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国酒店张江店:马书歧诸位先生评《毛泽东秘书在长治》上党晚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6:45:35

《毛泽东秘书在长治》

马书歧陈树义戴玉刚诸位先生的书评

  

编者按:《毛泽东秘书在长治》自7月30日刊发以来,好评如潮。

今刊发三篇读者评论,以飨读者。2011年9月15日《上党晚报.人文》

 

好一个田秋平

文/马书岐


  才记得《纸币初始晋东南》在日本东京上市,就又出版了《天下潞商》;刚刚走下北京大学关于潞商的讲台,《上党晚报》又连载出《毛泽东秘书在长治》长篇纪实。近些年来,田秋平在研究上党历史方面佳作迭出,果实硕累,不由得使人拍案叫一声:好一个田秋平!
  与田秋平相识,是在20多年前。那时候,他带着几个职大的同学来市志办实习。也许正是这次实习,使他对地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便常有这方面的文章见诸报端。《毛泽东秘书在长治》长篇纪实,正是田秋平首先掌握了毛泽东秘书田家英在长治小宋村蹲点时所形成的《小宋村中央农村工作小组》笔记和《党的建设》两种珍贵史料,尔后的四五年间,田秋平又数十次对当事人进行采访笔录,形成初稿后又携稿赴北京找见了田家英的女儿当面核实史实,听取意见,并再次修改增删,方敢出手。由此,也使我们看到了田秋平严谨的治学态度。
  《毛泽东秘书在长治》,一看标题就格外引人注目。毛泽东乃世界伟人,能够给毛泽东当秘书尤其是政治秘书的绝非等闲。田家英,是继陈伯达、胡乔木之后毛泽东的第三任政治秘书,其文品、人品国人皆知。田家英受毛泽东重托,来长治进行调查研究,其使命重大,关系到当时全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走向,进而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这件事本身就应该是地方党史中的一件大事,但在地方史志中却记载很少,党史大事记中也只是有很简短的一条。田秋平则把这件事的前前后后完整真实地告诉大家,把一个有血有肉的田家英推向读者,这不能不说是对地方史志的重大补充,其意义之大无需多言。
  但《毛泽东秘书在长治》这部长篇纪实的意义绝非仅限于此。田家英来长治调研的1961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当时,刚刚经过“大跃进”的浮夸风,又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中苏关系也出现了裂痕,共和国面临着建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毛泽东主席夜不能寐,迫切需要了解全国农村最真实的情况,这个时候,田家英来到了长治,来到了这块曾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的红色土地上。田家英深入到老区,深入到农村,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同时也更深层次地对“大跃进”所带来的后果进行了反思。其实,在到长治之前,田家英已先期到浙江就农村问题进行过调查研究,向中央提出了起草《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即“六十条”)的建议,此次到长治的调研,使他的这种思考更加成熟。带着这种成熟的思考,又在晋祠对“六十条”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然后提交中央,最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这对农村的稳定、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田家英在长治的一个多月里,真正和老区人民打成一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敢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回归真理的伟大与英明。比之时下我们的一些干部下乡,只是“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拍拍肩膀‘好好干’”的作风来,也应该是一种警醒。
  愿田秋平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我所认识的田秋平

文/陈树义


  田秋平的名字印在当地和省报的时间最短也有十几年了,这番话的意思是,他在地域文化尤其是潞商、古钱币和根据地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早在十几年前就陆续刊布了。这还不算他在成名之前所做的大量积累工作,也还不算没有刻印在我的脑海中和进入视野的印象。如果仔细推究的话,我想,我这样的说法应该是比较保守的。
  但真正见其面闻其声,还是去年初春的事。虽然同城相居,鄙人则颇懒散,人过而立又半后,不似青春年少时功业名盛,许多昔日的朋友无意中都被疏远了。况乎结交新游?说来与田君的相识相见还颇富戏剧性。他的大著《天下潞商》的责编宁志荣先生,大学时代曾是我一位同学兼舍友的乡党,万荣人士,但比我们小几届。因了远离家乡,人儿年纪尚小,又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个好时光,门外无网吧,门内无电话。节假闲暇找乡党聊天或许成为寄托乡思、摆脱孤独的唯一选择。就在那个时期,我与宁君或许有了莫逆之交?宁君毕业后,在山西诗歌界和出版界颇有声名,志荣君从中引荐,我与秋平君始得相识相见。
  初识田君,是在我简陋的办公室。他带来五册厚厚的《天下潞商》,除一册吩咐本人留用外,其余的他让我分送我的朋友。这一举,委实高明:一则给我留下了他豪爽的直感,二则他真是一个精明人!就在那个吵吵嚷嚷的春天,我在身心疲累的恍惚中拜读了《天下潞商》,写出了《由<天下潞商>说开去》的小文。小文先后被市报和省报刊发。长治记协主席王占禹看后,发来了“树义先生,拜读了你为秋平大作《天下潞商》写的书评,视野宽广,内涵丰富,用事说理,着墨简洁”的信息。能被一位30余年的老新闻人赞扬,我既为自己高兴,也为秋平君骄傲。
  自此后,与秋平的交往逐渐地多了起来。文友小聚,节假问候,闲情偶记都少不了秋平君的声音和身影。他豁达幽默、周到谦逊、对地方文化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时常感动着周围的人。今看之《毛泽东秘书在长治》,更感到有这样致力于地方文化搜求、挖掘、弘扬的人,真是文化之大幸;有这样不拘小节、文气相投的身边朋友,真是人生之大幸。

文人的良知

文/戴玉刚


  进入8月份以来,不少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就是田秋平的新著《毛泽东秘书在长治》。这部纪实小说之所以走红,一来是读者通过了解田家英在长治调研时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联想到当下干部的作风。二来是读者通过田家英一生追求真理,敢说敢做,感悟到一个文人应有的骨气和胆识。
  田家英曾是毛泽东的秘书之一。他才学深厚,为人坦诚,当过毛泽东长子毛岸英的老师,为毛泽东起草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稿。1961年田家英来到长治,先后在潞城、平顺、长治县等地进行调研,回到北京后,他受中央委托,起草了《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1962年2月,中央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在全国绝大多数农村人民公社,把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改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从此,“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就成了农村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
  45年后,当《毛泽东秘书在长治》首次在《上党晚报》连载,且声名鹊起时,更多人反思的是作为一个文人,应该具有怎样的良知?是说真话,痛苦一时,流芳百世;还是说假话,享乐一时,遗臭万年?
  好在有一个田家英,做了一个文人最后可以做的事情,让今天的人们知道了文人身上还应该具有的东西;好在有一个田秋平,孜孜不倦,寻根探源,让我们了解了这段历史。
  人无完人,我们不苛求任何人什么,人人都可以选择自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但是,骨气和胆识,却是让人敬仰一辈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