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东电影男主角: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孙政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24:21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孙政才 刷新               标签: [ 原创 2010-07-17 19:07:46] 作者:红色牧师       此日记引用地址:http://blog.people.com.cn/blog/trackback.do?wlog_id=1279364916880205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孙政才——2010年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领导学考试试卷之十四 孙政才:一身系农,一心系农,学者官员的典范                       ——记共和国最年轻的省委书记         主笔人:罗杭     小组成员:罗杭 张倩倩 彭雪皎 刘欣指导老师:陈海春 前言:“60后”,幸福的一代  “在嗷嗷待哺的时候,迎来了文革;在接受知识的时候,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逐步建立世界观的时候,迎来了思想解放……”                                                         ——《生于60年代》    当前中国政坛中出生于60后的省部级干部越来越多,对于这些年仅40余岁就得以主政一方的“年轻人”,不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新闻媒体都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称他们为中国政坛的“60后精英”。目前中国政坛任正部级官员的“60后”共有6位,它们分别是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1963年生,曾任农业部部长)、中国商用飞机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庆伟(1961年生,曾任国防科工委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1963年生,曾任河北省省长)、湖南省委书记周强(1960年生,曾任湖南省省长)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1961)和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1967)。“政治是一个与年龄赛跑的游戏”,谁具有年龄优势,谁就把握了主动权,对于这些60后的政坛精英无疑还有相当大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后劲。坦言,“60后”官员们是幸福的,他们在文革后参加高考,并在高考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他们的前辈“50后”难以奢求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当他们走出大学校门的时候,中国的经济、社会也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切欣欣向荣,一切充满生机。他们有知识,他们有远见,他们更有大刀阔斧,锐意革新的契机,于是他们成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浪潮中最年轻的“弄潮儿”,得以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一展身手,执掌千里,运筹帷幄。他们中的佼佼者也在不断的晋升和成长,这代表就是孙政才、胡春华、周强……本文重点介绍的就是现任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望以寥寥几笔,“窥见”政才同志的坚韧、睿智与魅力。 正文:“60后”政坛新星的典范,共和国最年轻的省委书记在“60后”省委书记中,孙政才与胡春华均出生于1963年,现年都47岁,而胡春华出生于4月,孙政才出生于9月,因而政才同志无疑是当前共和国最年轻的省委书记。但这并非政才同志创造的第一个“记录”,早在2006年12月,时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的政才同志升任农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一度以43岁的年龄刷新共和国最年轻正部级干部的年龄记录,被誉为“少帅部长”,2009年11月政才同志赴任吉林省党委书记,时年仅46岁,实现了由“朝中重臣”向“封疆大吏”的“华丽转身”。政才同志作为“60后”政坛精英的典范,无论是他的成长经历、人生历程还是他的处事哲学、工作方略都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探讨。 