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觉影院大全:“文人相轻”成斗争工具是读书人的厄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18:46
  “文人相轻”成斗争工具是读书人的厄运作者:胡万宝来源:作者赐稿来源日期:2012-2-1  

  韩寒在2011年底发表的韩三篇引发了不小的震动,这三个议题都是当今中国面临的大议题,由此展开讨论其实非常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但在一个成熟的舆论体系中,任何事情都少不了质疑的声音,因为任何自由评论中错误都是不可避免的,真理越辩才会越明。但是由麦田的一篇文章引出的韩寒究竟是不是“人造”的质疑却将论点一转,将矛头指向韩寒,质问他究竟是不是真文人?争论便有纠纷,直达现在,谁是谁非,孰存孰亡,都不明白。

  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我们对待历史人物以及文化我们都有一种崇旧、尚古的心理,即“人心不古”,因为我们对过去有一种基本的怀恋,与此同时却排斥现在。所以,读书人与读书人便会产生一种生化效应,乃至社会、文化效应,那就是相互轻视、相互鄙夷,乃至相互敌视。

  不难发现,所谓“文人相轻”用萨特的名言证明就是:“他人即地狱”。人人都能体会到来自他人、邻居、其他人轻视,而我们很容易把这种轻视体验为歧视,引起我们的可以说是本能的反应则是鄙视,甚至仇视,轻而易举地引起我们的敌视,即敌意。但是这并不是“文人相轻”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连孔孟这样的贤哲之辈也必须依靠权势这张皮,没有这张皮,自己连一个挂靠的地方也没有。特别是在秦汉之后,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文人失去了朝秦暮楚的自由,想要安身立命,便只能取悦权贵,以此谋取一官半职,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必然存在竞争,但是统治者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文人。于是这种不以政治阴谋,靠相互打击为主,但不会产生直接致死,互相抨击的陋习得到延续和成熟,并形成一种文化。

  透过现象看本质,最近所谓的“文人相轻”,只不过是混淆黑白的口号,掩护文坛的昏暗,韩寒“代笔门”的纠纷,其实也并不是为了文笔的长短,其实更多的是有一些人在“挂着羊头卖狗肉”。

  疑韩案中,对中国近代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场争论,最可怕的不在于领头的“质疑”者,而在于无数盲从的跟风者。正如在我们脑海中早已磨平的历次政治运动一样,整别人的人往往因为一时的贪利,用公共利益争取作为斗争的矛头,而不理会言论自由的边界,置法制社会 “人权”这一意识不顾。斗争者忧虑公众的反应,害怕自己在斗争中受严重的损失而促使自己反击自卫,以用尽方式击垮对方为目的。但是,无论这场战役最终如何,最可悲的结局,文人在公众呐喊助威的围观和消费下,由相轻,终将变成两败俱伤的相残。

  这种做法若不加阻止而形成社会惯习,时机合适时,可能会产生比“文人相轻”更为疯狂的陋习。因此,中国社会中明智的读书人对此都应保持高度的警觉。公共利益的存在,基础是建立在一个法制社会对人基本的尊重和坚定的保护之上。若言论自由就是肆意妄为,将无人能享言论自由,若一个社会对人基本的尊重和坚定的保护无能为力,则人人都会成为弱者。

  新闻链接:(新华网)

  韩寒就"起诉方舟子"一事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2-01/30/c_111471615.htm

  (作者简介)

  胡万宝,男,汉族,新锐历史作家,青年杂文家。笔名巴蜀三杰,别号“蜀中卧龙”。著有长篇谴责小说《匹子》,佛经评著《金刚经今解》,历史评论著作《历史的狼性征服——大唐开国的政治真相》等。百度百科详细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9916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