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奚举于市的简介: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八十三--疯狂的日本和坚决的蒋介石(新抗战系列之五)涅瓦河边 萨沙和讯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58:54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1937年7月8日凌晨卢沟桥打响了,二十九军吉星文219团和进攻的日寇展开了数小时残酷血战,最终挥舞着大刀片的国军士兵以相当的伤亡将日军进攻部队击退,日军的伤亡也不轻,而且打的非常狼狈。

据后来的日军指挥官回忆,他们当时根本没有想到中国守军敢于长时间抵抗。他们的军官多年来告诉他们,中国军队人人怕死,装备低劣,训练更是原始,根本不堪一击。日军上下一致认为,只要日军几百人一次冲锋,胆小的国军守军即使10万人,恐怕也会立即弃城逃走。

 

所以日军进攻之前认为只要一二次冲锋就可以击溃卢沟桥和宛平的中国守军。

没想到双方打了几个小时,日军动用了火炮和重机枪,最后甚至展开了肉搏,大刀拼刺刀,两军面对面猛砍很杀。

一场战斗下来,信奉武士道精神的日军没有占到任何便宜,留下了不少尸体,撤了下去。这一站也让日军非常胆寒,认为29军士兵和之前宣传的不同,明显不怕死,有武士道精神,绝对不可小视。

战斗中,宛平城和附近的老百姓冒着日军的炮火帮助国军搬运伤兵,运送弹药,提供情报。军民合作,自然无往不利,日军在卢沟桥的这次挑衅战斗,在军事角度算是失利了。

 

虽然表面上日军没有占到便宜,但卢沟桥的枪声大大震动了日本和中国的高层,由此日本方面,中国中央政府方面,以及河北地头蛇29军方面开始了完全不同的三种态度,下面就听老萨说说。

 

日本方面在得知卢沟桥中日两军激烈交火以后,国内立即产生了压倒性的一个观点,也就是必须立即出兵痛击华北的中国军队,从而进一步完全控制华北五省,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当时日本正处于军国主义的最高峰,国内完全是一片大日本帝国必胜的热潮。

自从清末以来,日本对中国的战争百战百胜,无论是甲午战争,还是八国联军侵华,北伐期间的济南事变,918事变,入侵热河,长城会战,128淞沪会战,最终都以日军的大胜告终。

 

其实自从北洋水师被日本联合舰队消灭以后,在日本人眼中,中国人早已经不配做他的对手。日俄战争打败日薄西山的俄军,也让日军上下信心暴涨,认为自己已经是世界最强大的一支军队了。

所以,在日本1亿国民看来,中国军队根本就是鱼腩部队(鱼腩是鱼近肚子的部分,是鱼身上最软弱无力,缺乏防备而且没有攻击力的所在,而且无骨,容易食用,用以比喻弱旅像鱼腩容易攻击、容易吃掉),完全不堪一击。在日本人看来,中国军队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即使数量非常多,只要轻轻一触就会一个接一个的瞬间倒下。

 

一些更激进的日本人甚至认为,此次事件根本不是战争,而只是所谓惩罚凶暴的中国军队而已。

这类似于两个实力相当的成年人之间的对抗叫做决斗,叫做战争,一个成年人打一个小孩只叫做惩罚,教训。

日本军方认为日军真正的敌人是苏联和美国,中国还算不上是日本的敌人,此次日军的大胜完全是胜之不武,短短一个月内可以占领河北省,三个月之内占领华北乃至整个中国核心区域,迫使中国政府屈膝投降。

 

日本国内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日军必胜,而且绝对可以速战速。918年时期几个月之内占领东三省广大的区域,热河抗战短短两周占领一个省份,也都说明了这点。

 

这样一来,日军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再次占领中国一大块地区,控制近1亿的中国人口。

 

大家可以看到,即使今天的超级大国美国,也不敢有这样的自信来对付中国!

为什么这样日本会如此之嚣张,如此之不把中国放在眼里?

 

从根本来说,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化的必然结果。

 

自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军方的高层统治集团利用手中的强大权力同 控制日本经济的四大财阀联手(三井、三菱、住友、安田),一步步的控制了整个国家。

期间日本的政党制度逐步被架空,由军人和军人的支持者占据,成为一个空架子,国内原来就不强的民主派力量也受到极大打击,几乎消失殆尽。

这些事件的总爆发是1932年的五一五事件。当时日军中的军国主义分子,由于不满意当时政府和执政党等非军人集团对国家的控制,试图弱化军队对国家的影响,筹划多时以后突然发生政变。

他们袭击首相官邸、警视厅、内大臣牧野伸显邸宅、三菱银行、政友会总部以及东京周围变电所,杀死了包括日本首相犬养毅在内的几个政府重要人物。

当时77岁的犬养毅内阁认为军方对国家控制力太强,对外扩张的野心太重,迟早会给日本带来大灾难。

犬养毅(犬养这个姓的意思是,犬养家族的祖先是养狗的)是日本当时最为著名的政治家之一,政治能力很强,资历极老,是明治、大正、昭和三朝元老重臣。

犬养毅对国内国外政治一清二楚,甚至和孙中山还是革命的密友,

犬养毅为首的日本国内政治力量认为日本军方对国家的控制太危险,他们清楚的明白日本一旦开始对外入侵就无法停止脚步,最终必然会参与世界大战。

而以日本当时的国力和军力来说,虽然远远强于中国,朝鲜这些东亚的邻国,但尚且不是苏美英这几个主要列强的对手。

如果日本由一伙没有政治头脑、不讲游戏规则、不按常理出牌的狂暴军人来领导,就等于一辆没有司机驾驶的高速大巴车。不但会威胁到大巴车附近路人的安全,也会将大巴车中的乘客推到死亡的边缘。