一、贯穿政才同志一生的两条主线:“农”与“学”一心系农,一身系农:用心学习农学有两句话可以最深切的把握孙政才,一是“一心系农,一身系农”,二是“学者官员的典范”。先谈这个“农”字,政才同志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虎山镇五龙嘴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0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了山东省莱阳农学院(现青岛农业大学),1984年政才同志参加研究生考试,并顺利考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师从我国著名的玉米栽培专家陈国平,随后他还获得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学博士学位。从1980年—1987年的七年间,政才同志一直在用心学习农学。一心系农,一身系农:苦心钻研农学1987年政才同志参加工作,陆续担任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室副主任、土肥所所长、副院长、院党委副书记等职,他在北京农林科学院任职一直到1997年,可以说,1987年—1997年(24岁—34岁),政才同志将人生中最宝贵的十年韶华献给了祖国的农学科研事业,十年如一日苦心专研农学。一心系农,一身系农:尽心治理农业1997年政才同志赴任北京顺义县副县长,而顺义县是北京地区的农业大县,政才同志的一身才学得以充分发挥。2006年12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和北京市委工作近十载后,政才被任命为农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再一次回到了自己最为熟悉和亲切的农业领域。2009年11月,孙政才赴任吉林省委书记,而吉林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政才同志还是没有离开自己的老本行,获得了在“北大仓”施展身手的好机会。纵观政才同志的四十余载“戎马生涯”,他出生农民,在农业院校学习农学,在农林科学院从事农学科研,在农业部担任“少帅部长”,赴农业大省担任省委书记,政才同志“为农民、学农学、治农业”,一身与“农”解下了不解之缘,也一心惦记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疾苦,对广大农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学者官员的典范:农学博士,而立之年即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政才同志是政坛少有的学者官员,在官员眼中他是一名博学多才的学者,而在学者眼中他又是一位干练务实的官员。说政才同志是一名学者“绝不为过”,名至实归,他早年师从我国著名的玉米栽培专家陈国平攻读硕士学位,随后获得农学博士学位,并赴英国留学进修。参加工作以后,他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十余载,终成我国玉米栽培领域的知名专家,在这一领域颇有建树,其研究成果曾获得北京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7年,年仅33岁的政才同志因科研成就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成为这项津贴的最年轻获得者之一。可也说,十年的学术生涯让政才同志受益匪浅,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也培育了严谨的工作态度,为政才同志进入政坛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三岁看到老”,“英雄出少年”,追溯政才同志的成长历程出生“风水宝地”,生长朴实农家 政才同志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虎山镇五龙嘴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五龙嘴村是一个西北两面濒临大海,东南接陆的村庄,全村620多户人家。村东、村南连绵起伏的山野上,有郁郁葱葱的松林和成片的麦田,山脚下卧着两个水库。据村里的老人说:“祖上讲山脚下有水,村里会出能人,孙政才就是我们村的大官”。的确,孙政才就出生、成长在这样一片依山伴水的“风水宝地”,这片人杰地灵的宝地也赋予了孙政才灵性与才气,令他在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从小“干部经历”,自幼“老成练达”五龙村曾组织编撰了一部村志《五龙人》,重点记述了政才同志的生平事迹和奋斗历程,以激励村里的后生。《五龙人》将政才同志誉为五龙村历史上最有学问,也最有出息的人。据村里的老人回忆,政才同志小学的时候学习就很好,老成懂事,见人就打招呼,待人坦诚热情,上小学一直都是班长。一方面是优异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是从小的“干部经历”,数年苦学如一日,终得金榜题名时政才同志在荣成十三中读高中时,学习刻苦,生活勤俭。