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特赵磊什么级别的:《感动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23:31:56
时代的先锋 民族的脊梁 祖国的骄傲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十周年纪事                        摘自:人民日报
又近春天。
对仍在“过年”余味中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亲情洋溢、希望满怀的时候。人们习惯在此刻见证一个悬念的揭晓:哪些人将会成为上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仪式上又将聆听到怎样的人生故事?
今年,由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已整整10年。2011年参与此项评选投票的有近7000万人次,各网站统计的总票数高达3.2亿张。
相比其他众多“盛典”,这个评选的颁奖仪式没有炫目的舞台,没有劲爆的歌舞,却成为普通中国人期待的一刻:故事直抵心灵深处,眼中噙满泪水。
一档节目、10次评选,仅是载体。更重要的是,经由这一切,10年中那些你我身边萌发、舒展、跳动的中国故事,构成了属于这个时代、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史”。
书写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史”
对广东的一位企业家陈日玲来说,《感动中国》中的故事与自己的人生交汇在一起:“2003年,偶然在朋友办公室聊天喝茶时看到这个节目,一直看下来。”
从此之后,每年收看《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已成为陈日玲和朋友春节期间的固定约会。不仅如此,那天晚上,他的工厂会全部停工,因为他希望工人们也能观看这个节目。
《感动中国》走过的这10年,时代写就了激情澎湃的中国故事。
有恢弘的图景:200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刚跃上10万亿元台阶,而到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47万亿元。10年中,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世博,从非典疫情、汶川特大地震等灾难中挺起胸膛,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这一切,我们是见证者,更是创造者。然而,在壮阔、辉煌背后,关于中国人的群体记忆,关于中国人共同的精神世界,又该怎样书写?中国决策者、中国社会、中国媒体和普通中国人聚焦最多的是一个字:“人”。
围绕人本身,发展的路径在调校;关注人的命运,中国故事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温度。
10年,《感动中国》有100多位获奖人物和群体。
其中,有钱学森,这位在力学科学领域和教育领域创造卓越成就的巨擘;也有刘丽,一位用微薄收入不遗余力资助贫困孩子的洗脚妹;有演艺明星成龙,也有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有航天英雄杨利伟,也有“暴走妈妈”陈玉蓉;有张艺谋奥运团队,也有唐山十三农民兄弟……还有更多的候选人,同当选者一样被人们赞誉。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麦尚文博士曾对《感动中国》评选中的人物构成作过统计,其中最大的群体就是普通百姓,超过当选人物的四成,再加上基层的干部、士兵和警察,占到了当选人物的大多数。
有人说,每年的《感动中国》节目就像是“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平凡百姓与明星巨匠登上同一个舞台,享受同样的荣誉,这是《感动中国》的设计,也是对时代的契合。那一刻,人与人的外在差异退到了聚光灯外,而心灵的力量闪烁同样耀眼的光芒,留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深处。
100多人物和群体的故事背后是一个更大的数字——13亿。
最特别的一年,可能是2008年。在这个悲怆与喜悦交织的年份,《感动中国》将一份特别奖颁给了全体中国人,因为我们共同“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作家阿来说:“我们感受到中国沉重的现实和这个国家艰难前行时,潜藏在民间的伟大力量。”
感动中闪耀着人性光辉
《感动中国》一推出,就受到高度肯定: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力量与鼓舞源自感动,让人想起获奖者奖杯上舞动的“心” 形。
奖杯的设计者、推委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伟说,那是中国的长绸舞,拔地而起甩到天空,飘带洋洋洒洒地飘上去,旋转的心落下来,东方的平和,又有点激荡。而《感动中国》制片人朱波说,自己好像看到了黄土高原上,中国农民挥舞着红绸子。
10年,“感动中国”这个词组,已成汉语中新的习惯表达。而这些人物和群体,在用自己的人生故事,为这个词组作注。
有的人,创造了伟大业绩:袁隆平“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的梦想激励着他前行,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有的人,在非典危机中挺身而出:钟南山说“在我们这个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
有的人,困境里担负起家庭重担:退休工人朱邦月照顾起残疾的家人。20多年,他的家汇集了世界上太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
还有的人,默默坚守平凡:被称为“雷锋的传人”,郭明义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尾山宏的出现更是一次超越。尾山宏是一位日本律师,代理中国战争受害者向日本索赔,从1963年以来,参与了所有对日诉讼案件,多次自掏腰包将中国受害者接到日本东京出庭。他的举动触怒了日本右翼势力,一次次受到恐吓。
“为什么要选一个日本人?”尽管许多人不解,但尾山宏还是入选了。打破了国别限制,更重要的是,这让这个节目的价值观拓展到人类正义的高度。此后,骑马穿越西藏、开发出藏语盲文、创办盲文学校的德国盲人姑娘萨布利亚·坦贝肯,也成为“感动中国”的外国人。
《感动中国》推委会委员、媒介研究专家陆小华说:“感动,它有沉甸甸的分量,因为它是感动中国,它和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个年度、一个集体大的取向结合了起来。”
“感动”还源自人与人的心灵对话。一个在东南沿海,一个在西南高原,陈日玲在《感动中国》中找到了心灵的对话者——20多年一个人一匹马、在崇山峻岭间写成世界邮政传奇的王顺友。陈日玲说:“他的路是邮路,我的路在市场。他把邮件一封封送到村里,再苦再累也坚持。而我的企业即使面对眼前的一点困难,也要健康发展,对员工、对社会有个交待。”
推委会委员、词作家阎肃说:“为什么会感动,为什么能感动?因为他实在,因为他真诚,因为他亲切,因为他普通。没有什么官话套话,没有什么粉饰虚荣,没有什么光环招展,没有什么炒作经营,就这样鲜活地走在我们身边。”
中国媒体奉献的“公共服务”
《感动中国》仿佛一个巨大磁场。
