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蛇吗:中国美术馆国画大师艺术珍品之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1:53:11

晴峦积翠图
潘天寿 1961
纸本设色
156.5×61.5cm
潘天寿纪念馆藏
潘天寿画、书、印、诗俱佳,尤以绘画知名于世。他的绘画上承南宋马远、夏圭的雄健峻拔,下得明代戴进的豪劲奔放、沈周的沉着老练,以及石涛的苍浑、朱耷的奇崛冷逸。其间朱耷的超俗风貌,更与潘天寿的气质相宜。《晴峦积翠图》画风恬静简淡,彩墨纷披,设色用笔简练有力,布景造势气壮力强,上作叠山斜立,下有两户人家屋宇相接,门户开敞,篱问院外似鸡犬相闻。尺幅之作,表现了潘天寿沉雄奇拙、苍古高翠的艺术风格。


青绿山水图
潘天寿 1962
纸本设色
69×54cm
潘天寿纪念馆藏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早年别号懒道人、心阿兰若主持,晚年自署东越颐者、颐翁、雷婆头峰寿者等,浙江省宁海人。1915年至1920年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得李叔同、经子渊指教,又受益于吴昌硕。曾任国立艺专校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美协浙江分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作有《中国绘画史》、《中国书法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潘天寿的《青绿山水图》,青绿设色,画面上方只用铁线勾画山石大貌,山下浅渚上两块尖石斜立,山间楼台关隘隐隐可见;画幅中间,江水隔岸,用古拙、苍劲的汉隶填补空白,使近景远景连为一体;下方树木枝丫欹侧,山石、房屋也用斩钉截铁的笔法勾出大形。这种简练概括的手法,把各种各样的物态都笼罩在一种统一的风格之中,表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意境。


晴江晓色图
潘天寿 纸本设色
33.7×39.1cm
潘天寿纪念馆藏
潘天寿的小品,韵味隽永,笔筒意深,是他的情感率直流溢的结果,《晴江晓色图》的画面形象几乎减少到最大的程度,江的对岸高山横立,山石的表面不细勾分面,只靠色彩的浓重表现向背明暗,岸边蒲苇晃荡,近处只留几片墨迹,两个人物畅谈高论,一派散逸气象。这种平淡天真的绘画风格使艺术家的心灵世界因之而展现得分外鲜明。


霜天暮钟图
潘天寿 1931
纸本设色
33.7×40.6cm
潘天寿纪念馆藏
潘天寿对时尚所推崇的“四王”画风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我懒不可要,四王非所长”,认为吴门画派的末流“渐由寒简而至枯索,可谓气血无存”。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他终于走出了一条独创的艺术道路。这幅《霜天暮钟图》是他秋天写生所作,山石只勾大意,皴法随手擦出,树枝、树叶删拔大要,完全克服了“四王”一派繁复芜杂的缺点。与此同时,潘天寿又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投入到寻常景物描绘之中,从而使画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小龙湫下一角图
潘天寿 1963
纸本设色
107.5×107.8cm
潘天寿纪念馆藏
《小龙湫下一角图》把平常难以入画的山间小景通过剪裁摄入画中,从立意、取材、笔墨、构图、设色均给人以耳目一新。图中岩石,不求圆润、玲珑、剔透、灵动,而求方折、突兀、陡峭、坚凝,用笔以苍劲、奇雄、古拙、挺拔、生辣为事。图中山花野草用工笔重色点缀于山石之间形成对比。此图给人的印象是境美意妙,近于壮美乃至崇高。这种风格不光是他的个性,也是近代中国人欲以雄力改造世界的审美理想的曲折反映。


山水
黄君璧 纸本设色
159.3×37.4cm
中央美术学院藏
画家黄君璧(1898~1991),原名允瑄,号君翁,祖籍广东南海,生于广州。1919年广东公学毕业。1922年入楚庭美术院研究西画。曾历任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教师、教务主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国立艺术专科学院教授及国画组主任,并被教育部聘为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美术展览会国画组审查委员。1949年起任台湾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台北故宫博物院点查委员。擅画人物、花鸟,尤精山水。
此图创作年代不详,题跋记日:“君璧于成都”,由此可推断作品创作于1937年以后,乃作者中年所作。黄君璧早年偏爱渐江的清寂,中年转而仰慕夏圭的雄壮。本图近景所绘溪岸苍松,造型挺拔,笔健墨丰;中景山岩兀立,结体雄壮,皴擦点染有度;松下执杖男子,则纯以淡墨勾勒。整幅作品造景中规中矩,用笔用墨讲究法度,松、石处理带有南宋山水作风。


