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献公以垂棘之璧:中国及四川2010年至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28:17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目 录

    序言

    一、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方针

    (二)战略目标

    (三)总体部署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三、体制机制创新

    (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四、重大政策

    (一)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三)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

    (四)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五)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

    (六)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

    (七)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八)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九)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五、重大人才工程

    (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五)文化名家工程

    (六)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七)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九)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十一)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

    (十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三)营造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制定《人才规划纲要》。

    序 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科学人才观逐步确立,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人才效能明显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等。

    未来十几年,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一、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方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

    服务发展。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科学发展目标确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根据科学发展需要制定人才政策措施,用科学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

    人才优先。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以用为本。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创新机制。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

    高端引领。培养造就一批善于治国理政的领导人才,一批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家,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一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整体开发。加强人才培养,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培育拼搏奉献、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心人才成长,鼓励和支持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行行出状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二)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1.14亿人增加到1.8亿人,增长58%,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6%,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43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性别等结构趋于合理。

    ——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才规模效益显著提高。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新能源、农业科技、宣传思想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建成一批人才高地。

    ——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基本形成。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3%,人才贡献率达到35%。

    专栏:国家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单位    2008年  2015年  2020年
  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11385   15625   18025
  每万劳动力中
  研发人员   人年/万人   24.8     33     43
  高技能人才占技
  能劳动者比例    %     24.4     27     28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
  高等教育的比例  %      9.2     15     20
  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
  生产总值比例    %     10.75    13     15
  人才贡献率      %     18.9     32     35
    注:人才贡献率数据为区间年均值,其中2008年数据为1978-2008年的平均值,2015年数据为2008-2015年的平均值,2020年数据为2008-2020年的平均值。

    (三)总体部署

    一是实行人才投资优先,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提高人才投资效益。二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三是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善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四是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重视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以及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五是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六是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引进海外人才并举,积极利用国(境)外教育培训资源培养人才。七是加快人才工作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法律法规,坚持依法管理,保护人才合法权益。八是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党管人才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推进人才发展,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到2015年,重点在制度建设、机制创新上有较大突破。到2020年,全面落实各项任务,确保人才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发展目标: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到2020年,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万人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左右。

    主要举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加强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形成科研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合理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权责明确、评价科学、创新引导的科技管理制度,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使用、激励措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制定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意见。改进完善院士制度,注重院士称号精神激励作用,规范院士学术兼职。加大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组织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推进“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重视企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发展创新文化,倡导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建立健全科研诚信体系,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

    (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到2020年,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在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800多万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各类专业人才数量充足,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人才结构趋于合理。

    主要举措:加强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围绕重点领域发展,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加大急需研发人才和紧缺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大规模开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基地,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工程师认证认可制度,提高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化、国际化水平。根据国家规划,制定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的倾斜政策。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艺等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依托重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力培养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支持重点领域科学家参加国际科研计划、学术交流。完善重点领域科研骨干人才分配激励办法。建立重点领域相关部门人才开发协调机制。

    (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以中高级领导干部为重点,造就一批善于治国理政的领导人才,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20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党政干部队伍的85%,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总量从严控制。

    主要举措:适应科学发展要求和干部成长规律,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加强干部自学。实施党政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改革方针,树立坚定信念、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力度,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提高干部工作科学化水平,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党政人才。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和教育培训工作。实施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党政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及其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加强工作业绩考核。完善党政人才分类管理制度。加大领导干部跨地区跨部门交流力度,推进党政机关重要岗位干部定期交流、轮岗。健全权力约束制衡机制,加强干部管理监督。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要,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3500万人。到202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4200万人,培养造就100名左右能够引领中国企业跻身世界500强的战略企业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际化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左右;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通过竞争性方式选聘比例达到50%。

    主要举措:依托知名跨国公司、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其他培训机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提高战略管理和跨文化经营管理能力。采取组织选拔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契约化管理。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年度薪酬管理制度、协议工资制度和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制度。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家和企业发展急需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专门人才。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800万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7500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0%左右,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

    主要举措: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规模,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进一步实施并完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组织实施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文化名家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加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食品安全、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力度,重视传统服务业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制定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引导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一线有序流动,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合理分布。统筹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强化激励,科学管理。改进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办法。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生活条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注重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4.高技能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

    主要举措: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加强职业培训,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整合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和学生生活补助制度。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促进技能人才评价多元化。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完善国家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300万人。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800万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2年,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至少有1-2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

