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暖郭晓东: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戴高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7:11:27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戴高乐 刷新               标签: [ 原创 2009-06-22 18:45:50] 作者:红色牧师       此日记引用地址:http://blog.people.com.cn/blog/trackback.do?wlog_id=1245668054902251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戴高乐

 

【引言】上一篇学生习作上贴以后,得到了一些网友的认可,有人说:名师出高徒。需要说明的是,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名师,仅为地处中原的一位老师而已;也不认为名师可以出高徒,我以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我这个人平常嘻嘻哈哈、稀里糊涂,但是对学生从来是严格要求的,因为我的导师当年就是这样对我的。我们学校在湖北武汉有一个美誉:“学在华工”,我既是这个美誉的受益者,也应该是这个美誉的维护者。还有网友希望我能够在文章的前面或者后面写一些评语之类的东西。说实话,这件事情不好做。一般而言,老师对学生的习作还是有资格来评价的,否则就没有“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之说。但是观察渗透着观点,老师的倾向性有时也未必公正和公允。因此,我只能在每篇文章之前谈谈我对这个文章的看法,希望网友也来参与评价,这也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的作者是我带的研究生,本科是班级制,研究生是导师制,所以我算是他真正的老师。他也是我在公共管理学院以“领导者”为对象研究的第一个学生,他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是我非常关注的。在一年的学位课程学习中,我始终告诉他研究生不是来上课的,而是来做学问的。做学问讲究的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而要做到这点必须坚持“八字方针”:精深、规范、广博、准确。用这个标准来看这篇文章,我认为还过得去,他把戴高乐总统的一些基本特点写了出来,也勾勒了研究领导者的二大基本主线:基于个人的和基于组织的。他写的《摘要》基本上把话说清楚了,而且在文章的前面他按照我的要求,对传主的人格魅力和方略魅力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述:“人格:内圣外王,浪漫洒脱;方略:内外兼修,有勇有谋”,在文章的最后将传主对自己的启示也写了数行。当然,如果按照硕士论文的要求,需要填充的内容还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特别是戴高乐作为法国第五共和国总统的历史地位和作为明显写的不足,而不写这点就不可能将戴高乐写完整,尼克松在《领袖们》一书中对戴高乐做了精准的描述。此外,本文的文采也略显不足。现将此稿贴在网上,希望各位网友“浇水”和“拍砖”。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海春

                                     2009年6月22日

 

改变世界,创造历史

——读戴高乐传记的启示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硕士

许青峰    M200873356

 

人格:内圣外王,浪漫洒脱

方略:内外兼修,有勇有谋

 

【摘要】戴高乐将军是法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作家,他一生中致力于恢复法国的伟大。有勇有谋,一战中屡获嘉奖;力图革新,战后积极推动军队机械化进程;远见卓识,只身前往英伦,开启法国抗战的新纪元;韬光养晦,团结一切力量为法国争取抗战的胜利;不卑不亢,摆脱美国,构建法国人的欧洲,动摇了冷战期间的格局。一生中他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带领法国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一是争取复兴法国原来的大国的地位,让法国人在世界上站立了起来。戴高乐传奇的一生是在他的个人特质和既定的时代背景下相互作用下而形成的。他的成功不单是依靠上天赐予的机遇,更重要的是他不懈努力和其所具有的领导力,而他身上所展现出来领导力对当代从事领导工作的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引言

戴高乐在法国拥有很高的历史地位,戴高乐主义的支持者们依然活跃在法国的政坛。“法国如果不伟大,就不成其为法国”是他一生恪守的信念。1890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天主教家庭。1910年进入全法国最著名的陆军学院圣西尔军校就读。1914年至1918年参加一战大战并于1925年提为最高作战会议参谋。二战中,戴高乐屡次建功,于1940年6月1日升任准将,同年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年过五旬的他拒绝向德国求和,在英国领导法国继续抵抗。法国解放之后,戴高乐与1945年11月13号当选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总理。但对政治体制不满,2个月后便辞去了临时政府总理的职务,等待着法国母亲对自己的再次召唤。12年后,他再次当权。改革宪法,改革政府权力设置,解决阿尔及利亚问题,退出北约等,力求恢复法国的伟大和保持独立性。1965年戴高乐再次当选总统。1968遭遇当政期间最大的危机。1969年4月在关于对地区改革和参议院改革所举行的公民投票中失败,归隐科隆贝。1970年11月9日病故,享年80岁。时至今日,以他的思想为核心的戴高乐主义依然是法国政坛的主要思想。

