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维嘉 婆婆来了:中国传播学界前50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3:57:22

内容摘要 本文作者依据对CSSCI的研究,最新公布了当前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亦即中国传播学术界最强的学者,其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有五人上榜,他们依次是:郭镇之、刘建明、李希光、李彬、陆地。 

一、问题的提出

    自新闻与传播学1997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单列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术发展便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各个高校先后成立了专门的新闻传播学院或新闻传播系科等教学研究机构达300多所,一些有影响的学术基地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也于2000年被教育部列为了3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经费资助、人才建设等方面予以特殊支持。但学术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隐忧,那就是学术理论体系的不够完备,学术研究方法的不够严谨,学术评价标准的不够客观,学术产品生产的不够科学,从而导致整个新闻与传播学科的发展远不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在国内的影响之大。

    全面、系统和客观地把握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的研究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研究,吸收有价值的学术原创成果,跟踪真正的前瞻性研究领域,对作者的学术力乃至机构的研究效率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研究方法

    西方学术界推崇的引文索引分析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研究工具。美国情报学家加菲尔德于1955年创立了系统的引文索引理论,1972年他又把引文索引工具引入到期刊评价,[1] 从而为客观评价作者、期刊、论文这三个最重要的科学研究要素找到了一种合适的研究工具。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他所创立的SCISSCIA&HCI已成为国际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人文科学进行客观、定量评价的权威工具。

    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领域,我国很早就引入了国际公认SCIEI来作为我国科技工作评价的依据。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我们很难用西方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自己的学术产出。但不搬用西方的SSCIA&HCI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一个客观、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1997年起,南京大学开始了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系统的研究,1999年,教育部正式将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联合研制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列为重大项目予以支持。CSSCI参照SCI建立的方法,以我国正式出版的3401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为基础,以15%-18%的比例取样,再经1000多位教授的评议,最后得出400多种来源期刊。[2] 经过多年的积累,到目前CSSCI可经检索的有1998-20036年的数据库资料,这为我们开展科学、客观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数据。

    选择CSSCI来研究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的研究现状,是因为CSSCI一方面是教育部目前在全国推广的官方的人文社科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也因为CSSCI的源期刊都是全国学者公认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为规范的学术刊物。但由于CSSCI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的有偏抽样,以此为基础的研究不能必然反应全部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因此,我将我的研究结论限定在“核心”这一范围上,这是对研究范围的说明。

    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尤其重视人的第一位作用,这就决定了我们研究的对象首先是“研究者”。研究什么样的人,哪些人值得研究,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科学地抽样来对数以万计的研究者进行筛选。一方面,我们要尽可能找出那些学术上比较活跃的作者;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为求全而陷入到无止境的数据处理工作当中。我的方法是,第一步先从互联网上找出壳氨冉匣钤镜淖遥按窖跬钡牟┑济ズ颓┰甲颐ァ⒅泄缁峥蒲г骸按パ芯客钡淖摇⑿禄靶禄健钡淖液虲DDC“学界专栏”的专家都纳入到我的检索名单,这批人数不到百人;第二步是选择在有影响力学术刊物发表过论文的作者,考虑到学科各方向的差异性,我选择了《编辑学报》和《新闻与传播研究》这两本刊物 [3]6年中在这两本刊物发表过1篇论文的作者都相应地被纳入到我的检索范围,这批人在1000人;第三步是与其他研究者类似的研究成果相比照,肖燕雄“从期刊论文引证看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了自1994-2003年中国期刊网的新闻传播学论文引证情况,归纳出了一个43人的核心作者名单,[4] 肖燕雄选取的数据库“中国期刊网”比CSSCI为大,研究时间年限也比我的为长,但大名单却没有超出我前述两步得出作者的范围。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我选择数据抽样的有效性。

    通过对1000多位作者在CSSCI源期刊发表论文和被CSSCI源期刊引文引证两项数据的综合,我找出了一个百人左右核心作者名单 [5],这些人的研究信息成为支持我研究结论的量化数据。

三、数据处理及研究发现

    对这些核心作者如何进行量化的评价,也就是说如何把他们潜在的学术力通过量化的统计数据予以体现?利用CSSCI现有的来源文献和被引文献两大数据来源,我设计了一个对学术力这一概念进行操作的检验公式,那就是:

    学术力综合评分=发文综合评分+被引综合评分

    而就这一公式而言,我更强调的是被引数这一指标,因为被同行引证更能反映出作者学术产品的在学术市场的接受度。因此,我赋予两项指标不同的权重指数,发文为0.4,被引为0.6