    主要举措: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整合现有培训项目,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牵头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加快培养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在创业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制度。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表彰激励和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地位。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发展急需的农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等方面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继续开展城乡人才对口扶持,推进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社会工作者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人才下乡支农等工作。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

    主要举措: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建设一批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加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职业化管理。加快制定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政策措施。推进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建设,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机制。制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意见。

    三、体制机制创新

    (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1.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

    目标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切实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

    主要任务:制定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的意见。健全各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建立各级党委常委会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实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完善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发挥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用,强化各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职责,充分调动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形成人才工作整体合力。

    2.改进人才管理方式

    目标要求: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改进宏观调控,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遵循放开搞活、分类指导和科学规范的原则,深化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扩大和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

    主要任务:按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完善人才管理运行机制。规范行政行为,推动人才管理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和规范人才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在科研、医疗等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人事制度。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3.加强人才工作法制建设

    目标要求:坚持用法制保障人才,推进人才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健全涵盖国家人才安全保障、人才权益保护、人才市场管理和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各个环节的人才法律法规。

    主要任务:研究制定人才开发促进法和终身学习、工资管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职业资格管理、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保护人才和用人主体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目标要求:坚持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构建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统筹规划继续教育,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主要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开发全过程,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优化教育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因材施教,建立高等学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制度,实行特殊人才特殊培养。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建立健全多元招生录取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改革职业教育模式。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构建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支持发展各类专业化培训机构。支持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

    2.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目标要求: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对人才不求全责备,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宽人才评价渠道。把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结合起来,坚持在实践和群众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

    主要任务:健全科学的职业分类体系,建立各类人才能力素质标准。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分行业制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办法。完善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规范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准入,依法严格管理;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办法,提高社会化程度;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办法,落实用人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中的自主权。完善以任期目标为依据、工作业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办法。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健全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建立在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实施和急难险重工作中发现、识别人才的机制。健全举才荐才的社会化机制。

    3.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目标要求: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健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制度,加大市场化选聘力度。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制度。

    主要任务: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探索公推公选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建立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制度。建立组织选拔、市场配置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派出制和选举制。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委任、聘任、选任等任用方式。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关键岗位和国家重大项目负责人全球招聘制度。

    4.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目标要求: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健全人才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进一步促进人才供求主体到位。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加强政府对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和监督,推动产业、区域人才协调发展,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

    主要任务:在建立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基础上,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注重发挥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作用。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制定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基础性作用的政策措施。推进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调整户口迁移政策,使之有利于引进人才。加快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完善劳动合同、人事争议仲裁、人才竞业避止等制度,维护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相配套的区域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加快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布局,引导各类人才合理分布。

    5.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目标要求: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完善各类人才薪酬制度,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管理,逐步建立秩序规范、激发活力、注重公平、监管有力的工资制度。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完善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国家、社会和单位相结合的人才保障体系。

    主要任务:统筹协调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稳步推进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健全国有企业人才激励机制,推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重点向创新创业人才倾斜。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对在企业退休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给予重点倾斜。建立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建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调整规范各类人才奖项设置。研究制定人才补充保险办法,支持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扩大对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的社会保障覆盖面。

    四、重大政策

    (一)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

    各级政府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国家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进一步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力度,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应安排部分经费用于人才培训。适当调整财政税收政策,提高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提取比例。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引导中西部地区加大人才投入。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人才开发项目。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渠道,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依托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以及重大科研、工程、产业攻关、国际科技合作等项目,重视发挥企业作用,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对企业等用人单位接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等实行财税优惠政策。

    (三)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

    对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人才,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提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采取政府购买岗位、报考公职人员优先录用等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中小企业就业。逐步提高省级以上党政机关从基层招录公务员的比例。制定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创业就业扶持办法。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实施公职人员到基层服务和锻炼的派遣和轮调办法。完善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和企业服务的政策措施。实施东部带西部、城市带农村的人才对口支持政策,引导人才向西部和农村流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继续做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工作。加强和改进干部援藏援疆、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少数民族科技骨干和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双语”教师特殊培养等工作,为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

    (四)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贷款等业务的规范发展,完善支持人才创业的金融政策。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力度,扶持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继续加大对创业孵化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创建创业服务网络,探索多种组织形式,为人才创业提供服务。制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激励保障办法。

    (五)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

    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建立符合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同特点的职业发展途径,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对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全面推行职员制度。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扩大科研机构用人自主权和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健全科研机构内部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各项制度。建立以学术和创新绩效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和学术发展模式。改进科技评价和奖励方式,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克服考核过于频繁、过度量化的倾向。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投入力度,建立以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综合评价制度。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和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对高水平创新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健全科研院所分配激励机制,注重向科研关键岗位和优秀拔尖人才倾斜。改善青年科技人才的生活条件,有条件的城市可在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优先解决住房问题。

