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弗受玉文言文注音:(原创)国画名家作品赏析(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8:03:35
吴昌硕《湖石牡丹》


吴昌硕的写意花卉,一是重气尚势,以浑厚豪放为宗,二是“直从书画演画法”,以书入画,以印入画,以金石气入画,如写如拓,高古凝重。比之于白阳,更显磅礴;比之于徐渭,更厚重苍茫;比之于八大山人,显得烂漫;比之于复堂,更沉雄;比之于赵之谦,更老辣。此幅《湖石牡丹》以单纯朴厚的笔法,大写意出花卉与奇石;复色运用酣畅自如,丰富的灰色层次使画面的张力得以增强,苍茫浑厚之气蓬勃而出。
光绪癸卯年(1903),正值画家60岁之耳顺年。农历12月16日的一天,闲来翻翻旧作,得见当年以昔耶居士时时写之的诗句入画之作,于是兴致大发,提笔再度题款:“花摇彩霞光,瓷表太古色。春风开南轩,坐以赏元日。谁谓石头顽,胜景非其匹。大块春蓬蓬,容我一官虱。” 昔耶居士即“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对后来吴昌硕、齐白石影响最大。
南京十竹斋2005秋拍曾推出苏州文物公司旧藏的《富贵寿石图》,画面与此幅如出一辙,上题同样的诗句。此际上拍的《湖石牡丹》曾参加过瀚海2004年秋季拍卖会,并为《吴昌硕书画集》《南画大成》等著录,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缶老佳构。
秋拍赏析:林风眠《憩息图》


此幅林风眠《憩息图》原为沈柔坚先生旧藏。沈柔坚先生对于林风眠的作品颇有研究,写的《林风眠的艺术魅力》一文被收录《林风眠》文集里。这幅甚为精致的《憩息图》中描绘的群栖于枝头的小鸟,是林风眠花鸟画的又一独特创格。小鸟正面蹲立枝上,或独栖或三两成群,且每只脸上还挂着一副或是沉思,或是调皮,或是顾作深沉的小表情,活泼动人。相较于传统花鸟画而言,林风眠的小鸟没有对抓、羽、翅的细致描绘,而是吸收了近代西方绘画中与观者保持相当距离的观察方法,使“林家笔墨”在表现小鸟题材上更具特色。
近些年林风眠先生小鸟题材的作品在拍卖会中常有不俗的表现,香港苏富比2005秋季拍卖会上,林氏一幅《七对小鸟》曾以200余万元的成交价创下此类题材的佳绩;随后2006年秋季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林风眠的《樱花小鸟》也以200多万元的价格成交。林氏小鸟精品深获藏家宠爱。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_齐白石《荷花鸳鸯》赏析

齐白石《虾》

齐白石《蟹》

荷花、鸳鸯,皆是美好的象征。以荷花鸳鸯赠以新婚佳人,更是锦上添花,别具匠心。此幅《荷花鸳鸯》乃齐白石老人赠以门生吴瑞臻以祝贺新婚之作。画面萦绕着一股幸福的气息,一对鸳鸯于大写意荷叶下窃窃私语,两朵怒放的荷花昭示着美好与希望。
李苦禅对吴瑞臻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称她为“奇女子”。1939年,经李苦禅举荐,吴瑞臻被齐白石收为入室弟子。在与齐老的交往中,吴瑞臻不时呈上作品请老师指教,大师诲人不倦,耐心点拨,还不断把自己的佳作赠给这位得意门生,可惜,这些真迹有的在“文革”中散失,但吴瑞臻手中仍藏有齐白石所作的虾、蟹、荷花等多幅真迹。这些作品大多在2001年吴瑞臻个人艺术画展上首次向世人公布。2007年7月,吴瑞臻上款的两幅齐白石精品《虾》和《蟹》在荣宝第57期拍卖会上分别以18.7万和13.2万元成交。
齐白石的《荷花鸳鸯》题材近年来也是屡创佳绩。荣宝2005春拍中,齐白石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荷花鸳鸯》以132万元成交;在最近刚结束的嘉德拍卖会上,创作于1950的《荷花鸳鸯》以100.8万元成交。作为精心创制、来源有序的本幅《荷花鸳鸯》更将会得到藏家的喜爱和追捧。
齐白石《三祝图》

