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iosaints .videos:第三章 源远流长的崂山文化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9:31:40
第四节 崂山刻石百例
    刻石是崂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元、明两代以来,崂山刻石甚多,宫观寺院碑碣林立,高山古洞摩崖连壁,分散在整个山区,诚为可观。清代光绪年间,即墨人黄肇颚编纂《崂山艺文志》时,曾对崂山的刻石作过考察,但因崂山地域宽广,山路崎岖,难以全部搜罗。1928年撰修《胶澳志》时,曾派拓手两人入山寻拓,恰逢霖雨为灾,中途折回。30年代,袁榕叟、唐廷章曾入山经年,寻得崂山刻石及碑记共242处,拓片200余帧,后亦散佚不存。1979年,青岛市成立“崂山风景点恢复领导小组”,组织专人恢复和增刻崂山的摩崖刻石,初步查得残存摩崖刻石及题刻121处,又增补刻石106人,合得227处,共计崂山之刻石为270余处。自90年代以来,随着崂山的旅游开发,又陆续增加了一些新的刻石。

 

一、崂山最古老刻石 

崂山最古老的摩崖在崂山区沙子口镇的烟台顶。两处刻石相连,皆为晋太安二年(303年)镌刻。书刻虽不工整,但仍可从粗犷中见出汉隶之余韵,并已向魏碑体转化。
   其一为:“勃海朱泰武(一行)晋太安二年岁在癸亥(一行)平原羌公烈(一行)。”共分三行,高50厘米,宽42厘米,字径3.5厘米不等。

其二为:“高阳刘(一行)初孙(一行)晋太安二年(一行)魏世渊(一行)。”共分四行,高49厘米,宽26厘米,字径3.5厘米不等。

 

二、太清景区刻石  

太清景区刻石主要集中于太清宫及其周围,现存47处,主要有:
  
1.徐世昌题记。文为:“癸丑四月辛丑,约苏州吴郁生、广州李家驹游崂山,同游者贺县于式枚、合肥李经迈、张士珩,宿于华严庵,明日至太清宫,负峡函海,松石奇古,极雄深幽,靓之致念憨山争席事,俯仰兴叹。返华严庵,仍遵来路历土堑岭、循九水而归。张君独留,次晨之八水河观瀑,蹑梯子石,越烟云涧,别觅归路,往返约三日。道士韩太初善琴,马贤静善谈元,皆此游可纪者。天津徐世昌。”该题记刻石在太清宫盘石路下端之北侧,字径半尺,刻工亦佳,为徐世昌之真迹。
  
2.题辞山高水长在徐世昌题记之左前,楷书横排,字径50厘米,据传该字为清末即墨知县、定陶县人曹蕴键题。
  
3.邱长春摩崖诗刻十首。诗文为:“烟岚初到上清宫,晓色依稀途径通。才到下方人未食,坐观山海一鸿。”“云烟惨淡雨霏微,石洞留人不放归。应是洞天相顾念,一生嗟我到来稀。”“云海茫茫不见涯,潮头只见浪翻花。高峰万叠连云秀,一簇围屏是道家。”“松风涧水两清幽,尽日清音夜不收。野鹤时来应不倦,闲人欲去更相留。”“溪深石大松更多,郁郁苍苍道气和。不是历年樵采众,浮云蔽日满岩阿。”“贯世高名共切云,游山上士独离群。仙乡贵重三茅客,仕族尊荣万石君。”“西天仰视刺天高,山上仙人种碧桃。桃熟几番人世换,洞中秦女体生毛。”“清歌窈袅步虚齐,月下高吟风舞低。谈笑不干浮世事,相将直达九天西。”“烟霞紫翠白云高,洞府群仙醉碧桃。鼓透碧岩雷震骇,满山禽兽尽呼号。”“道力神工不可言,生成万化独起然。大山海岳知轻重,没底空浮万万年。”“栖霞长春子书,庚寅上石。”诗刻于太清宫三皇殿后山的巨石上,字径约10厘米,诗刻已漫漶不清,但笔划仍端正苍劲。南宋庆元元年亦即金明昌六年(1195年),邱长春(处机)首次由宁海之昆仑山到崂山太清宫,据《太清宫志》载:“邱祖住未久,留诗二十一首,偕其道侣西去。”其中十首镌太清宫,庚寅年上石之时应为公元1230年,即南宋绍定三年,金正大七年,是年为邱长春逝于燕京长春宫(今白云观)之第四年,此诗当为太清宫道士书写并上石镌刻,距题诗年月已30余年。邱长春居崂山,常往来于上清宫、太清宫之间,此诗有“烟岚初到上清宫”之句,显然是为上清宫而作,对景物的描绘也似上清宫之环境,可以断定此诗是特地为上清宫所作,被太清宫道士先刻于太清宫三皇殿后山。
  