    (六)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

    完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打破人才身份、单位、部门和所有制限制,营造开放的用人环境。扩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跨地区跨部门交流任职范围。拓宽党政人才来源渠道,完善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选拔人才制度。完善党政机关人才向企事业单位流动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七)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制定完善出入境和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参加院士评选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措施。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创业或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提供创业资助和融资服务。建立统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和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平台。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权制度,吸引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力度,探索实行技术移民,制定国外智力资源供给、发现评价、市场准入、使用激励、绩效评估、引智成果共享等办法。扩大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规模。开发国(境)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出国(境)培训管理制度和措施。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动我国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积极支持和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推进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国际、地区间互认。发展国际人才市场,培育一批国际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制定维护国家重要人才安全的政策措施。

    (八)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所有制组织中的人才,坚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意见。政府在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等方面的各项政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享受。政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开放。政府开展人才宣传、表彰、奖励等方面活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参与。

    (九)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全国一体化的服务网络。健全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企业用工登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人事档案管理、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人才多样化需求。创新政府提供人才公共服务的方式,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为各类人才平衡工作和家庭责任创造条件。加强对人才公共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管理,大力开发公共服务产品。

    (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职务技术成果条例,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保护科技成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明确职务发明人权益,提高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制定职务发明人流动中的利益共享办法。建立非职务发明评价体系,加强对非职务发明创造的支持和管理。制定国家支持个人和中小企业发明创造的资助办法,鼓励创造知识财产。加强专利技术运用转化平台建设。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措施。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执法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信用制度。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市场和文化氛围,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推进国际合作交流。

    五、重大人才工程

    (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眼于培养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年重点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依托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若干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着眼于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提升我国未来人才竞争力,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重点学科领域,每年重点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按照严入口、小规模、重特色、高水平的原则,每年选拔一批拔尖大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培养造就未来国家所需的高素质、专业化管理人才,每年从应届高中、大学毕业生中筛选若干优秀人才送到国外一流大学深造,进行定向跟踪培养。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着眼于提高我国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到2020年,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的企业家;培养1万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为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每年重点培养和支持2万名各类学校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在中小学校、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五)文化名家工程

    为更好地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着眼于培养造就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杰出人才,每年重点扶持、资助一批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物保护名家承担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开展创作研究、展演交流、出版专著等活动。到2020年,由国家资助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文化名家达到2000名。

    (六)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适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全民健康需要,加大对卫生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到2020年,培养造就一批医学杰出骨干人才,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支持培养5万名住院医师;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培训30万名全科医师,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七)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重点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分层次、有计划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其中,中央层面实施“千人计划”,建设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用5-10年时间引进20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围绕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海洋、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防灾减灾、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社会工作等重点领域,开展大规模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每年培训100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到2020年,累计培训1000万名左右。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现有施教机构,建设一批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

    (九)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加强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到2020年,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万名高级技师。

    (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加大对现代农业的人才支持力度。到2020年,选拔一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支持1万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开展技术交流、学习研修、观摩展示等活动;选拔3万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10万名生产能手和农村经纪人等优秀生产经营人才,给予重点扶持。

    (十一)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

    为促进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在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每年引导10万名优秀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工作或提供服务。每年重点扶持培养1万名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急需紧缺人才。

    (十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着眼于解决基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层人才匮乏问题,培养锻炼后备人才,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用5年时间,先期选派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到2020年,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统筹各类大学生到基层服务创业计划。通过政府购买工作岗位、实施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服务、就业和自主创业。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才规划纲要》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制定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工程实施办法。建立《人才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

    (二)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以《人才规划纲要》为指导,根据实际,编制地区、行业系统以及重点领域的人才发展规划,形成全国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三)营造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

    大力宣传党和国家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和《人才规划纲要》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宣传《人才规划纲要》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

    深入开展人才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加强人才学科和研究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人才资源统计和定期发布制度。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才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人才发展规划,由中央军委另行制定。

  四川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目 录

  序 言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思路和实施步骤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总体思路

  (四)实施步骤

  二、加快重点队伍建设

  (一)集聚高端人才

  (二)集聚重点领域专门人才

  三、统筹推进人才发展

  (一)统筹发展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人才

  (二)统筹开发城乡各类人才

  (三)统筹建设不同类型地区人才

  (四)统筹使用省内省外人才资源

  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优化事业环境

  (二)优化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三)优化市场环境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完善领导体制

