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图形导出t7:全国首届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经验材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47:22
发布时间:2009-09-15
阅读次数:854
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刘钦平大会发言
前言:经教育部批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9年9月13日于在北京隆重召开华中数控杯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天煌杯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表彰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发奖章和证书。
作为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的典型和代表,重庆市工商学校建筑专业教师刘钦平在大会上作了个人先进事迹报告。
刘钦平,女,生于1966年,西南大学本科学历,现任重庆工商学校建筑工程系主任,重庆市中职建筑专业中心教研组组长,中澳职教项目中方师资培训专家,项目成果推广专家。高级讲师,建筑高级工程师,重庆市建设教育协会成员,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重庆市建设工程建筑经济评标专家,江津区建筑安全专家,建筑高级考评员,在重庆市教委和重庆市建委享有较高的声誉。2005年评为重庆市优秀教师。
做一个有成就感的中职教师
重庆市工商学校建筑专业教师 刘钦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上午好!在伟大祖国六十华诞即将到来之际,我有幸被评为全国中职名师,来到首都北京,参加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举行的第二十五个教师节“双表彰”活动,心情十分激动。我回顾自己从事中职教育20多年的历程,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从事中等职业教育事业是大有作为、大有前途的,也是能够体验到无尚人生价值和较大事业成就感的。但是,这必须建立在对中等职业教育事业深刻认识和炽烈热爱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对中等职业教育规律的执著探索和正确把握上。
我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与热爱,对中等职业教育规律的探索与把握,主要得益于全程参与了2002年至2007年在重庆实施的中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中澳职教项目是中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自建交以来最大的一次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也是重庆职教发展历史上继建国前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活动以来的又一重大历史事件,对于我们重庆中职教师最大的帮助,就是引领我们树立了需求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引领我们加强了道德教育、行业联系能力、课程改革、教学实施、学生管理、学生鉴定、交流合作、健康安全、专业发展等九大能力修养,进而逐步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有成就感的中职教师。
我回顾自己近些年来的工作,主要体现在:
一是自觉开展行业联系。加强行业联系是澳大利亚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精髓,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是重庆实施中澳职教项目的抓手。在项目实施期间,我和澳方专家一道,先后走访了重庆市内大中小型建筑行业企业达65个、访谈300多次,了解企业技术人员的构成,用工计划和人才标准。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能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钢筋工和砌筑工的施工操作和施工员管理岗位的中级技术人才。
二是参与制定中职教师能力标准。制定中职教师能力标准是实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工作。我们通过走访行业,参照我国现行职业标准,结合澳方相应标准,将中级钢筋工、中级施工员和砌筑工的能力要求分为核心能力和相关能力两部分,核心能力包括:绘制和识读施工图的能力;测量放线的能力;编制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现场管理的能力;常用建筑材料的鉴别、选用和保管的能力;钢筋的制作、安装的能力。相关能力包括:施工现场收方算量的能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与施工项目竣工验收的能力;工程技术资料归档的能力;施工现场建筑法规的能力;职业健康与安全的预防和控制能力;砌筑砌体的能力。
三是努力推进课程改革。新的课程体系更多体现了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职业道德、企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实践能力,既重视学生适应就业的现实需要,更重视学生终身发展的长远需要。课程模式从学科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教学材料以模块化为特色,教学内容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教学组织以“学生中心”为关键,教学方法以“行动学习”为主线。具体讲,我们的教学材料形式新颖,以丰富的图标、图片和图表,使内容表达直观、生动形象,能让师生一目了然、清晰明白。
四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实践了“教学动员、教学分组、学情调查、项目实施、学生鉴定和教学反馈”的六环节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并大量采用如录像、幻灯、多媒体、实物、挂图、试验操作、现场参观、实习实作等多种教学手段,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增强了中职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五是着力创新中职德育。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认识到,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位工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天职,引导学生“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做事”是教师的根本。我还深知,企业用人的趋势是:有德有才抢着用,有德无才考虑用,有德无才限制用,无德无才决不用。教学中,我利用专业知识、原理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爱国情怀。