那时的政才同志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好,生活比较拮据,虽住校读书,但每个周末还需要与同学结伴回家背来干粮和咸菜,以做一周的伙食,每周如此。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是,政才同志每个周末都会早早回到学校,不在家过多逗留,他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在校苦学。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高中毕业时,政才同志班上只有三四个人考上了大学,而他即是其中之一,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莱阳农学院(现青岛农业大学),从此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走上了“学农学,治农业,为农民”的“三农”之路。 三、“五看”政才同志的优秀品质(一)“粉笔头事件”看政才同志的严谨、认真很多优秀人士都有令自己和他人津津乐道的“小故事”、“小典故”,政才同志也不例外。在莱阳农学院求学期间就发生了一起“粉笔头事件”,这也成为政才同志人生经历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政才同志曾与莱阳农学院的一名教授一起搞小麦品种实验,不慎将一块粉笔丢失在已翻过并做过土壤成分分析的试验田里。在常人看来,区区一块粉笔头丢在田里毫无关系,但教授则认为它改变了一部分土壤的成分结构,有可能影响一颗或几颗种子的发芽、生长,进而会影响到整个实验的效果。教授非常严肃,非常“固执”,硬要孙政才将试验田认认真真的翻一遍,累的大块头的政才同志(身高近180,是典型的山东大汉)腰酸背痛、大汗淋漓,终于才找到那块粉笔头。这件事对政才同志的触动很大,教授严谨、认真的态度深深的打动了他,政才同志事后也曾多次同自己的同事和老乡提及此事,可见所谓的“粉笔头事件”在他的心中牢牢占有一席之地,并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政才同志的性格、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数九天寒夜考研”看政才同志的坚韧与毅力大学毕业之际,政才同志走向了人生中的十字路口,直接参加工作,还是继续读研深造?政才同志果断的选择了后者,这也彻底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政才同志备考研究生的经历可谓“艰辛”而“感人”的,为全身心的投入备考,他将自己闹闹的“锁”在学校里,闹闹的“锁”在图书馆中,1984年的整个寒假他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甚至连春节都没有回家,在学校图书馆挑灯夜读,心无旁骛。偌大的图书馆常常只有他孤身一人。数九天,深夜寒气逼人,为了御寒,政才同志披着大衣,再用毯子裹着腿和脚,坚持夜夜苦读。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政才同志最终成功考上研究生,获得了继续求学深造的机会,也打开了通往“象牙塔”的学术之路。我们知道,80年代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很少,而研究生更是“珍稀”,政才同志就成为了这批稀少的高级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三)“赴英进修留学”看政才同志的远见与眼界政才同志大学毕业后毅然决定走向读研深造之路,这已初见其眼光长远之端倪。硕士毕业后,政才同志接着攻读博士,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随后还获得了去英国留学的机会,在英国进修一年,开拓了国际化的研究视野。据政才同志的同门师兄赵久然(当年陈国平教授只带了两个研究生,一个是赵久然,一个就是孙政才,有关政才同志与老赵的“革命友谊”,下文会详细评述)介绍,政才同志眼光很长远,很有远见,这一点要强过很多同龄人,他一直坚持挤时间学英语,锻炼了过硬的外语水平,无人竞争得了,因而选拔政才同志赴英进修深造“实至名归,令人信服”。(四)“唯一爱好篮球”看政才同志的革命本钱意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学业有成、仕途坦荡、“革命成功”的前提。在农科院读书的时候,政才同志同其他师兄弟一样,学习工作比较忙,业余时间比较少。然而,政才同志充分利用了有限的业余时间,将它们全部献给了自己唯一的业余爱好——打篮球。政才同志的这个爱好从小就养成了,上小学时他的个头就已经很高了,那时他就是学校篮球队的中锋,球打的很好,据政才同志当年的体育老师回忆,他“三步上篮不仅动作标准,而且命中率高。”这样一个爱好也一直保留了下来,在辛苦学习、努力工作之余成为政才同志放松、锻炼的最好途径,长期的运动也锻炼了健康、结实的体魄,锻造了政才同志坚持学习,坚实工作的“革命本钱”。可以说,政才同志“精神饱满、斗志昂扬、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也与他的这一爱好不无关系。(五)“不忘老搭档,不忘老本行”看政才同志“重感情、不忘本”政才同志进入政坛以后事业扶摇直上,工作愈发幸苦,但在闲暇之余他仍旧时不时要求和老搭档、老师兄赵久然见一面,聚一聚,聊一聊,一是说“怕忘了自己的老本行”,而是说“惦记着吃老赵实验田里种出的新品种糯玉米”。