  (二)健全运行机制

  (三)建立考评体系

  (四)夯实发展基础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推进我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制定 《规划纲要》。

  序 言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人才优势是最需培育、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推动我省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发展,依靠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人才发展,重点是加强能力素质建设,完善人才工作机制,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发挥人才资本效能,提高人才竞争力和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到推进人才强省战略、从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到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从实施人才开发“双五”工程到建设西部人才高地,全省人才事业蓬勃发展,人才开发取得显著进步。人才总量快速增长,“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5%,到2009年底共有各类人才717.9万人;人才素质逐步提高,人才效能大幅度提升;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人才服务体系日益完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党管人才原则得到落实,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但是,我省作为人力资源大省而非人才强省的基本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比例偏低,整体竞争力还不强;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滞后,人才开发的市场化水平不高,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开发投入不足,开放合作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和盆周山区人才严重不足,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抓紧解决。

  未来10年,我省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市场化、国际化提升期,跨越发展、爬坡上坎关键期,人才工作面临新要求。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进程加快,将进一步推动人才交流,必须主动参与国际国内人才竞争与合作,促进人才开发开放。国家全面建设人才强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为我省人才发展增添新动力,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快人才发展步伐。我省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将赋予人才工作新任务,必须围绕灾区发展振兴,紧扣“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和工业“7+3”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突出人才发展重点,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小康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证。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思路和实施步骤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围绕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更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生产力,不断提升人才竞争力,不断开辟人才发展新路径,不断拓展人才发展新境界。

  着力服务发展。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才效能,提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并进。

  坚持人才优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

  注重以用为本。把用好人才作为促进人才发展的中心环节和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创造条件,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富源泉充分涌流。

  突出高端引领。始终把高层次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着力聚集我省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以高端人才发展带动各方面人才整体开发,以关键人才突破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突破,建设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提升区域竞争优势。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省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西部人才高地。西部人才高地,就是“三高、两优、一领先”(人才密度高、人才素质高、人才效能高,人才结构优、人才环境优,人才竞争力在西部领先),能够有效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引领西部、紧跟东部、融入世界的人才强省。

  建设西部人才高地,重点是构建“一中心、四基地、一格局”。即在队伍建设上,把我省建设成为西部“高端人才汇聚中心”;在平台搭建上,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基地、发展创业人才基地、技能创优人才基地、农村创富人才基地”;在总体布局上,以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和川东北四大城市群为依托,构建“区域人才小高地”,形成西部人才高地的系列支撑节点,以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塔尖”领域为重点,构建“产业人才大集群”,形成人才行业分布新格局,实现人力资源大省向人才强省的转变。

  (三)总体思路

  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全省改革发展大局,坚持高层次人才与重点领域、重点学科相结合,科研创新与实用创造相结合,培养、引进与使用相结合,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突出“两集聚”(集聚高端人才、集聚重点领域专门人才),推动“三优化”(优化事业环境、优化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优化市场环境),注重“四统筹”(统筹发展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人才、统筹开发城乡各类人才、统筹建设不同类型地区人才、统筹使用省内省外人才资源),促使人才开发由扩张规模向扩张规模与提升能力并重转型,由培养集聚向培养集聚与提高效能并重转型,更好地推动人才发展。

  (四)实施步骤

  围绕总体目标,分两个阶段建设西部人才高地:

  ——2010—2015年,“做强做优,支撑发展”。以培养引进重点行业、优势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塔尖”产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突出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加快人才资源结构调整,加强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着力构建“一中心、四基地、一格局”,使人才队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016—2020年,“建设高地,引领发展”。以进一步提高人才效能为重点,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高人才发展的市场化、国际化和法制化程度,完善人才公共服务,构建人才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的生动格局,全面实现“三高、两优、一领先”的总体目标,建成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西部人才高地。

  二、加快重点队伍建设

  (一)集聚高端人才

  着眼提高人才竞争力,深入实施“天府英才”工程,着力集聚创新人才、造就领军人才、打造高端人才队伍,构建西部“高端人才汇聚中心”。主要实施“四大计划”:

  1.天府科技英才计划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四川,结合实施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等项目,以中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为重点,打造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群体。到2020年,培养、引进人才2万名,构建一支能代表我省科技发展水平的核心骨干队伍。其中,能够跟踪世界科技前沿的领军型科学家和推动重点企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杰出工程技术专家达到100名;在各学科、专业起骨干作用的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核心技术研发人才达到3000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显著成绩的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达到3000名;专业基础扎实、学科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后备人才达到4000名,形成领军人才、科研骨干和后备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合理结构。

