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籍的明星有哪些:会展365--关于我市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情况的调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47:48
关于我市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情况的调查
中药产业,是建设绿色安康的第一大优势产业。中药材种植基地,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为推进我市中药产业现代化建设,市政协于2003年7月,组织部分委员组成3个调查小组,分赴旬阳、白河、镇坪、平利、岚皋五县,对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召开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并同来安视察的省政协委员一道,就加快我市中药材基地建设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讨。调研认为:我市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与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基地建设现状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据农业部门统计,截止2003年6月,全市中药材人工种植留存面积117万亩。其中黄姜77.28万亩,按上年平均产量计算,年产鲜姜可达34万吨,仅白河、旬阳两县的黄姜种植面积45万亩(旬阳30万亩、白河15万亩),占全市黄姜种植总面积近60%;绞股蓝0.58万亩,按上年平均产量计算,当年可采集0.6万吨,平利县绞股蓝种植面积0.47万亩,占全市的80%;杜仲25.38万亩,叶资源拥有量0.8万吨,皮产量0.2万吨,仅岚皋县杜仲栽植面积13万亩。还有地道中药材桔梗1.53万亩、天麻156万窝、玄参2.5万亩、柴胡1.52万亩、丹参0.48万亩、薄荷0.5万亩,另有板蓝根、山药、黄精、枣皮、银杏、厚朴、辛夷等60多个品种在我市各地均有种植。在地道药材主产区镇坪县,种植名特药材30余种,草本药材种面积达到4.3万亩,农民人均接近一亩。全县两个中药材种植示范乡,20个重点村,人均种植药材超过一亩。
规范化种植开始起步。拿出好田好地种植中药材已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大户连片、规模种植、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开始形成。随着国家、省级中药材基地、示范基地及示范县的确定,我市规范化种植进入试验示范阶段。白河、旬阳两县分别建起了50、100亩黄姜规范化种植试验示范园。安康北医大与陕西师大生命科学院合作制订了绞股蓝生产SOP操作规程,在平利、宁陕两县分别建成60、120亩GAP示范园。安康正大制药集团也在平利县着手进行绞股蓝GAP示范园建设。西安东科麦迪森药业集团等外地企业来我市汉阴等县建设GAP示范基地。
加工企业龙头基本形成。近年来,在市场和基地的双重推动下,以黄姜、绞股蓝、天然葛根、杜仲四大骨干品种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发展较快。截止2002年底,全市以绞股蓝为原料的制药企业3家,食品类加工企业5家,其中北医大安康制药公司通过国家GMP认证,年生产绞股蓝总甙15吨,有系列保健饮品进入市场,以葛根为原料的加工企业5家,具有年生产葛根素10吨、冲剂80吨的能力,其中正大制药集团、镇坪制药厂通过国家GMP认证,天宝集团平利制药厂即将通过GMP认证验收。以黄姜为原料的加工企业34家,具备年生产皂素(含水解干燥物折合皂素)1700吨、双烯醇酮80吨、醋酸表雄酮20吨、去氢表雄酮10吨的能力,全年可处理鲜姜22.1万吨,相当于20余万亩面积的总产量。以双烯醇酮为主导产品的安康中科医化公司正在进行GMP改造,预计明年可通过验收。以杜仲为原料的加工企业一家,具备年生产杜仲粗胶100吨的能力。
种植技术研究及推广取得成果。近几年,围绕中药材种植,我市各级科技部门组织科研人员进行技术研究,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植化国家工程中心、中科院南京植物研究所等单位进行技术合作,取得了一批技术研究成果。选育出三个高皂素含量的无性系黄姜良种,培育出绞股蓝三倍体、四倍体新品种。《黄姜良种选育及生态因子研究》、《黄姜用地化学除草技术研究》分获2002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杜仲的环剥再生技术推广》、《黄姜人工栽培技术推广》获省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影响黄姜的主要植物营养因素及黄姜专用肥研究》去年通过中科院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由我市承担起草的6项黄姜生产系列标准于2002年10月通过审定,作为陕西地方标准在全省实施。胶股蓝生产标准操作规范(SOP)已在北医大安康制药等龙头企业的药源基地进行示范。《杜仲和杜仲浸膏同时生产技术》、黄姜切片机两项获国家专利;引进黄姜皂素、水解物加工污水处理工艺获得成功,经治理的废水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已经引起重视,市、县举办了中药材规范种植培训班,基地乡镇举办了种药大户技术培训班,初步形成了一支中药材种植技术服务队伍,药农开始掌握、运用部分种植技术。
