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我最狂方朵朵小说:佛家智慧与企业家修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7:56:21

佛家智慧与企业家修身

(2010-06-02 )

 



佛家智慧与企业家修身

——多识仁波切开示

 

 

佛教认为,凡事皆是缘起,是因缘和合所致。同船渡海,乃是五百年的缘份,今天能有机会与大家相聚,共同来探讨佛学,我非常地高兴,这也是累世的缘起。

一、什么是佛教?

中国人对“佛”或“佛教”的词并不陌生,很多人喜欢到处观光、朝拜佛像,但真正了解佛与佛教的人则很少。

(一)什么是佛

1、佛的含义

“佛”,梵文音译为“布达”,是醒悟、觉悟的意思。简单地来说,是从醉生梦死中觉悟,从无明长夜的昏沉睡梦中醒悟。

语言词汇,在本质上只是一种约定俗成,是一种符号而已。“布达”,是在汉朝时的汉文翻译,因为唐朝前汉语语音无唇齿音fu,所以“佛”应念bo、“法”应念ba。汉语中有“浮图”、“佛陀”的词,“图”或“陀”应念da。

佛是如何醒悟的呢?佛,又称作“如来”,即如实而来或“如如而来”,三世一切诸佛,都是顺着同一的道路,由实际情况产生。

2、佛的根、道、果

正确认识佛,应从根、道、果三个方面来认识。

根,就是成佛的因素、原因;

道,是成佛的的方法、道路;

果,是依道而修达成的佛果,有何特点。

(1)根

根,好比是粮食的种子,在适当的土壤中就能够生长出粮食。如果是石头,它没有生命力,纵使埋在土壤中,阳光、水分等外缘俱足,也生不出芽来,不具生长出植物的可行性。

成佛,也需要有种子,成佛的种子,佛经中称为“如来藏”或“佛性”等。

关于佛性,在佛经中有两种说法:

一是五种性说,也叫做定性说。

 认为成佛有成佛的因素,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得了佛的。五种性包括:声闻种性、缘觉种性、大乘菩萨种性、不定种性和断种性。声闻种性决定趋向小乘声闻果;缘觉种性决定趋向小乘缘觉果;大乘菩萨种性决定修菩萨道,趋向佛果;不定种性则遇缘而变,三乘中都有互相变化的可能;断种性,就是“一阐提”,是说此众生没有成佛的种子,永远也觉悟不了,成不了佛。

另一种说法,是佛性平等说。

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的本性就是佛性。因此,人人皆有成佛的可能;就连蚂蚁、蚊子等,一切的有情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

佛性存在于一切生命的本性中,佛性生长、发展、完善,也就是有情众生的杂染心,不断被净化,去染还净、背尘合觉,这就是修行成佛的过程;心灵净化到极点,就成了佛。所以,人性净化到极致就是佛,这就是真正的佛的境界。

根,也即佛性,它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它从慈悲心与智慧两个方面来体现。

众生皆有慈悲心。不用说人,就连毒蛇、猛兽也有此心,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这就是它的慈悲心的表现。

又,每一个动物都有它的生存智慧,如怎样取利、如何避害等等,都体现着本有的智慧。特别是对人来说,因为人有思维,怎样来发挥人的责任能力,就更加发达得多了。

慈悲心和智慧就是佛性的表现。

 佛性有些是隐的,有些是显的。

 佛经中用九种比喻来说明受染未显的佛性:

 ①被莲花包着的人们看不见的佛像。

 ②蜜蜂腹中藏的蜜汁。蜜蜂会蛰人,但身体内藏着蜜。

 ③被糠皮包裹着的精米。

 ④不净之地的黄金。

 ⑤藏在地底下的宝藏。如人受穷,却不知道自已家地底下埋有宝藏,更谈不上如何利用它。

 ⑥可成大树的小小树种。

 ⑦破衣裹着的佛像。

 ⑧贫穷女人的胎里怀着的转轮王。转轮王是主宰世界的国王,他的母亲,在转轮王生下之前,尽管一直是穷人,一旦转轮王生下来之后,她就随着他的儿子变成太后了。

 ⑨掉在泥土里的佛像。金佛掉在泥土里头,谁也不知道它是金佛,只有洗掉了泥土,才知道它是金佛。在佛陀未开示前,你并不知道你也具佛性,其实,你本自拥有。

 这些比喻,是说明我们众生显露佛性的程度不同。

 修佛的过程,就是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把这个佛性显露出来。没有显出来,是无明黑暗覆盖,就像天上虽有日月,但因有浓厚的云层覆盖着而看不到,要拨云见日,用智慧并结合大悲心、菩提心,把思想上、精神境界上的迷云拨开,让佛性的日月彻底显露出来。真正的修行,就是这样的过程,是把人的本性中的慈悲与智慧彻底显露出来。

