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成长纪念册封面: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25:35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中)

[2011-4-5]

  

卯二答释所领

答。次顿之后。说三藏教。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即破见思烦恼等义也。

【注】二十年中。用八忍八智断见。合为一无碍一解脱。用九无碍九解脱断思。总成二十。经中更有两处明二十年若住二乘位。转大乘教。名为于二十年中执作家事。从有二乘之机。而来感佛。故云自见子来。已二十年。皆取二乘各有十智。

【记】一断见。九断思总有十种无碍。十种解脱。成二十。见思。解下藏教。经明两处二十年者。一颂般若时。佛命转教菩萨。故言二十年中。执作家事。意明二乘领命转教时。密破别惑见思。故言二十年也。一颂法华时。叙父子别会久近。故言自见子来。已二十年。意明二乘之机。自来感佛。取立二乘之名故言二十年也。十智。仁王经疏言。一法智。即欲界系法中无漏智。欲界系因中无漏智。欲界系法灭中无漏智。为断欲界系法道中无漏智。及法智品中无漏智也。二比智。于上二界无漏种智中。约四谛辨。四种无漏智。如上法智中明。但有法比之殊也。三他心智。欲色二界系现心心数法。及无漏心心数法少分。四世智。知诸世间有漏智慧。亦名等智。凡圣同有故。五苦智。观五阴苦空无常无我也。六集智。有漏法因。因集生缘观时无漏智。七灭智。尽灭妙出观时无漏智。八道智。道证迹乘观时无漏智。九尽智。见苦已及修道已等智。论曰。我见苦已。断集已。证灭已。修道已也。十无生智。见苦已。不复更见等也。

【注】见思烦恼。分别曰见。贪爱曰思。止观八初云。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文

【记】迷理起分别。名见。对境起贪爱。名思。其体昏烦。其用恼乱。

【注】此破见思。答上除粪。粪能染污。故以譬之。谓污染真理也。

丑二方等五寅初约部判

次明方等部。净名等经。弹偏拆小。叹大褒圆。

【注】次明方等部等。判部收经也。

【记】此约部判也。方等为能收。净名等经为所收。

【注】弹偏等。明部意也。收经虽广。净名有弹斥功。特标为首。弹偏折小叹大褒圆。妙乐四三十六云。今家八字。判尽经理。谓拆小弹偏。叹大褒圆。文释签十二云。如观众生品。即是叹大。称叹文殊净名。即是褒圆。故令小根。耻小慕大。文

【记】净名明菩萨。如幻。如水月。如化人。烦恼如灭度者。受身而观众生。又明菩萨。行四无量。又明依无住本。立一切法。签文指为叹大。又维摩言。文殊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言。若来。已更不来。若云。已更不去。来者。无所从来。去者亦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此乃作家相见。觌面相呈。乃至入不二法门。文殊以言遣言。维摩以无言遣言。盖以言为糟粕。非遣言无以得其醇。遣言犹言。非嘿然无以会其极。签文指为褒圆。正令耻小慕大也。

【注】须弹斥者。盖为小机执真保果。取证入灭。故纔证小果。便堪弹斥。未必须在十二年后。后因维摩。示疾毘耶。佛令弟子。诣彼问疾。故皆述昔被诃。辞不堪往。此是述昔诃。乃密弹也。若当座诃。如礼座去华等也。

【记】维摩经有二诃。如弟子品。佛遣弟子问疾。皆述昔诃。辞不堪往。舍利弗言。忆我昔坐树下。维摩言。不必是座。为晏坐也。不于三界。现身语意。是晏坐。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是晏坐。不舍道法。现凡夫事。是晏坐。乃至不断烦恼。入于涅盘。是晏坐。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时我世尊。闻语默然。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是谓述昔诃乃密弹也。礼座者。经言。舍利弗见室中无有座。念诸大众当于何坐。维摩言。仁者为法来耶。为座耶。乃至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座。既问文殊。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宝座。文殊言。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世界名须弥相。佛号须弥灯王。其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维摩现神通力。彼佛遣二万二千师子座。入维摩室。乃至文殊与诸菩萨上人俱坐。当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萨。即自变形为四万二千由旬。坐师子座。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皆不能升。维摩语舍利弗。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乃可得坐。于是舍利弗等。作礼得坐。去华者。经言。天女以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菩萨。即堕。至大弟子。便着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去。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言。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弗谓此华不如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耳。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结习未尽。华着身耳。习尽。不着也。此当座诃也。

寅二约教判

四教俱说。藏。为半字教。通别圆。为满字教。对半说满等。故言对教。

【注】四教俱说等。明部中用教也。盖以大斥小。逗大逗小。须四教故。四教俱说。方等说三藏者。一为弹斥之本。二为横来之机。

【记】横来机者。未经阿含会。未闻生灭四谛。不证真理。故须说藏教。

【注】如释签云。复有渐中。初入小行。及俗众室外。说无常道。

【记】此引以证上横来之机。净名佛国品。佛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舍利弗念。佛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娑婆不净若此。佛言。我此土净。而汝不见。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实时三千大千世界。珍宝严饰。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及佛摄神足。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是为初入小行也。俗众室外说无常道者。净名方便品。长者现疾。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及诸王子。并余官属。皆往问疾。维摩因以身疾广说。如言。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所恼。众病所集。乃至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是也。【补】净名本无室内室外显文。今谓不能入大乘室。义同室外。

【注】辅行十廿四云。方等旁用三藏。正用三教。以斥二乘。令二乘人。密成通益。不语菩萨者。转成衍中人也。

【备】辨讹曰。菩萨复转成衍中人句。出玄签会本二下。但今既言弹偏。则藏菩萨亦在其中。况复转成之事。或方等。或般若。其不转者。则般若后。亦仍有之。似不可局于方等。定转成衍。私谓方等弹斥。似专指二乘小机受化。具历五时者言。如论法华八相授记。则二乘似皆菩萨机也。然玄签转衍之文。自具深意。

【注】对半说满。以满斥半也。故虽兼斥大。正在斥小。释签引大经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爱念。将诣明师。惧不速成。寻便将还。以爱念故。昼夜殷懃。但教半字。而不教诲。毘伽罗论。良由其子。力未堪故。毘伽罗论。翻字本。谓世间文字之根本。即满字也。若合喻者。半字。谓九部经毘伽罗论谓方等典。即满字也。

【记】大经如来性品。佛言。说初半字。以为根本。持诸记论。咒术文章。诸阴入法。凡夫之人。学是字本。然后能知。是法非法。乃至半字义者。皆是烦恼言说之本。满字者。是一切善法言说根本也。毘伽罗论。如辅行言。此论是字本。河西言。世间文字之根本也。典籍音声之论。宣通四辩。诃责世法。赞出家法。言辞清雅。义理深邃。虽是外论。而无邪法。将是善权大士所为。故今以譬方等经。【补】毘伽罗。光明记言。此翻记论。婆尼尼造。【备】兼斥大。不独指转衍之菩萨说。如下引殃掘经。文殊亦被诃也。

【注】此据方等以大斥小。故以衍门三教之满。而对三藏之半。若文句云。无方等所对之三者。乃显法华部妙。唯一圆乘。不同方等对三之圆也。

【记】若文句下。谓法华纯圆独妙。无复兼但对带。故方等对三之圆。望法华纯圆不同。

寅三约时判

若约时。则食时。第三时

【注】即华严照平地中初食时也。辰时毘罗三昧经。有四食时。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今是诸天食时也。

【记】此约时也。毘罗三昧经言。食时四种。旦天食。午佛食。暮畜生食。夜鬼神食。佛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曰午是佛食时。十诵律言。唯天得过中食无罪。经以旦为天食时者。清旦之气。取于清故。若以支配。则寅。卯。辰。旦时。巳。午。未中时。申。酉。戌。暮时。亥。子。丑。夜时。今方等即寅卯辰时。【备】辨讹曰。食时当约人中而论。不约天上也。私谓。一日三乃人每日之初食时。然早起天食。见经亦可配合。

寅四约味判

若约味。则从酪出生酥。此从九部出方等。三生酥味

【注】约教论相生。约机论浓淡。既耻小慕大。如烹酪作生酥。

【记】此约味也。净名经。迦叶言。我等何为永断善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是不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大千。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说此语时。三万二千天子。皆发菩提心。此所谓耻小慕大。如烹淡酪作浓酥也。从九部修多罗出方等。为相生。

寅五准经判二卯初引经征起二辰初引经

信解品云。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注】过是已后。过鹿苑三藏之后。即今方等也。心相体信。父子互相。体悉信顺。子信父故。得果不虚。父信子故。闻大不谤。

【记】此准法华判也。文句言。于藏教得涅盘价。此既不虚。今为菩萨说大乘法。亦复不虚。子信父也。佛知此等。见思已断闻必不谤。无漏根利。闻即生信。父信子也。

【注】入出无难。文句六廿九云。由是见尊特身。闻大乘教。名此为入。复被诃斥。犹见丈六。说小乘法。名此为出。大小入出。皆无疑难也。文释签三廿三云。不同畏惧王等之时。故云无难。文

【记】畏惧王等。信解品云。尔时穷子遇到父舍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剎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乃至穷子。见父有大势力。即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乃至疾走而去。此则疑难之际。今既体信。故无难也。

【注】然而修空观。用事识。见生身。住权理。修中观。用业识。见尊特住实理。今二乘人。虽修空观。入见尊特者。由业识故。盖事业二识。为见相之本。故解谤云。入见尊特。功由业识。教未开故。且住草庵。

【记】此明二乘见尊特之所以也。妙宗言。相起之本。其本乃是权实二理。空中二观。事业二识。就此分之。则生身尊特。如指诸掌。金光明疏言。丈六身佛。住真谛。丈六尊特合身佛。双住真中。尊特身佛。双住俗中。法身佛。住中道。此依二理。故有二佛。众生二识。有二观因。故感二佛。盖事业下。释明二乘。由业识见尊特之故。起信论云。言二识者。佛用有二种。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复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相所应。常能住持。不坏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密等无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据此则知事业二识为见相之本。故二乘由业识见尊特也。解谤下。证释。意明法华开权。则废草庵。既未论开。正处权理。故住草庵。身为客作。但由业识之功。见尊特也。【备】事识见生身。业识见尊特。亦一往分耳。其实见生身时。亦用业识。由二乘不知有七八二识。不达境由心现。但用前六识心分别。故曰用事识也。见尊特时。亦不废事识。但约已断见思。离分别故。已闻大法。渐纯熟故。尔时具惑。唯是无明。则所用。亦是业识。不专定修中观也。又二乘本是退大取小。过去曾修中观之种得见尊特也光明记言。如来以法界用。随顺众生事业二识。现报应身。应身。是生身。报身。是尊特身。及法性身。依事识者。但见应不能报。以其麤浅。不穷深故。依业识者。既报亦能见应。以知真如。起二用故。应知真如之用。现佛相大。有三品。一华严谈相好数。有十莲华藏世界微尘。二无量寿经。明八万四千相好光明。三此经。及法华。般舟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三品相既是真如全性之用。若多若少。皆无边际。故悉称海。无非尊特。然有通局。以藏尘八万。局业识见。其三十二通事识见。名生名应。若业识。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际相。名尊特属报身也。为见相本者。以事识。乃见丈六相之本。凡夫不达唯心。未离分别。但以思议比量之智所感见者。名应身。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也。业识乃见尊特相之本。谓诸菩萨。能了唯心。已离分别。就以不思议现量之智心所见者。名报身。相好无边。离分齐相也。

【注】犹在本处。犹居罗汉果。保证真空也。

【记】文句云。虽复得闻大乘。谓是菩萨事。非己智分。不肯回小向大。犹居罗汉。不言未来当得作佛。故犹在本处。

辰二征起

此领何义

卯二答释所领

答三藏之后。次说方等。已得道果。心相体信。闻骂不嗔。内怀惭愧。心渐淳淑。

【注】已得道果。真空寂灭之道。小乘罗汉果也。

【记】真空寂灭。拣非第一义寂灭。小乘罗汉。拣非菩萨大罗汉果。

【注】闻骂不嗔。妙玄十十八云。恣殃掘之讥。任净名之折。

【记】妙玄云殃掘之经。弹斥非常。分明余教。释梵四王。及佛弟子。乃至文殊。皆被诃斥。释签引殃掘偈云。云何名为一。谓一切众生。皆以如来藏。毕竟恒安住。云何名为二。所谓名与色。此是声闻宗。斯非摩诃衍。云何名为四。所谓四圣谛。是则声闻宗。斯非摩诃衍。一切诸如来。第一毕竟常。是则大乘谛。非苦是真谛。云何名为五。所谓彼五根。是则声闻宗。斯非摩诃衍。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等。具如止观七引。乃至增十。亦复如是。如是等文。弹诃声闻。明于常住。最为显着。余如彼经。任净名折者。如述昔诃。当座诃。验知二乘。已尽结使故不嗔也。

【注】内怀惭愧。释签云。谓受弹斥。令叹大自鄙。即其益相。

【记】领受弹诃。是愧已。叹大自鄙。是惭人

【注】心渐淳淑。密得通益也。

丑三般若五寅初约部判

次说般若。转教付财。融通淘汰。

【注】次说般若等。明部意也。转教融通。约法。付财淘汰。约喻。所以令其转教菩萨。意在二乘领知法门。故曰付财。二乘本所不知。但谓加被令说。故曰转教。妙乐七二十云。于佛即是付财。二乘自谓加说。故般若中云。岂声闻人。敢有所说。有所说者。皆是佛力。由机未转。且言被加文

【记】此约部教也。以须菩提解空。舍利弗智慧。佛于般若会。以不共般若空慧。加被二人。教大菩萨。意在二乘。领知众物。贯统法门。名为付财。其如二乘不会佛意。无希取一之念。但言佛被。令我说耳。故曰转教也。如大品言。佛告须菩提。汝当教诸菩萨般若波罗密。时诸菩萨等念。须菩提自以智慧说般若耶。为是佛力。须菩提知诸摩诃萨大弟子诸天心念。语舍利弗。敢佛弟子有所说。有所说法教授。皆是佛力。佛所说法。法相不相违背。是善男子。学是法。得证是法。佛说如灯。舍利弗。一切声闻辟支佛。实无力能为菩萨说般若波罗密是也。