  专栏2:天府科技英才计划实施领域

  特色优势产业领域。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水电、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油气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到2020年,培养、引进8000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产学研结合的复合型科技人才。

  现代农业领域。以农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农业战略重点产品开发、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依托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到2020年,培养、引进6000名农业科技英才。

  民生工程领域。以人口与健康生态文明建设、公共安全、科技信息服务、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等为重点,到2020年,培养、引进3000名民生科技英才。

  基础研究领域。以高校、科研院所为重点,战略储备一批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基础研究优秀人才,到2020年,集聚3000名高层次研究人才。

  2.企业家培育计划

  围绕提高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国内国际竞争力,结合实施国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到2020年,在优势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培养造就5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企业家、100个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家、500个企业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或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家、10万名优秀职业经理人后备人才。

  专栏3:企业家培育计划实施重点

  打造“商界精英”。围绕重点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造就一批擅长国际化经营管理、善于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善于领导大公司大集团的“精英型”企业家。

  培养“明日之星”。每年选送一批优秀中高级企业经营管理者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知名大企业、先进地区进行能力培训或挂职锻炼,打造一支职业品质优良、善于驾驭市场、经营业绩突出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

  扶持“创业能人”。遴选一批发展潜力较好的中小企业主和自主创业者,持续给予经费资助和政策扶持,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创业人才队伍。

  3.高技能人才开发计划

  围绕建设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每年培养、引进200名能够有效推动企业工艺改造、技术革新和重大项目实施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到2020年,省以上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专家达到100名,建成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集聚、带动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4.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

  围绕壮大我省高端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国际人才资源,2020年前,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项目为依托,在重点创新研制及成果产业化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优势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四个领域,支持引进2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建设10个国家级和50个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专栏4:“百人计划”引进对象

  在重点创新项目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主要引进能够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带动新兴学科、领衔重大项目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在优势企业,主要引进能够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人才,具有全球化经营管理能力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

  在金融行业,主要引进从事金融工程、新产品开发、风险控制、国际投融资等方面的领军人才及高级金融专业技术人才。

  在各类园区,主要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关键技术、具有自主创业能力、熟悉相关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集聚重点领域专门人才

  根据“一主、三化、三加强”的总体要求,在各重点产业(行业)分别实施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工程,支撑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发展。

  1.实施战略性“塔尖”产业人才聚集工程

  围绕发展壮大新能源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油气化工、航空航天产业,持续实施战略性“塔尖”产业人才聚集工程。2020年前,在“塔尖”产业重点集聚100名国内科技领军人才、200名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500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工程技术专家、50名高技能专家、40万名高技能人才,形成综合实力较强、国内领先的产业人才集群,打造产业人才品牌,引领品牌产业发展。

  2.实施重点产业(行业)人才支撑工程

  围绕“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规划和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重点产业(行业)、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人才支撑工程。采取“市场化配置+行政调配”等措施,推动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开展大规模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每年培训4万名左右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和骨干人才,到2020年共培训40万人左右。加快行业人才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围绕产业链构筑人才链,在各大重点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主要分布区域,形成集约程度高、规模效益好、专业特色新、辐射带动强的产业人才高地,支撑产业发展。

  3.实施社会事业人才提升工程

  适应社会事业发展和构建和谐四川的需要,以提升人才能力素质为重点,在公共管理、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艺术、体育、哲学社科、社会工作等领域实施社会事业人才提升工程,通过提升人才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三、统筹推进人才发展

  (一)统筹发展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人才

  坚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的原则,促进公有制组织与非公有制组织人才协调发展。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非公有制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各级政府人才规划,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意见。政府在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等方面的各项政策和公共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平等享受。政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开放。政府开展人才宣传、表彰、奖励等活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参与。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开发工作的指导,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就业,不断壮大“非公”人才队伍。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和女性人才队伍建设。

