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600191:王根权品评书谱第37讲 极虑专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57:59

王根权品评书谱第37讲

极虑专精

一、原文

志學之年①,留心翰墨②。味③鐘、張之餘烈④,挹⑤羲、獻之前規⑥。極慮專精⑦,時逾二紀⑧。有乖入木⑨之術,無間臨池⑩之志。

二、注释


志学之年:立志学习之年。《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


翰墨:笔墨,此指书法。


味:体会、体味。


馀烈:前人的功绩成就影响。


挹:汲取。


前规:前人的规范。


极虑专精:竭尽全力,深刻思考,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学习书法的秘诀秘笈。


二纪:古人以十二年为一纪,“二纪”即二十四年。《国语·晋语》:“蓄力一纪,可以远矣”。注释:“十二年,岁星一周,为一纪”。


入木:指书写墨迹渗入到犊中,后用来形容书法功力深厚。事见张怀懽《书断》:“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又《宣和书谱》:“献之又当南郊祭版,其字画入木七分。”


临池:书法临习。事见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寸书不见遗,至今世尤宝其书,韦仲将谓之‘草圣’。”

三、译文

我从开始上学的时候起,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爱好上了书法,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就处处留心,学习书法。我用心感悟体会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先贤的书作,学习吸取他们的书法规范规则。我在研习四位书法先贤的书艺的时候,竭尽全力,深刻思考,专心致志,以求精益求精。屈指算来,已经有二十余年了。我对书法艺术的学习,虽然还没有达到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程度,但是却从来没有过间断学习的想法,也从未间断过书法的临池练习。

四、品评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句。“志学之年”,就是立志学习之年。《论语》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句,后世多以十五岁为“志学之年”。这里有一个问题,这里的“志学之年”,仅仅说的是“志学”的开始之年,反映不出志学的时间段。孙过庭这里的“志学之年”说的是一个时间段,而不是一个时间点。“志学之年”,当指孙过庭开始上学读书至学成这一段时间。“翰墨”,书法。“留心”,存心、在心。这里的“留心”,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处处留心”。留心是学习书法的有效方法。“留心翰墨”,既处处留心,学习书法。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从开始上学的时候起,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爱好上了书法,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就处处留心,学习书法。

“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句。“味”,体味,体会。“挹”,吸收,汲取。“余烈”,前人的功绩成就影响。“前规”,前人所确立的规范规则。这里的“前人”指的就是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四位书法先贤。这一句的前后句是互文修辞。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用心感悟体会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先贤的书作,学习吸取他们的书法规范规则。

“极虑专精,时逾二纪”句。“极”竭尽。“虑”,思考。“专”,专心。“精”,求精。“极虑专精”,竭尽全力,深刻思考,专心致志,精益求精。“逾”,过去。“纪”,古时的计时单位,一纪十二年,“二纪”二十四年。这里的“二纪”当属泛指,而不是确指。这里所说的“二纪”就是前句中所说的“志学之年”。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研习四位书法先贤的书艺的时候,竭尽全力,深刻思考,专心致志,以求精益求精。屈指算来,已经有二十余年了。

“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句。“乖”,违背,未达到。“入木”,深刻。“间”,间断。“临池”,书法临习。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对书法艺术的学习,虽然还没有达到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程度,但是却从来没有过间断学习的想法,也从未间断过书法的临池练习。

“极虑专精”一段,是孙过庭《书谱》卷上第二篇《学书论》的首段,是孙过庭学习书法艺术的感悟和体会。“极虑专精”是孙过庭学习书法的肺腑之言,是解读孙过庭书法艺术的锁钥。孙过庭能对中国书法艺术理解的如此深透,孙过庭能够有如此高深的书法艺术造诣,能够完成其中国书法理论巨著《书谱》当缘于此。如果说学习书法艺术有秘诀和秘笈可言可寻的话,“极虑专精”应该就是学习书法艺术的秘诀和秘笈。现在就让我们将“极虑专精”这一秘诀秘笈作进一步的解秘。

“极”:就是竭尽全力。学习书法艺术必须全身心投入,不能三心二意,顺便捎带,可学可不学。竭尽全力,强调的是对书法艺术学习的思想重视程度。

“虑”:就是深思熟虑。要将学习书法艺术中的每一个具体目标看清吃透,不能一知半解,不懂装懂,得过且过。深思熟虑,强调的是学习书法艺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专”:就是专心致志。要把书法艺术当作一门专业去学,不能将书法艺术当作书写工具看待,不能只停留在书法艺术中的写字层面,要向书法的艺术层面迈进。专心致志,强调的是学习书法艺术的目的性。