组织的成败与该组织的领导者能力与魅力息息相关。戴高乐的一生也应验了这句话。“一头狮子率领的一群羊能战胜一只羊领着的一群狮子。”领导学研究基于这样的出发点,通过对领导者的个人特质、时代背景、追随者等视角来剖析领导者们成功案例,发掘他们作为领导者所具备的5大因素——德、才、机、资、台,并提炼出作为领导者一般所应具备的要素以供人参考。当今社会,社会的信息化导致了扁平的管理构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唯有具有魅力的领导能够感召众多的下属,领导部署使他们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这正说明,“领导就是科学,领导就是艺术,领导也是生产力。”因此,加强领导学的研究意义重大。

二、正文

对领导人物的分析,基本上需要从两个视角来研究。一是个人特质,如归因理论、魅力理论以及变革型理论,这是西方学术界领导学研究的基本的出发点。研究领导者所具备的个人素质,将其成功领导主要归功于其个人所具有的特质。但同时我们也要关注造就领导者的特殊时代背景,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了社会,人也就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人。正是个人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最终才有“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格局的出现。

2.1 基于戴高乐的个人特质

戴高乐出生书香门第,性格和信仰深受家人影响。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双亲,[1] “我的父亲是一个有见解、有学问和尊重传统的人,对于法国的尊严充满了感情。他让我了解了法国的历史。我的母亲对于祖国有着坚定不移的热爱,这和她的宗教虔诚不相上下。”在那个年代耻辱与光荣是整个法国讨论的话题。他的父亲特地向他强调,理想中法国庄重威严,笃信宗教,相比之下,法国的国民则是很差劲,甚至可以说配不上法国这个伟大的国家。除此之外,他还在家人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其中有罗唐斯、佩居伊登爱国作家的作品,书中所表达出来的“法国是母亲,她的儿子们的责任就是为她效劳”的这一观点影响了戴高乐一生。戴高乐很聪明,而且记忆力很好,但他讨厌读死书,死读书,而是经常阅读其感兴趣的作品。

布莱恩·克洛泽在他的书中写道:[2]“戴高乐的坚忍不拔的性格是了解他一生事业的基本线索;反过来,他的一生事业有位他的性格提供养料,进一步增强了他性格的成分。”许多戴高乐的研究者都说戴高乐神话的缔造者就是戴高乐本人。他的永不屈服和坚持到最后一刻性格成就了他不平凡的经历。作为一名法国人,他具有天生浪漫主义气息,充满激情,富于幻想,勇于探索;作为一名天主教家庭出生的后代,其内心藏着对祖国母亲崇高的爱;作为一名天生的领袖,他本人有着很强烈的权力欲望和远大的理想,习惯于指挥别人。戴高乐个人及其推崇领导者,笃信后者在重大时刻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在其早期作品《剑刃》中,他认为军事领袖需要[3]“强韧的决断力、宏观的远见与规划、足以服人的威望、良好的性格再加上从实物经验中持续学习。”他也通过一生来应验他自己的观点。

2.1.1决断力——强者的智慧和本能之和

群众本来就是缺乏决断力的,无组织的群众在面临在被有所要求时都会有所恐惧,而临近者的不安都会增添其内心的担忧,因此需要具有威望的领袖在危机来临时提供给群众可以倚仗的信心。戴高乐就认为自己是这样的领袖,从很小的时候就时刻准备着,等待祖国母亲的召唤。