  (二)统筹开发城乡各类人才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构建人才发展“城乡互动”格局,推动城乡人才一体化。围绕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抓住农村人才发展的薄弱环节,采取“以城带乡”、政府引导、利益联结、政策激励等措施,大力引导城镇人才服务“三农”。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科技进村入户”、“帮扶农民专业合作社”、“万名干部下基层”等项目,大力开展“人才进村行动”,提高科技助农兴农水平。深化农业高校、涉农科研院所与地方的合作,在全省农村建立一大批有特色、有实力的“农业专家大院”。推广“乡土人才超市”,大力整合农村人才资源,采取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式开展惠农助农服务。实施“业主引进计划”,鼓励城镇创业人才携带技术和资本,到农村创业兴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推进乡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服务。统筹选调生工作、“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干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各类引导大学生到基层服务、创业的项目和政策,完善大学生服务农村的长效机制。到2020年,实现全省平均每个村有3名以上高校毕业生。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继续开展大规模劳务培训,加快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持续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省内企业在岗农民工培训、劳务扶贫培训等项目,搞好农村“五匠”、“特色工艺人才”培训、认证。健全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外派劳务基地和专业培训基地,实现农民工的长期稳定输出。全面推进川建工等劳务品牌经营战略,进一步提升我省劳务的市场竞争力。

  (三)统筹建设不同类型地区人才

  坚持整体推进、差异化发展的思路,大力加强灾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建设,推动不同类区人才和谐发展。围绕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的人才需求,实施“灾区急需紧缺人才培训计划”,提高灾区现有人才的能力素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帮助灾区引进一批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急需人才,为灾区发展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坚持培养、引进、稳定并重的思路,以民族文化、旅游和特色产业人才为重点,深入实施“民族地区人才振兴行动”、“藏区急需紧缺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民族地区免费职业教育行动计划”和“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行动”等项目,加快民族地区人才建设。探索建立省内相对发达地区对老、少、边、贫地区的人才定向帮扶长效机制,实施“边远贫困地区人才援助计划”,持续开展干部、人才定点扶贫、援州援藏工作,建立一批专家服务基地,依托技术推广项目培养、集聚人才。逐年加大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人才开发投入,加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发少数民族人才和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本土人才。

  (四)统筹使用省内省外人才资源

  坚持开放理念和国际化视野,强化人才区域合作,广泛吸引、整合利用省内外各种人才、智力资源,提高人才开发开放度,推进人才发展国际化。加强与援建省之间的人才开发省际合作,创新合作机制,扩大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实现人才和智力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人才发展格局。根据成渝经济区的总体规划,以“一极一轴一区块”为依托加快人才资源集聚,构建成渝人才富集区。积极争取国家和东部的人才对口支持,以人才支持带动资金、项目支持。

  扩大人才发展对外开放。搭建人才发展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加大与国外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等机构的合作力度,拓宽参与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加强与海外著名高校、跨国公司、人才中介机构等在人才培养、引进上的合作,加大优秀人才赴海外培训力度,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鼓励省内优势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境)外高水平的相关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支持省内优势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快培育我省的外向型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其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

  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优化事业环境

  紧贴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四大“人才基地”,搭建人才发展事业平台,拓展人才创新创业空间,释放人才潜能,发挥人才作用,提高人才效能。

  1.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基地

  围绕建设西部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示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科技自主创新型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加快自主创新基础平台建设,新增一批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公共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数据共享平台、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服务基础平台建设,构建有特色、有实力、充分开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技发展体系。

  以自主创新和科技服务平台为依托,组建一批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基地,取得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一批优势产品,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到2020年,重点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基地100个,支持科技创新团队200个。

  2.打造发展创业人才基地

  根据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国家、省的产业发展政策,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高校创业园、高校毕业生创业园等各类产业园区为重点,建设一批创业人才发展平台。

  以创业人才发展平台为依托,加快创业人才集聚。实施“创业能力提升计划”,每年开展创业培训4万人次以上,推动全民创业。实施“人才创业促进计划”,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遴选一批“创新创业苗子”进行重点帮扶,促使创业人才大量涌现。实施“中小型科技企业扶持计划”,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支科技型创业人才队伍,推动企业做强做大。2020年前,重点打造创业人才基地100个,重点支持创业团队1000个。

  3.打造技能创优人才基地

  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一批企业技能创优中心,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新技能推广体系,搭建技能人才创优平台。实施“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和培训基地建设计划”,到2020年,依托大型骨干企业、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技师学院、重点技工学校,建设30个左右公共实训基地、1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形成覆盖全省的公共培训鉴定服务网络,搭建技能人才成长平台。

  依托技能人才创优平台,支持技能革新人才团队开展共性、关键、平台技术联合攻关和技能推广,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工艺革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取得一批突破性技能创优成果。依托技能人才成长平台,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国家技能资格导航计划”等,全面推进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技能人才开发步伐。到2020年,全省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调整为28∶40∶32。

