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先生赵翼全见:第四章 容纳百川的青岛海洋文化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41:32
第三节 青岛的海洋产业和海洋科研
    青岛地区的海洋经济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在青岛地区发现了大坟口文化、龙山文化墓葬及居住地遗址100多处,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青岛诸市区的沿海地区。从墓葬中发现有多种深海鱼类的骨骼和成堆的鱼鳞,并且有捕捞的鱼具——船和网坠。有的遗址中有数层海蛎子壳,数量极为可观,说明一代一代的人们大都靠食用这类海产维生。有的墓葬中的随葬品还有非常精制的蚌器,说明当时的渔业活动较为频繁,海上活动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青岛地区属齐国。齐国是所谓负山面海具有广大国土的“泱泱大国”。在齐太公及齐恒公、管仲时期,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就是“便渔盐之利”。经过历代君主对海洋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才使得齐国从“土地辟、人民寡”的贫困条件下迅速发展和强盛起来,成为经济强国。而以琅琊(今胶南)为中心的沿海地区(即今青岛地区)也成为闻名天下的富庶之地,琅琊成为齐国航海中心和优良港口城市。
    近年来,青岛依托丰富的近海资源,按照以港口为龙头,水产为基础,旅游、造船为重点,海洋药物、精细海洋化工为新兴产业的思路,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九五”期间,青岛从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海洋产业和信息产业列为全市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和优先扶持发展的两大重点产业之一,充分发挥自身的海洋区位、海洋资源和海洋科技优势,大力实施依法治海和科技兴海战略,海洋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青岛港口、旅游、海洋三个特色经济重点的确定,海洋产业已成为青岛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使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国家的重要海洋科研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一、青岛港口经济
    港口经济的特色在于青岛港目前的地位。青岛地区的海上运输自古就比较发达。战国至秦代以琅琊为中心的航运、港口、造船已具相当规模。徐福曾进行大规模的海上探险活动。唐宋时期已于朝鲜、日本、南洋诸国、西亚沿海国家和地区通航,胶州湾板桥镇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明代航海业发展到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清末德国侵占青岛后,开始建设现代化港口。
    作为青岛海洋产业的龙头,港口资源开发是青岛实现经济跳跃式发展的支撑点。青岛港岸线长12799米,现有码头13座,泊位70个, 其中万吨级以上的24个,有全国最大的可以靠泊第五代集装箱船舶的集装箱专用码头,有世界先进的现代化煤码头,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先进的20万吨级矿石码头,25万吨级的矿石巨轮可自由进出青岛港。箱、煤、油、矿等四大种共同发展。目前青岛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进入世界前20位、中国第三位。
    近年来,青岛坚持“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港兴市荣”的原则,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步伐。目前国际航运中心初具规模,已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通航,截至2003年12月28日,青岛港2003年吞吐量一举胜利跨越1.4亿吨,实现连续三年跨越两个千万吨级台阶的奋斗目标,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完成4200867TEU,跨入世界16个亿吨大港的行列,并成为国际集装箱中转港,具备接卸第五代集装箱的能力,集装箱吞吐量以年均30%-40%的速度递增,成为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最快的港口之一。
    青岛港口经济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港口工业。包括船舶、集装箱、港口的搬运机械,还可以延伸到港口的管理和港口建设的机械生产。二是港口运输业。港口运输业与港口的物流业是紧密联系的。拉动港口经济,港口运输业与港口的物流业应作为重点。三是港口服务业。围绕港口经济,会产生很多诸如信息、网络、物流、饮食、住宿等各个方面的服务业。四是码头作业区。将来青岛港口的陆地码头是物流交换中心,海上的无码头交换也应该是发展方向。

二、青岛现代海洋经济
    进入21世纪以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青岛这座沿海开放城市发展三大特色经济战略中的一大焦点。
  青岛,我国海洋科技力量最为集中的城市,曾以引领中国蓝色产业五次浪潮而闻名于世。更为可喜的是,自今年以来,以海洋养殖种苗产业、海洋药物与生物活性物质开发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海洋科技产业异军突起,绵延730公里的海岸线愈加呈现出迷人的风采。
    青岛的海洋经济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具有非常好的沿海海岸线,适合开展各个方面的海洋开发。二是海洋科技力量雄厚。具备了快速发展的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的人才队伍。三是青岛自身拥有一个北方养殖中心,可以形成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它的成果、腹地、支撑力量,决定了青岛在整个山东半岛发展海洋经济的地位,也决定了海洋经济是青岛的特色经济。
    1.海洋种苗
    海洋种苗担当着青岛海洋经济的“主力”。2002年,全市海洋产业产值达286亿元,实现增加值118亿元,一举创下历史新高。在这块诱人的“蛋糕”中,除了传统的港口、渔业捕捞和盐化工产业之外,海水养殖种苗产业开始崭露头角,使得海洋科技成为引领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目前,全市海水养殖面积超过60万亩,2002年,青岛水产养殖产量达到85.9万吨,产值 51.2亿元,比2001年分别增长 3.8%和8.2%;网箱养殖发展到 2.5万箱,青岛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网箱养殖基地。此外,2002年,名优特新品种养殖迅速发展,其中鲍鱼、海参产量2500吨,比2001年增长46.8%;对虾养殖创历年最好成绩,比2001年增长46.26%。2003年,青岛市水产品总量132.08万吨,其中捕捞产量44.32万吨,下降0.87%;养殖产量87.77万吨,增长2.24%,海淡水养殖面积6.04万公顷,增长3.6%。
