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佛教转世:[原创] “中華第一神品”《清明上河图》(上)-----邹延欣 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0:00:21

[原创] “中華第一神品”《清明上河图》(上)-----邹延欣 临

书画类   2009-08-27 17:30   阅读692   评论10   字号:    

                   

                      【鄒延欣 臨并文】

《清明上河圖》原件沒有作者署名。據卷後金代張著的題跋,認定是北宋翰林畫史(宮廷畫師)張擇端所作之神品。

《清明上河圖》原件爲橫幅,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絹本、水墨、淡黃色。

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今山東諸城市),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於繪事,爲北宋翰林畫史(宮廷畫師)。本工其界劃,尤擅於市橋邑屋舟屋舟車城廓山村草樹馬牛人物,以及衣冠之出沒,遠近無一不臻其妙,自成一家也。

一、畫面欣賞

何謂“上河”?明代大詩人、收藏家、鑒賞家李東陽解釋如下:“‘上河’云者,蓋其風俗所上,若今之於‘上X’(墳)然,故其盛如此也。”“河”是指宋代汴河兩岸的集市,但現代有人考證認爲,“清明”并非指清明時節,而是秋天季節;另有人認爲“清明”

不是指季節,而是指汴梁東城外河、清明坊一帶(地名)。但後人上述之觀點未獲業內行家們普遍認同。

       整幅圖畫乃描繪北宋末叶(約公元1101-1118年,宋徽宗時代)首都汴京(汴梁,東京)城(今河南開封)東角子門內外及汴河兩岸清明時節之市俗人事,各階層人物生活動態,經濟狀況,城鄉關係,民情風俗,等等。全圖畫面宏偉,場景寬廣,結構嚴密,經營精巧,人物繁複,刻畫生動,細緻逼真,筆法精奇,賦彩精湛,格調雅逸,寫景如實,三教九流,圖中可見。醫卜星相,士農工商,胥隸僧道,江湖奇士,人物之多,橐駝之屬,不可勝數。繪有人物550多人(一說684人,二說740多人),牲畜56匹(有說96頭),車轎20多乘(轎子8頂),樓宇30多棟(有說122座),船隻25艘。(還有騎馬官員、貴婦、行路的文人雅士共八、九個人物手持扇子(圖中多爲園形有柄的團扇,不是蒲葵扇、羽扇)。

  《清明上河圖》畫面可分三段:

首段(右起)-----描繪市郊田野之景色,阡陌縱橫,田畝井然,農舍酒家,疏林茫霧。畫中有五頭驢馱運木炭進城(備用於冬季烤火)。

中段-----描繪汴河兩岸水陸交通之繁榮,乃以大拱橋爲中心(注:汴河有三座橋:“虹橋”、“上土橋”、“下土橋”。畫中大拱橋,無柱,巨木虛架,飾以丹鸌,宛如飛虹),人員簇擁,踏青掃墓而歸,橋上行人熙熙嚷嚷,人聲鼎沸,姿態各異,有停足而觀者,橋下舟楫川流不息,篙師纜夫牽重舟逆急而圖寸進。

末段(左止)-----以高大城樓爲中心,描繪汴京街市之熱鬧繁華,村頭之大道上商鋪鱗列,行人如鯽,往來頻頻。有騎而趕集者,有載貨以多匹之馬車拖曳者,有婦幼乘驢者,有以物易物之貨郎擔者,執斧而鋸者,困而睡者,以板爲者。屋宇則有官府之衙,市厘之居,等級森嚴,樓閣林立,街巷分明,甚爲可觀。店肆之所鬻,則若酒若饌,雅貨百物,題匾字畫,一應俱全。而筆勢雅意逸趣而生動,隱見殊形向背,相准無其錯誤之迹也。然《清明上河圖》之妙,若非畫師朝思暮想,月累歲積,豈能到其妙處耶。整幅畫面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人與物之遠近疏密,動靜繁簡,蓋以傳神之筆兼工帶寫,細加遴對,周密妥貼,精确细腻,長而不冗、繁而不雜,方寸之內可體百里巡迴之宏偉氣派。

巨制長卷《清明上河圖》實爲我國繪畫史上最具傳奇色彩之“中華第一神品”,中國“一級國寶”,北京故宮博物院“鎮院之寶”。

金代大定丙午(西元1161年)燕山張著最早於原作卷後題跋:“按向民評論圖畫記云,《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注:以上兩圖均爲張擇端之名作)。

 

二、流傳史迹

《清明上河圖》自北宋問世至今,輾轉飄零800多年,流傳有緒,接替分明。最早藏于北宋宮廷宣和內府,曾被宋徽宗趙佶所藏,並用瘦金體亲笔写上“清明上河圖”五字簽題,還專門钤上了收藏用的雙龍小印(今佚)。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後,宋室皇宮被金兵席捲一空,《清明上河圖》亦落入金兵之手。後於元、明兩朝四次散落民間又五次流入宮中。

自清代嘉慶四年(1799年)起一直藏于清宮內庫。1911年後被清末代皇帝溥儀帶至長春,此後散落東北,抗戰勝利後仍去向不明。直至1950年冬,楊仁愷先生等人意外地從東北博物館庫存的贋品堆裏翻找出有張著親自題跋的《清明上河圖》,經衆多專家鑒定,一致認定此本實爲張擇端之真迹,於是重歸北京故宮博物院(传云“文革”时期曾被李作鹏弄出私藏家中,后因抄家发现起出,复归故宫)珍藏至今,被視爲“鎮院之寶”。但有置疑者就其真實性提出異議,因根據不足,苟同者寡。據專家鑒定,現故宮博物院所藏長卷,卷後題跋以及鑒賞者蓋章,從元朝到清末不下十餘家,所記該畫流傳線索清晰,年幹、印章、物主及其易主緣由等都經得起稽考。明朝宦官馮保、明代名詩人李東陽均爲鑒賞名家,對該畫作

