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课本:嬉皮士运动和朋克运动的鼻祖 一个影响了美国甚至包括世界各地几代人的思想的流派(垮掉的一代流派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20:48:23
1955年,金斯堡辞去在纽约一家广告公司的工作,离开正统学院派势力较大的
东部地区,前往西海岸“呼吸更自由的空气”。他在旧金山结识了一些有相似思想
倾向的文学青年。他们在一起酗酒吸毒,并由此找到“新的诗的灵感”。他的一首
有13个打字页的诗作在一次聚会上朗诵后,由意大利裔诗人劳伦斯.弗林格蒂办的
城市之光书店出版,立即引起轰动。这首题为《嚎叫》的诗一开始这样写道:

  我看到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
  饿着肚子歇斯底里
  赤身裸体,
  黎明时分拖着脚步走过黑人街巷寻找一针来劲的麻醉剂,
  头脑天使一般的嬉皮士渴望与黑夜机械中那繁星般的发电机发生古老的天堂式
的关系......

  这首诗以松散的形式、毫无藻饰的粗卑语言,对美国社会视为圣洁的一切进行
了无情的讥讽与揭露。它一出版就在美国文坛上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有人斥之为
“淫秽之作”,甚至就此告到司法当局。旧金山警方和海关将这部作品扣留。出版
商弗林格蒂受到传讯。但是,一些开明的评论家持有不同看法,认为《嚎叫》是
“对社会的一种严厉批评,具有拯救社会的价值”。一年后,法院将此案撤销,宣
布弗林格蒂无罪。这样,这场在美国轰动一时的文案,不但使名不见经传的金斯堡
立时名闻遐迩,也使他及其朋友们的同类作品出版合法化。这不啻正式宣告了“垮
掉的一代”作家堂而皇之地登上美国文坛。
  《嚎叫》一诗后来被一些评论家称为“美国新崛起的文学流派——‘垮掉的一
代’的经典之作”,印行近40万册,风靡美国和西欧。金斯堡深受鼓舞,诗兴一发
而不可收。1961年,他发表长诗《祈祷》。据说,这首献给母亲的挽诗是他在注射
吗啡陷入幻境时所作。他在诗中追忆自己的童年、描述母亲的病痛、申说家庭的无
奈,隐含着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迫害犹太人罪恶行径的谴责。这首诗以意
识流手法写成,想象丰富奇诡,被称为金斯堡的“最优秀诗作”。从此,他跳出自
我,扩大活动范围,诗界进一步开阔。他到美国和世界各地漫游,并到处朗诵自己
的作品。有时,为表示自己的率真,他在成千上万人的集会上赤身裸体进行朗诵。
他积极参加民权运动和反对越南战争的大游行,成为美国群众运动中一名活跃人物。
同时,他信佛参禅,耽于幻觉沉思,鼓吹性解放,宣扬同性恋。他说,他“把自己
的这一切经历、一切信仰、一切失望、一切激忿都倾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了”。他
先后出版有诗集《现实三明治》(1967)、《星球消息》(1968)、《飞机上的梦》(1
968)。1973年出版的诗集《美国的堕落》中,有不少反对美国侵越战争的诗作。次
年,这本书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他本人成为美国文学艺术院成员。通过这些作品,
金斯堡进一步奠定了他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地位,受到美国和国际文艺界
的广泛关注。