4.题刻烟云胜景在上清宫后山上,楷书横排,字径20厘米,癸亥秋月(1923年)杜希儒题。
  
5.摩崖刻石波海参天始皇二十八年游于此山在太清宫东山路之东侧,楷书,上行“波海参天”字径1米,下行字略小。清末民初,太清宫道人为追记秦始皇曾游过崂山,请北京大学教师书写并聘青请山村石工镌刻,据20年代书刊介绍,原辞为“始皇二十八年游于此山书”,后人为避秦代刻石之嫌,将“书”字凿平。旁有游记一篇,已漫漶不清,“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79年修复。
  
6.题刻宇宙奇观在“劳劳何为”刻石之北,1935年8月近代著名篆刻家江苏扬州人吴南愚篆书,横排,字径30余厘米,书镌均佳,颇引人注目。
  
7.题刻山海凌云北上近青山口,在山路之西,宣统二年(1910年)曾任四川、云贵、两广总督岑春煊书。
  
8.摩崖刻石山海重光刻于太清宫北山巅之巨石上,楷书,不规则排列,字高3米,1945年8月16日,抗日战争胜利之次日,国民党青岛市市长李先良题刻。
  
9.康有为崂山诗刻。诗为:“天上碧芙蓉,谁掷东海滨。青绿山水图,样本李将军。神仙排云出,高台照金银。芝旗与松盖,光景蕤五云。群贤能冒险,渡海咸欢欣。楼船两飞轮,破浪入山根。山下太清宫,万竹夹道分。道人多道气,长须迎缤纷。殿前两百果,老树霄汉干。阶前一耐冬,千年尚郁蟠。蔽山弥万绿,涧流屈潺湲。直上崂山巅,夹道万卉繁。奇石起攫搏,或作虎豹蹲。老熊当道卧,异柏挂岩丹。苍松亿万千,漫山洪涛翻。应接目不暇,清赏心所安。欹岖过岭后,荦确石赞元。盘蹬登上清,惊看飞瀑喧。渐度兀臬献,峰头草成茵。至正余摩崖,抚起感心颜。虽赏丘壑美,稍惜草木删。俯望碧海浸,超然十洲仙。吾生诸天游,世界等微尘。方士采药来,自此求神山。云昔秦始皇,登道随山刊。方壶与园峤,水中浮碧寰。白银为宫阙,仙人缟衣冠。楼阁倚缥缈,度劫亿万春。今岂有真人,玉宇琼楼寒。深恐六鳌动,铁围漂荡艰。龙伯国大人,提掷出九关。且游播耨迦,复欠晃昱还。何处非天际,暂复留人间。”诗之后附有跋,其文为:“癸亥五月康有为来青,偕张志易吾、崔世善修如自济迳来。与邹文蔚敬安、王大祯艺生、方作霏雨农、丁延龄晓帆、秦曾源云稼、王天伟幼云、戚运机愚勤、门人陈干明候、江希、张慕渠游崂山。警察厅长成维靖逸广率警卒三十余人护行,调金星轮船及一小轮,自沙子口渡海,电局牟钧德幼南,通电预办,乘月乃归。康有为赋诗写记。”诗刻于崂山太清宫后巨石上,诗与跋皆为康有为亲笔所书。原书于四张四尺宣纸上石镌刻,书法与镌工均精绝。癸亥年为公元1923年,康有为时年65岁,此次来青后,即寓居福山支路5号“天游园”,直到1927年病逝青岛。
  
10.题刻逢仙桥桥在太清宫三官殿与三清殿之间,沿水流方向铺巨大石条而成。字径50厘米,镌于桥北端巨石上。另有小字一行,文为“宋建隆元年庚申敕封华盖刘真人若拙建”。字为青岛市曹和薂隶书。
  