在这一研究思路指导下,我首要的第一步就是找出国内新闻与传播学界在CSSCI源期刊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他们基本上组成了国内新闻与传播学界学术活跃力最强的队伍。在发文统计计算过程当中,有独立创作的,有合作创作的,为使统计结果趋于合理,我设计了一个折算方法,那就是独立作者计1分,两个作者分别为0.60.4 ,三个作者分别为0.50.30.2,四个作者分别为0.50 .250.150.1,四个作者以上保证第一作者为0.5,以下依次递减。在研究领域上,我分了新闻学、传播学、媒介经济、广播电视和编辑出版五类,尽管这和教育部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两类分法有所不同,但由于媒介经济、广播电视和编辑出版很难被新闻学和传播学所完全包容,且在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独立性,因此作了大致的划分。有些作者由于研究兴趣较为广泛,已经很难被我所界定的研究领域所涵盖,对他们的定位多是由于其在这一领域更为出名的原因。

1为国内新闻与传播学界在CSSCI源期刊发表论文最多的前51位作者综合评估。

1、在CSSCI新闻与传播学类发文最多的前51位作者

序号 姓名 综合评分 序号 姓名 综合评分

1     陈力丹 59.6            27  14

2     彭朝丞 41               28  邱沛篁 13

3     39                 29  殷晓蓉 13

4     丁柏铨 32               30  郑保卫 13

5     27.6              31  张咏华 12.7

6     喻国明 27.2            32  邵益文 12.5

7     郭镇之 27.1            33  12.3

8     27                 34  12.2

9     刘建明 24               35  赵振宇 12.2

10     董天策 21.9          36  张志君 12

11     蓝鸿文 21.2          37  胡正荣 11.8

12     19               38  李本乾 11.5

13     18.6            39  明安香 11

14     张立伟 18.2          40  时统宇 11

15     17.6            41  10.9

16     张骏德 17.5          42  张国良 10.7

17     游苏宁 17.4          43  闵大洪 10.6

18     王建辉 17             44  汪谋岳 10.5

19     李希光 16.4          45  彭伟步 10.4

20     魏永征 16.4          46  孙旭培 10.4

21     李良荣 14.8          47  10.4

22      14.4            48  赵玉明 10.3

23     胡智锋 14.2          49  陈卫星 10

24     14               50  匡文波 10

25     程曼丽 14             51  蔡玉麟 10

26     14

     

进入表151位的有一个基本分界线,那就是10分,也就是说,如果在CSSCI界定的400多种源期刊6年独立发表新闻与传

   播类论文总计10篇以上,就可进入到整个学科的核心作者群,平均每年1.67篇。而20分又是另外一个分界线,进入此领域,就可基本算得上本学科的高产作者(前11),平均每年3.33篇,他们的发文总数占据了前50发文总数的1/3,综合评分总数占据了前50综合评分总数的40%

但发文量多,只代表了作者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活跃程度,而无法体现作者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因而,我研究的第二步是通过引文分析,找出国内新闻与传播学界在CSSCI中被引证数最多的作者,对其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估。考虑到他引更能反映学术成果在学界的影响力,我在研究过程中对自引进行了0.6的折算,其结果如表2

2、在CSSCI新闻与传播学类被引证数最多的前50位作者

序号 姓名 综合评分 序号 姓名 综合评分

1     方汉奇 167.6           26     45

2     陈力丹 133.6           27     44

3     喻国明 110.6           28     闵大洪 40

4     张国良 97                29     39.2

5     郭镇之 95.6            30     殷晓蓉 39

6     李良荣 94.2            31    37.6

7     胡正荣 78.8            32    朱羽君 37

8    77.6               33    陈卫星 35.2

9     任胜利 74.6            34    35

10   肖东发 72.8             35    王振铎 35

11   游苏宁 72                36    33.6

12   明安香 70.8            37    朱光烈 30.2

13   刘建明 69.5            38    28

14   黄升民 64.2            39    蔡玉麟 27.2

15   匡文波 62.4            40    邵益文 26.2

16   魏永征 60.8            41    26.2

17   李希光 60.6            42    丁柏铨 26

18   关世杰 56.2            43    郑兴东 26

19   邵培仁 57.8            44    钱寿初 25.6

20   56                 45    24

21   甘惜分 54                46    唐绪军 24

22   51.6              47    董天策 23.4

23   徐耀魁 49.8            48     戴元光 22.2

24   46.6             49     22

25   孙旭培 46               50     21

进入表2的前50位,有一基本分界线,那就是综合评估为20分以上,也就是说,如果在CSSCI界定的400多种源期刊6年共被他人引证20次以上,就可进入到整个学科的核心被引作者群,平均每年被引3.33次。而70分又是另外一个分界线,进入此领域,就可基本算得上本学科的前沿作者(前12),平均每年被引11.67次,他们的被引总数占据了前50被引总数的43%,综合评分总数占据了前50综合评分总数的44%