 

犬养毅内阁和其支持者试图通过缩减军费,减缓海军发展规模,对军方的力量有所限制。同时他们通过积极的经济改革,解决国内激化的矛盾,消除军方对外扩张的借口。

 

其实犬养毅内阁也没有敢于公然和军人作对,只是试图遏制一下军方的嚣张气焰,没想到由此引来了杀身大祸。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日本军国主义这套已经宣传了几十年,就像现在的北朝鲜民众,人人都认为是伟大的金日成一手击退了美帝国主义侵略者,而根本不知道有中国志愿军一样。大部分日本民众早已被这种洗脑式的宣传影响了几代人,对此都已经深信不疑。

早在北洋水师访问日本期间,日军尚且奉命克制,没有敢于怎么样。反而是被军国主义思想煽动到疯狂的日本民众,居然试图登上炮台,向停泊在日本港口的中国军舰开火。日本民众的军国主义花由此可见一斑!

-----------------犬养毅其实也是日本民族主义者,不能算是中国的朋友。他支持孙中山,也是为了日本的利益,期望中国不要迅速被列强吞并,因为这样对日本东亚利益是极为不利的。实际上犬养毅的政治眼光远比那些刺杀他的军人们要远,按照他的想法去做,中国很可能遭遇温水煮青蛙的遭遇。可惜军国主义分子此时已经嚣张激进到了极点,和他们其实走同一条路的犬养毅因为妨碍了他们也被残杀。由此,日本国内已经没有人再敢于同军人作对!

 

犬养毅这个古稀老人被11名青年日本军人枪杀以后,日本国内很多民众居然完全支持军人的行为,认为犬养毅的行为是叛国和变节。

在审判着11名凶手时,日本民间有多达35万人以鲜血签名搞了一份请愿书为他们喊冤。

同时还有11个新潟县的军国主义极端支持者向法庭寄上共11根手指,愿意代替凶手去死。

最终法庭随便判处这11个杀人凶手长期监禁,但这只是做做样子。没有几年这11人就全部释放,法庭也没有追查这些小角色背后的指使者。

日本军人连日本首相也敢残杀,那日本国内除了天皇以外,还有什么人能够幸免?

由此一来,日本国内再也没有人敢于对抗军人。犬养毅内阁迅速垮台,其支持者畏惧军人的强大力量或是隐退,或者转向支持军人(成为文官军国主义分子),由此非军人的政治力量由此几乎消声灭迹。

日本历史学家猪木正道评论说,五一五事件一下子就推翻了日本两次护宪运动中,先辈们费尽心血才初具规模的议会政治,倒退到在帝国议会中没有基础的超然内阁时期。

 

很快由海军一派的斋藤实大将为首的新内阁建立,这标志着日本的内阁制度完全垮台,军人控制了整个国家。

之后日本国内任何一个人,哪怕他是亲王,超级富豪或者民族英雄,都对军人深感恐惧,没有人敢去得罪军人,也没有人敢去惹军人。

就如同溥杰的日本太太嵯峨浩,她和溥杰的婚姻就完全是日本军方安排的。

日本人在当时其实是非常保守的,对任何异族都有歧视,就算一般平民也不会让女儿嫁给外国人。

而嵯峨家还是日本皇室的近亲,是日本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嵯峨浩的父亲嵯峨实胜更是一个侯爵,是日本著名的贵族。

所以嵯峨浩家族也并不同意这件联姻的事情,更不愿意自己女儿远嫁到中国去。

但在日本军方严令下,连位极人臣的嵯峨家族也不敢违背军人的意志,赶忙将女儿嫁给了满洲国皇帝溥仪的弟弟。

 

日本国家内部其他势力都对军人噤若寒蝉,全国都笼罩在军国主义思想下,越来越极端。

 

其他势力都被消灭,敌人应该不存在了,本来就应该是军国主义分子的天下了。却没有想到,这些军人之间为了争夺国家大权,居然发生了狗咬狗的激烈内斗。

 

军方内斗愈演愈烈,期间使用了包括解职,降职,甚至监禁,处决,暗杀等手段。

最终到了1936年极端爆发出来,也就是二二六事变。这个事变中,军国主义的少壮派出动1400多官兵,突然占领了东京警视厅、首相府等重要机关建筑,并且杀害了包括财务大臣、内大臣、侍从长等许多日本政府的重要官员。

 

此次的政变完全是残杀,杀人的手段非常残忍。

 

其中77岁的内大臣斋藤实海军大将身中47枪之多,62岁的教育总监的渡边锭太郎大将被机枪扫射致死后还被残忍的砍下了脑袋,财政大臣高桥是清则被用一群军人用武士刀砍成几块。

当时73岁的日本首相冈田启介差点像犬养毅一样被杀,只是靠长相酷似的妹夫伪装成他(他的妹夫为了保护姐夫,穿着冈田的衣服故意冲到院子里被少壮派乱枪打死,少壮派由此认为首相已经被杀),才侥幸混在仆人群中逃出首相府。

