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新书:《大前门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2:04:26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28日 16:43 经济参考报
本书编号:JC415前言:深藏于市井民间的文化精髓
杨 信
北京城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公元前1045年,黄帝的后人建立的蓟国,就在现今南城的广安门一带。在北京文化走向成熟的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内城被满、汉八旗踞为己有
,成为皇族和要员的聚集地,而被称做“宣南坊”的蓟城故地,成了士子、小官宦和京城百姓聚居的最主要地区,人口密度为京城之冠。
现在的人们说起北京历史文明代表,总会自然地提到紫禁城、颐和园、天坛和正在逐步名扬海内外的什刹海。我用绘画的方式诠释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多年的探究得到了这样的认知:正阳门外的南城——即北京的发祥地,才是老北京历史文化的重中之重,因为这里有:以大栅栏老铺为代表的传统商业文化,以天桥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以琉璃厂为代表的京城士文化,以京戏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各地会馆、名人故居为代表的会馆宅邸文化,以民间诸神为内容的坛庙文化。老北京南城这片曾经被现代人们忘却的地方,当时却最大限度地汇集了“京味文化”的通俗、儒雅,甚至华丽,没有了这些文化的北京,是没有灵魂的北京。
清初,以文坛领袖纪昀为代表的文人士子聚集城南琉璃厂,逐渐形成了“士文化”,伴随着文化的兴起,北京南城的各种商业、娱乐业应运而生,大栅栏、天桥等地也因之繁荣。而这片由外省进京举子、商家建起的众多会馆兴盛起来的地方,在把众多进京举子、商家引到南城的同时,也把各具特色的外省文化融入了这方土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京味文化”——集多民族、多类型、多地域性文化交融的结合体。
在收集资料和采访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多地发现与感叹这里蕴藏着太多的民间文化宝藏,它与辉煌的紫禁皇城、幽雅的什刹海王府、规则的四九城内官宅,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座后起的南城,映照着当时社会多么巨大的反差!它有着太多的苦难、艰辛与泪水,也有着底层人们的挣扎、奋斗和期盼,恰是这些,激起我强烈的创作欲望,因为真正的文化,实际上都蕴藏在这深厚的市井民间,要用画笔描述这里的人们经历的故事,不得不让人首先体味到的是沉重。
在这本书的创作初期,我感觉到从前的笔法和风格中,缺乏了一点我要表达的深厚的东西。曾经充满表现力的夸张线条和鲜艳的色彩,似乎不足以把我头脑中那丰富的故事完完整整地展现,也失去了喷张这些灵与肉、骨与血的力度。我被这样的浓郁深厚的文化和故事带入了沉思,思绪惝恍于古道斜阳中的南城,我一时竟觉得难以进入……
在一个个不眠之夜,我恍惚穿越“正阳门城楼”,走进“大栅栏”,目睹了“同仁堂”、“内联升”、“瑞蚨祥”这些“老铺”的兴衰起伏,听到了“天桥的评戏”、“相声”、“京戏”,也流连于“天桥的棋茶馆”、“城南游艺园”、“灯局子”,和“杂耍艺人”在“大酒缸”吃着“烧饼麻花儿”、剥着“糖炒栗子”,聊起“天桥的‘御皇上’”的威风和“富连成科班”的兴起,耳边忽远忽近地传来了悠扬地道的小贩声声的叫卖……在他们中间,我感慨着,可是更多的是体味到了那种人们由衷的自得其乐,挣扎向上的情怀。我被他们激动着、引导着,手中的画笔不由自主地开始了倾诉……
熟悉“京味技法”创作风格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呈现在你手中的这本新书,在保持了我原有夸张幽默线条的同时,更增加了浑厚、凝重的色彩,细致、写实的笔调,充满质感的宏大场景,在轻松幽默的人物后面,更多地展示了真实历史的深刻,这就是淳朴丰厚的文化所代表的内容。可以说,正是这样的文化,让我的京味绘画作品有了更深的表现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为我在完成“京城三部曲”的过程中,达到了风格的求新、求变和渐趋完整的境界。著名画家刘迅老先生曾说过:“我们在描述这些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故事时,不免会有淡淡的伤感,但是更应该对他们表达诚挚的爱和尊敬。”正是他们,在简单、平淡的生活中,永存着欢乐和希望,孕育了一个时代和民族的真正的文化,我要宣扬的,正是这样的文化,这才是真正的“京味文化”的精髓,才让北京永远拥有古老悠远的韵味。
所幸的是,在这本书的创作接近尾声的时候,很多南城保护发展的规划已经开始制定和实施,更多的海内外人士开始关注南城的建设和发展,希望我的画作能够给更多的人们带去老北京文化的气息,让你实实在在地看见那个时代、那个地方发生的故事;给年轻人、外国人看看什么是地道的老北京,给“老北京”们提供一个怀旧的空间。
但愿我们都能记住老北京的人们,体味老北京的文化,让她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2002年11月18日于北京
《老北京风情系列铅彩画之三——大前门外》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作者: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