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人杀ol手机版下载:怎样消除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6:32:49
怎样消除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黄玉树

【专题名称】中学语文教学
【专 题 号】G31
【复印期号】1996年06期
【原文出处】《语文教学通讯》(临汾)1996年04期第38-39页


    现在,不少学生都有一种惧怕作文的心理,每当作文时,有的唉声叹气,有的抓耳挠腮,有的叫苦不迭……因此,为了完成任务,只得“榨文”,甚至以抄代作,敷衍成篇。
    为什么学生会产生惧怕作文的心理: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感知的因素。作文,首先就是要有东西可写,有话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出了其中的道理。笔者曾对学生作过调查了解,学生说:“脑子空空,没有货色可写”;“提起笔来千斤重,左想右想想不出”;“缺少血肉,显得枯燥无味”。实际上这儿说的“货色”、“血肉”就是指平时对生活的感知,即对自身周围生活的观察了解。现在,为了应试,学生大部分时间被关在教室里,缺少对生活,特别是社会生活的观察。另外,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与任务,缺乏观察的计划性和良好的观察习惯等等,也会导致学生缺少对第一手材料的积累。这样久而久之,素材储存仓库空空,作文时无话可说,见到作文便畏之如虎了。
    二、能力的因素。能力是完成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学生说:“有时象哑巴一样有话难说”;“提笔作文,心里头象热锅上的蚂蚁乱作一团”;“在我眼前发生的事情,拿起笔来竟不知从何写起”。这些都是能力的问题,即不知如何选材,如何确定中心、谋篇布局,不会遣词造句,导致有话写不出,因而畏惧作文。
    三、情感的因素。情感是对人的身心各个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强大精神力量。作文的情感来自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教师的鼓励。有学生说:没有取得好成绩,对作文就更不感兴趣了。还有些学生说:作文不及格,心情总不自在。这些话表明了学生的自尊自爱心理,也说明了教师的鼓励的重要性。由于对作文不感兴趣,因此造成学生见了作文就头疼、厌恶作文的心理。
    四、意志的因素。意志是激励和推动人们去从事达到预定的目标所必需的条件。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不可能克服和战胜困难。而学生惧怕作文,更多的因素是缺少坚强的意志。因此,遇到棘手的文题,也就不去思考;一次失败就会垂头丧气。作文草草而就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
    怎样才能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使学生由不怕进而喜爱作文呢?我认为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对某学科产生兴趣,就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若是“乐之者”,学习就能事半功倍。法国教育家第惠多斯对“激发兴趣”做了精辟的阐发:“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动、唤醒、鼓舞。”学生的作文也不例外。要改变学生对待作文的不良心理状态,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首先,要通过作文的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写作欲,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这种目的教育又应该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即要通过生动、具体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来进行,这样,才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有了自觉的目的,才能培养作文兴趣。其次,鼓励为先,充分表扬学生作文的可取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古代学者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进自不能己。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如果我们教师对学生能“时雨春风”,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进自不能己”了。这“时雨春风”就是要教师以鼓励为主,热诚地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因此,作文批改,不要改得太多,以免挫伤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即使写得不好,也要基本保留学生自己写的部分,不可全删大改,否则挫伤了学生的才思,以后他就不敢下笔了。作文评讲则更要注意给学生鼓励,通过情感对流,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至于办好作文园地、语文小报,甚至把学生文章推荐到报章杂志发表,都是用表扬的手段,培养作文的兴趣。再次,考虑教学计划时,要求适当照顾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对初中学生,他们的年龄特点是在学习的自觉性和意志努力方面较差,所以用形象的、有趣味的内容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是必要的。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乐观、平和的心情对于写作来讲也很重要。信心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心理因素,但这种自信必须是学生建立在对自己实事求是地评价基础上的自信。乐观的情绪是自信的表现,学生有了自信心就不会被困难或暂时的失败所吓倒,也不会对作文愁眉不展、忧心忡忡了。因此,作文前,要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坚信自己也能写出好文章。作文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琢磨老师的评语或同学的意见,自我解剖,分析得失,既要看到不足或失误之处,也要看到成功之处。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也要让学生看成是新的起点,自我激励,相信下次作文会更成功。切忌鄙视学生,甚至将其作文“一棍子打死”。学生有了必胜的信心、乐观的情绪、平和的态度,惧怕心理自会烟消云散。