少壮派暴行的目的是消灭日军元老派军国主义分子对国家的控制,试图建立一个类似于纳粹德国那样,纯粹的军国主义国家。

但日军元老派自从明治维新以后就实际控制了日本,他们的成员基本囊括了日本国内,包括党政军工商农等在内的大部分实力派一号人物,实力远比少壮派要强大得多。

他们自然不可能将权力交给这些激进的中低级军官。在得到裕仁天皇的支持以后,他们出兵很快平息了二二六事变,杀死了少壮派的17名主谋军官。

讽刺的是,少壮派失败后,他们的加速军国主义化的主张却由元老派实现。

元老派击败内部敌人以后,完全控制了国家和军队,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实现他们的主张。之后他们迅速的推进了日本的军国化,其势头甚至比少壮派所希望的更为猛烈。

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时候,日本国内从上到下基本都是军国主义的支持者。任何敢于反对和质疑他们的人都会被冠以叛国贼,立即被处死,暗杀或者长期囚禁。

同时国内采用高压统治,对于舆论,宣传,民间言论一律给予强力的控制,其势头和苏联,纳粹德国有一拼。其中舆论封锁更是厉害,一些日本人直到日本战败投降,也从没听过中途岛战役,马里亚纳战役这些名字。

天皇宣布投降的时候,有些日本人甚至完全莫名其妙,他们还想:不是几个月前刚说美军已经几乎被消灭了吗?怎么一转眼就打到日本本土来了!

 

所以,此次卢沟桥事变一开始,日军高层立即明确知道这不是中国方面的挑衅,而肯定是日本陆军一派制造的事件,不过是918事件的翻版而已。

只是918事变开始以后,东北军立即溃败没有敢于抵抗。而卢沟桥的国军居然敢于顽强抵抗,那么发动军事进攻的借口就有了,下面就看日本政府和军方高层如何决策?

打还是不打,大打还是小打?

 

他们经过短时间的争论,很快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计划,不但要打,还要大打,随即制定了立即增援华北战争的计划。


 

日军高层也分为几股力量,其中一股是实力强大的日本关东军。

日本关东军是日本陆军一派最重要的力量,也是日本陆军北上进攻苏联和南下占领中国的急先锋。其鼎盛时期关东军加上效忠于它的伪满洲国军,总数高达120万人。关东军的训练和装备是所有日军部队中最好的,关东军也自称精锐中的精锐,自称士兵军事素质和战斗力远超苏联士兵和美国士兵,至于中国士兵就更别提了。

 

由于中国华北作战必然要使用到关东军的部队,所以关东军的态度非常重要。

当时关东军高层早已得到7月在华北会有事情发生的情报,他们在卢沟桥事变开始后仅仅3,4个小时候立即召开军事会议。而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大将,后来臭名昭著的参谋长东条英机中将都是最死硬的军国主义分子。会上他们一致认为现在苏联正陷入内部大清洗的混乱中,不会对关东军造成任何威胁(6月底,关东军在黑龙江上击沉苏军一艘巡逻艇,苏军由于大清洗的混乱,没有敢于还击,他们的政府也没有抗议),此时正是占领中国华北的最佳时机!

关东军会全力支持进攻中国的作战,要给河北察哈尔的中国军队重重一击!

 

会后关东军立即向参谋本部发去电报,宣称关东军完全支持入侵中国,并且已经早已有第1和第11两个独立混成旅团共3万精锐部队做好准备,24小时待命,可以随时南下增援华北。

 

同时关东军立即调动空军全部5个飞行联队中的3个,立即向华北方向转移,随时准备支援地面部队,这里面就其中包括两个中队的重型轰炸机。

显然关东军早已经磨刀霍霍,恨不得立即参战了。

----------------上图 主张侵华的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的下场还算不错,由于年纪过大和诺门坎战役的惨败,他在1938年就被迫宣布退休。植田谦吉曾经在1932年被朝鲜义士尹奉吉炸断了左腿,身有残疾,而且在1945年也有70岁高龄,加上他没有参加对英美的太平洋战争,英美就没有将他列为战犯。植田谦吉带着残疾在1962年去世,时年87岁。

下图,他的副手东条英机则远比植田谦吉有名的多,还担任了日本首相,他在战后被列为甲级战犯,最终在1948年被绞死。



 

日军另外一股也很强大的力量,也就是驻扎在朝鲜的朝鲜军的立场也和关东军一样。

 

后来担任日本首相的时任朝鲜军司令官小矶国昭中将,参谋长久纳诚一少将也同意立即增援华北,开战全面侵华战争。

小矶国昭甚至电告日本军部要求一战占领整个中国,彻底解决中国问题,也就是“利用这一事件实现统治中国的雄图”。

 

他们也立即下令朝鲜军的第19、第20两个精锐师团立即进行战斗准备,准备随时开拔。

 


-------------------小矶国昭战后被列为甲级战犯,处以无期徒刑,他在监禁一年后,因为癌症死于监狱中。

 

入侵中国急先锋的关东军和朝鲜军立场如此鲜明,日本军部的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首先是主管日本陆军军政事务的日本陆军省大臣杉山元,他在8日卢沟桥打响的当天就下令:准备复原的4万日本现役士兵全部停止退役!