总之,根就是种子,是指任何一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性,使可能的东西变成现实,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包括客观条件(外缘)和主观的努力(内因)。

有一个故事:在西藏曾有一个成就师,表面上他显现的就像济公和尚一样的疯疯颠颠,不注意威仪。有一天,他到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像前献茶,一边念着自编的献茶辞:过去您我本来是一样,但我不够努力未成材,您却精勤修练成了佛……他说,本质上,您和我没有什么不相同。

这就是如来藏说或佛性说,佛性也即如来藏,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人人都有,只在迷悟不同。佛教的平等思想,就是基于佛性平等说,无论富贵贫贱,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有一个平等点,就是在佛性上都是一样的,平等一如。

 (2)道

 道是什么?道就是成佛的方法和道路,就是智慧和方便。大乘佛教,总结起来,就是修两种资粮: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

 比如说,我们要去旅游或者要到什么地方去,首先就要积攒路费,就是要有资粮——钱。同样的道理,成佛资粮是从人到佛这个过程所要积累的诸多条件。福慧双资,实际上是成佛的条件,一是从福德方面着手,一是从智慧方面来着手,创造条件提升道德和智慧,促使条件成熟。此一积德增智过程,佛经上说,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三大阿僧祗劫,是指很长的时间,所以成佛并不容易,在佛的本生记中提到,佛陀就是无量善行和无碍智慧的圆满结果。无量善行,是指大乘佛法的六度万行,不是一、两件好事、善行就能成佛的,而是需要不断地修善行、不断地修智慧,最后才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才成佛。

 修福,从何处入手?福资粮中,最根本的就是慈悲心。没有慈悲心的人,修不了福,因此,福德资粮来自于慈悲心。

 智慧,是通过修禅定而产生的。佛家的智慧,和世间人所说的智慧,在性质上全然不同。人有智慧,但没有大智慧,佛的智慧是大智慧。人的思维和智慧,必须通过语言才能表达清楚,考虑问题就是通过语言思维,离开语言思维,一无是处。佛的智慧不是这样的,不依靠思维和言语,这在佛经中叫做无分别智、现观直觉智,就像眼睛看东西一样,存在是什么样态,就看到什么样态,所见与所在全然一致,不象人要通过心智去周遍计度、思虑分别。

 从思维来说,思维的最高阶段为直觉,只有思维停止了,才有现观直觉智涌现。

 动物只有低层次直觉,没有思维。发展到人之后,虽然人的感官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人的思维则可以用想象去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类从直觉发展到思维,思维再质变,质变为直觉,就是见性开悟。这个时候的智慧,是超时空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指的就是这种直觉无分别智。这种智慧,不是生来相随的,而是福慧双运,精勤修来。

 佛教的智慧,是闻、思、修所得三智:闻所得智、思所得智、修所得智。闻所得智,就是通过广学而得来的智慧;思所得智是经过自己的思考,运用自己的思维功能,深思而得来的智慧;修所得智是反反复复实践,亲证而得来的智慧。闻思修所得智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智慧的质变与飞跃,到达佛的层次。

 3)果

 佛果四身,包含在人身中,但要修到佛位时,才从普通人身质变为一个高度发达了的人的四身。

四身是什么?四身可总括为两身,即色身和智身。

 人是由肉体和意识两种东西组成的。肉体这部分叫色,这是哲学的概念,我们一般叫做物质,物质叫做色;意识就是精神。物质和精神这两部分合起来,才叫做人。所以,在佛法里,人属于不相应法,既不是纯物质的东西,也不是纯精神的东西,既非色法也非心法。眼睛只能看到色法物质,而看不到精神心法。所以,当我们说“我看到一个人了”,从逻辑上讲,此话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呢?人能被看到吗?从逻辑上讲,人是看不到的。人,只是个概念,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人的表面,如身体、长相、体格、皮肤等等,你能看到他的内心吗?你能看到他的善恶吗?看不到。人死了之后,精神的东西走了,物质的东西留了下来,精神和物质的分离,就是人的死亡。

人本有的身,就叫做报身,报身就如醒来时的身体。

 化身如梦中身。人睡觉的时候,人躺在床上身体不动,但在做梦时,什么地方都可以到,有的甚至还起来梦游,对人来说这就是化身,是我们自己化出来的东西。

 人的思想意识里,有一个根本的东西,叫自性身,佛性指的就是这个本性,本质清净,从不会受污染,污染的只是外部。比如水,水虽被污染了,但是它本质不会受到污染,经过净化后可以还原,污染的东西是可以分离的。人心也是如此,无始以来,它的本质是清净的,但却从来没有清净过。那么,到何时才能清净呢?就是要把外来的污染完全去掉,彻底还原本性,也就是成佛之日,那时才清净。本性清净但却从来没有清净过的就是自性身,也叫法身。