中药材生产效益比较明显。中药材种植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中药材种植基地县、乡粮经比发生较大变化,白河达2∶8,旬阳、平利、镇坪达3∶7。2002年全市中药产业实现总产值10.36亿元,农业收入8亿元。其中黄姜基地实现农民收入6.16亿元。据白河县统计局提供数据,该县2002年黄姜生产实现农业产值1亿元,黄姜所实现的增加值占一产的30.7%,特产税入库698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3%,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211元,一大批农户通过种植中药材走向致富之路。
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种植规模不适应市场需求。一方面,有的品种种植面积超出了市场总需求。据网上资料显示,黄姜皂素的市场需求国内年约1200吨,国际约3000吨,按每吨需120吨鲜姜,每亩平均产1.2吨鲜姜计算,饱和面积约30万亩。而今年全国人工种植面积已突破300万亩。我市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近1/4,又没有终端药品生产企业作支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说过去几年靠“炒种”有利可图,那么随着市场饱和,黄姜价格下跌已成必然,今年黄姜价格已经下跌一倍多。另一方面,有些市场需求量大的品种,种植面积小而杂,不成规模,不成批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如板蓝根、桔根、薄荷、黄精等地道中药材,“非典”之后价格攀升,市场走俏,我市种植面积却很少。天宝集团平利制药厂即将投产的苦参素,在本地没有原料种植,不得不选择外省原料购进,而本地恰恰又是苦参的适生区。2、规范化种植水平较低。实现规范化种植,是提高中药材产量,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因素。我市中药材种植基本处于经验型,离规范化、标准化相差甚远。除黄姜推广地方标准、绞股蓝开始规范化种植试验外,其它品种的种植大都采用传统实用技术和种植习惯。即使在国家级、省级示范县、基地县,干部对种植规范的基本概念和一般知识也不甚了解,科技人员也局限在某个环节的标准化研究,药农对种植规范基本上茫然不知。这就导致一些地方中药材生产出现盲目种植、粗放管理、产量低、质量差,造成资源浪费。有的地方把黄姜种在非适生地,浪费了一些好田好地,黄姜产量、质量都较低。2002年全市黄姜面积52.4万亩,年产鲜姜22.8万吨,按两年开挖面积折半计算,亩产800多公斤。比规范化种植平均产量低一倍。葛根在我市的人工栽培尚未取得成功,对野生资源又未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处于盲目采掘、无序收购状态,一定程度上造成葛根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常此以往,以葛根为原料的制药企业将会为原料日渐枯竭付出沉重代价。
3、药材销售体系尚未形成。药材种植品种和规模不是建立在准确分析判断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而是“听政府话,跟大户走”。结果市场看好就受益,市场变化就积压,市场跌价就亏本。药材加工企业同药农没有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没有长期稳定的药源基地,原料生产的风险由药农承担。药材流通企业外找销路、内联药农的机制未形成,有时也同药农签了“订单”,但一遇市场变化,“订单”就成了一纸空文。药材销售主要靠当地企业随行就市收购和药商、药贩外销,没有药材交易市场,存在药农“卖药难”。许多地道中药材又无加工、无包装、无商标,无法直接进入药市交易。据卫生部门统计,2002年全市医疗机构中药材用量价值约5000万元,地产中药材仅占1/3,大部分靠药材经销商外地采购。可见,我市目前中药材还缺乏市场竞争力。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重视计划指导,市场导向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在中药材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种什么、种多少,必须由市场选择。而我市中药材种植的品种选择和规模确定,基本上采用的是计划手段,根据经济增长需要和资源优势下达种植计划,对市场需求缺乏准确预测和判断。这就难免出现中药材生产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从而导致两种结果:要么计划没有变化快,随着市场变化难以实现计划;要么靠行政手段强力推动,虽实现了计划,但产品卖不掉,造成资源浪费,种植户亏本。如我市计划2005年发展1000万窝天麻,由于天麻滞销,农民不愿种,去年完成156万窝。天麻发展快的镇坪县,农民种的天麻卖不出去,责怪政府“只管种,不管销”。还有全市黄姜种植过“热”,盲目扩大规模,也无不与忽视市场需求相关。
二是重视扩大规模,规范化管理用力不够。没有规模就不成基地,而没有规范就没有市场竞争力。我市中药材基地建设,重视一村一品,大户连片,一改过去零星分散的状况,形成了可观的基地规模,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抓规范化种植相对用力不足。种植规范标准确定、SOP操作规程制订、GAP示范园建设、指纹图谱、原产地保护认证等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影响了中药材生产的产量、质量和效益。以全市栽培面积最大的黄姜为例,如果都能按照省颁标准种植,产量在现有基础上可以翻一番,相对成本可以降一倍,抵御价格风险的能力就可倍增。调查中了解到,随着黄姜价格成倍下跌,一些规范种植大户由于产量高、质量好,相对成本降低,比较效益不低于往年,对种植黄姜仍充满信心。而有些种植不规范的药农,则承受不起价格下跌的风险,由于单产低、皂素含量低,亏损已成必然。
