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产生的 翻译:鲆鲽类工业化养殖发展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24:22
 我国鲆鲽类的初级工厂化生产,已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今后的要务是加快转型和提升步伐,使之逐步升级,最终达到全循环的工业化水平。尤其要尽快推进北方沿海各个主产区的鲆鲽类养殖实现全面转型,架构起符合国情的、达国际先进水平的鲆鲽类养殖大产业
 
  
  1935年5月生于福建宁化,畲族。1954-1958年就读于山东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工作,是国内外知名的海水鱼类养殖学家。
  
  上世纪60年代,他率先突破了梭鱼人工繁殖技术,探索了多种海水鱼类育苗工艺;
  
  70年代首创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系列技术;
  
  80年代率先完成工厂化育苗体系构建,北方网箱养殖和放流增殖获开创性成果;
  
  90年代,真鲷工厂化育苗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1992年,他率先从英国引进大菱鲆良种,突破了育苗关键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创建符合国情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掀起了中国海水养殖业的第四次产业浪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菱鲆的引进因此被誉为我国当代最成功的海水鱼类引种范例;
  
  2005年,雷霁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一、工业化养殖的发展机遇
  
  我国的鲆鲽类养殖历史尚不到20年,主养品种是从欧洲引进的大菱鲆,又名多宝鱼,所以是一项名符其实的新兴海水养殖业,一个从零起步飞速发展至名列世界前茅的养殖业,也是一项起点较高的良种养殖业,更是一项到目前为止,养殖工艺和产业链相对较为完善的水产养殖业。这项由产、学、研紧密结合,共同构建的工业化养殖雏型,已经在环渤海沿岸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产业带。沿岸所见,工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现在,鲆鲽类养殖不仅在我国北方沿海占据着重要的产业地位,而且随着工厂与网箱接力、北南轮养模式的建立和养殖良种的增多,已经辐射到东南沿海,为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走向规模化和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眸鲆鲽类养殖发展的曲折历程,研制7年经历过诸多坎坷,10多年的产业化发展之路更是荆棘丛生。养殖初期生产者和消费者,对这一类品种的认识相当陌生,对工厂化养殖模式的了解也很肤浅。应该说通过产业化和商业化运作之后,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鳎等多个优质品种脱颖而出,以其口感独特、体态优美、名字吉利和耐运输等特点,获得了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共同认可,成为深受国内外市场青睐的好产品、养殖业界的好产业。从此产、供、销一路平稳上升,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沿海"三农"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令业内人士不会忘记的2006年药残风波,使鲆鲽类养殖业发展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目前又面临着旅游业和沿岸临港工业的大量聚集,给海水养殖这个弱势产业,在岸带利用上又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种种迹象告诫业者,今后欲要彻底回避产业运作中的不利因素和在沿岸带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需坚定不移地重塑产业形象,走工业化养殖的发展之路。
  
  新世纪以来,有三次机遇对于海洋水产业,尤其对海水鱼类养殖业的发展来说,极为重要,可以说为海水养殖业提供了历史性的转机。
  
  第一次机遇
  
  2005年以来,国家从宏观经济层面调研中发现,大农业中普遍存在着技术体系不健全的核心问题尚未得到解决,限制或阻碍了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下达了一大批以品种为单元的国家重大专项和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期望通过项目实施获得核心问题的根本解决,以促进产业转型和技术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二次机遇
  
  一年前出现的全球金融危机,使鲆鲽类养殖产业和其它产业同样经受了一场严峻的挑战,但是由于国家实施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拉动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而使产业的严峻局面转变为一次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第三次机遇
  
  胡锦涛总书记在09年4月发出了'要把山东半岛打造成蓝色经济区'的号召,为整个海洋产业,包括海水养殖业,指出了一条海陆统筹、调整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产业发展战略,对于鲆鲽类养殖产业的提升、转型,无疑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我们应当审时度势,落实政府抉择,不失时机地去谋划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体制与机制,实施海水养殖的大产业架构,尤其要紧紧抓住已经出现的鲆鲽类养殖产业转型期,努力增加人才、资金投入,重点安排好国家重大专项和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项目,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的低碳养殖,实践一场工业化革命,才有可能早日把鲆鲽类养殖产业由线性经济推向循环经济时代。

  图1 "四化养殖"产业技术体系框架图
  
  Fig.1  The frame work of "Four modernizations" culture technology system
  
  二、工业化养殖思路和战略目标
  
  在当前技术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鲆鲽类养殖产业出现了一个由初级工厂化养殖向高级工业化养殖转型的大好时机。确立这一战略目标的前提是,现有的鲆鲽类养殖已经具备了工业化养殖的初步基础。为了今后取得更理想的产业转型效果, 首先需要官、产、学、研各界统一认识,提出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的产业转型、提升方案,然后通过大协作方式推动全盘计划的实施。
  