法身分为两种,一是自性法身,一是智慧法身。

人心里面的清净本性,就是自性法身的根本因素。还有,就是智慧,智慧不完全是学来的,从根本上来说,本身自有悟性,才能学得到。学习的过程就是开发这个本有的智慧的过程,人的内心如果本身没有这个聪明才智,学习也没有用。我们学习可以相对聪明些,但悟性不一样。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佛教讲的悟性,是现代科学的根本,科学家需要有这种悟性。科学的创造力不是学来的,他是自心当中的聪明才智,由内而外爆发出来的光芒。学习,是因为内心有这盏灯,但还没有被点燃,学习的过程就是点燃自心的蜡烛、自心的灯——慧灯,从心里点燃起来、亮起来,这是根本,是人不同于电脑的、不同于其它动物的最根本点。电子计算机、机器人这些高智能的东西,无论如何高级,也不会超越人的智慧,它们是通过人为的编程,输进去的智能。一块铁,本身不具足本能的智慧;但是,人不一样,人是天生的智慧体,本性具足智慧。

然而,由于贪、嗔、痴、慢、疑,也就是佛教上所说的烦恼,是受外界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等各种各样的影响而形成,这些人性后天的缺点的污染,就像乌云一样密布,使本来湛蓝的天空,后来忽然变阴。

佛性,人人本自具有,就是说佛四身的因素本自存在于人身上,但在人位时,只是很微弱的因子,只有到了佛的境界,人身上的四身才发挥到了极致,圆满成就了佛的四身。

色身也称为报身,是人的智慧载体,就如人的肉体。佛的报身,十地菩萨才能看到,我们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是佛的化身,包括历史上出现的释迦牟尼佛,也只是一个化身。为什么叫报身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释迦佛在成道路上,历经无数时劫,行了无量的善业(福业),无量善行的果报,终成佛的报身--万德壮严、妙相圆满之身。

佛经上说,我们的身体,长寿与短命、健康与多病、聪明与愚钝、美与丑等等,都是由前世的福报而形成。众生烦恼相千差万别,是因为无始以来所造的业不同,前世的福报不同。你前世、前前世做了什么事,只看今生就知道。今生的事业顺利不顺利,遭遇是好还是坏,是前世种下的业使然。比如,同一个班级、同样的老师教导的学生,同样在勤奋努力,为什么会在知识、智力层次上有很大的差别?有的人平时学习并不怎么样,大学考试时运气好,竟然考上了。而有的学生,虽然平时学习好,高考却落榜了。公平的竞争,却有不公平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全是业力使然,是由业力所造。

法身就是佛的智慧身,就像人有智慧一样。佛的法身又分自性法身与智慧法身两种。

 自性法身是常住不变的无为法,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就像空间一样,它是空性的;从它上面发出来的智慧,是有为法,佛为利益众生说法,他的各种智慧功能,属于有为法。

 佛的智慧法身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经庄严论》中说佛的不共功德三百条;一种是《现观庄严论》里说佛的智慧有二十一条。在这里,没有时间展开来讲,只是简单地、粗线条地这么介绍一下轮廓。

佛的化身多种多样,没有一定的形状。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有国王相、大臣相、将军相、教师相、仆人相、男人相、女人相、各种工艺美术工匠相、医生相等等,该以何身得度,即以何身而度之,应众生需要而化现。

总的来说,佛的化身有众生相和非众生相。佛化身的众生相,是化现在众生当中,来度化众生、利益众生的显相。而非众生相,则有药物、衣服、水、饮食、财物等各种各样,凡是众生所需,都有可能会化现出来,满众生之需。

 六道中都有佛的化身,在佛本生记中,就有佛化身为金毛猴、梅花鹿等的故事,好多动物里都有佛的化身、菩萨的化身,因为欲度化动物,只有它的同类才能来度。

 同理,在人道里,佛的化身就像个人,就如皇帝微服私访,不会显示出本相来。人有什么样的特征,化身也都应该有,外表上没有什么特殊的,但是他的行为特殊、品质特殊。有的人做了很多好事,他可能连佛菩萨的名称都不知道,不要说信仰皈依佛教,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佛教,因为没有这个环境,从未听说过,但是他的行为已经达到了佛菩萨的标准。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普普通通的人,做了许多好事甚至舍身救人,非常令人感动。我觉得,这些看起来平平凡凡的人,他们不是普通的人,他们很可能是佛菩萨的化身,在众生当中为大家树立做善事、做人的榜样。尽管他的社会身份很普通,但是他的行为不普通,他的行为符合佛菩萨的标准,我们应该尊敬他。我们也常常在社会上听人说,这位是佛,那位是菩萨,这些人所说的不一定是真佛、真菩萨。而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做了很大的善事,倒很可能就是佛菩萨。辩别真假佛菩萨,要从他的行为上来判别。佛菩萨的行为是什么?利益众生的行为、行善的行为、做好事的行为,而不是看他打着什么旗号。那些自称已经成佛的人,则肯定都是魔。佛不会说自己是佛,所谓皇帝微服私访,就是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如果把自己的真相暴露出来了,就没办法发挥作用了,佛菩萨的化身也是这种情况。