【注】般若会一切法皆摩诃衍。故曰融通。以空慧水。荡其执情。故曰淘汰。

【记】般若示知八十一科诸法无非摩诃衍。故曰融通。然执法之情。二乘未尽。即以摩诃空慧之水。涤荡之。故曰淘汰。八十一科见下。【补】签曰。以圆斥三。及圆斥藏。即圆融为融。以三教斥藏。即融通为融。今乃三教融通之融也。

寅二约教判

此般若中。不说藏教。带通别二。正说圆教。

【注】此般若中等。部中用教也。不说藏教。光明记四三云诸部般若。广示衍中三教空慧。复以三藏为助道观。又仁王般若。说四无常偈。恐其?国。正助合行。

【记】空慧之机。有闻持义持。若义持利。闻持钝者。则不广谈四种空相。唯说即边一种空慧。若闻持利义持钝者。则为广谈空相。既以三藏为助道观。则非正谈。故可言不说也。仁王下。约正助合行证释。普明王为班足所获。王言。愿听七日。饭食沙门。许之。法师为说四偈。第一无常偈云。劫烧终讫。乾坤洞然。须弥巨海。都为灰扬。天龙福尽。于中凋丧。二仪尚殒。国有何常。二苦偈云。生老病死。轮转无际。事与愿违。忧悲为害。欲深祸重。疮疣无外。三界皆苦。国有何赖。三空偈云。有本自无。因缘成诸。盛者必衰。实者必虚。众生蠢蠢。都如幻居。声响皆空。国土亦如。四无我偈云。识神无形。假乘四蛇。无明保养。以为乐车。形无常主。神无常家。形神尚离。岂有国耶。

【注】带通别二。正说圆教。此约圆实部主而说。盖一代教。主意在圆。若辅行十廿四云。般若傍用通教。正用别圆。加于二乘。密成别益。文释签三廿三云。前于方等。义已成通。故至般若。唯须此二。明不共者。说部意也。即不共般若意也正用别圆

【注】意虽不共。犹有方等新受小者。至此须通。亦有衍门傍得小者。是故兼用。文。傍用通教此皆部中用教意也。

【备】若辅行下。玉师引释。以杜后难。谓般若带通别。正说圆者。辅行傍用通教。正用别圆等文。如何消释耶。释签下。证释。谓辅行所说。即释签已有方等成通之义。正用别圆。以有新受傍得之机。故须傍用通教。是辅行释签之文。皆部中用教之意。谛观师正用圆教之语。约圆实部主而说。意各有在。两不相妨也。集注问答云。方等横来之机。是藏教小乘。衍门傍得小者。乃是通教。以通教正化菩萨。傍化二乘。故云衍门傍得小者。

【注】共部。释签云。诸部般若。以但不但二种。中道不共之法。与二乘共说。例方等部。非无此义。以方等经多顺弹诃共义稍疏。般若于菩萨。则成共说。此据三根解源

【记】共部者。但不但中。例前方等。非无与二乘共说义。以方等经。多顺弹诃。如净名经室包干象。手掷大千。借座灯王。请饭香积。种种难思之法。虽对二乘面说。但意在弹诃。令耻小慕大。故共说义稍。而般若正用别圆。则成共说也。三根解源者。妙玄云。三人入智不同。如大品。明非漏非无漏。初人谓非漏是非俗。非无漏是遣着。何者。行人缘无漏生着。如缘灭生使。破其着心。还入无漏。此一番二谛也。次人闻非漏非无漏。是非二边别显中道。中理为真。又一番二谛也。又人闻非漏非无漏。即知双非。正显中道。中道法界。力用广大。与虚空等。一切法趣非有漏非无漏。又一番二谛也。签释云。非无漏是遣著者。无漏无着。由行者着心缘之。今破其着。故名为非无漏也。又云。漏无漏。本是通法。为成接义。故云双非。空不空。本是别法一切法趣。本是圆法。于一一法。三人取解不同。故约漏等。以示解源也。为成接义者。以别接通。以圆接通也。解见七卷。(缺表)

【备】集注问答。问。般若既以但不但中法。与二乘说。故部名共。云何约教。唯通名共。答。约部。则二酥时。二乘亦闻但不但中名共。华严聋哑名不共。约教则别圆菩萨法。故不共。通则三乘同行。故共。然约部名共。于教仍是不共。以虽闻而无心希取。故共犹不共也。又问。约部论共。虽通方等。既顺弹诃。得名共否。答。被弹而生耻慕。由闻共说之功。即被弹处。全成共说。虽共义稍。得名共部。

寅三约时判

约时。则禺中时。第四时

【注】禺中。说文云。日在巳。曰禺中。

【记】此约时也。统纪言。禺亦作隅。日影在中之边隅故。

寅四约味判

约味。则从生酥。出熟酥。此从方等之后。出摩诃般若。四熟酥味

【注】约教。生熟二酥相生次第。约机。则二乘心渐通泰。自知萤火。不及日光。敬伏之情。倍更转熟。如从生酥。转成熟酥也。

【记】此约味以显教之相生次第。机之渐渐纯熟也。可以意知。

寅五准经判二卯初引经征起二辰初引经

信解品云。是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

【注】长者。喻如来。世间长者。具十德。如来。具十号。

【记】此约法华判也。长者十德。文句言。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如来十号者。一。佛从三世真如实际中生。二。功成道着。十号无极。三法财万德。皆悉俱备。四十力雄猛。降魔制外。五。一心三智。无不通达。六。早成正觉。久远若斯。七。三业随智。运动无失。八。具佛威仪。心大如海。九。十方种觉。所共称誉。十。七种方便。而来依止。【备】集注十号。正如来十德。非授記?之十號。

【注】有疾者。法身无病。随机权示也。自知将死不久。文句六廿九云。有机则应为生。机尽应谢为死。今化机将毕。应谢非久也。多有金银。文句六廿九云。金。即别教理。银。即通教理。大品所明真谛。不出此二。而言多有者。理则非多。约种种门亦得言多。文妙乐七十九云。大品有圆。何故但云不出通别。答。一者。但语通别理。已摄余二。论能诠教。必须具四。今且从理。故云不出此二。二者。二乘至此。多成通别。亦且言之。文

【记】多有者。如如之理。一亦不立。但约种种能诠之门。故所诠之理亦不妨言多。如空非十八。约破十八法得名也。妙乐下问中。以经有圆难。答有二意。一约理。意明言通该藏。举别摄圆。教名分别。必当区分。无生。先论。生灭。无量。后演。无作。自渐至圆。必须具四。是则今文从理含摄也。二就机。意明二乘修得。类有旧新。若从竖来之众。已经奶酪生酥。般若直成别益。若横来机。未受弹诃。至此令得通益。虽说三教。今且从机得益边也。

【注】珍宝者。文句六廿九云。劝学中明。一切法门皆是珍宝。文仓库盈溢等。文句六廿九云。仓是定门。即百八三昧库是慧门。即十八空境也。通别两种定慧仓库。包藏一切禅定智慧。无所缺少。内充外溢。故云盈溢。

【记】百八三昧。十八空。大论。法数。广载。辅行曰。破十八有。言十八空。对百八散。言百八定。此中通别定慧。配仓库可知。内充约体。外溢约用。

【注】其中多少者。说于般若。则有广略二门。略则为少。广则为多。自行为取。化他为与。文

【记】大品云。知色如相。知受想行识。乃至知一切种智如相。如是能知一切法略广相。大论云。广者从八万四千法聚已来。无量佛法。略者。乃至小品中一品。一品中一段。又略者。知诸法空。无相。无作。无生灭等。广者。诸法种种。别相分别等也。

辰二征起

此领何义

卯二答释所领

答。明方等之后。次说般若。般若观慧。即是家业。空生。身子。受转教。即是领知等也。

【注】般若观慧。妙玄十十八云。大品或说无常无我。或说于空。或说不生不灭。皆历色心至一切种智。句句回转。明修行法。文即观慧义也。

【补】回转者。如说无常等已。即云当依无常无我修学。乃至说不生不灭已。即云当依不生不灭修学。此能观法。色心至一切种智。即所观境。

【注】家业。长者宅。为大乘家。诸珍宝。为不思议业。妙乐七二十云。前云付财。今云付业。财从所营。业即造作。皆是菩萨。修德三因之作业也。名异义同。故得互举。

【记】不思议业。指圆教一乘具足不思议心法。修德三因者。经明了义心王。为正因。缘因者。十六王子覆讲闻法。今日解者是也。今日闻法作佛。名真子。为了因也。

【注】空生身子。须菩提翻空生。解空第一。舍利弗。翻身子。亦云鹙子。智慧第一。

【记】须菩提初生。库藏悉空。故言空生。经明佛从忉利。下阎浮提。须菩提念。此大众虽复殊特。皆归无常即了法空。作是观时。即得道证。故佛言。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得真供养。供养中最。故称解空第一。身子。取身端意。鹙子。舍利弗母。身端眼净。如鹙鹭。连母得名。智慧第一者。在胎已令母辨胜舅。八岁登座。十六国议论无双。七日中遍达佛法。故佛云。一切众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舍利弗。智慧及多闻。于十六分中。犹尚不及一。

【注】受转教。受如来之命。转教菩萨。即加被说也。以空慧为入道之主。故加二人。辅行六上十二云。凡言加者。加于可知。须菩提空。与般若空。相应相似。是故佛加。令其说空。般若是智慧。故亦加身子。所以但加此二人也。文

【记】非空不能荡相。非慧无以发明。故加二人。大论问。佛不自说。况诸菩萨胜声闻。何故令声闻为诸菩萨说。答。众见佛身。过须弥山。心皆惊怖。各念云何从佛闻法。故命声闻为大众说。

【注】领知。妙乐二十八云。被加为奉命。所说名领知。名说为领。无别领也。文此是熟酥益相。得此益已。义成别人。净名疏云。大品二乘。已有入假之义。文观音玄记上十二云。声闻转教。密破尘沙。文大品会法八十一科皆摩诃衍不会人。而无希取一餐之意

【记】大品会法。亦说知意。八十一科。谓色。心。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十八空。六度。四智也。

无希取者。信解品云。尔时穷子即受教。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之意。然其所止犹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也。

子三总结

已上三味。对华严顿教。总名为渐。

【注】总结渐中三味。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一之下终

伏愿色身坚固道眼圆明令福海以腾清俾罪山而崩折均沾万类同悟一真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二之上

高丽沙门谛观录   南天竺沙门蒙润集注   清比丘性权汇补辅宏记

清三宝弟子钱※庵较订天台嫡裔比丘谛闲编科参梓

癸三秘密教三子初标名

第三秘密教者。

【注】隐密赴机。互不相知。故名秘密。释签一廿三云不定与秘。并皆不出同听异闻。但互相知。互不相知。以辩两异。文

【补】同听异闻者。净名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或有恐怖。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是也。但彼彼互相知者。名不定。互不相知者。名秘密以辩两异耳。三界可怖。即世界悉檀。欢喜。即为人。厌离。能治于恶。即对治。断疑见理。即第一义。

【注】若不堪于显露入者。须秘密说。

【备】谓如来说法时。机有不堪显露说者。于此是显于彼是密。或彼此俱密。故须密说。以秘密。应贴互不相知论也。

【注】今对前顿渐显露即明秘密。若大本中先明不定。对前顿渐定教为次第也。此据说相次第虽尔秘密不定。遍前四时。初无前后。具足应云秘密不定。显露不定。今皆略标。

【记】今先秘密而后不定。大本先不定而后秘密。当知俱顺其便。下明秘密不定。除法华开显。遍前四时。元无前后。

【注】然秘密之名。起自龙树。如释签一廿一引大论释大品经。诸天子叹云。我见阎浮提。第二法轮转。今转似初转。问。初转少。今转多。云何以大喻小。而言似耶。答。诸佛法轮有二种。一者显。二者密。初转。声闻见八万及一人。诸菩萨见无量阿僧祗人得二乘。无量阿僧祗人得无生忍。无量阿僧祗人发无上道心。行六波罗密。阿僧祗人得初地。乃至十地。一生补处坐道场。是名为密。文故知初见八万一人。属显露摄。秘密者。如次明之。

【记】此明秘密之名所自。初二句。直示起自龙树。夫龙树乃西天第十三祖。圭峰言。豪贵家生。通四韦陀。天地图谶。诵尽阎浮经论。自谓一切智人。欲谤佛经。大龙愍之。接入龙宫。一夏。但诵七佛经目。方知佛法深妙。悟已还出。化国王婆罗门外道无数。造论数十部。此秘密名。出彼所造大论中也。诸菩萨见下。别释秘密。其中见得二乘。藏教人也。得无生忍。通教人也。发无上道心别教十信也。行六波罗密。别之住行向也。得初地乃至十地。别之十地也。一生补处。别之等觉也。坐道场者。别之妙觉佛果也。

子二解释

如前四时中。如来三轮不思议故。或为此人说顿。或为彼人说渐。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

【注】如前四时中。指秘密教横在四时。别无部帙。三轮。光明记一三十云。身业现化。名神通轮。口业说法。名正教轮。意业鉴机。名记心轮。三皆摧碾众生惑业。故名为轮。下地不测。亦名三密。

【补】法数言。身名神通轮者。谓佛说法。先现神通警动众生机情。令生正信也。口名正教轮者。谓佛说法。令众生翻邪归正。依教修行也。意名记心轮者。谓佛说法。先以意轮鉴知根器利钝。演说无谬也。车轮有摧碾之用。以譬如来三轮摧碾众生烦恼惑业也。三密者。大论云。如来身口意三业。或现通。或说法。或思惟。皆非菩萨之所思议。故名三密。一身密。谓如来处大会中。众见佛身。或黄金色。或银色。或杂宝色。或长丈六。或长一里。乃至现大神变。皆不可思议也。二语密。谓佛说法时。或一里外闻佛音声。或十百千万里外闻佛音声。又一会中。或有闻说布施。有闻说持戒等。各各随身所闻。皆不可思议也。三意密。谓佛常处寂光。凡思惟观察。皆不可思议也。三业皆非诸菩萨等之所思议。故言不测。

