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界2 电视剧: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 重大的历史性突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40:00

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 重大的历史性突破http://www.chinahightech.com/views_news.asp?NewsId=033303035333

2006-9-8 来源:新疆自治区政府办公厅  作者:陈德峰  我要评论( 0)自“八五”时期自治区正式确立优势资源转换发展战略以来,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锐意创新、趋利避害、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本区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化进程,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苦干不苦熬的英雄斗志和百折不回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经过十多年艰苦卓绝的探索,终于成功地闯出了一条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之路,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区呈现出经济蓬勃发展、政治大局稳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大好局面,是自治区历史上发展与稳定的最好时期。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2680亿元,年均增长10.1%,人均生产总值达132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0亿元,年均增长1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2亿元,年均增长17.2%。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具有区域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发展迅速,白色巨人在西部耸立,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特色林果业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畜牧业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跨越,红色产业和盐化工异军突起;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列全国第3位和第2位,占据黑色巨人的领军位置,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矿产等优势资源开发捷报频传;以旅游业、现代物流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以乌昌经济一体化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布局实现重大突破,全方位向西对外开放实现新的跨越,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经贸合作生机勃发。这标志着新疆以“一黑一白”为重点的优势资源转换发展战略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突破。 一、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是新疆立足区情的必然选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和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要冲,是我国全面向西开放的前沿,从东北到西南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8个国家接壤,边境线总长约5600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总长度的1/4、是我国与邻国交界最多的省区之一,拥有28个对外开放口岸,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和欧亚大陆地理内心都在新疆境内,亚欧大陆桥的贯通更把天堑变成通途,使新疆成为占据欧亚最大商机的桥头堡。如果把新疆放在欧亚洲际区位背景中,它可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等距性最好的能将世界三大洋与世界四大经济增长极(东北亚增长极、西欧增长极、东南亚增长极、波斯湾增长极)联系起来的核心地区,可谓通三洋达四极。新疆在欧亚大陆的核心区位条件和连接四大经济轴的枢纽地位,更接近世界最大的经贸、能源、旅游市场,新疆具有开发中亚、西亚、南亚、俄罗斯、欧洲市场的巨大潜力,在未来中国和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显现。 新疆地域辽阔,土地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6。相当于16个浙江省,是陕西、甘肃、宁夏、青海4省区面积的总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蕴藏着无比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新疆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 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资源。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适宜棉花等长日照植物生长,也有利于糖料、瓜果等经济作物的生长。全区农林牧可直接利用土地面积10.28亿亩,占全国农林牧宜用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现有耕地约6000万亩,人均耕地是全国人均水平的2倍多,有牧草地面积5131.5万公顷,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宜农荒地1亿多亩,可利用草场7亿多亩,是我国最重要的土地资源后备地。 二是具有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新疆位于东半球古生代六大板块接合部,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齐全配套,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各类矿产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一个矿产资源省区。形成了以油气、煤炭、有色金属为优势矿产资源的基本格局,为发展特色工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开发利用优势矿产资源在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成为新疆经济支柱产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已发现矿产138种,占全国已知矿种的80.7%,居全国第二位。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为79种,其中有8种列全国首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43种,非金属矿产84种,地下水4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达43种。石油资源量为208.6亿吨,占全国陆上资源量的30%,居全国第二位。天然气资源量10.3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资源量的34%,居全国第一位。煤炭资源量2.19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4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有色金属、黄金以及盐类资源的储量极为可观,有良好的资源开发前景。现已找到一批大中型矿床,如吐屋铜矿、喀拉通克铜镍矿等。全区金矿点达540余处,已圈定43个成矿带,黄金产量跃居全国第9位。其他矿产如阿勒泰山的宝石、阿尔金山的石棉、昆仑山的和田玉等驰名中外。铁、镍、钾盐、石棉、蛭石、花岗岩等都是有巨大开发潜力的矿种。 三是具有丰富而独特旅游资源。新疆是全国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旅游资源具有品位高、特色强、组合优、容量大、功能多、垄断性强的特征。其突出特点是充满着新奇与神秘、原始与粗犷、瑰丽与雄浑。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形成了新疆的大山系、大盆地格局,干旱的气候,塑造了许多世界罕见的奇特景观。众多的自然保护区,是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乐园,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与众多的文物古迹交相辉映,西域特色的民族风情绚丽多彩。新疆旅游是以古“丝绸之路”3条主线为骨干框架支撑,纵深支线,四通八达划区布点的。在古“丝绸之路”新疆境内5000多公里的干线上,留下了数以百计的古城池、古烽燧、古建筑、古屯田遗址等,境内有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千佛洞和现代纪念建筑物200处、佛教千佛洞16处、洞窟550多个。交河故城、楼兰遗址、克孜尔千佛洞等蜚声中外。古城遗址沿古“丝绸之路”成群、成带分布,是世界上古城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地带,堪称“世界古城博物馆”。