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字浩子神8组织:《蜀素帖》章法析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43:05
《蜀素帖》章法析解

    行书是一种动感较强的字体,其写法与楷书、隶书、篆书等相对稳定平和的字体有所不同,这可以由其名称中的“行”展开来加以说明。宋曹曾说:“作行草书,须以劲利取势,以灵转取致,如企鸟跱,志在飞;猛兽骇,意在驰。无非要生动,要脱化,会得斯旨,当自悟耳。”(《书法约言》)要取得这样的审美效果,必须笔法、结构和章法共同配合,而且最终通过章法从整体上予以显现。没有好的章法,就不能有整体感,也就不能有全体的“行”和“生动”。
    那么,行书章法的要素有什么呢?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
   ( 一)、单行内部应该体现出“行”的流畅感,以传统的术语说,就是要求“气韵贯通”。气韵贯通的方法,比较直接的有三种:其一是上下字点画之间的呼应;其二是上下字之间的俯仰承接;其三是上下字的中心贯串。
    上下字点划之间呼应,是最基本的一种贯通行气的方法,其道理与笔画之间的映带一样,但是要求更高一些,因为这种呼应已经突破了单字,难度难免加大。米老在这点上是高明的,这得益于他“独有四面”的手段。图4—1中第四行“我、行、蠢、须、公、起”各字的末笔都非常自然地拉出了一个小钩,指向下字的第一笔。如果能够观察到这一点,则各字之间一种绵延流动的气韵便会跃然纸上,映入读者的眼中了。
    上下字之间俯仰承接,有时甚至几个字之间构成字组,可以使上下字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形成更加贯通的行气。比如第五行“王”字上重下轻,有以上覆下之势,而下一字“涣”字特意舒展下部以承上;“彦”、“舟”两字关系亦然。又如第六行“英”字下部比较收敛,于是“春”字伸开两脚,形成既对立又呼应的关系,彼此相互承接。
    至于上下字之间的中心贯通,行书章法中更是普遍的手法。图4—2中第一行从“和”开始以下各字似乎都是倾斜的,但仔细琢磨便会发现,各字的中心线十分稳定,保持着基本—致的态势;第二行、第三行也是如此。因此,我们看单字时是跌宕多姿的,整行—贯地看下去,却感到十分流畅。
    (二)、单行内部还体现出“行”的跳动感,也就是应该有节奏的起伏。其方法常见的也有几种:其一是上下字的错位;其二是上下字大小、纵横的变化;其三是上下字中心的摇摆。
    上下字错位,表面看是违背了前述第三条原则,其实不然。它只是部分地使全行在推进中插入一些顿点、断点,一方面避免行气一泻无遗;另一方面,“断”的存在可以从反面突出“行”的流畅,一举两得。典型的例子是图4—1中的《送王涣之彦舟》和第三行,从“声”到“郎”为—段,下面“年十八”向左移开,接着“神武乐育”回到常态。表面看,中间三字脱离了整行,但阅读时,并无损于我们对节奏推进的感觉,相反,还因为这三字的出现而特别地感受到其整体的流动气息。
    为突出跳动感而进行的大小、纵横变化与上述的俯仰承接不同,上述的强调“同”,这里要突出“异”,以追求变化为旨归。请看图4—3,除了第一行字形大小相对均匀外,后面“岘山”、“皎”、“震泽”、“娑罗”都大,其它字小,形成对比;“林”、“中”、“震泽”突出纵势,与其上下或两侧的“公”、“天”、“谬”等字的横势,又构成对比。这些对比,使得这三行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感。
    上下字中心的摇摆,与上下字中心的贯通,正好相反相成,互相衬托。典型的例子即图4—3的第一行,“老、情、向、偏”左倾,其它字右倾,两两间隔,几乎每一个字都与上下字的中心线相反,极其跳动,极其活泼,“行”的意味相当强烈。
    (三)、两行之间,应该参差错落,互为映衬。如此,常常需要对字形的大小、纵横、欹正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后面的一行和前面一行相映成趣。这是—种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技巧,必须有极高的控制字形的能力。行书两行之间的安排,最忌讳的是成列排布。成列排布,必然丧失行书本来就拥有的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感,而变成排列算子,这一点与楷书、隶书、篆书的差异是极大的。米芾在《蜀素帖》中随处都在进行相应的字形调整和变化,力求使两行之间的字总处在一种穿插错落的状态中。上面所附的几个图版,特别是图4—3中《和林公岘山之作》的前三行,就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