  4.打造农村创富人才基地

  根据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西部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总体规划,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优势特色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农村人才创富平台。加快构建开放型、多功能、多元化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星火培训基地。

  依托农村人才创富平台,结合实施国家“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农村致富带头人扶持行动”,到2020年,帮扶10万名农村人才和返乡农民工带头致富。持续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千点示范”工程,推动实施一批大型农牧业生产项目和现代农业开发项目,造就3万名农民企业家和龙头企业业主、10万名运销经纪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继续开展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帮助广大农民成才、致富。

  (二)优化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紧紧抓住为培养、引进、使用人才创造良好条件和激励现有人才最大限度发挥作用两个关键环节,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步伐,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1.完善人才培养政策机制

  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教育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实现人才培养“供需衔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与国际交流合作相结合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制定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培养办法,加快培养高端人才。制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办法,加强公共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构建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和分类、分层的继续教育体系,倡导用人单位鼓励员工参加提升学历层次的学历教育,实行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职业资格挂钩的人才终身培训制度,建设学习型社会。实行均等的人才培训政策,加强对基层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基层人才的培训。

  2.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机制

  制定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引进办法,面向国内外大力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尖端产业、推动优势产业做强做大的战略科学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创业人才及团队,在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创业启动资金、土地、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资助。完善“柔性引才”和智力引进促进办法,落实来川工作国内外人才的户籍、出入境、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申报科技项目和经费资助、参评专家和政府奖励等优惠政策。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搭建引进省外、国(境)外人才和智力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对企业、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给予政策支持。探索“以才引才”新方式,鼓励支持省内外专家、企业家、留学回国人员及中介机构,向用人单位推荐我省发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完善特聘(设)岗位制度,支持企业、事业单位面向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拓宽引才留才渠道,积极引进省内外离退休专家、高校优秀毕业生来川工作、服务,营造人才流入的“洼地”。

  3.完善人才评价政策机制

  紧扣用人单位发展需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能力业绩为导向,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各类人才能力素质评价标准。规范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发展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价制度。完善以任期目标为依据、业绩为中心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办法。探索建立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探索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制定以致富能力和带动成效为核心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办法。发展人才评价社会中介组织,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

  4.完善人才使用政策机制

  完善人才选用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推进干部任职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交流。建立健全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建立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在人才选拔使用中加强对实践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考察,克服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健全国有企业出资人代表选任制度,建立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扩大市场化选拔、契约化管理经营管理人才的范围。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在带动群众致富、参与基层社会事务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鼓励科技人才潜心创新。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在高校、科研机构中实行符合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同特点的职业发展政策,使科研人员在科技创新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对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度。扩大科研机构用人和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改变以行政权力决定资源配置和学术发展的决策方式。改进科研任务考核评价方式,克服过于频繁、过度量化、项目周期过短等倾向。实施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完善政府科技计划和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对长线课题和优秀团队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注重发挥离退休人才作用。

  实行人才创业扶持政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完善人才智力转化促进政策。制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无形资产作价入股、创业贷款等办法,落实扶持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加强对创业人才的金融服务。加大对各类创业孵化器的投入,建立创业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

  5.完善人才流动政策机制

  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完善户口迁移政策。完善落实人才“柔性流动”政策,积极引导军工等中央在川单位人才和智力向地方流动,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一线流动,城市人才向农村、发达地区人才向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流动。完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制度,扩大交流任职范围,促进三支队伍之间的相互融通。加快成德绵、川南、攀西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搭建人才和智力共享平台,促进区域人才和智力融通。完善人才安全制度,对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核心技术的关键人才,实行重点保护。

  6.完善人才激励政策机制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除对能实现重大产业和重大技术突破的人才根据项目实施需要可给予事先资助外,政府奖励应更多地依据其取得的成果实施事后奖励。推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统筹协调,稳步推进工资制度改革。制定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创新创业激励办法。建立产权激励制度,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健全国有企业人才激励机制,推行期权股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贯彻落实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完善优秀人才奖励制度,构建主体多元的人才奖励体系。实施知识性财产保护政策,完善政府资助开发的科研成果权利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主要发明人对职务发明的受益比例,制定职务发明人流动中的利益共享办法;加大政府对个人和中小企业进行发明创造的资助力度,建立非职务发明评价体系,鼓励创造知识性财产。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执法保护力度。

