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届大結局介紹:化学火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5:59:19
化 学 火 锅

什么是化学火锅

    化学火锅,又称化学锅。主要由火锅飘香剂、辣椒精和火锅红等化学添加剂勾兑而成火锅底料。2010年底,一位读者爆料称,现在的火锅多是“化学锅”。“不仅很多涮品用了添加剂,火锅底里更是包含了多种化学添加剂。”

内行爆料

  

八成火锅底含有化学添加剂

  王先生曾经是一家火锅店的大厨,现在转行当起了商人。他来电中称,自己之所以不想再干下去,就是觉得这行当“太昧良心”。王先生讲述,他之前工作过的火锅店,老板为了节省成本,大量使用飘香剂等化学添加剂来制锅底。“这些锅底,长时间烹煮以后,吃了对人体非常有害。 ”   王先生介绍说,目前市场上的红汤火锅,辣味、红色都是一种叫“辣椒精”的添加剂调出来的。火锅闻起来很香,都是添加了飘香剂在里面。他说,用化学添加剂制成的火锅锅底,比用纯种火锅材料制成的锅底成本上要低了很多。“现在市场上80%多的火锅,都包含这样的化学底料。 ”

添加途径

  路径之一:浓汤   涉及添加剂:飘香剂、增香剂等 “看似清澈的锅底中,其实暗藏了几十种添加剂。火锅的汤味之所以浓郁,就是因为里面加了飘香剂和增香剂。增香剂是内香,入口较香;飘香剂则是外香,闻着很香。据了解,增香剂和飘香剂都是化学物质,主要作用是增加味道和口感。”许先生说,客人们往往最后才喝汤,但汤里的飘香剂、骨髓香膏等物质涮得时间越久,所含的亚硝酸盐之类的有害残留物的含量就越高。   路径之二:底料   涉及添加剂:石蜡、防腐剂等   许先生介绍,底料是火锅的关键,而在制作过程中会加入几十种添加剂。首先,牛油是制作火锅底料的主要成分,为节约成本,火锅店往往会添加廉价的包装用石蜡代替。“目前市场上牛油的价格是石蜡价格的好几倍,一斤蜡当三四斤牛油用,还是很划算的。”许先生还说,店家会在底料中添加苯甲酸钠作为防腐剂。   路径之三:涮品   涉及添加剂:发色剂、乳化剂等   许先生说,一个重量只有几克的鱼丸至少含有5种添加剂:硝酸钠和亚硝酸钠用来做发色剂,可以保持鱼丸色泽;乳化剂能让鱼丸口味更佳;抗氧化剂和抗冻剂能让鱼丸保存时间更长,另外还要用到防腐剂。   “此外,绿海带加了孔雀绿,毛肚用工业碱泡过,宽粉丝里面加了明矾;鱿鱼之所以肥厚饱满、色泽金黄,是因为添加了工业片碱和甲醛;如果想让‘肥牛’嫩一些,就要加入嫩肉粉;制作鲍汁时如果想达到增亮色泽的效果,就要用到柠檬黄……总之,火锅之所以美味异常,添加剂有80%的‘功劳’。”许先生最后说,“一顿火锅,人们吃进的添加剂有近百种。”

主要危害

  专家解读天津大学化学专业教师卢丽介绍,在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上,人们往往会泛化,认为三聚氰胺、苏丹红等物质都是添加剂。其实严格地说,它们是化学物质而非添加剂。在火锅里所添加的这些物质中,飘香剂、增香剂、骨髓香膏、乳化剂、抗冻剂、柠檬黄等都是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只要不过度摄入,对人体就没有伤害。   对于牛油的替代品石蜡,卢丽介绍,石蜡是禁止添加到食品中的,因为在火锅里面长时间蒸煮,石蜡会分解成某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会对呼吸道和肠胃系统造成损害。“有人吃火锅会出现拉肚子的现象,一般人都认为是辣椒造成的,实际上人吃进石蜡后会造成肠胃蠕动,导致滑肠拉肚子。”此外,上面提到的苯甲酸钠、工业碱、工业片碱、甲醛、孔雀绿等都是化学物质,在化学工业上才可使用,严禁加入食品中。“火锅里含有这些物质,会对顾客健康造成伤害。”[1]?