领导者在战争中是否具备良好的决断力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智慧、本能。智慧是指我们的大脑来处理多数恒定、明确且困难不大的事情。虽然智慧不能解决特别复杂和困难的问题,但却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条件:通过辛勤的搜索和敏锐的分析可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但是军事指挥官在被迫作出决定的时候却不能仅仅依靠智慧,而同时需要调动自己的本能。本能,戴高乐认为这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综合的禀赋,它使得我们与自然更加贴近,利用它,人们可以辨别周遭情况的现实,并感受到其相对应的冲动。

2.1.2性格——强者的彰显自己的风格

他坚韧性格的背后是他在童年时代形成的对祖国母亲的信念,正是这种信念引导和支撑了戴高乐的一生,也塑造了其坚韧的性格。成大事者向来不拘小节并且敢冒风险。作为一个领导者,在面临挑战的时候,向来只依靠自我,他本能的反应时肩负责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因为难题对一个性格分明的强者来说意味意味着强大的吸引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难是领导者发掘自身潜力,借机上位的重要机遇。“难题对于那些性格分明者来说特别具有吸引力,因为他可以借由解决困难来发掘自己的潜力,并由此证明自己是否为强者。”戴高乐的一生都在实践这句话。二战中,由于法国很快就放弃抵抗向德国法西斯投降,尤其是法国的军界高官认为德国会很快取得整个战役的胜利。而在此时,51岁的戴高乐,以国防部副部长的身份只身前往英国继续抵抗运动。1958年全国局势不稳,年近七旬的他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重任,带领整个法兰西民族走向独立和强大,与此同时,他也向世人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强者。

2.1.3威望——强者凝聚追随者的利器

《道德经》中曾说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真正的领导着应该能够让他的追随者成为他们本身意志的一部分。戴高乐也很看重威望对于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重要性。他认为威望是一种感觉,它能给人以暗示,传达领导者的意图。一个人的威望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自然的权威,二是后天强化与训练。前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无法形容和表述的特质。而后者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戴高乐认为神秘感是领导者形成自己权威的必备因素。宗教必有其圣地,领导者必有其仆役。正是这些通过这种能够感觉得到但却触摸不到的方式才能让追随者对其难以揣测,但同时也时时刻刻存在于追随者所处的环境当中。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4]凝神,指人在面临应激时,降低大脑与身体功能的速率,放松自己,从而增进一个人的意识水平,解放出新的创造力。戴高乐认为“沉默法则”一名领导者成功的领导者来增进自己的权威非常重要,因为[5]沉默是强者最重要的德行、弱者自我防卫的利器、骄傲者用以自抑的方法,使谦逊者保持自豪,弱者更加谨慎,至于愚者也经此增加判断力。沉默因其背后隐藏了若干想法与决策而变得有力。

2.2基于组织,适应组织与改变组织并举

戴高乐他本人具备有超越常人的能力和抱负,对他而言,组织实际上意味着他自己意愿实现的工具。在一战之前,法国在世界上绝对的大国,法国人一直对路易十四和拿破仑的时代津津乐道。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迅速投降让法兰西民族失去了往日的荣耀。同时二十世纪的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也不利于法国戴高乐所期望的伟大法国的复兴。面对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强国,法国无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侏儒。但是戴高乐却是在他执政期间将他性格中的执拗发挥得淋漓尽致。

2.2.1美英——伙伴中的敌人

1940年6月,德国取得了法国的半壁江山。全法国只有戴高乐决心抵抗,回忆起来这段时光,他就感觉[6]“孑然一身,一无所有,仿佛一个人伫立岸边,试图游过浩瀚的大海”。丘吉尔在此期间给予他和自由法国大力的帮助,让他利用BBC的广播向法国人民发出继续作战的号召,并提供基本的设施和武器,让戴高乐来锻炼和装配法国的部队。然而在整个抗战过程中,英国和美国有的时候会触及到戴高乐的底线,即便这样有可能是基于整个作战的需要,但戴高乐始终认为自己就是法国的代表,不允许盟国对法国乃至整个法兰西帝国的利益,因此处理好与盟国的关系对他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是寄人篱下,“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另一方面守住自己的民族气节,这是支撑戴高乐一生的傲骨。虽然戴高乐本人超凡脱俗,但是为了站稳脚跟和发展抵抗运动他又只能讲求实际。“米瑟利耶”事件、“米尔斯克比尔”事件、对维希政权仍抱有幻想、地中海事件等都让戴高乐大为光火,因为这在他看来无疑是对法兰西帝国的侮辱和损害和对他个人的不尊重。这个时候戴高乐是个优秀的演员,一方面尽情的宣泄着对这些做法的不满,另一方面向英国人斗智斗勇,让他们知道虽然现在的法国政府投降了,但是还有他领导的自由法国仍然代表着法兰西民族在继续战斗,他才是法国抵抗运动的中流砥柱。但同时,他也深知没有英国的慷慨援助,也就不会有他的“自由法国”,因此他从内心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所有英国民众。