新疆民族风情独具特色。丰富深厚的民族及民俗文化,各种民族风格的建筑、服饰、歌舞、习俗、美食等,为旅游增添了艳丽的色彩。新疆自古还享有瓜果之乡、天马之乡、金玉之邦和地毯丝绸王国的美誉。这都构成了新疆旅游最迷人的风景。干旱的环境形成丰富而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景观、多样性的生态旅游资源、丝绸之路历史足迹和西域多种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情、活跃的边境购物旅游,都与内地形成强烈反差,资源的特色与内地有极强的互补性,对国际、国内游客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四是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新疆自然条件的多样性,适宜于多种植物生长,种类繁多。新疆野生植物中有食用、药用、工艺、观赏等价值的共132科3500多种,其中有重要价值的300多种,稀有者约100种。吐鲁番葡萄、库尔勒香梨久负盛名。尤其是棉花、啤酒花、红花、枸杞、葡萄等特色产品享誉国内外。新疆有许多国际濒危野生动物,如蒙古野马、藏野驴、藏羚羊、雪豹、棕熊、白肩雕、藏雪鸡、黑项鹤、白鹤等;也有一些是我国仅分布于新疆的特有动物,如四爪陆龟、新疆北鲵、塔里木兔、新疆大头鱼等。目前,新疆共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116种,约占全国保护动物的三分之一,新疆的森林资源也极为丰富。新疆有林地面积为227.8万公顷,其中绿洲森林覆盖率达到15%。新疆活力木总蓄积量为3.14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2.8亿立方米。塔里木盆地中胡杨林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胡杨林,面积4700余平方公里。因此新疆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地缘优势,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赶超战略的一个必然的历史性选择。正如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指出的那样:“作为一个后发展地区讲,我们绝不可以沿着沿海一些发达省区的脚步走,亦步亦趋那是不行的。在我们国家结束了短缺经济时代以后,现在我们经济发展,首先考虑我们的产品是否有市场。所以我们新疆必须从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我们的优势,发展我们的优势产业。总体来讲,新疆应该是按照一个特色经济这么一个类型来进行发展。” 二、新疆优势资源转换发展战略实现重大突破 (一)经济结构实现根本性变化。 自治区通过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了符合新疆实际的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结构明显呈现第一产业比重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第三产业逐渐优化的新局面。一、二、三产业在新疆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21∶43∶36调整为"十五"末18∶47∶35。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粮食、棉花、特色林果和优质畜牧业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逐步形成,农业基础地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和提高。2005年粮食总产876万吨,粮食产量和收购量均创历史新高;棉花总产189万吨,棉花总产量年均增长 26.0%,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林果业规模快速扩张,总面积突破1100万亩;现代畜牧业加快发展,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以工业番茄为主的特色农业经济优势进一步显现,番茄酱的生产能力占到全国的90%以上,在产品产量、质量、出口量、生产技术上都居全国第一位,形成了亚洲最大的番茄生产、加工基地,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意大利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番茄制品生产国。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突破1000家,其中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136家,带动全区60%以上农户增收。已形成以棉纺、粮油加工、糖业、酒类、优质瓜果、番茄、红花以及奶业、细毛羊等优势农产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涌现出新疆屯河、香梨股份、纵横股份、彩棉股份、麦趣尔集团、西域种业等一大批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新型工业化全面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形成了以石油石化为主导,以纺织、钢铁、有色、建材、食品为支柱,适合新疆特色的工业体系。工业地区布局日趋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达到800亿元。已逐步形成了以天山北坡为重点,中小城市为支点,铁路和公路沿线为骨干,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向南北疆依次展开的工业布局体系,促进了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形成。国有与民营工业总产值之比调整为75∶25。轻重工业的调整是随着产业政策的调整而变化,轻重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调整为15.1∶84.9。 (二)棉花粮食特色林果业畜产品四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中心任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实施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换战略,把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农业种植结构更趋合理,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比由2000年的43:50:7 调整到2005年的27:50:23。产业布局向优势产区集中,在确保自治区粮食安全,建成12个国家级粮食基地县、24个自治区级粮食基地县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一批区域性特色主导产业,名、特、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应运而生,成为新疆地方工业发展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既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又为新疆新型工业化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目前,特色农业已成为我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1、建成了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棉花是我区农业最具优势和特色的产品之一。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新疆所产棉花纤维长、色泽好、品级高。自治区党委提出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并确立“一黑一白”的发展战略以后,各地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棉花产业,棉花生产开始出现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目前,棉花已成为我区最大宗的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当年农作物总播面积的50%以上,面积占全国的四分之一,2005年棉花总产量189万吨,增长26%,产量已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新疆棉花在品质、商品量、调出量、总产、单产等方面均居全国首位,年调出商品棉125万吨以上。棉花产值占种植业的比重达到40%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并且形成了优质陆地棉、中长绒棉、长绒棉、彩色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已成为我国不可替代的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逐步提高,棉花产业对新疆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据不完全统计,棉花及其相关产业为自治区直接提供的税收占自治区地方财政收入的1/6(南疆主产棉县,棉花加工、销售提供的利税占县财政收入的50%以上),也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植棉收入占到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广大农民依靠棉花生产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道路。依托棉花资源发展起来的棉纺工业通过招商引资和企业重组整合,已形成了基础比较雄厚的棉纺工业体系,现有规模以上独立核算的棉纺企业88家,棉纺能力达到280万锭左右,位居西部十二省(区、市)之首。 