赵久然(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是政才同志的同门师兄,据他介绍,“当年北京农科院招收研究生数量很少,作物所只有七八个研究生。陈国平教授是所长,只带了我们两个研究生,我们的研究方向是玉米栽培”。当年农科院内的试验田有一块就是赵久然和孙政才“哥俩”的“自留地”,二人一起种玉米,做实验,搞科研,积累了很深厚的“革命”感情。在农科院读研的那段时间是政才同志人生中最为宝贵的一笔财富,那时他们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生产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找问题,再通过理论解决问题,从中锻炼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同门师兄赵久然还表示,政才同志很富有幽默感,时不时的会开个玩笑,很多时候只要他出面,再复杂的难题也能迎刃而解。直到现在,孙政才和赵久然“哥俩”还依旧一起讨论问题,发表文章,可见政才同志在农学方面的研究并未中断,犹存专研、进取之心,他一没有忘记老搭档,二没有忘记老本行,是一个重感情,重情义,不忘本的人。 四、细数政才同志的从政经历(一)象牙塔里的“从政”经历:从副主任到副书记,十年科研路,十年从政途自1987年参加工作起一直到1997年这十年时间,政才同志一直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从事农学科研工作,他将人生中最宝贵的十年(24岁—34岁)献给了祖国农学研究事业,他在实验室中育种,在田野里耕耘,孜孜不倦,做到了一名学者应尽的本分,也取得了很多同行难以比肩的成就——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3岁即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然而,政才同志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十年工作历程又不仅仅只是“十年科研路”,它同时又是“十年从政途”,政才同志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学者,又出色的担任了科研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既体现了“智慧”,又彰显了“帅才”。1993年,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年仅30岁的政才同志即被任命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室副主任,不久又被提拔为土肥所所长,开始“独当一面,独掌一方”。可以说,政才同志的勤奋质朴和老成持重是他深得导师和农科院领导信任和器重的重要原因。随后,政才同志相继升任北京市农科院的副院长和院党委副书记,并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工作到1997年。从1993年—1997年短短四年时间(30岁—34岁),政才同志连升“多级”,由副主任一路晋升到副院长,院党委副书记,第一次展现了他在“政坛”中的活力、潜力和爆发力。政才同志在农科院担任领导职位的过程中,他的学术科研能力和领导协调能力都突出的体现了出来,他不仅以突出的科研成果服人,更以出色的管理协调能力服人,据政才同志的老同事介绍,他特别擅长调动人的积极性,也特别擅长推进工作,在领导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就体现出了“帅”才。要知道在学术科研这个行当里“混饭吃”,当干部并非易事,同志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都“自命清高”,要是没有领导能力同志们不会服你,而缺少科研成果同志们就更不会服你,两者是缺一不可的。从副主任、所长到副院长、院党委副书记,政才同志担任了越来越高的职位,也肩负了越来越重要的任务,这不仅开拓了政才同志愈发开阔的思路和视野,也锻炼了政才同志越发扎实的本领和才干。可以说,在北京市农科院十年的科研、领导经历不仅将他培育为一位青年科研才俊,同样也为他日后在政坛的腾飞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政才同志虽身处“象牙塔”,却在“象牙塔”中学会了如何为官,御人。1997年,33岁的政才同志再一次走向人生中的十字路口,选择“走出象牙塔”,“学而优则仕”,怀着一腔热情离开北京农科院,怀着“一身绝学”赴北京地方任职,正式走上了仕途,走进了政坛。(二)“皇城根儿”下(北京顺义县)的从政经历:立足基层、服务农业、躬亲为民1.选中顺义,发挥专长,超乎农业老本行,加快推进信息化1997年,根据中央人才选拔计划安排,北京市决定派政才同志到郊区县政府任副职,至于去哪个区县,可以自己挑选。政才同志眼光很独到,他选中了顺义县,在这里打响了政坛生涯的第一役。顺义县是北京市的“农业大县”,农业基础好,这可以好好发挥他的专业特长,此外,顺义县的工业企业也很多,工业发展在整个北京市的区县中也很靠前,工农业均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这为政才同志一展身手,一展宏图搭建了最好的舞台。