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龙江伊丽媛:消协抨击教育培训机构三大“乱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40:44

 

近几年,公考培训班、托福辅导班、艺考培训班等形形色色的教育培训机构数量呈爆发性增长,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招揽学生,占领市场。济南市消协指出,教育培训机构有义务将教师的真实情况告知消费者,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才能够使其正确地运用选择权,以实现公平交易。

  近几年,公考培训班、托福辅导班、艺考培训班等形形色色的教育培训机构数量呈爆发性增长,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招揽学生,占领市场。济南市消协联合记者调查发现,因缺少行业自律,教育培训机构常常使用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引发消费者不满。资质问题模糊不清

  在济南经七路某中学门口,未等学生放学,众多年轻人便手抱一大堆招生宣传画册、宣传单向家长和过往行人发放。他们大肆宣传授课老师来自名校,宣称该培训机构如何优秀。记者注意到,这些宣传画册和传单上,培训内容五花八门,从高中精品课程、初中课程辅导到小学英语辅导、奥数培训等,应有尽有,让家长们眼花缭乱,但是却很少说明自己是否具有办学资质等。

  记者又先后调查了山师路、洪楼西路、师范路等高校聚集的繁华路段,发现一到周末,人行道上为各类培训班派发培训传单的人随处可见,顺手接过一张就可以看到“XX培训班招生”的大标题。记者注意到,这些大肆宣传的培训班有艺考培训班、公考培训班、托福辅导班、研究生提高班等,名目繁多,有集中授课的,也有小班制的,更有封闭授课的。记者根据宣传单,拨打了一家托福辅导班的报名电话,询问其办学资质问题,对方支吾不语。随后又连续拨打了三家培训机构的联系电话,在资质问题上得到的答案不是“正在办理中”就是“不太清楚”。

  据调查,这些派发传单的人多是培训机构招来的临时人员。一到周末或者中考、高考、艺考等集中考试的时段,这些人的工作就是到各大学校门口大量发放宣传单,培训机构则每天支付他们50元到70元不等的工资。但是发传单的人对所宣传的培训班或培训学校是否具有资质,是否具有物价部门备案的收费标准等,“一问三不知”。

  市消协明确,教育培训机构应当通过正当的宣传渠道向消费者发布教学培训信息,并对开设的课程、师资力量、培训资质、经过物价局备案的收费标准等情况进行真实介绍。目前个别培训机构通过虚假的宣传误导消费者,相互之间也显现出不正当竞争的行为,这是法律所禁止的。

  “名校”“名师”身份不明

  在各类教育培训班的招生广告上,最吸引人的是其推荐的教师均是省、市一些名校的老师,并宣称具有多年的教学经历,有的甚至直接引用了“业务骨干”、“拔尖人才”等词语。但是,当消费者真正询问起老师的情况时,却又被培训机构以各种理由搪塞过去。

  在调查中,消费者王先生告诉记者,为提升女儿的数学成绩,他在某教学培训机构为女儿报了名。当时,培训机构发放的宣传材料显示,代课老师是济南某中学的资深教师。当王先生找到办学机构,要求察看教师的资质情况时,商家却反复声明,为保护老师,不便透露教师的任何信息。

  尽管在各种宣传材料上商家都将“在职一线教师授课”、“省市重点学校名师授课”等内容放在显著位置,但真正遇到询问,都是闪烁其词。根据广告宣传单,记者拨打了两家教育培训机构的电话,询问任课老师的情况,接待人员都说是济南市各个名校的现任代课老师。当再仔细询问老师的姓名和在学校教学、代课的情况时,这位接待人员警觉地不再透露任何消息。

  记者了解到,教育部门早就专门出台过文件,严禁公办中小学教师到民办培训机构任课。聘请专职教师的培训机构属于违规办学。

  济南市消协指出,教育培训机构有义务将教师的真实情况告知消费者,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才能够使其正确地运用选择权,以实现公平交易。

  “成绩合同”无法兑现

  为了扩大招生力度,一些培训机构打起成绩牌。将该机构辅导过的考上重点中学和大学的学生名字、考取的分数印在传单上,或者将在构辅导过的考上研究生、考过托福的人的成绩全部刊登,甚至与消费者签订“成绩合同”,并承诺,“考不上全额退款”。殊不知,这是培训机构惯常使用的手段。

  消费者小范告诉记者,他今年上大学三年级,明年想要出国留学,但因为英语成绩不好,所以到处寻找培训机构进行托福考前培训。他在学校看到一家培训机构打出“保证学习3个月后,托福成绩提高30分,否则将退还相关费用”的广告传单,于是立马赶到这家培训机构报名。不到两个月,他在培训机构的成绩单显示,确实有了大幅提高。可是,经过几次托福模拟考试后,小范发现真实成绩并没有明显进步。经了解,培训机构的考试是事先将日常学习的知识搬到试卷上,让学生根据感性去答题,这样取得成绩与正规考试所取得成绩相差甚远。

  济南市消协认为,各类考试的成绩好坏取决于多方面因素,既有师资力量的原因,也有学生本身的因素,还有社会、家庭和周边环境的诸多影响,单从考试分数来衡量显然是不足取的。然而,个别教育培训机构抓住消费者急于提升成绩的心理,误导消费者,重地侵害了他们的合法权益。