      (三)引导学生作文前做好充分准备
    充分的准备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如果学生作前有了充分的准备,写作时就能应付裕如。这里所说的准备,一是指充分的心理准备。一般说来,教师应预先告诉学生本次作文的范围和要求。如果学生了解了本次作文的类型,明确这种类型的结构形式,熟悉一下这类作文的素材积累和写作技巧,懂得写作的一般步骤,做到成竹在胸,作文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反之,学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作文题及要求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甚至带着侥幸的心理去应付了事,就难免犹豫半天,烦乱方寸。作前准备主要指材料的积累。我国文学巨匠茅盾说:“伟大的作家,是以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智慧作为他们创作的准备的。”可见,离开了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就写不好作文。学生写作文最头疼的就是缺乏材料,无事可记,无理可说,无情可抒。所谓没材料,就是缺乏被认识了的材料。不研究学生写作中材料的积累,不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生活,仅在写作技巧上作指导,是很难解决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的。那么,怎样引导学生积累材料呢?首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要学生留心观察对象与别的同类事物的显著不同的地方,一个部分一个部分仔仔细细地观看。要有顺序,不杂乱;要完整,不遗留。并且指点学生挖掘事物的深刻含义。还可指点学生由此及彼,把事物联系起来观察。其次,引导学生实地取材。可在作文前先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写作目的、任务,搜集、整理应注意的事项等。再指导学生切切实实地去实践,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取材和写实的训练。比如写《校园一角》,可预先布置题目,讲明要求,让学生重点观察、搜集材料。有了这样的准备,学生作文也就不会无东西可写了。再次,要求学生记日记。常记日记既积累素材,又练了笔。
      (四)注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具有写作能力,是学生完成写作任务的必要条件。而作文能力又是多方面的。虽说“文无定法”,但按一定的“序”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个训练点的写作要求,写作能力也就一步步地得到提高。因此,培养学生写作能力,首先要落实每一个训练点,明确要求,掌握写作技巧。写作能力从思维和语言的特点可分成记叙、说明、议论三个大层次。三个大层次之间,有两个大接口,即记叙与说明之间、说明与议论之间的过渡。将这三个大层次再解剖成几个小层次,比如,记叙能力就可解剖为状物、记事、写人三个小层次,而状物又可解剖为记叙环境、记叙景物、记叙植物、记叙动物。依次类推,逐步解剖,最后就能得出一个个作文训练的具体项目,即“训练点”。根据各训练点,确定具体要求,提供不同范文启发和借鉴。这样,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和范文的“启”,逐步掌握了写作技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每周进行一个训练点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个兴奋中心,不断强化。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某一方面的综合训练。这样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其次,教师写“下水作文”做示范。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自己动手写,最能体会到写文章的甘苦。自己的真切体会跟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讲解就会更加透彻,指导就会更加切实,批改就会更加恰当。”可见,教师写下水作文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既能使教师明确写作难点,又能给学生多方面的启发。而写“下水作文”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内容面向学生实际,而且也要考虑到不脱离学生水平。在课堂上,教师应先谈自己的构思以及思路,引导学生开展议论。这样,既可避免因受“例文”的影响而束缚学生的思想,又为学生打开思路提供借鉴。另外,审题立意、材料取舍、构思谋篇、锤炼词句、修改誊写等也要随时点拨。
      (五)加强课外阅读
    阅读是人类获取各种知识、了解各种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可使学生从阅读中吸取营养,不仅能积累词汇,开拓视野,也能学习各类文章的写作规律,解除作文难的顾虑。鲁迅先生在总结自己写作经验时曾说过:“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欲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凑。”这些话都说明多读课外书籍对提高写作能力是不无裨益的。当然,开展课外阅读不能是“放马式”的,首先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目的地把课外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其次要注意“三定”,即定时、定向、定位。“定时”,即定时组织学生到图书室、阅览室借书、读书;“定向”即确定学生课外阅读的导向,及时向学生推荐优秀篇目、可读篇目,也可指导学生订阅相应的报刊。“定位”即定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方法到位。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或写读书随笔,并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长此下去,学生作文时有了思想、生活、技巧上的指导,有了可资借鉴的范例,有了习作的素材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时自然能妙笔生花,也就不会望“题”兴叹,害怕作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