在顺义区工作的时候,政才同志在关注农业“老本行”的同时并未拘泥于农业,他的眼界很开阔,眼光很长远,紧跟时代潮流,把握国际前沿,适时提出了加快顺义县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各级部门简化审批手续,优化业务流程,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事实上,“雷厉风行,办事不拖泥带水”也正是政才同志工作中的一贯风格,“信息化、高效率”的政府服务改革也正契合于政才同志的性格。从政才同志推行的政务信息化改革可以看出,他一方面为民着想,为民分忧,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着眼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另一方面,他知道“为民服务”不仅仅是口头的一句空话,不仅仅是心中的一个念想,这需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践行,作为一个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学者,政才同志非常清楚如何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创造一个更加“亲民,便民,高效”的政府,他也扎扎实实的做到了,在与时俱进的进程中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福利。2.千头万绪里理出头绪,严谨务实下连连高升政才同志上任不久,正赶上顺义撤县设区,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但在政才同志分管的领域里,他就像在自己的试验室里做实验一样,“运用严谨的理论和科学的统筹方法”,将每一件事安排得井井有条,高效而成果显著。当时,顺义一些机关人员私下里亲切地称孙政才为“孙有才”。突出的成绩和较好的口碑,让政才同志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连连高升,从顺义县副县长(1997年)到顺义区区长,再到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委书记(2002年2月),在短短四五年的时间内连升多级,成长为主政北京一方的正厅级领导干部,此时的政才同志年仅39岁。在顺义任职的历程中,政才同志的发展后劲和发展潜力再一次彰显的淋漓尽致。然而,政才同志的“好运气”才刚刚开始,他在2002年北京市常委改选中被意外“垂青”。(三)京城(北京市委)里的从政经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关注民生,心系百姓1.“跑龙套”变为“真主角”,有才学注定被垂青 在人们依旧惊叹于政才同志的“爆发力”时,事情就有了进一步地发展。2002年,北京市委常委改选,按照差额一人的规定,市委将“年轻有为”的孙政才增为候选人。当时外界并不看好孙政才,认为他可能只是充当“差额票”、“跑龙套”的角色,因为政才同志当时只有39岁,而且当年2月他刚刚从区委副书记、区长晋升为区委书记,在新职位上仅仅工作了3个月,工作经验、历练经历等各个方面都还不是很充足。然而,选举结果大大出人意料,北京市的党代表们“偏爱”高学历和做事果敢的孙政才,“差额”掉了一位原市委常委。半年后(2002年11月),积蓄已久的政才同志出任北京市委秘书长,此时的政才同志依旧只有39岁,风华正茂,风头正劲。在任北京市委秘书长期间,作为学者型官员和基层上来的领导,政才同志办事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签发文件非常及时,办事程序非常规范,不仅协调能力强,而且工作效率高,深得领导和同事的赞许和认可。 2.关注民生,心系百姓,市委秘书长亲赴超市“监控”粮价 担任北京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期间,政才同志最爱光顾的一个地方就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超市,在超市中他不仅关注农产品的价格,也关注农产品的稀缺程度。2003年北京市的粮食供应一度比较紧张,政才同志带几个同事逛超市时看到米篮子全部都空了,这立刻引起了他的高度警觉和重视,在政才同志的大力引导和推动下,北京市从黑龙江农垦紧急调来大批大米,并动用了大量的储备粮投放市场,在一系列组合拳的联合作用下,粮价开始回落,民心也逐渐安稳起来。(四)内阁大部(农业部)里从政经历:但愿苍生俱温饱1.学农学,治农业,兼济天下苍生2006年12月4日,农业部举行处级以上干部大会,中组部负责人在会上宣布了由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委秘书长孙政才出任农业部党组书记的决定。政才同志做为农学领域的专家,在离开老本行数年以后又再次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农业领域,一身才学有了“用武之地”。农学家治农,当能胸有成竹,运筹帷幄,游刃有余。作为国务院最年轻的部长,做为共和国最年轻的“阁员”,这位“少帅部长”自从上任后,不仅要“合计”13亿人的吃饭问题,还得考虑8亿农民的增收问题。