山水
黄君璧 1943
纸本设色
104×60cm
北京画院藏
黄君璧早年喜爱渐江,中年仰慕夏圭,曾临摹古代名画数百件,对传统绘画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使他的山水画能做到有根基,不留俗意。此图笔墨氤氲,气势雄壮,远处群山跌宕,画幅右侧一瀑布飞流直下,山下草庐掩映于林木之间,山脚溪水潺潺,画中虽不见人,却因此而显示出“空故纳万境”的高深意趣,将自然苍苍莽莽的本真特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者面前。


劲节长青
钱松喦 1981
纸本设色
69×57.5cm
家属藏
画家肖平曾撰文评述:“诗文题跋的运用,也是钱松喦留给我们的遗产。在现代山水名家中,钱松喦在这方面十分突出,这不仅因为他的家学和对于诗文的造诣,更在于他的灵活恰当,既言之有物,又切中画题;既合于理法,又具备新精神和新意趣。诗、书、画的浑然一体,使钱松喦的艺术更臻完美,境界也更高。”钱松喦的大量作品都有自题诗或长题跋,它们与作品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使作品韵味意境更为深遂深远,绘画主题更为清晰明朗。


长城秋色
钱松喦 1972
纸本设色
50×71.5cm
描绘长城风采的作品,钱松喦曾画过不少。这幅画借秋色中的长城,描绘工业建设的巨大成就,用笔深厚沉着,以热情洋溢地绘写现实,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作品意境深邃隽永,富有生活情趣;构图稳中求变,笔墨浑厚苍茫;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民族的传统特色融为一体。


红岩
钱松喦 1960
纸本设色
104×81.5cm
中国美术馆藏
此图描绘革命旧址红岩村的景象。画中主要景物是几块巨大的红色岩石,巍然矗立,令人有高山仰止的感受。此图在传统基础上大胆创新,以凝重顿挫的线条勾勒出大块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敷以朱砂,产生出庄重宏亮的色泽,更衬托出当年革命旧址的神圣、庄严与伟大。将岩石染成红色,是大胆的创造,也是内容的需要。这象征革命的红色,极具感染力,仿佛凝聚了革命的浩然正气。


太平县
钱松喦 1961
纸本设色
36.5×27cm
家属藏
钱松喦(1899~1985),笔名芑庐主人,江苏宜兴人。幼从父学书画,后受教于胡汀鹭。1925年毕业于江苏省第三师范。曾任苏州中、小学及无锡美专美术教师。1957年调入江苏省国画院,曾任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委员。擅长中国画,尤长山水,兼长书法。著作有《砚边点滴》。
1961年,钱松喦赴黄山写生途经安徽太平县,录下此图。那高耸的山峰,宁静的村庄,丛丛树木里露出徽派样式的民居,农民牵着耕牛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大色块的绿色视野里,给人以桃源般的享受。然而,沉浸在眼前的遐想中,又有谁曾想到过,多年前这里发生过震惊中外的血战,这里就是“皖南事变”的突围处。


峨嵋纪游
林散之 1938
纸本设色
203×63cm
林散之纪念馆藏
林散之(1898~1989),原名林以霖或林霖,号三痴,后改名林散之,号左耳、散耳、聋叟、江上老人等,祖籍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浦县。1日13年从张青甫学工笔人物画,1934年从师黄宾虹,长期专事国画和书法创作,诗书画均造诣精深。曾任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南京书画院院长。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省分会名誉主席。
林散之工诗、善画,尤其长于书法。其楷书习颜、柳,始得雄厚朴茂之气,行书由米芾入手旁涉赵孟颊、董其昌,取精用宏,博采众长。草书以王羲之为宗,怀素为体,笔势变化,错综复杂。此画吸收书法的意趣,计白当黑,虚实多变,在狭长的空间中布置了崇山峻岭,把现实山中各种气象、景观都表现在画中。作品笔致浑厚,情韵缥缈,与书法颉颃,是这位书法大师难得一见的绘画珍品。