实现销售收入50多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以上。已形成以棉纺产业为主,集毛纺、麻纺、丝绸、化纤、针织、服装等产业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 棉纺业在我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棉花产业也必将随着新疆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其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会更加牢固。 2、特色林果业成为农民增收亮点。新疆是闻名遐迩的瓜果之乡,栽培瓜果的历史有2000多年,是中国葡萄、甜瓜、西瓜的发祥地之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自治区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以来,林果业在自治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重要地位得到加强,我们围绕农民增收,因地制宜,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五高”发展路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品种、规范管理,加快林果业基地建设步伐,制定出重点建设环塔里木盆地1000万亩优质林果产业带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名、特、优瓜果生产,以香梨、葡萄、苹果、杏、石榴、核桃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发展迅速,林果基地规模扩展势头强劲。截至2006年上半年,新疆林果基地面积已达1200万亩,其中,南疆环塔里木盆地已经形成850万亩以上的规模,建成了以杏、葡萄、核桃、香梨、石榴、红枣、苹果、巴旦木、枸杞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主产区;东疆吐哈盆地以葡萄、大枣为主的优质高效林果基地;北疆沿伊犁河谷和天山北坡建成了枸杞、葡萄、小浆果等若干个特色鲜明的林果基地。林果生产已呈现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并逐步由数量型扩张向以提高品质、效益为主的转变。已涌现出一批林果生产的专业村、专业乡和专业县,诞生了像阿克苏红富士苹果、哈密大枣、克州木纳格葡萄、轮南白杏、和田皮亚曼石榴等一批新的知名品牌。屯河果业、新天酒业、香梨股份、拓普果品等从事林果加工、贮运、保鲜的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带动了基地建设,开拓了市场,推动了林果产业化加快发展,从而使林果业成为优化农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2005年新疆林果果品总产量约350万吨,总产值超过60亿元,农民人均林果收入约340元,一些林果业发展较早的县市,林果收入已经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林果业正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突出亮点。 3、实现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历史性跨越。新疆是我国第二大牧区,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资源、区域和传统优势。进入新世纪,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从我区的实际出发,作出了加快新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战略决策,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把加快发展畜牧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坚持草原畜牧业、农区畜牧业和城郊畜牧业并举,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畜牧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末牲畜存栏达到5170万头(只),出栏3946万头(只),肉类总产127万吨,牛奶总产140万吨,绵羊毛总产8.2万吨,山羊绒总产1250吨,禽蛋总产24万吨,畜牧业总产值179.7亿元。畜牧业占大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0%,已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优势产业带建设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紧紧围绕牲畜品种优良化、畜群结构合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防疫体系网络化、产品营销市场化,狠抓牛羊肉、牛奶和细羊毛三大主导产品发展,进一步扩大饲草、饲料生产规模,畜牧业已逐步向规模化、工厂化、家庭牧场化方向发展。牛奶、牛羊肉、细羊毛三大优势产业带基本形成,比较优势得到发挥。可繁母畜比例达61.3%,畜群结构趋于合理。以鸽子、马鹿、牦牛、马、驴、珍禽为主的特色养殖成为结构调整的新亮点。饲料玉米、豆类、青饲玉米、苜蓿种植面积达1100万亩,粮、经、草(料)播种面积之比为25∶51∶24,种植业“三元”结构初步形成。畜牧业产业化稳步推进。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畜牧龙头企业不断崛起,带动了畜产品基地建设。金牛、维维、西域春、麦趣尔、盖瑞等十多家大型奶类、肉类、饲料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几年来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区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全区牛奶日加工能力达3000吨以上,乳品年加工能力达80万吨以上,已形成近10个地方名优品牌。草原生态建设和草业发展步伐加快。退牧还草工程全面实施,进行了水、草、林配套的大面积草原建设和水、草、林、田、路、牧民定居点配套的畜产品基地建设。退牧还草1839万亩。基本实现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历史性跨越。 4、红色产业的发展突显生机和活力。新疆的红色产业是红色农产品及其制品产业的统称。工业番茄、红花、枸杞及红葡萄、石榴、红枣等“红色系列”,不仅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而且也是规模化经营、订单式生产、产业化发展的最成功产业。2005年,新疆工业番茄种植面积74万亩,每亩产量5—6吨,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巴州焉耆盆地已成为我国优势工业番茄的重要产业带。30多家工业番茄酱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80万吨,占全国90%以上,年出口30多万吨,是继美国、意大利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番茄制品生产国。新疆还是我国最大的红花产区。2005年,红花种植面积24万亩,总产占全国的80%以上,新疆枸杞面积达10万亩,总产5000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和出口量的50%以上。新疆葡萄享誉中外,种植面积120万亩,总产110万吨,占全国60%以上。葡萄的发展带动了酒业的发展,创出了以新天、楼兰、西域等知名品牌,年产葡萄酒16万余吨。以红色素高著称的新疆焉耆盆地的红辣椒,种植面积12万多亩,产量24万吨。此外,石榴、红枣发展更快,挂果面积已达88万亩,阿克苏100万亩红枣工程已开始启动。 5、龙头企业成为带动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打破了地域、行业界限,形成了“区域合作、兵地联合”、协调发展的崭新局面。龙头企业带动了加工番茄、杏等特色产品的发展,建立了商品基地,开展产品深加工、贮藏保鲜,延长了产业链,创出了品牌。屯河、中基等龙头企业仅番茄加工一项,每年就基本解决了加工番茄原料的收购问题。新疆冠农果茸股份公司在库尔勒市、英吉莎县、莎车县建设了2.4万吨果酱、3.5万吨果蔬饮料食品工业园。截至2005年底,全区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59家,有120家企业被认定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4家企业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除伊犁特酒业、屯河果业、新天酒业、香梨股份等一批当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外,一批内地知名企业如中粮集团、维维集团、草原兴发、蒙牛乳业也纷纷进军新疆,瞄准国内外大市场,参与到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行列中,进一步增强了我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实力。这些企业通过介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全区50%以上的种植面积实现了订单生产,辐射带动了全区65%的农户。 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还带动、提升了我区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区已有56家企业的71个品牌产品被评定为国家和自治区级名牌产品,其中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占到一半以上。