11.题刻龙头榆在逢仙桥北端,有古榆虬枝盘曲状如游龙,树高15米,树干最粗处为3.7米。字刻于树旁石上,字径30厘米,另有小字一行,文为:“唐天甲子李真人哲玄手植”。青岛市杨慕唐行书。
  
12.题刻拜斗台在三皇殿东北角,黑石崮上有北斗星座刻迹,为太清宫道士礼拜北斗的祭坛。字为魏碑体,字径60厘米,下附小字数行,文为:“本宫始祖李真人哲玄号守中子,敕封道化普济真人,于唐天祐元年甲子至本宫拜北斗于此。”青岛市高小岩书。
  
13.题刻绛雪置于太清宫三官殿院中古耐冬树下,字径25厘米,并刻有“聊斋志异香玉篇中之花神”小字一行。青岛市董海山书。
  
14.名胜题辞太清胜境,海上名山第一字镌在由公路入太清宫之盘道左侧山峰上,自此右转即可进入太清宫,行书,“海上名山第一”6字之字径15厘米,“太清胜境”4字之字径65厘米。青岛市王梦凡书。
  15
.题刻云山道家在太清宫盘道北侧之巨石上,隶书,字径60厘米。青岛市王蕴华书。
  
16.名胜题辞太清水月。在太清宫盘石路略下北侧之高石上,面临太清宫湾,“太清水月”为崂山十二景之一。行书,字径80厘米。青岛市杜颂琴书。
  
17.题刻东海雄风位于太清宫东山路中,与“波海参天”同石,字面南,隶书,字径80厘米,1981年书法家黄苗子书写,1982年上石。
  
18.题刻梯子石。在青山口停车场转盘处,山中石阶俗称梯子石,西起登瀛,东止于青山口,绵延10余公里,此石刻为梯子石东端之标记。楷书,字径80厘米。青岛市贺中祥书。
 
  19.诗刻钓鱼台一字歌文为:“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长竿一寸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末署“大谷子,宋绩臣”。诗刻于太清宫东南至八仙墩之途中,海中有礁石如台,于平整处镌之,字面朝天,须俯视,镌刻年代及书者不详。
 

三、上清景区刻石 

 上清景区刻石主要集中于龙潭瀑、上清宫和明霞洞一带,现存22处,主要有:
  
20.题刻天梯镌于八水河公路桥北之半山石阶旁。清代以前,进山无路可循,当地山民沿山凿石阶而行,进山之难,犹如登天梯,故名。字径2米半,在海滨即可遥望。青岛市王梦凡书。
  
21.题刻玄武洞洞处八水河去龙潭瀑山路之左侧,为巨石垒成,玄武洞三个篆字,呈品字形排列,分别刻在三块洞石上,字径80厘米。青岛市高小岩书。
  
23.题刻寻真门由天梯东攀去太清宫,有巨石横卧道中,石下有洞如门,自古为进山必经之艰险处,人登至此,不敢越石而过,只得穿洞而行,俗称“狗洞”,林钟柱《梯子石记》中记有此洞,因此名不雅,今名“寻真门”,取其进山求真之意。字镌于洞额横石上,面西,字径80厘米。青岛市董海山书。
  
24.题刻龙吟在龙潭瀑泻水口之极高处,瀑涨时,水漫石刻如帘,似潜龙啸吟。隶书,字径1米。1981年书法家黄苗子游崂山时所书。
  
25.题刻潜龙飞瀑在龙潭瀑左侧下方,草书,字径50厘米。1981年书法家沈鹏游崂山时所书。
  
26.名胜题刻龙潭瀑潭前石上有楷书“龙潭瀑”三个小字,字径约20厘米,笔划尚端正,为龙潭瀑上游教子园村山民曲立秀16岁时所书刻。
  
27.记事刻石崂山五四抢险救人英雄群体纪念碑1985年5月4日,驻青岛海军一机校战士石建等解放军官兵和青岛市部分干部、职工及公安干警,在崂山龙潭瀑洪水突然暴发游人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挺身救人,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赞歌。石建为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85年12月30日青岛市举行了抢险英雄群体纪念碑揭幕仪式。纪念碑主碑是一块100余立方米的自然花岗岩,高4.5米,面向南,矗立在崂山龙潭瀑旁。碑体上镶嵌着石建烈士的半身浮雕铜像,并雕刻着表现英雄群体抢险救人的长幅浮雕。诗人贺敬之的题诗《咏崂山英雄群体》和山东省副省长、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刘鹏题写的碑名“崂山五四抢险救人英雄群体纪念碑”,分别镌刻于主碑和副碑上。此外,还镌刻记述其事的纪事碑文,碑文由青岛市张挺撰文,孟庆泰书写,英雄群体浮雕由戴保华创作。
  
