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战队女战士福利:作为信仰和生活方式的无神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6:49:59

作为信仰和生活方式的无神论

信仰的自剖   2008-12-24 21:53   阅读12   评论1   字号:     http://fqly.blog.163.com/blog/static/1271411652009831543224/

 

 

无神论者?他们不相信有神存在,生活中也不拜神。

对于无神论和信奉无神论的人有什么特点,公众最多也只能描述这么多。作为一种信仰体系,这么点内容当然远远不够。无神论者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吗?没有!反观宗教,之所以流传千古,博大精深,牢牢拥有其思想阵地,并非仅仅是因为有神论者在书本上论证过神的存在,更在于从这里出发构造了一系列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有神的思想被贯彻到待人接物之类的生活细节中去。

很多人曾经认真地想过,如果因为推翻了神的概念,必须放弃那些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进而令社会无序,道德沦丧,那还不如假装有个神存在比较好。

十八十九世纪里,无神论曾经很火了一把,被视为新世界的朝霞。无神论之所以在今天阵地萎缩、失去越来越多人的信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未能告诉人们,从“没有神存在”这个大前提出发,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生活,应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然而这一缺陷并非不能弥补,只是乏人关注。举个简单的例子,虔诚的基督教徒要进行餐前默祷,感谢上帝赐与食物。这种日复一日的感恩行为对养成人的谦逊态度很有帮助。如今“上帝死了”,人们也不在饭前念叨什么了。然而,如果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每餐前都感谢父母提供食物,难道就没有意义吗?如果一个男人每天回到家,在就餐前感谢妻子做好了饭菜,并且几十年如一日每天都这么表示,难道就没有意义吗?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神不存在,意味着再没什么力量可以管着自己的良心了,从此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不让警察抓到。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无神但是有人”,当我们知道没有神存在后,把以前对神的崇拜、感激和信心转移到人身上,难道不是更好吗?

现实中,人们能够清楚地分辨谁是虔诚的教徒。他们无论言谈举止还是衣食住行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即使乍一接触分不清楚,时间长了自然会分辩认出来。在今天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里,这些特殊的外表特征甚至会引发人们的崇拜——瞧,他有信仰!

相反,人们无法通过生活细节来分辨一个无神论者。最多只能说:这些人不信神,这也不信那也不信。无神论根本不算什么信仰,只不过是无信仰状态。

十九世纪欧洲宗教界指责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这种信仰会导致物欲横流、人伦尽丧。不幸的是,无神论者未能很好地回答这一指责,甚至采取避而不谈的消极态度。他们只知道深究有没有神的存在,不回答如果没有神的存在,人们到底该怎样生活。至少在中国大陆,无神论宣传只有一个内容,就是从技术环节上澄清各种“封建迷信”的错误,而无法回答,无神的生活有什么进步之处。

一,生与死

信仰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生死意义的态度。宗教以神的存在来确定生死意义。否认了神的存在,我们又如何确定生死意义呢?答案是明晰的,用我们的行动来确定。任何人一生下来,都无所谓人生意义,只是卵子和精子偶然汇合的结果,是一次小小的生物学事件。一个孩子的诞生最多只对他的父母和双方的家庭有些意义。

当你在街头看到一个小孩子时,可能会觉得他天真乖巧,活泼可爱,但也仅此而已。相反,你的客户,你的老板或许面目可憎,但他们对于你的生活肯定更有意义。换一个人也会这样看待。其结果就是这个孩子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没什么眼前的,实际的价值。

不要觉得这样想很世故,这是事实,我们每人的人生都开始于毫无意义的状态。神创造了生命,我们有神的眷顾,这些说法仅仅用来逃避这种无意义。而对于一个无神论者来说,他逃无可逃,必须承认自己的生命原本毫无价值。然后,通过持续一生的各种行动,我们不断给自己的生命“充值”,提升它的价值,或者相反,因我们的错误而令它贬值。

在人生的另一端,死亡的意义是另一个沉重问题。在宗教中,天堂地狱说、轮回说都是用来判别死亡意义的,它们都借助了不同的神的存在。而中国古代哲人的一句话却离开了神去回答这一问题——人之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典型的无神论命题,体现了人自身行动的结果。我们通过一生的努力让自己的死重于泰山,或者因为懈怠和罪行,让自己的生命轻于鸿毛。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无意义的,众生在生命的这一端上都是平等的。通过一生的积累,每个人让他的死拥有了不同的,也是不平等的意义。这就是无神论者的生死观。