三是重视行政推动,企业和农户的主体作用尚未有效发挥。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运作主体是企业和农户,企业和农户的主体作用是基地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市在中药材基地建设中基本实行的是“政府+农户”的模式。政府制订计划,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农户,列入干部年度目标考核,干部联乡包村抓大户,解决种子、资金、技术指导等实际问题,确保目标任务完成。这对于迅速扩大种植规模,密切干群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淡化了企业建设药源基地的责任意识和农民进入市场竞争的主体意识。制药企业生产药品不能没有原料,而符合市场准入标准的药品必须采用符合质量管理规范的原料,这就迫使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药源基地。如果我市制药龙头企业都能像天士力制药企业在商洛建立丹参基地那样,去建立自己的黄姜基地、绞股蓝基地、葛根基地;如果我市能够引进一个或几个天士力制药集团那样的制药集团来安康建设药源基地或与药农建立长期的原料供给关系,那么药农产前、产中、产后的种种困难就不会全靠政府了。正如有些药农所说:“政府让种药是为了我们农民致富,我们不是不愿种,只是不知种什么,也不会种,种出药来怕卖不掉”。解决“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问题才是政府行为的着力点。
四是重视加强领导力量,中介组织服务功能较弱。各级党政组织对中药材产业化建设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政府副职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了部门职责,出台了扶持政策,在抓点示范、争取项目投入、招商引资、解决突出问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仅靠党政领导和部门力量,不能包揽中药材生产、销售环节的各种具体问题。如良种选育、种植技术推广、GAP认证、基地项目论证、信贷服务、市场信息及销售服务等,应该由各类科研机构、中心、协会等中介机构去解决。由于我市中介组织建立滞后,致使这些问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发展。加快中药材基地建设的建议
我市发展中药产业在陕南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初具规模的种植基地、较为坚实的研发能力和加工企业支撑,中药产业在全市GDP和农民收入中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临国际中药市场趋旺、全省中药现代化行动纲要的实施、入世后国家产业政策倾斜等大好机遇,我们完全有可能、而且也应该把中药产业做成绿色安康的第一大优势产业。建设绿色安康,中心是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秦巴药谷”应当率先突破。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在基地,基地建设既关系制药企业的生存,更关系千家万户农民致富。为加快我市中药材基地建设,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如下建议:
1、增强GAP意识。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取得GAP认证,就取得了中药材的市场准入资格。正如有关专家所说:“得认证者得先机,得批文者得市场”。因此,应把GAP示范、认证作为中药材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列入头等大事来抓。以国家药监局颁布的《中药材质量管理规范》为基本标准,选择有长期市场需求,当地适生性强的中药材品种,引导本地企业并吸引市外企业同基地农户合作建设GAP示范园。经过3—5年的努力,争取在全市通过10个品种的GAP认证。一个品种带动10万亩以上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就可达到100万亩以上的规模。同时垄断邻近区域同类品种的药材销售,成为药源基地“航母”,获得事半功倍的效益。为此,应制订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科研经费投入,吸引科研机构、企业家向GAP示范基地聚合,并加强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和培训,使药农熟练掌握并运用规范操作技术,全面提高基地建设的规范化水平。
