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坎客栈第二部全集:评论:校车问题不是增加财政投入那么简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1:33:39

评论:校车问题不是增加财政投入那么简单

  赵岩

  前日,甘肃正宁县榆林子镇“小博士”幼儿园校车,因严重超载发生车祸,造成20人死亡(其中18名幼儿)。事件一曝光,立即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在网络上,网友晒出各种中国与欧美各国的校车对比图,藉此表达对中国校车不堪现状的惋惜。

  笔者认为,校车屡出祸端,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特殊倒挂关系,民办教育所处的尴尬境地有关。弄清问题的本质,笔者对此要做三方面分析。1.中国的校车究竟谁在使用?2.为何对校车的投入始终不足?3.政府能做哪些工作?

  一、与很多网民理所当然的思考不同,中国的校车,大多数是民办教育机构使用。道理不难理解:由于实施严格的户籍入学管理,中国的公办中小学,一般按照空间范围划定学区。有本地户籍的孩子就近入学即可,实际使用校车的公办学校非常少。

  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城市化与区域经济不均衡,中国出现了数以亿计的流动人口。在这过程中,公办教育学位逐渐饱和,民办教育作为必要补充,起到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作用。不过,由于流动人口住所频繁更换,所以他们的子女亦随之流动,致使住所距学校,出现远近不一的情况。加之这些学生多为留守儿童,父母无暇接送,最终导致民办学校成了校车使用的主力军。

  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所承担的职责正好相反。在欧美,公办学校是救济型教育,教育设施达标即可,家境一般或较贫困者,才会选择公办学校;而民办学校,则是贵族精英化教育,家庭付出昂贵的学费,回报则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环境设施。

  在中国,除了个别贵族民办学校外,大多数民办学校起到的作用,却是救济型教育。而公办学校由于地方财政投入,反而显得财大气粗。君不见,包括甘肃的“小博士”幼儿园在内,为何屡出事端的都是民办学校?这与民办学校的处境有关:服务对象多是社会底层,加之民办学校间还要学费竞争,注定民办学校处于微利经营的状态。一台校车动辄三四十万,校车经营又无利可图,致使民办学校几乎鲜有积极性投入校车硬件改造。

  与此同时,目前的地方政府,也没动力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投入。这也不难理解:一方面,领导和本地居民的子女,都入读了公办学校,屁股决定脑袋,如果领导子女都入读民办学校,我不相信校车还有如此多的事故;另一方面,以现在地方政府发展逻辑,多搞建设少投入,才是短期产生GDP的王道。加大民办教育投入,无异于给“外人”培养人才。不仅不产生GDP,还会造成“制度洼地”,到时候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民办教育就是个无底洞。

  在双重逻辑的作用下,民办教育就像孤儿一样游荡,承担了社会责任,却也承担安全风险。可以想象,而在监管不严情况下,为节约成本,他们铤而走险违规超载,就会成为客观存在。

  三、网友普遍批评,校车屡出事故,源于政府投入不足。在笔者看来,这是个半真半假的命题。说它假,在于校车的实际使用者,大多数是独立资金运作的民办学校,政府拿纳税人的钱直接投入私人机构,算不算有违法理?说它真,则是中国的大多数民办学校,所承担的救济型教育,几乎都是微利经营。特殊情况下政府投入资金,亦是无可厚非。

  但是,不管讲多少法理,在不堪的现实面前,尤其是教育投入始终未达到GDP4%的中国,都显得苍白无力。笔者认为,要使政府资金投入民办教育,制度设计上应有所突破,即在符合法理的前提下,增加对民办教育的投入;其次,制度还需资金保障,中央可将对民办教育的投入,作为下级官员考核的内容。要知道,在中国,谁控制了官员的欲望,谁就控制了整个局面。(作者系教育问题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