新疆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番茄制品加工出口基地,拥有年产80万吨的生产能力,番茄酱年产量40多万吨,年出口30多万吨,均居全国之首。乳品日加工能力在短短几年里就从不足1000吨提高到近3000吨,属全国增长最快的省区之一。甜菜糖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是我国最大的甜菜糖生产基地。葡萄酿酒业发展迅猛,创出了像新天、楼兰、西域等知名的葡萄酒品牌,产能达到16万多吨。 (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优势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1、石油工业撑起新疆工业半壁江山 。新疆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富集区,是我国新世纪石油工业最大的战略接替区。可供勘探的沉积岩面积达9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沉积岩面积的1/5。中央制定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方针,国家石油开发的重点向西部转移,展开了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1990年至2001年累计投入建设开发资金1200多亿元,共发现油气田67个,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6.16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6472.79亿立方米。建成了准东、吐哈、塔里木三大油田。2002年,克拉玛依油田原油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达到1010万吨,成为我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田。“西气东输”工程已于2004年底建成输气,从2005年起每年向内地输送天然气120亿立方米。 石油工业成为新疆第一大支柱产业。国家在勘探开发石油资源的同时,加快了新疆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步伐,建成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三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克拉玛依、独山子、乌鲁木齐、库尔勒、泽普等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产品加工基地,已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石油、石油化工基地和能源生产基地。2004年,生产原油2253.02万吨,天然气57.13亿立方米,原油加工量1220.18万吨;石油石化产业销售收入405亿元,实现利润195亿元。1990年至2004年原油产量年均增加110万吨, 2005年,新疆原油产量2393万吨,天然气106亿立方米,原油加工量1497万吨,石油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和天然气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自1990以来,原油新增量连续16年位居全国第一,石油、石油化学工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6%以上,占全区生产总值的近25%,已成为新疆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原油加工能力达到203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25万吨,聚酯生产能力11万吨,聚乙烯14万吨,初步建立起具有炼油、化肥、塑料、化纤等综合生产能力的原油加工和石油化工体系,可生产约200种石油化工产品,产品远销国内外。新疆丰富的能源资源和已建成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工程、西部管道、独山子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等一批国家级重大项目,为构建我国陆上重要的能源资源安全大通道提供了重要保障。 2、煤炭工业优势凸显。煤炭工业是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依托,处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保障作用。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乌鲁木齐、哈密三道岭、艾维尔沟三大煤炭生产基地,此外还有克州康苏、拜城铁力克、库车俄霍布拉克、塔城铁厂沟等一大批中小型矿区。我们正积极推进煤电、煤化工基地建设,哈密煤电基地已开工建设,新疆电网与西北电网联网工程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实现“西电东送”奠定了基础。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建设哈密大南湖、三道岭、乌鲁木齐、昌吉阜康、库车—拜城等千万吨级大型矿区,加快建设以哈密大南湖为代表的煤电基地,加快新疆电网与西北电网联网进程,尽快实现“西电东送”,启动煤变油项目。 3、有色金属非金矿产前景广阔 。除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我区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和钾盐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新建了一批现代化的矿山和有色、稀有金属冶炼企业,相继建成了新疆八一钢铁厂、喀拉通克铜镍矿、阿舍勒铜矿、阿西金矿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尤其是围绕新疆丰富的黄金资源,在克拉玛依哈图山矿区,建成新疆第一座机械化黄金矿山,具备年产吨金的生产能力,是新疆最大的黄金矿山,已列入全国50家重点黄金企业。阿希金矿1995年建成投产,其规模为采矿600吨/日,选矿750吨/日,年产黄金1020千克。目前,全区已建成黄金矿山企业48家,日处理矿石6300吨,黄金年产量由1980年的不足100两增至目前的20多万两,居全国第6位。随着勘探力度不断加大,现已在新疆境内发现了有色金属矿产品种129个,其中铍、铌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分别占全国的89%和60%;镍、钽居第二位,均占全国的30%左右;铯居第五位,锂居第六位,钴居第九位,储量都极为丰富。铜矿资源前景非常广阔,已在东天山发现了超大规模的铜矿,其远景储量超过1000万吨,是我国少有的巨型矿藏,有可能成为我国最大的铜资源勘查开发基地。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05年,新疆有色金属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亿元,工业增加值18亿元,利税总额9.86亿元,已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4、盐化工业异军突起。新世纪以来,新疆盐化工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中国化工新材料总公司投资70亿元,建设中泰化学工业园60万吨/年聚氯乙烯(PVC)生产基地。一期工程年产能12万吨PVC、10万吨离子膜烧碱已经建成投产。同时建设的还有年产50万吨烧碱、150万吨水泥熟料等项目。目前,中泰化学公司已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离子膜电解法生产高纯度烧碱的企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石河子天业集团在20万吨电石法聚氯乙烯树脂项目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后,100万吨聚氯乙烯建设项目又开始启动。新疆盐碱集团公司,年产轻质纯碱已突破12万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投资80亿元开发罗布泊钾盐资源。目前,已在罗中建成了20万吨钾肥的采卤、输卤渠和盐田的供矿系统,8万吨/年硫酸钾生产需要的供水系统,2万吨/年硫酸钾生产规模的工业性试验已经成功。投资40亿元的120万吨硫酸钾项目已正式启动,2009年建成投产,2014年形成300万吨。罗布泊的钾盐资源是生产硝酸钠、硫酸镁、硼酸、氧化镁、氯化镁等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到“十二五”末罗布泊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硫酸钾生产基地、世界级的盐化工企业。 (四)对外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成就显著。 自治区全方位的开放,特别是28个一二类口岸的开放,使地处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成为联结亚欧大陆的重要通道。进出口贸易额到2005年冲到了79.4亿美元的新高,比上年增长40.9%左右,在全国列第14位,居西部12省市区首位,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自治区GDP对外贸依存度由2000年的13.7%提高到2005年的24.3%,出口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7.3%上升到2005年的15.4%,出口有力增强了国家和自治区的财税收入,2005年对外贸易实现税收60亿元,直接为进出口服务的人员达11万多人。目前新疆已与13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形成了与中亚、美国、欧盟、俄罗斯等为主的贸易主体市场。随着贸易进出口额不断扩大,出口的商品结构明显改善。