28.词刻邱长春词青玉案词前有序,文为:“长春真人于大安己巳年胶西醮罢,道众邀请来游此山,上至南天门,命黄冠士奏空洞步虚毕,乃作词一首,名曰青玉案。”序之后便是词文:“乘舟共约烟霞侣,策杖寻高步,直上孤峰尖险处。长吟法事,浩歌幽韵,响遏行云住。凭高目断周四顾,万壑千岩下无数,匝地洪波吞岛屿,三山不见,九霄凝望,似入钧天去。”下署“大安己巳”,旁又镌“又作诗十首刻在别石”。此刻石在上清宫东之巨石上,篇幅约2米,书法端正,雕工亦佳,较为完整。此刻石为邱处机逝世后,由上清宫道士补序并镌刻。
  
29.题刻道山在上清宫玉皇殿东有一石洞,石上刻此二字,为邱处机初到上清宫时所题。
  
30.题刻明霞洞明霞洞由巨石构成如厦,洞口南向,清代初年洞塌,洞额将埋及土中,刻石仍在,字径约40厘米。字为邱处机于金大安三年(1211年)题写。
  
31.诗刻持赠孙真人还元一首诗为:“唐代真人思邈仙,同宗玄裔得家传。青蛇海上知无异,黄鹤楼中妙不传。炼已精修无上道,清音忠进至玄篇。停看不日丹成就,玉册旌书上九天。”隆庆三年(1569年)孟秋,文渊阁太傅翟銮题。
  
32.题刻天半朱霞在巨石之右,草书,邵元冲书。
 

 四、棋盘石景区刻石 

 棋盘石景区刻石主要集中于棋盘石、明道观和华严寺一带,现存22处,主要有:
  
33.棋盘石字刻石。棋盘石在明道观正南方,石面平滑,上刻有一个双线勾勒的“十”字,长宽各98厘米,中间方形边宽70厘米,是道家拜星斗的方位图。
  
34.刻记敕孙昙采仙药山房在明道观西南涧水之东,柴场附近有一巨石,石上有线刻菩萨像,字为“敕孙昙采仙药山房”,为唐代僧人孙昙来崂山为玄宗采长生药之遗迹。
 
 35.孙昙记事刻石。在采药山房刻石之西,另有一巨石,石之东侧刻有一篇文字,因年久风化,字迹多已漫漶不可辨认。据清代资料记载,此摩崖共69字,当时尚可辨识37字。其文为:“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初六日□□孙昙远行□□□至□□□元□□□□□□□□□□山海于□□见仙药□□□因□为□使□山房郡□□□之以俟来命”。这篇刻石是崂山最古老的成篇刻石,也是研究崂山历史的重要史料。
  
36.题刻浴日奇观明道观东之山上有观日台,上刻“浴日奇观”四字,书者不详。
  
37.题刻山海奇观自雕龙嘴沿海滨公路南去不远,在返岭后村外有一丘形巨石,上镌“山海奇观”四个大字。字径2米有余,为古代崂山最大的刻石,巨石南面有记一篇,文为:“余夙闻崂山之胜,兹阅兵海上,裹粮往登,将至华严庵,见路旁一巨石,延袤七丈余,高亦五丈,询之土人称为砥柱石,余徘徊其下,仰视层峦八崇,俯瞰大海之浩翰,烟云变灭,倏忽万状,真平生之奇观也。因题此镌诸石,兼志其由,俾后之登是山者知余屐齿所到焉。乾隆五十六年岁在辛亥春三月,惠龄书并跋”。乾隆五十六年为1791年,当时惠龄任山东巡抚。
  
