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狱忠魂完整版老虎登:新时期少数民族多语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研究与实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06:46

新时期少数民族多语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研究与实践

——《新时期少数民族多语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研究与实践》成果简介

  2011年05月10日15:45  

  延边大学张贞爱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少数民族多语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研究与实践——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现状和发展对策》(项目批准号为05BMZ014),最终成果为专著《新时期少数民族多语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成员有:崔曦秀、李英浩、白红爱。

  该成果认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教育学、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习得等交叉学科的角度,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两个层面,以外语教育和民、汉、外三种语言课程教育为议题,采用文献法、实际调查、实地观察和实验教学等研究方法,在充分吸收国内外该领域前沿研究成果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多语人才资源开发的教育方略。该课题主要涉及具有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民族文字和民族学校教育体系的各少数民族。

  一、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该成果由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组成。

  上篇的主要议题是中国少数民族双语双文化建构特征的优势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集中阐述了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双语双文化建构的全新价值取向,明示了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新时期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应在少数民族的多元语言文化优势上寻求其突破口。

  该篇的主要建树在于从民族政策、区域自治、学校教育体制等方面比较了中国与美国的多元教育,并指出中国民族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长效性。美国的多元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主流民族语言能力的一元化人才,使其尽快融入主流社会。中国的多元教育目标是让一个学生掌握多种语言文化,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过程,为学生提供能够成为多语人才的教育平台。这种多语人才是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时代最具竞争力的人才之一。而且,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民族政策保全了双语人力资源,这为培养三语或多语人才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和重要的政策保障。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对人类进步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中篇的主要议题是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多语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研究。本篇为开发少数民族多语人才资源,从外语教育到三种语言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阶段三种语言能力的培养直至高等教育阶段少数民族人才模式,提出了系统的教育方略,深入探讨了少数民族双语双文化建构特征的内涵意义。

  该篇对我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教育进行了基础理论研究,其主要建树在于:为建立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从三个方面定义了“少数民族外语教育”是什么:一是少数民族外语教育作为全国外语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主流民族外语教育有同有异;二是从语言与语言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少数民族的外语教育是民汉双语基础上的外语教育,有两种语言系统的支撑;三是在语言认知与语言习得层面上,我国少数民族外语学习本质上属于双语基础上的第三语言习得范畴。其特殊性体现在学习者的两种语言学习经验积淀而成的认知潜能和语言学能上。其次,该成果从五个方面着力探讨了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特殊性所在,提出了“双语基础上的外语教育具有潜在优势”的假设。通过实验所得第一手统计数据,基本证实了双语人在外语学习中有其认知潜能上的可开发优势。再次,该成果以“民汉双语基础上的外语教育有两种语言系统的支撑”和“语言的普遍性”为理论依据,经观察、访谈、调查及小范围的实验研究, 大胆提出了适合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建构特征的“双重正迁移”外语教学模式。

  “双重正迁移”教学模式是课题组负责人以我国朝鲜族英语教育为个案研究,在1998年提出的,具有创新意义的英语教学模式。十年来,从朝鲜族的英语教育到少数民族的外语教育研究,从外语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到多次的实验教学及实证研究,“双重正迁移”外语教学模式逐渐趋于成熟,逐渐趋于具体化,逐渐被更多的外语教育工作者理解、接纳和应用。“双重正迁移”外语教学模式是本课题成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该教学模式的合理实施将对我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我国少数民族三种语言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然而,不可忽略的是“潜在优势”需要挖掘,“双重正迁移”教学模式需要引导。这对少数民族外语教师的培养、外语教材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该篇较全面地梳理了国内关于三种语言教育的文献,首次提出构建“民、汉、外三种语言教育体系”的基本设想,并为“三种语言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基础研究,从该教育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中探索少数民族三语人才资源开发战略,以语言的三大功能为理论依据,探讨了民、汉、外三种语言的习得顺序、习得特征及三种语言能力规格,明确了建立三种语言教育体系的宗旨、理论依据、教学目标。

  “三种语言教育体系”是指:少数民族学校的(基础教育阶段)民语、汉语、外语课程教育应该在语言学科框架下,构建三种语言课程体系,在该体系中分设民语、汉语、外语课型,并在小学、初中、高中的适当阶段设立“两种语言整合”课型,即“民汉”、“民外”、“汉外”整合课型,为学生创建共同提高三种语言能力的语言行为平台。

  “三种语言教育体系”的理念基础在于要把少数民族学生的三种语言能力看作一个整体,把民、汉、外三种语言课程教育看作一个系统,在三种语言课程教育间形成积极的互动机制,优化组合语言教育资源,促进语言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三种语言教育体系”的特色在于:一是确立语言能力的整体化意识,激发学生能动的自我责任意识,平衡把握属于自己的三种语言学习。二是树立语言教育的系统化意识,使民、汉、外单项课程教师能够多层面多视角地探讨三种语言间的内在和外在的联系,平衡、协调发展三种语言教育。

  此外,该篇还集中探讨了后WTO时代地方民族高校教育发展战略,依据延边大学英语专业“英日汉朝”四种语言人才培养体系和理工学院“专业+英日汉朝”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大胆地为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提出了“专业+多语”的人才模式。该人才模式的必要性在于“一体多元”时代对多语人才的需求,其可行性在于少数民族学校的三种语言教育体系及少数民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具备的(一定程度上的)三种语言能力。

  下篇的主要议题是第三语言习得与第三语言教育研究,为少数民族三种语言教育体系的构建和三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在语音、语法、语码转换等方面开展了各项实验研究。在“朝汉双语基础上的英语教育”研究基础上,率先在国内进行了第三语言习得特征的原创性研究,与国外的三语教育和多语教育研究几乎是同步发展起来的,并已开始取得初步的成果。

  二、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是课题成果提出了少数民族“多语人才”概念,以“让少数民族多元特色得以优势发展”为理念基础,提出了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多语人才资源开发的教育方略。

  二是提出了构建基础教育阶段“三种语言教育体系”的设想。为培养少数民族的三种语言能力,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进而,确立语言教学运行机制上的合理保障。

  三是提出了高等教育阶段“专业+多语”的少数民族人才模式。通过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个案研究与成功经验。

  四是为建立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理论体系,从三方面定义了“少数民族外语教育”是什么;从理论上阐明了少数民族外语教育本质特征,即“双语基础上的外语教育/第三语言教育”。

  五是提出了适合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建构特征的“双重正迁移”外语教学模式。

  六是提出的“第三语言习得”在国内外尚属全新的前 沿研究领域。该课题成果将为国内第三语言习得提供基础研究,为国外第三语言习得研究提供可借鉴的实例。

  七是通过对比中国和美国多元语言文化教育体系及政策体系,论证了中国少数民族政策不仅适用于我国国情,而且也适合整个人类社会的平等、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高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