2005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70%提高到90.2%,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7.76%上升到15.5%,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由1981年的59.6%下降到12.4%,地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0%。以资源性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39%。外资利用开创新局面,对外开放以来,我区实际利用外资3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4亿美元,间接投资达29.7亿美元,年均递增24%;外商投资已覆盖了包括农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公共事业、居民服务业等在内的多个领域。外商投资主要由上世纪80年代时的港、澳、台地区,逐步扩展到90年代后的日本、美国、加拿大以及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欧洲及东南亚外商投资比重已由1980年的9%提高到47.1%。目前,年输送能力达1000万吨的中哈跨国石油管道阿塔苏至阿拉山口的一期工程、阿拉山口至独山子的输油管道已经建成投产运营,第二期工程将于2011年完成年输油能力将提高到每年2000万吨。 如今的阿拉山口不仅已经成为中国最具潜力第二大陆路口岸,也是连接中亚与远东地区以至欧洲各国的重要陆上大通道,而且还是中国“跨国能源输送的大动脉”。 (五)旅游业成为新疆特色经济的支柱产业。 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直将旅游业作为我区最具特色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出售等形式,加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和人才聚焦旅游业,重组了新疆大西部旅游股份、新疆旅游股份、西域旅游股份等大型旅游企业,增强了我区旅游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了旅游企业向市场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的发展。针对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两大市场实施了“整体推介、逐级推进、深度开发”的宣传促销战略,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强势宣传促销活动。以节造势,以势聚客,扩大了新疆旅游品牌影响,树立了新疆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形成了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喀纳斯湖生态旅游区,天池、赛里木湖和博斯腾湖风景旅游区,吐鲁番、库车的古文化遗址旅游区,喀什的民俗风情旅游区,伊犁的塞外江南风光旅游区为重点的“五区三线”发展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开发了冬季冰雪游、红色旅游、边境旅游、工农业旅游、特种旅游等富有我区特色的系列旅游产品。开发包括天池、喀纳斯、葡萄沟、南山、金沙滩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拳头旅游产品。旅游业已成为新疆特色经济的新亮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支柱产业。截止2005年底,全区拥有旅游股份公司6家,优秀旅游城市10座,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6家,旅行社378家,旅游星级饭店303家,已开发旅游景区点468个,被评为国家A级景区105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60万人。旅游总收入占全区GDP的比重由1989年的0.53%上升到2005年的5.88%。2005年接待入境游客33万人次,创汇1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1465万人次,旅游收入130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138亿元人民币。“十五”期间,累计吸引各类资金86.32亿元人民币,累计申请国债资金3.63亿元人民币,接待入境旅游者136.66万人次,创汇4.4亿美元,累计接待国内游客5484.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79.44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累计达515.96亿元人民币,与“九五”期间相比,入境旅游者人数增长24.4%,创汇增长11.7%,国内旅游者人数增长71.4%,国内旅游收入增长149.8%。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新疆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一是中央高度重视新疆的发展与稳定工作,做出了"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新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做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决定,为新疆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强大动力。二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瓶颈制约突出,新疆特色资源优势日益显现,加快能源、资源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三是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新疆地缘优势进一步显现,作为全国向西开放大通道和桥头堡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加强。四是科技进步对新疆优势资源转换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为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五是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为新疆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六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积累的丰富经验,特别是中央提出了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十一五"时期新疆立足区情着眼优势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看到我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和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劣势和制约因素。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村潜在的巨大市场启而难动,成为扩大内需的最大瓶径,制约了新疆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运输“瓶颈”制约问题。由于地处偏远,新疆远离国内大市场,运力紧张和运输成本高造成了产品成本高,利润空间小,市场竞争力不强,新疆许多优势特色产品都受到运输“瓶颈”的制约。比如2005年,内地原煤平均售价每吨190元,广东有些地方的煤价已经涨到了每吨800元,新疆原煤每吨只售80元。2005年国内煤炭缺口达8000万吨,而新疆煤炭积压现象严重。解决运输“瓶颈”制约是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必然选择。三是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增长方式粗放。目前,我区工业经济总量偏小,精深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基本上还处在粗加工和初加工状态,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使我区在优势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明显地存在着加工转化能力弱、转化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四是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短缺。我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内地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发展差距,特别是工业起步晚、底子差,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既面临着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也存在竞争上处于劣势的问题。 四、新疆推进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向纵深发展的战略对策。 