不过,生死问题的回答还不仅仅在于明白这些道理,它是对人持续一生的拷问。现代社会由于科学知识普及,加上人在年轻时通常心高气盛,遇事满不在乎,很容易接受无神论。到了中老年时期,由于承受过不少挫折,对天灾人祸有了切肤之痛,也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往往会转而接受有神论,甚至巫术。

所以,人们可以在他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宣布“我从此信仰某某神”,但却不可以宣布“我从此是个无神论者”。只有到他死亡的前一刻,如果仍然能拒绝承认神的存在,这时他才可以宣称,自己确实信仰无神论。

有神论者会说,你活着的时候不信神,死后必有报应!无神论者可以这样回答:是的,因为我现在的信仰,我死后很可能会下地狱,但那又怎样呢?这毕竟是我的选择。

二、谦逊

宗教信仰的一大功能是让人养成谦逊的生活态度。通过原罪说、轮回说、监控说等有神理论,让人们感受到自己的渺小。然而,无神论通过指明出生的无意义,同样会养成人们的谦逊态度。一个人初生时,其价值不大于小猫小狗(已经有报导称,美国某城市的居民因为经济危机,选择养宠物而不养孩子)。不要以为你生下来就有什么价值,你只能因为做了某些事而变得有价值。老要张狂少要稳,这种无神论的生命价值观对儿童青少年尤其重要。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是,才能令一个青年人奋发图强。

三、道德监督的力量——神还是良心?

没有神的监督,人岂不是会恣意妄为?这是宗教人士对无神论者的主要指责。这个指控中隐蔽的前提就是人必须在外力监督下才能行善拒恶。牛顿就回忆说,他小的时候一直生活在恐惧中,因为当时的神学告诉他,即使在他独处静室的时候,上帝也在监视着他。

与此相对,中国先哲提出过“慎独”的伦理概念,意思是在没有任何力量监督的情况下,人仍然应该秉承良心来办事。这是无神论者在这个问题上最早确立的原则。

发展心理学家研究了儿童道德意识发展的阶段,认为靠父母长辈监督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是低级的道德发展阶段,完全依靠良知来约束自己才是最高的境界。

我们选择做一件好事,仅仅是因为我们觉得它是善行,而不是想从神那里得到恩赐。我们拒绝做一件坏事,仅仅是因为我们觉得它是恶行,而非要从神那里回避处罚。这便是无神论在道德监督问题上高于有神论的地方。

三、自杀的原则

宗教提供给人的一大心理价值就是希望。每个人在来世中都有盼头。或升天堂,或摆脱轮回之苦。而对无神论者来说,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有希望。他将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他一生的意义必须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培养,自己去建立。很可能有许多人找不到专属于他的人生意义,并因此而痛苦。在没有希望中生活,自杀便会成为一种选择。安乐死便是老人或者重病病人在失去希望时的选择。因此,无神论者应该支持安乐死,甚至支持健康人的自杀。

这里的自杀应该是“无债自杀”,即个人不能因为逃避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债务而自杀,也不能在犯罪后为了逃避惩罚而自杀。当一个人选择自杀时,必须先清点一下个人生活,看看还对谁负有物质或精神上的债务。

个人人生有无意义可以被当成自杀的理由,即当一个人寻找不到生活意义时允许自杀。这个时候,自杀便是对自己尽责任。人们常常遣责自杀者欠了别人,主要是欠父母的养育之恩,“把父母坑了”。这种评价是从父母角度、功利角度做出的,未能承认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支配权。可以深究一下,如果一对父母生养了孩子,却让他过着无意义中、无价值、无希望的生活,这对父母的养育已经失败。他们当然应该承担自己失职的后果。

无神论种种

提到无神论,许多人马上联想到共产主义。其实两者不是一回事。共产主义者一定是无神论者,但无神论者不一定是共产主义者。儒家思想便是典型的无神论,它将整个信仰置于“人伦”之上。原始佛教也是无神论信仰,它的核心是人们如何摆脱烦恼。在今天,许多自然科学家在本职工作中形式了朴素的无神论思想。科学是现代无神论的基础,无神论者也很尊崇科学。但科学本身并不是无神论信仰,它不直接提供任何信仰,只是一种世俗的工作。

另外,无神论者也不等于“不信神的人”。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完全没有任何信仰,当然也不会信神。他们会嘲笑有神论者,但他们并不是无神论者。无神论必须是经过长期思考和实践形成的严肃信仰。

最后再说说中国传统文化与无神论的关系。当年因为全民不信神,西方启蒙思想家十分推崇中国文化,认为这是理性的典范。今天同样因为不信神,又有一些人指责中国人无信仰,低俗无聊。其实中国人并非无信仰,人伦便是中国人信仰的基础。只不过这种传统的无神论思想没有包上现代化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