 佛有无数亿万化身,《不可思议经》中说,哪里有众生哪里就有佛。佛不只是住在寺庙里,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佛,都应该有佛的感应。寺庙供的是佛像而不是佛,佛像跟佛应该区分开来。在世俗的文化里,会跑到寺庙里去拜佛。其实,如果真信仰的话,你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拜,十方都有佛菩萨,没必要非跑到寺庙。对觉悟的人来说,到处都是佛,每一尊佛像可能都是佛的化身,只要是能够利益众生的事情,都是佛的事业。

 3、佛与上帝的区别

 佛不同于上帝。耶酥教、基督教,天主教、还有伊斯兰教、印度教等,都崇尚有个上帝或说造物主,这和佛教有着根本上的区别。

 简单地,可以从以下四点来认识:

 首先,上帝是非人格的,而佛是具人格的。上帝是一种抽象的、精神的东西,佛是具体的、非抽象的。

 其次,上帝创造人类、创造万物,佛教则反对这种观点,认为是业创造世界。众生的共业创造共同的世界,个体的别业则创造个业环境与各人的身世。佛不是创造万物的,佛只是指明、解释万物,指示人们认识万物的本性。

 第三,上帝是唯一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上帝,而佛是无数的,佛与众生都是无量的。

 第四,上帝是神,是造物的最大的神,它和众生的关系是主仆的关系。上帝是众生的主人,众生仆人要听从他的命令,受他的支配、指挥。佛不是这样的,佛和众生是平等的,佛与众生的不同是: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没有觉悟的佛。

 上帝掌握着众生生杀欲夺之权,最后的审判权掌握在上帝手中。基督教说,每一个人死了之后都要接受最后的审判,今生做了什么坏事,最后都要算总帐。谁来审判呢?是上帝,上帝是审判长。

佛不是这样的角色,他不是审判官,不掌握生死大权,也没有审判众生的权力。佛只是一个教师、一个引路人,只能起到教化人的作用。这是佛教和其他外道、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点。

 有一本书叫《和尚和哲学家的对话》,是一个法国人写的,一个出家的法国佛教徒,和他的哲学家父亲,两个人共同探讨佛教和科学哲学的问题。书中说到,佛教不是宗教,宗教家不承认佛教是宗教。因为佛教没有神,不承认造物主,所以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都说佛教不是宗教,把佛教排斥到宗教外面去。佛教没有上帝、造物主之说,而是业力创世说。

 (二)什么是佛法

 1、佛法的含义

 “法”这个字是汉译的,梵文音叫“达摩”,因其有多种含义,翻译时不能完全反映它原来的本义,所以,玄奘采用五不翻原则,直译达摩。

 达摩是什么意思?它至少有十三种以上的含义,法是智慧、是知识、是道路、是存在等。哲学上存在的意思是有,是形而上的问题,是性相,是这种事物和那种事物的不同之点。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性相,有它性质不同的东西,在佛经上叫做法义轨持。轨持就是每一种事物的自身规定性与特性,各自的性相、本性、性能,这个都叫做法。法还有一种含义,是善,就是不伤害别人,现在说的非暴力就是法。

 我们说佛法时的正确含义,主要是指道。佛法,就是解脱道,是解脱的道路。只有用佛的智慧,才能解脱,所以解脱道就叫做佛法。

 2、教法和证法

 佛法有教法和证法两种。

 教法,就是佛陀思想的教育。释迦牟尼三十五岁成佛,直到八十岁圆寂,期间说法四十五年,可分三个时期,也叫三转法轮。三转法轮的内容,在见解上是不一样的。因为佛说法就像大夫给病人看病一样,对症下药,辩证地方便施治。每一个人的气质、性格、根基都不同,佛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应机说法,概括起来有八万四千种方便法,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种烦恼。“八万四千”是很多的意思,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字,众生无量,众生的心态无量,对治烦恼的方法无量,所以佛说法也无量。比如有人问说,现代科学可以克隆很多生命,那么佛教的转世理论是不是就给推翻了?我说不对,佛经中佛陀讲得很清楚,一个人身上有八万四千生命,你克隆一个生命,只不过是人身上的那些生命的一点发挥嘛。

 佛陀像是一位很高级的大夫,根据每个人的病情来诊断下药。药没有好坏,能治病的就是好药,再贵重的药,如不对症,就起不了任何作用。佛法也是这样,八万四千法是为治众生烦恼病而说。佛经,是佛陀当时的演讲记录,根据弟子的回忆结集。经藏、论藏、律藏,三藏经典的总量非常之大,研究这些佛经,宣传佛教的思想,进行佛教的思想教育活动,全部属于教法范畴。