【注】或为此人说顿等。妙玄先约顿渐三说相对。次约说默相对。各有三义。谓此座。十方。多人。一人。及俱三相对。

(缺表:三说相对)

【记】三中云。此记文义加者。即签文言。既俱默俱说。互不相知。名之为密。何妨俱顿互不相知是也。【补】初文于彼是显二句。乃玉师据释签之义而加也。二中如前。一方既尔。余方亦然等文。亦玉师所加。三中记文义加者。乃签文所加。

(缺表:说默相对)

【记】义加者。此说默相对图中。初二两对。玄文未出。释签曰。文略耳。既言俱默俱说。理合如前顿渐三法相对。故此图依义加补也。然妙玄下文曰。各各不相知。互为显密。虽复如此。未尽如来于法自在之力。但可智知。不可言辩。应知如来三轮不思议化。难以测度。今略判成秘密不定耳。

(缺表)

【注】如释签云。不定与秘。并皆不出同听异闻。但有互相知。互不相知。以辩两异。

(缺表)

【记】声闻见八万得法眼净。不见八万悟大。然在声闻。非不定教相。是显露摄。若对菩萨所见。则成秘密。如图示。【备】有师标曰法眼净。乃十六心眼。智。明。觉。断见惑也。十六心。解下藏教。

【注】此以般若对鹿苑说。即鹿苑中密说般若。义该三教。故云诸菩萨见等也。

【备】此释图示大论叙相。初句总判即鹿苑中。下别指密相。义该三教者。已记前文可知。

(缺表)

【注】此约鹿苑。闻小证大而说。如签云。酪中虽无二别。不妨以八万及一人。以辩定不定也。

【备】此判成显露不定。非秘密也。作此判者以下料简故。

(缺表)

【注】此以法华涅盘对鹿苑说。即鹿苑中密说圆常。与法华涅盘悟入是同。如别行玄记云。若八万诸天获无生忍。故云密去。又大疏云。利根人于三藏中宜闻常住。即闻得解。如初转法轮时。八万诸天得无生忍。乃是密教意。据此。岂可谓同听生灭耶。

【记】此判释图示显密相对。初一句总判。次二句指闻圆常。如别行下指证利人密去。大疏下指证八万得忍也。别行玄上云三藏中二意。于利根密去。于钝根成酪。记释言。三藏但小。故无显露得大益者。若八万诸天获无生忍。故言密去。二乘方破见思。故但成酪。今但证释密教中利根密去也。又大疏曰。常住者。此非全是六度菩萨。应曰利根于三藏中宜闻常住。闻即得解。如初转法轮时。八万诸天得无生忍。最下既然。例余亦尔。乃密教意。大疏指涅盘疏。据此下准意。反结鹿苑密闻圆常。故云岂可谓同听生灭耶。

【注】问。鹿苑会上。只一八万诸天。何故诸文。或定不定。显密有异耶。答。如来赴机难思。祖师释义非一。据诸天得法眼净。即显露定教。如云声闻见八万是也。据闻小证大。即显露不定教。如云八万诸天得无生忍是也。若曰密闻圆常。即秘密教。如云利人密去是也。经意多含。不可一准。然八万诸天既是利根。密为正意。盖于三藏中宜闻常住故也。

【记】此节料拣诸文说教。定与不定之有异也。据诸天下之文。是释显露定教。指大论以证据。闻小证大下之文。是释显露不定教。文中举玄签为证。若曰密闻圆常下之文。是释秘密教。指别行玄记为证。【备】又签。问。何妨法华。亦与诸教。十方一席。互为显密。而云法华是显。非秘密耶。答。十方容有。一席定无。

【注】且秘密教何以得传。如妙乐一十八云。秘密不传。降佛已还。非所述故。尚非阿难能受。岂宏教者所量。文盖因后叙出。故可传耳。如妙乐云。阿难非不传秘。赴机之秘非所传耳。故秘密所用。全是显教。是故传秘祗名传显。文

此料简秘密也。初二句直问秘密得传所以。如妙乐下。举阿难以况人师不能传秘。所谓秘密非器不传也。盖下。直答可传之故。如妙乐云下。明阿难不传秘义。以赴机之秘。唯佛与佛乃能传耳。是故人师传秘者。但名传显也。【备】此秘密教。虽系如来化仪。然赴机之秘。惟佛与佛能之。降此。如阿难尚有未能。况后学耶。

子三结名

故言秘密教

癸四不定教四子初标名

第四不定教者

【注】盖一类机。宿世于顿有渐种。于渐有顿种。故今闻小证大。闻大证小。推功归教。教名不定矣。如大经置毒。发毒。大论八万诸天得无生忍等。皆不定义。

【记】大经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置毒乳中。乃至醍醐。皆悉有毒。乳不名酪。酪不名乳。乃至醍醐。亦复如是。名字虽变。毒性不失。遍五味中。皆悉如是。若服醍醐。亦能杀人。实不置毒。于醍醐中。妙玄谓。此譬两用。一。通约渐顿明不定。处处皆得见佛性也。二。约行明不定。行人心行。譬乳。实相智譬毒。毒能殒命。智破无明。久远劫来。说实相毒。置于凡夫心孔。毒慧开发。不可为定。或初味发。或后味发。不得次第往判。故言置毒乳中。乃至醍醐。遍五味中。悉有杀义。

【注】古师以金光明等。别为一缘。名偏方不定教。今家不然。一时。一说。一念之中。备有不定。

【记】此指古明今如妙玄云。一时一说一念之中。备有不定。不同旧义。专判一部。故释签明南北诸师。通有渐顿不定。不定者。专指胜鬘。及金光明。不同今家判义。味味皆有不定。【补】妙玄曰。南师。以金光明。胜鬘。楞伽。殃掘。之流。以别为一缘。为偏方不定教。以不定于顿。不定于渐故。偏方者。清凉疏谓大体而言。渐中。先小后大。说小时。不妨说大。如十年宏律。不妨私室时说大乘。故曰偏方不定。胜鬘。初云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信法未久。既言未久。明是初说。金光明。既非第一顿教。又非第二渐中。末后明常住。明是不定是也。会玄云。偏方者。非正所说。名偏。方者。法也。即偏法也。或偏者。傍也。说小时。傍说大故。

子二解释

亦由前四味中。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则如来不思议力。能令众生。于渐说中。得顿益。于顿说中。得渐益。

【注】一音者。通大小因果。当分跨节。显之与密。定与不定。令是不定一音。该乎大小。是果人所用。

【记】此释一音而有五双。今是下。明是不定一音。大小者。谓小乘。一音说四谛。五人闻人语。诸天闻天语。大乘。佛以一妙音。遍满十方界。众音悉具足。法雨悉充满也。因果者。谓下地以一音。令他闻一法。约位。即圆信。别地前佛以一妙音。随类各得解。即别地。圆住。当分。成今经相待义边。跨节。成今经开权义边。【备】小乘一音。应指说小教时。佛但一音说法。各各领解不同。大乘一音。应指说大教时。佛但一音说法。各各领解不同也。因人一音。应指藏通别圆四教诸菩萨等。果人一音。应指四教果头佛说。原记以圆信。别地前。为因人。以上为果人。或有所本。俟再考定。当分者。说前四时教。依教领解。是当分。妙玄云。跨节者。若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即向身。是圆常身。向法。是圆常法。向理。是真实理也。显。密。定。不定。下解。今是显露不定一音。故该乎大小。惟果人所用也。

【注】于渐说中得顿益。妙玄云。虽说四谛生灭。而不妨不生不灭等。释签云。此指鹿苑。虽施于渐。不起于顿。

【记】此以鹿苑对华严论不定也。妙玄下。正释生灭即渐。不生灭即顿也。释签下。转释。谓。如来不起华严之顿。而施鹿苑之渐。则鹿苑渐中。具有华严之顿。是故于昔有顿习者。今虽闻渐教。而能得顿益也。

【注】于顿说中得渐益。妙玄云。虽高山顿说。不动寂场而游鹿苑。释签云。此指顿后渐初。不动于顿。而施渐化

【记】此以华严对鹿苑论不定也。妙玄下。正释。谓如来初成正觉。演大华严。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是故高山为顿说也。既云不动寂场。而游鹿苑。是为于顿说中得渐益也。释签下。转释。谓华严顿教之后。阿含渐教之初。乃是不动于顿。而施渐化。其如众生不了渐中有顿。是故但于顿边得渐益也。

【注】若方等般若。虽为菩萨说佛境界。而有二乘智断。此二时中。俱有小果。新得旧得。如常所明。

【记】此以方等般若之说大。对鹿苑论不定也。谓为菩萨说佛境界。即垂顿教。而有二乘智断。即得渐益。寻常所明二时中小果者。谓新得。即方等中新受小者。及般若衍门傍得小者也。又有一类横来之众。未得通益。至是二时。名为旧得小果者。是也。【备】横来之机。当是方等新得。被弹斥者。方等旧行也。衍门傍得。是般若新得。妙玄一云。虽三人俱学。二乘取证。此指般若旧得也。

【注】虽五人证果。不妨八万诸天得无生忍。此重指渐初对般若说。前文约法。此中约人。

【备】此复以鹿苑初渐。对般若论不定也。前华严鹿苑对论。乃约顿渐二法。此中鹿苑。方等。般若。同是渐教。故约人对辨也。【补】约法不定在教。约人不定在机。

【注】当知即顿而渐。即渐而顿。

此劝知顿渐相即也。谓顿乃即渐之顿。渐乃即顿之渐。渐外无别顿。顿外无别渐。唯其即顿之渐故。所以令其于顿有渐种者。闻大得小益也。唯其即渐之顿故。所以令其于渐有顿种者。闻小得大益也。

子三结名

如是得益不同。故言不定教也。

此结不定教名也可解。

子四合明二教只是化法

然秘密不定二教。教下义理。只是藏通别圆。

【注】上指四时。为秘密不定之部。今明部中之教。故此二教。以藏等四教。为当体体。真中二理。为所依体。

【记】此指上明今。如辅行云。顿等四教。是如来不思议力。布措藏等。盈缩调停。成熟物机。破邪立正。引小归大。废偏显圆。会权入实。故有诸部相生。是知秘密不定。以藏等四。为当体体也。又藏等诠理。不出真中。故真中二理。为秘密不定所依之体也。

【注】如妙乐一十九云。不定秘密。义各含四。显之与密定与不定。相对论故。

【记】此证释上义顿渐二教。均显均定。秘密不定二教。一密一不定。既对顿渐而论。故各含藏等四教。

壬二结前生后二癸初结前四教齐文

化仪四教齐此

【注】此以法华相待之意。判前四时。不出顿等八教。意显法华。超八教外。出四时表。

【记】此释结教齐前四时也盖相待论判。故判前四时不出顿等八教。意显法华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无复兼。但。对带。超八教外。出四时表。乃五时极唱。最后极谈。纯圆独妙之教也。【补】超八教者。经曰。久默斯要。不务速说。直至四十余年之后。非顿也。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无二亦无三。非渐也。九界咸开。无不成佛。非密也。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非不定也。既非化仪四教。即超化法四教。以开显圆。非隔历圆也。【备】辨讹曰。若言超八教外。则两种四教。有摄法不尽之难。然此。亦对前四时而言超耳。开显之圆。不同前来隔偏之圆。会渐归顿。异前拟宜兼权之顿故云超耳。虽超而即。何摄法不尽之有。

【注】故释签一十六科玄文云。初明八教以辨昔。次约今经以显妙。

【补】此证上判麤显妙。谓昔于四十年前。所说之法。而以八教辨之是麤。今即是法华。既出八教之外。显是绝待之妙也。八教者。签言。初五味。次不定。三秘密。即八教也。五味。即顿渐。渐中开四。并不定等二。即为八也。次明今经显妙者。如玄文言。今法华是显露。非秘密。是渐顿。谓开渐显顿也。非渐渐。谓非法华前渐中之渐也。是合。非不合。合。是会之别名。开显之圆。故云是合。不同诸部之圆。故云非不合也。是醍醐。非四味。是定。非不定。如此分别。故此经与众经异也。

【注】若释签一十七云。秘密横被。无时不遍者。此约方等对前二时为言。考彼问辞自见。

【记】此通释签。秘密无时不遍之文。【补】释签曰。问。华严鹿苑。大小永隔。纔说方等。同座并闻者。何耶。答。若以秘密横被。无时不遍。若约横论竖。则隐显在机。私谓。释签言秘密横被。无时不遍者。言通义别也。此但指三时中。不通第五。何以知然。考彼问辞。只约前三对说。意谓岂前二时。大小相隐。而有秘密。当知方等。四教相对。亦有秘密。故言无时不遍。此约味味横论。若约此横以论三时之竖。前二味大小相隔。隐也。方等同闻。显也。此乃在机。非关教也。

【注】又释签十廿四云。五味则一道竖进。味味有半满相成。复于味味皆有秘密。及以不定。文盖约五味对半满。以论相成。故玄文云。虽复俱游。行藏得所。俱游论相成。行藏论用舍

【注】华严唯满不半。乃至法华废半明满。半有成满之功。非谓味味各有半满。又云。味味皆有秘密不定者。此且据前四时为言。或显密相成。则以昔时秘密不定。成今法华。是显。非秘密。是定。非不定矣。