朱波仍记得节目播出第一天的情景:“播出过程中,不断有观众给中央电视台总编室打电话。节目完了后,总编室的电话已经打不进去了,全部爆满,为什么?大家觉得节目好,希望能重播。这确实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10年了,今天人们不仅是期盼着人选的揭晓与感动的时刻。创办以来,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通过信函、短信、电话、邮件、微博等方式向“感动中国人物”致敬。节目组10年共收到100多万封观众来信。
一位观众说:“常常为这些模范人物的事迹激动不已。他们不愧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祖国的骄傲。”
一位名叫赵华的幼教老师在信中写道:“看了《感动中国》节目播放的人物事迹,每次都会流泪。虽然平时生活中看悲情剧时,偶尔也会流泪,但那分量完全不同。因《感动中国》而流下的眼泪,承载着我对生命价值体现的深切感受,牵动着我对崇高可贵精神的敬佩之情。”
“当你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人,有尊严、坚强地活着的时候,你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气。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感天动地的事,但如果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我们的祖国也就越来越好了。”一位网友如是评价。
这个磁场也深深吸引着央视的制作团队。10年中,从制片人到主持人,甚至灯光、舞美、包装、录音等技术工种,一直没换过,成为一个超稳定的队伍。不变的评奖标准,不变的颁奖流程,不变的制作团队,“这么多感动捧在手里,谁都会觉得自己是个富有的人”。
主持人敬一丹说:“在节目现场,那些获选人物的动人事迹让你忍不住潸然泪下,在他们面前你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渺小;节目播出后,看到如雪飞来的观众来信又令你不由得热血沸腾。于是盼望着下一个感动季节的来临,去放纵自己的泪水。”
而另一位主持人白岩松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会带着母亲、妻子和孩子到《感动中国》颁奖仪式的录制现场,见证“感动”瞬间。
阿来说:“参加《感动中国》推委的工作,其实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那些各行各业中为这个国家繁荣强大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使我看到事业的高度。而更多的是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以他们的坚韧,以他们的道德高度,以他们对生活始终满怀美好的希望,给我以崇高的感召。”
《感动中国》开播后,全国各地开始陆续推出类似的评选活动。麦尚文认为,每届《感动中国》评选历时数月,经过推委委员推选、组委会推荐、公众投票等多个环节,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感动”的传递,已经超越单一电视节目的范畴,转化为公共性媒介事件,成为当今中国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文化现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而《感动中国》已成为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的代表性品牌。寻找感动、讲述感动、传播感动,这是中国媒体奉献给社会、奉献给时代、奉献给人民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
给人信心更给人向上的力量
10年,对《感动中国》不仅是整数年份的纪念。
《感动中国》进入第十次评选时,中国人的心灵正因为一些事件而受到触动。2011年,人们重新审视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状况:老年人跌倒了要不要扶起来,小悦悦事件为什么会出现?现实提醒人们,社会还远不够完美。
2011年底,《辽宁日报》组织了一次“当今中国主流道德判断”大讨论,不仅引发辽宁省内公众的参与,也让这个问题成为全国舆论的焦点。
白岩松说:“很多人认为2011年是很糟糕的一年,是良心、道德很糟糕的一年,但是我恰恰觉得可能是进步的一年,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吃饱、穿暖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内心道德底线的提升。在这个背景下迎来《感动中国》的10年,我觉得意味深长。”
人们在经受道德的拷问:该不该站出来,能不能站出来?回顾10年,《感动中国》评选出的人物一次又一次证明,我们这个社会不缺少“站出来”的人。
10年前,刘姝威,这位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用一份600字的内参,揭露上市公司蓝田股份的资金骗局,给自己招来了诉讼和死亡威胁。但是,她义无反顾:“守着知识分子的良心,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同样站出来的还有杭州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当那个2岁的女孩突然从10楼坠落时,她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而自己手臂骨折,受伤严重。
10年中,几乎每个《感动中国》人物身上,都有“站出来”的品质。有人说,和这些人物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就会感到踏实,有信心。
爱国、敬业、奉献、爱心、诚信、勇敢、责任……这些美好的品质从未远离过我们的生活,而且在民族的血脉中接续。《感动中国》发现了它,并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爱可以传递,善可以传递,希望可以传递。
“孤立看每一位人物,他们并不完美,也不高大,但是那瞬间爆发的力量排山倒海,那点滴构成的美德温润如玉。”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说。
确实如此。如果不是因为采访走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张平宜也许一直在台湾过着富足舒适的生活。然而,因为“割舍不下那些孩子”,她到处演讲、卖书,拼命写文章筹款,终于在那个因为麻风病而被遗忘的村庄里建起新学校。困难如影随形,不止一次哭过,然而擦干眼泪,她又更加拼命地去做,不知不觉坚守了12年,“爱成为最单纯的动力”。
正如《辽宁日报》“当今中国主流道德判断”大讨论中公众得出的共识:当今中国社会,道德基础是深厚的,是非标准是分明的,主流道德是向上的。
明确主流,并不是要代替我们的道德自省与追问。用人生写好中国故事,写好中国人的“心灵史”,不仅靠感动,还要靠行动!
当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张平宜依旧平静,在她看来,获奖的意义在于“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能做更多事,紧紧拉着孩子们的手,继续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