38.题刻烟岚高旷刻于华严寺门前巨石上,在盘山路东,书者为举人王澄江。
  
39.题刻云穴沿华严寺前涧底西上,路旁有一巨石,名鱼鼓石,平度举人王菘翰题刻此二字,末署“光绪四年,平度王菘翰与贞明和尚游此”。光绪四年为1878年。
  

五、仰口景区刻石 

仰口景区刻石主要集中于白云洞和太平宫一带,现存51处,主要有:
  
40.题刻疑是幻境刻于近宫门华盖松前路南巨石阳面,字径20厘米,落款为丁丑冬孙文彬题,丁丑为公元1937年,孙文彬为当时的即墨县长。
  
41.诗刻上苑诗诗为明代即墨文人杨泽所作,文为:“上苑盘松阵,半山宫殿森。嶙峋深石洞,烂漫叠花簪。峭壁文苔篆,三岩曲鸟吟。仙人桥下水,声响戛鸣琴。”该诗与“疑是幻境”同石,面北,共9行,每行5字,字径20厘米,行草字体。青岛市杜颂琴书,1981年10月刻。
  
42.题刻华盖迎宾刻于上苑诗刻稍西之巨石上,路旁有古松二棵,状如华盖,俗称双松迎客,因太平宫为华盖真人刘若拙道场,故易今名。草书,自右向左横排,字径40厘米。原山东省副省长高启云书。
  
43.题记太平宫记文为:“上苑太平山之名,传始自汉代,五代唐纪同光二年甲申,道士刘若拙自蜀来崂潜修道玄。宋建隆元年庚申,太祖赵匡胤闻拙为前朝刘知远之后,诏京入觐,谈玄称旨,太祖大悦,敕封华盖真人,留京布教,且经准奏奉敕回崂。时太祖殁,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敕建太平兴国院,即今太平宫。金泰和戊辰,演道主教长春真人邱处机莅此,赋诗廿首,镌于宫北之白龙洞。明万历年间,太监边永清、杨绍慎替皇妃来宫出家,重修殿宇。金、元、明、清屡经修葺。名人硕士多履于此,题词刻石遗迹犹可扪视。一九七九年,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乃复旧观,谨撰此文以记之。邓山撰,蔡省庐书。”字镌于太平宫迎壁之背面,刻石面积4平方米,正楷,字径5厘米,邓山即董海山,1982年2月刻。
  
44.题刻海上宫殿刻于太平宫迎门之石壁正面,传为清代书法家华世奎所书。
  
45.诗刻眠龙石诗明代山东提学邹善诗,诗为:“奇石寄海滨,时有潜龙卧。鲸波几许深,马鬃一滴大。”“大”字读为哆,马鬃为东海一小岛名,登狮子峰可望见。该诗镌于眠龙石左下方,字径20厘米。青岛市王蕴华书。
  
46.诗刻太平宫诗诗为:“最爱松长在,犹忆月华西。人间百事好,翘首太平时。”1982年镌于眠龙石右上方,字径15厘米。王集钦诗,青岛市杨慕唐书。
  
47.碑刻太平晓钟在太平宫东院钟亭旁,原碑已毁,只留石,1982年就地采碑石重新立之,碑的阳面刻此4字,字径40厘米。青岛市王梦凡书。
  
48.碑刻太平宫诗。在太平晓钟碑的阴面,刻有清代进士潍县人韩梦周诗,文为:“闻说仙方蛇化龙,昔人曾此得相逢。丹砂也是痴人梦,好听太平半夜钟。”隶书,字径10厘米。青岛市曹和薂书。
  
49.诗刻臧克家诗诗为:“黄金足赤从来少,白壁无瑕自古稀。魔道分明浓划线,是非不许半毫移。臧克家一九八一年夏”。1980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应邀为崂山题诗,他遂以粉碎“四人帮”时所写一诗相赠,该诗刻在太平宫东门外,石面高2米。
  
50.题刻仙山揽胜字镌于狮子峰北面登山阶旁之崖壁上,草书,字径70厘米。1980年12月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黎遇航书。
  
51.诗刻。诗为:潮涌仙山下,楼台俯视深。赤栏横海色,碧瓦下峰阴。片石千年迹,孤云万里心。举杯清啸发,振裳欲空林。陈沂诗刻于寅宾洞南侧,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陈沂与蓝田游山时所书。
  