天都峰
惠孝同 1959
纸本设色
170×105cm
辽宁博物馆藏
画家在此幅作品中描绘的是黄山天都峰胜景,危崖绝壁,深谷险壑,茂林杂树,以及蜿蜒的山路,直上云天。林海之中许多游客在崎岖的栈道上披云攀行,远处群峰涌翠,横云锁谷,天都峰险奇壮丽的自然景观跃入眼睑。此画在构图上虚实相生,以突出山路之艰难;运用苍厚的笔法,表现磊落的山体。可见画家不仅师古人,而且更师造化,从而表现“大家齐努力一路上天都”的主题。


崂山图
惠孝同 1953
纸本设色
95×121cm
中国美术馆藏
惠孝同的山水特别讲究经营位置,善于通过剪裁造势,找出自然景物的内在规律,从而“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此图视角独特,取山顶一侧,云雾缥缈,仙气融融,突岩斩钉截铁,如犬牙峥嵘,一条羊肠小道忽隐忽现通向山里,两耸峰对峙,互争短长,由峰隙望去,谷内屋舍院落星罗棋布。此图赋彩随类,得天然之趣,斧劈利落,罩以浅绛,各种杂木随山势而轻重、浓淡点出,尽展山川之雄姿。


晴岚浮翠
惠孝同 纸本设色
68.5×106.5cm
中央美术学院藏
惠孝同(1902~1979),满族,原名惠均,字孝同,号柘湖,别号松溪,北京人。1920年入中国画学研究会,从师金城。曾任中国画学研究会研究员、湖社画会副会长、天津传习社社长,抗战期间任职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52年参加北京中国画研究会,1956年任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常委、主任委员,1964年任国子监国画补习学校校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善青绿山水,亦善书法,并富收藏。
此画幅取景视点较低,以淡墨勾画涟涟水波,溪岸山峦间以粉红色点出簇簇花树,山石造型求整体概括,皴擦不多,只在结构转折处落墨交代。作品走笔用墨以简为主,石青、石绿晕染典雅清丽,给人以清新明媚的感受。


村舍
林风眠 40年代
纸本设色
66×67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林风眠喜欢用大面积的色彩来表现自己对自然的敏感。留学生涯使他一生对油画般的色彩流连忘返,但是他的色彩从来不显得火爆也不显得乍眼,这样才能使他的颜色和墨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用水墨淋漓的效果诉说着中国人对自然的特殊迷恋。


柳林
林风眠 40年代
纸本设色
66×67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林风眠使用毛笔宣纸,但不求书法力透纸背,也不题诗于画。其运线的果断、疾速、遒劲,显出一种独立的个性。《柳林》描绘山间小景,融浓丽的彩色于水墨,突出了人对大自然视觉感受的新鲜感、质量感,破除了传统水墨画略施淡墨的程式。此画对中国画意韵的追求不只在形式技巧方面,而是首先树立了一种新观念,即从人类文化和艺术史的高度来观看传统,把自然和心灵作为创造艺术生命的源泉。


沿江村落
林风眠 40年代
纸本设色
34.3×34.3cm
中央美术学院藏
林风眠笔下的山水画糅合了西方风景画和东方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之长,追求的既不是西方风景画再现自然的真实,也不是传统山水画那种空淡虚灵。由于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风景总不免带有淡淡的忧郁和悲悯情调,哪怕最浓艳的秋景也是如此。这件作品用传统的“浅绛山水”的材料——水墨、花青和赭石画成,线条勾涂中自然而然地带出了飞白皴擦,就更具文人画的意蕴。


抗美援朝战争长卷(局部)
柳子谷 满键
纸本设色
38×2700cm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柳子谷(1901~1966),江西省玉山县人。早年入上海美专从师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先后任教于上海美专、南京美专。1949年以后任教于沈阳师范学院美术系、辽宁大学美术系、山东艺术学院。
这幅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绘画长卷深刻地再现了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的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整幅画面长2700cm。这里选取的虽然只是长卷中很短的三个片断,但是当时中朝人民同仇敌忾打击侵略者的激愤心情,却随着画家的画笔毫不保留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第一段为人民解放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手足情深;第二段为斗志昂扬的出发场面;第三段为补给线上人民群众肩扛手推为子弟兵运送粮食的劳动场面。这幅长卷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山水画的局限,开创出新时代历史绘画的崭新面貌。