三农问题向来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领域,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责任,一位农业科技专家出身的政府官员,一位仅有北京地区农业治理经验的地方官员,当他站到祖国农业舞台的最高点时,当他承担起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掌门人”角色时,身上肩负的责任和重担是可想而知的。对此,政才同志坦荡大气,“临危不惧”,决心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一番功绩,为农业、为农村、为农民做些事情。政才同志深知,农业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支柱。从政才同志执掌全国农业的四年实践经历来看,可谓“不辱使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供给充足、价格基本稳定,不仅保障了城镇居民的粮食安全供给,也有力推动了农民增产增收,更以稳定的粮价、充裕的粮食为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金融危机奠定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2.平抑粮价,安稳民生,但愿苍生俱温饱    2006年底刚刚赴任农业部长的政才同志就接连遭遇了几大挑战。2007初,农产品粮食价格如芝麻开花节节攀升,上涨幅度越发迅猛。过高的粮食价格直接导致了部分贫困家庭的生存生活压力,成为危及民心稳定、民生温饱的“头号大敌”。而更为令人头疼的是,不少农村地区的粮价上涨比城市还高,对于财富积蓄较少、社会保障匮乏的农民来说,粮价的上涨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冲击力度更加猛烈,也更加令政才同志“心急如焚,寸中忧虑”。   “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食不稳,人心自然不稳,政才同志深知粮安天下的道理。“但愿苍生俱温饱”是这位农民学者官员内心最朴实、最真挚的想法。政才同志任北京市委常委、秘书长时就经常光顾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超市,不仅关注农产品价格,也关注农产品紧缺程度。2003年他就曾紧急从黑龙江农垦调粮以解决北京地区的粮食危机。而当政才同志肩负起全国农业的重担时,这一朴实而务实的工作经验——“逛超市,看粮价,调粮食”被再度“发扬光大”了。在政才同志的主导下,政府动用了大量的储备粮投放市场,粮价终于回落,民心也安稳下来。可以说,政才同志察觉粮价上涨敏锐,平抑粮价上涨干脆,其“雷厉风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又一次淋漓尽致的彰显出来。然而,“你方唱罢我登场”,粮食价格刚刚稳定下来,2007年第二季度猪肉价格又开始狂飙,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涨幅近五成。为此,政才同志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养猪产业的扶持力度,确保农户增产增收,以经济科学的手段,通过增加供给量以平抑价格,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功效。可以说,政才同志初任农业部长时,轰轰烈烈的两次价格大战打的干脆利落,游刃有余,适时适度的稳定了民心,安抚了民生,这不仅彰显了他“但愿苍生俱温饱”的人生愿景和政治理想,也突显了他优秀的全局协调能力和管理方略,“运筹帷幄,执掌千里。”赴任农业部长以来,农产品价格这一头号民生问题占据了政才同志大量的时间和经历,但作为农业科技专家出身的部长,政才同志也一直没有放弃对农业科技的关注,他曾多次表示,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3.两张欠条装包里,时刻铭记农民恩情    2007年3月26日,政才同志到江西瑞金调研,在参观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旧址时,管理员给了他两张当年苏维埃政府借农民粮食打下的借条影印件,一张是借粮100 斤,一张是借粮50斤。此后,政才同志一直把这两张欠条装在自己的包里,表示要让它们时刻提醒自己,“农民对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建设贡献巨大,农业贡献巨大,农民的利益要始终维护,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自己肩负的职责要始终铭记。”在农业部工作的4个年头,令政才同志感受最多,最深的,就是工作责任大,压力大。“所谓责任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确保13亿人口的衣食饭碗,关系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8 亿农民的切身利益,这都是天大的事”。“所谓压力大,农业是基础产业,又是弱势产业,农业发展面临着市场和自然双重约束,又往往最容易被忽视”。