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合作伙人之一:文字的江湖多险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2:13:41
  文字的江湖多险恶?作者:田继贤来源:作者赐稿来源日期:2012-2-2  

  辞旧迎新,兔去龙来,最热闹的却不是“过年”的新旧年味,而是文字江湖里的方韩大战。

  此场大战,方舟子显然更为主动,而韩寒则明显是被迫且无奈的提刀上马,匆匆应战。

  然而,几个回合下来,韩寒却无法赢得上风,甚至越来越被动。事实上,以笔者愚见,面对方舟子的挑战,韩寒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取胜,因为方舟子其实是给韩寒出了一道的无解的题,即韩寒必须证明自己是自己所有作品的真实作者。

  天真的韩寒天真的以为拿出手稿即是铁证,然而这手稿在方舟子眼中却同样可以是造假的。

  方舟子博客言:“韩寒还打算在4月1日出版该书的手稿证明自己的清白,这同样莫名其妙。这本书既然是以韩寒作品的名义出版的,那么他至少会抄一部书稿给出版社,有他的手稿存在并不能证明书就是他写的。他举海岩出示手稿证明没有别人代笔为例,却给自己挖了一个坑:田博马上在微博上贴出手稿证明他和赵立志就是海岩《五星大饭店》的代笔,上面还有海岩批改的笔迹。”

  笔者想说的是,这里方舟子无疑是以一个例证来证明“书稿”证明无代笔的证据力之薄弱。但方舟子在这里却也并未能够完全废除韩寒书稿的证据力。换言之,海岩的例子只是证明了某种可能性,即有书稿也存在代笔的可能性。

  以笔者愚见,仗打到这一步,除非时光倒流,让公众或者让方舟子亲眼目睹韩寒曾经的写作过程,则还有什么好方法证明给方舟子自己的作品并非他人的代笔呢?然而,历史的遗憾却正在于,历史从来都是无法重新来过的。

  此外,笔者更想说的是,通过阅读方舟子笔战韩寒的博客文字,一个感觉就是,方舟子对韩寒作品代笔的质疑到目前为止还仅仅是建立在一系列逻辑推理的基础上,而非“铁证”上;而方舟子对韩寒为证明自己所提供的所有说辞和证据之否定,也基本上是采用了类似上述否定手稿的方式,即以某种可能性削弱其证据力。

  换言之,如果说韩寒无法提出证明自己的铁证,则方舟子的质疑也同样仅仅是在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基础上的质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这种并不“铁”的基础上,方舟子却对韩寒的代笔下了“铁”的断语。方舟子以并不“铁”的证据,而下“铁”的断语,以笔者理解,事实上已然有违其打假求真的科学精神。

  或许,在方舟子在看来,其所列举的证据已足以够“铁”。然而,在笔者看来,方舟子显然忽略了人文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差别。换言之,在自然科学领域,数理逻辑的证明力和无可怀疑性是很确定的,也就是说,只要逻辑的起点无疑,则从那起点开始经由逻辑推理而推导出的结论也必然无疑,然而这种情况在人文领域却常常并不存在。

  简单说,人文现象或许很难用数理逻辑语言去把握和理解。

  而方舟子的数理逻辑能力却又的确是强,其推理之严谨且不怕麻烦的从任何一个小的细节或者片言入手,从而展开层层逻辑的推导,自然是使人文的韩寒深感头痛。换言之,以文字反驳方舟子,只能被迫和其不厌其烦的进行一个又一个推理逻辑环节的层层辩驳,说实话这实在是件费时又费力的工作。更不要说,方舟子所抓住并借以展开自己逻辑推理的所谓的韩寒或者韩父的某些说辞,恐怕很难说是当事人多么严谨的。且一般而言,文字和其表达的事实之间,自然难免有意义的距离。换言之,语言总是有其局限性的。但方舟子显然是忽略了这点,将韩寒和其父过去的那些文字的表达进行了自己的精确化到不差毫厘的解读,并以这解读作为自己全部逻辑推理的起点。

  从韩寒的回应文字中,很容易能感受到其内心的无奈、恼火和不耐烦。也是,韩寒要是不恼火那倒真是修炼成仙了。

  于是,人文的韩寒在数理逻辑的方舟子面前,只能无奈而可怜的求助于法律。然而,或许真正不幸的就是,法律其实并无法真正地帮助韩寒。

  唉,难缠的方舟子,不幸的韩寒,还有这文字的江湖。真可谓江湖多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