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雅爱上竹下俊同人文:许钦松:山水画回归原态苍茫彰显亘古精神【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8:00:46
使
许钦松:山水画回归原态苍茫彰显亘古精神【组图】

许钦松,1952年生,广东澄海县人。197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1979年调入广东画院任专业画家至今,1992年起被评聘为一级美术师和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现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在谈到山水画的创作趋向时,许钦松指出,作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之一,山水画是最辉煌的、理论体系最完整的学科,发展到现在,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人才辈出、各领风骚,但也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比如很多人在学习传统时力图回到古代的那个情景中去,这个出发点不是不好,只不过不太现实,只能是一种幻想。对传统的理解、传承主要指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和固有的优秀程式,而不是让现代人回到古代,这是两个概念。我们学习传统是为了更好地创新,两者有吻合的一面,也有相悖的一面,就如同一杯水,装满传统的一杯水,创新的东西就没有空间装进去,只有倒掉一点,才能装进新的内容,其实这是个容纳的问题。所以,我不主张山水画的风格样式回到过去,而是希望在笔墨情趣和审美上有新的拓展。
许钦松说,我主张回归到山水的原状态中去,回溯到混沌初开、天老地荒的苍茫状态,以这样一个状态彰显自然本身自有的精神和不为人类所动的亘古精神,所以我的画极少出现人的痕迹,这是我所追求的。新时代山水画作品是画给现代人看的,甚至是给子孙看的,不是给古人看的,古代士大夫文人之间的作品观赏是在案头上,才会有长卷出现,现在演化成一种架上绘画,提供给美术馆、博物馆展览,是一种社会公共空间的展示方式,因此审美方式为之改变。中国画的综合大展在国外展览时,很多外国观众常以为是一个画家画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有些作品个人独特的东西少,而共性多,所以我们要考虑欣赏习惯的变化,不能关起门来沉浸在古人的情景当中,这是不科学的,我正在努力用创作体现这种思想。



许钦松与山水具有以生俱来的情结。他出生于潮州地区,从小受到山和海的陶冶,走出家乡,走进大都市,走遍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他更真切地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山河秀丽,他被祖国山河召唤,他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许钦松走进了山水的艺术天地,他首先给自己的创作定位在自然和博大。转眼,许钦松在山水画领域已经埋头耕耘了20个年头,20世纪七十年代末出版的第一本山水画集,奠定了他日后在山水世界的基础,每幅作品几乎都铭刻着厚厚的版画印记,让人览赏后感到雄奇浑厚、酣畅淋漓。







许钦松十分推崇五代画家荆浩的“大山大水,开图千里”的境界,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追求,仍然马不停蹄。近年来,许钦松创作的山水画摒弃了传统中国画“小桥流水”小情小调的笔墨趣味,呈现了雄伟的北方气派,却又不乏灵动的南方特征,形成了一股千钧笔力、浑然天成的大山水格局,被画界称为“许氏风格”。身为广东人的许钦松,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以饱满的激情为岭南泼墨!



下面这幅《南粤春晓》高2.5 米,宽5 米,创作于2007年秋至2008年初,现悬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万人主会场外厅。
《南粤春晓》以郁郁苍苍的南岭山水入画,山势雄浑厚重,气象苍茫,这样的山体质地显然和作者以前所创作的西北山水、南疆山水有着某种前后的承接关系,但在对大自然的观照方式上则与许氏以往的山水有很大的不同。许钦松以往的山水画通常着力于大自然那种地老天荒的精神表达,那是一个令人敬畏而又向往的蕴藏着无穷原始生命力的洪荒世界。因此,在表达方式上,许钦松以前的山水画在保持“焦点透视”的前提之下,极少有对前景的近距离经营,而是大多以俯视的角度,将观照的对象尽可能往后推,以此达到将广袤的大地山川尽收笔底的画面效果,并因此形成“人”对“大自然”的“隔岸”式的观照,从而产生与现实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并以此表达作者对工业社会中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然而,《南粤春晓》一画,打破了以往的创作惯势,用了相当的心力来经营作为前景的充满地方特色的层层叠叠茂密的树林。南方的地形地貌尤其是南方的树木,在历代传统绘画中可供参照的范本少之又少,许氏使用了前人所无的个性化树法和笔墨技法,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与整个画面浑然一体,又能够在南方树木的表现手法上有所创获。古往今来有成就的画家,必定会在个性化笔墨技法上对学科有所贡献。从《南粤春晓》一画前景树林新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努力和已经去得的成就,而这一点,即足以让《南粤春晓》成为作者艺术历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1)">
360docFla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