显然日军此时就准备全面开战了。

陆军一派如此,海军一派也相当积极。日本海军中央部下令在台湾海域演习的第3舰队立即返回上海,准备参战。

而日军参谋本部的参谋们彻夜未眠,几个小时后就制定出了《处理华北时局纲要》,其中明确说明:将与我军敌对的中国军队驱逐出平津地区,还提出,必要时可以出兵山东。

可见,日本军方态度大体就是这样,基本已经确定要开战了。

 

7月11日,日本政府召开五相会议(首相、陆相、海相、外相、财相),实际就是日军和政府高层做最终的决定。以日本陆军大臣杉山元(陆相)最为坚决立即增兵华北,全面入侵中国,会议上其他所有人也都同意。

 

当时日本近卫文麿内阁刚刚组建一个月,立足未稳。近卫文麿本人虽然也是强硬军国主义者,曾经狂称一个月内亡华。但他既然能够当上一国的首相,自然也是日本国内的精英人物,多少有些头脑。

近卫内阁成员曾经对是否进攻全面中国有所犹豫,日军内部一些人,比如著名的石原莞尔,冈村宁次也认为日军万一陷入中国战场的持久战,就会严重影响将来的对苏和对英美的作战。中国实力较弱,是无力主动向日本进攻的。日本应该先击败苏联或者英美,然后再来对付相对较弱的中国。

所以也在事变刚刚爆发的第二天,也就是7月8日。近卫内阁曾经命令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香月清司中将,暂不要扩大事变,尽量和平解决。

由此,日军曾经在短时间内和中国方面谈判,试图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捞一点好处就收手。

 

但在军方几乎所有高层压倒性的压力下,没什么实力的内阁迅速妥协,军方一些异议人士也立即闭嘴,不敢质疑日军高层的主张。

 

而实际日本内阁也基本都为军人操纵,几乎所有内阁成员也对军人言听计从。

见军方已经决定,近卫文麿内阁也发生了转变。之后近卫数次发言,号称“要严惩暴戾中国”“打到其屈膝投降为止”,也由此成为入侵中国坚定的支持者。


 

7月11日,近卫首相为了统一各方面的意志,邀请军方代表,两院议员代表,财经界实力派人物,新闻界精英一同会谈。

 

期间一个知名议员对日军能够短期内击败中国有所怀疑,问到:军方到底准备打到哪里?

陆相杉山元双眼望着天花板,毫不理睬,就像没有听到一样。

日本人是出了名的有礼貌,尤其在正式场合一般都极有礼貌的,这样的做法显然是非常失礼的。

此时海相米内光政认为议员也是国家的重要人物,这样对他们未免太不尊敬了。

加之入侵中国基本是陆军发挥作用,卢沟桥事变也是陆军挑起,海军一派向来和陆军作对,对此并不以为然,也不热心。

海军一派认为入侵中国虽然是必须的,但不符合海军一派的意图。中国是大陆国家,攻占中国自然主要是日本陆军发挥作用,海军一派则被抛在外围,成为辅助角色。

因为被陆军一派牵着鼻子走,海军一派认为自己不用对此次华北事变负责,完全可以在傍边看看热闹。

于是,米内光政对陆军一派领袖杉山元并不在意。

此时米内光政貌似礼貌的代为回答:陆军计划绝对不超过永定河保定一线!

而杉山元听到这句话不觉勃然大怒,此时陆军的观点是至少占领华北,有必要占领整个中国。听到米内光政这种说法,杉山元认为这是海军一派对陆军的侮辱。

杉山元也根本没把这个空架子内阁放在眼里,也不愿意跟他们说任何的事情。在他看来,军方既然已经决定,其他任何人只有遵守的权力,谁敢质疑就是卖国贼!

于是杉山元大声怒斥米内光政道:这是什么地方?怎么能说这种大事!

米内光政不觉一惊,没有敢继续说话。

其他议员也立即低头沉默不语,再没有人敢于追问,这个通气会就这样草草结束。

事后那个议员回忆道:军人根本把内阁当做无物,也根本没有把政府放在眼里。

 

而蒋介石的大将陈诚在回忆录中写道:军事本是政治的延续,在日本,政治却成为军事的附庸,不仅是军阀干政,简直是以军代政,欲求不败,又如何可能?

 

稍后近卫文麿代表政府将结论上呈裕仁天皇,天皇裕仁不过30多岁,军政经验自然也是有限的。

他问跟随近卫文麿一起来的杉山元:陆军的作战目标只是打到保定?

杉山元回答:初步这样决定,根据需要可以扩大到华北,华中和华南。

裕仁天皇听了杉山元的回答顿时沉默了一会,他自然明白这也就是有可能全面侵华的意思。

裕仁天从小接受过政治军事方面的全面教育,知道中国毕竟有4亿人口和200万军队,国土又非常辽阔,不是那么容易在短时间内打下的。

此时裕仁天心中有些松动,显然有些犹豫,随后追问了一句:你们认为多久可以解决华北事变?