  7.完善人才保障政策机制

  完善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制定完善不同地区间人员流动中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完善党政机关人才向企业、事业单位流动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支持用人单位为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逐步形成社会基本保险和补充保险相结合的人才保障体系。落实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人才的社会保障。在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优先解决青年科研人员的住房问题。完善人事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依法保障各类人才合法权益。

  8.完善人才投入政策机制

  逐步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加大人才投入力度,推动人才优先发展。完善政府人才投入管理政策,整合各种人才开发资金,提高人才投资效益。加大对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革命老区人才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创新人才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积极争取用于人才开发的国债资金项目和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利用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于人才开发项目;落实中央有关财政税收政策,提高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提取比例;落实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投资人才开发;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应安排部分经费用于人才培训;在各类用人单位普遍实行在职学历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单位资助制度,引导个人投资自身发展。

  (三)优化市场环境

  1.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人才中介服务业。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优化人才市场布局,健全人才市场体系。以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为主体,做大做强综合性人才市场;以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市场、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农村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为重点,积极培育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以四川省人才市场、成都市人才市场、宜宾市人才市场、攀西人才市场为龙头,大力发展辐射周边、带动力强的区域中心人才市场和国际人才市场;推进网络人才市场建设。大力吸引民间资金、外资投入人才市场,发展人才中介服务产业。加快与人才市场相关的技术交易、风险投资等市场建设。

  完善人才市场管理制度。坚持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的原则,深化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改革,打造人才交流的公共服务平台。严格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各类人才中介组织的服务行为,加强人才市场执法监管,加强人才中介行业协会建设,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和诚信体系。

  2.拓展人才市场服务功能

  强化市场的供求、竞争、价格三大机制建设,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确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使其与民办中介服务机构相互补充。创新人事代理、人才派遣、人才测评、职业规划、猎头等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大力开发人才服务新产品,延伸服务领域,提升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行通用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实施个性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推进人才服务业的开放合作,拓展国际人才服务领域。

  3.加快人才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人才电子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全省统一的人才发展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服务网络,并实现与其他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对接。建立人才供需信息采集发布制度,加强人才信息供需预测研判,定期发布人才市场信息和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

  完善人才信息服务体系。整合人才信息资源,建立面向社会的人才档案管理及电子查询服务系统等人才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向社会组织和用人单位提供及时便捷、内容翔实、准确可靠的人才信息服务,构建多元有序、资源共享的人才信息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市场网络信息监管,建立人才信息安全保障制度。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完善领导体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构建统分结合、协调高效、优势互补、整体联动的人才工作格局,全面落实建设西部人才高地各项任务,推动人才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

  发挥各级党委在加快人才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不断创新党管人才的方式方法,提高党管人才的工作水平,把各类人才集聚到全省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中来。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强化工作职能,完善工作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确保人才工作各项部署的顺利推进。各地、各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探索建立一批“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探索创新人才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制度、新模式、新经验。

  (二)健全运行机制

  健全党管人才运行机制,制定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职能范围,突出战略研究、总体规划、政策统筹、工程策划、重点人才和典型宣传等工作重点,创新牵头抓总的方式方法。按照权责统一、分类管理的原则,科学划分党政有关部门的人才工作职能,充分发挥其统筹本部门、本行业人才发展的作用,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各领域人才发展。

  建立人才工作社会协作机制,加强对各类用人单位人才工作的引导,使其与政府总体人才战略相互衔接,形成加快人才发展的合力。充分发挥工、青、妇和科协等群团组织及各类专业社团、行业协会密切联系人才的作用,培养人才、团结人才、服务人才,形成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人才发展新格局。

  加快推进人才工作法制化进程,适时制定《人才开发促进条例》等人才工作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构建促进和保障人才发展的法规体系。

  (三)建立考评体系

  研究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人才工作考核办法,完善党政“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实行人才发展状况监测评估制度,建立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将人才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计体系,逐步开展市(州)和主要行业、系统人才发展状况定期统计、公开发布工作,形成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发展评价机制。

  (四)夯实发展基础

  加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各级要加强人才工作机构建设,充实人才工作力量,保障人才工作经费。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把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的优秀干部选拔到人才工作岗位上来,开展经常性的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人才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强人才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

  各市(州)和省直各部门要把加快人才发展、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安排,同时谋划、同时部署、同时落实。各市(州)、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要依据《规划纲要》,制定实施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人才发展规划,形成上下衔接配套的人才规划体系,并面向社会、面向人才、面向群众,广泛宣传人才发展规划,努力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浓厚氛围。研究制定人才规划任务分解方案,分年度制定实施计划,加强督促检查,搞好定期评估,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