   随着青岛建设生态城市步伐的加快,青岛的海岸带将越来越多地从经济型变成生态型、生活型海岸,因此必然要通过工厂化养殖这一途径大力发展优良苗种产业,从过去一味追求规模和数量尽快转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
  据了解,目前我国海洋种苗产业的市场容量近300亿元,而青岛的海洋科研水平完全掌握了基于分子水平的生物技术,如:转基因技术,已培植出转生长激素基因的真鲷、转基因的海带;多倍体诱导技术,已培植出三倍体牡蛎、三倍体扇贝、三倍体鲍鱼、三倍体对虾;驯化技术,已成功地引进驯化了海湾扇贝、南美白对虾、蓝对虾、大鲮鲆、美国红鱼等国外优良品种,海洋种苗产业必将创造更大的辉煌。
    2.海洋药物
    海洋经济是青岛的特色经济,以海洋天然活性物质开发为代表的海洋药物产业,则属于“特色中的特色”。现代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青岛对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始于70年代,从事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的机构主要有青岛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药物研究所、青岛海洋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他们以海洋生物及矿产资源为药源,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制得的有效药物。
    青岛开发海洋药物的主要途径有:1.直接从药源海洋生物中提取分离具有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制成药物;2.以从海洋生物中分离获得的具有药理活性的海洋天然产物分子模型,进行人工半合成或全合成制成药物。鉴于陆生资源的日益匮乏,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日受重视。生长在海洋特殊生态环境中的海洋生物存在着许多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筛选和先导化合物的确定,是海洋药物研究的基础。
    青岛海洋大学已开发出多种新型海洋药物,如藻酸双酯钠(PSS)、甘糖酯、海力特、降糖宁等,其中部分产品居国内领先地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2年这一领域产值就接近10亿元。作为青岛科技产业化源头的海洋药物科研工作一直稳居全国前列。近年来,以新型海洋药物“PSS”为代表的一批高技术研究项目从实验室里走出去,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由管华诗院士主持研究的两个国家一类新药“新型抗艾滋病海洋药物-911”和“抗心脑血管疾病海洋生物新药D-聚甘酯”等即将完成临床,距产业化仅有一步之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已经取得和有可能取得一类新药证书的海洋类新药有6个,还有一部分产品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专家认为,利用生化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手段提取生物活性物质和开发海洋药物,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关键所在。今后几年,青岛市将以海洋一类新药开发为龙头,以海洋生物制品开发为主体,以国大生物等大企业为基础,加紧建设海洋药物产业密集区,形成3至5个规模较大的特色海洋产业园区,形成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的大企业集团,做大海洋药物产业。

三、青岛海洋科研
    青岛是中国著名的海洋科技研究开发基地,全国唯一的国家重点综合性海洋大学在青岛(台湾的较小,湛江的新建),中国科学院唯一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所在青岛,中远集团的远洋船员学院在青岛,我国海军的潜艇学院在青岛,加上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水产研究院黄海研究所、中韩合作海洋研究所、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在青岛的海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占了中国总数的三分之一,青岛的海洋科技队伍占据全国的60%,青岛是名副其实的全国乃至国际上的“海洋科技城”。同时,“海洋科技城”里有多位两院院士,有众多著名的海洋科学专家教授,有多个海洋科学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则更多,因而青岛也成为全国的乃至国际上的海洋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一批重点实验室近年来通过整合青岛的海洋科技力量,使青岛的海洋科技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成为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海洋科学原始性创新基地,同时也在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锻造出了一支愈来愈庞大的科研“集团军”。海洋新型低温酶、三倍体对虾、抗艾滋病海洋药物-911等,青岛近两年科研成果获奖项目名录印证了青岛海洋科技的实力。
目前,青岛每年有几十项甚至上百项海洋科研成果居全国领先或达到世界水平。青岛凭借着自身雄厚的海洋科技力量,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加速海洋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青岛由“海洋科技城”向“海洋科技产业城”的转变进程。 
    2002年7月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四单位联合建立的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是整合青岛海洋科研力量、加速海洋科技发展、使我国海洋科研在国际上占据制高点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市向着建设国家海洋科学城的目标迈出实质性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