戴高乐深知决定战争走向的是美国。[7]“说到底,不列颠是一个岛国;法兰西是大陆的一角;而美国则是另外一个世界。”虽然戴高乐知道美国的重要性,但是在美国人的心里,戴高乐起初并不占据着很高的地位。他和美国的几位总统除了艾森豪威尔之外的关系都不是很好。尤其是罗斯福对戴高乐的意见最大,并其组织是合法的法国政府,对戴高乐自诩为“法兰西的代表人”一事嗤之以鼻。后来随着戴高乐领导的抵抗势力逐渐增强并且获得了一些胜利,但这种情况依旧没有多大的改观。结束后法国一直被美苏排挤在战后世界格局的划分的谈判桌之外,并且美国希望其成为在欧洲的另外一个代言人,因此戴高乐对美国就一直耿耿于怀,并将其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独立自主研发核武器、单方面和苏联协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等。这一系列轰动事件是在向世人宣布法国并不是美国的附属国,而是一个独立自主能够负责的伟大的法国。

2.2.2法国军界——无助之地

而对于国内而言,戴高乐所面临的环境也不容乐观。戴高乐年轻的时候参加过一次大战,通过那次作战他认识到机械力量在以后的战争中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一战之后,当时法国朝野认为战事已经远去,德国想要恢复战斗力还需要很长时日。他们思想固化,没有看到时代和生产力的发展将会对军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当时的军事权威们认为戴高乐所谈论的是不着边际的事情,对他的理论不加理睬,而只是将重点放在防御上,而不大力发展机动灵活的机械化部队,而这正为法国在二战初期迅速战败埋下了祸根。但戴高乐的一生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想法,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事情,他就不遗余力的做下去。他不断向法国上层讲述自己的观点,并在1934年出了《建立职业军》这本书,在此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军事观点,尤其是建立职业化的机械部队的重要性。令人遗憾的是在法国这本书只销售了750本,反而德文版和俄文版卖得更多些。一心求和的法国政府在战争的溃败之后就不在想着抵抗,而是草率求和。在政府逃到法国南部,一心只想抵抗的戴高乐放弃了对政府失去了希望,心灰意冷,于是便开始流亡国外继续抵抗。

2.2.3国内政坛——政治家的坟场

同样在戴高乐从政之后也对法国的政治体制感到绝望,并认为法国战败的祸根就在于法国的政党议会体制,国民议会是政党争斗和厮杀的场所,这样的政治结构导致了各个政党在国家政治舞台上做出一次又一次表演,却没有办法彻底改变法国政府的无能。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内部,议员们各种不断翻来覆去的政治组合、阴谋诡计和脱党变节不断发生,结果是法国政局极度的不稳定,1[8]在1946年至1958年这12年间,共有17位总理入主马提翁大厦,轮流组成过24届内阁。面对这样的“闹剧”,戴高乐认为先后出任总统的樊尚·奥里约和勒内·戈蒂在当时的法国的政治格局下,也只能是无奈的主持这场闹剧。面对殖民地问题和国内问题时,第四共和国终于在1958年元气耗尽。法国当时亟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安抚阿尔及利亚躁动并准备军事叛变的军队;二是要改革第四共和国的政治体制,而这正是戴高乐能够做和一直想做的。上台后他第一件事情就是改革第四共和国的宪法即变革政党议会的体制。政府是代表人民的意愿,而总统应该是一个国家的权威,他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其权力应该直接是由全国人民授予的,而不应该受制于议会内部的各个党派。改革后总统能够任命政府总理、解散议会、提出全民公决等。唯有有效率的政府才能实现恢复祖国的伟大的目标。