 证法是什么?证就是证悟,是在实践中亲身体验、验证后获得的觉悟。比如说,我们学了一部、几部经典,或者得到一个灌顶、得到一个传承,或者听了一次佛法讲座,这样得到的是教法,还不是证法。证法是在实践当中,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上产生出来的道德、观念上的改变,是真正证悟了的东西。

 教法与证法,有所区别。教法是教育,证法就是在教法基础上,自身去实践、去体悟,真正地结合实践的东西才是证法。佛教的证法,就是通过接受教育,改变观念、改变行为,行恶变成行善,这才是真正证悟了佛法。

佛法传到世界上以后,有一个美国佛教专家斯尔曼教授的书中说到,斯里兰卡的锡兰岛,在过去阿育王时代是一个吃人岛,打仗结束后,就把抓到的俘虏杀了吃。就是这样的人吃人的地方,佛法传入后,整个的习俗全部改变,现在的斯里兰卡是一个著名的佛法国家。

 过去的西藏,也是很野蛮的,虽然不吃人,但也是一个很野蛮的地区。是佛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野蛮,使放下了手中的屠刀,拿起了念珠。不单藏族是这样,大家知道,成吉思汗凭他的铁蹄武装,征服了整个欧亚大陆,蒙古族曾是一个很凶猛强悍的民族,毛泽东说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但是,佛教思想传入蒙古后,蒙民族就再也没有那种凶悍的本性了,而是拿起了念珠一心向善。这就是佛教对一个民族的改变,这就是教证二法的不可思议的力量。

 3、见与行

 见是哲学思想;行就是行为,是戒恶行善净化精神世界的实际作为。

 关于佛法行的方面,将在如何学佛部分来说。佛法具有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下面大致地介绍几种见解。

(1)生命无常观

 凡是有生命的东西,最后都要消亡,这就是无常。有生就有死,这是事物发展永远也改变不了的规律。

 无常分粗分和细分两种。人生下来以后,一辈子就活几十年或者至多百年,最后就消亡了,从有到无,这是粗分的无常。每一刹那,人的肉身在变,思想精神在变,非常快速地、不停地在变动,就像流水一样,虽然表面上我们看不出来在变,如一个人变老的过程,一下子观察不出来,但实际上大脑、身体在每一刹那都在趋向老化,这是细分的无常。

(2)轮回苦观

 人生无常,轮回苦多。轮回中根本没有乐,乐的本质也是苦。每一个人都有苦,人生是一个苦海,有生、老、病、死等各种各样的苦。比如,佛经上说,人投生于母胎的时候,在娘胎里十月,就像坐监牢,在黑狱里生活是一样的。人一生下来就哭,那是因为长期受压制,经过了漫长的黑暗岁月,这时候才来到了人世,见到了光明,所以以哭来宣泄一下他的痛苦。这是生苦,还有老苦,人不是说四五十岁才开始老的,佛经上说,老与生死是同步进行的,生和死是同一条道路。

(3)因果观

 诸葛亮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不过天,人算不如天算。天算是什么?就是人的业力。多少世以来,由业形成了不同的性格,从而造就着不同的命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不报,时间未到,时间到了,一起就报,善恶业报,没有不报。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考虑前因后果,这就是佛教的智慧。趋利避害,要从因果规律上来考虑,这是因果观。

 (4)缘起性空观

 缘起,是指各种事物都是因缘形成。无论是什么事物,只要条件成熟了,就能形成。事物的产生,往往需要多种因素、多种的条件。比如农民种田,光有土地不行,还要有植物种子、肥料、水、适当的温度等,这些都具足了,庄稼才能长出来。如果有旱、涝等灾害,还要抗灾才能保收。因为任何事情的成与败,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也就是由于缘起,是众缘合成的,所以众缘合成的东西,都没有一个自性。哪一个条件最重要呢?各种条件都重要,都是相互依赖的。

 缘起又分两种:一种是因果关系;另外一种叫相对的关系,好和坏、有和无、大和小、富和穷,这些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例如,在某一个地方来说,你可能是很富有的,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你算不了什么,这就是缘起的相对关系。有一些人,从物质财富上来看,他可能很贫穷,什么也没有,但是他的智慧很丰富,他富有知识,知识也是财富,而且是最大的财富,所以他很富有。所以,富有和贫穷之间,只是相对而言。道德观念上的是非对错,也是缘起上的相对,是因各种社会制度、政治背景而缘起变化。比如,东方和西方的文化观念,东方人看了说是错误的,西方人看了则说是正常的;相反,东方人看是相当正常的事,西方人却说这是非常不好的,这就是文化观念方面的对错,是相对的对,而不是绝对的对。

 一切万物,都是相依相存,观待而立,没有恒常不变的。缘起之物都没有自性,无自性才有多种变化的可能性,这就是缘起性空观。

  