鉴别方法

  首先,别去那些一进门就香气逼人的火锅店。因为根据经验,火锅熬制的香味都是自然散发的 ,应该是越煮越香,而一端上来的火锅就香气四溢,绝大部分的可能就是已经被加了增香剂。其次,可以观察火锅店内端上来的麻辣锅底。如果麻辣锅的辣油显得透红鲜亮,那么这个麻辣锅底,肯定也暗藏问题:因为在正常情况下熬制的麻辣锅底,应该略有浑浊的,透亮的麻辣锅就很明显地是加了辣椒精或者火锅红。

相关回应

  卫生部门   硬件要求过高监管存难点   据食品卫生业内人士介绍,这些添加了化学添加剂的火锅底料,经加热后会产生大量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虽然目前业界就这些底料对人体具体危害,还没有形成量化共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会慢慢累积,损伤内脏,严重的还可能致癌。   据了解,合肥市卫生监督局每年都会对市内的饭店进行卫生检查和抽查,而食品添加剂也是检查的一项内容。但由于检测食品添加剂成分的硬件要求过高,检查这一项一直以来都是个难题。

监管问题

  这些在市场上被轻易买到的“火锅飘香剂”、“辣椒精”和“火锅红”究竟对人身体有没有害处呢?据质监局工作人员表示,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太多了,她自己也无法明确告知记者这些产品究竟能否食用。 工商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工商部门对于市场在售的商品,只管产品外包装上是否有厂名厂址联系电话,只要不是三无产品,他们就视同合格——也就是说,只要肉眼看不出有问题,或是没有人举报的商品,那么他们就无从让经营者停止销售。   在所购买的“飘香剂、火锅红、辣椒精”三样产品上,厂名厂址联系电话和品名确实都有,只不过按照要求,正确的QS号码应该由12位数字组成,但这三样产品却醒目标注的是10位号码。

相关评论

  明知八成以上的火锅是“化学锅”,工商局却说“不好管”。这让我想起日前那则耐人寻味的“小学生蘑菇实验”的报道:小学生从市场买鲜蘑菇检测,发现十有八九被漂白,而工商部门却在没有进行任何考证的情形下急于发表“小学生蘑菇实验不具科学性”的声明,认为九成蘑菇被污染是夸大其词,理由是一直没有人举报。   原来,非到了“有人举报”的时候才想起监管。怪不得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现,原来,我们的监管部门都在那里翘着二郎腿等着“有人举报”呢。我不知道,“食品安全”和“有人举报”之间是个什么关系,难道“没人举报”就说明“食品安全”,而“有人举报”才说明“食品不安全”吗?这种逻辑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监管部门的职责就是要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关。而把好食品安全关的前提,就是要在食品上市前进行提前质检,要本着“宁可信其有,不能信其无”的“先知先觉”原则;而不是食品上市以后,或者说消费者吃出问题以后,才“高度重视”,“后知后觉”。揆诸现实,“后知后觉”的质检已经给我们留下惨痛的教训:“大头娃娃”、“结石宝宝”,哪个不是在有了惨痛的现实案例之后,才唤醒监管部门的“后知后觉”?这“有人举报”的代价未免也太高了吧。   监管部门口口声声说“不好管”,可就技术而言,“化学火锅”、“漂白蘑菇”之类的检验,技术门槛并不高,取样过程也不复杂,连一名小学生都能轻而易举搞定的事,怎么到了专业人士云集的监管部门那里,却变得“不好管”了。如果不是技术原因,那就是态度问题了,在我看来,相关部门不是“不好管”,而是“不想管”。为什么“不想管”?除了“惰政思想”,是不是还有别的难言之隐?是不是担心捅了马蜂窝,事情闹大了,公众怪罪到职能部门头上,自己反而下不了台?抑或是还有不为人知的其他“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