  总体思路是,从现代渔业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考虑,确立以工业化理念为指导、以开发低碳养殖(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发展方向,借助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实施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鲆鲽类养殖产业已有的优势,全方位、高起点,谋划一个循环利用资源、实施海陆统筹联动,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构建起海基(生态型)和陆基(集约型)两大类型的工业化养殖模式,以便快速推进鲆鲽类养殖产业由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方向转变。进而依靠科技进步、政策支持和龙头企业的组织带动,在沿岸带、浅海区和深水区构筑起若干个具有"四化养殖"(图1)内涵的、可持续发展的鲆鲽类工业化养殖产业群和产业带,借此不断提升鲆鲽类养殖在海水养殖业中的经济和战略地位,为我国的海水养殖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树立典范。
  
  具体思路如下:
  
  1、要确立循环水工厂化、专用网箱和循环水池塘等几种模式作为实现工业化养殖的基本形态,以区别于过去工厂化养殖的简单含义。因为工业化养殖的内涵会更广泛、更深刻,它不仅包含了工厂化的技术内容,而且还包括了规划、标准、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等更加丰富的内涵,即便是海上的网箱和陆上的土池,虽然外部形态各不一样,但它们都一样需要按照工业化的思路和管理模式运作;
  
  2、在确立工业化养殖时,对陆上循环水养殖系统的选择,可以一步到位,也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先走半循环模式,第二步再进入全循环模式,以利于装备技术的按步优化升级;
  
  3、为了取得工业化养殖最佳效果,除要不断优化循环系统的主体装备外,还要及时确立产前、产中、产后分阶段的具体运作模式,最终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运作模型,并以此为典范, 带动整个产业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4、确立主养品种至关重要,这是实施鱼类工业化养殖的核心。大菱鲆的工厂化养殖已经有了较好的实践基础,今后的目标除要把"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逐步提升至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图2)外,还要以它为样版,引领其他海水鱼类实现工业化养殖的升级换代;
  
  5、推动全循环系统的工业化养殖,需要有官、产、学、研的密切配合和互相支持。从技术层面上考虑,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多学科交叉融合,打造出国产化的全循环系统或经济适用的半循环系统,作为样版工程,经过中试评估达到实用化后,方可进行大规模普及推广,或者采用龙头企业先行先试,树立典型,然后在各主产区中进行示范推广。
 

 

 三、构建鲆鲽类工业化养殖的路径和方法
  
  1、基本思路
  
  我国鲆鲽类的初级工厂化生产,已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今后的要务是加快转型和提升步伐,使之逐步升级,最终达到全循环的工业化水平。为此我们应当坚持产学研大协作的大方向,以工业化思路为指导,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站在战略高度,整合优质、高效、环保的软硬件生产要素,通过海基和陆基两条路径,研究、集成、配套、组装 "四化养殖"(图1)技术;宏观规划、合理布局覆盖全国沿海,尤其要尽快推进北方沿海各个主产区的鲆鲽类养殖实现全面转型,做出样版,使之早日走上真正意义的工业化运作和管理道路,架构起符合国情的、达国际先进水平的鲆鲽类养殖大产业。
  
  2、构建方案
  
  (1)陆基型集约化养殖  依托现代工业基础而建立起来的集约化养殖模式,具有养殖装备先进、养殖环境可控、单位水体养殖密度高产量高、养殖全过程可以采用机械化或自动化操作,日常管理、产品收获、质量安全等环节便于监控,产品可以均衡上市,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良好等特点,是当前实现鲆鲽类工业化养殖最重要的一条路径。现在已有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鳎等主要养殖品种作为工业化养殖运作的先例,依托国家重大专项和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两大项目先行先试,正在进行研究、集成、配套、组装,注入"四化养殖"内涵,建立国产化的工业化全循环水养殖系统。形成样版后,将在各个主产区进行示范推广。所以说,由传统方式养殖转向工厂化养殖再转型至工业化生产,是推进我国海水养殖产业走上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海基型牧业化养殖  我国现已处于新的"科技兴海"发展时期,对海基型牧业化养殖来说,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引领产业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支撑型、从数量增长型向生态与质量安全型、从无序分散型向区域统筹型、从规模扩张型向核心竞争力增强型、从内湾浅海型向深海发展型方向转变。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下,必需尽早重点培植一批低碳型的海基养殖产业,包括人工渔礁区的放流增殖、鲆鲽类专用网箱养殖,作为今后鱼类生态养殖的另一条重要路径。
  
  3、科技支撑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研究支撑海基和陆基主产业的系统装备和高新技术,实现其集成、配套、组装、安全、高效运行。海基主产业要求解决在高海况下防灾减灾以及远程智能化管理的技术与装备;陆基主产业要求实现全封闭式工厂化养殖系统的国产化,突破生物滤膜的长效实用是其核心技术之一,配套的工程装备、专门管理人才队伍的培训与建立更不可忽视;养殖与生物技术方面,包括新品种选育、高效专用配合饲料的国产化和实用化、疫苗研制与流行病防控、系统自动控制、环境和产品质量检测、地理标志和深加工产品等,都盼望得到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今后的科技支撑概念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生物技术,而应该是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支撑作用,方能发挥出更加完美的工程与生态效果。
  