【备】此通释签味味皆有秘密不定之文。今先通味味半满相成。以比知皆有秘密之文。不可泥解。盖乳等五味。自华严至法华一道竖进。然此五味中均有半满相成者。如玄文云。今明五味。不离半满。半满。不离五味。五味有半满。则有慧方便解。半满有五味。则有方便慧解。权实俱游。如鸟二翼。虽复俱游。行藏得所。若华严顿满。大乘家业。但明一实。唯满不半。于顿成乳。三藏客作。但是方便。唯半不满。于渐成酪。方等弹诃。半满相对。以满斥半。于渐成生酥。般若领教。带半论满。半为二乘。满为菩萨于渐成熟酥。法华付财。废半明满。若无半字方便调熟钝根。则亦无满字。开佛知见。于渐成醍醐。是则半有成满之功。所以如来殷勤称叹方便者。良以半有成满之功也。意在于此。非谓味味各有半满也。若泥定味味有半满之语。则华严唯满不半。及法华废半明满等。如何消通。故以味味半满。比知味味皆有秘密不定者。且据前四时置毒发毒。皆得会入醍醐而言。或约显密相成说者。则以昔四时之秘密不定。成今法华之是显。非密。是定。非不定。更了然显明矣。【记】俱游者。涅盘经曰。鸟有二种。一名迦邻提。二名鸳鸯。游止共俱。不相舍离。乃至选择高原。安处其子。然后随本安隐而游。如来亦复如是。化无量众生。令住正法。乃至所作办已即便入于大般涅盘。【备】今以譬五味半满相成之意。行藏论用舍者。谓华严用满。鹿苑用半。乃至法华废半明满。如鸟之行藏也。

【注】妙玄六二十引大论云。余经非秘密。法华是秘密者。释签七十三云。非八教中之秘密。但是前所未说为秘开已无外为密。

【记】此释法华是秘密义。大论嘱累品云。般若非秘密法。法华说阿罗汉受决作佛。大菩萨能受持用。如大药师。以毒为药。是文正明法华秘密。今何谓说法华是显非秘耶。释签下。明论说法华是密意。正所谓久默斯要。不务速说者。秘也。开昔所说。总成圆妙者。密也。是则上云法华非秘密者。谓非八教之秘密也。经经皆尔。岂可以龙树别意。通害诸经乎。故法华是秘密非秘密。盖各有取义耳。

癸二生后四教俱非二子初明法华开显非四教摄四丑初开显二寅初正明三卯初总明今昔二辰初开权显实

次说法华。开前顿渐。会入非顿非渐。故言开权显实。又言废权立实。又言会三归一。

【注】妙法难解。取喻莲华。莲华。华果同时。妙法。则权实一体。故有门三喻。本门三喻。

【记】实相妙法譬莲华者。妙玄云。华有多种。例法有麤妙。狂华无果。喻外道空修梵行。无所克获。一华多果。喻凡夫供养父母。报生梵天。多华一果。喻声闻种种苦行。止得涅盘。一华一果。喻缘觉一远离行。亦得涅盘。前果后华。喻须陀洹却后修道。前华后果。喻菩萨先藉缘修。生后真修。皆是麤华。不得为喻。莲华多奇。可譬妙法。为莲故华。华实具足。可譬即实而权。华开莲现。可譬即权而实。华落莲成。莲成亦落。可譬非权非实。如是等种种义便。故以莲华喻妙法也。末二句。示有本六喻。如下图示。此初约部教也。

(缺表:门)

【记】门为实施权者。经云。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是也。开权显实者。经言。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也。废权立实者。经言。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是也。本门从本垂者。经言。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教化众生。作如是说。我少出家。得三菩提是也。开显本者。经言。一切世间。皆谓今始得道。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那由他是也。废立本者。经言。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是也。【补】天台分法华为本二门。从序品。至安乐行十四品。约门显实。从涌出品。讫经十四品。约本门显实。以今一代化事为。久远最初成道为本。本如所依处。如所行路。

【注】妙名一唱。待绝俱时。故相待论判。出前三教四时之上。绝待论开。复能开前令皆圆妙。今文但云开者。盖上既云化仪四教齐此。则显法华出前四时。况复下文历部拣教。即是判也。然待绝二妙。妙体无殊。约义而论。开为正意。

【记】此释能开之妙。初二句。总示待判绝开。今文下。明但开不判。然待下。释开为正意。言妙者。相待妙。绝待妙也。然相待时。即绝待时。故曰俱时。此节释开前顿渐开字也。法华具相待论判。绝待论开二意。今但论开者。以开为正意。下文历部拣教即是判者。指华严时一权一实等文。待绝二妙体本无殊者。玄文云。乳教中圆。与今圆不殊。方等般若中妙。与今妙不殊。故顿部一妙。则与法华无二无别。诸味圆教。本自圆融。然而约义。则有兼但对带之麤。必当开显令妙。故曰开为正意。【补】相待论判者。待前四时麤。显今一乘妙也。出三教四时上者。以昔诸经兼但对带。不若法华纯圆也。绝待论开者。绝前诸麤。无可形待。以法华之妙有绝麤之功。所以论开。妙外无麤。麤即是妙。如经言。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指二乘所行。是菩萨道。更无余乘。直显一实。故曰开前令妙等也。然此二妙。缺一不可。若非相待以判。则不显法华超过之说。若非绝待以开。则不知法华妙一切法。

【注】凡论开权。有约部。约教。约界。约理等。今云顿渐者。乃约部通开。顿渐是权。属前四时。非顿非渐是实。即今法华。又三即是权。一即是实。故以开废会三而结云。故言开权显实等也。

【记】此释所开部教。初一行总示权实有四。谓约部。约教。如次。约界者。开九界之广。显佛界之高。故云九界咸开无不成佛。约理者。开生灭无生无量之权显无作之实。故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今云下正明开部。谓一顿三渐皆权。法华不务速说。故非顿。但说无上道。故非渐。此即是实也。又三下。明开部中之教。谓藏通别既权。故当开之废之会之。圆教既实。亦当显之立之。以归于一也。【备】辨讹引统纪载集解曰。四时三教。咸为所开。不同华严聋哑。故非顿。不同三时次第。故非渐。今经开显无不成佛。故曰会入非顿非渐。

【注】开者。发也。拓也。昔不言三是方便。故方便门闭。今言三是方便。故方便门开。废者。舍之别名。开已俱实。无权可论。义当于废。约法。乃开时即废。约喻。必义须先开。若约理者。开废俱时。开时已废故也。

【记】此释开废。【备】昔权隐实故闭。今于权见实。知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方便门开也。废则权即是实。二乘所行是菩萨道。无权可论也。然约佛化法。既开于实。即废于权。约喻。则华开莲现。义须先开。若约实理。理绝先后。即开即废也。

【注】或谓。今文开废会三。准彼玄签第一。对于四一。义虽无妨。但在彼不对。其文则重。在今但作结上开部。义似稍允。盖法华部开废会三。法应尔也。如下文云。总开会废前四味麤。

【备】此拣异解玄签对四一者。玄序曰。荡化城之执教。废草庵之滞情。签判是教。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签判是理。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签判是行。上中下根。皆與記?。签判是人。盖以废会等三。合上中下根。而对四一。然在彼不对。文似重说。今文无须对于四一。但作结上开部。义允当也。【记】下曰。来至法华。总开废会前四味麤。令成一乘妙。故作结上义为当。

【注】旧于开权。有同体异体之辨。然约所开法体。及能开之妙。佛意边论。皆同体也。但所开机情。在昔执之为异。故不得不开。如释签云。法本自妙。麤由物情。但开其情。理自复本。又玄文云。开昔之异。显今之同。故开机情。的开异体也。

【记】此辨同体异体。如释签云。有谓圆与三教。彼此历别。言开权者。开此三教之异体也。若今圆与昔圆无二无别是同体者。则不须开。此约教别与之意也。有谓不但开异体。亦开同体。此约部通夺之意也。然今论所开法体者。即前四味所谈藏通别之法也。能开之妙者。即今法华纯圆之妙法也。然佛意边皆同体者。经言。诸佛世尊。以无数方便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故同体也。但所开机情。执为异者。如迦叶言。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此执异之情。须开也。下引释签玄文。证机情边论的开异体也。【备】翻译名义集法宝众名章中。有同异体辨。

辰二权实名通

言权实者。名通今昔。义意不同。

【注】权。谓权谋。暂用还废。实。谓实录。究竟指归。昔有偏圆自他权实等义。今有为实施权开权显实等义。义不同也。在昔权实各趣。在今权皆趣实。意不同也。妙乐十三十三云。权实之语。非独今经。相即之言。出自于此。文

【记】此释今昔权实义意不同。如志师云。前之三教。权实不即。大小相隔。法华权实不二。权即是实。实即是权。此义不同。昔经权实。随顺机宜。悉檀逗会而已。今经为实施权。意在于实。开权显实意在于权。此意不同也。妙乐云。诸经说权智者。权不即实。致令教法皆非自在。诸机不融。故教主别尔。诸经明实智者。是权外实。故破疑不遍。不及此经说施权意。已破诸惑。故言即实而权。况复今经。本为显实。有疑皆断。故曰即权而实。所以权实。非独今经。相即出自于此。【备】偏圆自他。谓偏圆相隔。自行化他等义也。

卯二列昔权实二辰初总指顿渐隔异

谓法华已前。权实不同。大小相隔。

【注】此下释出今昔权实。义意不同。文初约部通开。故以顿渐为权。法华为实。此拣昔日部中之教。有权有实。然在昔实妙权麤。在今开麤即妙。方显义意不同也。今且先明昔之权实。故曰谓法华已前。权实不同等

【记】文初约部。故法华非顿非渐。独名一实。前四时顿渐部帙。通名为权。此则拣昔部中之教。有权有实。如华严一实兼一权等。然昔教权实麤妙。两分不同。今经。麤即是妙也。今且下。先明昔之权实。为下开显之本。

【注】权实约偏圆。大小约半满。亦可权实约法。大小约人。在昔之时。皆有此义。

【记】此释权实大小之义。而有二对也。一理喻一对。谓偏小之理为权。圆满之理为实。半字喻小。满字喻大。二人法一对。谓三乘教法为权。一乘教法为实。诸佛菩萨为大人。声闻缘觉为小人。又辅行释大小半满言。先须分别通途言之。谓大小者。或指衍中三教因人。或指藏教三乘之人。大中大者。或指三教果头人。或指圆教因位人。或唯指圆极果人。小中大者。或指三藏菩萨人。或唯指于佛果人。大小既然。半满亦尔。

【注】然文意正明昔部权实。而复明大小者。须知权通偏教。而未的显权中三藏小机。历前四时。与大相隔。直至法华。方得入圆。故论权实。复明大小。虽明大小。不出权实。如下文云。重举前四时权。盖指此小机也。

【记】此释复明大小之意。初二句。推意牒文。须知下。劝辞。权通偏教者。谓通其藏通别之三教。既是如来权巧垂示。故可称偏也。权中三藏小机者。的指历前四时之钝根也。法华入圆者。舍利弗言。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五百弟子言。我今乃知实是菩萨等也。故于权实之外复明大小。则义方周足矣。

辰二别列昔日麤妙二巳初明顿部二午初隔异非本怀

如华严时。一权一实圆实别权各不相即。大不纳小。故小虽在座。如聋若哑。是故所说法门。虽广大圆满。摄机不尽。不畅如来出世本怀。

【注】一权一实。释权实不同。大不纳小。释大小相隔。今此正当大隔于小。故小虽在座。如聋若哑。释签一十一云。华严。大机尚隔于别。小机被隐。一向不闻。是故但立顿大之名。不立一乘独妙之称。非佛本怀。良由于此。华严顿大。尚非本怀。况复鹿苑。故三藏教首。及以部内麤尚未周。故妙号都绝。方等般若。比说可知文

【记】此明华严顿大之教。若对法华尚隔于别。又以小不闻大。不立一乘独妙之称。故不畅佛本怀也。三藏为首者。三藏为四教首。乃浅中之浅。岂可称妙。及以鹿苑会上。部内所诠即通之麤。尚且未周。况圆教之妙。故妙号都绝。都绝者对不绝而言。以乳。及二酥。若约部通夺。则非本怀。如约教别与。亦容有妙。故未都绝也。

午二麤法须开显

所以者何。初顿部有一麤。别教一妙。圆教一妙。则与法华无二无别。若是一麤须待法华开会废了。方始称妙。

【注】所以者何。此征起释出不畅本怀之意。皆由在昔不能开麤显妙。故此以下历部拣教。明判明开。

【记】此征释意。谓初顿部等文明判。须待法华等文明开

【注】初顿部等。于此别明顿中麤教。须待开会者。以时人谓华严胜故也。

【记】此判华严一麤。时人。指宏贤首宗法师。华严钞云。法华疏叹身子三请。云余经无此殷勤之请。唯华严解脱月菩萨。请金刚藏。可为连类。而彼因人。请于因法。此请佛慧。故亦不同。今番法华。劣于华严。谓彼是一家请。此是三家请。彼是声闻请。此是菩萨请。彼唯三请。此有五请。彼唯因人请。此有佛请。便谓华严胜于法华。故释签云。自古弘经诸师不晓佛意。见华严事广文长。菩萨致请。谓华严加胜法华。近代已来读山门教者。仍有此说。人师但以请主胜劣相形。不曰法华观智胜此。而近代匠者。以教体谓胜法华。岂非耶。是故今文判后。遂开其一麤。以显法华独妙纯圆也。【备】此指古师华严钞。非清凉师之疏钞也。辨讹曰。此是观师破的之论。荆溪云。佛说华严。一不摄小机。二不开权。三不发。故未畅本怀。清凉从荆溪习学。故解华严时。全将法华开显圆意会入。如玄谈以教起因缘为初。即言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释妙严品初。始成正觉。即将法华久成之意点入。处处将开显圆会入。始末皆然。假若法华不来此土。则释此经者。全昧开显。何能转麤成妙乎。私谓华严经文。亦微逗一二语发。但不若法华明显全彰。故荆溪判为未发也。清凉大师即知开显。疏华严理合如斯。来哲但当以精研教观为务也。

