜、吴振国、李宇明,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说,“合掌对,正对的一种特殊的情况。指两句内容重复的正对,又称合掌。”并举例曰:

家家自以为稷契

人人自以为皋陶(杨雄《解嘲》)

还引用蔡宽夫(即蔡居厚,字宽夫,)《诗话》说:“‘晋宋间诗人,造语虽秀拔,然大抵上下句多出一意。如“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类,非不工矣,终不免此病。’”

《中国对联大辞典》(顾平旦、常江、曾保泉主编,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在楹联界算是一部权威的著作。它为合掌下的定义是“上下联完全(或基本)以同义词相对仗现象。如‘世界第一;天下无双’。如同人的左右手,相合一致,故名。合掌,使意义重复,是对联创作之大忌”。这一定义是很准确的,也是很科学的。

在《诗话》中,备受人关注和争议的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联。这原是南朝梁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诗句。

至于“合掌” 在什么时候成为病?《对偶辞格》(朱承平著,岳麓书社2003年版)说:“人们对合掌病有一个认识过程。齐梁初唐之际,诗人并不认为合掌是病。经过数百年的锤炼琢磨,才逐渐认识到对偶应当词义相对,句义相违;用词累赘,文意重沓,是不利于对偶句义表达的。”又说:胡应麟《诗数·内篇》卷四指出:“作诗最忌合掌,近体尤忌。而齐梁人往往犯之,如以‘朝’对‘曙’,将‘远’属‘遥’之类。初唐诸子,尚袭此风。推原历阶,实由康乐。沈、宋二君,始加洗刷,至于盛唐尽矣。”

当然,古代人们对于合掌也是有不同看法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二句历来也为人们所称道。有人还认为在骈文中合掌可以增强文势,并非一无所取。清张宗楠辑《带经堂诗话》说:“颜之推标举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为自《小雅》‘萧萧马鸣,幽幽旆旌’得来,此神契语也。学古人无袭形抚,正当寻其文外独绝初。”

在汉语修辞中,有几个辞格很容易和合掌相混淆。这是一定要注意区别的。

 在修辞格中,有“同对”一格。空海和尚在《文镜秘府论》“二十九种对”中介绍“同对”时说,“同对者,大谷、广陵,薄云、轻雾,;此‘大’于‘广’,‘薄’于‘雾’,其类是同,故谓之同对”。如: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孤”与“独”对举,两词同义。构成同对。同义对举,是汉语修辞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避免同词的重复,强调叙述的对象。还可在感情、色彩、指称范围等方面,起到同义词语相互补充的作用。特别是在渲染气氛、前后照应、使之首尾相连、相映成趣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把“同对”和“合掌”区分开来。如:

日月光先到,山河势尽来(张祜《甘露寺》)

句中的“到”、“来”,都有来到之意。但站在甘露寺前望去出句的“到”是日月的光辉从上而下;对句的“来”是山河的景色由远而近。“到”、“来”的含义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说,它们同义,就是合掌。

,我们在看到重复的字词时,一定要区分哪些是积极的修辞,哪些是消极的重复。要充分考虑我们民族语言文字在修辞手法上的多样性,表现手法上的准确性,生动性。从而力避“合掌”,充分展现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