如在上建筑力学课时,利用力的合成,怎样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时,通过拔河活动来诠释他,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拧成一股绳,产生最大的效力,借此对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教育。利用突发事件,引导、感染学生,比如,有一建筑工地发生了安全质量事故,建委召开现场办公会,我毫不犹豫将学生带到现场,感受血的教训,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施工组织课上,讲施工组织方式时,利用汶川大地震,国家对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高度重视,播放赈灾救援宣传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一个班的学生有好有差,为了消除学生之间的隔阂,在职场健康安全课上,讲安全生产责任制时,设计教学,将好的一部分学生当观众,给“差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想尽方法了解建筑企业的组织机构,他们个个生龙活虎,有的拿出手机和家人、朋友联系了解企业构成;有的和建筑工地上到校送试验的人员了解;有的和建筑老师咨询……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好学生对差生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消除学生之间的隔阂。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在学生最需要关爱的时候,感动学生,让学生释放倍受冷落已久的孤独感,不学习而产生的负疚感。
我体验自己的业绩,主要体现在:
一是交流有平台。2004年,我在高教出版社教材编写会上与同行就校本教材的开发情况暨教材特色进行了交流,并就中澳职教项目的情况及澳方教材理念向30多名与会者作了报告;同年,在哈尔滨修订建设类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方案时,向与会者介绍了中澳职教项目及实施情况; 2007年10月—2008年1月,在湖北工业大学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和到西南大学参加重庆市首届学科带头人培训时,为培训学员(教师)讲了3个小时的题为“我听、我看、我做、我想”的观摩课,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什么是以“能力为基础”的培训模式,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动中学”的教学方法,教师们受益匪浅。今年6月,广州省劳动厅世界银行职教项目办公室组织相关教师到重庆考察,我为他们上了公开课,得到较高认可;今年6月18—21日,我作为重庆能力本位职教模式推广成员之一,赴福建省福州市上了交流课、办了讲座,得到与会同行的充分肯定。
二是研究有成果。我主编了《钢筋工初级技能》,担任了全国中职工民建专业系列教材第一期九本教材的执行总主编,主编了该系列教材中《建筑施工职场健康与安全》,开发教学配套光盘,编写了农民工培训教材《模板工》,主持编写了重庆市7大建筑管理岗位能力标准。同时,我还参与了大量的课题研究,其中《农村职教如何服务地方经济》,获重庆市一等奖。
三是教学有奖项。我辅导学生参加重庆市职业技能大赛获一等奖3次,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三等奖2次。
四是专业有地位。作为重庆市建设工程建筑经济评标专家,每年参与重庆市江津区建筑工程评标工作达30多个;作为江津区建筑工程安全专家,参与了江津区的建筑工程安全方案的审查和现场的安全检查。
我反思自己的成长,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中职教师是发展中的人。有一位教育家讲,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一个或一群不完美的人朝着完美行进的工作。教师就是引领人。因为发展与生命同行,发展伴随人生。因为有发展,生命才能延续;因为有发展,人生才有希望;因为有发展,理想才会成为现实。因为中职教师是发展中的人,不是完美的人,所以不能以完美人的标准去苛求。我们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我们就没有辜负自己的使命。
第二,中职教师是需要发展的人。因为我们在成为中职教师之前并非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中的部分人原本是普教战线上的一员,成为中职教师只是一种偶然;因为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与训练并非是中职教师的专业教育与训练;还因为社会的变革是迅猛的、甚至是激烈的,学生的变换是频繁的、是不以我们的喜好而转移的,社会和学生总是以发展的观点和发展了的情况来要求我们。
第三,专业发展是中职教师作为职业人发展的根本。因为中职教师赖以谋生、赖以实现理想、赖以贡献社会的,是他的中职教师专业工作。虽然这工作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活动和全部价值,但对于我们生命的其他活动和其他价值,却是具有基础性、导向性、感染性和催化性作用的。
第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度和速度,主要取决于自己发展愿景的高度。而愿景的高度取决于对职业教育认识的深度和高度,也就是职业境界、人生境界的问题。作为中职教师,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自己站在一个台阶上,往下看,是许多的台阶,我们似乎就是从那底下爬上来的;往上看,也有许多的台阶,虽然仰望不到台阶的尽头,但我们还将继续攀登。在我们追求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也许永远无法登上理想的巅峰,然而我们眺望着,我们前行着,我们自勉着,只要我们保持着寻找精神家园的激情,我们就一定能够体验到作为中职教师的人生价值与幸福。
最后,我要感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给我职教院校教学名师的荣誉,感谢各级领导及同行们多年来对我的培养和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努力的工作,为繁荣我国职教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宋友山大会发言
前言:经教育部批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9年9月13日于在北京隆重召开华中数控杯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天煌杯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表彰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发奖章和证书。
作为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的典型和代表,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宋友山在大会上作了个人先进事迹报告。
宋友山,男,1961年5月出生,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任教。1996年10月被评定为制冷工程师,2005年7月被评定为中学高级教师,2003年12月被评定为制冷高级技师,1998年1月被评定为制冷设备维修工国家题库命题专家,2004年1月被评定为中央空调高级考评员。