52.题刻山海奇观刻石与明明崖并列,明隆庆二年(1568年)冬十月江右邹善题。1982年修复,字径40厘米。
  
53.题名刻石正德题名在狮子峰之狮口内上颚,人须贴地仰视方可见,文为:“正德丙子夏四月古刘盂延□□太原高□□”。人在石隙中不能翻身,不知当时如何雕刻。正德丙子为明代正德十一年(1516年)。
 
  54.摩崖道德经经文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德十一年赵孟頫书。”经文镌于犹龙洞左之摩崖上,据元代赵孟兆页书帖投影放大而刻,字径40厘米,刻12行,每行字数不等。
  
55.题刻犹龙洞刻于犹龙洞口,明代山东提学邹善游崂至此,应即墨知县杨方升所请而书,字径约30厘米,颇遒劲。
  
56.题刻顾炎武崂山歌文为:“云是老子曾到此,后有济北黄石公”。摘自顾炎武长诗《劳山歌》,镌于犹龙洞洞额,草书,4行,字径30~40厘米不等。1981年书法家沈鹏书。
  
57.题刻上苑仙境出犹龙洞西行,豁然开朗,字刻于空旷处巨石上,字径80厘米。青岛市王蕴华书。
  
58.题刻海天一色原有此刻石,已毁。1982年由原山东省文物局局长鲁特书,字径80厘米,刻于太平宫之西峰。
  
59. 题刻白云洞镌于白云洞洞额上,清代翰林日照人尹琅若书。尹琅若,名琳基,清同治四年进士,光绪九年(1883年)曾居崂山,光绪十三年离去。
  
 60.题刻鳌山与白龙洞三字并列,后署文“皇明嘉靖壬辰六月二十五日,山东都指挥戚景通书”。嘉靖壬辰为嘉靖十一年(1532年),戚景通乃抗倭名将戚继光之父。
 

六、北九水景区刻石 

北九水景区刻石主要集中于内九水、外九水和蔚竹庵一带,现存60处,主要有:
  
61.题刻黑虎山位于外一水桥南之左,山体耸起如虎,古称黑虎山,人称黑虎把门,字刻于黑虎颔下,字径80厘米。1981年12月世居一水之于家刻。
  
62.题刻玉笋峰与黑虎山相对,山上怪石排比如笋,古称玉笋峰,字刻在右岸石壁上,隶书,字径60厘米。原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予昂书,一水于家刻。
  
63.题刻锦屏岩二水南岸悬壁立,古色斑斓,旧称锦屏岩或重裳岩。字径1米,楷书,自左而右横镌于山巅。山东省龙口市山之南书。
  
64.题刻天开异境路北山谷中,古有杏树庵,为五水景点,原有“明天启四年刻天开异境”共10字,天启四年为1624年,此为北九水最古老的刻石,今已不存。1981年予以恢复,四字横排,字径50厘米,刻于山口左方,出此山口,山豁然开朗,另有一番景色。书法家魏启后书。
 
 65.题刻驼峰烟云骆驼头”为九水著名奇峰,峰西迭嶂排空古称飞虎岩,其东为鹰嘴峰,山势如驼,气势险恶。字镌于峰前之石崮上,字径1.5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书。1982年6月刻。
  
66.诗刻骆驼头诗为:“蜃楼不让骆驼头,高节知居水上流。一介生平木石伴,胜名洋溢遍全洲。”东崂居民李香亭诗并镌,具体年月不明。诗刻在骆驼头峰下石崮上,字颇小。
  
67.题刻小丹丘在七水中,有峰矗立,巨石磊,石呈赤绿色,俗称小梳洗楼,亦称小丹丘,山势奇特,秀如盆景,古时游山必沿此经过,现今修通公路后,车从山头而越,此景往往被忽略。字刻在峰顶石上,南向,自九水返回时可见,字径40厘米。集郑板桥书。
  