               “垮”透了的凯鲁亚克

  受到文艺界广泛关注的另一位“垮掉的一代”作家是凯鲁亚克。他于1922年3月
出生在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市一个印刷商家庭。父亲破产后长期患病,哥哥夭折,母
亲被迫到一家鞋厂干活以养家糊口。这一切,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无法治愈的
创伤。他从小就喜欢文学,迷恋歌德、雨果等人的作品。1939年,他进入哥伦比亚
大学学文学。但是,他厌倦那里的学院式教学,未毕业就离校而去。他当加油员、
体育记者,模仿爱尔兰意识流作家詹姆士.乔伊斯写小说。不久,他到一艘商船上
当厨工,后又报名参加美国海军。为时不长,他因不遵守军纪被开除。他因患精神
病三次住进医院。1944年春,他回到哥伦比亚大学,不久就同卡萨迪一道横穿美国
去浪游。他阅历增加,创作激情勃发。1950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小镇与小城》,
但没有引起世人的注意。
  此后,他多次在美国和墨西哥漫游,一路上吸毒、酗酒、偷窃、嫖娼、赌博、
大搞同性恋。1951年,他将自己的这些经历以及与同行者的谈话用打字机胡乱打在
一个长达250尺的纸卷上,一行挨一行,没有留空格,也几乎没有打标点符号。他认
为,只有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自然地”写下来,才能反映事物的真面貌。
而任何修改都是伪装,都是真诚的丧失。金斯堡后来称赞他说,这是用新颖形式记
录真实思想的新尝试。凯鲁亚克仅用了三周时间即把他这部新作写完,作为小说送
到海盗出版社。书稿被压了6年,最后经编辑大加斧削,加上标点,于1957年秋天以
《在路上》为题出版。作品较客观地反映了战后美国一部分青年人不满现实、精神
苦闷的心态,同金斯堡的《嚎叫》一样,成为“垮掉的一代”文学的经典。评论界
起初对这部作品褒贬不一,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它没有情节,不讲究结构,显得
杂乱无章,根本不是什么小说,只不过是一篇胡乱涂抹的旅行记录。但也有人把它
捧得很高,认为作者堪称“新体小说的圣手”,作品“信手写来,浑然天成”,从
内容到形式“都是大胆创新的成果”。
  褒也好,贬也罢,凯鲁亚克反正从此一举成名。他备受鼓舞,一连又写了17部
小说。其中,《达摩游民》(1958)是他在失意的年月潜心研究佛学后写成,描写主
人公追求禅宗境界,到美国西北部深山老林寻找“达摩”法理的经过。《地下人》
(1958)是又一部描写“垮掉”青年流浪生活的作品。《在巴黎悟道》(1966)则记叙
主人公在巴黎参禅悟道的逸闻趣事。所有这些作品都带有自传成份,内容和风格大
同小异。这一切说明,写完《在路上》之后,凯鲁亚克就逐渐文思枯竭。但他一直
自视甚高,同评论界的普遍看法形成较大反差。因此,他感到抑郁愤懑,1969年因
酗酒而死。

              “垮掉”文学教父巴罗斯

  “垮掉的一代”作家中,资格最老、活得时间最长的当属巴罗斯。他于1914年
出生在圣路易斯市一个园艺之家。父亲种植花卉,母亲爱好戏剧,并出版有三本花
卉种植学著作。巴罗斯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喜欢阅读法国作家莫泊桑、法朗士、
纪德、波德莱尔的作品。1936年,他在哈佛大学获英语博士学位,后来一度研究人
种和人类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无心从事研究工作,投笔从戎。不久,他
因为心理素质不佳被迫离开军队。他来到芝加哥,当起酒吧侍者、私人侦探,浪迹
社会底层,有时与盗贼为伍。1943年,他移居纽约,同凯鲁亚克和金斯堡结识,倡
导“实验性”文学,成为他们思想和创作上的启蒙人,“垮掉的一代”的教父。19
46年,他带着情妇琼.沃尔莫移居得克萨斯州,在那儿置地开办农场。他认为,战
争已使合法与犯罪之间的界限消失。因此,他不但吸食而且公开种植毒品。1949年,
他受到当地警方的警告,不得不移居墨西哥。1951年的一天,一向喜欢摆弄枪支的
巴罗斯吸毒后沉湎于幻境,开枪误将沃尔莫打死。他因此受到指控和审讯,被宣布
为“行为邪恶的外国人”。他后来在自传《文学歹徒》中回忆说,这一事件是“我
人生的转折,它促使我踏下心来认真开始文学创作”。
  1953年,巴罗斯根据自己的吸毒经历写出“垮掉”风格的小说《瘾君子》,开
始引起美国文学界的注意。此后,他先是到摩洛哥的丹吉尔一家男妓馆隐居,不久
又跑到南美洲几个国家搜寻毒品。1955年,他重返丹吉尔,租住一间民房,一年不
洗澡,不换衣服,潜下心来写小说。他边写边扔,边扔边写。4年之后,他将一箱子
乱糟糟的手稿交给巴黎的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作品原题《赤裸的情欲》(Naked L
ust)。金斯堡阅读原稿时,因字迹太潦草,误读为《赤裸的午餐》(Naked Lunch)。
他俩都认为这个题目“更惬意”,就定下来了。这本小说主要讲述的也是作者漫游、
吸毒、性爱、同性恋等经历,内中充满肉体虐待的描写、猥亵不堪的细节、卑俗下
流的语言。有的批评家将它斥为“一堆不知所云的垃圾”,“一片精神病态的呓语”。
波士顿等城市一度以“淫猥”为名禁止这本书出版和发售。但是,另一些人认为,
这本书“以幽默的形式抨击社会的伪善,探寻人们心灵荒唐的一面”,“富有深刻
的道德内涵”,“是一部古怪的天才之作”。这样,争论了近两年时间,这本小说
才于1962年在美国出版,随后被译成16种文字出版发行。
  巴罗斯从此名声大振。美国和西欧的一些通俗期刊和廉价小报纷纷向他约稿。
他顺势推舟,“毫无计划、毫无准备地进行创作”,“优哉游哉,信笔所之,想到
哪里就写到哪里”。他有时还采用所谓“剪接法”,即一边写,一边将手头的报纸、
期刊、书籍上的大段文字剪下来,打乱顺序,重新拼接,胡乱塞到自己的作品中。
他认为,只有这样“搅乱个人、社会、政治之间的界限,才能表现事物的真”。19
64年出版的小说《新星快车》描写银河内各个派别为控制地球和宇宙而争斗,没有
完整的故事,只是“一大堆怪诞联想的堆积”。后来出版的小说《柔软机器》(196
6)、《爆炸的火车票》(1967)等,采用现实与梦幻相混合的手法,表现作者对社会
厌恶情绪,脉络也相当混乱。巴罗斯这时说,他已写尽胸中的一切,江郎才尽。