三门峡地质勘探
谢瑞阶 1955
纸本设色
61.8×182cm
中国美术馆藏
谢瑞阶(1902~2000),原名谢宝树,号就简老人,笔名黄河老人。河南巩县人。1921年入河南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学绘画。1924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曾历任开封艺术学校校长、郑州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南省分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南省分会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届与第三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著作有《人物画法简述》。
谢瑞阶的山水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和大自然搏斗的壮阔场面。三门峡为黄河中游著名的峡谷,河床中间有坚硬的闪长石岛将水分成三股急流,北为“人门”,中为“神门”,南为“鬼门”。近处地质队员们搭起了帐篷,将一筐筐的建筑材料从石岛上的铁索直抵江,心。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她丰富的自然资源却从来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此图通过地质队员在黄河三门峡工地工作的情景,表现了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发挥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把大自然的丰富资源开采出来造福于全国人民的大无畏精神。


黄山日出
董寿平 1986
纸本设色
46×68cm
荣宝斋藏
董寿平喜画黄山,不管画幅是小是大都景繁而不乱。《黄山日出》描绘氤氲缥缈的云海之中,嶙峋山石上有几株老皮苍松。画之理,笔之法,纵横吞吐,阴阳浓淡,皆能列山川之形式于笔端。此图是画家登临黄山后在写生的基础上创作出的,与“搜尽奇峰打草稿”相吻合,把黄山许多特点浓缩到自己的画幅中,提炼出的意象使观者如入其境,心旷神怡。


雨后黄山
董寿平 1956
纸本设色
188×67.5cm
中国美术馆藏
董寿平(1904~1997),山西省洪洞县人。1926年毕业于北京东方大学经济系。原任职于荣宝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董寿平笔下的雨后黄山境界优美奇峻,皴法丰富严谨,墨色浑然一体,疏密明暗隐现自然,皆良多趣味,生动而不粗犷,精密而不纤弱。其沟壑、章法、笔墨,气脉贯通,意境亦无一不精到。这幅立轴山水,左右两边巨石箕踞,沟壑之中溪水若隐若现,峰顶丛木林立,笔纵飞舞,墨色纷披,反映了画家以造化为师,敢于独辟新意的创造精神,再现了黄山云雾浮动、高峰耸峙的胜境。


黄山奇峰
关松房 1980
纸本水墨
135×67cm
北京画院藏
关松房(1901~1982),满族,原名枯雅尔·恩棣,字雅云,号松房,曾用笔名翕斋、夕庵、夕庵主人,北京人。1916年始学画,摹写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及私人所藏古代名画。1925年所作青绿山水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银质奖。1949年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编纂兼第一科科长。1952年入中国画研究会。曾为中国画法研究会理事、北京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擅长山水画。
关松房常遨游于壮丽山河之间,澄怀味象,体察物态,尤喜黄山奇峰怪石,面对造化之神奇,顿觉笔生波澜。他笔下的《黄山奇峰》以险峻奇雄见长,是画家在面对自然的时候不是以外来者的角度来欣赏,而是作为自然的一分子融入自然的怀抱,细心察悟的精心杰构。这样,画家心灵的宁静和独立的人格才真正地与天籁共鸣,合而为一。最后上升到人与天地精神的认同,于天地同构契合,真正悟出了道法自然的真谛。


秋山红叶
关松房 1961
纸本设色
117×44.5cm
中国美术馆藏
敏锐的感受能力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至关重要。没有感觉的人即使面对山川树木、泉石飞云,也会无动于衷,而有感觉的人则能通过体悟自然美妙意境,发现生命的轨迹。优秀的艺术家更能把深沉的思索变成音符、节奏、线条、色彩、文字……关松房就是这样,他的《秋山红叶》描绘苍茫林海,深邃沟壑,作红叶尽染,秋意荡漾于重重山峦之间,体现了画家无时无刻都在细心观察和他那“心事浩茫连广宇”、“半如儿女半风云”的复杂、真挚情感。关松房的内心深处有一种特殊的敏感,这种敏感通过画幅自然而然地对宇宙、对生命作了诠释。

谢谢您的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