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黄金交易手续费:挺进全国百强的跨越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6:27:14

 ——看宜都县域经济如何转型发展

    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考评前两位;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142位,在中部百强中居第16位;先后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县级活力城市等称号……这便是宜都——一个新兴工业城市近几年走过的跨越轨迹。
    在湖北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上,王国生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培育县域发展排头兵,激励大冶、宜都等县市率先冲刺全国百强,努力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再次将宜都推到聚光灯下,成为全省关注的焦点。
    宜都市委书记庄光明说,“全国百强”,既是宜都全市上下的共同追求,也是省委、省政府和宜昌市委、市政府对宜都的殷切期待。未来几年,我们将高举跨越大旗,提升精神区位,巩固县域经济发展全省领先地位,争做全省跨越发展先行区,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实现全面小康,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努力建设实力宜都、生态宜都、活力宜都、人文宜都、幸福宜都。
    宜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罗联峰说,对照百强目标,宜都详细制定了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到2016年,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36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1500亿元。

  境界提升:
    一个企业的精神区位

  打造2家产值过100亿元企业、3家产值过50亿元企业、10家产值过10亿元企业、30家产值过5亿元企业、50家产值过1亿元企业。
  ——摘自宜都市七届一次党代会报告

  说起“十二五”的愿景,宜都市华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明华格外兴奋:“两大目标,一是争取两年在创业版上市,二是成为全球最大的紫外线吸收剂生产企业。”
    华阳化工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紫外线吸收剂生产企业,其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盟和美国,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2.3亿元。徐明华说,公司计划“十二五”期间年产量达到5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
    庄光明说,挺进百强,首要的是提升精神区位,形成跨越发展的“精气神”。近年来,宜都积极引导企业争创“湖北第一”、“全国第一”、“世界第一”,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红霉素发酵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人工养殖鲟鱼鱼子酱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紫外线吸收剂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宜红工夫茶”生产基地、全国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未来几年,宜都将积极引导企业提振精神,提升境界,进一步壮大发展块头,形成县域经济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
    ——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加大对重点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信誉度高、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拓宽准入领域,激发创业热情,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强化金融服务,推动银政企合作,鼓励企业上市,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和发展能力。
    ——实施“精品名牌创建”工程。引导企业由做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扩展、规模化生产向集约化生产转变,着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精品名牌。

  生态提质:
    一口鱼池的示范效应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
  ——摘自宜都市七届一次党代会报告

  虽然室外寒风呼啸,红花套镇渔洋溪村村民卢武宜家地下室里却温暖如春,水池里刚放养的鲟鱼往来游动,池中栽种芭蕉、水葫芦等亲水植物生意盎然,令人心旷神怡。
    2011年,卢武宜采用天峡鲟业公司独创的“生态节能型工厂化养鱼平位双循环水处理系统”专利技术,对自家地下室进行改造,养起了鲟鱼,短短9个月时间,收入达到3万多元。
    这项技术利用微生物、水生动植物互生原理,使养鱼污染源成为套养、套种水生植物的营养源,使鱼池与生物净化区形成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传统的池塘养鱼相比,采用这一技术养1公斤鱼用水少于100公斤,节水95%,节电75%,而且效益是传统养殖的100倍。
    在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宜都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着力打造城乡一体、宜居宜业的生态宜都。
    ——加快新型城镇建设。坚持规划引领,以中等城市的标准规划建设陆城主城区,以小城市的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新城镇,以小城镇的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农村新社区,逐步形成“一主(主城区)、二新(红高示范区、枝城)、五特(聂家河、松木坪、五眼泉、王家畈、潘家湾)、一百个中心村、五百个居民点”的城乡空间布局。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突出“区域共建、城乡联网、设施共享”,加快交通、供电、供气、供水、通信、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加快百公里一级路和百公里高速公路建设,打造陆城辐射周边地区的“半小时”经济圈。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围绕打造绿色城市、森林城市、低碳城市,努力建设天蓝水碧、山川秀美的优美环境。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全力争创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不断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产业发展。争创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区,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不断提高资源产出效益。

  创新提效:
    一个品牌的裂变之路

  大力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全方位推进科学技术、体制机制、社会管理和人才支撑创新,加快建成创新型城市。
  ——摘自宜都市七届一次党代会报告