“所以,作为农业部长,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三农’,做到胸中始终有大局、心里时刻有农民,带着对亿万农民的深厚感情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为农民利益鼓与呼”。(五)东北边关的从政经历:“内阁要员”到“封疆大吏”,共和国最年轻的省委书记1.变化的是职务,不变的是老本行2009年11月,“少帅部长”被任命为吉林省省委书记,而吉林省正是中国著名的农业大省,由“内阁要员”到“封疆大吏”,由“少帅部长”到“省委书记”,尽管政才同志的职务变了,但他依旧没有离开自己熟悉而充满感情的农学、农业领域,依旧身居施展一身才学的绝佳舞台。2.变化的是挑战,不变的是机遇由管理北京地区农业事务到执掌全国农业大局是一次挑战,而从单一管理农业事务到综合管理一个大省,这更是一个挑战。然而,政才同志早已与挑战结下不解之缘,也早已习惯并适应了工作中的种种挑战,逐渐成长为一个善于化挑战为机遇的大师。中央的任职文件中对政才同志有这样一段评价:“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强”、“工作有朝气,推动工作力度大”、“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3.调研七月,低调行事,严谨务实政才同志赴吉林上任已有七个多月了,但普通的长春“的哥”仍叫不出他的名字:“听说书记、省长都换了,好像有一个很年轻,别的不知道了。”这七个月来,政才同志行事非常低调,有关他的新闻报道不多,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调研”。沿着调研的新闻我们发现,如今政才同志的脚步几乎已经走遍了吉林省的每寸土地。从长春市到吉林市,从图们江市到松原市,从长春一汽到长春客车厂,从长春光机所到长春应化所,他走遍了吉林大大小小的城市,走遍了吉林每个重要的企业和研究所。4.立足农业,专注工业,顺义吉林如出一辙忙于调研的孙政才与同僚的接触也不是很多,但无意中,政才同志的工作思路也逐渐传递了出来。坊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孙政才有着远超于年龄的老成,他很关注吉林省的工业改革。”没错,尽管政才同志出生农民,学习农学,治理农业,在农业农村问题上有出色的决断力和管理经验,然而他的视野又绝不仅仅局限于农业,在立足农业,做好农业的基础上,政才同志同样对工业发展和工业改革有着广阔的眼界、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力,他不仅给予工业发展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也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扎扎实实的走出了工业改革实践的第一步。    回想一下,政才同志赴任吉林省委书记似乎也暗合了多年前他选择顺义的思路:主政吉林这个农业大省,政才同志的农业才学可以发挥,无须多言,同时,他将重点关注吉林省的工业改革,在立足农业的基础上推进工业的腾飞。然而有所不同的是,10年前选中顺义是政才同志自己的选择,而这一次赴任吉林省委书记,则是中央在“揣摩透”政才同志的特点和优势后帮他作出的选择,但都殊途同归,正中政才同志下怀,赋予他绝佳的施展空间和发挥舞台。    对农业,幽默的他异常严肃2008年7月2日,国务院通过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这充分表明了吉林省在中国粮食生产中的重要战略位置。然而,部分地方官员关于吉林省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的认识是存在冲突和不一致的。部分人“不甘心”坚守农业阵地,希望给予工业化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源供给。因此,政才同志此次赴吉林任职就必须处理好中央政府让吉林省坚守粮食生产底线和本地工业化诉求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必须协调好国家整体利益和地方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这深刻考验着政才同志的协调能力、统筹能力和大局意识。    政才同志深知农业农村的重要性,他曾表示,把农业农村这个大局稳定了,我们就掌握了全球的主动权。政才同志在熟人之间喜欢开玩笑,是一个富有幽默感的人,但他从来不拿农业问题开玩笑,13亿人口吃饭问题,是一个事关大国安全和稳定的重大问题,具有战略性意义。政才同志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通过进出口适当调剂。或许正是基于政才同志对农业领域的熟悉和对农业地位的大局意识,中央才会决定“下放”作为农业部长的政才同志执掌中国产粮大省吉林,从地方、从第一线引领中国农业产业的大趋势,梳理中国粮食生产的大格局。    对工业,他要求吉林从“接轨世界”走向“引领世界”当前政才同志仍在马不停蹄的遍访吉林各地,尚未发布明确的“施政纲领”,他是一个严谨务实的人,在完完全全“摸清”吉林省的底细之前,他是不会轻言大局的。但赴任七个月来,政才同志在吉林调研时发生的几件小事,却在不经意中透露了他对吉林的长远规划和未来布局。