吴昌硕的《三祝图》精品已是难得,荣宝却能有幸征得齐白石大师的同题材精妙之作《三祝图》,更得感谢机缘的垂顾。
此幅,白石老人也以岁寒三友“松、竹、梅”入画,不同的是,齐白石在松枝上又加了只鹰。在近期刚结束的嘉德秋拍会上,《南张北齐——张大千齐白石精品》专场,齐白石的《松鹰图》以795.2万元的震撼价成交,刷新了这一题材于中贸圣佳2005年春拍创造的记录,“松鹰”题材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三幅款识分别为:“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制于故都。”、“作画必须黑白分明,杏子坞老民白石。”“三祝,寄萍老人。”日本茶室常以悬挂书画作品为雅,一般以单幅或三屏为形制。与中国传统的“四君子”题材类似,岁寒三友“松、竹、梅”也是日本历久弥新的创作题材。此《三祝图》应为齐白石为日本客人特别绘制,保存完好,属于精心、精致、精彩之作。
此番上拍的《三祝图》是白石老人于故都所作。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拔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聚气凝神,风骨傲然。画面墨色依旧润泽如初,仿佛刚刚落笔,可谓“元气淋漓幛犹湿”。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松鹰的眼睛是为精彩一笔,有那么一点白眼向人的味道,却又分明是在调皮地与你对视。联想到荣宝2005年秋拍会上齐白石的《守护神(猫头鹰)》和2006年春拍会上的《花犬迎归》,往往是点睛一笔,即是满堂出彩。
众皆学我手,英也夺我心――李苦禅《高瞻远瞩》赏析   
李苦禅《英姿飒爽》

高瞻远瞩、远瞻山河壮、远瞩、苍鹰不博即鸳鸯!
李苦禅的画面和语言总是那么的震撼人心,无怪乎齐白石如此喜爱李苦禅,夸曰“众皆学我手,英也夺我心”,预言“白石后笔墨当推苦禅”。
李苦禅写意花鸟的主要题材是鹰、鹭等大黑鸟。他曾说:“虾、小鸡、蟹都是齐老师常画的,早已创出了自家面貌,若再跟着画,就脱不开他,创不出来了。”因此,从题材上他有意识的不重复老师。齐白石的题材多是农家风物和南方花木,他们寄托了齐白石对农家生活的思念。而李苦禅的题材更强调对象的象征意义,诚如此幅《高瞻远瞩》,综合了鹰、鹭等多重猛禽特征的“雄鹰”形象正是阳刚的化身,体现出坚贞不屈的品格。由此不仅表现出他的独创精神,更展现他山东大汉豪迈的个性。
《高瞻远瞩》这幅作品创作于1962年春节,是为馈赠圈内友人之作。上款人邹雅,原名亚民,又名大雅,江苏省无锡市人,版画家、山水画家,中国美术协会会员。青年时代在上海出版界工作,解放后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社总编辑,1973年调任北京画院工作。《高瞻远瞩》创作当年,潘天寿书画展于9月30日至10月21日在京举行,展览期间,中国美术家协会举行了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除了叶浅予、秦仲文、吴镜汀外,就有李苦禅和邹雅等人。
李苦禅的“松鹰”题材早在2003年就有良好的市场表现,当时一件大尺幅作品《双鹰》以187万元成交;随后的2005年中贸春拍,李苦禅创作于1973年的《英姿飒爽》即以319万元成交。《英姿飒爽》与本次上拍的《高瞻远瞩》布局相似,尺幅接近,两只雄鹰皆气宇轩昂,且皆为来源有序之作,值得期待。
传世杰作《革命摇篮井冈山》

