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如何添加分店:瑞士人爱坐公交车 令人舒适的“公交优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6:21:50

2010-09-10 09:41:02 来源:中国江西新闻网杂志频道

     尽管这个欧洲小国每两人就拥有一辆
汽车、国民富裕程度全球居首,但公交车的覆盖密度、服务水平、方便程度,在全球都可以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国民选择公交出行的比例之高,也是很多国家难以企及的。

    在瑞士,城市交通的流畅与马路的宽度不相干。瑞士城市都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脉的山旮旯里,马路狭窄,多数是双向单车道,但交通之流畅居然世界闻名。记者采访的几日间,所乘巴士多次在高峰时段出行,尽管也碰到车多的情况,但却从来没有拥塞情况发生。

   苏黎世的道路基本上保留了几百年前建城时的原貌,没有因为汽车的增加而拓宽道路。苏黎世交通政策的核心理念是:运送更多的人,而不是移动更多的车。他们的观点独特新颖:城市的活力来自于人,而不是汽车,一个被汽车充实了的城市是令人生畏的,有了人的流动,城市才会充满活力。

    在瑞士,城市交通的规划和设置都围绕这样一些目标在推进:促进交通方式从小轿车向利于环境保护的公共交通的转变;合理疏导机动交通,创造宁静的居住环境;限制停车泊位;减少机动交通流量,减轻汽车尾气污染;在市区中心减少停车场,增加步行区。

    为吸引更多的人乘坐公交车,苏黎世制定了公交优先的政策,即路面优先、信号优先和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全市公交车辆进行统一调度。所谓路面优先是划定公交专用车道,确保公交车快速运行。

    为了让公交车快速通行,政府花费巨资改造了城市交通信号系统,让公交车辆在交叉路口永远面对绿灯。在交叉路口前300米安装电子感应器,当公交车接近路口时,感应器将信号传递给交通信号灯计算机控制系统,以确保公交车到达路口时,信号灯能及时变为绿色,从而减少运行时间。

    也因为上述由计算机辅助的精确控制系统,瑞士大城市里的公交车准时到站是出了名的。在城市的每个公交车站会立有一块液晶屏,上面清晰地以动态方式显示着在本站停靠的每一路电车或公交车的到达时间,并且滚动报出你要等待的时间。

  据说,其准确程度堪比瑞士钟表,人们可以在公交车到站时对表。苏黎世的公交车站还安装了扬声器,以便在交通堵塞或车辆出现故障不能准时到达时,及时通知旅客。扬声器也是指挥调度系统的一部分,其人性化的设置令人惊叹。

    另一个让更多瑞士人选择公交车的理由是:方便。瑞士的交通网由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及相互衔接协调的线路组成,这包括公共汽车、轻轨电车(类似我国的有轨电车)、快速短途火车。

    买票分地段和时段,在一个规定范围的地区内和一定的时间内(通常以小时为单位),票价是固定的,而且无限制使用。只要你在这个地区,或这个时间段内,一张车票坐多少次都行。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间你可以用它乘包括郊区火车、大巴、电车、轮船在内四种交通工具中的任一种。

    有了上述种种优点,难怪在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苏黎世,大银行家们也将自己的车留在家里坐公交车上班。外出乘公交车的不只是工薪阶层,也包括市长、政客、银行家、公司老板等,没有人会觉得坐公交车不体面。

    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在瑞士第一大城市苏黎世,70%以上的市民日常出行第一选择是公交车,10%的人骑单车或步行上班,剩下的两成才是开私家车的人。

