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狼群2格林小说:用儒家之学寻找人生快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8:51:02
用儒家之学寻找人生快乐
本报实习生 邱奕菲 本报记者 袁春宇/整理 尹炳炎/摄影
  从7月开始,大讲堂将集中推出一批浙江省70后年轻学人的演讲精要,他们不像余秋雨、易中天那样声名如雷贯耳,也不是百家讲坛的常客,对主办单位来说,办“青春系列”是冒险,更是主办方毅然的一致决定——期待大讲堂的变脸!在7月的讲堂上你会陆续看到,他们都是一棵独立思考的饱满青葱,通过大讲堂的舞台,我们把他们的学问展现在读者面前,请你评判,更请你呵护这些青葱学人的青春学说。现场500个座位客满,都为来浙江“小鲍鹏山”邓新文捧场,也说明听众对这位1967年出生的我省年轻学者的一种肯定吧。
  何谓圣贤之学?古代,“圣”是指要听天理、天道,所以圣者是通天的,圣贤之学可以通所有的学问;学者觉也,“学”是觉悟,学东西是为了心灵的感悟,后来学还有模仿的意思。而圣贤之学的“学”,本意就是克己复礼的功夫,这个功夫就是克服自己身上不合道理、不合人情、不合真理的错误思想、错误言行。这就是“学”字的本义。
  1 》》 圣贤之学不以文重
  《论语》20篇,讲了64个“学”字,没有一个字与今天科学的“学”字含义是一样的。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来要对别人友爱,要慎重,要诚信,不能装腔作势,对所有的人都要爱,还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有很高尚道德的人。
  然后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你把这些做到了还有余力,那才学文。在孔子门下,学文是副产品,而我们今天从幼儿园到大学、到博士、到博士后,全是以文为重,这是孔子之学和今日之学的差别。
  孔子的弟子子夏曾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对父母能够尽孝,对领导能够尽忠,对朋友能够言而有信,能够做到这三方面,子夏说就算没有读过一本书,没上过一天学,我一定认为你是有学问的。
  我们知道子夏是孔门里文学第一,《诗》、《书》、《礼》、《乐》、《易》、《春秋》大部分是子夏传下来的。而他认为,孝顺、忠诚和诚信才是真正的学问。
  这一点,很可以证明儒家的学问和今天有所不同。
  2 》》 圣贤之学不以思为尚
  今天的哲学以思为重,而圣贤之学却不同。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说,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用来思考问题,结果发现是没有益处的,不如学。这个“学”是与“思”相对而言的,是效仿和向人请教的意思。
  3 》》 圣贤之学不以技为先
  儒家传统中,技术同样不是第一位的。樊迟是孔子的一个弟子,有一天他跑到孔子那里去请教怎么种地,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问怎么种菜,孔子说你去找老圃学。樊迟出门以后,孔子说了一段话:“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一个人只要做到好礼、好义、好信三方面,四方的老百姓会带着儿女来帮你种田、种菜、侍奉君子,根本不需要自己去学种菜。
  这里我要为孔子辩解,他说这些话并不是歧视劳动者,孔子强调好礼、好义、好信,是因为种菜、种地的人很多,如何让种菜、种地的人能够安居乐业,需要一个好礼、好义、好信的君子来治理这个国家,只有有道德有智慧的人来领导这个国家,百姓才能种好菜、种好庄稼。
  4 》》
  孔子为学的目的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一畏大人,二畏天命,三畏圣人之言。没有敬畏之心,这个人不会有什么大作为。孔子为学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说孔子是管理学家、政治学家、伦理学家,这都是用西方的文化标准来框架我们的中国学问。孔子为学的目的,即“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致于学,其实就是致于道,治国安邦是附属的。孔子的强国之道,一般的国民不容易理解。
  他教人的四个方面:“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儒家之学的四个层次,首先志于道,一切言行都要依据实际的道德,出于仁爱之心,摆在最后才是技艺。
  所以《大学》里面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前半段“欲……先……”,说的是追求本体的功夫,是执果索因,是逆水行舟;前半段“……而后……”,说的是自然之效,是水到渠成、顺风扬帆、自然而然的成果,是无须刻意、不必烦难的。
  5 》》 人生之乐是心灵之乐