巳二判三渐

次鹿苑。但麤无妙。藏教次方等。三麤通藏别一妙。圆教次般若。二麤。通别一妙。圆教

【注】此约相待判前部中麤妙也。

此断文判前三渐可知。

卯三今经独妙二辰初开昔部二巳初开偏麤成妙

来至法华会上。总开会废前四味麤。令成一乘妙。

【注】此开前四味部中三教之麤。成今一乘妙也。若昔部中三教权人。来至法华。一向须开。若三教权果。本是圆果岂可更开令成圆佛。若对机之权。亦不妨论开。如云开丈六垢衣等也。

【记】初一行。明开麤教成妙。统纪云。开前四味麤。会前四味麤。废前四味麤。故冠一总字。曰开会废也。前四时两教二乘。三教菩萨。人教理行。差别之麤。至今法华。咸皆微妙。故云成一乘妙也若昔部中下。明开麤人成妙。言三教权人。一向须开者。以其所禀麤教既开。故其能禀麤人亦当开也。盖由依麤教修行。但能造至三百四百由旬而已。终未能至宝所故。所以一向须开也。三教权果不开者。妙玄云。何处别有四教主。各各身各各口说也。当知只隐其无量庄严之身。现为丈六身耳。若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即向身是圆常身也。【补】对机之权论开。如云开垢衣等者。妙玄云。体化他之权实。即自行之权实。如垢衣内身。实是长者。体自行化他之权实。即自行之实。如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况自行之实而非实耶。

巳二开昔圆成妙二午初本融故妙

诸味圆教更不须开。本自圆融。不待开也。

【注】且昔部中。三教既开。昔部中圆。还须开否。故下即云诸味圆等也。以今圆昔圆。二圆不别。此约教别与也。

【补】此明昔圆本妙。初一行。举偏问圆。次故下。答末三句。断释昔圆本妙不开。统纪云。在昔圆顿不须更开者。华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大集。染净一切融通。净名。不思议毛孔含纳。思益网明。无非法界。般若。诸法混同无二。此等圆理。与法华佛之知见。无二无别。岂可更开耶。

【注】若妙乐云。圆人初心。须闻开显诸法实相者。盖昔圆人。义有两向。名字初心。谓圆隔偏。闻佛开权。隔偏情泯。非开圆体也。若观行去已入实者。但论增进。如经拣众云。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是也。信力五品坚固十信

【记】此释圆人初心须闻开显之文。两向。谓昔圆隔偏。今圆不隔。故名字即人。由闻开权。隔偏情泯。如经下。引证。信力菩萨。即观行位。已圆伏五住。坚固菩萨。即十信位。已破见思尘沙。故此但论增进也。

【注】又妙乐云。今经是圆。复须开显者。盖显法华中圆。非但出前四时。复须开显诸教也。

【记】此引释法华是圆。复须开显之文。谓法华纯圆独妙。非但?出四时。又能开显顿渐诸教。今成圆妙。

午二唯今称妙

但是部内兼但对带。故不及法华纯一无杂。

【注】正判昔部属麤。除鹿苑名。虽皆有圆。以兼等故。不得称妙。麤人细人。二俱犯过。此约部通夺也。

【记】此释成昔圆部麤。谓华严兼一麤。方等对三麤。般若带二麤。是故昔圆犹可思议。不得称之为妙。故其麤人。有隔细过。不及纯圆独妙也。【备】补遗曰麤人细人。此句出大论。麤人则麤罪。细人则细罪。今藉以比用。【补】所兼之麤固有过。即能兼之妙。不能令麤成妙。亦有过。

【注】释签一十云。始自华严。终至般若。虽名不同。但为次第三谛所摄。今经会实。方曰圆融文

【记】此证释昔麤今妙。次第三谛者。真谛扫荡。俗谛建立。中谛双遮非真非俗。次第造修。三谛不紊。昔时部帙。为其所麤也。圆融三谛者。真俗中三。同时相即。不前不后。绝思绝议。今经开会一切诸法。故云方曰圆融。

【注】是故文初。约部通开。须云开前顿渐等也。

此结申文开权之意。

辰二显今部二巳初能开得名

独得妙名。良有以也。

【注】如上相待论判。绝待论开。约教别与。约部通夺。翻覆抑扬。方显法华出诸教上。部圆教圆。妙绝群经。出世本怀。于此畅矣。故即引经四一为证。

【记】此承上文顿部一麤一妙等。相待论判也。来至法华总开成妙。绝待论开也。别与能夺。见上。【备】辨讹曰相待为翻。绝待为覆。别与为扬。通夺为抑。

巳二引证纯一

故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教一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行一但为菩萨。不为小乘。人一世间相常住。理一

【注】以纯一故。独得妙名。故引一以显妙。盖一即妙也。

【记】辅行言。四一名出光宅。今家和旧。亦作四一。旧言果一。今曰理一。若无理印。则同魔说。旧言因一。今言行一。因语则单。行通因果。人教二一。与旧不殊

【注】十方佛土等。据其同者而言。亦约佛意也。一乘法者。部圆教圆故。无二亦无三者。约教。则无通教半满相对之二。无三藏之三乘。无有余乘。即无别教。及圆入别也。约部。则无般若所带之二。无方等所对之三。方等之藏。则摄鹿苑。二酥之别。则该华严。唯一佛乘。故云教一。

【记】此释教一。十方佛土有二意。一。据其同者而言。谓虚空无边。世界诸佛国土亦复无边。其中化导。各随机宜。或以一乘而被下。或以三乘而应诸。今云十方佛土。据其同演一乘法者言也。二。约佛意。谓诸佛本意唯以一乘佛道。王于所化之土也。无二无三。有二释。一约教。通教。通前藏教之半。通后别圆之满。今经独妙。绝诸对待。故无半满相对之二也。今经但为教大菩萨。故无声闻弟子。无三藏之三乘也。别教。但为积行菩萨。及一类圆机入别。历劫修行。次第行布法门。今经圆修圆证。故无别教及圆入别之余乘也。二约部。今经非对非带。故无方等所对之三。般若所带之二也。又方等之藏摄三藏。二酥之别摄华严。可解。【备】辨讹曰。据其同者句。似更有不同者矣。私谓。佛意则无不同。今论机边。集注特加此语。如古然灯。尚不说法也。辨讹又曰。一乘法。应释言纵有施权。无不显实。故言唯有一乘耳。无有余乘。准经偈中无无有余乘。而疏长出者。乃反文。以释唯有一乘句。补出别教。长出。应指长行。

【注】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者。文句五五曰五乘是曲而非直。通别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也。文疏据说边属教一。今据道名能通。故属行一。

【记】此释行一。谓五乘是如来曲巧随宜之说。而非正直之谈。又令二乘断烦恼。而证菩提。离生死。而得涅盘。皆是曲而非直矣。通别偏傍等者。谓通教。旁为二乘。别教。偏为菩萨。故云偏傍而非正。今经舍彼通别之偏。五乘之曲。但说纯圆。正直一道。即无作之妙行也。或谓疏释此文为教一。今何言行一。故云疏据说边属教一。以圣人言说名教故。今从道有能通义。故属行一。以行趋进。与道能通。其义同也。

【注】但为菩萨者。约佛意。但为菩萨。据昔方便。谓教化三乘。今此同一菩萨人。故云人一。

【记】此释人一。谓约佛实意虽复说三乘。但为化菩萨。然据昔日以权巧方便。说谛缘度法。化上中下人也。然而在昔可有三乘人别。在今同一菩萨因人也。

【注】世间相常住者。十界依正隔历差别之相。名世间相。以即理故。皆常住也。若乃情见。生灭迁流。廓尔情忘。诸相常住。常既即性。非常无常。言偏意圆。斯之谓矣。学者于此。宜解会焉。

【记】此释理一。谓若四圣。若六凡。若国土之依。若众生之正彼彼殊形异状。名世间相。以即理故。相皆常住。是则鸟鸣花笑。风动尘飞。法法亘古亘今。头头无迁无变。所谓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然道眼观之乃尔。若乃情见分别生灭。则国土成住坏空。众生生老病死。皆由妄惑。故有迁流。故云一翳在目。空华乱坠也。若能即解。即行。返闻自性。一旦廓尔情忘。诸相常住者。【备】谓根不逐境。境不牵心。根尘脱粘。分别不起。旋转妄流。复归真性。性既寂然相亦常住。剎剎尘尘。法住法位。而于法住法位中。无相即相。相即无相。非相非不相。非住非不住。言思路绝。遮照同时。方证诸相。真常住理。当于灵光独耀。?脱根尘。绝后再苏时证之。忽自契悟。非思量分别所能解也。此与宗门悟境相同。故古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也。若法华文句。则以佛生皆以如为位。皆以如为相。故世间相常住。记中则以清浊波。与湿性不异。同以湿性为波。故皆以如为相。同以波为湿性。故皆以如为位释之。【记】夫常无常。是两头语。而此中道理性常住之常。不在两头。乃非常非无常。双遮之中道也。若以言论。言有则失无。论此则遗彼。若以意会。举边则摄中。思内则该外。故知言偏。而意圆也。总之言求。则头头错过。智会。则法法露呈。故宜忘情泯。解冥会之可耳。末二句劝解可解。【补】会义有三种世间一正觉世间。二众生世间。三器世间。此三当体是理。理性本无生灭。故一一无非常住。一一无非法位。但众生迷闇。不能觉知。于常住中。妄见生灭。于真如中。妄见迁流。故世间相虽常住而不知也。唯我大觉世尊。坐于道场。如实知已。于不可说。离诸戏论。寂灭理性能以方便。说此理一。既三世间相皆常住。故理是一也。问。悟此理性。名为正觉世间。以顺性故。性相俱常可也。迷此理性。而为众生世间。既迷性故。性虽本常。相未必常。云何众生器世间相。亦常住耶。答。若冰与水。同以湿为性。湿常冰亦常。复如醉见屋转。屋本不转故也。一切众生。但有理常。闻而能解。为名字常。念念体察无间。名观行常。麤垢先落六根清净为相似常。豁然开悟。证四十一位真因。为分证常。圆满显发。无欠无余。为究竟常。【备】辨讹引管标曰。诸法以如为体。达此如体。三际不隔。十方无碍。双离八倒。即性真常。言偏意圆者。谓意出于常无常之外。又举一常。则该乐我净。故意圆也。

子二斥非

时人未得法华妙旨。但见部内有三车穷子化城等譬。乃谓不及余经。盖不知重举前四时权。独显大车。但付家业。唯至宝所。故致诽谤之咎也。

【注】当代宏教之人。未解法华开权绝待微妙旨趣。但见经中有三车等喻。乃谓不及华严等经。盖不知三车等喻。乃重举昔日之权。意在指权即实。故举三车。显大车。穷子。付家业。化城。至宝所。不知此意。故有谤法之愆也。

【记】此总释当代弘教之人。三车。乃昔日之权。意在今经开之即实。故重举三车。穷子。化城。以显今是大车。今付家业。今至宝所也。【备】辨讹曰。三车等。等字。指七喻出法华论。凡喻必约权实明施开等。以显一化。方在其数。有云九喻者。非。

【注】三车。羊车。譬声闻乘。鹿车。譬缘觉乘。水牛车。譬菩萨乘。即鹿苑三乘也。

【记】此明三车譬法。如经云。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盘。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悯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备】自然慧。文句云。从十二因缘门入。此门本有。非佛天人所作。名自然慧。如花开落而悟道也。科注云。声闻不能化他。如羊不顾后群。别行疏云。支佛譬鹿。犹有回顾之意。百松讲录云。一切智者。即内外法。无不晓了。此是因中所修。佛智。是果上所克之智。即三藏果头所得。自然智。是后施化所起之智。以其能因机说教。机教称适故。无师智。以小乘所明。但得一佛化世。更无有能为佛之师者。十六智见。十力。四无所畏。法数内广明。讲录又云。譬牛者。牛有久久运重之力。皆化他之功也。

【注】化城。文句七十八云以神力故。无而欻有。名之为化。防非御敌。名之为城。文譬真谛涅盘能防见思也。

【记】此明化城譬法。如经云。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是为无而忽有名化也。净名疏云。佛法如城。能为行人防非御敌也。真谛涅盘者非第一义谛大涅盘。以大涅盘。非化作故。不专御敌。理性即故。具众德故。且此真谛涅盘。但离虚妄见思。名为解脱。其实未得究竟解脱。故以化城譬之也。然此化城一喻。乃为定性人说。论言。实无。为有增上慢人。以世间有漏三昧。三摩拔提。实无涅盘。而生涅盘想。如是颠倒。取对治此。故为说化城喻也。见思解四卷。

【注】宝所。譬寂光。大经中名宝渚。

【记】此明宝所譬法。盖寂光乃诸佛所依真净土故故以五百由旬宝所譬之也。宝渚者。即德王品明第七功德中。指四法作涅盘因。一新近善友。二专心听法。三系念思惟。四如法修行。释第二专心听法中云。譬如估客。欲至宝渚。不知道路。有人示之。其人随语。得至宝渚。多获珍宝。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欲知善处。采取道宝。不知途中通塞之处。菩萨示之。众生随已。得至善处。获得无上大涅盘宝。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盘。宝所。宝渚梵音楚夏耳。

【注】前四时权。且三车等。指昔三藏三乘。而云重举前四时权者。须知三周开显。藏圆相对。虽正开小机。然举昔之权。则该四时。又此小机。历前四时。名四时权也。妙乐五十三云。立一开权之言。于今乃成二意。一者腾昔施权。二为显实之所。不指所开。无由说实。况指权是权。知非究竟。既显实已。权全是实。文