按照我初始设计的权重指数,发文评分占总评分的40%,被引评分占总评分的60%,因此将发表论文综合评分×2,再加上引证综合评分×3,就得出了国内前50位新闻与传播学界核心作者学术力的综合评估。

 

3、国内新闻与传播学界核心作者学术力综合评估

序号 单位 姓名 研究领域 所在地域 发文统计 引证统计 学术力综合评估

     发文总数 合作数 发文评分 被引总数 自引数 被引评分

1 中国人民大学 陈力丹 新闻学  北京 60 1 59.6 142 21 133.6 520

2 中国人民大学 方汉奇 新闻学 北京 7 2 6.2 168 1 167.6 515.2

3 中国人民大学 喻国明 媒介经济 北京 29 4 27.2 113 6 110.6 386.2

4 北京广播学院 郭镇之 广播电视 北京 30 6 27.1 98 6 95.6 341

5 复旦大学 张国良 传播学 上海 21 19 10.7 99 5 97 312.4

6 复旦大学 李良荣 新闻学  上海 19 10 14.8 95 2 94.2 312.2

7 北京广播学院 胡正荣 广播电视 北京 13 3 11.8 80 3 78.8 260

8 清华大学 刘建明 新闻学  北京 24 0 24 74 9 69.5 256.5

9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游苏宁 编辑出版 北京 29 18 17.4 76 10 72 250.8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 传播学 北京 10 3 8.8 80 6 77.6 250.4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 明安香 传播学 北京 11 0 11 72 3 70.8 234.4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任胜利 编辑出版 北京 9 8 5 79 11 74.6 233.8

13 北京大学 肖东发 编辑出版 北京 11 9 6 76 8 72.8 230.4

14 上海社会科学院 魏永征 新闻学 上海 18 3 16.4 64 8 60.8 215.2

15 清华大学 李希光 新闻学  北京 20 7 16.4 61 1 60.6 214.6

16 北京广播学院 黄升民 媒介经济 北京 10 1 9.5 65 2 64.2 211.6

17 中国人民大学 匡文波 传播学 北京 10 0 10 64 4 62.4 207.2

18 浙江大学 邵培仁 传播学 浙江 7 3 5.8 59 3 57.8 185

19 清华大学 传播学 北京 15 1 14.4 52 1 51.6 183.6

20 经济日报 新闻学 北京 6 0 6 56 0 56 180

2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新闻学 北京 21 5 19 47 1 46.6 177.8

22 北京大学 关世杰 传播学 北京 2 0 2 57 2 56.2 172.6

23 中国人民大学 甘惜分 新闻学 北京 0 0 0 54 0 54 162

24 复旦大学 新闻学  上海 29 3 27.6 35 0 35 160.2

25 复旦大学 新闻学  上海 15 2 14 46 5 44 160

26 人民日报社 新闻学 北京 14 2 12.3 45 0 45 159.6

27 中国社会科学院 徐耀魁 新闻学 北京 5 0 5 51 3 49.8 159.4

28 华中科技大学 孙旭培 新闻学 湖北 12 4 10.4 50 10 46 158.8

29 复旦大学 殷晓蓉 传播学 上海 13 0 13 41 5 39 143

30 南京大学 丁柏铨 新闻学  江苏 34 5 32 28 5 26 142

31 复旦大学 广播电视 上海 16 9 12.2 40 2 39.2 142

32 中国社会科学院 闵大洪 传播学 北京 11 1 10.6 40 0 40 141.2

33 河北理工学院 编辑出版 河北 14 0 14 38 1 37.6 140.8

34 经济日报 媒介经济 北京 39 0 39 17 0 17 129

35 北京广播学院 陈卫星 传播学 北京 10 0 10 36 2 35.2 125.6

36 北京广播学院 朱羽君 广播电视 北京 9 7 5.7 37 0 37 122.4

37 清华大学 广播电视 北京 9 1 8.6 34 1 33.6 118

38 北京广播学院 广播电视 北京 27 0 27 21 0 21 117

39 河南大学 王振铎 编辑出版 河南 5 0 5 35 0 35 115

40 暨南大学 董天策 新闻学  广东 23 3 21.9 29 14 23.4 114

41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 北京 19 3 17.6 27 2 26.2 113.8