  趋乐避苦,得到幸福,这是天下众生共同的追求。但是很多人初衷是求乐,结果获得的却是苦,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简单地把人生之乐分为两大类:一是世俗之乐,二是圣贤之乐。世俗之乐就是大众认为的乐,比如抽烟、喝酒,最初一定感觉鼻子嘴巴很不舒服,但还是从众,以众人之乐为乐,并刻意模仿,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也就自以为抽烟喝酒是天然的享受了。可见,世俗之乐,说到底其实只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和偏好,得以满足的感受。
  世俗之乐也可以直观化地理解为感官之乐,而圣贤之乐是心灵之乐、德性之乐。
  孟子说,人的口、耳、眼等感官都有同样的爱好,人的心也一样有相同的爱好。人心的这种相同的爱好,就是天理、仁义。在孟子看来,人心得到理义的快乐,和人的口吃到刍豢一样,都会感到快乐的。
  我们主动帮助别人,就会感到快乐,其中就是这个道理。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很多志愿者到那边支援,我的朋友看了电视后很感慨,感慨志愿者太苦了。我说,看到志愿者很苦,只看到一面,还应该看到志愿者内心的快乐!这种大乐,是发自人性本体的真乐。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大乐滋润着他们的生命,我们的志愿者们才能任劳任怨、乐在其中。
  孔子讲到自己的时候:“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孔子吃的是粗茶淡饭,胳膊当枕头,躺着就能睡着,我们今天躺在席梦思床上空调房里还失眠,为什么呢?孔子的心灵非常的纯粹,乐在其中。
  6 》》 圣贤之学与人生之乐的关系
  圣贤之学与人生之乐的关系,我们不妨用明朝曾经一度家喻户晓的《乐学歌》来说明。其中写道: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呜呼!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
  这首歌是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王艮创作的。他把圣贤学问这么深奥的东西变成通俗易懂的歌谣让大家唱,他说人心本来就是快乐的,就像太阳本来就是灿烂光明的一样。人生的烦恼只是因为私欲的缠缚,就像太阳被乌云遮蔽了一样。只要良心发现,私欲的乌云就会一扫而空,人心依旧光明灿烂、快乐吉祥。
  乐什么?乐本性之乐,无须寻欢作乐。学什么?学圣贤之道,学祛除私欲缠缚的理论和实践。学这种乐法,乐这种学问。学而不乐,不是圣贤学问;乐而不学,难以受用大乐。
  现在的教育,多半是机械化、逻辑化的管理方式,但因材施教的圣贤之学不是这样。我们今天读2500年前面的《论语》,通篇没有一个“苦”字,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温柔敦厚、疏通知远、恭俭庄敬、广博易良的和乐精神。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我当年读这段话时真实热血沸腾、感慨万千!不忧、不惑、不惧,谁能做到?亿万富翁能吗?皇帝百官能吗?难!而圣贤之学达到相应境界的时候,就可以无忧、无惑,无惧。
  中国的圣贤境界不是理想主义,而是可以达到而且古往今来屡屡有人达到的真实境界。如果只是一个理想主义,也许早就灰飞烟灭了。所以,我们在学中国文化的时候,要懂得中国学问和西方学问有很多的不同,不能一味“以西评中”。
  西方的学问,是大的学问家用意识形态,把他的经验进行总结梳理得出的结论,这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圣贤之学是一个圣贤通过坚实的道德修养工夫,彻悟天理人伦之后随机流露出来的,它一方面与真理相契,另一方面与当时当地乃至当事人的特殊机宜相契。机宜万变,但真理不变。一句话,圣贤之学是变中有不变,万变不离其宗。惟其如此,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人类文明的活水源头之一。
  7 》》 人生之乐如何求
  首先要知道人心本来就是乐的,是因为私欲缠缚才暂时失乐。乐只需要从本心中开发就可以。今天很多的学问教人向外找乐,这是不可靠的。中国人有句话叫“量大福大”,心胸器量越大的人福气越大,处处执著自我、斤斤计较的人不会有什么出息,也不可能有深切的快乐和幸福感。
  所以人生要有豪气,开阔自己的心胸和器量。当一件公益事业找你的时候,只要力所能及,你不妨热情满怀地去做,这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唐朝诗僧寒山的《醒世诗》,全文朴素,却很有力量:
  急急忙忙苦苦求,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第207讲预告
  题目:魏晋南北朝的名士风度
  主讲人:骆玉明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时间:7月10日(星期五)晚上7:00~9:00
  地点:浙江图书馆二楼报告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