               “垮掉的一代”的余韵

  作为一个流派,“垮掉的一代”在美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比较短暂而奇特的文学
现象。它滥觞于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兴盛于50年代中到70年代末,前后只不过三
十多年时间。7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社会生活情况的变化,凯鲁亚克的逝世,巴罗
斯移居伦敦,“垮掉的一代”渐趋衰微。1981年,巴罗斯返回美国,又写了小说
《死路之地》(1984)、《西域》(1987)、《机会渺茫》(1991),但采用的是传统的
写作手法,因为这时他已觉得“垮掉”手法不时兴了。他同金斯堡在晚年把主要精
力投到演艺界,同美国一些流行乐师和歌手合作,创作了不少深受青少年喜爱的通
俗歌曲,推动了整个流行音乐的普及和发展。巴罗斯晚年还演过电影,作画出售,
显示了他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垮掉的一代”被文学史家称为“以扭曲的心理反映扭曲的世界而产生的扭曲
的文学现象”。这个群落的作家们对美国社会不满,就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抗争。
但因缺乏正面的理想,他们的不满只能是一任自己的感情毫无节制地宣泄,他们的
抗争只不过是个人的一些随心所欲的不负责任的行动。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作品中
含有大量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但他们的作品大胆揭露美国社会的黑暗面,还是
有一定的认识价值的。他们在艺术上敢于冲破一切传统的羁绊,大胆创新,对后人
还是有一定启示作用的。他们作为继往开来的一代作家,在美国文坛上还是留下了
一定影响的。1995年,金斯堡的最后一本诗集《世界的迎迓》获得普利策诗歌奖。
1996年,他终生创作的结集《诗选,1947—1995》出版,受到书评界的好评。
  据报道,金斯堡始终不忘记他的读者,直到逝世前三天还在写诗,并一口气写
了10首。其中,有一首题名《名声与死亡》,成为他不平凡一生创作的绝唱。得悉
他的死讯,许多读者前往曼哈顿吊唁。在那里的一个寺院,住持遵照他生前的遗愿,
焚香鸣钟,按佛教仪规为他举行了葬礼。巴罗斯也没有忘记他的读者。去世前一天,
他写下毕生最后几行诗:

  爱?
  什么是爱?
  纯天然的止痛剂。
  世间有什么?爱。

  在堪萨斯州劳伦斯城举行的葬礼上,他终生的莫逆之交威廉.西尔弗伯格将这
几行诗散发给250多位悼念者。他慨叹说,“巴罗斯逝世后,美国再也没有几个称得
上‘伟大’的作家了。”悼念者闻此无不鼓掌表示赞同。他的话当然带有不少感情
成份,但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对巴罗斯及其为先导的“垮掉的一代”
的追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