68.题刻松涛涧西山为松林,山雄水涌,水应松啸如惊涛之远至,环境幽静,至此已近九水。字刻于水中石崮上,字径80厘米。集黄庭坚书。
  
69.题刻仙古洞在九水西山半坡,洞为卵形,内壁光滑,可容一榻,明清时常有游人宿此洞并有诗咏,民间传为何仙姑渡海曾息于洞内,故又名仙姑洞。明代登州人武举周鲁曾题“仙古洞”三字于洞左,为丛林所蔽,游人多不知。
  
70.石柱楹联太和观石柱楹联左为“龙扇初开四大天兵分左右”;右为“珠帘才卷二十八宿列东西”。字径约15厘米,书者不详,镌刻之时间应在天顺年间后。
  
71.诗刻玉鳞口诗为清代山东巡抚崔应阶所作并手书,诗刻嵌于太和观之东壁,“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封砖护之,得以保存。刻石长可1米,文为:“何处冰崖万壑雷,高峰云净石门开。盘空瀑雪飞涛落,拂面吹花细雨来。碧天澄潭堪洗涤,青松白石任徘徊。支筇未尽游观兴,樵唱遥从天际回。”此诗刻当与太平宫之崔应阶诗刻同时镌刻上石,但此诗刻保存较好,笔划与刻工均比前者为佳。
  
72.题刻江山如画刻于双石屋村东之河谷中,字径1米。山东省张逊三书,1983年刻。
  
73.诗刻郁达夫诗此诗镌刻于双石屋村外路旁巨石上,幅高4米,文为“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后有小字一行刻“自柳树台游靛缸湾蔚竹庵诗一九三四年郁达夫作,一九八一年夏苗子书。”苗子即书法家黄苗子,1981年夏来游崂山时书。
  
74.诗刻鹰窠涧诗为清代高凤翰所作,镌于三水中巨大石崮上,文为:“峭壁千寻立,鹰窠识旧名。石花披锦烂,雪窦射云明。古鹤盘松下,仙葩匝地生。何当荷长铲,岩下属黄精。”诗刻通篇高4米,古代竹简书。1980年秋书法家钱君七书。
  
75.题刻锦帆嶂悬崖状如船帆,石纹纵横如缆绳,石呈金黄色,阳光下更显光辉灿烂,自六水回顾,恰似乘帆远去,古称锦帆嶂。字径50厘米,字面向帆,游人须近水才得见。
  
76.题刻山高水长字镌于六水北岸40米高空之悬崖峭壁上,字径1.5米,为内九水最高最大的刻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书。
  
77.题刻马首是瞻六水南岸有一山石悬空,正看如印玺,古称天印石,侧看如马首,当地流传乃薛仁贵为其有功坐骑而雕,有“唯薛仁贵马首是瞻”之说,今从之刻此四字。原山东省副省长高启云书。
  
78.题刻一步三回头地当内九水山路最惊险处,悬崖如锥,直刺青空,白云往返,山崖如摇,人行其下,惊恐不已,莫不频频抚顶三回首,故称。字径40厘米,刻于石阶当眼处。山东省张逊三书。
  
79.题刻鱼鳞峡在鱼鳞峡南岸凹洞内,1935年8月江都人篆刻家吴南愚隶书。1982年修复,字径25厘米。
  
80.题刻二龙门由大龙门东去,出口即为二龙门,崖如齿,字刻其上,字径40厘米。原山东省副省长李子昂书。
  
81.题刻潮音瀑镌刻在靛缸湾之北,字径30厘米,并有“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八月番禺叶恭绰”之刻字。
  
82.题刻空潭泻春镌刻在观瀑亭下路旁,1933年邵元冲书。
  
83.题刻别有天地镌刻在靛缸湾东摩崖上,字约25厘米。1933年7月海城陈兴同、王子甄、黄叶躿来游记石。
  
84.诗刻靛缸湾诗镌刻在观瀑亭下石壁上,字径5厘米,与瀑水相对,诗为:“瞻彼东崂麓海滨,老松怪石几千春。靛缸何年悬崖露,惹得游人说到今。”作者为崂山居民李香亭,其生平与雕刻年月皆不详。
  
85.诗刻游鱼鳞峡诗为书法家黄苗子所作并题写,镌于潮音瀑水左侧,通篇高2米,诗为:“游踪不到鱼鳞峡,不识崂山风景奇。三面苍崖萦碧树,千重涧水汇清溪。我初目眩疑迷幻,泉作琴音引梦思。觅句艰难终未惬,故应写出无声诗。一九八一年七月二十五日苗子时客青岛。”
  
