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宝宝喝酸奶:中國農村消逝的「接生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1:23:33
中國農村消逝的「接生婆」2012/02/02 【新華社】

雖然已是88歲高齡,王玉鴿仍然身體硬朗,除了稍有些耳聾外,家裏家外都可以自己打理。王玉鴿曾是河北省趙縣韓村鎮一名接生婆,從上世紀50年代起開始給村裏人接生,一直到七十年代鎮衛生院配備專門負責接生的鄉村醫生,王玉鴿才逐漸「洗手」不幹。

「當時接生的主要工具就是平時做活計的剪刀,用開水燙燙、用酒泡一下或者在蠟燭上燒一燒就算消毒了。那時人們認為臍帶鉸長了孩子尿泡大,臍帶都留半尺來長,用做活的棉線把臍帶綁住,再用棉布把孩子的腰裹起來,七八天后臍帶就自行脫落了。」王玉鴿回憶道。

像王玉鴿這樣的接生婆曾長期活躍在中國農村,是中國人口生產不可或缺的「助力」軍。「當時沒經過什么培訓,就是敢出手,接生得多了也就有經驗了。」

「那會兒農村對生孩子太不注重了,都是闖命呢,‘摟著閻王腿過關’。」王玉鴿說。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新生兒破傷風發病率,國家衛生部門開始在全國推廣新法接生。河北省1950年初改造舊接生婆6000餘人,到1952年累計培訓新法接生員5萬人。

「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時,河北省婦女生孩子基本以家庭接生員為主,新法接生在全省基本普及,到90年代,農村新法接生員大幅減少,鄉村醫生數量逐年增加,省裏還實施一系列項目加強孕產婦保健和住院分娩管理,婦女生孩子開始逐步過渡到住院分娩。」曾在河北省衛生廳婦幼處工作的老一輩婦幼衛生工作者莘翠芝說。

王月平是王玉鴿的女兒,雖然母親是受到村裏人信賴的接生婆,她的兩個孩子都是由醫院醫生接生的。「第一個孩子是1981年在鎮醫院出生的,那時農村窮,到醫院生孩子的還不多。」王月平說,當時住院生孩子一般需要花費30多塊錢,包括產包、繃帶、消毒等費用。

「懷孕後定期去鎮醫院做檢查,那會沒有B超,主要靠醫生的手感和經驗來判斷胎位正不正。當時鎮醫院已經可以做剖腹產了,但大家觀念上還不能接受,如果有誰家需要剖腹的都嚇得沒法。」王月平說。

住院分娩是降低孕產婦死亡率的有效辦法。但在上個世紀,像王月平這樣有條件住院生產的仍然不多,對於貧困農村家庭來說,住院分娩費用仍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從2000年開始,中國在中西部地區組織實施了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兒破傷風項目(簡稱「降消項目」),對農村戶籍住院分娩的孕產婦給予100-150元的補助,到2009年,又實施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項目,補助金提高到400元,大大提高了住院分娩率,孕產婦死亡率大幅下降。

2005年,河北省首批50個貧困縣被列入「降消項目」,2009年在新一輪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中實現了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全覆蓋,並探索孕產期保健、新農合製度和住院分娩救助相結合的模式,盡可能減輕孕產婦住院分娩的經濟負擔。

「現在所有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都可享受補助,順產可以得到補助600元,包括國家的補助300元,省裏100元,新農合還可以報銷200到300元。這樣的話,一個農村產婦住院生孩子基本花不了多少錢。」河北省婦幼保健中心主任醫師趙曉青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住院生孩子,國家有補貼」,政策的激勵起到了立竿見影的作用。趙曉青說,根據2004年降消項目實施前的調查,雖然當時全省已經達到88.55%,但首批50個試點縣住院分娩率只有77.36%,到2006年項目實施一年後全省住院分娩率便達到94.48%,而2011年時已經達到99.64%。

住院分娩改變了中國農村落後的生育觀念,使得孕產婦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大幅下降。根據河北省衛生廳統計,2011年河北省孕產婦死亡率為25.01∕10萬,比2005年下降了49.53%,2011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3.21%,比2005年下降了32.3%。

「現在孩子都金貴了,村裏人在鎮醫院生孩子的也幾乎沒有了,人們大多選擇到縣裏醫院生產,有條件的都到市裏或省裏醫院去。」王月平說。

記者隨後與王月平一起去看望村裏剛生完孩子的親戚何清,何清在趙縣婦幼醫院順產共花費900元,去掉各項補助和新農合報銷,她自己只需花300多元。對她來說,在家裏依賴接生婆生孩子只是已經消逝的老故事而已。

【2012-02-02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