来源:环球网
编辑:季雅婧
监制:甘益辉
 爱坐公交车的瑞士人
日期:2011-05-12  作者:周礼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4版
     ◆周礼
    随着经济发展,私家车走进了千家万户,拥有一辆小汽车,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号称世界上五大富国之一的瑞士,街道上却很少有私家车的踪影。
  从苏黎世机场出来,笔者四处张望着前来接机的Fadri(我的一位瑞士朋友),在一片黑压压的人群中,我终于看到了Fadri,他也发现了我,一边朝我挥手,一边激动地喊着我的名字。
  Fadri和我相拥着走出机场大厅,来到一个公交车站台前。难道他这是要坐公交车吗?我有些难以置信。以Fadri的身份和地位,他应该不是开宝马,就是驾奔驰,怎么可能连一辆汽车也没有呢?我正惊讶之际,Fadri向我解释说:“真是抱歉!我习惯了坐公交,很少开车,今天得委屈您一下了。”
  在等公交车的时候,我注意到站台的一侧有一个LED液晶显示器,上面循环滚动着每一辆经过这条路线的公交车到达的时间和需要等待的时间。我看了看我们要乘坐的公交车,还有两分钟到达。在国内的大城市,我乘坐过无数次公交车,但还从未见过预告时间的,心中不免感到有几分好奇。两分钟后,公交车果然准时到达。
  我打趣地对Fadri说:“瑞士的公交车真准时,就像你们生产的瑞士手表一样。”
  Fadri自豪地回答道:“这并不奇怪,在苏黎世,公交车都有专用车道,其他的车辆遇到公交车都要主动让行,并且在每一个交叉路口前300米的地方,都装有电子感应器,只要公交车靠近交叉路口,感应器就会自动扫描,随即将信息传递到交通信号灯计算机处理中心。当公交车到达交叉路口时,信号灯就会自动转换为绿色,因此公交车一般都不会遇到红灯,没有特殊情况,都能准时到站。如果哪一路车中途出了什么故障,不能准时到达,公交车调度中心就会通过广播,及时告知乘客晚点的原因,并加派一辆车代替出现故障的车辆。”
  Fadri还说:“在瑞士乘坐公交车十分方便,也很划算,如果你是买的按地段算的那种票,只要在规定的区域内,无论你乘坐多少次,都无需再买票;如果你买的是按时间计算的那种票,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无论你乘坐哪一路车,都无需再买票。在苏黎世,乘坐公交车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就连金融大亨、政府要员、公司老总也常常把私家车放在家里,而乘坐公交车上下班。据有关调查表明,有70%以上的市民在外出时选择公交车,有10%的人选择骑自行车或走路,只有不到20%的人选择开私家车。瑞士之所以有现在这么好的空气质量,完全是因为政府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和人性化管理。”
 听了Fadri的诉说,我不禁感叹,难怪瑞士人喜欢坐公交车,原来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绷着一根环保的弦。
由瑞士人爱坐公交车想到的
新闻日期: 2007年08月24日 08:10:06   资料显示,在瑞士人均两人就有一辆车。瑞士城市的街道很窄,可是车辆从不堵塞,公交一路绿灯,公交车之准时可以用来对表的时间。所以瑞士70%的人出行坐公交车。这与瑞士联邦为了方便公交车提供科学优质的服务有关。瑞士联邦这样做,收到了显著的效果。2006年平均每户减少了200公斤二氧化碳排放,因此为大气减少了1.1万吨有害物质。  现在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增多,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全世界各国都把控制地球变暖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2006年我国的节能减排未完成预定目标,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会上公开向全国人民表示歉意,这说明国家对节能减排的信心和决心。  大家知道,环境污染,汽车尾气排放是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近些年,汽车拥有量大幅增加,一方面表明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增加了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我国的汽车利用率特高,个人有了车,动辄开车,我们的领导们更是用车多,开个会,可以说几步之遥也坐车(可能是领导的时间宝贵,分秒如金),把汽车尾气排放对人有害忘在了脑后。由于车辆的大幅度增加,交通问题凸现出来,尽管大中城市不断拆楼房加宽街道,但是在城市堵车司空见惯。  笔者以为,现阶段我们的国家还很穷,我们不妨学学瑞士公民,多坐公交车。如果不是工作必需的,做领导的更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安步当车,对个人身体有好处,又降低了行政成本,还节能减排,为控制全球变暖、改善大气环境做出我们的努力。□原阳县娄世卓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一言难尽“瑞士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05:01 光明网  