二、为什么要学佛?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呢?首先,我们要思考: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生应当怎样度过才算有价值?思考了这些问题之后,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皈依佛教的念头。

 人,作为一种自然的人,他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和温饱,这也是人与动物共同的需求。过去老百姓说“千里做官,为了吃穿”。现在有很多人经商,是为了什么?挣钱。挣钱的目的就是为了吃饱、穿暖,这是人的第一层次的需求。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处在经济贫穷的时候,所追求的必然是温饱问题也即生存问题,没有别的需求。大家可能看过《红楼梦》,里面有一个典型的例子,鲁迅说:《红楼梦》贾府里面的焦大是不会爱上林黛玉的。身为贾府奴仆的焦大,根本不关心林妹妹美不美,他所关心和追求的就是他的生存问题。现在,我们很多大学生,他学习的目的还是围绕能够找到工作、有饭吃,这就是他的需求。

如果生活改善了,生活质量提高了,温饱已经成为次要问题的时候,就会产生第二种需求。比如人吃饱了穿暖了就想娱乐,上歌舞厅、看电影、看戏、看文艺展览等,这些属于精神食粮。参与文艺娱乐,是发展精神方面的需要,而知识的追求处于这两种需求的中间,学知识的第一个目的,还是为了生存,学习生存的知识。

 人到了第二个层次,精神需要升华,但听音乐、跳舞等娱乐只是暂时地放松,暂时解除一点疲劳,忘掉一些烦恼,人生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解决不了人们的终极归宿的问题。虽然有一些文字作品,揭露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但它没有提出如何改变现实的主张,即使是超现实主义,它还是离不开现实,最多只是表现现实。

“依靠科学”,“改造世界”,这是我们大家都听惯了一些词,这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这是很宏伟的主张。但我们反问一下:世界的主体是什么?改造世界、改造自然,世界就能变好了吗?人才是世界的主体,我们首先应该来改造我们人类本身,如果人类改造好了,世界就会变好;人类若改造不好,世界就会变坏,环境也会恶化。

 由于人类自己的问题,现在不是制造了很多麻烦吗?这和自然界有什么关系呀?天天炮火连天、杀人放火、人体肉弹的爆炸……都是人为制造的麻烦,和自然没有关系。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之道是解决好人的问题。所以,过去西洋文化最大的缺点,就是眼睛看着外部,改造世界、改造环境、改造自然,就是没看自己,从来没有把改造人放在议事日程上。结果,改造到现在,西方世界变成什么样子了?物质富裕,精神贫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不相应,这才是今日世界种种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中国也是如此,过去曾进行过多少次的革命,一个接着一个地推翻反动无能的政权,建立新政权,不断地我推翻你、你推翻我,打破旧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最终怎么样?发生了无数次的革命,也没多大变化。原因是这些都是外部的改造,人还是老样子没变,江山依旧。忽视了人类精神的自我改造、精神的升华,是一种根本失误,搞革命应该搞精神上的革命。

我们东方文化最主要的一点,是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佛教,通过改造人心来改造世界,人改造好了一切都会好的。事在人为,有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像希特勒这样的人掌权就会爆发战争。所以,世界上的很多麻烦都是人的问题,人的贪心、嗔恨心、愚味无知、傲慢、邪见等时常制造麻烦,如果不改掉人本身的麻烦,世界就不会有真正的安宁。

 现代是高科技的世界,物质是发达的,住房、交通、资讯信息的交流等设施飞速地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生活上的方便。外部的物质生活环境起了变化,而且变化是非常之大,但是做为世界主体的人的思想,却变化不大,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所以,现在有些科学家、社会学家们说,人类的才智,发展到毁灭人类的方面去了。比如,制造核武器,把钱都花在这个方面去了。其实,你毁灭别人的时候,也意味着毁灭你自己。这不是人的智慧,而是人的邪恶。如果把钱用在改善人的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可以减少世界上的很多贫苦。现在整个世界的不安宁,恐怖分子到处制造事端等,都是人的问题,如果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不改变的话,世界也改变不了。改造世界首先应该改造人类自己,佛教就是为了改造我们人自己。

 斯尔曼教授是美国的大学教授,他学习了藏传佛教以后,取得了藏传佛教格西学位,所以他是非常精通藏传佛教义理的。他把佛教称做精神科学,他说从西藏人的信仰上,看到了人类未来的希望。他说人类出了许多伟大的人物,包括大师级的如中国的孔子、老子,西方的很多智者,如科学家、哲学家,但是对人类最有意义的革命的创造者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开启了一种人类的内心世界革命,是内在革命的发起者、创造者。从二千五百年前开始,人类就已经开始逐步普及他的这种思想,对整个世界起了很大的作用,影响之大,是世上其他人所无法超越的。佛教的所谓革命,不是武装斗争,是不流血的革命,不触及政权,不触及社会制度,他是一种静态的、冷静的革命,安安静静地在改造人的思想,主观世界改造了,对社会、对国家的改造,自然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种无为而治。