三、戴高乐对我的启示

戴高乐一生有三种身份,军人、政治家和作家。他那高大的形象、坚定地意志和不妥协的性格,使得他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实事求是地说,戴高乐是一位出类拔萃的,至少也是同时代最伟大的领导人物之一。他的一生给我很多启示:

信念——去伪存真。怀揣“鲤鱼跳龙门”梦想的我一步步走到今天。我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教会我什么大道理和历史典故,但是她在我身上倾注的无私的母爱是我人生中发展的永动机,推动着我向前发展。我童年经历过一些坎坷,但学业上基本上顺风顺水。曾经面临两次小小的选择,一次是初中生高中的时候,当教师的舅舅问我是准备读省重点中学还是直接读技校,早点出来工作,好照顾家里。我不假思索的就说我要去读重点高中,当时的想法是自己本能的回答,而却没有深深地顾及家里;第二次是本科毕业的时候,面对着一份还算过得去的工作和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我经过了思考之后,还是选择了后者,那一刻,我经过理性的权衡之后,发现那种职业不是我心目中所向往。

如同学所言,文科的研究生比较闲,但“闲暇”之内,我需要时刻思考和准备着。老师在课堂上所说的“追求理想的实现;追求知识的提升;追求人格的完善;追求心灵的和谐。”都满足这四点是古人口中“德才兼备”的圣人。而实现这四点的基石是信念。信念就其内在产生过程来讲是指人们对基本需要与愿望强烈的坚定不移的思想情感意识。他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相互的统一。信念是一种心理动能,其行为上的作用在于通过士气激发人们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它各种能力。以实现与基本需求和欲望和信仰相应的行为志向。而戴高乐正是坚守信念的楷模。戴高乐的用一生告诉我们要坚守自己心中的梦想,那是我们成功的前提和导航塔。

知史——明得失、晓长短。戴高乐博览群书,通晓古今,尤其是对战争方面的历史非常的精通。历史有什么用?美国二战英雄、四星上将巴顿在进攻欧洲登陆日(1944年6月6日)前夕写给西点军校的儿子的一封信中所说的:[9]“你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军人,必须了解历史。要客观地学习历史——日期甚至战术的详尽情况没有多大用处,你必须知道人是如何反应的。武器是经常变换的,而使用它们的人的本性却一点也没有改变。要取得战斗的胜利,并不需要打败武器——要打败每一个敌人的灵魂”。天下事情做到极致便等同于最简单的道理,多阅览和思考历史中的人、物、事,能给自己树立一面镜子,明得失,知长短。

戴高乐的成功就是领导学极有价值的一个案例。作为一个领导者,他有战略的眼光,从宏观的角度来剖析问题;具有众人信服的威信,是追随者在危机时刻可依靠的对象;具有出众的个人才能,破解所遇到的棘手的难题。他始终坚信领导者的成因中既有天生的特质,更有后天的努力。最后套用戴高乐在《剑刃》中引用浮士德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文章:

——“‘说’是否为第一要务?”

——“不!做才是最重要的!”

 



[1] 夏尔·戴高乐 《召唤》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age 1

[2] 布莱恩·克洛泽  《戴高乐传》 page 797

[3] 夏尔·戴高乐 《剑刃》台北猫头鹰出版社

[4] 达阿尼·P·舒尔茨 《心理学应用》page广西人民出版社 152

[5] 夏尔·戴高乐  《剑刃》台北猫头鹰出版社 page 77

[6] 菲利普·戴高乐 《我的父亲戴高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age 88

[7] 布莱恩·克洛泽,《戴高乐传》,商务印书馆

[8] 夏尔·戴高乐,《希望回忆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age 7

[9] 小埃德加·普里尔,《十九颗星》,军事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