当我们展示李可染山水巨作之一《革命摇篮井冈山》,会惊奇地发现,围绕着这同一主题,有一系列大幅度跳跃性的变体画,像是一位非常年轻的画家,在左奔右突,探索着若干不同的新图式、新形式语言。
我们有幸面观亲赏的这幅《革命摇篮井冈山图》,在多变的井冈山图式之中,应是最接迈高悬于毛主席纪念堂大厅的那一幅。或者说,此时此图已迈向完满实现画家心中意象的终极点。在一位山水大手笔驾驭下,它好像是大厅那件全景横幅长卷屏幕上;先演示画面右半部特写,只要再向左推移,为纪念堂而作的独一幅全景图就徐徐展开了。
纪念堂井冈山长卷图题款,几乎是与现今一幅井冈山题款同等的右上方位置。不同的是,纪念堂一幅选写了正体的“岡”,有简短题款如下:“毛主席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一九七七年月李可染敬绘于北京”,现今的一幅,独有画名标题、后书“可染敬绘于北京”,未署创作年代,但据上述画法画风,二者十分接近,可推断为靠近77年7月终作完稿之前,将它比喻为一套完整的交响乐之“间奏曲”,也许是恰当的吧。
井冈山,是老画家李可染多年来久久心仪的革命圣地。十年文革一切浩劫结束,老画家作了七十岁总结,自许“白发学童”。为了重新跋山涉水,恳请医生作手术截除双足“叠趾”之痛,以利行路。1977年终于实现登临井冈山宿愿。这是他终生难忘的登山经历,也是老人最后一次登山的幸福体验。
山水大师置身井冈山环境之中,激动不已,在弟子李行简、王兆荣二位画家陪同、保护下,于险要视角,持续两小时速写、写生。后来,追忆井冈山作画前前后后,可染师说:“登临井冈山,瞻仰黄洋界,山势险峻,无比壮丽。”说到作画,欲感到任何单一的角度,都难以表现自己的感受,更难以充分传达井冈山精神。这就是先后创作二十余幅井冈山图稿的动因。千锤百炼,反复探索,直到最终完成《革命摇篮井冈山》――全景式横幅长卷,顿使纪念堂大厅满壁生辉,恍惚以神奇之力扩展着空间。
今天所见的井冈山图,其色调、墨调及亮度的定音、定位,和我们熟悉的可染山水“重墨强光”有所不同。全图墨、色交融,满目青山,以低调的偏银灰墨色和淡绿调性,造足了和暖温馨摇篮的气氛,如同呈现出一部交响乐的主题。这里不直写人的活动,而代之以山脚新生的幼松;环山树木葱茏。群山之间,云浮而动,清泉直流而下,动静对比。在这冲和恰静的主调中,依然拥有丰富的层次。近峯远山,实实虚虚,自然隐显几处“空白”,浑厚处顿生微妙与空灵。这里孕育着和平、新生、茁壮、饱经风霜的活力。“旌旗在望,鼓角相闻”的壮烈历史场景,似乎隐迹在辟峰深壑的后面了。
构图,作为一种传达意境的手段,作为重要的形式语言,和我们见到过的诗词山水如《崑崙山图》;中景拉近,正峯突现眼前有所不同,这里根据“革命摇篮”意境创造的需要,处处追踪着一条主要的“纵深线”。这条“纵深线”,由主峰群最近最亮的圆浑山顶,隐隐向上、向深处推移,直达黄洋界丰碑,汇为视觉线交接的终极点。左右分列的山峰,层层远去的井冈山脉,千重岩壑,万重云海,形成熹微的曙光返照,或显或隐,向着终极点集中。微妙的是环山公路线,作为一条活泼跳荡的副线,与主山脉“纵深线”交搭,下线低至深壑边沿构成了“勾股、弦”倾斜的三角形,暗示全国“趣味中心”。无数线性,错综排比,展开一个深深荡荡、空阔无垠的大宇宙空间,自然无极,了无斧凿痕。可以说,这是山水大家千锤百炼、炉火纯青,艺术臻于成熟、进入化境的标志。
《革命摇篮井冈山》的意外出现,引起我们对新中国山水画源头的回顾:新山水画发靭于50年代末。1959年,以“江山如此多娇”命名的李可染水墨山水画展,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在八大城市巡回展出。于此同时,傅抱石、关山月两位画家合作的旭日东升山水画以同样的命名《江山如此多娇》进入人民大会堂。于是,南北合力为新山水画的发展拉开序幕。李可染在全国四次远行;出游作水墨山水写生的同时,完成一系列诗词山水画新作,规模可观,锐意创新:如《十六字令》、《大柏地》、《长征》、《昆仑》、《六盘水》、《百万雄师过大江》(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等,堪称经典。尤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沁园春?长沙)为中外人士热爱激赏,影响之深广,于诗词山水画排行前茅。据可染先生于1979年1月自己谈:《万山红遍》,九次变体图稿,是谓“采一炼十”。革命圣地题材的《韶山》,也经过多次探索,完成不同的变体。文革前前后后,李可染在山水画创新的征途上,早已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勋。他积累了深厚素养,丰富的经验和圆熟精湛的技巧,特别是无与伦比的笔墨功力兼融笔墨气度。井冈山此图,朴厚中见隽永,凝重中含空灵,静穆中显瑰丽,沉雄中有逸宕,整体风格的确立,自不待言。
《革命摇篮井冈山》,以独特的艺术创造,昭示着20世纪80年代华夏大国重新崛起的发端。井冈山图,既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又具有充分可信的历史价值。它的美学含金量居第一位,作为艺术珍品,美学价值始终是主导的,深层的,永恒的。
写到这里,使我想起,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国艺术史专家、英国苏立文教授,他对于如何建立真正的收藏,有非常好的提示和建议,一位真正的收藏家,要重现鉴赏品味优雅,培养对色彩和形式美的感觉和悟性,了解中国画经营构图、传情达意的深厚、长远传统。也就是说,收藏者在筹划投资的同时,必须使自己的收藏品质量变得越来越名贵,越来越完美。而不要为急剧过热的现象所迷惑,不追捧那些流行的、时尚的、浮浅而缺乏真情的作品,今日是明星,明天可能就消失。一位年近九十岁的艺术哲人,其思绪何等清醒睿智,其忠告又是多麽盛情,富于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