爲張擇端真迹毫無置疑,且讚賞有加。

三、古卷版本

         《清明上河圖》被譽爲中國畫史上“中華第一神品”,也是歷朝歷代被臨摹最多的一幅古畫。自南宋起贋品、仿本、臨摹本即多有流传,因長卷繪製艱難,功底殊深,故雖非真迹亦被後世畫廊出售或寶而藏之。

有人認爲,《清明上河圖》本是一幅描寫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時節繁盛景況的、很普遍的風俗畫,作者絕非張擇端一人,画卷版本亦不止唯一北宋版本。對於張擇端的身世,除金代張著在原作卷後題跋中簡要提及外,中國史書上沒有任何史料記載。據明朝晚期書畫大師董其昌推測,張擇端或許南宋人,因南宋時期追摹汴京景物。他在《容台集》中說:“乃南宋人追憶故都之盛,而寓清明盛世之景,傳世者不一,以張擇端所作爲佳”。又有專家推測張择端是金代人,因《清明上河圖》卷後最早的題跋乃出於金代人之手(金代除张著最早题跋外,還有張公藥、酈權、王玉、張世積等四人題跋),且北宋、南宋畫院均不見張擇端著錄。

不管如何,流傳迄今最著名的有三大版本:一是北宋張擇端《宋本清明上河圖》;二是明代仇英(仇十州)仿本《仇本清明上河圖》,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三是清代陳枚、孫怙、金昆、戴洪、程志道等五位宮廷畫師仿本《院本清明上河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注:以上三大版本清代均合藏於北京紫禁城,後因歷史原因而分藏三地)。此外,還有明代其他畫家以蘇州爲背景仿畫的《清明上河圖》。

 

 四、“失驢之謎”

《清明上河圖》真迹距今年代久遠,局部或個別畫面有所缺損。據稱,北京故宮博物院於1994年底把所謂在歷史流傳中曾被裁截的後半部分補全了,補全卷受到國內著名書畫鑒定專家们的高度評價。

但《清明上河圖》至今仍有“失驢之謎”尚未解開。有關專家就故宮在揭裱時對畫中一小處補絹方式提出質疑,认为是破壞性的修復。但故宮博物院分析考證認爲,該補絹上畫的是一頭“尖嘴立牛”,因懷疑是後人(明代)另加筆補畫的而在揭裱時“牛”被刪掉(另有質疑被“斬頭續尾”)。但有關專家檢測並會同動物學家論證,認爲被故宮刪掉斩首的並不是什麽“尖嘴立牛”,而是一頭撒野亂跑的“發情驢”,責怪故宮在修復原作時竟然牛驢不分,“動錯手術”。有鑒於此,現代凡以《清明上河圖》冠名的贋品、仿畫本、臨摹本以及諸多工藝作品,在 “牛驢之爭”上采取了三種處理方法:一是只畫一頭“尖嘴立牛”;二是只畫一頭缺損前半身的驢(“發情驢”);三是什麽都不畫,既無牛、又無驢。

五、識文(明代摹本)

版本一:(全文)

“《清明上河圖》是宋代翰林畫史張擇端所作之神品。擇端字正道,東武人,幼讀書遊學于京師,後習於繪事。本工其界劃,尤擅於市橋邑屋舟屋舟車城廓山村草樹馬牛人物,以及衣冠之出沒,遠近無一不臻其妙耶,自成其家數也。《清明上河圖》乃描繪北宋之都城及汴河兩岸清明時節之市俗人事而故名。其畫面幽雅,寫景生動逼真,城郊農村清明時節田野之景色,疏林茫霧掩映著農舍酒家,阡陌縱橫,田畝井然,村頭之大道上,人員簇擁,踏青掃墓而歸,此處乃以拱橋爲中心,橋上行人熙熙嚷嚷,商鋪林立,有停足而觀者,橋下舟楫川流不息,篙師纜夫牽重舟逆急而圖寸進。汴梁街市,商店鱗列,行人往來頻頻,南來北往。有士農工商醫卜僧道胥隸騎而趕集;有載貨之貨車者,以多匹之馬車拖曳者;婦幼乘驢者;有以物易物之貨郎擔者;執斧而锯者;困而睡者;以板爲(注:此字上部中间应为“车”,不是“与”)者,驢贏馬牛,橐駝之屬。屋宇則官府之衙,市厘之居,甚爲可觀。店肆之所鬻,則若酒若饌,雅貨百物,有題匾人字畫,人與物多至不可指數,而筆勢雅意逸趣而生動,隱見殊形向背,相准無其錯誤之迹也。然此圖之妙,若非畫作夜思月累歲積,不能到其妙處。整幅畫面人與物之遠近疏密動靜繁簡,都通過畫之傳神之筆被遴對得周密妥貼,準確別致,具有長而不冗、繁而不雜,充滿方寸之內體百里之回之宏偉氣派。藏者宜寶之也。”

                       ---------  琼州太守 杨如寿

版本二:(节录)

“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遊學于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城家數也………。按向民評論圖畫記云,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     

           ------(金代1161年)大定丙午清明後一日 燕山張著题跋

版本三:

“《清明上河圖》詳細描述了北宋各階層人物生活動態,經濟狀況,城鄉關係,民情風俗,等等。全圖宏偉,結構嚴密,筆法精奇雅逸,寫景如實,刻畫人物生動逼真。三教九流,圖中可見。醫蔔星相,士農工商,江湖奇士,僧道之屬,人物之多,不可勝數。此作實爲稀世珍品,藏者亟應珍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