 

  瑞士人的闲暇时光多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中国人对西方人普遍的看法是,法国人浪漫、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好说话、德国人严谨、美国人热情。那么瑞士人呢?瑞士人是由一些“不愿意作德国人的德国人、不愿作法国人的法国人、不愿作意大利人的意大利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组成的“奶酪粥”,很难一言以蔽之。

  热爱劳动

  “您很勤劳”是对瑞士人最好的夸奖。经过100多年的努力,瑞士人把资源极度匮乏的中欧农牧小国建成银行、保险公司林立和科技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瑞士人平均每周工作40多个小时,而每年的带薪假期比任何欧洲国家都少。1985年,瑞士人投票否决了增加有薪假期的议案。近年来,欧洲许多国家为“36小时工作周”游行罢工,而绝大多数瑞士人却投票反对36个小时工作周。

  瑞士人热爱劳动不仅体现在工作上,而且反映在生活中。周末和节假日,瑞士人喜欢在自家的花园里忙着锄草、种花。瑞士人的家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所有的东西都被整齐地归类放置着,就连地下储藏室也堆放得整整齐齐。在公司里,不仅工作人员勤奋,即便是公司的经理、老总也都事必躬亲。

  相对而言,现代瑞士青年则更注重挣钱多,省体力的工作,崇尚透支消费,勤奋精神与上辈人已不可同日而语。瑞士媒体广告研究机构不久前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四分之一的青年人“入不敷出”,80%的负债者第一次负债消费的年龄在25岁之前。此外,在14岁至24岁年龄段,40%的青年人至少每周刷卡消费一次,85%的青年人将“购物”作为他们首选的“业余消遣”。“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在欧洲也适用。

  节俭低调

  瑞士人节俭,因此也赢得了“小气”的名声。记者每年受邀在雀巢“食品帝国”的总部采访集团年会,得到的

  

 

  节俭的瑞士人爱乘公交车上下班。礼物是一盒价值20瑞郎的巧克力或一小袋最新推出的“甜食”样品。朋友之间相互往来,大多送一盒巧克力或一瓶葡萄酒或几支鲜花。如果送礼赠送一本画册,就是非常贵重的礼物了。一位国外广告界的朋友抱怨,在瑞士很难拉到广告:瑞士厂家总是要求他明确告知做完广告后能得到多少利益!

  在瑞士人家里作客,发现瑞士人家里的电视机、电脑、音响等家用电器和一般中国城市居民家庭比起来“落伍”许多。有些知识分子家庭甚至不要电视机,只有一部收音机听新闻。瑞士人将金钱用到旅游、健身和参观博物馆上。瑞士人在吃穿上也较随便。即便在联合国和瑞士当地政府部门工作的官员们,除非参加正式活动,日常工作中的衣着并不总是西装革履。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餐馆,瑞士人从不摆阔气,决不浪费。在朋友家作客,主人从不劝酒劝菜。在外请客也是一人一份,从不剩,因此,瑞士餐厅没有“打包”一说。中国人熟悉的瑞典“宜家”老板坎普拉侨居瑞士多年,其财产在200至210亿瑞郎之间,是瑞士首富。但据沃州的朋友说,坎普拉常到普通商店买面包,而且选在下班之前去买,因为那时的面包经常减价。

  低调也是瑞士人的一大特点,尤其是老年富翁很少张扬。可别小看街头那些穿着T恤、牛仔裤,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或是那些看着不太起眼,穿着随意的老头、老太,他们很可能他们就是某个百万或亿万富翁!很多瑞士人崇尚的就是一种简单、自然的生活。

  诚信守时

  在瑞士人眼里诚信是做人之根本。瑞士人相信“老牌子”,牌子老就说明它有存在的基础——诚信。许多瑞士名牌产品,如钟表、巧克力、服装、鞋子都在产品或包装材料上印上建厂日期,越老可信任度越高。