【记】此释重举前时之言。初一行牒妨。谓前四时。通名为权。且经中。三车等譬。乃指昔日三藏之三乘。而今文云。重举前四时权者。何也。须知下。释明如来。法华会上以法说。喻说。因缘说。三周开显。皆以藏乘圆教相对。括经大意。虽正开小机。然举昔日之权。则能该于四时。此约教释也。又三藏机。今来法华。已历前之四时。故三车等譬。而仪文谓是重举前四时权。此就机释也。妙乐下引证。一腾昔施权者。腾。以发挥为义。谓发挥施权之意也。二显实之所者。谓法华显实。即显昔权是实也。不指所开无由说实者。法华方便。是体内之权。夫欲说实。只在开权。故身子三请。如来三止。末后乃曰。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如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说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乃至云。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是也。况指权是权。知非究竟者。舍利弗言。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是也。既显实已。权全是实者。舍利弗言。佛以种种缘。譬喻巧言说。其心安如海。我闻疑网断。是也。【备】今注三乘。历前四时一卷。则曰菩萨转衍。当知与夺之意。皆可通也。

【注】诽谤。释签十三云。当知法华。约部。则尚破华严般若。约教。则尚破别教后心。文人不见之。故致诽谤。

【记】此释诽谤。谓以部言之。法华是纯一无杂。故破华严。般若。谓之兼带。以教言之。法华独得妙名。故破别教后心。谓是真因。末二句。结迷致谤。谓法华不及华严等经也。【备】天溪集注问答。问。别地证道同圆。云何尚破别教后心。答。此与别教地上地前。约教。约行。二种教证。绝不相涉。的指别教妙觉。是圆教二行。废彼之高。就此之下。故谓之破。

丑二约时显妙

约时则日轮当午。罄无侧影。第五时

【注】十界咸开。无不成佛。如日方中。无处不南。

【记】此约时也。开九界即佛界。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如日方中。叡法师语。【备】辨讹引中云。只应开九界。今日十界者。对机之权。亦须开耳。辨讹又云。如别教妙觉。只是圆家真因。是故佛界。亦须开耳。

【注】周礼用一尺五寸土圭。立八尺之表。夏至午时。以测日影。求地之中。以建国。

【记】周公欲求地中以营王城。故以土圭测影。得颖川阳城。于是建都。郑康成曰。土圭长尺有五寸。夏至日。立八尺之表。其影适正。与土圭等。谓之地中。

【注】宋。严观二师与太史何承天。用此法。测日影以定中国。表北得影一尺五寸。与土圭等。地上余阴一寸天上万里。则知天竺方为地中。今云罄无测影。据天竺说。

【记】梁传云。东海何承天。以博物著名。乃问慧严曰。佛国用何历。严曰。天竺夏至日。日正中时。竖晷无影。所谓天中。于五行土德。色尚黄。数尚五。八寸为尺。十两。当此土十二两。建辰之月为岁首。及讨核分至。推校薄蚀。顾步光景。其法甚详。宿度年纪。咸有条例。承天无所措难。后婆利国人来。果同严说。于是用法测影。以定中国也。郑司农言。凡日影于地。千里而差一寸。当知阳城。盖就此土自为中耳。既有表影。岂非余阴耶。况此土东垂大海边义彰矣。成光子曰。中天竺。东至震旦。五万八千里。南至金地国。西至阿拘遮国。北至小香山阿耨达。亦各五万八千里。则知彼为中国矣。故竺法兰对汉明帝言。迦毘罗卫者。大千之中也。慧严。慧观。禀学什公。见僧史。【备】辨讹曰。翻译集引郑司农言。千里差一寸。签言。万里皆。又此约南北论里数。不约东西论。

丑三约味显妙

约味。则从熟酥出醍醐。此从摩诃般若出法华。五醍醐味

【注】释签一十九问。彼经自以醍醐譬于涅盘。今何得以譬于法华。答。一家义意。谓二部同味。然涅盘尚劣。何者。法华开权。如破大阵。余机至彼。如残党不难。故以法华为大收。涅盘为捃拾。若不尔者。涅盘不应遥指八千声闻。於法華中得授記?。见如来性。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文

【记】此约味料简法华譬醍醐也。涅盘如来性品云。是经出世。如彼果实。多所利益。安乐一切。能令众生。见于佛性。如法华中八千声闻。得受記?。成大果实。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以是证知法华为大收也。更无所作者。如云约理无所作究竟理也。约教无所作。闻此教已。更不他闻也。约行无所作。修此行已。更不改辙。如是等种种无所作义。略而言之。随智妙悟。得见经体也。

【注】然彼经本无出法华之语。今约义说。故但云此从摩诃般若出法华。

【记】盖般若领知家业。法华付与家业。其义顺次。故言从摩诃般若出法华也。

丑四引证二寅初引经证释

信解品云。聚会亲族。即自宣言。此实我子。我实其父。吾今所有。皆是子有。付与家业。穷子欢喜。得未曾有。

【注】文句六三十一云。十方法身菩萨影响者。为亲族。影响之众。多是释迦昔日同业。并共如来于二万亿佛所共开化之。于其即是伯叔之行。故用此为亲族。文

【记】此准法华判也。亲族有五等。一亲族。即十方法身菩萨影响。是释迦伯叔之行。二国王即部中尊权为王。教即部内教主为王。三大臣。即等觉。四剎利。即登地。五居士。即三十心。今是初一等亲族。即弥勒等诸大菩萨为亲族。不同旧人以分身诸佛为亲族也。

【注】此实我子。我实其父。结会父子。文句六三十一云。实从我受学。实是我子。从我起解。是我所生。我实曾于二万亿佛所。常教大法。故我实是父。文

【记】经言。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大众中说。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是则二万亿佛。即六十小劫中所值二万亿日月灯明佛也。常教大法者。即以佛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是也。

【注】吾今所有。皆是子有。正付家业。文句六三十一云一切大乘。万德。万行。故云所有。(文)又如来藏子性不殊。故云皆是子有。当知如来所有。即子本有。

【备】所有即子有者。佛所有不出万行。万德。而如来藏生佛不殊。故即子有。既子皆本有。在如来。即是付与家业。在穷子。即是欢喜得未曾有也。【补】万行万德者。妙乐云。所付般若。有共不共。不出因果。因为万行。果为万德。又子有者。如来修中所显。即众生性中本具也。

子二征领所以

此领何义。答。即般若之后。次说法华。先已领知。库藏诸物。临命终时。直付家业而已。譬前转教。皆知法门。说法华时。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授记作佛而已。

【注】临命终时。灵山唱入涅盘时也。

【记】此释临命终时。谓如来出世本怀。普令众生作佛。今此经授三根记。是为付法王家业故。将付家业。而先唱灭也。如经云。如来不久当入涅盘。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如人付家业而终也。

【注】譬前转教。皆知法门。文句六三十一云。追指昔日大品领教。所委有广略般若。共不共法。是汝所知。即汝所有。故法华但明佛之知见。更不广说一切行相也。文

【记】此释前譬转教皆知法门。谓多说为广。少说为略。但不但中。是不共法。与二乘说。名共法。昔为所知今为所有。是故法华更不重领知。直明开示悟入佛知见也。

【注】开示悟入。文句四十三约四意消之。一约四位住行向地二约四智。道慧。道种慧。一切智。一切种智。即上圆位。能契之智也。三约四门。四约观心。妙乐五四云。约智。约位。唯圣方开。约观。约门。乃通名字。不妨高位。不弃众生。文又二纸云。若作余释。为令之说徒施佛之知见安在。文

【记】此释开示悟入。谓法华论明证不退地。今作四位释。论知如来能证实。今作四智释。论明不知究竟处。今约四门释。论明同义。今作观心释。此判明四意也。妙乐解言。不退。即开示悟入。皆念不退。佛所证得为智释者。论言。除一切智。更无余事。以同义释观者。即论言。二乘法身平等。更无差别。若无观心。云何知同。以不知究竟处者。处。是所通。二乘不知。今为令知。知。即是门。门为能通。故作四门释。又文句云。开者。即是十住。破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示者。惑障既除。知见体显。法界众德。显示分明。悟者。障除体显。法界分明。事理融通。更无二趣。入者。事理既融。自在无碍。流注任运。从阿到荼入萨婆若。此约四位释也。一道慧。见道实性。实性中得开佛知见也。二道种慧。知十法界。诸道种差别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之知见也。三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寂灭。即悟佛知见也。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相。种种行类。无不皆知。入佛知见也。此约四智释也。一空门。一空一切空。即开佛知见也。二有门。一有一切有。即示佛知见也。三亦有亦空门。一切亦空亦有。即悟佛知见也。四非空非有门。一切非空非有。即入佛知见也。能通则四。所通则一。开示悟入是能通门。所知所见是所通理。此约四门释也。观于心性三谛之理不可思议。此观明净。名开。虽不可思议。能分别空假中心宛然不滥名示。空假中心。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名悟。空假中心。非空假中。而齐照空假中。名入。是为一心三观。分开示悟入之殊也。妙乐下。判释四意。谓十住已上。方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故约圣位。圣智。而释。名字位人。亦得依门修观。当能开佛知见。故约四门观心而释。如此则佛知佛见。上不妨于高位。下不弃于众生。若作余释者。妙乐云。知见佛境。若作余释。为令之说徒施。佛之知见安在。故一家释义。依经顺论。契行得理。若深张地位。凡夫非冀。何益凡小者耶。为令徒施者。谓经中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之言无用也。余释。文句会本卷十广明。须者往检。

【注】佛之知见。佛知。即一切种智。具足三智。佛见。即佛眼。具足五眼。亦名真实知见。若通途被开。其不在座。展转为说。或在界外。亦得闻之。或佛灭后敦逼令信。乃至久远。四恶麤智。人天世智。若不开之。则佛之知见永埋四趣。长没人天。若别开者。则在座得益。当机妙悟。得受记者。

【记】此释佛知见体。谓三智。即一切智。知空。道种智。知俗。一切种智。知中。此三智。具足三观一心之妙知。故曰佛知。五眼。一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昼不见夜等。因有色质障碍也。二天眼。修禅定而得。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见。以无色质障碍也。三慧眼。观一切法空。四法眼。观一切诸法。能知能行。谓因行是法。得证是道。亦知众生种种方便门。令修证也。五佛眼。具前四眼之用。无不见知。以其如实知见。亦名真实知见也。若通途下。明通开。授记品言。余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嘱累品佛言。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又如常不轻远见四众。故往礼拜赞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乃至受人打掷。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此敦逼令信也。所以通开者不欲佛知见永埋四趣。长没人天也。若别下。别开。在座得益者。即法华会蒙益者皆是也。当机妙悟者。即身子等于昔三乘之权。悟今一乘之实也。【备】四恶麤智。即指四趣。【补】界外者。即方便土也。如因缘周言。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盘。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盘。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是也。

【注】授记。圣言说与曰授。果与心期曰记若通途记。如法师品初。八部四众。三乘之类。在座闻佛。一句偈者。皆与授记。当得菩提。乃至灭后。闻一句偈。亦与授记。若别记者。如门别授应身记。本门授法身记。又总与七百。别与劫国名号等。记五百也

【注】妙乐四廿六云。二乘且与八相记者。更令与物结净土缘。菩萨已于多劫利物。随熟随脱。不假八相浅近之记。二乘不尔。是故须之。文

【记】此释授记。梵语和伽罗。此翻授记。又翻受记。受决。受?也。从佛与。名授。从机得。名受。审实不虚。名决。授劫国号。名?也。蒙佛诚言。许当得果。劫国决定。遠近記?。则大欢喜。故从圣言说与记事。而名授记也。通记者。法师品云。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龙王。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人。与非人。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辅行云。此法华经中。邪见严王。五逆调达。畜生龙女。败种二乘。皆悉得记作佛。此通记也。门别授应身记者。谓三周说法。三根弟子领悟。各各别记作佛。如法说周。授身子记云。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喻说周授摩诃迦叶记云。当得作佛。名曰光明如来。须菩提。当得作佛。名曰名相如来等。本门授法身记者。分别功德品云。世尊告弥勒。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乃至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文句云。分别功德品。总授法身记。已上约本二门。对明别记也。又总下。唯就门明总别记。五百弟子授记品云。余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此总与七百记也。又偈云憍陈如比丘。当见无量佛。过阿僧祗劫。乃成等正觉。常放大光明。故号为普明。其国土清净。菩萨皆勇猛。佛寿六万劫。正法住倍寿。像法复倍是。法灭天人忧。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同号为普明。乃至皆如上所说。此别与五百劫国名号等记也。妙乐下。证释声闻菩萨授记浅深。【备】二乘因中利人未普。故先与八相记。更令与物结净土缘。菩萨多劫利物。不假浅近记也。辨讹曰。期者期限。观彼心行。记彼得果久近。曰果与心期。【补】与物结净土缘者。辅行云净佛国土者。谓与众生。作净土因处处结缘。众生机熟成佛。名净佛土。结缘时。名净土因。故净名云。菩萨取于净土。皆为饶益诸众生故。如云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结缘时。以布施摄。成佛时。地多珍宝。诸能摄者。同生其土。而受五种布施化益。由摄生时。有五差故。所谓人天。及以四教。一切诸行。无非菩萨净土之行。故有四土。横竖摄物也。不假浅近者。文句云。浅近之记。初住已行。非菩萨所欣。菩萨所欣。乃是圆极妙觉远记耳。故寿量品中。始从发心讫一生。乃得妙因斯满。极果顿圆也。总与七百。别与五百者。合为一千二百也。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二之上终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二之下

高丽沙门谛观录   南天竺沙门蒙润集注   清比丘性权汇补辅宏记

清三宝弟子钱※庵较订天台嫡裔比丘谛闲编科参梓

子二明涅盘泯会非四教摄四丑初示意二寅初双标

次说大涅盘者。有二义。

【注】佛出净土。不说涅盘。即以法华为后教后味。如灯明迦叶等。

【记】此明净土。谓灯明佛不说涅盘者。如法华经云。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已。寻即于是日。告于天人众。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我今于中夜。当入于涅盘。迦叶佛不说涅盘者。如大经云。迦叶佛时。一切众生。悉知如来。终不毕竟入于涅盘。常住不变。虽有是典。不须演说。是也。故玄文明本寿命涅盘妙中云。久远诸佛。如迦叶灯明等。皆于法华即入涅盘。义推本佛。必是净土净机故也。【补】诸佛道同。为缘事异。如多宝佛。但施权教。不须显实。故不说法华。而即涅盘。当来弥勒。只有龙华三会。尚不说小。大论明须扇多佛。弟子未熟。便入涅盘。更留化佛。住世半劫。说法度生。古然灯佛。放光十二劫。竟无识者。总不说法。是知诸佛出世。不定五时。今言佛出净土。不说涅盘。从多分说。又涅盘玄记云。若约扶律为涅盘者。则唯秽土。若约圆常。为涅盘者。则净秽皆说。乃约事理。而分说不说也。