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高技能人才是我的追求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一名职高的专业教师,在庆祝祖国60年华诞的前夕,我有幸能够作为全国职教院校首届教学名师的代表发言。有句谚语说:“两片云只有在同一个高度相遇,才能形成雨。”在座各位都是有关心职业教育的领导和工作在职业教育战线上的教师,希望我的发言能够引起诸位的共鸣。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高技能人才是我的追求”。
一、企业经历是我从事专业课教学的宝贵财富
我与绝大多数中职教师有着不同的经历,1979年至1981年我在北京医用低温设备总厂技工学校学习制冷机械,毕业后即进入总厂研究室从事小型制冷压缩机新产品试制等工作。那时候,我经常吃住在单位,是厂里有名的工作狂,由于工作出色,我曾先后担任过技术科长、车间主任、生产科长、质量科长、技术副厂长等职务。1985年领导安排我到北京航空学院分院制冷与低温技术专业脱产学习三年,使我的专业技术得到了更加全面系统的提高。
企业摸爬滚打的20年,为我在职业教育打拼出一片天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之所以选择电气工程学校,我总觉得这个学校有一种精神,有一种让人奋进的气场,于是在我企业工作最辉煌之时,却冷静而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我热爱的职业教育,我觉得在这个舞台上我会开始一个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
二、三尺讲台是我从事专业课教学的舞台
从企业到学校、从工程师到教师,角色的转换对我来说并不困难。我和电气工程学校结缘是在1988年,在以后的的10年里我一直在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作兼职教师,1998年10月我正式调入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承担着制冷和空调专业的专业课教学工作。此外,还担任着一些社会单位的授课、鉴定、考评工作。从我成为专任教师之日起,我就暗下决心,不仅要成为这个学校最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和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上走出一条新路,为此,我尽可能安排学生参与教学设备研发工作,这期间精心设计了许多提高综合技能训练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方案,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的发挥出来,很多毕业的学生成为了生产一线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在关键岗位发挥骨干作用、能够解决操作和生产现场难题的高技能人才。
三、社会培训是我通往专家型教师的桥梁
1983年起我就投入到社会培训的行列,实践证明,开发社会培训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从以初中毕业生为主拓宽到对新生劳动力、企业在职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从职业资格的定级、晋级培训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运用方面的培训,所有的培训都紧密围绕提高学员技能水平,提高学员就业能力和就业后的工作能力进行。
如:有这样一个学员,他是原牡丹电视机厂管理实验设备一名技术工人,在我这里接受制冷高级工培训,培训后回到工厂遇到第一个难题,就是工厂有这样一个日本生产实验设备,当时出现故障后请了国内技师修理始终没有修好,请日本专家来解决费用太贵,一放就是三年。当我的学员和我谈起此事后,我到现场给学员讲解了设备整体工作特性,希望学员全面认真进行部件全面的检查,没过几天学员给我打电话说,老师我修好了,是补偿电热的保险坏了,换一个新的,一切处于正常状态。我的学员不仅为工厂节省资金,而且还受到了工厂嘉奖和奖励。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能完全借助于现有的资源承担完成各类学情学员的综合培训,实训教学能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乃至国际先进水平,每年培训学员达3000人次,我自己也被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评定为高级考评员、命题专家、高级技师,学校被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生产监督管理局指定为制冷设备维修工初中高级考站和制冷特种作业考站。
四、自研自建实训基地,创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环境
在企业近二十年的工作经验和多年进行职工培训的教学实践是我的一笔宝贵财富。我冥思苦想,在心中不断勾画着制冷空调设备维修专业实验实习室的蓝图。不能把企业的那一套东西全盘照搬到学校来,又没有任何现成的形式可以借鉴。怎么办?随波逐流不是我的性格,坐等条件改善也并非良策。我暗下决心,要把我校制冷空调实验的实习环境建成北京市最好的,把制冷空调专业建成同行中最优秀的专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训基地的建设得到了市区教委领导和学校领导的的大力关怀扶持,是他们的远见和魄力,使我信心倍增。放暑假了我请来同事、同学和朋友和我一起挥汗如雨,锯木板,焊角钢,做出了一个个工作台和展示板。我利用以前的各种关系帮我搜寻相关单位淘汰的压缩机、旧空调器等设备,亲自动手修复改造后作为实验室的教具,使实习环境得到初步改善。自研自建的第一件设备是制冷模拟设备,用了40多天。自当木匠、自当焊工、自当漆工、自当调试员。这件事感动了校长,校长给予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随后我们又从丹麦大使馆拉来的旧中央空调设备做了全面智能化改造,仅用了3万多元资金,这套智能化设备废物利用为学校节省了约20多万元。现在的制冷空调实训基地已经成为了一个颇具特色、有相当规模的综合化实训基地,它贴近工作现场实际、符合教学要求,能根据专业内容设置由多个局部组合起来的有机整体,不仅集多种功能和多种教学手段于一身的,而且包含了传统工艺设备和最新技术发展放向,由于它符合当代教育思想,我校的制冷空调设备维修实验实习环境已经成为朝阳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制冷和空调标志性的实训基地。
五、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立体化”仿真教学模式
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二十多年经验告诉我培养这样的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过去企业办技校,授课的老师既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也是上午听课,下午到工厂在师傅的指导下实际操练。职业高中不可能也没有条件按这种模式来培养学生。
如何在兼顾文化课教学的同时以有限的学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使他们能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满足用人单位对具有适用性强、高素质、多技能人才的需求呢?