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最近多次指出:新疆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十一五”期间新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两个重大突破"(即坚定不移地走适合区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实现工业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以向西开放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步伐,坚持"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引进来、走出去",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建立向西出口加工基地、商品集散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安全大通道,在加快对外开放上取得重大突破);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全方位开放战略等"四大战略";大力推进以石油天然气煤炭棉花为重点的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进与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及俄罗斯的经贸合作,大力引进有经济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提高产业聚集度,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培育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石油天然气重化工产业体系、国家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加工基地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体系、特色农牧产品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相关科研服务体系、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特色旅游产业体系、向西出口加工基地及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六大支柱产业体系"; 重点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新型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等"八个水平",把新疆建成西部的经济强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十一五"时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力争实现两位数增长,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产业化水平提高。新型工业化取得重大突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以上。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55%左右。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00元,年均增长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90元,年均增长6.5%。 (一)以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特色资源的深度转化。 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依托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和发展现代大农业的有利条件,大力推进棉花、粮食、特色林果和畜产品四大基地建设。巩固发展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以品种优化工程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主攻单产,节本增效,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壮大棉花产业,提高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综合竞争力。着力建设优质商品粮基地,坚持粮食全区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支持粮食主产区增强粮食综合生产和加工转化能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确保粮食安全。积极推进特色林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使之成为新疆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到2010年种植规模达到1500万亩,其中环塔里木盆地达到1200万亩。大力建设现代优质畜产品基地,加快防疫基础设施和饲草料基地建设,推进牲畜品种优良化、畜群结构合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品营销市场化和动物疫病防治网络化,突出抓好优质牛羊肉、奶、细羊毛三大主导产品,积极发展农区和城郊畜牧业,培育壮大一批现代畜牧业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力争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积极发展水产业,满足市场需求。 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探索和创新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集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农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等服务为一体的支农企业集团,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扶持壮大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特色畜产品和特色农作物精深加工,形成若干个林果产品加工基地、畜产品加工基地和粮食加工基地。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化、有特色、有实力"的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品牌产品。扶持和引进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构建产业集群。积极支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工业发展,建设全国乃至国际上都具有竞争力的特色食品加工生产基地。立足于市场、技术、人才和资源条件,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联合与合作,以先进技术装备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大力扶持、提升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精深加工企业,创建品牌,形成产业优势和特色经济优势。大力发展乳、肉制品加工和啤酒花、瓜果、红花、枸杞、大芸等特色产品加工产业,巩固提升番茄、制糖、酿造、食用油、芳香植物等产业。优化工业布局,形成北疆以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南疆以特色林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区。 通过"四大基地"建设,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通过新型工业化提升农业产业化,以工促农,使农牧民尽可能多地在农牧业产业链的扩展中获得收益。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以城带乡,减少农民、富裕农民。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农业、水利、交通、生态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组织、引导和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帮助农民异地创收。 (二)以新型工业化提升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整体水平。 坚持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事关新疆现代化全局。要建立以六大产业为重点的产业体系构架,以工业园区为龙头的区域布局构架,以大企业大集团为支撑的企业组织构架,实现我区特色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打造世界级黑色巨人,承载我国能源接替区的重任。积极利用周边国家的油气资源,确保油气产量和进口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实现油气勘探开采投入、油气当量、原油加工量年均增长两位数的目标,到2010年,力争油气当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化学工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70%。把新疆建成国家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和国家能源陆上安全大通道。 进一步加快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按照“大力支持上游,积极介入中游,加快发展下游”的原则,进一步提高油气资源在区内加工的数量和深度,最大限度地延伸石油天然气产业链,做大做强下游产品的精深加工。创造条件鼓励区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和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与石油企业融合联动,共同发展石油天然气下游产品加工业。