 佛陀圆寂三百年左右的时候,印度出了个阿育王,他的一生有三个阶段、三个名称:第一个阶段,阿育王年轻时,他是一位花花公子,生活非常腐败,被称做“大欲王”。第二个阶段,他开始掌握政权,大开杀戒,为了征服周围的国家杀了很多人,甚至他落难时曾救过他的一个男孩都被他的箭射死,至亲的一个亲人也死在了他的刀光下。这个阶段他叫做“魔鬼阿育王”,是个杀人狂。第三个阶段,他开始皈依佛教,忏悔自己一生的罪业,提倡非暴力。他把在印度各地保存的佛的舍利子送到世界各地来建塔,扩大佛教影响,传播佛教思想。中国宁波有阿育王塔,塔中的佛舍利子就是在阿育王的时候送来的。斯尔曼教授认为,历史学家们都忽略了这一段历史,没有很好地来写一写,事实上佛教在当时是影响极大的,以至整个中东和远东地区、东南亚甚至北非,当时都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现在的叙利亚,是伊斯兰教的国家,但在阿育王时代是个非常有名的佛教国家,印度就更不要说了,属于古印度的各国当时全部是佛教国家,佛教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确实很大。为什么要推行这种心灵的革命呢?就是阿育王所认识到的道理,武力、杀戮是不能够使世界和平的,仇恨只会激发仇恨,只有爱,才能赢得爱!

所以,现在世界上的战争、谋杀、凶杀等各种的麻烦事,要从根本上解决的话,必须要解决人心的问题,要推行佛的内在革命教育,发扬爱心。也就是说,我们人活着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吃穿等活一辈子,这和动物的生存水平是同一个层次。人是高级动物,光知道自己娱乐,满足自己的要求,仍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人活着的目的,必须要有更高的层次,解决一种更高级的终极的归靠问题,这就是第三种需求,内在精神的皈依。在这种层次上,才会产生宗教信仰。

 人是不能没有信仰的,信仰才是人真正的灵魂,没有信仰的人是最可怕的。有一个法国的哲学家说过:我从有信仰的人那里得到的好处,比从没有信仰的人那里得到的好处要多得多。人际交往中,如果知道对方信教,你就可以相信他;如果没有信仰的话,那就不一定了,没有信仰的人,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干出来,所以没信仰是最可怕的。在国外与人交往,首先会被问到你是信仰什么宗教的?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是不可以信任的。无论何种社会制度、法律制度,国家的安定,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建立在一种信仰的基础上面,它就牢固。没有信仰,就很难说了。

 过去有些人说佛教是迷信,说转世、地狱等都是迷信。我就对别人说,这种迷信比没有迷信要好,起码你在做事的时候顾忌一下,会不会堕地狱?有这个地狱信仰的人,做事不会太过分,他会有所恐惧,有个思想防线,没有信仰的人根本就没有任何防线,会胡作非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迷信不迷信,有总比没有要好。我去年曾写文章,谈到藏传佛教与环境的保护问题。现在很多人都说,西藏的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后的、唯一的一块净土,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污染,水是干净的、空气也是干净的。那么,这块没有被污染的土地是怎么被保护下来的呢?过去,曾有人批判说西藏人思想落后,到处是神山、圣水,这里是神山,不能开矿、不能砍伐;那里是圣水,不能随便开发;鹿、香獐、羚羊等动物是某某山神的家眷,不能杀害……藏族是有信仰的,藏区寺庙的神山里面的一木一草都不会随便动,伤害这一个地区的动物就等于伤害了这里的山神。无论是不是迷信,看任何一个问题都要看最后的结果,结果好就是好。你没有“迷信”,把现在的环境都破坏成什么样子了?而我们有“迷信”的,却把环境保护了下来。这就是有无信仰的一个明显例子。佛教的戒律里,有很多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比如说坐夏期间,不能割草、不能砍树,夏季是青草树木最茂盛的时候。还有规定不能在净水源头洗衣服、抛脏东西,要保护水源。因为大家要吃水,你把脏东西抛到河水里,或直接在河水里面洗衣服等是不容许的。有信仰的人,他就会按信仰来做。

 我们信仰佛教,是为了寻求一个终极的皈依。为什么要追求终极的皈依呢?因为人类是智慧动物,必须要有远见。过去我们说“教徒看三世”,就像下棋,你要多看几步,只见眼前那一点,不顾及将来的后果,是不智慧的。从转世的理论上来说,人如果只信有今世,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那就不会考虑后世;但是,人是有后世的,你今世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到后世的命运。所以,今世就要考虑到下一世,乃至万世的幸福,不能只看自己脚下,眼光要放长远些,靠这种远见卓识来学佛。