2、制订以市场为导向的基地建设规划。全市中药材基地建设规划应与中药产业规划同时制订,互相衔接,配套实施。在规划制订中,应遵循市场需求原则、产地适生原则、生态保护原则,选择名特品种,确定适度规模,分区合理布局。应加强资源和市场调查,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抽出一批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和科研人员一道,进行深入详实的规划调查,搞清中药材资源分布、适生区域、生长规律;搞清市场需求、销售渠道及前景预测。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的制订规划。立足于规划实施,注重研究解决种植、加工、包装、储运规范化,以及运作机制、投入体制、技术服务及销售体系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已经列入全国、全省中药材基地县、示范县和示范基地的五个县,应按照确定项目,在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为全市中药材种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建立“企业+科研+协会+农户”的组织运作模式。药材基地建设中企业和农户是主体,科研是动力,协会是连接企业与农户的纽带。只有四者有机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才能推进中药材基地建设沿着优质、高效目标发展。大力培育企业主体,对加工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合作,壮大龙头企业,尚未达到GAP标准的应限期改造达标;对流通企业,通过改制盘活资产、搞活经营,逐步达到GSP标准,以药材经销商和药材销售大户为依托,抓好地道中药材加工、包装和运销,扩大销售渠道;鼓励企业同科研单位、基地协会和药农密切合作,建立规范化药源基地。组建市药研中心,整合本地科研人员的力量,引进专业人才,加强同国家、省级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研合作,增加科研项目经费投入,在规范化种植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上取得新成果。在基地乡镇组建黄姜、绞股蓝及地道中药材农民协会,依托协会,组织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技术素质,增强农民市场意识,尊重农民生产意愿,引导制药企业和药材经销商与药材种植户签订订单合同并切实履行,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
4、做大做强主导产品。从发展现状看,黄姜、绞股蓝、葛根、杜仲已成为我市中药材的几大主导产品,其面积、产值、收入占全市中药材80%以上。把这几大品种做大做强,对全市中药产业具有决定意义。黄姜面临市场饱和,应该控制面积、注重规范、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种植面积应控制在年30万亩的规模为宜。同时,压缩初加工,扩大双烯醇酮以下的深加工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引进国内终端制药企业合作办厂或建立药源基地,扩大原料吞吐量。绞股蓝终端药品开发成果颇丰,但制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以增强对种植基地的拉动力。应扩大保健饮品的生产能力,带动种植基地扩大规模。葛根已有两个制药企业达到GAP认证,葛根素及葛根素小针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在不断开发新产品的同时,应着重抓好原料基地建设,企业应与科研机构合作,对野生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尽快拿出天然葛根资源管理规范,制订保护利用措施,实行有计划地轮采,并在基地保护区禁耕、禁牧、禁止农药化肥污染。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种植试验,并尽快申报原产地认证保护。杜仲现已建成100吨的杜仲粗胶粉生产线,一直未能投入正常生产。应着力解决流动资金和市场销路,促其尽快投产达效。在做大做活现有骨干品种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状况,抓好后续主导品种的筛选,结合GAP示范,多品种选优,使药材产业常兴不衰。 5、加强对中药材基地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市、县两级在建立中药材产业领导小组、明确部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应设立指导中药产业发展的专门机构和专门编制,可靠挂计委,也可单设,负责全市中药产业的综合管理、统一协调。同时,设立市中药材种质资源贮存及繁育中心、市中药研究技术服务中心,并与省上的4个中药现代化科研中心相衔接,争取成为省中心的分支机构,发挥科技服务职能。政府应加强中药材种子经销的管理与监测,打击假冒伪劣种子经销行为,防止“炒种”热误导,以至坑农、害农问题的发生;应加强GAP认证的品种布局和加工企业上项的调控,防止重复投资和无序竞争;应建立中药产业发展基金,增加GAP认证、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应积极争取建立中药材交易市场,或以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为依托,设中药材交易小区,逐步向专业药材市场过渡,扩大中药材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中药材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