【注】今佛熟前番人。以法华为醍醐。更熟后番人。重将般若淘汰。方入涅盘。复以涅盘。为后教后味。

【记】此明今佛须说涅盘也。前番人。指大通佛世曾熏大种者。后番人。指方等时亲熏大种者。是故为熟前番人。则以法华开会之。熟后番人。重将空慧而淘汰之。后说涅盘而捃拾之。即如大经云。今世众生。无有智慧。多诸疑网。信根不立。世界不净。一切众生。恒谓如来。无常迁变。毕竟入灭。是故如来演说此经。以为后教后味是也。【补】前番人者。妙玄曰。法华八千声闻。无量损生菩萨。即是前熟果实。于法华中收。后番人者。妙玄云。若五千退席。人天被移。皆是后熟涅盘中收也。说法华后重将般若淘汰者。妙玄曰。为此义故。经云从摩诃般若。出大涅盘。即后番次第义也。【备】后番人宜依补中解。节义云。智论空生问。法华一称佛名。皆成佛道。般若不退品中。又有退不退之说。故问菩萨。於法華得授記?。为复毕定不毕定。以此证法华后。更说般若淘汰。结集家。结归前分般若部内。在第四时耳。

寅二双释二卯初捃拾残机

一为未熟者。更说四教。具谈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盘。故名捃拾教。

【注】一为未熟者即五千起去。人天被移者。

【记】此释二义科也。即法华方便品五千增上慢者。从座而去。宝塔品如来三变净土。容受分身诸佛。与欲同开宝塔。人天等众。悉皆被移。置于他土。是皆圆机未熟者也。

【注】更说四教。法华废竟。今经复用。故云更说。而具追说追泯两种四教。妙玄二廿一云涅盘圣行品。追分别众经。故具说四种四谛施权。德王品。追泯众经。俱寂四种四谛。(文)开权。即四不可说也。释签三十三云。追者。退也。却更分别前诸味也。泯者。会也。自法华已前。诸经皆泯。此意则顺法华部也。至大经中更分别者。为被末代故。大经中。具斯二说。文

【记】此释更说四教。圣行品追说者。疏略记曰。若言苦是逼迫相去。即有作圣谛。若曰解苦无苦而有真谛去。即无生圣谛。若从苦有无量相去。则是无量圣谛。此三种四谛。悉是菩萨观境。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盘者即无作谛慧。能所合论。备有四种。是知圣行品具说四种四谛。乃施权也。德王品。佛言。生生亦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今但指此四不可说。以明俱寂四种四谛也。谓生生不可说。寂生灭四谛。生不生不可说。寂无生四谛。不生生不可说。寂无量四谛。不生不生不可说。寂无作四谛。此开权也。释签下。引大经具二说意。谓涅盘经一为未熟人。更说四教等。如本节。二被末代。解见仪文下节。【备】退者。复退举前四时分别四教。

【注】具谈佛性。令具真常。涅盘经首。广开常宗。令一切众生。皆知常住佛性。入秘密藏。止观云。涅盘寄灭谈常。辅行云。寄应灭度。谈法身圆常。

【记】此指释也。初二句。释具谈佛性。长寿品云。如来长寿。于诸常中。最上最胜。所得常法。于诸常中。最为第一。如诸常中。虚空第一。如来亦尔。于诸常中。最为第一。诸药中。醍醐第一。如来亦尔。于众生中。寿命第一。是为广开常宗也。令一切下三句。释令具真常。谓一切众生。迷昧佛性真常理。皆住秘密藏外。是故如来演说真常。令其皆知佛性。入秘密藏中。秘密藏者。疏云。正法微妙。不可思议。绝名绝相。众生不解。名秘密。法界包含。摄一切法。用不可尽。名藏。故经云不纵不横。不并不别。是秘密义。三法具足无缺。是藏义。止观下。证释。如经云。如来两足自知常无常。涅盘时。一足黑坦。一足光净。净表法身常住。黑表应无常。故云寄应灭。谈法身常也。Q 。音断。黑也。应。在世八十年。老比丘身也。

【注】捃拾。释签一十九云。法华开权。如已破大阵。余机至彼如残党不难。故法华为大收。涅盘为捃拾。文

【记】此释教名捃拾也。观音玄记云。渐化已来。法华入者。望前已钝。复有未入。待至涅盘。法华犹利。然法华破大阵。涅盘收残党。法华为刈获。涅盘是捃拾。大化之功在灵鹫。余机未尽故至双林也。捃君上声。

卯二逗留末代

二为末代钝根。于佛法中。起断灭见。夭伤慧命。亡失法身。设三种权。扶一圆实。故名扶律谈常教。

【注】二为末代钝根。妙玄十廿一云。涅盘临灭。更扶三藏诫约将来。使末代钝根。不于佛法中。起断灭见。广开常宗。破此颠倒。令佛法久住。文

【记】此释为末代钝根也。谓如来于涅盘会上。临灭度时。垂无缘慈。起同体悲。更扶三藏。诫约将来。其意为何。盖使末代钝根众生。于佛法中不起断见。云云。能使之不起。谓广开圆常之宗。破此断灭之倒。无常倒惑若破。真常佛法得住也。

【注】起断灭见。一者破戒。拨无因果。断见。二者说于无常。灭见。

【记】此释起断灭见也。谓一切性遮禁戒。乃趋极果之正因。结道场之妙业。三世诸佛咸说。十方菩萨皆学。二乘圣人。兢兢约束。末代凡夫。心心放逸。不唯破诸禁戒。而且拨无因果。此起断见也。一切诸佛法身常住。古今。不迁不变。妄谓生灭无常。此起灭见也。

【注】夭伤慧命。无戒门也。亡失法身。无乘门也。若常途论。自报慧命。理体法身。在众生不减。诸佛不增。以迷背故。夭伤亡失。今此为无乘戒两门。以致慧命法身。夭伤亡失。意与常途。自不侔矣。

【记】此释夭伤亡失也。谓常说。自受用报身。以慧为命。如曰一切种智为首。乃至定慧为足。又说清净法身。以理为体。如曰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弥纶万有。囊括十虚。三世悉在。十方普周。非色非心。离性离相。无生灭。绝去来。以真如妙理为体。然此法身慧命。圣凡平等无有增减。诸佛悟之向之。所以早登彼岸。众生迷之背之。所以沉沦生死。所谓迷之之故。夭伤慧命。背之之故。亡失法身。常途如此论也。今谓以无戒门故伤慧命。以无乘门故失法身。则非常途意矣。

【注】设三种权。扶一圆实。辅行三下廿一云。彼经四教。皆知常住。本意在圆。权用三教。以为苏息。实不保权。以为究竟。文

【记】大经追谈四教之机。虽未行即。而能解即。故皆知常住。

【注】扶律谈常教。释签云。以彼经部。前后诸文。扶事说常。若末代中。诸恶比丘破戒。戒门说于如来无常。乘门及诵读外典。则并无乘戒。失常住命。赖由此经扶律说常。则乘戒具足。故号此经为赎常住命之重宝也。

【记】此释教名扶律谈常也。彼经前后扶事说常者。谓扶戒律事。说法性常也。如经中佛为迦叶菩萨明金刚密。以金刚杵。拟盗听说戒之沙弥。谓是化人。为欲驱遣破戒毁法者。令出众故。又如来于毁法者。作驱遣羯磨。诃责羯磨。置羯磨。举罪羯磨。不可见羯磨。灭羯磨。未舍恶见羯磨等。如是降伏。为示诸行恶之人有果报故。又云。我灭度后。有持戒比丘。见坏法者。即能驱遣。惩治诃责。得福无量。若善比丘。见坏法者。置不诃责。当知是人。佛法中怨。而能驱遣者。是我弟子真声闻也。又云。懈怠破戒。毁正法者。国王大臣。四部之众。应当苦治。能有如是修习此业者。得寿命长。乃至常住于世。无有变易。是等诸文。皆明扶律而兼说常也。又经云。善男子。应当修习佛法及僧。而作常想。若于三法。修异想者。当知是辈。清净三皈则无依处。所有禁戒皆不具足。终不能证声闻缘觉菩提之果。若能于是不可思议修常想者。则有归处。此等经文。皆说常而兼扶律也。若末代下。明无乘戒。谓恶比丘破戒。无戒门也。说如来无常。及读诵外典。无乘门也。无乘门故。亡净法身。无戒门故。失常住命也。赖由下明经功能。谓由此经扶律。故得戒具。由此经谈常。故得乘足。由乘足。则法身不失。由戒具。则慧命不殇也。故号下。赞经功力可知。羯磨翻作法。

【注】如释签三。引经应有单复二义。所言复者。谓乘及戒。若言不许畜八不净。此是戒门事门。若说如来而不毕竟入于涅盘。及遮外典。此是乘门理门。此扶律谈常意也所言单者。唯约戒门。彼经扶律。律是赎常住命之重宝。以律助常意也四念处三二云。若别圆有法身慧命。何须赎命。赎命。意在藏通灰断之命。令得法身常住也。文

【记】此明签文引经用义。复者下。总指乘戒释复义。若言不许等者。指经释戒。经云。若有比丘。唱如是言。涅盘经中。制诸比丘。不应畜奴婢牛羊非法之物。如来先于异部经中。说有比丘。畜如是等不净之物。某甲国王。如法治之。驱令还俗。即不许畜之文。八不净者。经邪正品广列。而不分数。按善生优婆塞经云。一畜田宅。二种植根栽。三贮积谷粟。居店求利。四畜奴婢人民。五畜眷属群畜。六畜金银财宝。七畜象牙金银刻镂诸宝大。锦被氍氀。八畜铜铁釜镬等也。若说如来而不毕竟涅盘等者。指经释乘。如梵行品云。为未来世。诸恶比丘。畜不净物。为四众说。如来毕竟入于涅盘。读诵世典。不敬佛经。如是等恶。现于世时。如来为欲灭是诸恶令得远离邪命利养。如来则为演说是经。是扶律谈常意也。言外典者。即外道毘陀论。毘伽罗论。卫师论。迦毘罗论等诸书。一切咒术。医方技艺。日月薄蚀。星宿运变。图书谶记等经。是也。已上释复义。所言单者下。唯约戒门释单义。如释签问云。法华既已显实。涅盘何复施权。答。涅盘重复施权者。正显是赎命之重宝也。四念处下。引证赎命。然此文先有问云。藏通云何得入涅盘中修学耶。答。涅盘扶律而说。故名赎命。若别圆有法身慧命。何须赎命。赎命。意在藏通灰断之命。令得法身常住也。问。三藏生灭慧。云何赎成常住慧。答。今涅盘引藏通中昔日灰断。不明佛性。今俱引见佛性。不同先日等文。是知涅盘已见佛性。今但扶律而说。不破于戒。正是令赎常住慧命也。【备】节义云。原注以律助常意句。应移令得法身常住也下。文义俱足。又如来毕竟入于涅盘句。据四相品曰。我之阎浮提示涅盘。亦不毕竟入于涅盘。梵行品曰。定不毕竟入于涅盘。应添一不字即足。如义例云。乃是双证。以涅盘为寿。是证谈常。非助不前。是证助常。文极清楚。又辨讹曰。以律助常。应在重宝句下。示师则移戒门事门句下。依辨讹为顺。再俟后定。氍氀。音巨吕。【补】据上文为末代义。此四念处引证似。以赎藏通断命。与末代起见等不同。想玉师因赎命义。便引耳。【备】想即下节重扶三藏。结归为末代意。故引之。

【注】既扶律说常。则以律助常也。如义例云。佛化。尚以涅盘为寿。况末代根钝。非助不前。

【记】此明扶律谈常意。恐谓教名扶律谈常。为当以律助常。以常助律耶。故示云以律助常也。如义例下。证助常意。文曰。次用涅盘者。虽依法华咸归一实。末代根钝。若无扶助。则正行倾覆。正助相添。方能远运。佛化尚以涅盘为寿。况末代根钝非助不前。故扶律谈常以显实相也。【补】谓如来在世教化。尚以涅盘扶律谈常。为常住寿命。亦律不可少。况末代根钝。非戒律助行。不能前进。而律岂可少耶。故须以律助常也。

【注】然上云设三种权。扶一圆实。何故结云扶律谈常。且三权俱律耶。须知上明经中具用四教则以偏助圆。后以乘戒两门重扶三藏之意。结归为末代钝根。故云扶律谈常也。

【记】此料简结归之辞。谓前以三教。助后圆教。故曰设三种权。扶一圆实。后恐末代钝根。并无戒乘。故以乘戒两门。重推三藏。故结曰扶律谈常。是则上下文各有意也。

丑二同异三寅初时昧论同

然若论时味。与法华同。

【注】妙玄十廿一云。然二经教意。起尽是同。如法华三周说法。断奠声闻咸归一实。后开近显远明菩萨事。涅盘亦尔。先胜三修常乐我斥劣三修。苦无常无我断奠声闻入秘密藏。后三十六问。明菩萨事。文