我经过六年不懈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实操体系,我称之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立体化”仿真教学模式,即“模拟仿真、多媒体、实物演示、单项技能操作、综合技能训练等教学一体化的系列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使单一技能训练和学生综合技能训练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这种模式充分显现出了学生易学、乐学效果,卓有成效地提升了大多数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把教师的“教”为辅与学生的“学”为主思想更深入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实现了学生在每一节课学习专业技术的最佳效果。
在“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学生毕业前考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两年后考取高级职业证书,五年后考取技师职业资格、高级技师。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同程度上成为了技术骨干,成为了名副其实高技能人才。如:分配到民航计算中心工作92届毕业生有5人,他们不仅确保计算机空调的安全运转和排除常见故障,而且还大胆稿技术革新,攻关解决设备节能减排问题,长期确保民航计算数据准确,为企业作出突出贡献,目前已经带出多批后毕业学生也成为高技能人才。
六、积极探索与改革考试方法,把考场搬进车间
传统的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考察方式与手段非常单一,它以学生接受知识的数量为单一的指标,以统一的试卷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参与的程度及所获得的知识对学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更没有考虑到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高技能人才。
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寻找一种新的评价方法。经过不断探索、改进,我在学校制冷与空调专业推行了一种全新的考试评价方法。不在单纯考察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是考评学生掌握了什么,综合能力如何,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结合起来一并考核,缩小书面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将学生学习和考试过程的参与程度,情感态度也作为评价的对象,不过分强调考题和考试方法的标准化,而是创造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其长处。主要包括:采取教师提供“考题”现场集中抽题方法确定题目,学生在指定地点和规定的时间内现场陈述自编报告,学生现场抽取规定必做实操题目,完成实际操作,所有过程体现创新意识。
这样的考试方法使学生不再硬着头皮被动地参加考试,而是在考试现场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考试的结果反映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通过这样的考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我这位冷面考官的热心衷肠也终于得到了学生们的赞成和理解。首都的各大报纸也已《考场搬进车间》为题进行了报道。
七、让更多的学生走上技能大赛的领奖台是我的奋斗目标
展技能竞赛活动,大力营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氛围。近几年来,我把开展学生参与技能大赛活动当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项重要途径,常抓不懈。坚持每年举办多次学生技能大赛,选拔出优秀学生参加全市技能比赛,参加全国技能比赛。
2005年我负责组织了北京市首届制冷技能大赛,经过初赛、复赛、决赛,有33人获得中级工,有5名获得了高级工,有6人获得技师,2人获得高级技师。2007年组织了朝阳区制冷技能大赛,有60多人获得了中级工,有1人获得了高级工,1人获得技师,2009年我组织了“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全国技能大赛北京赛区选拔赛,先后完成6台比赛设备的研发和改造工作,我校获得了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2009年6月28日我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常世超和马林华同学在天津参加全国决赛,经过5个小时拼搏,获得全国比赛二等奖。
通过技能比赛,参赛学生渴望成功的精神也深深感染着我。 “学技术、练技能、当能手、做贡献”的技能大赛精神,在技能大赛中积累的“自信、用心、入脑、主动”的学习习惯,被我延伸到课堂之中,以求学生都成为高技能人才。
八、面对荣誉,心怀感激
我在从业的30年中,无论职业角色怎样转换,都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一个信条——“脚踏实地,潜心钻研,总会闯出个名堂来”,这可能就是我内心的从容和对自我的把握,也是我对这个这也是有所提升的原因吧。我先后被“劳动午报”“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晨报”“北京电视台”“朝阳电视台”“全国总工会主办的工会博览杂志”等媒体广泛宣传报道,我在“北京广播电台927千赫制冷专家热线值班2年”;我在“家电维修协会”“北京制冷学会”“北京市职教学会机电专业委员会”作为专家参加活动;我在“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特种作业鉴定”中作为首席专家组织开发题库和编写培训教材。
我是取得了一些荣誉,但是每每至此,我总会想到泰山上的一副对联,“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中国人对山川的感受,就像大海到了尽头,以苍天为岸,是对自己的一种拓展;人登上山峦的顶峰,并不是我把高山踩在脚下,而是我站在山顶,是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对于此,我总是心怀感激。