“精”:就是精益求精。必须掌握书法艺术的精髓和灵魂,不能浅尝辄止,只知皮毛。精益求精,强调的是学习书法艺术的专业性。

破解了学习书法艺术的这一秘诀秘笈后,试想,还愁学不成中国书法艺术吗?还愁不能成为一位书法家吗?学书人只要能按照这一秘诀秘笈去做,且也做到了,必然是一位书法家,一位书法大家。

我们看看孙过庭是怎样践行这一秘诀秘笈的。

第一,选择好老师。学习书法必须选对老师、选好老师、选书法艺术中高水平者做老师。孙过庭选择了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作为自己的书法老师。孙过庭选的对不对?孙过庭为什么要选“四贤”做老师?因为“四贤”是历代书法名家中书艺水平最高者,具有中国书法艺术的顶级水平,孙过庭的老师选对了。选好老师这一点看似容易简单,但我们的许多学书人却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不是老师难找,而是他们没有这个意识,许多学书人大都将一些谈不上书艺水平者,或书艺水平一般者选作为自己的书法老师。试想,这样的书法老师,那有“余烈”可“味”?那有“前规”可挹?跟着这样的书法老师能学到高水平吗?其结果只能是“孰愈面墙”。

第二,清楚应该向老师学习什么。学两点:一是学习老师的学书精神和学书方法。二是学习老师的书艺思想和书法技艺。孙过庭的老师张芝,“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家之衣帛,必先书而练,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孙过庭二十多年从未间断过临习,“时愈二纪”,“无间临池之志”。孙过庭的老师王羲之“岂唯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和”。孙过庭“味”老师的“余烈”,“挹”老师的“前规”,“书可乱真”。体味出了书法之旨,“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并将其作为书法艺术的主导思想。这一点太重要了,这不是靠单一的读贴临帖所能得到的,是在读帖临帖的过程中用心感悟和体会发现的。孙过庭的老师王献之,“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孙过庭通过“味”和“挹”,看出了问题,不学习他这些,却从中得出了“学宗一家,变成多体”的重要书法理论。孙过庭向老师学习有取有舍,有继承有发扬,做到了“极虑专精”。

第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提高。孙过庭的天才加勤奋使得他在二十八岁的时候就“书乱二王”,受到了唐太宗的赞誉。二十余年以后“人书俱老”,写就了其书法理论巨著《书谱》。无论是书法实践还是书法理论,孙过庭都是出类拔萃的。这些成就的取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孙过庭对书法艺术的学习和追求从未停止。他对自己的定位是“有乖入木之术”,他要掌握书法艺术的“入木之术”。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无间临池之志”,他要攀登书法艺术之高峰。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精益求精,真正的大家大师。看看现今书坛,多少学书者,略有长进便沾沾自喜,一有书名除了涨润格,剩下的便不知道要干什么了。这样的学书人其书艺水平如何?能为人师表吗?敢尊其为师吗?

孙过庭学习书法所发现的秘诀秘笈,不仅可以成就一位书法家、书法大家,还可以用以检验他们是不是书法家、书法大家。看看他们得没得到学书的秘诀秘笈,是否真正掌握了学书的秘诀秘笈,看看他们那些做到了,还有那些没有做到。以此检验解读书法家、书法大家。以“极虑专精”为标准,我们不但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是不是学书之内行,是小家还是大家,还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大在什么地方。

书法是一门科学,绝非玄学。书法艺术并不神秘,书法的秘密是公开的。“极虑专精”,乃书法秘笈,学书秘诀,多少人求它不得,而孙过庭就将其写在《书谱·学书论》一篇的首段,只要读《书谱》,只要读到《学书论》便看到了。只可惜许许多多的学书人不读《书谱》,一些读《书谱》的人,读了《学书论》,但却对学书秘诀秘笈视而不见,见而不思,思而不悟。假若我们的学书人,能够认真学习《书谱》,熟读《学书论》一篇,就一定能够发现学习书法艺术之秘诀秘笈。假若我们的学书人,对学习书法艺术之秘诀秘笈见而能思,思而能悟,悟而能行,何愁学书不成?何愁不能成为一位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