  4、专门立项
  
  当前,国家对某些重要的主养品种,如鲆鲽类、大黄鱼等的公益性重大专项和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十分重视,已经予以专门立项研究,但对于某些生产环节中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如主要流行病疫苗的研制、疾病的早期诊断方法、育苗早期的质量检测与跟踪方法、系列饲料的替代蛋白源、放流增殖的标志与自动跟踪系统、循环水系统中长效生物滤膜的研制、深水网箱用的远程控制可视系统、浮式消波堤或防浪坝、机器人洗网机、产品标识方法、海底造林、海底沉箱养殖、营造人工湿地、底播养殖、环保人工渔礁构件、地下温热海水资源普查、简易去除地下水高铁、高锰含量等技术,尚待今后专门立项予以研究解决。
  
  5、基础性建设
  
  数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水产养殖界基础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差。产前、产中、产后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车间内外的水路、电路、增温和降温系统,以及水源的前处理与后处理系统等设施不配套;陆基型的厂房建设也很不规范、不标准,结构和材质强度不足以抵御冬季风雪冰冻灾害的实例很多;另外,对海基型网箱的基础性建设也无标准,缺乏规范化的锚泊、抗风浪成套设备,更缺乏远程可视监测与控制系统。总之,目前都还停留在传统劳力密集型的生产条件之下,与现代化的工业化生产相距甚远。所以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今后对此引起重视,并对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投入,亦可出台支持性政策或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予以补贴,以鼓励企业加快提高装备转型的进度。
  
  6、提高组织化程度
  
  组织化程度低是推行工业化养殖的巨大障碍。今后一方面要鼓励地方龙头企业在主产业中担纲行业的领导角色,以带动同一地区中小企业的提升和发展;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成立地区性的渔业协会或工厂化养鱼专业合作社,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地利用本地资源、统筹本地区的产业协调发展,以充分发挥其行业组织的自律自管作用。
  
  7、政策支持
  
  目前期待国家与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推动鲆鲽类工业化养殖的政策、法规,如岸带、岛屿、浅海区、深水区开发、利用的具体政策;物种自然保护区政策;养殖环境保护和优化政策;养殖新能源开发利用政策;推进深水区大网箱养殖政策;放流增殖、海洋牧业化等政策,此外还希望政府出台与海基、陆基养殖产业升级相关的基础性建设和开辟水产养殖业保险制度的政策;有关防灾减灾高新技术,如远程控制、机器人等一系列项目研发的鼓励性政策,以及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在岗技术考核等,也应当有相应的人事管理政策做支撑。
  
  8、条件保障
  
  鲆鲽类工业化养殖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国家、地方、企业家和科技界的通力合作,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条件的保障,方可确保海、陆工业化养殖大产业的顺利架构和有序运行。

  图2 鲆鲽类循环水养殖系统示意图
  
  Fig.2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Recirculating Culture Systems for flatfishes
  
  四、结语
  
  鲆鲽类养殖是一种非常有特色、有活力而且有潜力的海水养殖产业。鲆鲽类和其他海水鱼类一样具有健脑、护心和防癌功能,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这一类品种繁多,大菱鲆(多宝鱼)、牙鲆和半滑舌鳎是当前工厂化养殖中的主养品种,其中又以大菱鲆最受养殖企业和市场的青睐,近20年来一直是鲆鲽类工厂化养殖的龙头老大,受到国内外养殖界和市场的特别关注,为引领海水鱼类走上工厂化的养殖道路建立了功勋。
  
  鲆鲽类一开始就定位于开放型的工厂化养殖模式,起点比较高,装备和技术也不断有所改进,生产管理更加稳定、操作更简便,因此每年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效益非常可观。但是,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各个产区的养殖面积无序扩大、养殖密度不断增加,造成深井海水的过度开采,更严重的是至今还有一些养殖厂家仍在继续使用冰鲜饲料,致使养殖水源供不应求、生态环境和产业的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为了使产业走出困境,促进其自身的平衡发展,所以很有必要对鲆鲽类产业进行全面的改造、升级,以便迅速改变无度消耗资源、低水平运转的局面,这就是当前出现转型期的根本原因所在。
  
  目前,产、学、研各界对鲆鲽类产业的转型工作都十分重视,我们正在通过国家重大专项和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两大项目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各项研究工作。一方面,从解决产业提升、发展的技术问题出发,大力推进"四化养殖"理念,研究、集成、配套、组装系统工程装备,不断提高其运转的可控性和节能减排效果;另一方面,我们还对应用基础进行了上溯研究,不仅对准生命科学领域,而且也对非命的其它学科,包括开展工程结构、社会经济和人文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我们热切地期盼关心支持我们走工业化养殖道路的业内外人士共同参与,尤其希望得到龙头企业家的响应和支持。今后,我们不能再走数量扩张型的老路,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的信念,通过产业转型良机,扎扎实实地打造鲆鲽类优质、高效工业化养殖样版,以便在全国沿海普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