【记】此三将时味教对辨。明与法华同时科也。法华前十四品明门。三周说法。断奠声闻咸归一实。后十四品明本门。初略开近显远。动执生疑。后广开近显远断疑生信。以授法身之记。明地涌诸菩萨事。涅盘亦尔者。如寿命品佛言。汝等比丘。云何而言有我想者。憍慢贡高。流转生死。汝等若言我亦修习。无常。苦想。无我想。是三种修。无有实义。我今当说胜三修法。苦者计乐。乐者计苦。是颠倒法。无我计我。我计无我。是颠倒法。不净计净。净计不净。是颠倒法。无常计常。常计无常。是颠倒法。有如是等四颠倒法。是人不知。正修诸法。汝等比丘于苦法中。生于乐想。乃至于无我中。生于我想。世间有常乐我净。出世间亦有常乐我净。世间法者。有字无义。出世法者。有字有义。何以故。世间之法。有四颠倒。故不知义。所以者何。有想颠倒。心倒。见倒。以三倒故。世间之人。乐中见苦。常见无常。我见无我。净见不净。名颠倒法以颠倒故。世间知字。而不知义。何等为义。无我者。名生死。我者。名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涅盘。不净者。有为法。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是名不颠倒。以不倒故。知字知义。若欲远离四颠倒者。应当知是。常乐我净。是为以胜三修。斥劣三修。断奠声闻入秘密藏也。又寿命品迦叶菩萨。说偈问佛。有三十二偈。其间开数不同。今依河西为三十四问。前十九偈正作三十四问。后四偈请答。而玄文列三十六问。乃依开善所开数。以河西面对梵文。口决昙谶也。签曰。法华以本二门。为初后二分。初则开权显实。断奠声闻。后明本门增道损生。重更辨前开权化主。久远成佛。涅盘正说开为四段。初纯陀品去。明涅盘施权。断奠三修。二长寿品去十四品。明涅盘义。三现病品去五品。明涅盘行。四师子吼品去三品。明涅盘用。故知初已断奠声闻。后但明涅盘义用。是二经起尽同时也。又有明二经。三义是同。一开权同。法华开三教权。显一乘实。涅盘点浅劣三修。即常乐我。二谈常同。法华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涅盘云。墙壁瓦砾。皆具佛性。三寿量同。法华谈过去寿命。久远寿量。涅盘谈未来之寿。金刚不坏身。是二经时味相同也。补遗引发源问。何故但修三。答。空滥果证。今明修义。故且不言。既增减由机。故三四皆可。

寅二部有小异

论其部内。纯杂小异

【注】妙玄十八云。涅盘犹带三乘得道。此经纯一无杂。涅盘更不发。此经显本义彰。妙乐七十九约十六意拣。云云。

【记】此释部内纯杂小异。即引妙玄云者。盖涅盘设三权扶一实。故带三乘得道。法华开三权。显一实。故纯一无杂。又涅盘会上大众咸信。是以更不发。法华从地涌出权小生疑。是以显本义彰。故其部内纯杂小异也。况指妙乐十六意拣者。台家明义。多处说之。无烦广辨。欲重论者。更述大猷。判味同时。而有部异。约理。名别咸归常住。约机。彼称捃拾。约法。彼存三权。论意。彼带律仪。语证。彼兼小果。受益。彼无广记。说时。长短永殊。谈常。过未不同。论譬。大阵余党。现瑞。表彰各别。破执。难易不同。领解。远近乘。述成。被根不等。用治。生死不同。付嘱。有下有此。得十六意。准此略知。事异意同。不可失旨。失斯同异。讲授殊难。是为十六意拣之文也。【备】有下有此。有下方。有现众也。

寅三引常经证

故文云从摩诃般若。出大涅盘。

【注】故文云等。别行义疏记云。彼经就般若部后分。结撮五味次第也。文

【记】此释所引经也。盖法华具彰执权之机。已破大阵。然须涅盘收其余党。故于法华后复谈般若。调伏其心。令于涅盘得醍醐味。故曰就般若后分。总撮五味次第也。【补】法华已前是般若为前分。法华已后是般若为后分。以结集为一部。判第四时。

丑三时合

前法华合此经。为第五时也。

【注】前法华等者。今经时既同法华。故此文中更不别立时味。但云前法华合此经。为第五时也。

此释二经同第五时也。

丑四料简二寅初问

问此经具四教。与前方等部。具说四教。为同为异。

【注】妙玄十廿三云。问。涅盘追说四。方等正开四。别教复有四。若为分别。

【记】此对方等料拣也。别教十住。修生无生。十行。修无量。十向。修无作。十地。证无作。故别教复有四。余解在下。

寅二答

答。名同义异。方等中四。圆则初后俱知常。别则初不知。后方知。藏通则初后俱不知。涅盘中四初后俱知。

此复引妙玄前问之答辞云。

【注】答。涅盘当四。通入佛性。别教次第。后见佛性。方等保证。二不见性。文

【备】答中涅盘下。明涅盘中四俱知。通入佛性也。别教下。答别教后知佛性。即所云初不知。后方知。然妙玄单就别教说。不属涅盘。不属方等也。方等下。明方等四中。保证之藏通。初后俱绝分也。按别教问答。注引妙玄带出。仪文无此意也。下注中。今以涅盘追说等文。方依仪文与方等拣。

【注】今以涅盘追说四。与方等中四对拣答。名同义异。四教名同。知常不知常异。

【记】此断今文答辞先总答。

【注】圆则初后俱知常。初心。名字知。五品。观行知。六根。相似知。住上。分证知。妙觉究竟知。

【记】此圆贴方等。说前后俱知也。六即。解见圆教。

【注】别则初不知后方知。初。即地前人也。辅行三下廿九云。别亦知中。今言不知者。前三不知圆理故也。文若妙玄四三十一云。别教初心即知常住者。但中常住耳。后。即登地人也。若得意者。回向薄知。

【记】此释别初不知也。别教地前未闻一中一切中圆理。故不解圆常。下引辅行文证。盖止观明前三教未被法华会时。尚不解圆。何况入圆。故辅行明别亦解中。而止观言不知者。谓前三教皆不解圆理故。若妙玄别教初心即知常住者。亦指但中常住非圆常也。至别教登地证道同圆。故能解不但中。又别向位。智转行融。虽未能透彻。亦薄解圆理。故云回向薄知。

【注】藏通则初后俱不知。观音玄记上十二云。凡言别圆初后知常。盖知人法不可灰断。藏通反是。故曰不知。

【记】此释藏通初后俱不知也。观音玄云。若云惑尽人法永无。斯是小乘亦称权教。若言惑尽人法不灭。斯是大乘亦称实教。下接凡言别圆。初后知常云云。又止观引经难云。大经谓。阿罗汉不解三宝常住不变者。所有禁戒亦不具足。不得声闻之道。此意云何。释云。罗汉自力。不应知见常住。譬如天眼未开。不见障外。不闻他说。亦不能知。罗汉佛眼未开。又不闻佛说。那得自知常住。故法华云。于自所得功德。生灭度想。若遇余佛。便得决了。又云。声闻缘觉。不退菩萨。亦不能知。当知不闻。则不知也。经称知者。齐知已理。真谛无为。亦是于常。一相无变。故华严云。诸法实性相。常住不变异。二乘亦皆得。而不名为佛。以常住语通。得作此释。若不作此释者。三藏不说大乘常住。声闻那得具声闻道。具禁戒耶。故知藏通。初后皆不知圆常也。

【注】涅盘中四初后俱知。辅行三下廿二云。彼经四教皆知常住。本意在圆。文观音玄记上廿七云。涅盘四教虽俱知常。初心用观。不无差别。藏通且须顺于二谛。别初心人未即圆法。文释签二廿八云。涅盘解即而行不即。文

【记】此释涅盘中。初后俱知。初引辅行证四教俱知。次引观音玄记明涅盘四教用观有别。【补】藏通须顺二谛者。谓藏通之机虽知圆理。然初心修观。且顺实有幻有而修。若别教初心虽解圆常。修观之时。仍顺次第。故云未即圆法。释签下引证。由解即故。所以四教皆知常住。而行不即故。所以初心圆观。不无差别也。

壬三料拣时味二癸初问定意趣

问将五味对五时教。其意如何。

癸二答释所以二子初约相生三丑初标立

答。有二。一者。但取相生次第。

丑二喻显

所谓牛譬于佛。五味譬教。乳从牛出。酪从乳生。二酥醍醐。次第不乱。

【注】南本涅盘第十三卷圣行品中。无垢藏王菩萨。对佛称叹涅盘教胜。佛印可竟。佛言。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佛亦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从方等出般若波罗密。从般若波罗密出大涅盘。犹如醍醐。文是则五味对教。出自于佛也。

【记】圣行品疏云。从佛出十二部经者。经指华严。华严最初。是十二部。修多罗者。即三藏中一藏。物不堪大。即为说小。方等弹偏折小。叹大褒圆。般若三乘同闻。专归一实。引小归大。接偏成圆。及住方便。未证小果。许其通学摩诃衍道。大般涅盘尊极之教。已住小果。斥废三修。说胜常乐。若尔。何不说法华。法华破小果。灭化城。引入宝所。与涅盘同。又迦叶如来。二万灯明。皆说法华。以为极唱。不说涅盘。今释迦。恶世垂。宜以异名。显于常乐。两教同极。不言法华。意在于此是则下约味对教。结出于佛也。

丑三结成

故譬五时相生次第。

【注】相生。释签一十九云。此五味教相生之文。在大经圣行品末。文此约教论相生也。妙玄十十八云。渐机于顿未转。全生如乳。三藏中转革凡成圣。喻变乳为酪。即是次第相生。为第二时教。不取浓淡优劣为喻也。文此约机论相生也。

【记】此引二文以证机教相生之论也。释签下约教论。妙玄下约机论。不取浓淡优劣为喻者。酪浓乳淡。而淡者。味劣。浓者。味优。今但五味相生次第。不取浓淡优劣为喻者。祗是小机于华严如乳。非酪浓于华严也。

子二取浓淡三丑初下根三寅初标显

二者取其浓淡

【注】义例六云。五味。唯喻一代五时浓淡。文盖言经文相生虽显。意取浓淡。以譬涅盘教胜。即约教论浓淡也。

【记】此引释也。义例云。经中惟譬五道不同。佛性不变。五味。惟喻五时浓淡。浓淡虽殊。皆从牛出。此喻教也。

【注】今文教论相生。机论浓淡者。令易显故。其实约机约教。皆具二义。【记】此明今文所约。亦一往言之耳。若实论之。皆具二义也。

寅二正释

此则取一番下劣根性。所谓二乘根性。在华严座。不信不解。不变凡情。故譬其乳。次至鹿苑。闻三藏教。二乘根性。依教修行。转凡成圣。故譬转乳成酪。次至方等闻弹斥。声闻慕大耻小。得通教益。如转酪成生酥。次至般若奉转教。心渐通泰。得别教益。如转生酥成熟酥。次至法华。闻三周说法。得记作佛。如转熟酥成醍醐。

【注】下劣根性。天亲呼为下劣小乘。众香称为贫所乐法。

【记】天亲大乘论释中。明大乘十种胜相胜语。以异小乘。至寂灭胜相胜语中。明六种转。而第五下劣转。谓诸声闻缘觉等。通达人无我故。一向背舍生死。不能利他。故呼小乘下劣也。贫所乐法者。净名香积品。彼诸菩萨问维摩诘言。今世尊释迦牟尼佛。以何说法。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谓此是地狱畜生等。是诸难处刚强众生。乃可入律。彼诸菩萨皆曰。未曾有也。释迦牟尼。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法华曰鄙事。涅盘曰伪砾。皆下劣义。

【注】不信不解。非其境界。故维摩疏一初引华严云。此经不入二乘人手。垂裕记二十云。手以受物。表信力故受法二乘不闻。从何起信。文

【记】垂裕记下。转证手以表信。大论说信为手。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无信。如无手入宝山中。都无所得也。【补】大师着净名疏廿八卷。荆溪略为十卷。与前玄疏并行。今已亡。孤山圆着释略疏十卷。名垂裕者。谓垂示其宽裕之义。今亦亡。

【注】慕大耻小得通教益。释签三廿三云。谓受弹斥。令其叹大自鄙。即生酥益相。文辅行十廿四云。密成通益。文

【记】此释得通益相也。释签意指净名不思议品。明诸大弟子。礼座受斥之后。复闻大菩萨难思解脱法门。故大迦叶谓舍利弗。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诸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是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智者闻是。其谁不发无上道心。我等何为永断善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振大千。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若有菩萨。信解难思法门者。一切魔事。无如之何。是为叹大自鄙。即是生酥益相也。辅行下引证益相。

【注】心渐通泰。得别教益。释签三廿三云。至般若中。不复同前悲泣之时。故云通泰。又云皆使令知即熟酥益相。得此益已。义成别人。文辅行云。密成别益。文盖显二乘人。于法华前不论改观。故云密也。

【记】此释得别益相也。前方等时。二乘之人。闻骂不瞋。但言闻大法门。应当号泣。今至般若。奉命转教已觉通泰。故不同前悲泣之时也。又如来以共不共般若广略二门。皆使领知。其犹长者。委知家业。是熟酥益相也。以前得生酥益。即成通人。今得熟酥益。义成别人也。谓般若旁用通教。正用别圆。既以别理。加于二乘。故得密成别益也。盖显下申得密益之意。【补】二乘自利修空。今教菩萨改修假观。乃约秘密边论。

【注】三周说法。法说周。为上根人。作三乘一乘说。身子得悟。譬说周。为中根人作三车一车说四大弟子得悟。因缘周。为下根人。作宿世因缘说。千二百声闻得悟。皆授初住八相之记。

【记】此释三周说法也。谓法说周。即方便品开三乘权。显一乘实。舍利弗领悟云。而今从佛。闻所未闻。乃至今日乃知真是佛子。譬说周。以三车一车之浅。况三乘一乘之深。大迦叶等四人领悟。如迦叶云。不谓于今忽然得闻稀有之法。因缘周。即化城喻品。明佛于大通智胜佛所。为十六沙弥。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法华经。所化无量恒河沙众生。即今诸比丘。及佛灭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说因缘时。富楼那等千二百声闻领悟。如五百罗汉云。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皆授初住记者。欲令与物结净土缘故也。

寅三结成

此约最钝根具经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