集中力量建设好独山子—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南疆和吐哈等四大石化基地,以发展大乙烯及其下游产品、大芳烃及其下游产品、大化肥及甲醇为主的天然气化工产品和精细化工系列产品为主线,建设大型石油炼制、大型乙烯、大型芳烃、大型聚氯乙烯、大型氮肥、大型甲醇加工、天然气电力、民用天然气、油气管道及煤液化等十大工程。充分发挥大型石化项目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尽快形成有现代规模的石油石化产业集群,全面推动石油天然气化工业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重点支持独-奎、克拉玛依、米东、库车等石油石化工业园区优先发展,为培育年销售收入上千亿元的石油石化工业产业集群和园区奠定基础,努力打造全国最重要的陆上能源基地和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 2、乌金插翅,构建煤电航母。抓住内地大企业在疆寻求非油气能源产业发展合作伙伴的契机,搞好《新疆煤电和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煤转化产业园区。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丰富、发电成本低、供电价格低的优势,合理布局并抓紧建设低电价园区,实施一批煤-电-铝、煤-电-铜及其它煤-电-冶一体化项目,走“煤―电-高载能产业”一体化道路,努力扩大煤炭产量和发电装机规模,积极承接内地产业转移,建设国家高载能产业聚集区。紧密跟踪煤变油、煤化工技术进展情况,积极促成煤变油、煤化工产业在我区落户,下大力气推进我区煤炭深加工增值,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煤炭加工转换产业基地。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提供更好的条件,高起点、高标准引进具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我区煤炭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大力支持神华新疆能源公司煤炭基地、鲁能阜康电厂等项目尽快实施。积极引进中海油参与新疆煤炭、煤层气开发加工。积极引进国际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新疆油页岩开发加工。规划好、保护好、利用好区内整装煤田,加快区内中小煤矿整合和改造,提高产业集中度、技术装备水平和煤炭回采率。加强乌鲁木齐、哈密三道岭、艾维尔沟、硫磺沟、和什托洛盖等13个重点矿区、11个一般矿区和黑山等3个保护开采区的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哈密大南湖、准东北塔山、库车—拜城、伊犁、阜康等五大煤电、煤焦化、煤化工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煤电一体化、煤液化、煤焦化、煤化工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联动体系。加强煤炭清洁生产、深度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积极推进煤层气勘探开发。力争到2010年,原煤产量达到1亿吨以上。 坚持电力统一规划、电源电网协调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优化发展火电,大力开发水电,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积极开发风电、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绿色电力。电源建设要以发展大型高效发电机组为主,重点抓好以哈密大南湖等煤电基地为主的火电建设,以伊犁河、开都河、叶尔羌河、库玛力克河等流域梯级水电基地为主的水电建设,以达坂城等主要风区为主的风电建设,以乌鲁木齐和地州中心城市为重点的热电联产项目建设,以无电区域送电工程等为主的绿色电力建设。开工建设布仑口、卡拉贝利水电站。到2010年,全区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电网要突出加强主网架建设,完善主网架结构,提高电网输送能力,扩大电网覆盖面,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全面实现全疆联网。适时启动疆内750千伏超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实现全疆范围的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和水火电互补。加快推进新疆电网与西北电网联网,建成哈密至兰州双回75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力争启动哈密-华中±800千伏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建设,尽快实现“西电东送”。继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电厂建设,积极吸引外来资金、社会资金兴建坑口电站、水电站,实行竞价上网。 3、全面整合开发优势矿产资源,构建新型产业支柱。按照“主攻天山,深化阿尔泰山,开拓昆仑山、阿尔金山”的总体布局,以重要成矿带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为核心,以寻找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发展急需矿产和优势矿种为重点,加强地质调查与矿产评价力度,发现和评价一批战略性矿种的大型矿产地。择优部署大型、超大型矿床勘查工作,提高资源储量级别。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区周边和深部开展后备资源勘查,解决矿山资源接替问题。进一步加大铜、镍、铅锌、铁、黄金等有色金属和钾盐,石材等特色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建设国家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加工基地。推进矿业权市场开放,实施谁勘探、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谁治理和有偿出让的政策,鼓励国内外有勘探能力的企业进行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开发建设已探明储量、有开采价值的大矿富矿,尽快形成一批矿产勘探、开发、冶炼、加工的产业集群,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矿业开发的整体水平。加快建设罗布泊年产120万吨钾肥一期工程、喀拉通克铍铜材深加工、阜康冶炼中心铜镍锌冶炼等项目。 4、打造棉纺产业巨人。充分发挥棉花资源优势,重点做大做强棉纺织产业,鼓励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嫁接和改造区内纺织企业,重点培育一批技术装备一流、规模在50万锭以上、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形成优势棉纺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彩棉纺织、麻纺织、化学纤维、毛纺织和丝绸等产业。实施一批重点纺织工业园区(特色城镇)建设工程。依据突出“区位优势、特色资源、产业基础、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的原则,按照高起点、高标准、上规模的要求,重点规划建设乌鲁木齐市、昌吉州、石河子市、奎屯市、巴州、阿克苏市、阿拉尔市、喀什市等纺织服装特色城镇,在呼图壁县、玛纳斯县、哈密市、博乐市、伊宁市、尉犁县、阿瓦提县、沙雅县、和田市等发展各具特色纺织工业,最终形成棉纺产业基地、化纤加工基地和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引进培育大批优势企业,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广泛应用八大类30项高科技先进实用纺织技术装备,开发生产六大类50种特色优质高附加值产品,并创造一批著名品牌,全面提升新疆纺织工业整体竞争力和水平。 5、用高新技术提升装备地方民族工业。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发展对经济社会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十一五”期间,新疆将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生物制药(民族药、维吾尔药)、保健食品(芳香产品)、新能源(风能、太阳能)、超高压及特高压变压器和信息产业(电子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为重点,着力推进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起点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集团,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加快培育新技术龙头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小型科技企业,构建以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力争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育种、特色生物医药、疫苗及兽药生物制剂、现代维药、微生物制造、荒漠化生物治理、生物制品等。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生物能源,太阳能单晶硅和多晶硅片,太阳能发电和集热系列产品,先进节能技术及产品。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新型建材、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以石油天然气为基础的有机材料,锂、铍、铜、镍等金属材料。