  守时更是瑞士人一个突出的特点。在瑞士凡是约会都要提前预约,有些约会往往提前一、二个月,到时也会“踩着时间”去赴约。一旦碰上意外不能准时赴约,瑞士人会设法提前通知对方。守时并不是说一定要准点到达,有些约会一定要迟到,而且不同地区要求“迟到”的时间不一。比如,在沃州,赴家宴要刻意迟到一刻钟,这叫“沃州的礼貌一刻钟”,目的是给女主人留出换衣服和打扮的时间。另外,一些大型的家庭私人聚会,迟到半个小时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因此,不能机械地看待“守时”。如果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客人真正地“按时”抵达,主人反而会觉得不自在呢。

  瑞士人守时还表现在各类交通工具都非常准时。在瑞士各城市,只要按照公交车时间表来调表,基本可以保证无误差。

  循规蹈矩

  瑞士规矩世界第一多。各种法律、法规多如牛毛。签房约时,房管所为住户规定的各类条款密密麻麻写满数页,即使瑞士人也不可能仔细看一遍,更不要说外国人。所以,一般就按房管所工作人员的介绍签字了事。回家来仔细查看才发现,有些规定令人啼笑皆非,如住户晚上10点以后不得使用洗衣机,不得大声说话。不少瑞士人喜欢早上上班前冲澡让自己以“精神充沛地”投入一天的工作。因此,晚上10点以后洗澡自然以“水声影响邻里休息”为由纳入住户须知中。如果某家有生日或庆祝活动需要邀请朋友来家聚会,要提前几天在走廊和电梯里张贴“通知”,而且一定要写上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并著明“希望尊敬的住户们理解和原谅”的字样,否则,邻居一定会敲墙、跺地板或按门铃提醒,更有甚者,向警察局报警,由警察出面干涉。

  在瑞士,家庭垃圾也要严格分类,并按不同的种类在规定的时间扔到指定的地点,经常可以看见人们在一排垃圾箱前,将不同的垃圾按照不同的“窗口”丢进去,那种认真劲头让人肃然起敬。瑞士人遵守交规也堪称楷模。只要遇上红灯,瑞士人也会老老实实地等变成绿灯才走。不管有多重要的事情,行人优先、公交车优先是驾驶员永不改变的信条。

  另外一面

  瑞士以独特的“武装中立”政策、“轮流坐桩”的多党合作政治体制、享誉世界的高精尖技术、天然的美景、包括联合国欧洲办事处和众多的国际组织在瑞士落户、人均外援排名世界第一赢得了“世界花园”的美誉,因而有些人中唯我独尊、狂妄自大的情结甚嚣尘上。

  有些人一切以我为中心,瑞士的一切都是好的,而且极力粉饰自己的过去,使瑞士青年人根本不知道二战期间,瑞士银行业曾与纳粹做黄金交易、向纳粹出售军火、拒绝受纳粹迫害的犹太难民入境、瑞士银行扣留犹太人无主财产不归还、瑞士政府曾“全面”与南非种族隔离政权合作等事实。

  瑞士是世界上非政府组织最多的国家。有的非政府组织简直令人啼笑皆非,如“保护某国某市某街区搬迁居民权益协会”!总之,世界上哪里发生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瑞士找到相应的维权“非政府组织”。这些非政府组织放着媒体每天都在揭露的瑞士侵犯人权、警察暴力和几十万穷人不管,却将手“伸过阿尔卑斯山”去指点被人。

  历史证明,瑞士存在种族歧视和排外的现象,在当今的瑞士社会,新纳粹分子的活动非常猖獗,他们举行新纳粹音乐会、公然冲击联邦国庆日的庆祝活动现场等。此外,作为世界首富的瑞士,贫富差距恐怕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前300名最富有者中的最后一位资产也超过1亿瑞郎,排名第一的首富资产则高达200亿瑞郎,而一名学徒工的月收入仅为800瑞郎。最近,一名在联合国注册的非洲黑人记者以“私人”身份进行暗访,在求职、找住房和进入娱乐场所过程中遇到了明显的种族歧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