杉山元毫不思索的回答:预计最多二个月,中国政府就会屈服。

裕仁天皇听到杉山元这个非常坚定的回答以后,顿时大喜,立即给予签字批准。




----------------上图,近卫文麿这个日本贵族出身的政治家被列为战犯,在1945年被美军下令逮捕后几小时服毒自杀身亡。

下图, 时任参谋总长的杉山元也是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元凶之一,同时他还曾经下令杀害和虐待致死中国和东南亚大量平民以及大量中英美战俘。日本投降以后,杉山元自知罪恶极大,难逃一死,他在被美军逮捕之前开枪自杀身亡。




 

于是在当天,日军开始全力增兵华北,具体为关东军出动2个精锐旅团,朝鲜军出动1个精锐师团,日本本土出动3个师团,另外三军一共出动27个空军中队,日本联合舰队也立即出动,封锁中国沿海。

但由于日本本土运输部队需要时间,所以第一批增援华北的部队,是关东军和朝鲜军。

 

一直争锋相斗的陆军和海军两派也达成共识,准备协同作战,平津地区作战由日本陆军负责,海军负责运输部队和补给,同时担任海上封锁和岸上火力支援。

但以米内光政为首的海军一派以对这样的分工显然不满,他们强烈要求在华中(江苏浙江上海一线)派遣3个师团作战,占领中国经济中心上海(日本海军在上海驻有数千海军陆战队),这也是后来淞沪813会战的根源。

 

 

同时日本军部授意华北住屯军新上任的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将(原司令官田代皖一郎重病,几天后去世),以和平解决的烟雾同29军周旋,尽量为日军增援部队的到来争取时间。

 

于是,从11日开始,日军从后方源源不断开入华北。

 

关东军驻吉林省公主岭的独立混成第1机械化旅团于16日到达日军控制的河北省密云县,驻长城古北口地区的独立混成第11旅团20日到达河北省顺义县以西的高丽营。

朝鲜军驻龙山的第20师团于16日从朝鲜出发,19日其先头部队到达天津,其它分别在唐山、山海关集结待命。

另外其他部队也纷纷开入华北,包括铁道第3联队,关东军汽车队等等。

短短二周时间,先后有超过5万日本陆军开赴华北,加上原有的住屯军,总兵力已经高达6万人。

这些都是日本陆军的精锐部队,加上战斗力的差别,实际日军战斗力已经远远超过了驻扎在华北的29军。

 

16日,日本关东军6个飞行中队赶赴天津日军控制机场。到20日,日军参谋本部调国内7个飞行大队,4个独立飞行中队,一共有200多架飞机开到华北,已经超过中国空军总数,其中重型轰炸机30架。

这批飞机在之后的战斗中,对国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前面已经说了,日军高层认为日军华北住屯军只有5000多人,相对数量高达10万的河北察哈尔的29军处于劣势,所以此时必须用其他手段麻痹29军高层,争取增兵和部署的时间。

日本方面预计从东北和朝鲜运兵到华北大约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内,自然要谎称和29军方面和平解决,最大程度拖延时间。

一旦日军可以集中5到6万部队在河北省,那么加上中日两军战斗力的巨大差距(国军在进攻中要保证数量上至少3,4倍于日军的优势,如果是防御至少也要2,3倍的数量优势),日军完全可以短时间内占领河北省,察哈尔省,下面无论怎么做都是很有利的。

----------------------日本大军迅速向华北开进,一部从东北,朝鲜出发,一部则从日本本土运送过来。



 

 

 

相比日军的强硬态度,中国的国民中央政府也几乎一样的强硬。

 

卢沟桥事变一爆发,当时众望所归的唯一领袖蒋介石,立即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蒋介石在1937年7月8日的日记中写道:倭寇已在卢沟桥挑衅。彼将承我准备未完之时使我屈服乎?或故与宋哲元为难使华北独立乎?倭已挑战,决心应战此其时乎?

 

自从918事变日本入侵东北以来,蒋介石就在日记中以倭国或者倭寇的称呼指日本。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日军在卢沟桥挑衅,试图乘中国备战没有完毕的时候进攻,或许是想迫使宋哲元宣布独立。日本已经挑战,我们现在应该立即应战吗?

 

 

蒋介石早在一二个月前,就已经得到到日军会在华北发动武装事件的情报,只是不知道究竟什么时候开始?规模如何?日军的目的又是如何?是像丰台事变以后,只为捞一点便宜?还是像918事变一样是想全面入侵华北?

 

所以蒋介石一直关注着华北局势的变化,此次知道卢沟桥打响以后,反而松了一口气。

就像你始终在等着你的敌人出现的人,在等待敌人期间一般都是提心吊胆的,不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回来,不知道来几个人,不知道他们带着刀来,还是带着枪来。结果,真的等到敌人杀气腾腾的出现,哪怕是开着坦克来的,你也反而会轻松很多。

 

不过当时蒋介石的心情还是很沉重的,在他看来1937年自然不是和日军开战的好时候。

 

自从西安事变在1937年2月基本结束,期间国家还处于动荡期中。由于西安事变中,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集中20多万大军和中央军对峙,中央军不得不集中40万大军威逼陕甘,直到4,5月份才完成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收编工作。

而红军这边一直强调自己的条件,要求保证其军队和政府的完整性,没有放松一丝一毫。

在蒋介石看来,红军既然同意被收编,那么就应该放弃对自己控制区和军队的控制权。如果就这样答应红军的全部条件,还谈得上什么改编?完全等于国民政府发军饷,提供武器来让红军壮大发展。