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电极箔等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软件及其他应用软件等产品。 (三)把新疆建成我国旅游强区。 积极采取以企业为主,争取国家扶持和多渠道、多形式融资等形式,吸引和支持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新疆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通过培育和组建新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产业集团,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倾力打造新疆现代特色旅游产业体系。通过与区内、省际及周边国家旅游的合作,大力促进民俗风情旅游、特种旅游、边境旅游、红色旅游、田园旅游,开展跨国旅游,不断提高旅游层次和文化内涵,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和领域。着力开发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加强旅游商品生产体系建设。在“五区三线”旅游发展格局的基础上,提升、完善以“丝绸之路”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体系。力争做到提升一个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即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两个世界级精品旅游区,即喀纳斯、那拉提自然生态旅游区和喀什、吐鲁番民族风情旅游区;形成三条丝绸之路旅游环线,即丝绸之路北道神秘之旅环线、丝绸之路中道浪漫之旅环线、丝绸之路南道追寻之旅环线;建设四个国家级重点旅游区,即伊犁草原风光旅游区、阿克苏龟兹文化旅游区、巴州大漠生态与特种旅游区、和田美玉之都旅游区;开发冬季冰雪游、民俗风情游、边境观光游、工农业旅游、红色旅游、特种旅游六大特色产品;在发展乡村及民俗文化旅游、冬季冰雪旅游、特种旅游和边境旅游上实现突破,最大限度地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把新疆建成我国旅游资源独特、旅游形象鲜明、文化内涵丰富、旅游设施完善的旅游强区。 (四)用战略新思维整合周边国家能源资源,纳入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建立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安全大通道。 面对我国能源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困境,我们必须从国家能源资源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挥新疆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作用,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面上参与国外竞争,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大“走出去”战略的力度,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行谋划、思维和运作,加强同周边国家以能源资源互补为主的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拓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空间。这是我们站在新世纪新的历史起点上必然的重大的历史选择。 中亚地区能源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与我国能源互补性强。中亚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基础较好,在世界资源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的金属矿产、石油、天然气、铀和煤,占前苏联的2/3,其中铬矿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铀矿资源量居世界第二位,铅锌矿资源储量居世界第四位,铁矿石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七位,铜矿资源储量居世界第十一位。石油资源储量居我国周边国家的第二位(仅次于俄罗斯),为12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9万亿立方米;乌兹别克斯坦的金、吉尔吉斯斯坦的汞和锑均居前苏联首位,特别是超大型穆龙套金矿床的储量居世界第二位,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从我国矿产资源需求方面分析,中亚五国均属于资源丰富的国家,特别是油气、钾盐、铁、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矿产非常丰富,与我国在矿产资源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哈萨克斯坦资源极其丰富,矿种配套,资源量大;其次是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某些矿种具有优势,如吉尔吉斯斯坦的汞、锑、锡、金等,乌兹别克斯坦的油气、金、铜、钾盐;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矿种相对单一,土库曼斯坦主要是油气和钾盐,塔吉克斯坦主要是锑、铀等。因此,在中亚国家开展矿产资源风险勘查和矿业开发,首选国家应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其次是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最后是塔吉克斯坦。重点矿种是油气、铁、铜、铅、锌、铬、锡、金、铝土矿、磷矿、钾盐等。 中亚国家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中亚各国已步入市场经济轨道,随着国有资产的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所有制形式呈现多样化,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逐步开放;从市场结构看。中亚国家的工业以采矿业和初加工工业为主,矿产品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如成品轧材、机器设备和仪器仪表等以及轻工产品供给不足,缺口较大,以进口为主。尤其是轻工产品和消费品自给率很低,70%以上产品需要进口。土库曼斯坦每年粮食缺口大体为60万吨左右,塔吉克斯坦粮食缺口达120—130万吨。中亚地区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筑业比较滞后,建材、装修材料、施工设备、技术等方面缺口较大;大部分药品和医疗设备自给率也较低,绝大多数需要从国外进口。中亚国家消费品市场基本属于对外依赖型的市场结构;原材料市场大都属于外部需求型的市场结构。具体表现为:(1)对本国的原料利用率很低,大都面向国外市场。(2)机电、家电、汽车特别是大轿车需求较旺盛,市场潜力很大。(3)轻纺工业发展滞后,产品无法满足需要。(4)药品市场基本依靠进口。从市场特征分析。中亚各国市场规模较大,市场发育程度低,消费潜力大。 要加大同周边国家油气资源联合勘探开发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公司到周边国家投资办厂和承包工程,联合开发当地的油气、矿产、森林和农业资源,大幅度增加原油、木材和其他矿产品进口,建立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安全大通道。 要切实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国情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对其经济贸易政策、出口管制、资源分布、市场需求方面的情势,密切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坚持“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和“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加大出口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力度。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紧紧依托内地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以欧亚第二大陆桥和312、314国道为干线,以乌鲁木齐和沿线中心城市工业园区为载体,在乌昌经济区、博乐-阿拉山口、伊宁-霍尔果斯、喀什-阿图什、塔城-巴克图等地建立若干个进出口加工区。加快建设“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积极与国内有实力的制造业集团联合,创新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推动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提升出口制造水平。继续加大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对接,培育发展以新疆为基地的“两头在外”的资源产品加工业。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在中心城市、重要口岸和重点工业园区规划布局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加快推进内外贸易一体化,真正把新疆建成沿海内地省区开拓中亚、南亚、中东、东欧和俄罗斯市场的前沿阵地和国家高技术轻工产品向西推进的中转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