86.碑记蔚竹庵碑记九水蔚竹庵,以竹泉胜,原有正殿五楹,东壁嵌有半米见方石碑,文为:“大明国山东莱州府胶州即墨县仁化乡聚仙社崂山蔚儿铺所建三元殿蔚竹庵,计开四至:东至鹰嘴石,南至三教堂,西至丑蒲(仆)涧,北至大山顶。住持道人宋冲儒万历二十一年三月。”
 

七、华楼景区刻石 

华楼景区刻石主要集中于华楼宫一带,题刻遍山,多不胜数,但已大半漫漶不清,也有的遭到破坏,现存23处,主要有:
  
87.题刻金液泉泉在华楼宫玉皇殿后,呈方形,有一饮生黑发之誉,字镌于石壁,楷书,字径25厘米。
  
88.题记蓝田题记镌于金液泉石壁上方,文为:“莱州府同知南津陈栋、登州道指挥平山王住同游。北泉蓝田题。”蓝田为明嘉靖二年进士,号北泉,即墨人。
 
 89.题辞灵峰道院镌于华楼宫殿后石壁上,草书,字径33厘米,明代刻石。
  
90.诗刻邱长春诗诗文为:“长春师父作。随机接物不同尘,应物无方内养神。心帝出离三界苦,洞天又想四时春。金丹大药更年玖(久),火觉交难逐日新。一服定朝(超)生死海,不知谁是有缘人。云岩子上石,匠人曲道明,大德四年二月十八日书,刘志德。”大德四年为1300年。诗镌于华楼宫后。
 
  91.题刻翠屏岩镌刻在翠屏岩玉皇洞左,明代蔡叔逵书。
  
92.题刻谒玉皇洞玉皇洞凿于翠屏岩,洞圆,高深各约2米,洞壁光滑,洞口内右上方刻:“康熙甲寅季春,即墨县守府张问仁、参府汪渊明、知县高王仕爵同谒。”康熙甲寅为康熙十三年(1674年)。
  
93.题刻仙岩翠屏岩西有巨石,字镌其上,明代邹善书。明代山东提学邹善于隆庆二年(1568年)来游崂山,字为当时所题写。
 
 94.诗刻王重阳诗与碧落岩同石相连,诗为:“王祖师道。一别终南水竹村,家无二(儿)女一(亦)无孙,三千里外寻知友,引入长生不死门。匠人刘道明。云岩子上石。李志明书。”
  
95.诗刻重阳洞在华楼宫之南有一平峰,名南天门,峰顶有一人工开凿的小洞,名重阳洞,因祀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而得名。洞北有明代颖哀诗句,文为:“叠石遥连沧海色,华楼高接太清居。”洞旁有蓝田及其弟蓝篆书。
  96
.诗刻三才镌刻在从华楼宫去华楼峰之路左,文为:“天有三才日月星,地有三才水火风,人有三才气血精。”字径20厘米,书者及年代不详。
  
97.题刻华阳书院诸刻石华阳书院在华楼山前华阳山南麓,为明代成化二十年进士、即墨人蓝章所建。书院南溪边石上,刻有“谈经地”、“枕石漱流”、“曲水流觞”等字,东下为松关,石上镌有“重游旧地”、“八仙台”、“松关”、“仙境”等字。上述刻石皆为明代蓝章书。
  

八、巨峰景区和劈石口刻石 

    巨峰景区刻石主要集中于巨峰周围及其南麓,现存13处。
  98.题刻唯此独尊由潮音瀑东上,可达崂山巨峰顶。此刻石在崂顶了望哨下石崮上,字径30厘米。梦歙山民书,书者及镌刻年月不详。
  99.题刻东海灵秀在“唯此独尊”刻石旁,字径50厘米。19337月海城陈兴亚书。
   100.题刻劈石天开过北宅镇大崂村东行,公路右侧有一巨石高10米有余,天然裂为二片,裂缝中可行人走马,蔚为奇观,劈石口因此而得名,是通往崂东必经之地。在劈石之西半刻有“劈石天开”四字,呈田字形排列,可倒读,亦可环读,均能成句,字径1米。青岛市修德书,198318日开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