蒋介石心里很清楚,红军既然信奉马列主义也就绝不可能听国民政府指挥的,他们会在抗战中继续自己的力量,从而在将来和国府为敌。所以就长远看来,红军并不是朋友,而是敌人。

 

所以到了1937年7月,由于双方要求差别很大,红军不同意改变,所以4万红军尚且没有改编成国民革命军。

 

蒋介石深知中共的发展潜力,虽然西安事变中被迫同意了收编红军的要求,但也不能如此轻易答应红军的全部要求。

 

此时中国国内内战停止刚刚半年时间,抗战的各方面准备也刚刚从1935年开始,到现在不过2年时间,期间还有1年半在打仗,国家几十万大军一会北上对付红军,一会南下对付两广军阀,时刻处于战斗和准备战斗中。

蒋介石本来预计日本自己也没有完成持久战战争的准备。他和国府智囊们预计:日本要完成这方面的大体准备,至少也要到1938年末,那么中国至少还有一年多时间的备战期。

在这段时间内,国军预计可以完成60个师80万人的完全德械化,另外还有100万军队也会进行大规模的整编和整训,同时增加军工力量,发展国防科技,争取盟友,从而大大提高国军的战斗力,拉近同日军在军事上的差距。

另外,蒋介石认为世界大战是打定了,日本既然和德国意大利联盟,也就必然要和英美法苏对抗。以日本的实力和这四大列强为敌,基本也就注定失败了。所以中国越迟参战,对中国就越有好处,因为这样中国孤军对抗日本的时间就越短。

 

另外中国国内的情况也并不是很好,中共尚且不谈,国内华北还有三大军阀存在,就是山西,绥远的阎锡山,他的晋绥军有10多万人;河北,察哈尔的宋哲元,他的29军有10万人;山东的韩复榘,他的山东军有近10万人。

这三大军阀总兵力也有近40万人,是相当强大的反对力量。

 

除了这三个军阀以外,国内还有广西省军阀白崇禧李宗仁的桂军约3万正规军,云南省云龙的滇军3万人,西康省刘文辉的西康军约2万军,青海马步芳,宁夏马鸿逵的马家穆斯林骑兵总兵力大约5万人,新疆盛世才的新疆省军1万多人。

可以看到,自从张学良的20万东北军在西安事变后自行瓦解,国内军阀已经不可能推翻中央政府,也不可能公然和中央军对抗。但毕竟国内还有这么多省份控制在军阀手上,这些军阀对于敢于入侵他地盘的势力,不管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甚至如来佛祖,耶稣基督,一律照打不误。

换句话说,在军阀看来,日本人是敌人,中央军一样是敌人。如果日军进来,军阀部队会还击,但中央军进来,军阀部队一样也会还击,都是一回事。

在西安事变之前,蒋介石认为只要有3年的时间,就可以完全消灭中共和这些地方军阀力量,让国民中央政府完全控制整个中国,进一步完成抗战的备战工作。

这样中国内部统一,万众一心,抗战的胜利就更有把握了。

 

蒋介石在1936年9月26日的日记中写道:三年之内,倭寇不能灭亡中国,则我何患其强迫,但此时尚不可不隐忍耳。

蒋介石的意思是,只要有3年的时间,中国就无需害怕和日本决战,但这段时间为了完成备战,还需要暂时忍耐。

-----------------蒋介石此时其实从心底来说并不真的想打,如果日本不是想占领华北,或者占领河北省的话,此时就不应该打。因为此时中国的军力和日本相差太远,一旦开战,中国只能以人命去弥补战斗力的差距。换句来说,就是用人海去拼火海,这样要多死多少的人啊。

 

 

不过却没想到西安事变很快爆发,打乱了蒋介石的部属。而日军也没有给蒋介石3年时间,甚至连1年时间也没到。

 

日军如此之快的进攻,让蒋介石的扩军备战计划泡汤了。

 

话虽如此,蒋介石的头脑还是很清醒的,他认为日军此时在卢沟桥基本不可能是小规模的挑衅,而很可能是全面进攻。

 

那么打还是不打?如果日军只是小规模挑衅,让中国让些小的利益,比如赔款什么的,到时可以考虑。因为目前中国备战远远没有结束,哪怕多几个月时间也是好的。

因为就这几个月时间也可以让国军的战斗力大大充实,实际开战期间,会少死很多的战士。

但如果日军是全面进攻,试图占领河北省,甚至华北,那么就必须立即抵抗。

因为东北一失,等于砍掉了中国的一支左臂,伤了一定的元气,尚不致命!中国仍然可以剩下的一只右臂和两条腿,还是可以顽强和敌人对抗。

但如果华北一失,就等于将一个绳索套在中国的脖子上,日本人可以随时收紧这个绳索,将中国勒死。

中国历史上东北外敌,一旦占领华北,南方的政府基本就是凶多吉少的。

 

 

这里且不谈经济,政治等其他各方面原因,华北五省丢失以后,单从军事上来说,日军几十万大军随时长驱直下,沿着无险可守平原地区交通动脉,如平汉路,就可以轻松打到武汉。这样也就将中国的中部和南部从中间一切为二。

东边靠海的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会被一下割裂在日本几十万陆军和日本联和舰队之间(日军可以任意从中国沿海登陆作战),面临敌人左右夹击,从战略上来说,自然是保不住的。

 