  新年刚过,湖北土老憨集团公司好事连连:在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等单位主办的2012年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特色商品迎春博览会签下一批订单;新开发的土老憨鱼肉酱市场行情一路看涨;被省科技厅确定为湖北省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
    土老憨集团是一家迅速崛起的宜都本土企业,它用了不到8年的时间,从一家作坊式企业成为省级农业、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全省果蔬行业前三强,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副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土老憨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公司董事长陈世贵说,土老憨的快速“裂变”,靠的正是坚持不懈的创新。
    成立于2003年的土老憨生态农业公司,最初的产品是干腊菜系列产品,在市场的效果并不理想。他们在对市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先后开发出了清江野鱼休闲食品、果蔬罐头、鱼肉酱等系列产品,实现了品牌的迅速扩张。
    改革创新是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未来几年,宜都将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抓手,全方位推进科学技术、体制机制、社会管理和人才支撑创新。
    ——强化科技驱动。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为关键,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一批创新型、领军型企业群,打造省内一流的科技园区。大力推动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基地,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金融投入为后盾的多渠道、多层次科技投入体系。
    ——培育人才优势。创新人才服务和人才保障机制,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鼓励本市籍高层次人才回乡工作。加强以新生代企业家为重点的培训工作,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健全体制机制。围绕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着力破解转型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营造更加科学、更加开放、更富活力的体制机制。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审批系统,减少审批环节,实施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直通车”、“绿色通道”服务机制。

  发展提速
    一条走廊的灿烂星光

  坚持三次产业并举,深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着力构建具有宜都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摘自宜都市七届一次党代会报告

  1月12日,宜都举行红花套镇清江绿色产业园项目投资签约仪式,土老憨调味品工业园、年产100万套光伏电站配件等4个项目签约,总投资8亿元。
    清江绿色产业园是宜都建设宜昌省域副中心“江南工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几年建设成效显著:在全长50公里的宜洋一级路两旁,一座座厂房零次栉比,一个个工地热火朝天,东阳光、华新水泥、宜化、兴发化工、土老憨等知名企业纷纷入驻,宛若群星闪耀,让人深刻感受到宜都跨越发展的火热场面。
    未来几年,宜都将把“江南工业走廊”作为建设重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结构更优、业态更好的实力宜都。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宜洋一级路为轴,充分发挥沿江综合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型电子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壮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宜昌省域副中心江南经济走廊。
    ——提升产业结构水平。把调优结构作为增强县域竞争力的主攻方向,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发展,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新兴产业项目,努力建成300亿元光伏能源、200亿元生物医药、200亿元装备制造和100亿元新型电子产业集群。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努力建成300亿元精细化工、100亿元食品加工、50亿元建材和20亿元纺织产业集群。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要素招商引资,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瞄准沿海、港澳台等重点区域,瞄准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等重点企业,瞄准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等重点项目,形成重项目、抓项目、建项目的工作局面。

  文化提档:
    一个村庄的古朴风韵

  文化是综合实力的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进一步健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文化发展体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软实力。
  ——摘自宜都市七届一次党代会报告

  清一色仿明清式的建筑群,石山、叠水、拱桥、回廊、亭台错落有致,花影、树影、云影、水影交融变幻……走进宜都红春民俗文化村,仿佛置身于一幅小桥流水、烟柳翠亭的山水画卷中。
    位于宜都城西的红春社区,人均仅有三分地。随着近年来一批重点项目的落户,造成大量失地农民,社会矛盾也相对突出。社区党总支因势而变,提出了“迁户腾地、建民俗文化新村,传承清江文化、发展旅游业”思路,一座明清仿古特色为主的建筑群迅速拔地而起,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宜都积极打造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品牌,彰显城市魅力。
    ——突出思想引领,凝聚文化力量。大力弘扬“守信、敬业、融合、厉行”的宜都精神,进一步把全市人民的思想、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跨越发展上来,铸造出新时期宜都发展的“精气神”。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养。
    ——突出惠民主题,繁荣文化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推进一批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镇村文化设施提档升级,让广大群众融入“15分钟文化圈”。增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充分挖掘杨守敬、王永彬、贺炳炎等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大力发展青林寺谜语、宜都故事等优秀民俗文化。继续推进“一县一品”文化工程建设,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
    ——突出改革主线,发展文化产业。结合宜都实际,认真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建立完善文化产业市场,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设施建设和经营大众娱乐项目,实现文化产业投资的多元化,使文化成为第三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保障提高:
    一位盲人的幸福时光

  民生大于天,幸福最关情。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群众的诉求解决好,把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努力实现“少有所学、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摘自宜都市七届一次党代会报告

  1月10日,枝城镇洋溪福利院楼梯前,26岁的盲人何魏在宜都市残联康复部训练指导师的指导下,练习着方向辨别、导盲随行、独行技巧、盲杖技巧等科目的定向行走训练。
    何魏是宜都市残联开展康复训练的受益者。
    近年来,宜都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把群众的诉求解决好,把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努力实现“少有所学、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健全完善保障机制。构筑“人员范围全覆盖、保障水平多层次、制度办法可衔接、管理服务现代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城乡低保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为重点,建立健全各类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的自然增长机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帮扶救助力度。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扩大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面。
    ——持续促进居民增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着力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困难家庭和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引导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进一步完善全民创业优惠政策,全力营造以创业为本、以创业为荣、以创业为乐的社会氛围。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打造“宜教之都、宜学之都”。大力发展卫生事业,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不断提升医疗保障水平。高度重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健全土地出让、房屋拆迁等方面的服务机制和民生保障机制,努力赢得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