在职业教育的工作岗位上,我度过了我的四十不惑,也即将迎来我的天命之年,就如一条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在即将奔向大海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平缓和辽阔。我要用减法来开始我的生活,我要求我自己要心无旁骛的关注我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那就是把学校的制冷空调设备维修专业办成全市乃至全国具有一流水准的专业;为北京是制冷专业教师培训继续付出,提升整个集体的战斗力。
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陈申宽大会发言
前言:经教育部批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9年9月13日于在北京隆重召开华中数控杯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天煌杯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表彰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发奖章和证书。
作为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的典型和代表,内蒙古扎兰屯农牧学校教师陈申宽在大会上作了个人先进事迹报告。
陈申宽,男,1956年8月出生。1976年毕业于扎兰屯农牧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95年他被评为高级讲师,2000年评为高级农艺师,2008年被农业部评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00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8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多年来,他勤奋工作,不断进取,尽职尽责地完成学校所安排的任务,广泛同呼伦贝尔市植保植检站、呼伦贝尔市农业研究所、呼伦贝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呼伦贝尔市草原站的专业同行联合,围绕着呼伦贝尔市农业生产实际选择科研推广项目,解决了生产中许多难题,为当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
乐为贫土勤耕耘,撒播希望结硕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大家好!我是来自内蒙古扎兰屯农牧学校的一名中专教师,正值我们隆重庆祝了教师节,又喜迎建国六十华诞之际,中国职业教育学会组织这次大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平台,能够参加这次大会,并作为代表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心情特别激动,感谢各位领导;感谢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及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企业领导。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乐为贫土勤耕耘,撒播希望结硕果”。
为了一个理想,锐意进取
只有理想才能积累,只有积累才能厚重。1976年,我毕业于扎兰屯农牧学校,并留校任教。在任教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仅仅只有中专毕业的我根本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我必须要加强学习,不断积累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为了这个平凡的理想,我开始了一段“苦行僧”的生活,那是1983年,我成家的第二年,爱人刚生完孩子的第八个月,单位工作中也有自选的课题在进行,但我继续学习深造的要求,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家人的支持。于是白天,我全身心的投入教学,管好班级;晚上,为了不影响家人的休息,我做完家务后又回到办公室学习。终于,我考入了沈阳农业大学学农学专业学习;后来通过努力我又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专业学习。在沈阳农业大学学习期间,父亲得了脑血栓,在山东老家养病,从病到过世也没能守候在老人的身边。1985年——1997年期间,我先后到沈阳农业大学农业专业、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专业、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等学习并获得大专和本科文凭。通过学习,我系统地掌握了植物保护领域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发展动态,并且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查阅了资料室的专业文献,做成资料卡片。同时,也是通过学习认识了一些专家,为自己以后专业的研究找到了持续的老师,为以后的专业研究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我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会议,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的提高。几十年来我每年都深入到呼伦贝尔市岭东农区和岭西牧区的6个旗(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编写好调查日记,从实践中总结分析农民的生产经验,并运用到教学和课题研究中。
为了一份希望,教书育人
任教以来,我先后讲授过农学专业、植保专业、食品专业等多学科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能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先后在学校的实习农场和校外的海拉尔区建设镇科技示范园组织了驻场教学。教学中,每个班级都种植丰产田,每个学生管理一亩半地,每两个学生管理一栋温室或塑料大棚。结合教学,每年种植试验田,我都让学生参与,如大豆根潜蝇的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呼伦贝尔市牧草病害防治研究的课题都是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参加完成的。同时我利用了大量的课外时间,休息日从事于田间的调查与管理,将积累的研究资料数据充实到理论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不少学生毕业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的评上了推广研究员,有的还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在校任教以来,我还担任过七个班的班主任,长达13年多。在班任工作开展过程中,我积极深入到学生中,在学习上指导,在生活上关心。学生生病及时带领医治,特别是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学生,我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除了帮助解决部分医疗费,积极给学生买营养品;每逢过节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集体娱乐活动,让学生们感到家庭的温暖。