而如果国军主力不放在东边沿海几省,那么这几省就很容易被日军攻占,中国会很快丢失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仅存的富裕地区,也丢掉中国可怜的大部分工业和几乎全部财政收入,那么抗战前景就非常不妙了。

如果把上百万主力放在这些省份,一旦日军机械化程度颇高的大军从华北平原高速南下,一下子将沿海几省同内陆切割开,国军主力无法回到西边的四川,湖南,云南,贵州等省,而在沿海被日军合围歼灭,中国也就无兵可用,西边的省份再利于防守也不可能守住,到时候中国恐怕正是要亡国了。


--------------------日军的机械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每个师团都有大量的汽车。而且日军一般作战中,都会第一占领铁路线,所以一旦日军占领华北,随即可以快速南下。到那时候,中国就走了南宋的老路,时刻处于敌人威胁之下,想攻攻不了,想守也守不住,奄奄待毙,离死不远了!



 

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国内民族情绪已经极为高涨,到了谁也无法控制的地步。

中国清末以来近百年的国耻深深刺痛了每一个中国人,加上日军野兽军队连续侵占中国的台湾,东北。日军所到之处烧杀奸淫,完全是无恶不作,丧心病狂到了极点。仅仅一个旅顺大屠杀就杀死了全城2万多人,后来抗战历史上,日军所到之处完全是滥杀和残杀,连小孩和妇女也不放过,自然为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切齿痛恨。

中国的文化虽然备受摧残,但至少在当时,真正的中国人都明白,人之所以为人 是因为他们有人的尊严。

没有尊严和道德信念的民族,就是个腐败堕落的民族,他们民族的人也不配称为人(今天的中国就很危险)。

用斯大林的话来说:苏联人宁可全部战死,也不愿成为纳粹的奴隶。

当时全国一致要求和日军决战,甚至从918开始就是这样,期间无数次学潮,游行,闹事。

加上中共的煽动,要求和日本决战的民怨在全国成为燎原之势。

当时国府还是搞了一些民主,不敢武力镇压,也无法武力镇压。所以完全被这些人民的热情搞得狼狈不堪,甚至外交部长王正廷还被学生冲入办公室打伤,蒋介石也说了三日之内不出兵,割脑袋谢罪的话。

实际上,民怨不过是老百姓的一种想法,本质上没错,却并不见得就一定对。

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当时全国有很多要求抗战的学生领袖,脑的最厉害的就是他们。而真正日军打过来的时候,其中一部分高喊抗日的人居然立即投靠日本人成为汉奸。还有一部分学生随着国府撤退后,仅仅因为抗战中国家经济困难,每天伙食比较差,而起来游行闹事。要知道,当时几百万国军士兵在前线流血牺牲,整天哪有一顿饱饭吃,你们还闹什么闹?这种三分钟热度的人,也配说抗日救国?

我记得张自忠传记中曾经写道,张自忠和几个身为学生的同乡抱着所谓不怕死,不怕苦,振兴国家的念头去投军。结果他们根本没有打仗,仅仅跟着其他士兵割了两天麦子,除了张自忠以外的其他几个学生都因为吃不了苦,离开军队回家了。

所谓说起来容易坐起来难,用国军老兵的话来说,有些学校毕业的少爷和大学里面出来的学生兵,平时说的天花乱坠,今天要学岳飞精忠报国,明天要学史可法临死不屈!结果枪一打响,好了,居然尿了裤子。撤退时候人就不见了,哪儿去了?一些逃回家了,一些觉得日本人厉害,我们打不过他们,中国铁定亡国,干脆跑到日本人那里去了。


当然,这种热情对全民抗日是有利的,也是抗战获胜的最重要的条件。不过凡事都不能忽视客观因素,而光是想当然,用想法代替现实。不然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吃大亏!



7月8日当天,全国一些老百姓听到卢沟桥打响以后,都一片欢呼声,认为终于可以报仇了。

在这种民意下,蒋介石也不敢违背,实际上,历史上没有一个政府敢于违背,即使毛泽东也不行。

所以,看起来还是要打的。

在蒋介石看来,虽然当时万事都没有具备,好在国内内战表面上已经停止,而持久抗战的大后方西部也已经通过红军长征而控制,对日本持久抗战获胜最基本的条件已经具备。也就是说,中日大决战这一仗还是可以打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很有可能打赢,所以我们可以打。

 

 

而在918事变的时候,128事变的时候,甚至北伐的济南事变时候,我们不可能打赢,所以我们根本不可能打。

 

如果打了,用蒋介石的话来说:就是用整个国家和民族去赌博,是对国家民族最大的不负责任,是最大的犯罪!

 

 

所以,蒋介石自卢沟桥开始以后,他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准备全面开战。

7月8日凌晨中日在卢沟桥开战,当天,蒋介石下令给宋哲元: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势态扩大。

很显然,蒋介石害怕宋哲元犯了张学良的错误,擅自撤退部队,赶忙下了坚守的命令。

 

 

另外蒋介石认为平津两地无险可守,又被日本华北住屯军四处渗透,恐怕难以守住。他命令设石家庄行营,由徐永昌为行营主任、林蔚为参谋长,并且要求宋哲元立即赶到石家庄,保定一线指挥29军各部,同中央军以及华北两大军阀阎锡山,韩复榘合作。

可以说,即使从今天看来,蒋介石的战略眼光还是很令人佩服的。

如果按照蒋介石这样部属,恐怕华北抗战不至于像后来那样。

 

当时蒋介石的头脑和立场可比宋哲元坚定,高明的多。

他很快就通过日本向华北的大规模增兵,明确看出:卢沟桥事变必不可能和平解决!