42 中国编辑学会 邵益文 编辑出版 北京 13 1 12.5 27 2 26.2 103.6

43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 蔡玉麟 编辑出版 北京 10 0 10 34 17 27.2 101.6

44 中国社会科学院 彭朝丞 新闻学  北京 41 0 41 6 0 6 100

45 新华通讯社 穆青 新闻学 北京 8 0 8 24 0 24 88

46 北京广播学院 胡智锋 广播电视 北京 17 5 14.2 22 7 19.2 86

47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王建辉 编辑出版 湖北 17 0 17 21 10 17 85

48 河北师范大学 陈静 编辑出版 河北 14 8 9.4 22 0 22 84.8

49 中国社会科学院 唐绪军 新闻学 北京 5 0 5 24 0 24 82

50 复旦大学 张骏德 广播电视 上海 19 3 17.5 16 1 15.6 81.8

 

    研究领域:在表350位作者当中,主要研究新闻学的有20位,占总数的40%;主要研究传播学的有10位,占总数的20%;主要研究编辑出版的有9位,占总数的18%;主要研究广播电视的有9位,占总数的16%;主要研究媒介经济的有3位,占总数的6%。由此可见,新闻学仍占据优势地位。

    机构分布:在50位作者当中,国立社科研究机构的有7位,占总数的14%,学会和新闻出版机构的有9位,占总数的18%,而属于高等院校的有34位,占总数的68%,体现出高等院校在学术研究中的主力军作用。在34位高校研究人员中,中国传媒大学的有7位,复旦大学的有7位,中国人民大学的有6位,3所院校占据了高校人员总数的2/3,且3所院校在前10人中占据了7人(中国人大3位,复旦大学2位,中国传媒大学2位)显示出老牌新闻院校强大的研究实力。值得注意的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迅速崛起,成立仅2年,就有4人进入了该名单,且有2人进入了前15,均匀地分布在新闻学、传播学和广播电视三个领域,平均年龄在40-50岁的层面,年富力强,显示出发展的强硬后劲。这表明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组建是成功的,对高层次的研究人才有较强的吸引力。成立3年的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也有较好的表现,有2人进入到50人大名单中。而与日常印象有所出入的是华中地区高校学者的状况,华中地区的武汉是目前除了北京、上海之外高校新闻传播学研究较为领先的地域,目前拥有三个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博士点(武汉大学2个、华中科技大学1个),但只有1位从中国社科院引进的孙旭培进入到50人名单。这或许表明,华中地区目前的研究力量还比较分散,没能产出更多较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以前较有影响的杭州大学、南京大学各有1人进入到名单,而建立相关新闻专业历史较早的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的学者尚没有人进入这份名单,由此多少折射出其在各自学科建设中的问题。

地域分布:在50位作者当中,属北京的最多,有34位,占据了大半壁江山;上海其次,有8位,占16%,接下来依次是湖北2人、河北2人、广东、河南、浙江、江苏各1人。这表明,在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中存在着严重的地区不平衡,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为新闻与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文化优势,另一方面,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又反过来影响了新闻与传播学的研究深度。

    发文和引证:在50位作者当中,前10位的总计发文242篇,占50位总数的29%,但引证总数1025次却占了50位总数的38%,显示出前沿作者在学界广泛的影响力。但影响力并不等于创造力,在总共2678次引证当中,最能反映最新学术成果的期刊引证有964次,占被引总数的36%,其他多是教科书或译著,真正引用有学术创新性和学养深度的学术专著较少。表4、表5是论文、著作被引排序。

4、新闻与传播学类被引15次以上的核心著作排序

序号 作者 书名 被引次数

1 方汉奇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77

2 郭镇之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1999 48

3 方汉奇 《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45

4 甘惜分 《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45

5 《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 39

6 徐耀魁 《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  37

7 关世杰 《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5

8 明安香 《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0  32

9 张国良 《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28

10 胡正荣 《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27

11 陈力丹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6

12 邵培仁 《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26

13 明安香 《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 25

14 李良荣 《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1

15 魏永征 《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21

16 肖东发 《中国图书馆年鉴(1999)》,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21

17 郑兴东 《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新华出版社,1999  19

18 殷晓蓉 《知识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8

19 喻国明 《媒介的市场地位——一个传播学者的实证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7

20 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16

21 张国良 《现代大众传播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6

22 《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新华出版社,2001 16

23 王振铎 《编辑学原理论》,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  16

24 胡正荣 《传播政治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0 15

25 《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 15

26 李良荣 《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5

 

 

 

 

5、新闻与传播学类被引5次以上的核心论文排序

序号 作者 论文名 被引次数

 

1 任胜利 谈如何加快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进程,《编辑学报》,1998103 13