多年的从教经验使我明白一个道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还要影响和带动年轻教师。因此,课堂教学外,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面对年轻教师,我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积极为他们出谋划策,引导查阅资料,组织他们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一个价值,刻苦钻研
在任教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实习,深入到呼伦贝尔市的农业生产第一线,同科研推广部门合作开展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先后主持、参加完成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科研推广课题20余项。
中专校课题研究中有许多难题。首先是研究经费没有保障,有不少课题都是在没有经费的条件下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每一个试验,每一个数据,田间的管理不少都是师生自己动手。我用的时间比较长的一个课题是“大豆根潜蝇的发生危害与防治研究”,前后历经了12年。1983年春季,我在带学生生产实习时发现根潜蝇对大豆的影响,开始进行研究,每年在学校农场种植试验,亲自到周边旗市调查,从当地生产中选用一些当地主栽的大豆品种进行抗虫性鉴定,并选用了近二十种药剂进行拌种试验,选择出了较好的品种和药剂,探明了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在生产中应用于防治,推广种衣剂,使大豆产量减少了损失,减少产量损失在15%左右,使农民亩增收大豆15公斤左右,呼伦贝尔市每年大豆的播种面积都在600多万亩以上,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1984年当地向日葵菌核病大发生,为了掌握病害的发生规律,摸清菌核萌发的条件,当时单位温箱少,为了满足研究的条件,利用家里冬季房间内温度的不同进行试验,明确了萌发的生态条件,为田间预测打下基础。呼伦贝尔市是农牧业的大市,有广阔的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场,选择了呼伦贝尔市草地有害生物的研究,从选择课题到成果推广获奖也经历了10多年,这个课题也是利用了大量的假期和课外的休息时间完成,成果已经和呼伦贝尔市草原站全作编写成《中国呼伦贝尔草原有害生物防治》一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为了一份收获,辛勤耕耘
多年来,我积极参与社会办班讲课、继续教育讲课和开展技术服务,为扎兰屯市,牙克石市推广中心举办的培训班讲大豆病虫防治技术,农业资料统计分析。2007年组织了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土壤化验员培训班,培训配方施肥的8个项目旗技术人员50余人。参与学校扶贫点阿荣旗红光梁子镇两方六村,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永合村,卧牛河镇富裕村的科技扶贫和农民科技培训,这三个村当时的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农作物单产低,大豆产量不足125公斤,玉米产量不足400公斤,种植的品种纯度差,施肥量不足,特别是大豆苗期根腐病,孢囊线虫病和根潜蝇发生严重,制约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我们在了解了具体情况后,向当地群众讲授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有效抑制和减少了农作物病虫害,从而大大提高了当地农户的收入。几年来,我先后参加了作物病虫草害鉴定与防治、玉米制种田病虫防治等多项工作,解决了许多专业上出现的难题,受到社会认可,个人业绩被选编入国内10多部辞书中,多次被农牧业厅评为优秀教师和年度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被推荐为呼伦贝尔盟第九届政协委员。我负责的科研项目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呼伦贝尔市科技进步奖15项。
为了一项事业,毕生求索
教育部部长周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的《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新阶段。指出了职业教育发展不足,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和就业联系不够紧密,职业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师数量不足、水平有待提高等等,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作为一名从事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感到了自己工作的光荣和任务艰巨。扎兰屯是一片充满希望尚待开发的热土,我热爱这片热土,我更忧心这里的农牧职业教育。我毕生致力于提高农牧区劳动者整体素质,提高农牧区人均受教育水平;致力于改善农牧区专业人才缺乏状况;致力于教育结构的调整,强化职业技术教育;致力于把现行农牧教育模式与市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需要相结合。尽管如此,我仍然感到我做得还太少太少。多年来我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抓好教育教学这个“生产”环节,应当成为农牧职业技术教育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将成为我后半生事业追求的思想基础,是我奉献扎兰屯农牧职业教育事业的力量源泉。
3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使我对这项工作充满了感情,我将借助这次大会的有利时机再次给自己充电,争取在职教领域取得更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