 我刚才已经讲过,有信仰的人和没信仰的人是不同的。再来举个例子:信仰轮回转世的人,会认为这个地球是我永世的家园,下一世我还会再来,所以自然会对环境、地球有一种爱护的心理,不会去破坏。而不信有转世思想的人,对待环境就像是士兵对待驻扎一夜的军营,今天在这里起灶宿营,第二天开拔前,就把帐篷、炉灶等给拆毁了,反正用不着了,就可以糟蹋。

人都应该有远见,寻求一种终极皈依的人生价值。学佛是求两种解脱,解脱烦恼和解脱无明束缚。束缚,就象是被绳子捆起来了,没有自由。

人人都有烦恼,各种各样的烦恼,都非常不好受。烦恼到极点,有的人甚至去寻短见。想死就是向烦恼投降,是一个懦夫,没有战胜烦恼的勇气,面对烦恼困惑就退缩了,你应该学习用智慧来解脱烦恼。佛法就是解脱烦恼的智慧,解脱了三界烦恼,超脱了轮回苦海,就成就了小乘罗汉果。但是,还没有解脱无明。

什么叫做无明?就是不明事理。一种无明是空间的限制,比如说我们现在在这里坐着,墙外面发生的事情,我们不知道。另一种无明是时间上的限制,过去已发生的事我们很多不知道,未来将发生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当下一分钟之后会发生什么我们也不知道,或许我们正坐在这里的时候,马上就有一个大地震,遭遇到险情,但是我们不知道,这就是无明。无明又分粗分无明和细分无明。事物的种类繁多、形质微细,比如虚空里有什么物质,我们不知道,很微细的一些东西如病毒,我们也不知道,这些都是无明造成的。无明对人类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不自由,知识不自由、智慧不自由,约束了知识、智慧。

佛是遍知者,已经消除了无明。人的主观认识始终是小于客观存在的,我们知识的总量,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说,认识所及的范围、覆盖面是非常小的。佛的智慧和存在的外延是完全相吻合的,也就是说佛没有认识不到的东西,这是佛的智慧层次。从烦恼解脱,从无明解脱,二者都解脱了,就成了佛。

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两种解脱。在没有达到两种解脱之前,还有一个解脱,就是从轮回恶道解脱。就是说,我虽然还没有成佛,但是希望下一世能得到一个人身,不要下坠到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里去,这就是修善解脱三恶道,这也是一种解脱。净土宗修的就是下一世到净土世界里去,但往生极乐世界不是成佛,极乐世界只是一个中转站,那里有较好的学习佛法的条件,到那里还需要继续努力地来修,很多人对这一法门搞不清楚。

学佛,是为了两种解脱。为了自己万世的前途着想,需要有一点远见卓识,学会关心自己、关心自心。你不要关心物质、关心世界,要反过来,关心一下自己,何去何从,将来怎么办?学佛就是关心自己,是一种远程投资,虽不能马上见效,但对你的后世、对你的万世是有好处的。

世俗中一般的人活在世上,追求的只是名、利,受名缰利锁的束缚。

 名,是虚名,除了增加自己的虚荣心,没有任何的好处。做了名人之后,你就会知道名人的苦恼。前几天,我在电视上看到明星们发牢骚骂记者,说把他们的生活都弄得不自由了。特别是有几个女名星说她们生孩子都不能到医院里去,只能在家里生产,为什么呢?因为在医院里记者就会蜂拥追去,拍照、宣传……这就是名带来的坏处,名越大,自由越小。有些人做事是为了名留青史、树碑立传,对别人而言,可能是知道说某某人做了些什么好事,对做人道德上起到了一点启发或说榜样的作用,但这个名对你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对本人来说,没有任何的好处,就是这样的。

利,又有什么好处呢?你是百万富翁也好,亿万富翁也好,最后你自己真正享受得到的又有多少?亚利山大打到印度去的时候,让一个印度的瑜伽士预测他的将来,这位高人预测说:你将来的战争要走向远东,你可以当世界之王。最后,瑜伽士又非常中肯地对亚利山大说:但你最终得到的,只有七英尺的土地。也就是说,你把世界打下来之后,除了得到葬身的七英尺土地,其它什么也得不到。

有人说,“纵有豪宅万间,夜眠不过七尺;纵是腰缠万贯,一日不过三餐”,你是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拥有广厦千万座,晚上也就只占一张床;你有几十部好车,一次也只能坐一部车;你再有钱享受各种的美味嘉肴,每天也只吃得了三餐。我国唐朝诗人王梵志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诗:“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王宫贵族也好,乞丐也好,活着的时候不一样,在死亡的时候都是一个坑、一个土馒头,这就是每个人最后的结果。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名利都是靠不住的。那我们是不是就不做事情了呢?不是这样的。名是空名,利也是空利,佛教说这一切都是空的,你不要去执着于它,但是,我们做事情一样要做,我们做事,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不要变成名利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