 

2 黄升民 重提媒介产业化,《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0,(5 11

 

3 任胜利 应慎重使用期刊的影响因子评价科研成果,《科学通报》,2000452 11

 

4 游苏宁 吸收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参加期刊编审队伍,《编辑学报》,199574 11

 

5 钱寿初 审稿是否可以公开了?,《编辑学报》,1999113 10

 

6 19811986: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新闻大学》,19971 8

 

7 郭镇之 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作用,《新闻大学》,1999,(秋季号) 8

 

8 互联网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国际新闻界》,1998,(3-4 8

 

9 游苏宁 生物医学审稿和全球交流国际会议介绍,《编辑学报》,1998101 8

 

10 科技论文审稿时滞问题研究,《编辑学报》,199683 7

 

11 任胜利 SCI的认识与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1 7

 

12 任胜利 如何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国际影响,《编辑学报》,1999113 7

 

13 信息技术进步对科技期刊的影响和改变,《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891 6

 

14 论科学论文学术价值评审中的有限性,《编辑学报》,199793 6

 

15 游苏宁 科技期刊中一稿两投问题的探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2 6

 

16 陈力丹 论网络传播的自由与控制,《新闻传播研究》,1999,(3 5

 

17 匡文波 与网络媒体发展相关的版权保护问题的思考,《著作权》,2001,(2 5

 

18 文化帝国主义的传播扩张与中国影视文化的反弹,《现代传播》,2001,(1 5

四、结语

    通过上面一系列数据的分析,我大致找出了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界的核心作者群。在此需再次强调,我的研究工作的重点是要找出一个大致的核心作者群,而不是要对研究者个人进行排名。因为仅仅依据一个6年部分期刊的数据而对一些研究者十几、几十年的学术生涯进行评价是不够完整的。因此,对个人进行排名不是我研究的目的,我研究的指向是试图通过量化这群核心作者在学术研究上的具体指标,找出目前我们在新闻与传播学的研究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这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首先,在目前新闻与传播学学术生产过程当中,普遍存在一个“权威崇拜”的现象。应该承认,权威在学术研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权威可以传承学术传统,代表科学的研究规范。但我们目前的迷信权威,不是建立在尊重权威的学术贡献基础之上,而是通过对权威的引证来提高自己论点的“身价”。这就是我们在引证统计过程中发现的,对老一辈学者多引用史书、工具书,对中青年学者则多引用教材和译著,而对可能有原创性学术贡献的专著、论文则引证偏弱。这种引证实际上反映了引证者关注的不是被引作者的话语,而是被引话语的作者。[6]

    第二,学术研究的规范还有待于完善。在我目前的研究当中,多的是历史的、思辩的逻辑推理研究,而缺乏实地的、实验的调查分析研究,这表明也许我们还处在一个学术传统的建立、摸索期。但即使如此,我们也应从一些具体的小处着手,尽快建立起科学的研究规范。科学文献间的引用,说明了研究的继承性和对知识信息的利用,反映着学科发展的循序渐进,引证行为的规范是整个学科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但目前诸多的新闻与传播类研究期刊,在这方面却做得不尽如人意。在2003CSSCI确立的13本新闻传播类来源期刊中,有明确引证要求或文稿写作规范的只有5本,只占总数的38% [7],而与新闻传播类研究比较密切的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学科,该数据的比例分别为81%88%100%。与这些学科相比,新闻与传播学在学术产品的生产过程当中需要大力加强严谨性和规范性。

    第三,缺乏有影响、基础性、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这已成为新闻与传播学要想进一步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近6年来,在国内被公认为代表社会科学研究最高水平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除书评之外,仅有童兵的一篇《用科学和人文精神推动新闻学科创新》 [8]笔谈得以发表;在同一系列的《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杂志,也仅有两篇论文,即孙旭培的《舆论监督的回顾与探讨》和李本乾、张国良的《中国受众与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研究》发表。这种整个新闻与传播学界在中国社会科学界集体的话语缺失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新闻与传播学界难以向中国社会科学界贡献出本学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的尴尬现状。国内的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提出通过学术研究的良好环境和具体研究单位的良好的学术氛围的建设,制定鼓励潜心研究而非追求“短平快”成果的学术研究机制和激励机制,来促进学科发展,产出立得起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代表性著述。[9] 但我们的研究者能否放得下天天变换的社会热点,潜心对信息社会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深入、扎实的研究?这恐怕不是少数研究人员坐坐冷板凳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一个有着共同学术理想和学术追求的学术共同体来集体完成。

以上问题,值得我们整个新闻与传播学界进行认真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