2010年5月27号上午,政才同志协同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视察、参观中国北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春客车厂”)。在这一天,长春客车厂研发的新一代高速动车“和谐号”380A首辆车正式下线,这是全世界最先进的高速铁路动车组,时速高达380公里,领先于欧美先进国家。政才同志在陪同刘志军部长参观时,曾与长春客车厂主要领导干部一同谈论了企业的核心理念,刘志军部长对北车集团“接轨世界,牵引未来”的企业理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对北车集团董事长崔殿国说:“接轨世界,跟人家接什么?接上,也还是二流的。”崔殿国问,这得怎么改?孙政才立刻说:“引领世界。”政才同志言罢,大家立刻开始鼓掌,“接轨”改为“引领”,两个字一改,格局全变,气象全新。    立足优势,突出核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吉林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工作相对好做一些,而吉林的工业相比弱一些,在东北三省GDP排名中位置靠后,在80年代就有了“农业大省、工业小省、财政穷省”的说法,坦言想做好吉林的工业工作,保持吉林的经济高速增长着实要“费一番脑筋”。对此,政才同志的思路是比较明确的,他懂得充分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厚实工业基础,并以点带面,充分发挥核心企业、世界级先进企业的整体带动作用。世人皆知长春一汽是中国的汽车工业基地,但在技术实力上,能称为世界领先的企业,非长春客车厂莫属。此外,高速铁路以其高效、节能、环保的特点,正在成为全球交通建设的未来趋势,这对长春客车厂乃至吉林省的工业发展,也是一次重大机遇。政才同志敏锐的意识到了这一点,给予了长春客车厂十足的重视和“偏爱”,他曾多次来此视察、参观。去年12月1日,在孙政才履新后的首个工作日,他的调研行程是两个地点,一个是长春一汽集团,另一个就是长春客车厂。今年6月30日,政才同志还在为长春客车厂的铁路实验线与正式铁路线的连接而忙碌,身体力行,事必躬亲,“亲自协调沈阳局、铁道部的人,”确保长春客车厂这一吉林的世界级企业能够不断成长,顺势腾飞。可以说,政才同志赴任以来的一系列举措足见其对吉林工业发展、工业改革特别是一批优秀核心企业的高度重视。“立足农业、专注工业、整体推进、全面发展”,是这位农学家出身的学者干部一贯的执政理念和“施政纲领”。长路漫漫,前途光明政才同志赴任吉林省委书记已经七八个月了,至此谈论其功绩还为时尚早,还需“拭目以待”。作为“60后”正部级干部的典范、共和国最年轻的省委书记,政才同志面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磨练机会和相当大的成长空间,可谓前路漫漫,前途光明,愿“路路漫漫其修远兮,汝将上下而求索”。 结语近一个月来,我与我的组员们分工合作,收集资料、阅读文献、分析讨论,撰写文章,花了很多心血,费了很多周折,反复修改,反复打磨,终成此文。近一个月的学习、研究也让我们对孙政才这位优秀的政治家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其大智大谋的才学、严谨务实的态度、一生为农的执着、心忧百姓的情怀、引领世界的气魄都深深的感染了我们,打动了我们,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最后,我希望用寥寥几笔简书我们心中的孙政才,为本文画上一个朴实的句号:孙政才,一生与“农”结下不解之缘,数十载执着只为一事:“学农学,治农业,为农民”,他出生朴实农家,少年苦心学习农学,青年醉心农学科研,壮年“学而优则仕”,主政全国农业大局,执掌边疆农业大省,施展才学治农业,事必躬亲为农民;孙政才,一位杰出的学者型官员,在学界与政界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学者,他科研成果斐然,而立之年即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为政者,他不惑之年即官拜部长、省委书记,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内阁要员”和“封疆大吏”。为学者,获国务院特殊津贴,难矣,为政者,官拜正部级,难矣,二者得兼,实乃难上加难;孙政才,一位淳朴而务实的农民政治家,他心系贫苦农民,心系平民百姓,不论是身居北京市委书记,还是主政全国农业大局,或是执掌边疆农业大省,他都关心民生,关注粮价,心系农民增收大计,心忧百姓衣食冷暖;孙政才,一位富于远见、放眼世界的智者,为“学”时,他立志读研深造、赴英留学,为“吏”时,他立足顺义农业优势,加速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建设,紧跟时代潮流,为“僚”时,他做好北京市委秘书长应尽的本分,以其学者的博学多识为首都谋长远、划未来,为“官”时,他锐意革新,放眼全球,引领了吉林工业革新的新格局,开创了吉林经济发展的新气象,从“接轨世界”迈向“引领世界”。欣赏孙政才的执着坚毅与济世情怀,敬佩孙政才的严谨务实与博学多才,希望他能在新的岗位上再创辉煌,续写传奇,为国家、为百姓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