 

相比宋哲元态度暧昧的和日军和谈,蒋介石要强硬的多。他在8日,10日,11日,12日先后通过外交部,外交部长王宠惠,驻日本大使许世英向日本发表强硬声明,表示日本必须谋求和平解决,避免事态扩大,并且要求日本立即停止军事行动,立即停止增兵。

蒋介石在日本留学过,也在日军中服役过,他深知日本和日本民族的性格。蒋认为日本野心勃勃,一心想入侵中国已经几十年了。现在日本就像一辆失去刹车的高速跑车一样,想让他停住已经是不可能的,想依靠外交手段制止更是不可能的。

所以,蒋介石虽然和英国,美国,苏联,德国,意大利等国大使接触,想看看列强是否愿意调停,但实际蒋不过将外交手段作为一种尝试的途径,实际上他早已开始军事上的应战部属,其积极程度比宋哲元高出百倍。

------------------------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各路国军向河北开进,但处于平津第一线的宋哲元却并不准备立即和日军开战,这实在是一件极为麻烦的事情。





 

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也就是7月9日蒋介石下令,立即向平津附近增调部队。

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在河北河南附近的几支部队立即奉命开入河北察哈尔两省,包括孙连仲之第26路军2个师,庞炳勋的第40军1个师,万福麟的第53军1个军,高桂滋的第84师,这几支非中央嫡系部队的总兵力不下5,6万人,而且都不是弱旅,都是有战斗力的队伍。

 

另外还有中央军卫立煌,关麟征,刘峙,汤恩伯的几个军,也奉命迅速向河北察哈尔开进。

 

由于知道日本空军已经大量调往华北,蒋介石命令高炮部队火速开往河北,准备支援宋哲元在平津两市的防控力量。

 

这样很快在察哈尔和河北两省的国军总兵力有20多万人,加上晋绥的阎锡山10多万,韩复榘的8,9万,宋哲元自己的10万,总兵力不下40,50万人。以这样庞大的兵力,面对只有不到10万人的日军,还是可以狠狠拼一场的了。

 

 

7月17日,在得知宋哲元不但秘密和日本私下和谈,还拒绝国军各部增援部队开进平津一带。

 

身在庐山的蒋介石知道事情不妙,随即做了著名的庐山演讲《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

 

蒋介石明确的表明了中国的立场,也就是中国的底线,也就是最后关头。

所谓最后关头,蒋介石说的很清楚,就是

(一)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中国不会割地,不会让出华北,也不会承认伪满洲国);
(二)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变(中国不会同意所谓的华北自治,不同意日本在华北建立傀儡汉奸政权);
(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中国不同意建立亲日的地方政权);
(四)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受任何约束(中国不会放弃河北和察哈尔的控制权)。

可以看到,这四点也就是说,日本想要控制华北是不可能的,如果日本强行要入侵华北,那么中国就开战。

如果日本只是想要些钱,捞些好处,那就另外再说。因为这些都是表面上的东西,现在对中国来说,最需要的是时间。

 

其中蒋介石还告诫人民,不可能坐视华北被日军控制,因为华北一丢失,国家就难保。他说:如果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那么我们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与军事重镇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北平,若果变成昔日的沈阳,今日的冀察,亦将成为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可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会变成北平!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此事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

 

期间,蒋介石还公然号召中国人民起来抵抗日寇的入侵,他下面这几句话,直到今天也深深鼓舞了后人。

 

全国国民最要认清,所谓最后关头的意义,最后关头一至,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更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谈话稿既发表,只有一意应战,不再做回旋之想!

 

总体来说,蒋介石在77卢沟桥打响以后,就下定了和日本决战的决心。

 

蒋介石虽然坚决,却没想到河北,察哈尔的地头蛇宋哲元却出了问题。

 

宋哲元虽然曾经是一个著名的抗日英雄,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军阀,而且还是一个老军阀。出于军阀固有自保心理,他像918和热河抗战时期的张学良一样,试图全力保住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宋哲元认为一旦中日全面开战,他的河北察哈尔两省地盘已经29军就处于日军进攻的最前线,无论中日最终谁胜谁负,29军的军队和地盘必遭严重打击。那么29军,也就是西北军的军阀割据地位也就彻底结束了,西北军这个传承了20多年的军阀团体也就彻底毁灭了。

所以宋哲元开始试图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卢沟桥事变,尽一切力量避免中日全面开战。结果宋很快被日方虚假和平态度迷惑(日军正在大规模调兵遣将,完全全面进攻的部属,所以使用虚假手段稳住宋哲元),并没有立即做军事应战的部属,也拒绝蒋介石派遣的几十万增援部队进入平津一线,甚至连全国给29军的抗战捐款也断然拒绝接受。

这样一来,蒋介石的准备至少在平津一线就等于打了水漂,而29军自己也处于站不能战,退不能退的尴尬境地。广大忠勇爱国的29军官兵由此陷入一个极为被动的局面中,这也导致了十几天后平津地区的迅速失陷以及29军的惨重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