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阿里木颁奖词:中国科学家2011年十大科技进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8:49:21
2012年01月25日15:30 光明网

光明网

   2012年1月18日,中国科学报(原科学时报)以《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为题,报道了中国科学家2011年十大科技进展,分别是:1)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实现交会对接;2)“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突破5000米;3)袁隆平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4)中科院首座超导变电站建成;5)复旦大学发现大脑神经网络形成新机制;6)华中科大世界最大激光快速制造装备问世;7)曹雪涛院士团队发现人肝癌预后判断和治疗新靶标;8)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首座快堆成功实现并网发电;9)中国船舶集团工业公司首座超深水钻井平台在上海交付;10)深部探测专项开启地学新时代。

  在上述十大科技成果中,国防类(1,2)2项,占20%;工农业应用类(3,4,6,8,9,10)6项,占60%;科技探索类(5,7)2两项,占20%。

  成果表现形式更耐人寻味。上述十大成果中,只有5项和7项是以SCI论文形式发布的,占20%。刊物分别为Science和Cancer Cell,若以IF 论英雄,均为他们所说的牛刊。应当说,这是中国科技界SCI导向的一大产出。但是,这样的成果成果按重要性而言,也仅为五分之一而已。

  更令人自豪的、中国人有独立知识产权、能够代表2011年中国科技成果80%的科技产出,不是来自SCI论文,而是来自主流科技管理人士或科学家所不齿的——媒体报道。至于发表论文,尤其发表SCI论文,在某些特定领域,如军事、国防和高技术领域,因涉及技术保密,发表即意味着死亡。

  这就回归到了科研成果的原始表述问题,只要是货真价实的成果,只要让人家知道了,不论是方块字,还是洋文,不论是严密的论文表达,还是有些外行话的媒体报道,都是成果,且是能够拿出来说事的大成果。

  张衡的地动仪、毕昇的活字印刷术都没有以论文形式发表,更不会是什么SCI发表。至于爱迪生创办Science,其最初的动机也是新闻报道,是让人家知道他们做了什么。因此,即使今天Nature和Science依然保留新闻栏目。

  说到Science的新闻栏目,在2011年重大科技进展候选项目(也是10项)中的第二项《基于“三道防线”理论的交通事故防治技术获重大突破》,是安徽三联事故预防研究所金会庆博士及其团队做出的,该项目在中国400多个城市应用取得良好效果,被联合国采纳,在中国济南创建全球首个“交通安全示范城市”。5月6日,美国《科学》杂志“新闻聚焦”栏目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在同一个Science的“新闻聚焦”(News Focus),本团队2007年关于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恢复的成果也曾出现在那里,且报道文章用了3页纸7幅图,对于惜墨如金的Science而言,这些篇幅应当是大的。但至今那篇文章,在他们眼里,连成果都算不上!可见,科研人员的成果,掌握在不同人手里,是有不同命运的。

  至于中国众多学者辛辛苦苦发表的十几万篇普通SCI,除了上面提到的2篇,都无缘中国重大科技成果,甚至连提名都轮不到。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相对于没有发表论文的成果,是不是有很多很多的SCI属于科研过程的垃圾呢?

  我还没有找到中国学者2011年发表的SCI总数,就用2010年的数据来说明潜在垃圾论文数量的庞大。2010年,SC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论文为14.84万篇,占世界份额的10.4%,排在世界第2位,所占份额提升了1.6个百分点,位次与2009年持平。若不统计港澳、地区的论文,则中国共计发表12.15万篇论文,比2009年略有增加,占世界总数的8.6%。如按此论文数排序,我国也排在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

  仅次于美国又怎样?

  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定性思维:只要将文章发表在SCI牛刊上,只要IF是高的,哪怕观点是错误的,也比低IF的论文好,也比中文的好。

  再以笔者熟悉的植物生态学领域为例,来说明我们这种固定思维的后果。我担任植物学报副主编,每年我们都搞一个植物学年度进展的综述文章,由分工的主编和副主编分头编写。编辑们提供给我们的都是每个领域在国际刊物一定IF以上的论文清单(一般是IF>5),并提供论文摘要,供编写综述参考。如果是在CNS(Cell, Nautre, Science)发表的,那就是当然的年度重要进展了,直接入选。五六年下来了,几乎每年都是这个套路,由此引导着中国植物学者直奔SCI影响因子,而不管有没有实质科学贡献。

  从上述中国2011年十大科技成果80%与SCI论文无关来看,有关部门是否要思考一下今后的科研评价体系,那种以发表SCI论英雄的时代是否该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